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ㄧ隻袋鼠幾條腿?袋鼠尾巴超有力

昱夫
・2014/07/08 ・748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501 ・六年級
相關標籤: 尾 (1) 袋鼠 (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sn-kangaroosH

想像我們身在澳洲,抬頭望向草原,一隻隻充滿生命力的袋鼠從面前飛躍而過;當牠們停下來,緩緩吃著青草,背著夕陽的剪影,你看到了令人驚奇的畫面,咦?袋鼠多了一隻腳!?

談到袋鼠,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便是牠們奮力向前飛躍的情景,但其實,袋鼠大多數的時間是用「走」的,而且是用「五隻腳」走!當袋鼠低頭吃草或是往前行走時,他們會用巨大的尾巴和前腳構成ㄧ種三足鼎立的姿態支撐身體,後腳則作為前進或是控制移動方向的工具。以往分析這種行動模式,尾巴總是單純被歸類為「拐杖」的作用,提供支撐平衡;但最新的研究發現[1],尾巴不僅僅是拐杖,它更像是一條真的腿喔!

袋鼠的尾巴有超過20截椎骨,並且具備遠強於其前肢的肌肉和高密度的粒線體可以提供能量,因此科學家懷疑,尾巴應該不只是單純的拐杖,它應該在幫助袋鼠行走上有更積極性的功能。為了驗證這個假設,科學家們找了五隻紅袋鼠拍攝牠們的行走模式(如下影片)。走道的天花板特別調低防止袋鼠跳躍,地板下設置了力偵測器記錄袋鼠前腳、後腳和尾巴分別用力的狀態。

分析結果顯示,袋鼠的尾巴在行走中貢獻了極大的推進力,其力道甚至比前腳和後腳加起來還要大!從演化上來討論,袋鼠強壯的尾部可能取代了前肢在行走上的功能,使得前肢的大小重量相對降低,這可以幫助袋鼠在跳躍時更有效率,不會被巨大的前肢拖累,達到更快的前進速度(可達60 km/hr)。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太陽已落入地平線的彼端,袋鼠群停了下來,面面相覷,圍著巨石⋯⋯

現在,你知道ㄧ隻袋鼠幾條腿了嗎?

flickr-2953474023-hd

參考資料:

  1. The kangaroo’s tail propels and powers pentapedal locomotion, Biol. Lett., DOI: 10.1098/rsbl.2014.0381

資料來源:The amazing five-legged kangaroo [July 01, 2014]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昱夫
57 篇文章 ・ 2 位粉絲
PanSci實習編輯~目前就讀台大化學所,研究電子與質子傳遞機制。微~蚊氫,在宅宅的實驗室生活中偶爾打點桌球,有時會在走廊上唱歌,最愛929。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拆解邊緣AI熱潮:伺服器如何提供穩固的運算基石?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5/21 ・5071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與 研華科技 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每次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公開發言,總能牽動整個 AI 產業的神經。然而,我們不妨設想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如今的 AI 幾乎都倚賴網路連線,那如果哪天「網路斷了」,會發生什麼事?

想像你正在自駕車打個盹,系統突然警示:「網路連線中斷」,車輛開始偏離路線,而前方竟是萬丈深谷。又或者家庭機器人被駭,開始暴走跳舞,甚至舉起刀具向你走來。

這會是黃仁勳期待的未來嗎?當然不是!也因為如此,「邊緣 AI」成為業界關注重點。不靠雲端,AI 就能在現場即時反應,不只更安全、低延遲,還能讓數據當場變現,不再淪為沉沒成本。

什麼是邊緣 AI ?

邊緣 AI,乍聽之下,好像是「孤單站在角落的人工智慧」,但事實上,它正是我們身邊最可靠、最即時的親密數位夥伴呀。

當前,像是企業、醫院、學校內部的伺服器,個人電腦,甚至手機等裝置,都可以成為「邊緣節點」。當數據在這些邊緣節點進行運算,稱為邊緣運算;而在邊緣節點上運行 AI ,就被稱為邊緣 AI。簡單來說,就是將原本集中在遠端資料中心的運算能力,「搬家」到更靠近數據源頭的地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麼,為什麼需要這樣做?資料放在雲端,集中管理不是更方便嗎?對,就是不好。

