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Gene思書齋】到底是誰控制了總開關?

Gene Ng_96
・2013/12/29 ・1127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47 ・八年級

誰控制了總開關?

The Master Switch: The Rise and Fall of Information Empires

台灣曾為了反媒體壟斷鬧得沸沸揚揚,或許有些信奉資本主義相信有錢的大爺只要付得起價格,啥都能買的人,可能還不明白《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作者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 ,1894-1963)的這句名言:「 大規模生產……如果用來生產物資,這種方法很了不起;如果用來複製思想,那就不太妙了。」

還好,這本在2010年榮獲《財富》(Fortune)編輯最愛商業書籍、《紐約客》(The New Yorker)書評最愛書籍、Amazon.com年度商業與投資類十大好書、《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年度五大好書、《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年度十大好書的《誰控制了總開關?》The Master Switch: The Rise and Fall of Information Empires)能夠告訴你,為什麼反媒體壟斷對全民利益非常重要!

《誰控制了總開關?》作者吳修銘(Tim Wu)是台裔美人,畢業於哈佛法學院,現任哥倫比亞大學法學教授、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顧問,2002年吳修銘因反對過濾及篩選網路資訊的技術,提出「網路中立性」 (Net Neutrality)理論而聲名大噪。2006年獲選《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雜誌 50 名具影響力的科學家,2007 年獲選為「哈佛大學最有影響力的100名畢業生」。他的父親生長於台南市,而他曾在台灣南部住過一段時間,非常喜歡台南小吃,尤其是鱔魚麵。

吳修銘在《誰控制了總開關?》仔細研究了整個媒體發展史,從電話、無線電、廣播、電視、第四台、電影、網際網路到智慧手機。吳修銘用深入淺出且流暢生動的文筆,帶我們進入媒體發展的世 界。這些科技帶給我們很多便利,每當我們進入一個媒體科技的新世界,就很難想像沒有這些便利的世界長什麼樣子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社會結構也產生了極大的改變。有些爸媽沒了iPad就不曉得該如何應付吵鬧的小孩。雖然主要是談媒體創新與壟斷的政治、社會、經濟議題,但《誰控制了總開關?》對資訊科技的介紹,也足以把它視作科普書。

吳修銘經過多年研究,發現一種「壟斷-創新」的循環不斷出現:先是新創科技出現,各種可能性應運而生,逐漸地先見之明之士應用這個科技建立了一個媒體帝國,開始壟斷通訊,切除雜音,要求人們以符合帝國利益的方式使用媒體。《誰控制了總開關?》帶我們進入了風起雲湧的媒體帝國,儘管這些媒體帝國暗潮洶湧,可是一般人民和消費者卻可能看到風平浪靜的表面,對許多改變不僅後知後覺,常常也不知不覺。

閱讀全文:

到底是誰控制了總開關?

文章難易度
Gene Ng_96
295 篇文章 ・ 24 位粉絲
來自馬來西亞,畢業於台灣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學士暨碩士班,以及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遺傳學博士班,從事果蠅演化遺傳學研究。曾於台灣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現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從事鳥類的演化遺傳學、基因體學及演化發育生物學研究。過去曾長期擔任中文科學新聞網站「科景」(Sciscape.org)總編輯,現任台大科教中心CASE特約寫手Readmoo部落格【GENE思書軒】關鍵評論網專欄作家;個人部落格:The Sky of Gene;臉書粉絲頁:GENE思書齋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初探網路趨勢:速食化的利與弊
喀報CastNet_96
・2023/01/01 ・2954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你,上一次讀完一整本書是甚麼時候呢?自從網路、智慧型手機相繼問世後,人們似乎漸漸喪失了閱讀長文的耐心;與此同時,新聞報導、網路影片的篇幅也越來越短,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在這個資訊爆炸、人手一機的時代,每天接觸到的資訊量大到令人難以招架,不論是內容產製者或閱聽人,都朝著「速食化」的方向發展。本文將帶領讀者一窺速食化資訊的利與弊,以及面對如此趨勢,身為閱聽人的我們該如何應對。

