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含羞草的語源——科學史札記(二)

張之傑_96
・2016/03/15 ・1423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10 ・六年級

文/張之傑,科學史家,為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委員、中國(大陸)科學史學會理事、中華科技史學會創始人;另研究科普學、辭書學、民間宗教、民間文學、西藏文學等。

含羞草
含羞草

我不會畫畫,卻喜歡翻閱畫冊。欣賞歷代名家畫作,是我的一項業餘休閒。有一次在翻閱《故宮書畫圖錄》時,不期然地看到一幅郎世寧畫的含羞草圖。郎世寧是義大利人,乾隆時的宮廷畫家,畫作以寫實著稱。這幅含羞草圖畫的唯妙唯肖,比攝影還要逼真。

當我看到畫冊上印的題目──「郎世寧海西知時草圖」時,不禁大吃一驚。明明是含羞草,怎麼說是「知時草」?再看乾隆皇帝的題辭:「西洋有草,名僧息底斡,漢音知時也。其貢使攜種以至,歷夏秋而榮。……」僧息底斡,不就是sensitive的對音嗎?含羞草的英文名稱正是sensitive plant啊!

含羞草原產熱帶美洲。明朝末年,許多原產美洲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如玉米、甘藷、馬鈴薯、番茄、辣椒、花生和菸草等等,相繼傳入中國。郎世寧的《海西知時草圖》是乾隆十八年(1753)畫的,含羞草的傳入中國,難道和乾隆年間「其貢使攜種以至」有關?乾隆皇帝既然已經給這種域外植物取名「知時草」,後來怎麼又改稱含羞草?這些問題十分有趣,可惜我讀書不多,不知到哪兒去找答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後來我有幸結識台大植物系退休教授李學勇先生,他精研外來植物,學問相當扎實。我問李教授:「含羞草這個詞,在中國最早是在哪一本書上出現的?」李教授說,他沒注意過這個問題,要到圖書館查一下。大約過了兩個月,李教授終於查出結果,發來一份傳真:「中國最早的紀錄為《諸羅縣志》(1718)。」我急忙到圖書館找出《諸羅縣志》,在「物產志」上果然找到含羞草:

含羞草,高二、三寸,葉似槐。爪之,葉即下垂,如婦女含羞然。

諸羅就是嘉義。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起兵造反,諸羅軍民堅守城池。亂事平定後,朝廷嘉許諸羅軍民忠義,就把縣名改稱嘉義。《諸羅縣志》的記載告訴我們,在洋人向北京的乾隆皇帝進貢之前,含羞草早就傳到台灣,而且已經取了「含羞草」這個典雅的名稱。

李學勇教授提供的線索,使我悟出含羞草的語源。我小學一、二年級就知道,含羞草台語叫做「見笑花」。見笑,意思是害羞或不好意思。因此,含羞草顯然是從「見笑花」轉化來的。換句話說,知識份子取用「見笑花」的語意,經過雅化,變成典雅的含羞草。這是台語在植物學上的一大貢獻。

從明天啟四年(1624)到清順治十八年(1661),台灣有三十七年被荷蘭人和西班牙人統治,含羞草八成是這段時間傳進來的,台語名「見笑花」大概也是這段時間取的。清領時期,台灣還是邊陲地區,內地人士來到台灣,喜歡記述奇風異俗和奇異土產,於是含羞草經常被內地人士記入詩文。我進一步查閱文獻,發現康熙四十八年(1709)出版的《赤嵌集》,才是已知最早的含羞草記錄。該書卷四有一首「羞草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羞草,葉生細齒,撓之則垂,如含羞狀,故名。

草木多情似有之,葉憎人觸避人嗤。

也知指佞曾無補,試問含羞卻為誰?

《赤嵌集》的作者孫元衡,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調到台灣當同知,任滿那年,出版了在台灣所作的詩集。從這首「羞草詩」可以看出,當時或許還沒形成含羞草這個詞,但已呼之欲出。「羞草」加上「含羞」,不就是含羞草嗎?

