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不是沒有料,只是欠烹調!圖文不符讓「資訊設計」成為內容最好的調味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16/05/19 ・5385字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SR值 541 ・八年級

本篇文章由圖文不符贊助,泛科學策畫執行。

文 / 李德庭

不管你將 Vigilante 這個英文字翻譯為私法者、義警、還是超級英雄,不可否認在大局混亂時,這樣的角色具有無比的魅力。

我們身處重要資訊不斷遭受排擠、惡性循環的時代,在互相譴責的同時,也有人決定著手改變,圖文不符就是個例子。

成立一年多來,設計團隊圖文不符經手超過 90 包懶人包、單一作品(以臉書的相簿為媒介)可以做到 12,000 則分享,觸及約 120 萬人次,是當今將新媒體顯學「資訊設計」運用得最淋漓盡致的團隊之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告訴你世界上只有八種熊的懶人包《熊熊不一樣》、結合衛教觀念的《史上最完整 燒燙傷資訊圖表》、《迷糊怪 – 阿茲海默症》,到事件發生當下討論度極高的粉塵爆炸、捷運緊急防身術,以及大家較無關注的馬來西亞遊行、香港旺角示威各種議題,都是他們關注的領域。問到如何挑選題目,圖文不符說,這些懶人包有的是合作邀約、有的是自發性,但考量都是「大家在這件事上需不需要圖文不符」。

萌萌的熊熊懶人包

熊熊不一樣
(圖片取自圖文不符《熊熊不一樣》相簿,欲看完整版請點連結唷)

把颱風擬人化之賀伯好傳神(XD)

(圖片取自圖文不符《台灣常識集》相簿)
(圖片取自圖文不符《台灣常識集》相簿)

談到挑選議題,圖文不符表示:「簡單來說,可以分為本土的、沒人注意的小知識(如颱風娘、大甲媽祖),或是國際上、臺灣主流媒體沒報的大事(大型傳染病知識、各地抗爭)。當我們認為,圖文不符的介入可以扭轉一些事情時,我們就會跳出來做。例如:解釋粉塵爆炸的懶人包、完整介紹燒燙傷的資訊圖表等等,都是希望透過這些作品改變大家的思維,並藉由資訊,深化社會對特定議題的認知。」

廣泛的議題處理、多元的呈現方式、並挖掘有深度的知識,圖文不符是個縱橫軸都拉超長的團隊;而為何能消化如此多變的題材,靠的是一套自己磨出來的 SOP。

藉由資訊設計,讓大眾從「接觸」到「行動」

資訊設計並不容易,清華大學資訊系的張俊盛教授就曾在《科學論述的視覺呈現》一文中提到:「在製作教材時我發現,想表達的思緒被切割成一張張資訊密度很低的投影片,也不易彰顯資訊間的關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圖文不符最常做的是「懶人包」,藉由許多張圖文,試圖在資訊混亂的網路世代傳達正確且重要的訊息,似乎比教材設計更困難些。

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圖文不符透過大量閱讀,有時甚至直接跟專業人員合作(如研究智齒的施醫師、美國的心理諮商師等等),從廣大的資訊汪洋中找出事件的脈絡,並挑戰多種媒介,用各種方式,製作出不但能讓大家接受、看懂,還願意「傳播出去」的資訊設計作品。

從資訊的架構上來說,圖文不符會將事件拆分成主要資訊、次要資訊,再加上與大眾的「接觸點」,最後確立「行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c6395e8-2a89-4259-8f47-a90992d660e2

接觸點:用來拉近讀者跟資訊間的距離,創造「啊,好有趣,來看看好了!」、「好像很重要、跟我很有關,我要趕快來看一下」的資訊塊。

主要資訊:本次資訊設計中想傳達的知識跟理念。

次要資訊:分成兩種,一種是拿來「銜結主要資訊」的資訊,避免受眾閱讀邏輯走偏;另外則是「有趣」的資訊,使受眾繼續閱讀、傳散而置入的資訊。

行動資訊:希望讀者們在閱讀完後產生的行動,通常會帶有使命感,或是點出「為何你該分享給你的朋友」,創造更大的傳散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四種資訊互相結合,就成了我們平常在圖文不符上會看到的各種作品,比如說各式各樣的「懶人包」。至於實際的執行流程與參與者,也都依據專案各有不同,以「懶人包」而言,大概是這樣:

no-16

 

在懶人包中,他們把角色定位成四種:

● 資訊架構師:梳理四散在各地的資訊流,包含爬文、查文獻,並且分析它的時間脈絡,觀察事件從哪些時間點開始延伸,試著找出每個詞與詞之間的邏輯關係。

● 行銷企劃師:找到這個議題與社群的接觸點「大家為什麼需要 / 想要看這個?」,從這個點串成一塊一塊的資訊版圖,並負責寫出文案,把生硬的文字轉譯成生動的語言整理為文案。到這裡為止的過程很像綁辮子,梳理大量的訊息、編織出脈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視覺設計師:找出在這樣的脈絡下,該做什麼樣的影像構成才好閱讀,如何展示主要資訊及點綴次要資訊。

● 插畫師:讓故事具象化,繪製的同時把畫面靈魂找出來,讓作品能夠生動呈現。

藉由改善流程自我進化

圖文不符現在雖維持同樣的製作流程,但未來會希望讓插畫師與視覺設計師都能在一開始就加入討論,讓大家在過程中不斷檢視,反覆問彼此「看到哪裡會斷掉」、「這樣講好懂嗎」。尤其是現在,懶人包逐漸開始氾濫、被大家看膩的時候,就必須加入更多生命、感性的訴求,讓懶人包進化。