▲  網路上常見的等介紹短片
(照片來源/
主頻道【谷阿莫】

加速的生活步調 加速的資訊傳遞

相信大家都曾在YouTube、Facebook或是Instagram等平台上看過介紹電影劇情的濃縮短片,「三分鐘看完」、「五分鐘系列」諸如此類的影片標題,讓追求快速資訊以及對長片缺乏耐心的觀眾點開一部又一部的電影介紹短片,用最少的時間看完一則又一則的故事。

在這個資訊爆炸、人手一機的時代,每天接觸到的資訊量大到令人難以招架,人們對於要花時間研讀才能獲取資訊這件事感到不耐煩,創作者產製的資訊篇幅也越來越短,讓觀眾得以快速得知內容後,接著前往下一份濃縮過的資訊。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對於「資訊爆炸」(Information Explosion)的解釋是「快速增長的資訊量及這些大量資訊所產生的影響」,也提到學者估計現代一份報紙上的資訊就超過十七世紀人們一生所需要的資訊量;然而大部分人們在網路上獲得的資訊,卻遠超閱讀報紙獲得的,足以得知現代人每天接觸到的資訊量有多麼龐大。

▲  一份報紙資訊比十七世紀人一生需要的更多。
(照片來源/Pexels

濃縮簡化內容 快速抓住重點

在資訊爆炸的背景下,閱聽人變得傾向選擇快速且重點明確的資訊與傳播媒介,再加上現代人高壓、快節奏的生活型態,「速食化」的現象也就隨之成形。速食化的生活型態反映在現代人生活中的各個角落,但最為明顯的,還是最普遍、最大宗的資訊來源——網路。

網路資訊速食化的趨勢在許多文本類型,或資訊形式中都可以觀察到,從前述的電影介紹短片,擴大到整個 YouTube 影音平台來進行檢視,除了將兩個小時的電影濃縮成三分鐘的短片,還有各類型的知識型介紹影片,不外乎都是將極大的資訊量濃縮成極短的影片時長;而球賽或是其他運動項目,也常常會有稱為「精華片段」的剪輯短片,讓觀眾能夠透過影片快速抓到比賽的重點。

提到影音內容就不能不提近年用戶量和受歡迎程度都大幅成長的短影音平台 TikTok ,與 YouTube 相比, TikTok 在「壓低每份資訊觀看時間」的目標上做得更加徹底和完善,加上其獨特的觀看機制讓用戶欲罷不能,在短短幾分鐘內,可能就接收了超過十份以上的資訊。

▲  TikTok 近年大受網路使用者歡迎。
(照片來源/Pexels

比起 YouTube ,社群媒體如 Facebook 、 Instagram 也不遑多讓。除了 Instagram 推出模仿 TikTok 模式的連續短片(Reels)功能之外,本身以圖片為主、文字為輔的發文機制也讓許多產製者採用懶人包圖片搭配少量文字進行資訊傳遞;而懶人包作為「幫助普通人用最短時間,掌握事件的來龍去脈與核心問題」的一種網路傳播文體,追求簡單扼要和快速的特質體現了網路資訊速食化的精髓。

▲  IG的發文機制讓產製者採用懶人包圖片搭配少量文字進行資訊傳遞。(照片來源/陳昀 攝)

資訊速食化是好事 還是壞事?

你我已經身處在速食化的網路環境中,但是這種現象和網路生態到底是好是壞?對身為閱聽人的我們又會產生甚麼影響?

逐漸速食化的網路環境,提供閱聽人快速了解事件或特定資訊的管道。在過去,要學會某項技能可能需要讀完一整本書,但在追求快速、簡要、精華的現代網路資訊環境中,可以很輕易找到速成的教學影片或圖文教學。雖然經過濃縮的資訊無法和一整本書的細節知識相提並論,卻能夠讓閱聽人快速學到基礎及重點。

生活在現代的網路使用者生活節奏越跑越快,能運用的時間越來越少,每天接觸到的訊息量卻又大到難以想像,因此重點明確、篇幅短小的資訊,對於閱聽人而言是更好吸收的資訊型態。

▲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速,能運用的時間變少。(照片來源/Pexels

然而速食化的特性事實上是一體兩面,速食化趨勢的優點同時也是它的缺點。先前提到經過濃縮、刪減後的網路資訊讓閱聽人可以快速獲得資訊重點,但同時在刪減過程中犧牲掉的,就是資訊的細節和完整性。若是新聞報導或議題類的網路資訊,在速食化的網路環境下為了達到快速、簡要的目標而對資訊進行刪減,容易省略掉細節而導致閱聽人無法掌握事件的全貌,甚至被誤導至錯誤的結論。