(原刊《國語日報2001年11月15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張之傑_96
103 篇文章 ・ 224 位粉絲
張之傑,字百器,出入文理,著述多樣,其中以科普和科學史較為人知。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地震之島的生存法則!921地震教育園區揭開台灣的防災祕密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9/20 ・4553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為什麼台灣會像坐在搖搖椅上,總是時不時地晃動?這個問題或許有些令人不安,但卻是我們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現實。根據氣象署統計,台灣每年有 40,000 次以上的地震,其中有感地震超過 1,000 次。2024年4月3日,花蓮的大地震發生後,台灣就經歷了超過 1,000 次餘震,這些數據被視覺化後形成的圖像,宛如台北101大樓般高聳穿雲,再次引發了全球對台灣地震頻繁性的關注。

地震發生後,許多外國媒體擔心半導體產業會受影響,但更讓他們稱奇的是,台灣竟然能在這麼大的地震之下,將傷害降到這麼低,並迅速恢復。不禁讓人想問,自從 25 年前的 921大地震以來,台灣經歷了哪些改變?哪些地方可能再發生大地震?如果只是遲早,我們該如何做好更萬全的準備?

要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最合適的地點就在一座從地震遺跡中冒出的主題博物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 921地震教育園區。

圖:跑道捕捉了地震的瞬間 / 圖片來源:劉志恆/青玥攝影

下一個大地震在哪、何時?先聽斷層說了什麼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台灣發生了一場規模7.3的大地震,震央在南投縣集集鎮,全台 5 萬棟房子遭震垮,罹難人數超過 2,400 人。其中,台中霧峰光復國中校區因車籠埔斷層通過,地面隆起2.6公尺,多棟校舍損毀。政府決定在此設立921地震教育園區,保留這段震撼人心的歷史,並作為防災教育的重要基地。園區內兩處地震遺跡依特性設置為「車籠埔斷層保存館」和「地震工程教育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車籠埔斷層保存館建於原操場位置,為了保存地表破裂及巨大抬升,所以整體設計不採用樑柱結構,而是由82根長12公尺、寬2.4公尺、重約10噸的預鑄預力混凝板組成,外觀為曲線造型,技術難度極高,屬國內外首見,並榮獲多項建築獎。而地震工程教育館保留了原光復國中受損校舍,讓民眾親眼見證地震的驚人破壞力,進一步強調建築結構與安全的重要性。毀損教室旁設有由園區與「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共同策劃的展示館,透過互動展示,讓參觀者親手操作,學習地震工程相關知識。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研究員蔣正興博士表示,面積上,台灣是一個狹長的小島,卻擁有高達近4000公尺的山脈,彰顯了板塊激烈擠壓、地質活動極為活躍的背景。回顧過去一百年的地震歷史,從1906年的梅山地震、1935年的新竹-台中地震,到1999年的921大地震,都發生在台灣西部,與西部的活動斷層有密切關聯,震源位於淺層,加上人口密度較高,因此對台灣西部造成了嚴重的災情。

而台灣東部是板塊劇烈擠壓的區域,地震震源分佈更廣。與西部相比,雖然東部地震更頻繁,但由於人口密度相對較低,災情相對較少。此外,台灣東北部和外海也是地震多發區,尤其是菲律賓海板塊往北隱沒至歐亞板塊的隱沒地震帶,至沖繩海槽向北延伸,甚至可能影響到台北下方,發生直下型地震,這種地震因震源位於城市正下方,危害特別大,加上台北市房屋非常老舊,若發生直下型地震,災情將非常嚴重。

除了台北市,蔣正興博士指出在台灣西部,我們特別需要關注的就是彰化斷層的影響,該斷層曾於1848年發生巨大錯動。此外,我們也需要留意西南部的地震風險,如 1906 年的梅山地震。此兩條活動斷層距今皆已超過 100 年沒活動了。至於東部,因為存在眾多活動斷層,當然也需要持續注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之所以擔心某些斷層,是因為這些區域可能已經累積了相當多的能量,一旦達到臨界點,就會釋放,進而引發地震。地質學家通常會沿著斷層挖掘,尋找過去地震的證據,如受構造擾動沉積物的變化,然後透過定年技術來確定地震發生的時間點,估算出斷層的地震週期,然而,這些數字的計算過程非常複雜,需要綜合大量數據。

