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利用阿塔卡瑪毫米/次毫米電波陣列(Atacama Large Millimeter/submillimeter Array,ALMA)觀測結果,呈現星系核心非常接近超大質量黑洞(supermassive black hole)事件視界(event horizon)之處的極強烈磁場狀況,這項觀測成果可幫助天文學家瞭解這些超大質量黑洞以及在黑洞兩極的高速電漿噴流的結構和形成過程。
到目前為止,天文學家僅偵測到過離超大質量黑洞數光年之外的微弱磁場,例如我們的銀河系或NGC 1275活躍星系等。但在這個最新研究中,瑞典查爾摩斯工學院(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與Onsala太空觀測站(Onsala Space Observatory)的天文學家Ivan Marti-Vidal等人利用ALMA,首度直接偵測到非常靠近PKS 1830-211星系核心超大質量黑洞事件視界處與強磁場有關的訊號;這個訊號出現之處,正好就在物質突然被黑洞推遠而形成噴流的地方。
太空船在穹界因時間停頓而變得靜止不動這一情況在阿爾迪斯一九七六年寫的《夜裡的黑暗靈魂》(The Dark Soul of the Night)中,亦有頗為形象的描寫。恆星的引力崩塌,在羅伯特.史弗堡(Robert Silverberg)的《前往黑暗之星》(To the Dark Star, 1968)之中卻帶來另一種(雖然是假想的)危險。故事中的主人翁透過遙感裝置「親身」體驗一顆恆星引力塌陷的過程,卻發覺時空的扭曲原來可以使人的精神陷於瘋狂甚至崩潰的境地。
七○年代末的黑洞熱潮,令迪士尼(Walt Disney)的第一部科幻電影製作亦以此為題材。在一九七九年攝製的電影《黑洞》(The Black Hole)之中,太空船「帕魯明諾號」在一次意外中迷航,卻無意中發現了失蹤已久的「天鵝號」太空船。由於「天鵝號」環繞著一個黑洞運行,船上的人因時間延長效應而衰老得很慢。這艘船的船長是一個憤世疾俗的怪人,他的失蹤其實是故意遠離塵世。最後,他情願把船撞向黑洞也不願重返文明。
比起史提芬.史匹堡(Steven Spielberg, 1946-)的科幻電影,這部《黑洞》雖然投資浩大,拍來卻是平淡乏味,成績頗為令人失望。除了電影外,科幻作家艾倫.迪安.霍斯特(Alan Dean Foster, 1946-)亦根據劇本寫成的一本同名的小說。
天文學家利用阿塔卡瑪毫米/次毫米電波陣列(Atacama Large Millimeter/submillimeter Array,ALMA)觀測結果,呈現星系核心非常接近超大質量黑洞(supermassive black hole)事件視界(event horizon)之處的極強烈磁場狀況,這項觀測成果可幫助天文學家瞭解這些超大質量黑洞以及在黑洞兩極的高速電漿噴流的結構和形成過程。
到目前為止,天文學家僅偵測到過離超大質量黑洞數光年之外的微弱磁場,例如我們的銀河系或NGC 1275活躍星系等。但在這個最新研究中,瑞典查爾摩斯工學院(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與Onsala太空觀測站(Onsala Space Observatory)的天文學家Ivan Marti-Vidal等人利用ALMA,首度直接偵測到非常靠近PKS 1830-211星系核心超大質量黑洞事件視界處與強磁場有關的訊號;這個訊號出現之處,正好就在物質突然被黑洞推遠而形成噴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