當數據在這些邊緣節點進行運算,稱為邊緣運算;而在邊緣節點上運行 AI ,就被稱為邊緣 AI。/ 圖片來源:MotionArray

第一個不好是物理限制:「延遲」。
即使光速已經非常快,數據從你家旁邊的路口傳到幾千公里外的雲端機房,再把分析結果傳回來,中間還要經過各種網路節點轉來轉去…這樣一來一回,就算只是幾十毫秒的延遲,對於需要「即刻反應」的 AI 應用,比如說工廠裡要精密控制的機械手臂、或者自駕車要判斷路況時,每一毫秒都攸關安全與精度,這點延遲都是無法接受的!這是物理距離與網路架構先天上的限制,無法繞過去。

第二個挑戰,是資訊科學跟工程上的考量:「頻寬」與「成本」。
你可以想像網路頻寬就像水管的粗細。隨著高解析影像與感測器數據不斷來回傳送,湧入的資料數據量就像超級大的水流,一下子就把水管塞爆!要避免流量爆炸,你就要一直擴充水管,也就是擴增頻寬,然而這樣的基礎建設成本是很驚人的。如果能在邊緣就先處理,把重要資訊「濃縮」過後再傳回雲端,是不是就能減輕頻寬負擔,也能節省大量費用呢?

第三個挑戰:系統「可靠性」與「韌性」。
如果所有運算都仰賴遠端的雲端時,一旦網路不穩、甚至斷線,那怎麼辦?很多關鍵應用,像是公共安全監控或是重要設備的預警系統,可不能這樣「看天吃飯」啊!邊緣處理讓系統更獨立,就算暫時斷線,本地的 AI 還是能繼續運作與即時反應,這在工程上是非常重要的考量。

所以你看,邊緣運算不是科學家們沒事找事做,它是順應數據特性和實際應用需求,一個非常合理的科學與工程上的最佳化選擇,是我們想要抓住即時數據價值,非走不可的一條路!

邊緣 AI 的實戰魅力:從工廠到倉儲,再到你的工作桌

知道要把 AI 算力搬到邊緣了,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邊緣 AI 究竟強在哪裡呢?它強就強在能夠做到「深度感知(Deep Perception)」!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謂深度感知,並非僅僅是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加加減減,而是透過如深度神經網路這類複雜的 AI 模型,從原始數據裡面,去「理解」出更高層次、更具意義的資訊。

研華科技為例,旗下已有多項邊緣 AI 的實戰應用。以工業瑕疵檢測為例,利用物件偵測模型,快速將工業產品中的瑕疵挑出來,而且由於 AI 模型可以使用同一套參數去檢測,因此品管上能達到一致性,減少人為疏漏。尤其在高產能工廠中,檢測速度必須快、狠、準。研華這套 AI 系統每分鐘最高可處理 8,000 件產品,替工廠節省大量人力,同時確保品質穩定。這樣的效能來自於一台僅有膠囊咖啡機大小的邊緣設備—IPC-240。

這樣的效能來自於一台僅有膠囊咖啡機大小的邊緣設備—IPC-240。/ 圖片提供:研華科技

此外,在智慧倉儲場域,研華與威剛合作,研華與威剛聯手合作,在 MIC-732AO 伺服器上搭載輝達的 Nova Orin 開發平台,打造倉儲系統的 AMR(Autonomous Mobile Robot) 自走車。這跟過去在倉儲系統中使用的自動導引車 AGV 技術不一樣,AMR 不需要事先規劃好路線,靠著感測器偵測,就能輕鬆避開障礙物,識別路線,並且將貨物載到指定地點存放。

當然,還有語言模型的應用。例如結合檢索增強生成 ( RAG ) 跟上下文學習 ( in-context learning ),除了可以做備忘錄跟排程規劃以外,還能將實務上碰到的問題記錄下來,等到之後碰到類似的問題時,就能詢問 AI 並得到解答。

你或許會問,那為什麼不直接使用 ChatGPT 就好了?其實,對許多企業來說,內部資料往往具有高度機密性與商業價值,有些場域甚至連手機都禁止員工帶入,自然無法將資料上傳雲端。對於重視資安,又希望運用 AI 提升效率的企業與工廠而言,自行部署大型語言模型(self-hosted LLM)才是理想選擇。而這樣的應用,並不需要龐大的設備。研華的 SKY-602E3 塔式 GPU 伺服器,體積僅如後背包大小,卻能輕鬆支援語言模型的運作,實現高效又安全的 AI 解決方案。

但問題也接著浮現:要在這麼小的設備上跑大型 AI 模型,會不會太吃資源?這正是目前 AI 領域最前沿、最火熱的研究方向之一:如何幫 AI 模型進行「科學瘦身」,又不減智慧。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科學家是怎麼幫 AI 減重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語言模型瘦身術之一:量化(Quantization)—用更精簡的數位方式來表示知識