在這樣子的網路環境之中,閱聽人也漸漸對閱讀長文報導、篇幅較長的完整資訊失去耐心,而網路使用者的不求甚解也讓內容農場有機可乘。就連許多新聞媒體也漸漸以聳動標題搭配簡短、空泛的內容作為主要的報導形式,犧牲了報導的深度與廣度,讓台灣網民普遍認為台灣新聞媒體素質低落,從常常被用來抨擊新聞媒體的笑話——「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就可略知一二。

主動代替被動 速食也可以很健康

面對內容深度逐漸低落、完整性不足的新聞媒體,與追求快速、精簡的網路環境,有些人會認為產製者欠缺專業性,但供給也是來自相對應的需求,受眾不買單的話產製者也不會朝這個方向發展。因此,我們很難把如今的網路環境單方面歸咎於產製者,如果閱聽人普遍擁有媒體識讀的自覺,或許新聞媒體和整個網路資訊生態也不會演變成如今的樣貌。

▲  不論哪種資訊型態都有助於構築閱聽人自己對事件的理解和觀點。(照片來源/Pexels

網路資訊速食化的趨勢和資訊爆炸已是現況,身為閱聽人的我們在接受網路便利性的同時,也需要檢視自己的網路使用習慣並提升媒體素養。然而光有媒體識讀的能力,用來評判資訊的對與錯並不足夠,在跟上時代的同時,要活得進步又健康,閱聽人需要具備主動蒐集資料的能力。

就算資訊簡短、經過濃縮,仍然可以一點點地去拼湊事件的面貌,構築自己對事件的理解和觀點。因此,在資訊充足和便利的時代,我們絕不能被動地任憑媒體餵養,在智慧科技當中反倒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速食化資訊固然方便,但是長篇內容的存在也有其必要性。接收訊息、形成認知的過程,要以誰為主、以誰為輔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閱聽人不該屏棄任何一種資訊型態。如果時代如此資訊爆炸,那麼就該接收更多,而不是拒絕更多。


資料參考:

 國家教育研究院樂詞網:資訊爆炸

 懶人包歷史大解密:原來懶人包也有這麼多學問!

喀報CastNet_96
11 篇文章 ・ 5 位粉絲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大三學生自媒體,文章撰寫類目含括科技新知、藝文評論、人物特寫、社會議題和專題新聞,以大學生的觀點出發撰寫與自身和社會相關的文章,內容豐富。 喀報CastNet網站:https://castnet.nctu.edu.tw/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數據塑造生活與社會,讓人既放心但又不安?——《 AI 世代與我們的未來》
聯經出版_96
・2022/12/28 ・2760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數位世界已經改變了我們日常生活的體驗,一個人從早到晚都會接受到大量數據,受益於大量數據,也貢獻大量數據。這些數據龐大的程度,和消化資訊的方式已經太過繁多,人類心智根本無法處理。

與數位科技建立夥伴關係

所以人會本能地或潛意識地倚賴軟體來處理、組織、篩選出必要或有用的資訊,也就是根據用戶過去的偏好或目前的流行,來挑選要瀏覽的新項目、要看的電影、要播放的音樂。自動策劃的體驗很輕鬆容易,又能讓人滿足,人們只會在沒有自動化服務,例如閱讀別人臉書塗鴉牆上的貼文,或是用別人的網飛帳號看電影時,才會注意到這服務的存在。

有人工智慧協助的網路平臺加速整合,並加深了個人與數位科技間的連結。人工智慧經過設計和訓練,能直覺地解決人類的問題、掌握人類的目標,原本只有人類心智才能管理的各種選擇,現在能由網路平臺來引導、詮釋和記錄(儘管效率比較差)。

