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學的最大謎團!有超過90%的世界都是暗物質和暗能量,但,它們究竟是什麼?──《大人的宇宙學教室:透過微中子與重力波解密宇宙起源》
觀測星系時,科學家發現了「看不見的物質」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人類、太陽、星系以及星系群等等,所有東西都是由物質構成。「物質構成了宇宙的全部」這個概念長年以來深植於人類心中。
宇宙是由物質構成的,但究竟是由甚麼物質構成的呢?圖 / twenty20photos
不過,後來我們了解到,宇宙中存在著許多我們人類看不到的物質,那就是「暗物質 (dark matter)」。這個名稱聽起來很像科幻作品中的虛構物質,卻實際存在於宇宙中,而且暗物質在宇宙中的含量,遠多於我們看得到的「物質」 。
1934 年,瑞士的天文學家茲威基(Fritz Zwicky,1898~1974)觀測「后髮座星系團」時,發現周圍星系的旋轉速度所對應的中心質量,與透過光學觀測結果推算的中心質量不符。
周圍星系的轉速明顯過快,推測存在 400 倍以上的重力缺損(missing mass)。
在這之後,美國天文學家魯賓(Vera Rubin,1928~2016)於 1970 年代觀測仙女座星系時,發現周圍與中心部分的旋轉速度幾乎沒什麼差別,並推論仙女座的真正質量,是以光學觀測結果推算出之質量的 10 倍左右。
到了 1986 年,科學家們觀測到了宇宙中的大規模結構,發現星系的分布就像是泡泡般的結構。若要形成這種結構,僅靠觀測到的質量是不夠的。
為了補充質量的不足,科學家們假設宇宙中存在「看不見的物質=暗物質」。
看不到卻存在?暗物質究竟是什麼?
既然看不到,那我們怎麼確定暗物質真的存在?圖 / twenty20photos
前面提到我們看不見暗物質,而且不只用可見光看不到,就連用無線電波、X 射線也不行,任何電磁波都無法檢測出這種物質(它們不帶電荷,交互作用極其微弱)。
因為用肉眼、X 射線,或者其他方法都看不到它們,所以稱其為「暗」物質。
不過,從星系的運動看來,可以確定「那裡確實存在眼見所及之上的重力(質量) 」。這就是由暗物質造成的重力。
看不到的能量:暗能量
事實上,科學家們也逐漸了解到,宇宙中除了暗物質之外,還存在「看不見的能量」。
原本科學家們認為,宇宙膨脹速度應該會愈來愈慢才對,不過,1998 年觀測 Ⅰa 型超新星(可精確估計距離)時,發現宇宙的膨脹正在加速中。這個結果證明宇宙充滿了我們看不到的能量「暗能量 (dark energy)」。而且,暗能量的量應該比暗物質還要更多。
我們過去所知道的「物質」,以及暗物質、暗能量在宇宙中的估計比例,如下圖所示。 這項估計是基於 WMAP 衛星 (美國)於 2003 年起觀測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計算出來的結果。
圖/台灣東販
後來,普朗克衛星 * (歐洲太空總署)於 2013 年起開始觀測宇宙,並發表了更為精準的數值。
歐洲太空總署(ESA)為了觀測距離我們 138 億光年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而發射至宇宙的觀測裝置(人造衛星)。可與 NASA 發射,廣視角、低感度的 WMAP 衛星互相對照。由 WMAP 衛星製成的 CMB 地圖,計算出宇宙年齡應為 137 億年左右,誤差在正負 2 億年內;普朗克衛星則製作出了更為詳細的 CMB 地圖,並以此推論出宇宙年齡應為 138 億年左右,誤差在正負 6000 萬年內,數字更為精準。
歐洲太空總署(ESA)為了觀測距離我們 138 億光年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而發射至宇宙的觀測裝置(人造衛星)。可與 NASA 發射,廣視角、低感度的 WMAP 衛星互相對照。由 WMAP 衛星製成的 CMB 地圖,計算出宇宙年齡應為 137 億年左右,誤差在正負 2 億年內;普朗克衛星則製作出了更為詳細的 CMB 地圖,並以此推論出宇宙年齡應為 138 億年左右,誤差在正負 6000 萬年內,數字更為精準。
暗物質的真面目,究竟是什麼?微中子嗎?