「應該這樣說,『懶人包的製作流程』其實是被我們定義出來的,一年半前並沒有「懶人包」這個產品,是我們在不斷地嘗試後,找出了一個 SOP。」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 SOP 也有它的瓶頸:當我們把一切都流程化的分工,你只是產品線中的小螺絲釘。反覆做很多次之後,熱情就會流逝、對作品不會有感情,這樣會讓作品的品質降低,也失去了創新的可能。因此,我們的 SOP 也必須再做調整。」

「我們想將原本在流程後端的夥伴往前拉,讓大家可以在前期發想時一起 brain storming(註1)。因為不同思維的人看同件事,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想法,這些不同思維所產生的碰撞,就可以促成質量上的變化,希望藉由這樣的改動,讓我們能持續的自我突破!」

噓!圖文不符團隊正在討論六月初將上線的動畫

圖文不符的協作秘訣

圖文不符,是簡訊設計行銷有限公司旗下的社會回饋品牌,在日常接案之外仍維持著每月推出 2~3 個作品的創作頻率。

「我們跟團隊說每個月三個禮拜工作,剩下的時間可以用來製作自主專案。希望成員們能在這一個禮拜自發性組隊打怪,想做什麼議題就去試試看,做社會回饋的同時,也藉此創新跟成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論是懶人包、或六月即將推出的動畫,都需要整個團隊長時間的討論,並且讓各團隊成員密切溝通協調,才能順利完成學校或許會教技巧、教行銷,但並不會告訴你如何協作。因此,我們好奇地詢問圖文不符,這之中有什麼特別的協作秘訣嗎?

「其實我們也還在學習中,沒有太多能分享。但我覺得『清楚團隊中各位置的成員在意什麼』可能其中一個關鍵。」

「像是企劃師,可能在意畫面都能對到資訊、不會造成誤解;設計師或許關心資訊如何表達、是否完整;插畫師可能想要東西有生命力,不只像是填鴨般的圖示;動畫師則可能在意動態節奏對不對、動態的細節有沒有經過設計等等。還有,當然的,每個人都在乎這個作品能不能讓自己有成就感、能不能讓自己能感到驕傲。」

因此,為了讓大家在討論時能更順利,確定一致的目標非常重要。

「大家都得知道,我們今天是為了什麼在討論。例如設計互動網頁時,用複雜的 SVG 做,手機上就是跑不動,使用者一點開頁面就跳出,那再漂亮的東西都變得沒有意義。這種情況下,設計就會需要更改;也好比是做動畫時,動態會去跟平面講,你現在的設計物件太多,在靜態的圖表、圖片或許可以,但放進動畫時,人無法在瞬間接受那麼多資訊,就反而變得凌亂了等等。當大家的目標都被明確擺出來的時候,溝通就會有機會變得順暢。」

「要在這個競爭的時代生存,高水準的視覺設計和插畫實力是基本,但要能在商業中生存,要怎樣創造一個穩定的協作流程就是關鍵。」

圖文不符成員圖(上圖為去年 11 月所繪,現在圖文不符已經是個 24 人的中型團隊)
圖文不符成員圖(上圖為去年 11 月所繪,現在圖文不符已經是個 24 人的中型團隊)

圖文不符的核心價值

說到團隊特色,圖文不符表示會「盡量避免在作品中放入立場」這件事,應該算是其中一個吧?但是為什麼要這樣呢?

「因為圖文不符的初衷,就是希望『弭平資訊落差,並創造更多溝通的可能』。」

「如果只是為了特定立場所做的作品,由於資訊難免會偏頗,反而更容易使人提高警覺,甚至讓另一方立場的人直接拒絕接受。那就不可能弭平資訊落差,更不用說彼此溝通了。因此,既然是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這些資訊,那一開始持中立的立場是必要的,因為這樣才能用受眾能接受的方式去描述,並溫和地帶出原先與其對立的資訊。」

他們同時強調,圖文不符的每個作品都有「目的」,例如畫智齒的故事希望讓小孩不害怕牙醫、讓大人更了解狀況,阿茲海默症著重在教大家如何面對親友或自己的失智,「捷運緊急防身術」則不只討論了如何防身,更收集實際數據與各國因措施,希望讓人們思考隨機殺人的背後成因,進而改變社會思考。

正因為如此,儘管網路上轉載傳閱的懶人包與圖表很難有量化的數字(最多是觸及人次、分享數)評估成效,圖文不符仍可以知道每次出擊有沒有達到目標。而在發現無法達到目的,或在立場上過於偏頗時,他們也會直接決定不發布,團隊笑說:「其實我們有很多作品是做完沒發的。」

圖文不符的每個作品都會設定「目標」(懶人包封面取自圖文不符)
圖文不符的每個作品都會設定「目標」(懶人包封面取自圖文不符

圖文不符的「社群設計」

會如此重視作品對社群帶來的影響,是因為圖文不符希望能夠「資訊設計」出發,慢慢邁向「社會設計」,像是為臺灣而教的劉安婷推動偏鄉教育、姚彥慈為認知障礙病友設計的 Eatwell 餐具,為了解決某個社會問題而做的某項設計。但圖文不符謙虛地表示圖文不符現在還還沒到社會設計的程度,最多只算是社群設計。

