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MathMenu.js
陳 慈忻
陳 慈忻
55 篇文章・ 1 位粉絲
在丹麥的博士生,專長是用機器學習探索人類生活空間,正在研究都市環境變遷與人類健康的關係。曾擔任防災科普小組編輯、社會創新電子報主編。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時間篩選:12月 重設

・2013/12/25
氣象局早已承認氣象預報從來就不可能100%精準。事實上,當社會各界一次又一次的抱怨氣象預報不準時,早已突顯台灣的防災溝通不夠充分,民眾對於氣象預報的科學原理理解不足,以至於無法接受氣象預報測不準的事實。到底為什麼氣象預報會不準?
・2013/12/18
人會成為犯罪事件中的受害者,背後有很多的條件因素,如果去除其中的幾項因素,就能抑制犯罪發生,比起犯罪後實施嚴厲刑罰的效果更好。災害預防有類似的邏輯,災後重建的工作,其實正是在提升社會的「韌性」,預防下一次災害的轉機。李宗勳教授於1999年開始擔任從事中央警察大學的教職,就恰逢921大地震,開始從事災後重建相關的研究計畫。身為警政體系的教師,時常分析由上而下的體系編制,也從事行動參與式的研究,由下而上感受在地。在這些年雙向的反省與研究歷程中,他的體悟是什麼?本專題將與各位分享。
・2013/12/17
生活在台灣,媒體與我們之間的關係如影隨形,摸不到,成為習慣。如果將媒體視為一個動詞,這個過程會對哪些人造成影響呢?其實是多層次的,我們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被採訪的人」,尤其媒體拍攝受訪者流淚、煽情的畫面,容易引起民眾質疑「會不會傷害到當事者?」;但再想一想,我們自己所相信的社會面貌,不也是媒體形塑的嗎?因此「接收媒體的大眾」也是受影響的對象;最後,最容易被忽略的影響對象是「記者」,他們從事第一線採訪和報導的過程,貼近社會寫實的面貌,思考如何轉譯為新聞,這同時是自我內化的過程。
・2013/12/17
實踐社會價值的各種工作形式有很多,社會工作者是站在第一線,他們在長期的實務參與中一再學習新的人、事、物,社工及非營利組織的運作不單憑價值理想支撐,從實務洗鍊出的理論和專業是綜融性的。究竟在災後重建的工作中,社工扮演什麼角色?他們的價值理念及運作邏輯是什麼?台灣的災後重建的情境出了什麼結構性的問題?本專題邀請到實務經驗豐富、兼具管理及社工專業的陸宛蘋老師,提出她的見解。
・2012/12/14
  今年是鐵達尼號船難的100週年,究竟航海技術從這件舉世聞名的船難事件中學到什麼?這樣的船難事件在今天還可能發生嗎?
・2012/12/11
台灣的防災工作除了政府由上而下推動,也需要民眾由下至上共同行動,才能真正在危機發生時達到即時效果。今年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推動的智慧型手機防災系統,利用最近火紅的App技術,推廣防災科技的個人使用。
・2012/12/11
  預測地震是百年來世界各國都想解開的謎團,儘管地震前的徵兆相當多,例如地下水化學及水位變化、電離層離子濃度異常、地殼變形、活斷層地震週期等,科學家在各種地震預測研究中積極投入並有所進展,但是不論在時間或空間準確度的局限都仍待突破。
・2012/12/10
  近年來世界各地的火山爆發頻傳,有些國家造成了重大的傷亡及損失,有些國家則及早監測到火山的活動,並且順利進行的疏散措施。台灣長期以來沒有火山噴發的經驗,因此民眾對於火山的認知較少。然而近年的研究卻指出大屯火山群屬於可能噴發的活火山,2011年成立的大屯火山觀測站擔起火山監測重任。
・2012/12/07
地圖在越來越多的領域有所應用。防災工作需要透過大量的空間資訊整合,使政府單位能有設施規劃、防災應變的依據。天然災害潛勢地圖能呈現災害風險,針對不同的災害類型發揮防災功效。台灣在2012年有大量的天然災害潛勢地圖產出。
・2012/12/07
世界各國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問題,組織發展全球環境監測總系統。台灣尚未加入全球環境監測組織,然而基於先天災害頻率高的需求,加上環境監測科技的發展優勢,TEOSS台灣環境監測總系統計畫蓄勢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