當硬體資源有限,大模型卻越來越龐大,「幫模型減肥」就成了邊緣 AI 的重要課題。這其實跟圖片壓縮有點像:有些畫面細節我們肉眼根本看不出來,刪掉也不影響整體感覺,卻能大幅減少檔案大小。

模型量化的原理也是如此,只不過對象是模型裡面的參數。這些參數原先通常都是以「浮點數」表示,什麼是浮點數?其實就是你我都熟知的小數。舉例來說,圓周率是個無窮不循環小數,唸下去就會是3.141592653…但實際運算時,我們常常用 3.14 或甚至直接用 3,也能得到夠用的結果。降低模型參數中浮點數的精度就是這個意思! 

然而,量化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而且實際上,降低精度多少還是會影響到模型表現的。因此在設計時,工程師會精密調整,確保效能在可接受範圍內,達成「瘦身不減智」的目標。

當硬體資源有限,大模型卻越來越龐大,「幫模型減肥」就成了邊緣 AI 的重要課題。/ 圖片來源:MotionArray

模型剪枝(Model Pruning)—基於重要性的結構精簡

建立一個 AI 模型,其實就是在搭建一整套類神經網路系統,並訓練類神經元中彼此關聯的參數。然而,在這麼多參數中,總會有一些參數明明佔了一個位置,卻對整體模型沒有貢獻。既然如此,不如果斷將這些「冗餘」移除。

這就像種植作物的時候,總會雜草叢生,但這些雜草並不是我們想要的作物,這時候我們就會動手清理雜草。在語言模型中也會有這樣的雜草存在,而動手去清理這些不需要的連結參數或神經元的技術,就稱為 AI 模型的模型剪枝(Model Pruning)。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模型剪枝的效果,大概能把100變成70這樣的程度,說多也不是太多。雖然這樣的縮減對於提升效率已具幫助,但若我們要的是一個更小幾個數量級的模型,僅靠剪枝仍不足以應對。最後還是需要從源頭著手,採取更治本的方法:一開始就打造一個很小的模型,並讓它去學習大模型的知識。這項技術被稱為「知識蒸餾」,是目前 AI 模型壓縮領域中最具潛力的方法之一。

知識蒸餾(Knowledge Distillation)—讓小模型學習大師的「精髓」

想像一下,一位經驗豐富、見多識廣的老師傅,就是那個龐大而強悍的 AI 模型。現在,他要培養一位年輕學徒—小型 AI 模型。與其只是告訴小型模型正確答案,老師傅 (大模型) 會更直接傳授他做判斷時的「思考過程」跟「眉角」,例如「為什麼我會這樣想?」、「其他選項的可能性有多少?」。這樣一來,小小的學徒模型,用它有限的「腦容量」,也能學到老師傅的「智慧精髓」,表現就能大幅提升!這是一種很高級的訓練技巧,跟遷移學習有關。

舉個例子,當大型語言模型在收到「晚餐:鳳梨」這組輸入時,它下一個會接的詞語跟機率分別為「炒飯:50%,蝦球:30%,披薩:15%,汁:5%」。在知識蒸餾的過程中,它可以把這套機率表一起教給小語言模型,讓小語言模型不必透過自己訓練,也能輕鬆得到這個推理過程。如今,許多高效的小型語言模型正是透過這項技術訓練而成,讓我們得以在資源有限的邊緣設備上,也能部署愈來愈強大的小模型 AI。

但是!即使模型經過了這些科學方法的優化,變得比較「苗條」了,要真正在邊緣環境中處理如潮水般湧現的資料,並且高速、即時、穩定地運作,仍然需要一個夠強的「引擎」來驅動它們。也就是說,要把這些經過科學千錘百鍊、但依然需要大量計算的 AI 模型,真正放到邊緣的現場去發揮作用,就需要一個強大的「硬體平台」來承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邊緣 AI 的強心臟:SKY-602E3 的三大關鍵

像研華的 SKY-602E3 塔式 GPU 伺服器,就是扮演「邊緣 AI 引擎」的關鍵角色!那麼,它到底厲害在哪?

一、核心算力
它最多可安裝 4 張雙寬度 GPU 顯示卡。為什麼 GPU 這麼重要?因為 GPU 的設計,天生就擅長做「平行計算」,這正好就是 AI 模型裡面那種海量數學運算最需要的!

你想想看,那麼多數據要同時處理,就像要請一大堆人同時算數學一樣,GPU 就是那個最有效率的工具人!而且,有多張 GPU,代表可以同時跑更多不同的 AI 任務,或者處理更大流量的數據。這是確保那些科學研究成果,在邊緣能真正「跑起來」、「跑得快」、而且「能同時做更多事」的物理基礎!