「對,社群很重要。我們投入了非常多資源,不可能只是把作品做出來就好。以公司的角度,我會希望作品被傳散得越廣越好,畢竟圖文不符是靠社群傳播品牌、為自己找到業主,接案養活團隊之後,再做更多社會回饋的設計。這一切,除了我們很理想化的初衷,更需要非常精密的規劃與計算」

因此,他做每件事都會想該怎麼將設計與社群連結,使設計走入社群、也仔細感受社群的回應,試圖突破原本的商業模式,做 B2B 的同時也可以發展 B2C(註2),而且不只是賣商品。

本月初,圖文不符在線上課程募資平台 Hahow 上推出一套資訊設計課程,不到兩天就吸引超過一千人資助。「我想目前能有點聲量,是因為過去累積了很多能量的關係。成立一年多以來,圖文不符從沒有用募資、或是其他方式跟我們的粉絲爭取支持;我們的核心價值一直都在這裡,但我們不會將核心價值與熱情兌現。這樣子做,社群的支持,才會隨著我們的努力而持續累積。當我們真誠而堅定地面對社群,社群就會擁抱我們。」

在社群時代,資訊與閱聽人的關係究竟是如何呢?
在社群時代,資訊與閱聽人的關係究竟是如何呢?

「資訊設計」的背後是系統性思考的能力

社群網路時代,「資訊」到「閱聽人」的途徑混濁紛亂,臉書「為使用者挑選露出偏好動態」的演算法更讓資訊傳播變得被動,大家無法選擇自己要接收哪些資訊,也因為這樣的緣故,很難看清事件的全貌。這樣的狀況,是圖文不符想做資訊設計教育的主因。

「資訊設計的關鍵,其實是背後的系統性思考習習相關。透過資訊梳理與分析,你可以看到更多東西,因為訊息背後的脈絡,永遠比眼前的事件更深。學習資訊設計,會讓你懂得思考事情的原因、解決的方式、以及規劃更長遠的計畫。」

「另外,具體一點來說,也會讓你習得控制與精實的能力。你可以想看看,搜集的資料一大堆,資訊那麼多,但一份懶人包的篇幅只有 12 頁、動畫更是只有一分半,360字的文案空間,你該如何傳達你想談的訊息?我們認為,這是資訊設計最近變成顯學得原因之一。」

未來計畫:跨足心理學、社會學及生態領域,創造更多溝通的可能性

圖文不符說,希望能先站穩資訊圖與動態影像,做到在臺灣只要提到「資訊設計」就會想到圖文不符的品牌,而更長期而言…

「長遠規劃的話,我們還是把目標放在消弭資訊落差,並促成不同立場之間的溝通上。」

目前,圖文不符考慮從心理學、社會學或生態三塊較容易體現團隊「核心價值」的領域切入。也表示未來或許能花更長的時間規劃作品,但傳達出來的資訊能真正讓社會變得更好;每個部門也會因此都有各自的高端作品可以發展,並往更深度的社群互動前進。

「資訊設計跟圖文不符嘛,都才剛開始而已呀。」

註:

  • 1. 參與者圍在一起,隨意將腦中和研討主題有關的見解提出來,又稱腦力激盪法。
  • 2. B2B:Business to Business,企業對企業的商業模式,此指圖文不符接受其他企業的委託設計案。B2C:Business to Cosumer,企業對終端消費者的商業模式,此指直接以作品面對社群並獲利。

參考資料:

文章難易度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5 篇文章 ・ 299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5 篇文章 ・ 299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1

5
0

文字

分享

1
5
0
青點教主的廣播、配音與新媒體之路!ft.歐馬克【科科聊聊 EP.57】
PanSci_96
・2021/09/22 ・1871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童年崩壞專題的最後一集,我們終於訪問到童年「沒有」崩壞的厲害人士!這位高人不僅保持了少年時期的廣播夢,還在廣播沒落的年代成功轉型成新媒體,通吃 Youtube 與 Podcast 界。給個提示,他也是泛科學的御用配音,長期出演帽斯與景陸。各位聽眾,讓我們歡迎青點教教主:歐馬克!

圖/歐馬克提供
  • 00:55 帽斯與景陸的聲音設定
  • 04:18 童年種下的廣播種子

小時候的馬克因為家裡沒有電視只能聽廣播,從小就癡迷於中華職棒的廣播轉播。國中時期新聞局開放民營電台,能聽的節目變多了,他更是常常熬夜聽到隔天上學起不來。現在的馬克也感慨已經很少人家裡有收音機,應該很難體會當時的心情。

  • 08:54 初生之犢不畏虎

18 歲時參加了當時滿是大學生的飛碟電台 DJ 甄選,雖然七百多人只取六位,剛成年的他還是通過了初試與複試,在電台開了新節目。從此之後就沒有離開廣播業,當完兵後更是開始主持《青春點點點》。馬克表示因為主持人業務單純,實際從事廣播業的經驗與之前想像的相差不多。

  • 14:18 馬克最愛 Call-in 節目了

廣播、Youtube、Podcast,馬克還是最喜歡做現場廣播,尤其是有即時互動的 call-in 節目。他提到以前的 call-in 很難接通,當聽眾好不容易與自己喜愛的主持人通話了,反而常常腦袋空白甚至直接掛電話,就連他自己 call-in 到其他人的節目也會緊張。講到這裡順便置入馬克的 call-in 節目《哥哥妹妹有意思》,週一到週五下午兩點到四點,飛碟聯播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21:05 廣播的沒落

