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0/12/02
由於地球自轉和經度不同,各國便有了時差。但也有例外,各國的時間也不一定遵照時區,有可能會有一個中央時間。
・2019/11/08
如果天空少了月亮?文學家應該會很難過,音樂家會少了創作的題材,沒有中秋節就少了月餅,也沒有烤肉。不過夜晚少了一個大光害,天文學家絕對會很高興!如果沒有月亮,阿姆斯壯和另外 11 名阿波羅太空人也就無法登陸月球。人類少了探索月球的寶貴經驗,要直接踏上其他行星表面(例如火星),難度會高許多,甚至變得不可能!
・2019/07/23
巴比倫人和蘇美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學家,他們在三千多年前居住於現在的阿拉伯地區。太陽、月球和星星的移動,在古代就已經為人所知,此外黃道帶上的那些星座也是最早被發現的。當時的人可能已經知道,在不同的時間會看到不同的星星排列,但他們應該還不知道這是為什麼。這些文明是最早注意到天象變化的文明。他們可能注意到有些行星好像會在星星之間移動,特別是最亮的那顆:金星。當時也已經知道在夜晚或早上都看得到金星,蘇美人還發現了它的周期性。當然,他們並沒有因此思考到其他行星,而是聯想到神祇的活動。
・2019/06/16
中學生就知道地球會自轉,自轉形成晝夜,自轉軸傾斜造成季節。但你知道嗎?地球自轉其實是忽快忽慢的,沒有一天是 24 小時,長期來說還有越轉越慢的趨勢。地球自轉軸也不是雷打不動,它會繞圈圈、各種搖擺,導致歲差和北極點不斷漂移等古怪現象。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趙丰,帶你穿越上下億萬年的古今地球,聊聊中學地科老師沒告訴你的事。
・2015/09/07
請問你的手機時區的設定頁面中,台灣的時區是「UTC+8」,還是「GMT+8」? 哪一個才是對的? 讓我們來看看...
・2013/10/28
英國里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科學家Philip Livermore等人解決了一個懸宕300年之久的難題:地球的地核到底朝那個方向自轉?有趣的是:內核與外核的自轉方向和速度皆不相同:內核向東自轉,且處在超自轉(superrotate)狀態,亦即其自轉速度比地球其餘部分還快很多;而外核則向西自轉,且自轉速度相當緩慢。
・2013/02/03
傅科這樣形容他所設計的擺:「事情就這樣安靜的發生,但它不可抗拒,也無法停止⋯⋯來到這個擺面前的人,在安靜地停留一會後,都帶著沉思的表情默然離去,然而他已深刻地體會到,我們正在太空中永無止境地移動著。」
・2012/03/19
天文學家利用歐南天文台(ESO)超大望遠鏡(Very Large Telescope,VLT)觀察鯨魚座方向、青少年期的星系成長的狀況;這是這類巡天工作中規模最龐大的一次。由巡天資料,天文學家發現年輕星系的進食習慣會隨著它們成長而改變。這些年輕星系大都位在大霹靂後約30~50億年的時期中。它們最初會像吃喜愛的小點心般,緩慢而平穩的吸收氣體;但之後,絕大部分星系開始狼吞虎嚥,以其他較小星系為主食。
・2012/01/06
文學家在小麥哲倫星系(Small Magellanic Cloud,SMC)一個超新星殘骸(supernova remnant,SNR)中發現有顆波霎(pulsar,脈衝星)的證據。經由錢卓(Chandra)和XMM-Newton兩架X射線觀測衛星的觀察,顯示這顆波霎的自轉速度每18分鐘才轉一圈,這在波霎圈中算是超級慢郎中,而且這是天文學家首度確認在SMC的超新星殘骸中發現波霎。_
・2011/12/08
在蜘蛛星雲這個恆星搖籃所孕育的眾多明亮恆星中,Dufton等人發現其中一顆光譜型為O型、編號為VFTS 102的恆星(右上圖中央箭頭所指處),自轉速度高達每秒500公里以上,甚至可達每秒600公里,相當於1秒內可從臺灣最北點通過臺灣最南點到巴士海峽中,這個速度約比太陽自轉速度快了300倍以上,瀕臨因離心力造成星體潰解的邊緣,是迄今已知自轉速度最快的一般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