日常生活中很少察覺到對自動策劃的依賴。圖/Pexels

網路平臺收集資訊和體驗來完成這些任務,任何一個人的大腦在壽命期限內都不可能容納如此大量的資訊和體驗,所以網路平臺能產出看起來非常恰當的答案和建議。例如,採購員不管再怎麼投入工作,在挑選冬季長靴的時候,也不可能從全國成千上萬的類似商品、近期天氣預測、季節因素、回顧過去的搜尋記錄、調查物流模式之後,才決定最佳的採購項目,但人工智慧可以完整評估上述所有因素。

因此,由人工智慧驅動的網路平臺經常和我們每個人互動,但我們在歷史上從未和其他產品、服務或機器這樣互動過。當我們個人在和人工智慧互動的時候,人工智慧會適應個人用戶的偏好(網際網路瀏覽記錄、搜尋記錄、旅遊史、收入水準、社交連結),開始形成一種隱形的夥伴關係。

個人用戶逐漸依賴這樣的平臺來完成一串功能,但這些功能過去可能由郵政、百貨公司,或是接待禮賓、懺悔自白的人和朋友,或是企業、政府或其他人類一起來完成。

網路平臺和用戶之間是既親密又遠距的聯繫。圖/Envato Elements

個人、網路平臺和平臺用戶之間的關係,是一種親密關係與遠距聯繫的新穎組合。人工智慧網路平臺審查大量的用戶數據,其中大部分是個人數據(如位置、聯絡資訊、朋友圈、同事圈、金融與健康資訊);網路會把人工智慧當成嚮導,或讓人工智慧來安排個人化體驗。

人工智慧如此精準、正確,是因為人工智慧有能力可以根據數億段類似的關係,以及上兆次空間(用戶群的地理範圍)與時間(集合了過去的使用)的互動來回顧和反應。網路平臺用戶與人工智慧形成了緊密的互動,並互相學習。

網路平臺的人工智慧使用邏輯,在很多方面對人類來說都難以理解。例如,運用人工智慧的網路平臺在評估圖片、貼文或搜尋時,人類可能無法明確地理解人工智慧會在特定情境下如何運作。谷歌的工程師知道他們的搜尋功能若有人工智慧,就會有清楚的搜尋結果;若沒有人工智慧,搜尋結果就不會那麼清楚,但工程師沒辦法解釋為什麼某些結果的排序比較高。

要評鑑人工智慧的優劣,看的是結果實用不實用,不是看過程。這代表我們的輕重緩急已經和早期不一樣了,以前每個機械的步驟或思考的過程都會由人類來體驗(想法、對話、管理流程),或讓人類可以暫停、檢查、重複。

人工智慧陪伴現代人的生活

例如,在許多工業化地區,旅行的過程已經不需要「找方向」了。以前這過程需要人力,要先打電話給我們要拜訪的對象,查看紙本地圖,然後常常在加油站或便利商店停下來,確認我們的方向對不對。現在,透過手機應用程式,旅行的過程可以更有效率。

透過導航,為旅途帶來不少便利。圖/Pexels

這些應用程式不但可以根據他們「所知」的交通記錄來評估可能的路線與每條路線所花費的時間,還可以考量到當天的交通事故、可能造成延誤的特殊狀況(駕駛過程中的延誤)和其他跡象(其他用戶的搜尋),來避免和別人走同一條路。

從看地圖到線上導航,這轉變如此方便,很少人會停下來想想這種變化有多大的革命性意義,又會帶來什麼後果。個人用戶、社會與網路平臺和營運商建立了新關係,並信任網路平臺與演算法可以產生準確的結果,獲得了便利,成為數據集的一部分,而這數據集又在持續進化(至少會在大家使用應用程式的時候追蹤個人的位置)。

在某種意義上,使用這種服務的人並不是獨自駕駛,而是系統的一部分。在系統內,人類和機器智慧一起協作,引導一群人透過各自的路線聚集在一起。

持續陪伴型的人工智慧會愈來愈普及,醫療保健、物流、零售、金融、通訊、媒體、運輸和娛樂等產業持續發展,我們的日常生活體驗透過網路平臺一直在變化。

網路平台協助我們完成各種事項。圖/Pexels

當用戶找人工智慧網路平臺來協助他們完成任務的時候,因為網路平臺可以收集、提煉資訊,所以用戶得到了益處,上個世代完全沒有這種經驗。這種平臺追求新穎模式的規模、力量、功能,讓個人用戶獲得前所未有的便利和能力;同時,這些用戶進入一種前所未有的人機對話中。

運用人工智慧的網路平臺有能力可以用我們無法清楚理解,甚至無法明確定義或表示的方式來形塑人類的活動,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種人工智慧的目標功能是什麼?由誰設計?在哪些監管參數範圍裡?