相較於網路媒體興起後電視的沒落,廣播沒落的幅度沒這麼大,因為廣播已經是上上一代的媒體,早就被電視取代過一次。只要習慣收聽的人還在,廣播就不會繼續衰退。不過馬克也為了因應逐漸下滑的產業趨勢另外開發了配音員的工作,只是…沒想到當他成為配音員之後配音員的產業也在萎縮…

  • 26:30 泛科學與歐馬克的新媒體轉型

如同泛科學在 2020 年投入 Podcast 成立頻道,馬克早在 2017 年就因為《青春點點點》停播而轉進 Youtube。雖然當年進入 Youtube 已經算晚了,但馬克仍然秉持好好做廣播節目的初衷,沒有因為新平台調整太多內容。馬克信箱的「廣播魂」是想收集不同的人生故事,讓聽眾體會自己接觸不到的人生經驗,娛樂、陪伴、啟發、學習,成為華語世界的解憂雜貨店。

  • 33:09 聲音的感官轉譯

廣播節目單純的聲音比起文字更近乎人情、也比影像有更多想像空間,馬克舉了運動賽事與美食家的例子,說明兩者都成功使用聲音轉譯其他感官資訊,帶領聽眾進入賽事、品嚐美食。

  • 35:45 泛科學與歐馬克的不一樣

泛科學與歐馬克同樣身為網路媒體,但泛科學身為企業必須追求永續經營,馬克輕鬆地說,經營自媒體開心的地方就是不用煩惱商業、流量、管理,可以專注在自己想做的事。雖然 Youtube 與 Podcast 未來都有可能沒落,但是馬克還是會繼續做喜歡的內容,期待與聽眾一起成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41:52 自媒體的流量詛咒

就算是自媒體也需要追求流量,看著百靈果爆炸性的成長,歐馬克坦言自己內心也會有股必須效仿的聲音。他也分享另外一個比較好的做法是「追時事」,像是奧運、金曲獎的是可以事先準備內容的。追完時事,其他時間就佛系經營,不要為了流量失去初衷,做自媒體是為了自我成長,就算沒人看那又怎樣?他在個人頻道的節目《馬克讀書會》講述冷門書籍《國富論》,每週直播的收看人數就很少,他得時時提醒自己不管流量而是為自己而做。

延伸閱讀:歐馬克個人頻道

  • 48:28 泛科學的長期合作關係

在幫泛科學配音的大量作品中,馬克偏好生活類的主題,印象深刻的像是咖啡微生物,長期下來體會過歷任影音企劃寫腳本的風格,最近還常與泛科業配同一廠商。感謝配音無極限的馬克願意與我們合作這麼久,也請馬克等待 y 編 call-in 進他節目的一天!

所有討論 1
PanSci_96
1216 篇文章 ・ 2127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泛知識節紀實:在新媒體已經不新的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媒體人?
泛知識節
・2019/03/15 ・328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49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史比野塔|自由文字工作者。此刻希望多一點勇氣及溫柔看待這個世界,然後讓更多的美好被看見。

什麼是新媒體?如果按照維基百科的解釋,便是泛指利用電腦與網路等新科技傳遞新聞資訊。

真要說起來,1995 年就成立的中時電子報似乎能在這個定義下,被劃歸為新媒體。然而加上爾後陸續在網路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其他報業,這幾個典型傳統媒體的轉型,可能離我們現在想像中的「新媒體」有些差距 ── 並不是將內容放上網路就能稱作新媒體。依附互聯網而生的新媒體,在 2004 年臉書出現後便來到狂飆期。與網路共同成長的世代,接收資訊的管道就此與父母輩分道揚鑣;近幾年,新媒體更是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然而裡頭卻有九成可能活不過兩年。究竟在「新媒體生存戰」中留下來的倖存者,到底與其他人有什麼不同?

這次的泛 · 知識節,邀請到《報導者》創辦人暨總編何榮幸、《端傳媒》主編李志德及臺灣吧共同創辦人謝政豪(DJ Hauer),來談談「在新媒體已經不新的時代,我們需要怎麼樣的媒體人」,並在討論產業人才的問題之餘,也聊聊作為一個新媒體,核心與營運模式可以是什麼。

左起為時任《端傳媒》台灣區主編李志德、《報導者》創辦人何榮幸、臺灣吧共同創辦人 DJ Hauer 與主持人陳建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新媒體,「新」在哪?