挑戰在於,有些斷層的活動時間非常久遠,要找到活動證據並不容易。例如,1906年的梅山地震,即使不算久遠,但挖掘出相關斷層的具體位置仍然困難,更不用說那些數百年才活動一次的斷層,如台北的山腳斷層,因為上頭覆蓋了大量沉積物,要找到並研究這些斷層更加困難。

儘管我們很難預測哪個斷層會再次活動,我們仍然可以預先對這些構造做風險評估,從過往地震事件中找到應變之道。而 921 地震教育園區,就是那個可以發現應變之道的地方。

圖:北棟教室毀損區 / 圖片來源:劉志恆/青玥攝影

921 後的 25 年

在園區服務已 11 年的黃英哲擔任志工輔導員,常代表園區到各地進行地震防災宣導。他細數 921 之後,台灣進行的六大改革。制定災害防救法,取代了總統緊急命令。修訂了建築法規,推動斷層帶禁限建與傳統校舍建築改建。組建災難搜救隊伍,在面對未來災害時能更加自主應對。為保存文化資產,增設了歷史建築類別,確保具有保存價值的建築物得到妥善照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則是推行防災教育。黃英哲表示,除了在學校定期進行防災演練,提升防災意識外,更建立了921地震教育園區,不僅作為教育場所,也是跨部門合作的平台,例如與交通部氣象署、災害防救辦公室、教育部等單位合作,進行全面的防災教育。園區內保留了斷層線的舊址,讓遊客能夠直觀地了解地震的破壞力,最具可看性;然而除此之外,園區也是 921 地震相關文物和資料的重要儲存地,為未來的地震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堪稱園區元老,在園區服務將近 19 年,主要負責日語解說工作的陳婉茹認為,園區最大的特色是保存了斷層造成的地景變化,如抬升的操場和毀壞的教室場景,讓造訪的每個人直觀地感受地震的威力,尤其是對於年輕的小朋友,即使他們沒有親身經歷過,也能透過這些真實的展示認識到地震帶來的危險與影響。

陳婉茹回憶,之前有爸媽帶著小學低年級的小朋友來參觀,原本小朋友並不認真聽講,到處跑來跑去,但當他看到隆起的操場,立刻大聲說這他在課本看過,後來便聚精會神地聽完 40 分鐘的解說。

圖:陳婉茹在第一線負責解說工作 /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除了每看必震撼的地景,園區也透過持續更新策展,邀請大家深入地震跟防災的各個面向。策展人黃惠瑛負責展示設計、活動規劃、教具設計等工作。她提到,去年推出的搜救犬特展和今年的「921震災啓示展」與她的個人經歷息息相關。921 大地震時的她還是一名台中女中的住宿生,當時她儘管驚恐,依舊背著腿軟的學姊下樓,讓她在策劃這些展覽時充滿了反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體驗平臺的設計中,黃惠瑛強調不僅要讓觀眾了解災害的破壞力,更希望觀眾能從中學到防災知識。她與設計師合作,一樓展示區採用了時光機的概念,運用輕鬆、童趣的風格,希望遊客保持積極心態。二樓的地震體驗平臺結合六軸震動臺和影片,讓遊客真實感受921地震的情境。她強調,這次展覽的目標是全民,設計上避免了血腥和悲傷的元素,旨在讓觀眾帶著正向的感受離開,並重視防災意識。

圖:地震體驗劇場 /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籌備今年展覽的最大挑戰是緊迫的時間。從五月開始,九月完成,為了迅速而有效地與設計師溝通,黃惠瑛使用了AI工具如ChatGPT與生成圖像工具,來加快與設計師溝通的過程。