二、工程適應性——塔式設計。
邊緣環境通常不是那種恆溫恆濕的標準機房,有時是在工廠角落、辦公室一隅、或某個研究實驗室。這種塔式的機箱設計,體積相對緊湊,散熱空間也比較好(這對高功耗的 GPU 很重要!),部署起來比傳統機架式伺服器更有彈性。這就是把高性能計算,進行「工程化」,讓它能適應台灣多樣化的邊緣應用場景。

三、可靠性
SKY-602E3 用的是伺服器等級的主機板、ECC 糾錯記憶體、還有備援電源供應器等等。這些聽起來很硬的規格,背後代表的是嚴謹的工程可靠性設計。畢竟在邊緣現場,系統穩定壓倒一切!你總不希望 AI 分析跑到一半就掛掉吧?這些設計確保了部署在現場的 AI 系統,能夠長時間、穩定地運作,把實驗室裡的科學成果,可靠地轉化成實際的應用價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華的 SKY-602E3 塔式 GPU 伺服器,體積僅如後背包大小,卻能輕鬆支援語言模型的運作,實現高效又安全的 AI 解決方案。/ 圖片提供:研華科技

台灣製造 × 在地智慧:打造專屬的邊緣 AI 解決方案

研華科技攜手八維智能,能幫助企業或機構提供客製化的AI解決方案。他們的技術能力涵蓋了自然語言處理、電腦視覺、預測性大數據分析、全端軟體開發與部署,及AI軟硬體整合。

無論是大小型語言模型的微調、工業瑕疵檢測的模型訓練、大數據分析,還是其他 AI 相關的服務,都能交給研華與八維智能來協助完成。他們甚至提供 GPU 與伺服器的租借服務,讓企業在啟動 AI 專案前,大幅降低前期投入門檻,靈活又實用。

台灣有著獨特的產業結構,從精密製造、城市交通管理,到因應高齡化社會的智慧醫療與公共安全,都是邊緣 AI 的理想應用場域。更重要的是,這些情境中許多關鍵資訊都具有高度的「時效性」。像是產線上的一處異常、道路上的突發狀況、醫療設備的即刻警示,這些都需要分秒必爭的即時回應。

如果我們還需要將數據送上雲端分析、再等待回傳結果,往往已經錯失最佳反應時機。這也是為什麼邊緣 AI,不只是一項技術創新,更是一條把尖端 AI 科學落地、真正發揮產業生產力與社會價值的關鍵路徑。讓數據在生成的那一刻、在事件發生的現場,就能被有效的「理解」與「利用」,是將數據垃圾變成數據黃金的賢者之石!

👉 更多研華Edge AI解決方案
👉 立即申請Server租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3
2

文字

分享

0
3
2
澳大利亞豐富的特殊野味,以科學為名的饕客旅行!
胡中行_96
・2022/05/23 ・7843字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無盡的公路上,遊覽車駛向距離市區 650 公里外的偏僻小鎮[1]。所有乘客的手機,早於一、二個小時前,就已經失去訊號。兩旁的景緻從頭到尾絲毫不變,盡是貧脊的黃沙漫野。傍晚,一行人總算抵達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牧場。這是位於西澳小鎮 Cue 的 Nallan Station[2]。待所有旅客安頓好行李,此活動特聘的隨團大廚,邀請他們進廚房參觀。

身材矮小粗壯,皮膚黝黑的澳洲原住民大廚 Gloria,要眾人沿著流理檯圍成圓圈。突然,她將一尾約 1 公尺長,全身佈滿深色鱗片,四肢還有利爪的龐然大物,甩到檯面上。

「我的表親特別為各位捕獲……」她笑著說:「明天的晚餐。」

以上是筆者在西澳念研究所的時候,參加跨校醫療研習活動「鄉村週」(Country Week)的親身經歷[3]。大廚 Gloria 手中的爬蟲類動物,是澳洲巨蜥(goanna,又稱 monitors)的一種,叫做「沙巨蜥」(sand goanna,原住民語:bungarra)。雖然澳大利亞不以西洋美食聞名,卻有相當豐富的獵奇野味。不少珍稀食材,還和尋常食物,一同被列入「澳紐食品標準」(Food Standards Australian New Zealand)的營養成份清單裡[4]

今天,就讓我們以科學之名,來趟虛擬的饕客旅行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巨蜥(goannas):