或許有人會認為新媒體就是要透過新科技,吸引大眾目光,但《端傳媒》與《報導者》網站中,多的是成千上萬字的報導,依然受到許多人關注。《報導者》以公益基金會成立的非營利媒體姿態出現,便是為了解決自傳統媒體以來一直存在的問題:「新聞」的獨立性與市場的拉扯。而臺灣吧則是回到「媒體」最根本的源頭 ──「傳遞資訊」這件事,提供不同的想像。

「中年大叔的逆襲」是何榮幸為自己的《報導者》之路所下的標。在擔任 25 年的記者後,看到年輕世代間流行著「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的玩笑話,多少有些不甘願,新聞的公信力正不斷下降,為此他只能「自己的新聞自己救」。當然不僅是因為自己正身處這個產業裡,更重要的是,民主世代,台灣不信任媒體是最大的危機。

同樣的,李志德也認為,新媒體是「重建公共資訊可信任度的運動」,然而在改革的同時,也必須要時時留意,否則媒體容易淪為宣傳之用。

臺灣吧的出現則是因為在 2014 年學運結束後,DJ Hauer 等人意識到需要一個媒體促進社會溝通。他們發現,大眾不參與討論並不是因為反對,而是不關心。因此透過「內容」與「故事」引起觀眾的興趣,使其與議題建立連結。但是就新媒體常見的「互動參與」特點,DJ Hauer 分享了自己或許沒那麼「政治正確」的觀點:其實臺灣吧並不是 100% 的互動參與,因為某種程度上仍必須做大家不知道的事情。

「畢竟有營收不代表有利潤,做出別人沒有的東西才能長久。而在這個資訊爆炸、製造成本低廉的時代,新媒體是用五分鐘的時間,讓你之後願意用五小時、五個月的時間關心議題。就像七、八年前開始流行的懶人包文化,同樣是為了引發興趣,進一步不斷溝通。」

「端傳媒的意義在於以香港與中國新聞,帶給台灣讀者不同的面向。」李志德說,《端傳媒》面對的是全球華人,因此會出現用詞不一致的問題;而除了在地用語的不同,也會牽扯到政治權力。比方應該用「馬習會」或「習馬會」,便傷透腦筋,最後他們選擇以作者當地的習慣為主。不過也因為是跨境媒體,不同地方的作者能夠檢查別人的題目對該地區有沒有意義,例如「醫師過勞」的議題最早是從中國爆出,後來變成跨區域的題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表示,《端傳媒》首先要處理的是新聞與讀者相關性的問題:需要建立本地新聞與其他地區的連結性,否則可能會有高達 2/3 的讀者不在直接關聯內。

做為跨域媒體,得注意在地新聞與其他地區的連結。圖/By PACAF @ flickr, CC BY 2.0

新媒體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以往想要進入媒體工作,大學選擇念相關科系是條路徑,但這件事在新媒體上還適用嗎?「臺灣吧在徴人時多是看作品集跟面試狀況,不看履歷自傳。我認為內容產業將會越來越回到事情的本質上。」DJ Hauer 說。

何榮幸則分享《報導者》剛成立時「海選記者」,對他們來說,是否為新聞系畢業並不重要,重點是「願意用新的數位敘事方式做新聞」。一直到後來《報導者》刊出「急診人生」的互動遊戲時,過程中也經歷世代的碰撞。何榮幸想像中的新聞遊戲,應該會在某些步驟裡停下來跳出資訊,是知識含量高的遊戲;但製作團隊堅持要重現真實景況,激起興趣後自然會看其他報導。

「他們相信做出來的東西是好東西,清楚知道要用什麼東西說故事,反倒回過頭來說服主管執行。」

學習力以及對公共事物的了解,是李志德認為想進入新媒體工作的關鍵配備。「當然就專業養成上,新聞科系仍舊有存在的必要。」他說,「畢竟媒體本是政治團體用來宣傳的工具,一百年以來漸漸從這樣的角色脫出,大家賦予它公共性,誰也沒想到如今又要回到一百年前,我們要如何處理這樣的問題?另一方面,營運模式也是需要考慮的要素。過去媒體賣廣告,倫理界線非常清楚;但當原生廣告大行其道,如何劃分界限?這便需要回到學院、課堂上的討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新媒體可能的營運模式

科技所帶來的改變,是媒體產業根本性的變化。當代新媒體要考慮的不只有內容形式的轉變,還有維持營運的商業模式。何榮幸說,想不付錢給臉書、自己衝流量,又要有優質內容,其實很難。「最後《報導者》走上非營利媒體的路,所有營運經費來自社會捐款。前三年不可避免需要大的捐款者,但希望在這期間能建立品牌信任基礎,或是透過採訪計劃募資等方式,讓大筆捐贈比例下降,小額捐款能夠佔一半以上。目的是為了讓台灣社會願意在罵媒體的同時,改變『新聞就該免費』的觀念。

臺灣吧與《報導者》差不多,主要營收的方式有三種:自發性收入(例如群眾募資)、商品販售、IP 授權。DJ Hauer 說,未來發展目標將以「授權 IP」為主。「台灣的內容產業不太發展 IP 這部分,可是以「米老鼠」為例,它最初出現的原因與過程可能是為了娛樂;但當這樣的角色進入教育,有了長時間的硬需求,將比純娛樂更有機會商品化。」

李志德則說,雖然做過各種嘗試,但現實是文章成本非常高,《端傳媒》目前還是靠點擊量換廣告。「當然,媒體是企業建立公信力的做法,端能夠藉著這樣的公信力再去承接其他案子。不過,即使大家在談『新媒體』,但面對的還是『古典問題』,也就是所謂編輯室公約:盈利部門與媒體部門應該保持何種關係?」

降低對臉書的依賴,預防典範轉移

回到最開始提到的,臉書幫助新媒體快速成長,同時也成為束縛。大家不免好奇,如果沒有了臉書,如何做新媒體?

