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月刊_96
科學月刊
249 篇文章・ 3706 位粉絲
非營利性質的《科學月刊》創刊於1970年,自創刊以來始終致力於科學普及工作;我們相信,提供一份正確而完整的科學知識,就是回饋給讀者最好的品質保證。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9/05/22
五四運動這種反抗權威的自由精神及憧憬賽先生的理想,其實距離大家並不那麼遙遠,在臺灣也留下不可抹滅的痕跡。就以《科學月刊》為例,其創立過程隱然有一種向五四運動看齊的意味。《科學月刊》最初是 1960 年代末由一群滿腔熱血的臺灣留學生在美國創辦。那是一個臺灣仍自認肩負「復興中華」重任的年代,內有威權統治的肅殺,外有前途未卜的憂患,青年人的苦悶與焦慮不輸五四運動前。創辦者們抱持科學興國的理念,摩頂放踵催生了這份科普刊物。有些成員,便將提倡科學的行動與五四運動作歷史聯繫,在精神上傳承自五四運動以來各種對家國前途的反省。遺憾的是,歷史似乎總是有那麼點殘酷的相似。正如五四運動是隨著學運而起,《科學月刊》早期許多成員,尤其是海外留學生,因參與 1970 年代初風起雲湧的保釣運動,為了愛國付出青春,卻因而陷入政治風暴,甚至不能全身而退。
・2019/04/10
從這 2 億 4000 萬年前的骨癌例子就清楚的指出,目前困擾著現代人類 (Homo sapiens,智人) 的癌症其實在脊椎動物演化史中有著相當久遠的歷史脈絡,而不是近代才演化出來的「文明病」,相信這樣的古生物學研究也將會給醫學相關的研究人員有一定的啟發,重新去看待並以不同視野去尋找該如何應對癌症等棘手的問題。
・2019/04/03
光害,是一種新型態的環境問題,一直以來大眾對它很陌生。隨著人類工商業日漸發達、夜間活動的型態越來越多元,對於夜間照明的需求也越高,光害所造成的影響也就愈發顯著、爭議也開始多了起來。從能源的浪費、身體的健康、農作物的生產,一直到對自然生態、野生動植物生存環境的影響等,比比皆是,當然還包括對於天文研究與觀星的影響。
・2019/03/14
儘管十二年國教的必修時數減少,教師教學時,仍需引導學生澄清物理概念,鼓勵學生多思考多提問。從思考和提問中解惑,學得更多,更能建立深厚的科學概念。
・2019/03/08
人們常說「老狗玩不出新把戲」,神經組織學的研究顯示,人類大腦細胞間的突觸在 25 歲發展高峰後似乎會減少,是否會因此限制新事物的學習與發展,而這些突觸的消失又是否意味著老化的開始?人類大腦是否有它的「替補機制」,像是有原始的、未分化的幹細胞來對抗這樣的老化現象?
・2019/02/01
目前在防疫上,由於臺灣仍不是非洲豬瘟的疫區,主要重點應為境外阻絕,莫讓可能帶有非洲豬瘟病毒的生鮮豬肉和豬肉加工品,藉由走私、網購或旅客攜帶入境,同時也禁止從有相關疫情國家輸入或轉運輸入添加有血漿蛋白粉∕肉骨粉的飼料和這類飼料添加物等,來防堵非洲豬瘟病毒的入侵。對於是否可以繼續使用廚餘餵養豬隻,專家意見並不一致。目前,有建議成立數個中央廠房來統一蒸煮廚餘,再以清淨專車載運廚餘至養豬場;或完全禁用廚餘,將廚餘全數化製成堆肥的作法。
・2019/01/23
探索生命一直是人類積極發展的科學議題,而科學研究方向大抵朝向增進人類福祉為目標,這些研究中也有些以人類為主體的研究。對於這些研究,我們似乎應該有明確的道德規範,藉以防止這類事情的不斷的重演。
・2019/01/08
鐵路事故的歷史跟鐵路一樣悠久,從煤炭燃油的類比時代到今日電力資訊的數位時代,許多事故發生的原因,大多在於人機界面沒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必須從組織運作如何建構失效安全 (fail safe) 的防禦中尋找對策,也就是所謂機械物理失效安全、電子電機失效安全及程序失效安全三大方向來找出解決方案。
・2018/12/26
科學研究的成效是什麼?是得到諾貝爾獎的光環加持,學術期刊發表數,全民素質的提升,抑或是科研活動所產生的產業技術推動力?一直以來就是科學界爭論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