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含羞草的語源——科學史札記(二)

張之傑_96
・2016/03/15 ・1423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10 ・六年級

文/張之傑,科學史家,為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委員、中國(大陸)科學史學會理事、中華科技史學會創始人;另研究科普學、辭書學、民間宗教、民間文學、西藏文學等。

含羞草
含羞草

我不會畫畫,卻喜歡翻閱畫冊。欣賞歷代名家畫作,是我的一項業餘休閒。有一次在翻閱《故宮書畫圖錄》時,不期然地看到一幅郎世寧畫的含羞草圖。郎世寧是義大利人,乾隆時的宮廷畫家,畫作以寫實著稱。這幅含羞草圖畫的唯妙唯肖,比攝影還要逼真。

當我看到畫冊上印的題目──「郎世寧海西知時草圖」時,不禁大吃一驚。明明是含羞草,怎麼說是「知時草」?再看乾隆皇帝的題辭:「西洋有草,名僧息底斡,漢音知時也。其貢使攜種以至,歷夏秋而榮。……」僧息底斡,不就是sensitive的對音嗎?含羞草的英文名稱正是sensitive plant啊!

含羞草原產熱帶美洲。明朝末年,許多原產美洲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如玉米、甘藷、馬鈴薯、番茄、辣椒、花生和菸草等等,相繼傳入中國。郎世寧的《海西知時草圖》是乾隆十八年(1753)畫的,含羞草的傳入中國,難道和乾隆年間「其貢使攜種以至」有關?乾隆皇帝既然已經給這種域外植物取名「知時草」,後來怎麼又改稱含羞草?這些問題十分有趣,可惜我讀書不多,不知到哪兒去找答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後來我有幸結識台大植物系退休教授李學勇先生,他精研外來植物,學問相當扎實。我問李教授:「含羞草這個詞,在中國最早是在哪一本書上出現的?」李教授說,他沒注意過這個問題,要到圖書館查一下。大約過了兩個月,李教授終於查出結果,發來一份傳真:「中國最早的紀錄為《諸羅縣志》(1718)。」我急忙到圖書館找出《諸羅縣志》,在「物產志」上果然找到含羞草:

含羞草,高二、三寸,葉似槐。爪之,葉即下垂,如婦女含羞然。

諸羅就是嘉義。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起兵造反,諸羅軍民堅守城池。亂事平定後,朝廷嘉許諸羅軍民忠義,就把縣名改稱嘉義。《諸羅縣志》的記載告訴我們,在洋人向北京的乾隆皇帝進貢之前,含羞草早就傳到台灣,而且已經取了「含羞草」這個典雅的名稱。

李學勇教授提供的線索,使我悟出含羞草的語源。我小學一、二年級就知道,含羞草台語叫做「見笑花」。見笑,意思是害羞或不好意思。因此,含羞草顯然是從「見笑花」轉化來的。換句話說,知識份子取用「見笑花」的語意,經過雅化,變成典雅的含羞草。這是台語在植物學上的一大貢獻。

從明天啟四年(1624)到清順治十八年(1661),台灣有三十七年被荷蘭人和西班牙人統治,含羞草八成是這段時間傳進來的,台語名「見笑花」大概也是這段時間取的。清領時期,台灣還是邊陲地區,內地人士來到台灣,喜歡記述奇風異俗和奇異土產,於是含羞草經常被內地人士記入詩文。我進一步查閱文獻,發現康熙四十八年(1709)出版的《赤嵌集》,才是已知最早的含羞草記錄。該書卷四有一首「羞草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羞草,葉生細齒,撓之則垂,如含羞狀,故名。

草木多情似有之,葉憎人觸避人嗤。

也知指佞曾無補,試問含羞卻為誰?

《赤嵌集》的作者孫元衡,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調到台灣當同知,任滿那年,出版了在台灣所作的詩集。從這首「羞草詩」可以看出,當時或許還沒形成含羞草這個詞,但已呼之欲出。「羞草」加上「含羞」,不就是含羞草嗎?