何榮幸說,多數可能需要砍掉重練,因為目前的確有七、八成的新媒體流量是透過臉書導入,平台所造成的同溫層與極化現象,也成為新媒體「溝通」的阻礙。「《報導者》能做的防禦,便是建立品牌形象,使其有一定辨識度。讓典範(臉書)改變後,能順利轉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此,DJ Hauer 也同意,現在面對臉書出現的待解決問題,就如同拉曹操打董卓一樣,永遠不能期待下一個人是完全符合預期。因此不論做什麼努力,起碼讓品牌活過典範轉移。至於《端傳媒》則是推出自己的 App,讓 App 與網站的流量各占一半。「我們努力降低對臉書的依賴,目前流量約有五成來自臉書。做法同樣是建立品牌忠誠度及核心讀者,在茫茫網海中讀者會想到你,並主動以各種方式找到你。」

雖然都使用臉書導流,但三家新媒體都努力建立自己的品牌與辨識度

 

筆者身為一個從傳播科系畢業沒多久的人(感謝李志德主編,讓我並沒有那麼絕望!)聽完演講後,想起資深媒體人黃哲斌 2016 年中在天下所寫〈在世界中心呼喊「新媒體」〉一文內提到,新媒體是個過程,而非解答。我們依舊處在變化的風暴中,未來的樣貌不甚清晰,說不定「新媒體」也會有成為過去式的一天。但不論以何種形式,只要能滿足當代人「知」的權利與需求,那就夠了。

泛知識節
24 篇文章 ・ 4 位粉絲
從「科學太重要了,所以不能只交給科學家」,到「科學家太重要了,所以不能只懂科學」,再到「知識太重要了,所以不能讓它關在牆裡」,「泛知識節」為泛科知識召集之年度大型活動,承繼 PanSci 泛科學年會的精神與架構,邀請「科學」「科技」「娛樂」「旅行」四個領域的專家與耕耘者,一同談說、分享、攻錯。 這是一個大型的舞台,我們在此治茶拂席,虛位以待,請你上座。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不是沒有料,只是欠烹調!圖文不符讓「資訊設計」成為內容最好的調味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16/05/19 ・5385字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SR值 541 ・八年級

本篇文章由圖文不符贊助,泛科學策畫執行。

文 / 李德庭

不管你將 Vigilante 這個英文字翻譯為私法者、義警、還是超級英雄,不可否認在大局混亂時,這樣的角色具有無比的魅力。

我們身處重要資訊不斷遭受排擠、惡性循環的時代,在互相譴責的同時,也有人決定著手改變,圖文不符就是個例子。

成立一年多來,設計團隊圖文不符經手超過 90 包懶人包、單一作品(以臉書的相簿為媒介)可以做到 12,000 則分享,觸及約 120 萬人次,是當今將新媒體顯學「資訊設計」運用得最淋漓盡致的團隊之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告訴你世界上只有八種熊的懶人包《熊熊不一樣》、結合衛教觀念的《史上最完整 燒燙傷資訊圖表》、《迷糊怪 – 阿茲海默症》,到事件發生當下討論度極高的粉塵爆炸、捷運緊急防身術,以及大家較無關注的馬來西亞遊行、香港旺角示威各種議題,都是他們關注的領域。問到如何挑選題目,圖文不符說,這些懶人包有的是合作邀約、有的是自發性,但考量都是「大家在這件事上需不需要圖文不符」。

萌萌的熊熊懶人包

熊熊不一樣
(圖片取自圖文不符《熊熊不一樣》相簿,欲看完整版請點連結唷)

把颱風擬人化之賀伯好傳神(XD)

(圖片取自圖文不符《台灣常識集》相簿)
(圖片取自圖文不符《台灣常識集》相簿)

談到挑選議題,圖文不符表示:「簡單來說,可以分為本土的、沒人注意的小知識(如颱風娘、大甲媽祖),或是國際上、臺灣主流媒體沒報的大事(大型傳染病知識、各地抗爭)。當我們認為,圖文不符的介入可以扭轉一些事情時,我們就會跳出來做。例如:解釋粉塵爆炸的懶人包、完整介紹燒燙傷的資訊圖表等等,都是希望透過這些作品改變大家的思維,並藉由資訊,深化社會對特定議題的認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泛的議題處理、多元的呈現方式、並挖掘有深度的知識,圖文不符是個縱橫軸都拉超長的團隊;而為何能消化如此多變的題材,靠的是一套自己磨出來的 SOP。

藉由資訊設計,讓大眾從「接觸」到「行動」

資訊設計並不容易,清華大學資訊系的張俊盛教授就曾在《科學論述的視覺呈現》一文中提到:「在製作教材時我發現,想表達的思緒被切割成一張張資訊密度很低的投影片,也不易彰顯資訊間的關係。」

而圖文不符最常做的是「懶人包」,藉由許多張圖文,試圖在資訊混亂的網路世代傳達正確且重要的訊息,似乎比教材設計更困難些。

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文不符透過大量閱讀,有時甚至直接跟專業人員合作(如研究智齒的施醫師、美國的心理諮商師等等),從廣大的資訊汪洋中找出事件的脈絡,並挑戰多種媒介,用各種方式,製作出不但能讓大家接受、看懂,還願意「傳播出去」的資訊設計作品。

