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3/11/21
《退化原來是進化》這本書藉由胚胎發生學來解釋所謂的「進化」與「退化」。許多生物在胚胎時期都長得極為相似,隨著發育的過程,各種生物的外形才逐漸拉大差異,雖然生物外形皆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的起源。在《蝴蝶、斑馬與胚胎:探索演化發生學之美》一書中,更清楚的說明了HOX gene family是控制生物胚胎發育過程中的關鍵。
・2013/11/19
《我即我腦》的主要目的是探討,人們的性格如何成形、大腦是如何正常發育和運作,以及可能會出現什麼疾病等重要且有趣的問題。《我即我腦》試圖要讓民眾瞭 解大腦的性別差異、大腦與性取向的關係、大腦的演化、大腦發育和衰老、大腦疾病的致病原因、人的生與死等等切身相關的問題。他也想要為學生和年輕的神經科 學家提供更多腦科學的基礎知識,讓他們也能夠和別的領域的人們溝通。
・2013/11/18
這不是一本數學參考書,讀了對入學考試也難有加分的作用。但是內容卻橫亙兩千五百年的科學史,一窺歷代科學/數學家們像盲人摸象,企圖一點一點拼湊出事物的樣貌。有別於其他的科學傳記或科學史專書,《改變世界的十七個方程式》不僅包含了死人的事蹟,更收錄活人的紀錄。第十七章的經濟學公式便是個血淋淋的例子。
・2013/11/05
雖然說《2100科技大未來》是要預測未來近一百年的科技發展,不過其大半內容,主要還是要介紹現代最尖端的先進科技,以及那些尖端高科技在未來的發展。 這個任務,最有資格的執行者之一,就是作者加來道雄。和凱文.凱利(Kevin Kelly)的《科技想要什麼》(What Technology Wants)偏重哲學式思考不同的,《2100科技大未來》更在乎的是科技的務實發展;其預測的未來也比《富足:解決人類生存難題的重大科技創新》 (Abundance: The Future is Better Than You Think)預測的還更長遠,而且不像後者還需顧及政策面。
・2013/10/28
美國生態批評學者史洛維克(Scott Slovic)常與學生或同行玩一個遊戲,要求他們舉出某個絕不可能用生態批評解讀的文本,再由他以此觀點對文本進行詮釋,史洛維克認為,生態批評可以應用於任何文本,因為人本就是生態圈的一部分,因此即便乍看並非著力描寫自然的藝術創作,都有可能反映出人與自然的關係。
・2013/10/24
芭芭拉‧奈特森赫洛維茲是在因緣際會下,在洛杉磯動物園協助治療一隻帝王獠狨時,發現原來獸醫老早就曉得的疾病,在人類卻要到晚近才知曉。她好奇心大作之 下,從人醫跳進獸醫學的領域,探索各種各樣有趣的動物世界,並且探討那些獸醫學知識,是否能對人類健康福祉做出更大的貢獻。這本《共病時代》,就是她的探索旅程,讀起來讓我回想博物學家David Attenborough的生態記錄片一樣充滿各種各樣的趣味。
・2013/10/22
一些有良心的富裕西方人在瘋狂消費之餘,也開始反思他們購買的商品,其原料的交易是否公平,大中盤商是否為了自身的利益,把給予農民等的收購價或勞工的薪資,比成本或生活所需還低到無法讓他們生存,讓少數霸佔通路的人荷包滿到溢出來,讓資訊不足而議價能力低落的農民和勞工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在發展中國家造成一場又一場的人倫悲劇。
・2013/10/21
大腦(心智)告訴我們,人類是地球上所有生靈的主宰,但身體卻沒有忘記野蠻的自然。
・2013/10/08
大數據也有黑暗面,《大數據》也談風險、管控與未來。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為了蒐集全美的網路資料,單單儲存設備就花了12億鎂,而社群網站的動態分 析也是重點,產生了政府該不該用這些巨量資料來監控人民的爭議;而且,大數據本身就不完美,《大數據》 舉了美國越戰時的國防部長麥納瑪拉(Robert McNamara)為例,指出迷信數字是會多麼的危險,連紅透半邊天的《半澤直樹》也有一個迷信數字的惡同事福山XD 因此,《大數據》特別強調人的「能動性」(human agency),也就是人類出於自由意志而選擇其行動。作者顯然不想看到電影《關鍵報告》(The Minority Report)的故事真實地上演。
・2013/10/01
我非常希望這本書也能夠造福台灣更多在唸研究所的莘莘學子。雖然這《研究所這條路》的對象是美國學生,非常適合要到美國進修的學子,但台灣的大學教育深受美國大學的影響,所以書中大部分狀況對台灣師生也非常適用,《研究所這條路》也補充了台灣的資料(〈如何申請台灣大專院校的研究所?〉)。所以《研究所這條路》對出國升學,或者留在國內讀研究所都很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