類似問題的答案會繼續塑造未來的生活與未來的社會:誰在操作?誰在定義這些流程的限制?這些人對於社會規範和制度會有什麼影響?有人可以存取人工智慧的感知嗎?有的話,這人是誰?

如果沒有人類可以完全理解或查看數據,或檢視每個步驟,也就是說假設人類的角色只負責設計、監控和設定人工智慧的參數,那麼對人工智慧的限制應該要讓我們放心?還是讓我們不安?還是既放心又不安?

——本文摘自《 AI 世代與我們的未來:人工智慧如何改變生活,甚至是世界?》,2022 年 12 月,聯經出版公司,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聯經出版_96
27 篇文章 ・ 17 位粉絲
聯經出版公司創立於1974年5月4日,是一個綜合性的出版公司,為聯合報系關係企業之一。 三十多年來已經累積了近六千餘種圖書, 範圍包括人文、社會科學、科技以及小說、藝術、傳記、商業、工具書、保健、旅遊、兒童讀物等。

1

1
0

文字

分享

1
1
0
只是買了標示不清的商品而已,會付上多大的代價?「資訊揭露」的必要與兩難——《資訊超載的幸福與詛咒》
天下文化_96
・2022/08/28 ・2649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國民法官生存指南:用足夠的智識面對法庭裡的一切。

除了嚴格規範,「資訊揭露」也是另一種做法

相較於較積極的監督管理方式,要求資訊揭露的一大優點在於較為靈活,也尊重自由市場運作的機制。政府監理法規往往會大刀一舉砍下,忽略異質性可能造成嚴重的不良效果。

舉例來說,強制規定電器必須達到一定的能效標準,就可能導致後續生產的產品性能變差,或提供消費者不想要的性能。

相較之下,要求提供資訊,是尊重消費者選擇的自由。要求汽車製造商測量並公布汽車安全規格,想買車的人可以在安全與其他考量(例如價格和樣式)上做出權衡;要是餐廳顧客都能知道餐點熱量,想減肥的人可以善用這項資訊,不擔心熱量的人也不受影響。

選購汽車時,業者公布汽車的規格與安全檢測,對消費者來說是相當重要的資訊。圖/Pixabay

單純揭露資訊,並不會干擾消費者自主,甚至有助於個人做決定時的自主權(以及決定的品質)。而且如果設計得當,還能提升決策時的效率。

然而,怎樣才是好的資訊揭露?

怎樣才叫設計得當?美國芝加哥大學法學院講座教授歐姆瑞.班夏哈(Omri Ben-Shahar)和密西根大學醫學院教授卡爾.施奈德(Carl Schneider)的一篇文章凸顯這個問題,篇名耐人尋味:〈強制資訊揭露的失敗〉(e Failure of Mandated Disclosure)。

兩位作者足足花了 12 頁列出美國聯邦與各州法律、行政規則,以及法院裁決中卷帙浩繁、有時荒謬無比的資訊揭露要求。

這些要求涵蓋幾乎所有類型的貸款、銀行帳戶、共同基金、信用卡、證券經紀人、信用報告機構、投資顧問、自動提款機、當鋪、發薪日貸款(payday loan)、先租後買(rent-to-own)合約、分期付款銷售、各類保險合約、汽車租賃、自助倉儲設施、汽車拖吊廠、汽車維修行,包山包海不一而足。

強制業者揭露,並不一定可以達成目的。圖/Pixabay

其中或許最有趣(可能也略顯驚悚)的例子,是要求加州殯葬業者告知棺材買家:「並無任何科學或其他證據顯示,具有密封裝置的棺材能夠保存人類遺體。」

對於資訊揭露的各項規定,班夏哈與施奈德深表懷疑。部分原因出於揭露方式通常設計不佳,部分原因則出於他們認為最後注定會失敗。

為什麼需要刻意揭露這些資訊?