(原刊《國語日報2001年11月15日)

 

文章難易度
張之傑_96
103 篇文章 ・ 224 位粉絲
張之傑,字百器,出入文理,著述多樣,其中以科普和科學史較為人知。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東床快婿沒那麼瀟灑-《暗黑醫療史》
蘇 上豪
・2015/12/15 ・1754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471 ・五年級

101987297
王羲之東床快婿坦腹圖。Source: 騰訊儒學

王羲之坦腹東床的原因,可能是吃了五石散而燥熱難耐。

現今的保健食品充斥坊間,形形色色可說是令人眼花撩亂,但大抵上不外維他命、魚油還有各種植物的萃取物,至於效用如何,有很多學術論文可以參考,在此不再多言,不過最近讀到「東床快婿」的成語典故,讓我對魏晉南北朝一些文人雅士流行的保健食品,有了進一層的認識。

「東床快婿」出自《世說新語》裡的〈雅量〉篇,故事說到當時的太傅郗鑒有個女兒叫做郗璿,長得很漂亮,想和王導做親家,於是特別派遣門生送信給王導,希望從王家子弟裡挑選出女婿。王家那時未婚的子弟很多,王導也很難從中選出一位,於是告訴郗鑒的門生說:「我家的子弟都在東廂房,你可以去那裡選看看。」遵照王導的指示,郗鑒的門生去了東廂房,看了王家眾多子弟之後,也做不了主,於是向王導告辭,說要回去請示老師再做定奪。他返回後向郗鑒報告:「王家的子弟都不錯,可是因為知道我去選女婿,表現都很拘謹,但是有一人卻在床上坦胸露肚,一點也不在乎。」郗鑒聽了之後反而很高興,當下告訴他的門生要選那位坦胸露肚、不矯揉造作的人當女婿,而此人並非別人,正是日後大名鼎鼎的「書聖」王羲之。所以,今日不管談到別人或自己的女婿時,便形容為「東床快婿」,正是用了王羲之在東廂房坦胸露肚的典故。

《世說新語》中雖然談到王羲之的態度是從容自然,但是根據某些歷史學家的推論,他當時並非神態自若,而應該是服用了文人雅士最流行的保健食品—「五石散」而燥熱難耐,所以不得已在東廂房的床上寬衣解帶、坦胸露肚以袪除身上的熱氣。五石散,又叫寒石散,相傳是東漢名醫張仲景所發明,有五種主要成分,分別是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等,當然也有一些其他輔料在其中,不過張仲景是利用此藥方治療傷寒的病人(指寒病病人,非傷寒桿菌感染的病人),因為此藥方性燥熱,對患者有助益。

Cinabre_maclé_Chine-700x357
魏晉時期文人雅士最流行的保健食品-五石散。 Source: 創富媒體

五石散既然是藥用,為何會在魏晉文人雅士間流行?史料認為是由當時的文人何晏所帶頭。據說他依了張仲景的方子,又在其中加了輔料,結果吃了之後神明開朗,體力增強,性好漁色的他,覺得服用五石散之後更加威武,所以向周遭的親友大力推荐。據後世研究,服用了五石散之後,人的心情會容易亢奮,渾身燥熱,肌膚觸覺變得高度敏感,要以冰冷的食物、脫衣裸袒、運動出汗等方式來揮發藥力,即所謂的「散發」,而為了它而運動叫「行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燥熱如果發散得當,體內疾病會隨毒熱一起發出,如果發散不當,據說不死也會半條命;而發散的重點就是要多步行運動,而且要吃冷食,唯一例外就是要喝「溫酒」—據說西晉的地圖學家裴秀就是喝了冷酒而致命。這也無怪乎魏晉之間有所謂的「竹林七賢」,每天聚在一起,做一些放浪形骸、驚世駭俗的舉動—合理推斷他們大抵是服用了五石散之後,身上燥熱難耐,只得脫光衣服在竹林裡「裸奔」,加上又喝了酒,在微醺的心情下,自然更不顧旁人的眼光了。因此,當王羲之不顧外人來「選婿」,沒有表現莊重矜持,反而還在床上坦胸露肚、怡然自得,有史學家推論是服用了五石散的關係,自然有其道理。

竹林七賢之所以放浪形骸,和五石散有關? Source: Wikipedia

如果你問我,身為醫師如何看待這件事?我倒有另類的想法:我不會像文章一開頭那樣,把五石散當成「保健食品」來看,而是換個角度,把它比照成今日風行於年輕人之間的「K他命」也不為過!不管在哪一個時代,要逃避生活壓力的方法,似乎看起來都差不多。