從資訊的架構上來說,圖文不符會將事件拆分成主要資訊、次要資訊,再加上與大眾的「接觸點」,最後確立「行動」。

2c6395e8-2a89-4259-8f47-a90992d660e2

接觸點:用來拉近讀者跟資訊間的距離,創造「啊,好有趣,來看看好了!」、「好像很重要、跟我很有關,我要趕快來看一下」的資訊塊。

主要資訊:本次資訊設計中想傳達的知識跟理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次要資訊:分成兩種,一種是拿來「銜結主要資訊」的資訊,避免受眾閱讀邏輯走偏;另外則是「有趣」的資訊,使受眾繼續閱讀、傳散而置入的資訊。

行動資訊:希望讀者們在閱讀完後產生的行動,通常會帶有使命感,或是點出「為何你該分享給你的朋友」,創造更大的傳散可能。

這四種資訊互相結合,就成了我們平常在圖文不符上會看到的各種作品,比如說各式各樣的「懶人包」。至於實際的執行流程與參與者,也都依據專案各有不同,以「懶人包」而言,大概是這樣:

no-16

 

在懶人包中,他們把角色定位成四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資訊架構師:梳理四散在各地的資訊流,包含爬文、查文獻,並且分析它的時間脈絡,觀察事件從哪些時間點開始延伸,試著找出每個詞與詞之間的邏輯關係。

● 行銷企劃師:找到這個議題與社群的接觸點「大家為什麼需要 / 想要看這個?」,從這個點串成一塊一塊的資訊版圖,並負責寫出文案,把生硬的文字轉譯成生動的語言整理為文案。到這裡為止的過程很像綁辮子,梳理大量的訊息、編織出脈絡。

● 視覺設計師:找出在這樣的脈絡下,該做什麼樣的影像構成才好閱讀,如何展示主要資訊及點綴次要資訊。

● 插畫師:讓故事具象化,繪製的同時把畫面靈魂找出來,讓作品能夠生動呈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藉由改善流程自我進化

圖文不符現在雖維持同樣的製作流程,但未來會希望讓插畫師與視覺設計師都能在一開始就加入討論,讓大家在過程中不斷檢視,反覆問彼此「看到哪裡會斷掉」、「這樣講好懂嗎」。尤其是現在,懶人包逐漸開始氾濫、被大家看膩的時候,就必須加入更多生命、感性的訴求,讓懶人包進化。

「應該這樣說,『懶人包的製作流程』其實是被我們定義出來的,一年半前並沒有「懶人包」這個產品,是我們在不斷地嘗試後,找出了一個 SOP。」

「但是, SOP 也有它的瓶頸:當我們把一切都流程化的分工,你只是產品線中的小螺絲釘。反覆做很多次之後,熱情就會流逝、對作品不會有感情,這樣會讓作品的品質降低,也失去了創新的可能。因此,我們的 SOP 也必須再做調整。」

「我們想將原本在流程後端的夥伴往前拉,讓大家可以在前期發想時一起 brain storming(註1)。因為不同思維的人看同件事,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想法,這些不同思維所產生的碰撞,就可以促成質量上的變化,希望藉由這樣的改動,讓我們能持續的自我突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噓!圖文不符團隊正在討論六月初將上線的動畫

圖文不符的協作秘訣

圖文不符,是簡訊設計行銷有限公司旗下的社會回饋品牌,在日常接案之外仍維持著每月推出 2~3 個作品的創作頻率。

「我們跟團隊說每個月三個禮拜工作,剩下的時間可以用來製作自主專案。希望成員們能在這一個禮拜自發性組隊打怪,想做什麼議題就去試試看,做社會回饋的同時,也藉此創新跟成長。」

不論是懶人包、或六月即將推出的動畫,都需要整個團隊長時間的討論,並且讓各團隊成員密切溝通協調,才能順利完成學校或許會教技巧、教行銷,但並不會告訴你如何協作。因此,我們好奇地詢問圖文不符,這之中有什麼特別的協作秘訣嗎?

「其實我們也還在學習中,沒有太多能分享。但我覺得『清楚團隊中各位置的成員在意什麼』可能其中一個關鍵。」

「像是企劃師,可能在意畫面都能對到資訊、不會造成誤解;設計師或許關心資訊如何表達、是否完整;插畫師可能想要東西有生命力,不只像是填鴨般的圖示;動畫師則可能在意動態節奏對不對、動態的細節有沒有經過設計等等。還有,當然的,每個人都在乎這個作品能不能讓自己有成就感、能不能讓自己能感到驕傲。」

因此,為了讓大家在討論時能更順利,確定一致的目標非常重要。

「大家都得知道,我們今天是為了什麼在討論。例如設計互動網頁時,用複雜的 SVG 做,手機上就是跑不動,使用者一點開頁面就跳出,那再漂亮的東西都變得沒有意義。這種情況下,設計就會需要更改;也好比是做動畫時,動態會去跟平面講,你現在的設計物件太多,在靜態的圖表、圖片或許可以,但放進動畫時,人無法在瞬間接受那麼多資訊,就反而變得凌亂了等等。當大家的目標都被明確擺出來的時候,溝通就會有機會變得順暢。」

「要在這個競爭的時代生存,高水準的視覺設計和插畫實力是基本,但要能在商業中生存,要怎樣創造一個穩定的協作流程就是關鍵。」

圖文不符成員圖(上圖為去年 11 月所繪,現在圖文不符已經是個 24 人的中型團隊)
圖文不符成員圖(上圖為去年 11 月所繪,現在圖文不符已經是個 24 人的中型團隊)

圖文不符的核心價值

說到團隊特色,圖文不符表示會「盡量避免在作品中放入立場」這件事,應該算是其中一個吧?但是為什麼要這樣呢?