圖:黃惠瑛與設計師於文件中討論設計/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蔣正興博士說,當初學界建議在此設立地震教育園區,其中一位重要推手是法國地質學家安朔葉。他曾在台灣指導十位台灣博士生,這些博士後來成為地質研究的中堅力量。1999年921大地震後,安朔葉教授立刻趕到台灣,認為光復國中是全球研究斷層和地震的最佳觀察點,建議必須保存。為紀念園區今年成立20週年,在斷層館的展示更新中,便特別強調安朔葉的貢獻與當時的操場圖。

此外,作為 20 週年的相關活動,今年九月也將與日本野島斷層保存館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強化合作並展示台日合作歷史。另一重頭戲則是向日本兵庫縣人與自然博物館主任研究員加藤茂弘致贈感謝狀,感謝他不遺餘力,長期協助園區斷層保存館的剖面展品保存工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右圖:法國巴黎居禮大學安朔葉教授。左圖:兵庫縣立人與自然博物館主任研究員加藤茂弘
/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盡力保存斷層跟受創校舍,只因不想再重蹈覆徹。蔣正興博士表示,921地震發生在車籠埔斷層,其錯動形式成為全球地質研究的典範,尤其是在研究斷層帶災害方面。統計數據顯示,距離車籠埔斷層約100公尺內,住在上盤的罹難率約為1%,而下盤則約為0.6%。這說明住在斷層附近,特別是上盤,是非常危險的。由於台灣主要是逆斷層活動,這一數據清楚告訴我們,在上盤區域建設居住區應特別小心。

2018年花蓮米崙斷層地震就是一個例證。

在921地震後,政府在斷層帶兩側劃設了「地質敏感區」。因為斷層活動週期較長,全球大部分地區難以測試劃設敏感區的有效性,但台灣不同,斷層活動十分頻繁。例如 1951 年,米崙斷層造成縱谷地震,規模達 7.3,僅隔 67 年後,在 2018 年再次發生花蓮地震,這在全球是罕見的,也因此 2016 年劃設的地質敏感區,在 2018 年的地震中便發現,的確更容易發生地表破裂與建築受損,驗證了地質敏感區劃設的有效性。

圖:黃英哲表示曾來園區參訪的兒童寄來的問候信,是他認真工作的動力 /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在過去的20年裡,921地震教育園區不僅見證了台灣在防災教育上的進步,也承載著無數來訪者的情感與記憶。每一處地震遺跡,每一項展示,都在默默提醒我們,那段傷痛歷史並未走遠。然而,我們對抗自然的力量,並非源自恐懼,而是源自對生命的尊重與守護。當你走進這座園區,感受那因地震而隆起的操場,或是走過曾經遭受重創的教室,你會發現,這不僅僅是歷史的展示,更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與使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來吧,今年九月,走進921地震教育園區,一起在這裡找尋對未來的啓示,為台灣的下一代共同築起一個更堅固、更安全的家園。

圖:今年九月,走進921地震教育園區 / 圖片來源:劉志恆/青玥攝影

延伸閱讀:
高風險? 家踩「斷層帶、地質敏感區」買房留意
「我摸到台灣的心臟!」法國地質學家安朔葉讓「池上斷層」揚名國際
百年驚奇-霧峰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天下雜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8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東床快婿沒那麼瀟灑-《暗黑醫療史》
蘇 上豪
・2015/12/15 ・1754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471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01987297
王羲之東床快婿坦腹圖。Source: 騰訊儒學

王羲之坦腹東床的原因,可能是吃了五石散而燥熱難耐。

現今的保健食品充斥坊間,形形色色可說是令人眼花撩亂,但大抵上不外維他命、魚油還有各種植物的萃取物,至於效用如何,有很多學術論文可以參考,在此不再多言,不過最近讀到「東床快婿」的成語典故,讓我對魏晉南北朝一些文人雅士流行的保健食品,有了進一層的認識。