966fc8a50d2f6ebd2a8644e6908afbce1-e1448861040640本文摘自《暗黑醫療史》,由方寸文創出版。

蘇 上豪
14 篇文章 ・ 0 位粉絲
高雄人。1985年進入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就讀,在繁忙的課業之餘從事文藝創作,曾連續獲得國防醫學院「源遠文學獎」1988及1989年小說獎第一名。 2010年起,受邀於網路「散文專欄作家交流平臺」,以「島國良民」為筆名,透過簡短的故事,發表有關醫學的科普散文迄今。現為臺北市博仁綜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著有《開膛史》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含羞草的語源——科學史札記(二)
張之傑_96
・2016/03/15 ・1423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10 ・六年級

文/張之傑,科學史家,為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委員、中國(大陸)科學史學會理事、中華科技史學會創始人;另研究科普學、辭書學、民間宗教、民間文學、西藏文學等。

含羞草
含羞草

我不會畫畫,卻喜歡翻閱畫冊。欣賞歷代名家畫作,是我的一項業餘休閒。有一次在翻閱《故宮書畫圖錄》時,不期然地看到一幅郎世寧畫的含羞草圖。郎世寧是義大利人,乾隆時的宮廷畫家,畫作以寫實著稱。這幅含羞草圖畫的唯妙唯肖,比攝影還要逼真。

當我看到畫冊上印的題目──「郎世寧海西知時草圖」時,不禁大吃一驚。明明是含羞草,怎麼說是「知時草」?再看乾隆皇帝的題辭:「西洋有草,名僧息底斡,漢音知時也。其貢使攜種以至,歷夏秋而榮。……」僧息底斡,不就是sensitive的對音嗎?含羞草的英文名稱正是sensitive plant啊!

含羞草原產熱帶美洲。明朝末年,許多原產美洲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如玉米、甘藷、馬鈴薯、番茄、辣椒、花生和菸草等等,相繼傳入中國。郎世寧的《海西知時草圖》是乾隆十八年(1753)畫的,含羞草的傳入中國,難道和乾隆年間「其貢使攜種以至」有關?乾隆皇帝既然已經給這種域外植物取名「知時草」,後來怎麼又改稱含羞草?這些問題十分有趣,可惜我讀書不多,不知到哪兒去找答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後來我有幸結識台大植物系退休教授李學勇先生,他精研外來植物,學問相當扎實。我問李教授:「含羞草這個詞,在中國最早是在哪一本書上出現的?」李教授說,他沒注意過這個問題,要到圖書館查一下。大約過了兩個月,李教授終於查出結果,發來一份傳真:「中國最早的紀錄為《諸羅縣志》(1718)。」我急忙到圖書館找出《諸羅縣志》,在「物產志」上果然找到含羞草:

含羞草,高二、三寸,葉似槐。爪之,葉即下垂,如婦女含羞然。

諸羅就是嘉義。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起兵造反,諸羅軍民堅守城池。亂事平定後,朝廷嘉許諸羅軍民忠義,就把縣名改稱嘉義。《諸羅縣志》的記載告訴我們,在洋人向北京的乾隆皇帝進貢之前,含羞草早就傳到台灣,而且已經取了「含羞草」這個典雅的名稱。

李學勇教授提供的線索,使我悟出含羞草的語源。我小學一、二年級就知道,含羞草台語叫做「見笑花」。見笑,意思是害羞或不好意思。因此,含羞草顯然是從「見笑花」轉化來的。換句話說,知識份子取用「見笑花」的語意,經過雅化,變成典雅的含羞草。這是台語在植物學上的一大貢獻。

從明天啟四年(1624)到清順治十八年(1661),台灣有三十七年被荷蘭人和西班牙人統治,含羞草八成是這段時間傳進來的,台語名「見笑花」大概也是這段時間取的。清領時期,台灣還是邊陲地區,內地人士來到台灣,喜歡記述奇風異俗和奇異土產,於是含羞草經常被內地人士記入詩文。我進一步查閱文獻,發現康熙四十八年(1709)出版的《赤嵌集》,才是已知最早的含羞草記錄。該書卷四有一首「羞草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羞草,葉生細齒,撓之則垂,如含羞狀,故名。

草木多情似有之,葉憎人觸避人嗤。

也知指佞曾無補,試問含羞卻為誰?

《赤嵌集》的作者孫元衡,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調到台灣當同知,任滿那年,出版了在台灣所作的詩集。從這首「羞草詩」可以看出,當時或許還沒形成含羞草這個詞,但已呼之欲出。「羞草」加上「含羞」,不就是含羞草嗎?

(原刊《國語日報2001年11月15日)

 

文章難易度
張之傑_96
103 篇文章 ・ 224 位粉絲
張之傑,字百器,出入文理,著述多樣,其中以科普和科學史較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