「因為圖文不符的初衷,就是希望『弭平資訊落差,並創造更多溝通的可能』。」

「如果只是為了特定立場所做的作品,由於資訊難免會偏頗,反而更容易使人提高警覺,甚至讓另一方立場的人直接拒絕接受。那就不可能弭平資訊落差,更不用說彼此溝通了。因此,既然是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這些資訊,那一開始持中立的立場是必要的,因為這樣才能用受眾能接受的方式去描述,並溫和地帶出原先與其對立的資訊。」

他們同時強調,圖文不符的每個作品都有「目的」,例如畫智齒的故事希望讓小孩不害怕牙醫、讓大人更了解狀況,阿茲海默症著重在教大家如何面對親友或自己的失智,「捷運緊急防身術」則不只討論了如何防身,更收集實際數據與各國因措施,希望讓人們思考隨機殺人的背後成因,進而改變社會思考。

正因為如此,儘管網路上轉載傳閱的懶人包與圖表很難有量化的數字(最多是觸及人次、分享數)評估成效,圖文不符仍可以知道每次出擊有沒有達到目標。而在發現無法達到目的,或在立場上過於偏頗時,他們也會直接決定不發布,團隊笑說:「其實我們有很多作品是做完沒發的。」

圖文不符的每個作品都會設定「目標」(懶人包封面取自圖文不符)
圖文不符的每個作品都會設定「目標」(懶人包封面取自圖文不符

圖文不符的「社群設計」

會如此重視作品對社群帶來的影響,是因為圖文不符希望能夠「資訊設計」出發,慢慢邁向「社會設計」,像是為臺灣而教的劉安婷推動偏鄉教育、姚彥慈為認知障礙病友設計的 Eatwell 餐具,為了解決某個社會問題而做的某項設計。但圖文不符謙虛地表示圖文不符現在還還沒到社會設計的程度,最多只算是社群設計。

「對,社群很重要。我們投入了非常多資源,不可能只是把作品做出來就好。以公司的角度,我會希望作品被傳散得越廣越好,畢竟圖文不符是靠社群傳播品牌、為自己找到業主,接案養活團隊之後,再做更多社會回饋的設計。這一切,除了我們很理想化的初衷,更需要非常精密的規劃與計算」

因此,他做每件事都會想該怎麼將設計與社群連結,使設計走入社群、也仔細感受社群的回應,試圖突破原本的商業模式,做 B2B 的同時也可以發展 B2C(註2),而且不只是賣商品。

本月初,圖文不符在線上課程募資平台 Hahow 上推出一套資訊設計課程,不到兩天就吸引超過一千人資助。「我想目前能有點聲量,是因為過去累積了很多能量的關係。成立一年多以來,圖文不符從沒有用募資、或是其他方式跟我們的粉絲爭取支持;我們的核心價值一直都在這裡,但我們不會將核心價值與熱情兌現。這樣子做,社群的支持,才會隨著我們的努力而持續累積。當我們真誠而堅定地面對社群,社群就會擁抱我們。」

在社群時代,資訊與閱聽人的關係究竟是如何呢?
在社群時代,資訊與閱聽人的關係究竟是如何呢?

「資訊設計」的背後是系統性思考的能力

社群網路時代,「資訊」到「閱聽人」的途徑混濁紛亂,臉書「為使用者挑選露出偏好動態」的演算法更讓資訊傳播變得被動,大家無法選擇自己要接收哪些資訊,也因為這樣的緣故,很難看清事件的全貌。這樣的狀況,是圖文不符想做資訊設計教育的主因。

「資訊設計的關鍵,其實是背後的系統性思考習習相關。透過資訊梳理與分析,你可以看到更多東西,因為訊息背後的脈絡,永遠比眼前的事件更深。學習資訊設計,會讓你懂得思考事情的原因、解決的方式、以及規劃更長遠的計畫。」

「另外,具體一點來說,也會讓你習得控制與精實的能力。你可以想看看,搜集的資料一大堆,資訊那麼多,但一份懶人包的篇幅只有 12 頁、動畫更是只有一分半,360字的文案空間,你該如何傳達你想談的訊息?我們認為,這是資訊設計最近變成顯學得原因之一。」

未來計畫:跨足心理學、社會學及生態領域,創造更多溝通的可能性

圖文不符說,希望能先站穩資訊圖與動態影像,做到在臺灣只要提到「資訊設計」就會想到圖文不符的品牌,而更長期而言…

「長遠規劃的話,我們還是把目標放在消弭資訊落差,並促成不同立場之間的溝通上。」

目前,圖文不符考慮從心理學、社會學或生態三塊較容易體現團隊「核心價值」的領域切入。也表示未來或許能花更長的時間規劃作品,但傳達出來的資訊能真正讓社會變得更好;每個部門也會因此都有各自的高端作品可以發展,並往更深度的社群互動前進。

「資訊設計跟圖文不符嘛,都才剛開始而已呀。」

註:

  • 1. 參與者圍在一起,隨意將腦中和研討主題有關的見解提出來,又稱腦力激盪法。
  • 2. B2B:Business to Business,企業對企業的商業模式,此指圖文不符接受其他企業的委託設計案。B2C:Business to Cosumer,企業對終端消費者的商業模式,此指直接以作品面對社群並獲利。

參考資料:

文章難易度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5 篇文章 ・ 299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