「東床快婿」出自《世說新語》裡的〈雅量〉篇,故事說到當時的太傅郗鑒有個女兒叫做郗璿,長得很漂亮,想和王導做親家,於是特別派遣門生送信給王導,希望從王家子弟裡挑選出女婿。王家那時未婚的子弟很多,王導也很難從中選出一位,於是告訴郗鑒的門生說:「我家的子弟都在東廂房,你可以去那裡選看看。」遵照王導的指示,郗鑒的門生去了東廂房,看了王家眾多子弟之後,也做不了主,於是向王導告辭,說要回去請示老師再做定奪。他返回後向郗鑒報告:「王家的子弟都不錯,可是因為知道我去選女婿,表現都很拘謹,但是有一人卻在床上坦胸露肚,一點也不在乎。」郗鑒聽了之後反而很高興,當下告訴他的門生要選那位坦胸露肚、不矯揉造作的人當女婿,而此人並非別人,正是日後大名鼎鼎的「書聖」王羲之。所以,今日不管談到別人或自己的女婿時,便形容為「東床快婿」,正是用了王羲之在東廂房坦胸露肚的典故。

《世說新語》中雖然談到王羲之的態度是從容自然,但是根據某些歷史學家的推論,他當時並非神態自若,而應該是服用了文人雅士最流行的保健食品—「五石散」而燥熱難耐,所以不得已在東廂房的床上寬衣解帶、坦胸露肚以袪除身上的熱氣。五石散,又叫寒石散,相傳是東漢名醫張仲景所發明,有五種主要成分,分別是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等,當然也有一些其他輔料在其中,不過張仲景是利用此藥方治療傷寒的病人(指寒病病人,非傷寒桿菌感染的病人),因為此藥方性燥熱,對患者有助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inabre_maclé_Chine-700x357
魏晉時期文人雅士最流行的保健食品-五石散。 Source: 創富媒體

五石散既然是藥用,為何會在魏晉文人雅士間流行?史料認為是由當時的文人何晏所帶頭。據說他依了張仲景的方子,又在其中加了輔料,結果吃了之後神明開朗,體力增強,性好漁色的他,覺得服用五石散之後更加威武,所以向周遭的親友大力推荐。據後世研究,服用了五石散之後,人的心情會容易亢奮,渾身燥熱,肌膚觸覺變得高度敏感,要以冰冷的食物、脫衣裸袒、運動出汗等方式來揮發藥力,即所謂的「散發」,而為了它而運動叫「行散」。

這種燥熱如果發散得當,體內疾病會隨毒熱一起發出,如果發散不當,據說不死也會半條命;而發散的重點就是要多步行運動,而且要吃冷食,唯一例外就是要喝「溫酒」—據說西晉的地圖學家裴秀就是喝了冷酒而致命。這也無怪乎魏晉之間有所謂的「竹林七賢」,每天聚在一起,做一些放浪形骸、驚世駭俗的舉動—合理推斷他們大抵是服用了五石散之後,身上燥熱難耐,只得脫光衣服在竹林裡「裸奔」,加上又喝了酒,在微醺的心情下,自然更不顧旁人的眼光了。因此,當王羲之不顧外人來「選婿」,沒有表現莊重矜持,反而還在床上坦胸露肚、怡然自得,有史學家推論是服用了五石散的關係,自然有其道理。

竹林七賢之所以放浪形骸,和五石散有關? Source: Wikipedia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你問我,身為醫師如何看待這件事?我倒有另類的想法:我不會像文章一開頭那樣,把五石散當成「保健食品」來看,而是換個角度,把它比照成今日風行於年輕人之間的「K他命」也不為過!不管在哪一個時代,要逃避生活壓力的方法,似乎看起來都差不多。

966fc8a50d2f6ebd2a8644e6908afbce1-e1448861040640本文摘自《暗黑醫療史》,由方寸文創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蘇 上豪
14 篇文章 ・ 0 位粉絲
高雄人。1985年進入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就讀,在繁忙的課業之餘從事文藝創作,曾連續獲得國防醫學院「源遠文學獎」1988及1989年小說獎第一名。 2010年起,受邀於網路「散文專欄作家交流平臺」,以「島國良民」為筆名,透過簡短的故事,發表有關醫學的科普散文迄今。現為臺北市博仁綜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著有《開膛史》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含羞草的語源——科學史札記(二)
張之傑_96
・2016/03/15 ・1423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10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張之傑,科學史家,為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委員、中國(大陸)科學史學會理事、中華科技史學會創始人;另研究科普學、辭書學、民間宗教、民間文學、西藏文學等。