不論他們的論點是否正確,只要仔細讀過文中列出的清單就會發現,政府通常在特定情況下才會強制要求揭露資訊:其一是買方手中的資訊較少、賣方手中的資訊較多;其二是買賣雙方的交易誘因在一定程度上不對等(請注意,在許多重要案例中,所謂買賣雙方指的可能是提供與接受建議的人)。

例如以下情況:

  • 汽車經銷商與汽車買主的互動。賣方比較了解自己販售汽車的安全性,但汽車安全性對於買方更重要。
  • 連鎖餐廳與用餐者的互動。賣方比較了解自己販售餐點的營養成分,但餐點的營養成分對於買方更重要。
  • 醫師和患者的互動。賣方比較了解不同的醫療檢測與療法,但可能會出於個人誘因,向患者推薦不符合患者最佳利益的特定檢測、藥物或服務(例如手術)。
  • 製造商與消費者的互動。製造商將生產工作外包給不當對待勞工或破壞環境的承包商,而消費者雖然喜歡低價,卻也想購買「綠色環保」或符合社會責任的產品。

資訊揭露除了想解決傳統資訊不對稱(asymmetric information)或誘因不一致(misaligned incentives)所形成的市場失靈;有時也是為了保護消費者不受傷害。

市場失靈是個體經濟學的術語,當競爭市場的運作發生問題時的經濟理論。圖/iportret

現在除了傳統的經濟理論,也能從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得到支持強制資訊揭露的論點。這套新的論點,處理的是所謂「行為市場失靈」(behavioral market failure)。

行為經濟學參考一般經濟學的外部性(externality)概念,帶入內部性(internality)概念,也就是消費者替自己製造成本,但在決定當下並未意識到這件事。

舉例來說,吸菸者可能很享受吞雲吐霧,卻不想得肺癌;暴飲暴食造成肥胖問題的人,享受美食時很開心,卻仍苦惱於伴隨而生的健康問題;今天揮金如土快樂花錢的人,等明天發現口袋空空,可能也高興不起來。

想公開資訊,也要問人家願不願意啊!

請注意,光憑內部性這一點,還不足以構成充分理由要求強制揭露資訊;至少還要證明雙方的誘因有一定程度的不對等。

假設買方在第一時間做出的決定,將在下一個時間點造成長期的成本,而且程度超過第一時間得到的短期效益。這時,如果賣方的誘因與買方的長期利益一致,所提供的資訊或產品應該會努力減少或消除買方的內部性。

但很顯然,情況多半不是如此。

舉例來說,當速食店顧客並未加以考量餐點熱量對於健康的影響時,業者反而可能利用這一點,提供生產成本低、卻不利於健康的餐點。同樣的,買車的顧客沒注意油耗表現時,車商也可能大推生產成本低、更符合顧客其他需求的吃油怪物車款。

資訊揭露的形式十分多元,但究竟哪一種形式最合適,則視市場失靈的狀況而定;而根據能否驗證資訊真偽(資訊錯誤會受罰),決定會完全不同。

我們有辦法逼迫或是合理要求醫生公布所有療法背後的考量嗎?圖/Pixabay

舉例來說,速食店的熱量標示與車商的油耗標章都能夠透過科學驗證;但在醫師針對患者是否適合進行臨床實驗的判斷上,我們很難認定醫師是依專業做出診斷,抑或是收了介紹費。

假設資訊能加以驗證,資訊揭露就可以關注在解決資訊不對稱的問題;提供資訊給資訊不足的買方或建議的接受者,讓這場資訊競賽更公平。

舉例來說,政府要求藥廠在處方藥的包裝外加注警告標示,目的是減少藥廠與患者間的資訊不對稱。藥廠掌握藥物副作用的相關資料,但患者在資訊揭露後才能得知;要求車廠提供油耗標章,也是基於相同的道理。

——本文摘自《資訊超載的幸福與詛咒》,2022 年 8 月,天下文化 ,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所有討論 1
天下文化_96
122 篇文章 ・ 604 位粉絲
天下文化成立於1982年。一直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已出版超過2,500種書籍,涵括財經企管、心理勵志、社會人文、科學文化、文學人生、健康生活、親子教養等領域。每一本書都帶給讀者知識、啟發、創意、以及實用的多重收穫,也持續引領台灣社會與國際重要管理潮流同步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