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4/01/12
從現實的角度切入,每個人對學位都有不同的期望,就業卻是大多數人最大的考量。每個職位所要求的學經歷不盡相同,大學學歷通貨膨脹的時代,名校的碩博士學 位顯然有加分的效果,但是付出的時間與精力與回饋相比卻不見得划算。
・2014/01/06
彭明輝老師這本《有核不可?:擁/反核的33個關鍵理由》,算是國內少數完整整理了擁/反核論述的書,值得參考。國內最活躍的擁核團體「核能流言終結者」的一份勘誤表,也該看一看。
・2013/12/31
自由意志和決定論者之間的論戰,也從古希臘時期開始延燒迄今,仍是哲學家好辯論的議題。決定論認為所有狀態的產生完全被在它之前發生的狀態決定。自 由意志論卻認為人類的意志是做出行為、達成道德價值的必要而終極的基礎。可是,在科學昌明的今天,我們是否該用科學的方式來解決這問題?《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問道,如果這個世界全都遵循著物理法則而運轉,我們的大腦也不例外的話,那麼我們還有可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嗎?我們真的還有自由意志嗎?
・2013/12/29
吳修銘在《誰控制了總開關?》仔細研究了整個媒體發展史,從電話、無線電、廣播、電視、第四台、電影、網際網路到智慧手機。吳修銘用深入淺出且流暢生動的文筆,帶我們進入媒體發展的世 界。這些科技帶給我們很多便利,每當我們進入一個媒體科技的新世界,就很難想像沒有這些便利的世界長什麼樣子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社會結構也產生了極大的改變。
・2013/12/24
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نسيم نيقولا نجيب طالب‎)的《反脆弱:脆弱的反義詞不是堅強,是反脆弱》(Antifragile: Things That Gain from Disorder)是本很有趣,可是不好懂的書。《反脆弱》的部頭不小,裡頭分成七冊,讀起來比較像是雜文集。脆弱的反義詞不是堅強,是反脆弱,就像愛的反面不是恨,是冷漠XD
・2013/12/17
其實呂茨在這本《大謊言時代》批評媒體和廣告很有道理,對於心理學恐怕也有那麼一點道理,可是對科學的批評就完全似是而非,而且完全沒道理的!是沒錯,科學對這個世界的認識還不完整,而 科學研究的方法無疑是化約論,不過那是為了研究和教學的方便,如果真以為世界完全就只是用那些教科書裡簡單的方程式、定理和理論在運作,那就傻了,而且也不過就是迷信而已。
・2013/12/11
如同凱因斯當年的諷刺:「我們正處在一個透過統計數據而充滿喜樂(而悲傷沮喪)的新時代」,現今似乎少有國家施政不被GDP、GNP牽著鼻子走,不過計量國民所得的起源其實來自二戰時管理戰時經濟體的需求,就像瑪格莉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的比喻一樣,所得稅的起源也是為了因應一戰的集資措施,但「稅金有如斑紋貽貝,一旦引進,便會迅速增生,難以徹徹底底殲滅」,今日繳所得稅好像天經地義。
・2013/12/09
以一本談統計和預測的書而言,《精準預測》暢銷得異常。可是讀了《精準預測》之 後,就完全不意外了,因為《精準預測》真的是本很好看的書!雖然是處女作,不過席佛卻能把統計預測這看似乏味的事,解說成是世界上最有趣的玩意兒之一!他 對統計預測在經濟學、政治學、氣候學、地震學、流行病學、電腦科技、棒球、德州撲克、體育賭博等等領域,都有獨到和精闢的見解,讀這本《精準預測》是一趟樂趣無窮的知性之旅!
・2013/12/09
《下流科學》這本書的立論圍繞在以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去推論我們現有的器官或行為在生物適應上有什麼價值,或者某些特性只是某個適應的副產品。比如為什麼人類性交要有抽插的動作,而不是像打針那樣插入一次就好?
・2013/12/03
意識僅是自我的冰山一角,還有更龐大的未知潛意識有待科學家去發掘。其實,潛意識對科學家來說,可能更像地球上的海洋,雖然佔了四分之三的面積,但我們對 它的瞭解,可能仍不如月球。我們對自己心裡真正在想啥,以及我們表現出來的行為,常常所知甚少。除非是得道高僧,大多數人都讓潛意識給悄悄操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