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1/12/20
臺大高分子所助理教授劉定宇表示,這項發明是利用表面增強拉曼光譜技術(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SERS)為基礎,製作「捕捉與偵測細菌雙功能快速檢驗晶片」,具有超高的靈敏度,在幾秒鐘之內就可以取得單隻細菌的光譜,因此,可望在短短三十分鐘內篩檢出敗血症病人血液中的細菌(正常細菌檢測程序則需時2-5天),因此,可以有效面幫助醫師快速而有效的使用抗生素,減少濫用抗生素的情形。
・2011/12/11
柏克萊大學天文學教授馬中珮表示,早期宇宙有很多類星體或活躍星系核,一般認為,它們的能量是來自於質量有100億太陽那麼大的「超大質量黑洞」。像這次新發現的這兩顆超大質量黑洞,因為在質量大小上與年輕的類星體近似,未來它們很可能會在天文學裡解釋類星體如何演化成超大質量黑洞的過程時,扮演關鍵角色。
・2011/11/05
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James Watson公然表示日本因為當時對美國有大量出超,因此必須出錢出力,否則以後禁止日本科學家使用人類基因組定序計劃的成果。有了這次會議的接觸,使我開始關心人類基因組定序計劃的後續發展。1990年,美國及英國共同主導的人類基因組定序計劃終於正式啓動。我也開始留心台灣究竟該如何準備參與人類基因組研究。
・2011/11/02
過去幾個月,ALMA評審委員會一共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國900餘件的觀測申請計畫,罕見的激烈競爭,幾乎不下哈柏太空望遠鏡,最後,僅112件觀測計畫被選為高度優先,臺灣天文團隊即囊括8件(佔7%),成果豐碩。中研院天文所李景輝副研究員和王為豪助研究員,分別以了解恆星形成為主題的「測量原恆星噴流旋轉速度」計畫,和了解宇宙早期遙遠星系重要特性為主題的「觀測伽瑪射線爆宿主星系」計畫,通過評審並取得珍貴的觀測時間。
・2011/10/07
成功大學醫學院張明熙教授所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介白素-20(interleukin-20; IL-20)在調整骨質密度上扮演重要的角色。這項發現除了讓科學家更了解骨質疏鬆症發生的過程,還有助於新藥物的開發。
・2011/09/05
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的「雨燕」衛星 (Swift) 於2011年3月28日偵測到天龍座方向發出前所未有的異常高能閃焰。此閃焰來自38億光年外的一個星系,顯示星系中心的黑洞正吞噬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稱為「Swift J1644+57」,以衛星名稱以及坐標位置來命名。
・2011/08/26
癌(腫瘤)細胞因為會不斷長大,因此經常處於缺氧環境中,在此惡劣環境下,反而會刺激癌細胞快速生長,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而且還能連帶把能抑制腫瘤的因子給幹掉!這是怎麼回事?
・2011/08/21
新生命的誕生,除了男女雙方要先碰面之外,更重要的,男生的精子必須碰上女生的卵子。但我們對於這細胞級的幽會所知不多。現在,科學家在人類卵子表面找到一種特殊的醣分子,讓精子緊抓著她。
・2011/08/16
極迅瞬變光源太空觀測計畫(Ultra-Fast Flash Observation),簡稱UFFO,為國際合作科學衛星計畫,任務目標在監測恆星死亡或是中子星與黑洞互相撞擊時所爆發的伽瑪射線爆。本計畫國際研 發團隊包含美國、韓國、俄羅斯、台灣、丹麥、西班牙及挪威等七國知名大學與研究機構,其中台灣團隊包含國家太空中心、台灣大學、聯合大學與中央大學。國家太空中心負責實驗儀器太空環境模擬測試,包含熱真空測試與振動測試,以確保實驗儀器未來能克服嚴苛發射環境及並於劇烈太空環境溫度變化下正常運作。
・2011/07/27
清華大學物理系劉怡維副教授的研究團隊,投入10年參與的奇異氫原子國際研究計畫,以精密雷射光譜研究奇異氫原子 (Exotic atom),最終發現質子的大小比預期的來得小!這項最新的突破性研究結果刊登在七月八日發行的《自然》期刊,並成為當期的封面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