既然暗物質有質量,那會不會是由某種基本粒子構成的呢?也有人認為暗物質是在宇宙初期誕生的迷你黑洞(原始黑洞),而我也致力於這些研究,不過相關說明不在此贅述。
已知的基本粒子(共 17 種)以及其他未知粒子,都有可能是暗物質,在這些粒子當中最被看好的是微中子。
因為暗物質不帶電荷,不與其他物質產生交互作用,會輕易穿過其他物質 。這些暗物質的特徵與微中子幾乎相同。而且,宇宙中也確實充滿了微中子。因此,微中子很可能是暗物質的真面目。
不過,目前的物理學得出的結論卻是「微中子不可能是暗物質的主要成分」。
NASA 曾經想透過星系團的碰撞來了解暗物質的特性。圖/NASA
為什麼微中子被撇除了呢?
這是因為,雖然微中子大量存在於宇宙中,質量卻太輕了 。雖然科學家們現在還不確定微中子的精準質量是多少,不過依照目前的宇宙論,3 個世代的微中子總質量上限應為 0.3eV。如果暗物質是微中子,那麼 3 個世代的微中子總質量應高達 9eV 才對,兩者相差過大。
另一方面,暗物質中的冷暗物質(cold dark matter )的速度應該會非常慢才對。
宇宙暴脹時期會產生密度的擾動,進而產生暗物質的擾動(空間的擾動應與觀測到的 CMB 擾動相同),這種微妙的重力偏差,會讓周圍的暗物質聚集,提升重力,進一步吸引更多原子聚集,最後形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星系。
相較於此,微中子過輕(屬於熱暗物質,hot dark matter ),會以高速飛行。微中子無法固定在一處,這樣就無法聚集起周圍的原子,自然也無法形成星系。
暗物質、暗能量的真相究竟是甚麼?仍然是宇宙學中最大的謎團!
熱暗物質、冷暗物質
這裡要介紹的是熱暗物質與冷暗物質。所謂的「熱暗物質 」,指的是由像微中子那樣「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飛行」的粒子組成暗物質的形式。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可顯示出宇宙初期的溫度起伏,因而得知存在相當微小,卻十分明顯的擾動,此擾動與暗物質的擾動相同。擾動中,物質會往較濃的部分聚集,並形成星系或星系團等大規模結構。
不過,如同我們前面提到的,科學家們認為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運動的微中子,在程度那麼微弱的宇宙初期擾動下,很難形成現今的星系團。
於是,科學家們假設宇宙中還存在著速度非常慢的未知粒子「冷暗物質 」。
冷暗物質的候選者包括「超對稱粒子 (SUSY 粒子)」當中光的超伴子 ——超中性子(neutralino)、名為軸子(axion)的假設粒子;另外,也有人認為原始黑洞可能是「冷暗物質的候選者」,雖然黑洞並不是基本粒子。
在討論暗物質時,即使不假設這些未知粒子的存在,在標準模型的範圍內,微中子也是呼聲很高的候選者。
如同在討論熱暗物質時提到的,當我們認為微中子應該不是主要暗物質時,就表示基本粒子物理學需要一個超越標準理論的新理論,這點十分重要。
宇宙微波背景(CMB)是宇宙大霹靂後遺留下來的熱輻射,充滿了整個宇宙。圖 / 台灣東販
那麼,微中子真的完全不可能是暗物質嗎?
倒也並非如此。如果存在右旋的微中子,由於我們還不曉得它的質量以及存在量,所以「微中子是暗物質」的可能性還沒完全消失。不過,這樣就必須引入超越標準理論的理論才行。
在目前只有發現左旋、符合標準理論的微中子的情況下,一切都還未知。關於這點,我們將在《大人的宇宙學教室:透過微中子與重力波解密宇宙起源》第 6 章第 7 節詳細說明。
——本文摘自《 大人的宇宙學教室:透過微中子與重力波解密宇宙起源 》,2022 年 6 月, 台灣東販 ,未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