含羞草
含羞草

我不會畫畫,卻喜歡翻閱畫冊。欣賞歷代名家畫作,是我的一項業餘休閒。有一次在翻閱《故宮書畫圖錄》時,不期然地看到一幅郎世寧畫的含羞草圖。郎世寧是義大利人,乾隆時的宮廷畫家,畫作以寫實著稱。這幅含羞草圖畫的唯妙唯肖,比攝影還要逼真。

當我看到畫冊上印的題目──「郎世寧海西知時草圖」時,不禁大吃一驚。明明是含羞草,怎麼說是「知時草」?再看乾隆皇帝的題辭:「西洋有草,名僧息底斡,漢音知時也。其貢使攜種以至,歷夏秋而榮。……」僧息底斡,不就是sensitive的對音嗎?含羞草的英文名稱正是sensitive plant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含羞草原產熱帶美洲。明朝末年,許多原產美洲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如玉米、甘藷、馬鈴薯、番茄、辣椒、花生和菸草等等,相繼傳入中國。郎世寧的《海西知時草圖》是乾隆十八年(1753)畫的,含羞草的傳入中國,難道和乾隆年間「其貢使攜種以至」有關?乾隆皇帝既然已經給這種域外植物取名「知時草」,後來怎麼又改稱含羞草?這些問題十分有趣,可惜我讀書不多,不知到哪兒去找答案。

後來我有幸結識台大植物系退休教授李學勇先生,他精研外來植物,學問相當扎實。我問李教授:「含羞草這個詞,在中國最早是在哪一本書上出現的?」李教授說,他沒注意過這個問題,要到圖書館查一下。大約過了兩個月,李教授終於查出結果,發來一份傳真:「中國最早的紀錄為《諸羅縣志》(1718)。」我急忙到圖書館找出《諸羅縣志》,在「物產志」上果然找到含羞草:

含羞草,高二、三寸,葉似槐。爪之,葉即下垂,如婦女含羞然。

諸羅就是嘉義。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起兵造反,諸羅軍民堅守城池。亂事平定後,朝廷嘉許諸羅軍民忠義,就把縣名改稱嘉義。《諸羅縣志》的記載告訴我們,在洋人向北京的乾隆皇帝進貢之前,含羞草早就傳到台灣,而且已經取了「含羞草」這個典雅的名稱。

李學勇教授提供的線索,使我悟出含羞草的語源。我小學一、二年級就知道,含羞草台語叫做「見笑花」。見笑,意思是害羞或不好意思。因此,含羞草顯然是從「見笑花」轉化來的。換句話說,知識份子取用「見笑花」的語意,經過雅化,變成典雅的含羞草。這是台語在植物學上的一大貢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明天啟四年(1624)到清順治十八年(1661),台灣有三十七年被荷蘭人和西班牙人統治,含羞草八成是這段時間傳進來的,台語名「見笑花」大概也是這段時間取的。清領時期,台灣還是邊陲地區,內地人士來到台灣,喜歡記述奇風異俗和奇異土產,於是含羞草經常被內地人士記入詩文。我進一步查閱文獻,發現康熙四十八年(1709)出版的《赤嵌集》,才是已知最早的含羞草記錄。該書卷四有一首「羞草詩」:

羞草,葉生細齒,撓之則垂,如含羞狀,故名。

草木多情似有之,葉憎人觸避人嗤。

也知指佞曾無補,試問含羞卻為誰?

《赤嵌集》的作者孫元衡,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調到台灣當同知,任滿那年,出版了在台灣所作的詩集。從這首「羞草詩」可以看出,當時或許還沒形成含羞草這個詞,但已呼之欲出。「羞草」加上「含羞」,不就是含羞草嗎?

(原刊《國語日報2001年11月15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張之傑_96
103 篇文章 ・ 224 位粉絲
張之傑,字百器,出入文理,著述多樣,其中以科普和科學史較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