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mo
546 篇文章・ 1 位粉絲

該內容受客戶委託,客戶在內容產製過程中,有一定程度上的參與,然而內容仍然受到廣告法規規範及泛傳媒營運團隊監督。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8/05/18
多數人也許認為,學習生物、化學、物理等等基礎科學,並一路攻讀至博士學位後,只能選擇留在實驗室繼續做研究。其實也有人「轉行」行政工作,以從事研究的精神做得有聲有色。學術行政團隊支援在前線打仗的研究人員糧草無虞,得以全心全意投入研究工作。
・2018/05/18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會因為居住環境、生活習慣而有相當大的差異。但對於同一家族裡的成員來說,相似的基因存在親戚手足之間,彼此未來健康與否,可以從家族病史中看出一些端倪。不過,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就可以透過個人的基因資訊,直接評估患病風險,還能篩選適合自己的用藥。
・2018/04/29
臺灣勞工們長年為了謀生而離鄉背井,現在讓我們來利用各類人口個體資料分析勞工遷徙的路徑。飛到 1950~2000 年代的臺灣上空,鳥瞰勞工們在地表遷徙的求職歷險記,藉此找出不同遷徙路徑的就業對策。
・2018/04/29
在臺灣城市和郊野都能看到的構樹,不僅對大洋洲南島語族文化具有重要意義,透過分子親緣分析與植物分類學研究,也成為人類學、歷史學拓展知識的關鍵角色。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鍾國芳副研究員,與團隊從生物地理學的角度,佐證了大洋洲南島語族起源於臺灣的「出臺灣說」
・2018/04/19
走進公園或森林,你會聽到鳥聲、蟲叫、蛙鳴,甚至存在人耳無法聽見的蝙蝠超音波。這些生物聲響與環境音構成了「聲景」,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指標。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助研究員──端木茂甯,與跨領域團隊正嘗試蒐集大量錄音資料、結合機器學習,探討生物的聲音反映生物進行了哪些活動、或生態環境中發生了哪些事件。而原本人類無法聽見的蝙蝠超音波,也不再是「不能聽的秘密」。
・2018/04/19
到近代物理的重大進展,大多數人會先聯想到愛因斯坦。這次專訪中,余海禮老師強調,別再造神了!科學發展是回應一個社會的挑戰,或是回應一個文明的挑戰。把愛因斯坦塑造成一個很偉大的神,反而沒辦法看到,整個事情是人類文明一直在滾動的必然結果。
・2018/04/12
1987 年,格羅.哈萊姆.布倫特蘭(Gro Harlem Brundtland)夫人帶領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宣言,主力提倡「永續發展」──這個現在眾所皆知、人人掛在嘴邊的概念。雖然布倫特蘭並非首先提出永續發展概念者,但《我們共同的未來》卻第一次完整定義了永續發展,並讓這個理念成為全球共識的起點。
・2018/04/05
上集謠言拆解中,我們探究了食安謠言最常出現的兩種陷阱類型「專家說」以及「神奇效果」,這一集,我們將面對另外兩種陷阱「你不知道的真相」「一定會出事」,一起繼續拆解魔王級謠言,當個耳聰目明的消費者吧!
・2018/04/05
我們身邊充斥數不盡的各種謠言,不僅在電視上會看到許多似是而非的資訊,甚至還全面入侵手機、社交軟體與平台。在科學新知日新月異的時代,該如何不被這些謠言耽誤人生呢?尤其是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食安謠言,有什麼辦法可以不被他們淹沒呢?等待他人闢謠不如靠自己!
・2018/03/27
今年(2018)在臺中國家歌劇院舉辦的「歌劇院台灣國際藝術節」(NTT-TIFA)中,將展演一系列來自世界各地的表演藝術作品,它們不只是純粹的芭蕾舞、現代舞、舞台劇,這系列的表演中,藝術家特別加重了「科技」元素的展現。當藝術碰上科學,會迸出怎樣的火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