跟牛瘦肉相比,巨蜥天然的反式脂肪少,有較多色胺酸,但鈉和膽固醇含量頗高。圖/Pexels
  1. 簡介:在 9000 萬年前的上白堊紀(Upper Cretaceous Period)時期,巨蜥原本分佈於北半球。到了 1500 萬年前的中新世(Miocene Epoch),有部份遷徙到非洲與澳洲。目前仍存活於世界上的 69 種巨蜥,大多為肉食性。牠們的尺寸差異甚大,小至 25 公分,大到 3 公尺都有[5]
  2. 營養成份:跟牛瘦肉相比,巨蜥天然的反式脂肪少,有較多色胺酸,但鈉和膽固醇含量頗高[4]。(詳情請見附錄。)
  3. 取得管道:巨蜥屬於保育類,但澳洲原住民被允許獵捕牠們做為食物[6,7]。所以,如果您想吃,得先去找原住民獵人當朋友。傳統狩獵方法,各部落未必完全相同。以西澳的 Martu 部落為例,當地婦女火燒小範圍的草叢,找到巨蜥的地底巢穴,用工具挖開,然後單手把牠拖出來摔死!
  4. 生態和環保:美國史丹佛大學的學者發現,澳洲原住民縱火狩獵的行為,雖然損毀部份原生植被,但 6 個月到 1 年後,重新長出來的物種,竟然更加豐富。因為這項人為控制焚燒的傳統技術,調節了天然大火可能帶來的災難性影響,並巧妙地令許多不同的植物種子有機會發芽[8]
  5. 烹調與食用:大廚 Gloria 和她的夥伴們,在地上挖了個土窯(earth oven),把巨蜥埋到火堆的灰燼裡去,整體概念類似臺灣人「炕窯」(臺語發音:khòng-iô)番薯的方法。唯一的差別,是巨蜥本身皮很厚,所以不用包錫箔,吃的時候把皮扒掉即可。筆者食用巨蜥的心得,是牠吃起來有雞肉的質感,以及秋刀魚的味道。
獵巨蜥的影片。影/Youtube

二、袋鼠科(macropods):

袋鼠肉含有蛋白質和鐵質,並以超低脂肪與熱量著稱。圖/K-ROO
  1. 簡介:袋鼠科的動物分佈於澳大利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其中被當作肉類食用的,主要有紅袋鼠(red kangaroos)、灰袋鼠(eastern and western grey kangaroos)和岩大袋鼠(common wallaroos)。袋鼠科動物身上的育幼袋開口向前;而其他有袋動物,例如:袋熊(wombats)和無尾熊(koalas)則是向後[10]。由於育幼袋只能容納一隻幼獸,所以母袋鼠有時會採「胚胎滯育」(embryonic diapause),延緩胚胎的發育,直到前一隻幼獸離袋[11]。(順道一提:非正式的英語中,袋鼠簡稱「roo」,發音的時候請記得捲舌,否則就變成廁所的俗稱「loo」了。)[13, 14]
  2. 營養成份:袋鼠肉含有蛋白質和鐵質,並以超低脂肪與熱量著稱[4]。(詳情請見附錄。)
  3. 生態和環保:袋鼠跟羊都是草食性動物,但前者不擅長消化乾草,所以不太會影響到澳洲的羊毛產業[10]。澳洲的袋鼠肉產業從 1959 年開始發展,總數約 5,000 萬的野生袋鼠中,每年有 3% 會被抓來當作肉品販售,並直接提供 4,000 個工作機會[15]。相較於大量釋放溫室氣體的牛、羊,袋鼠排出的甲烷(methane)極少[12, 15]。澳洲聯邦政府的環境主管單位認為,食用袋鼠肉還可以避免其過度繁衍,妨礙到生物多樣性。目前,袋鼠肉除了有當地通路,也外銷至 60 個海外市場[15]。臺灣民眾如果想自行攜帶回國,入境時須依法申報檢疫[16]
  4. 取得管道:儘管澳大利亞沒有出產袋鼠肉的牧場,各州對獵捕袋鼠的法令又不太一致,許多超市和餐廳其實都有販售生鮮袋鼠肉或相關製品,例如:袋鼠肉乾等[12, 17]。以 2022 年澳洲連鎖超市官網的報價為例,生鮮袋鼠肉最便宜的大概是絞肉,每公斤澳幣 11 元(約新臺幣 230 元);肉塊和肉排則約 20 元(新臺幣 420 元)上下。如果看到售價太過便宜或包裝奇怪的產品,請注意那可能是袋鼠肉做的寵物飼料[17]
  5. 烹調與食用:筆者跟親友們普遍覺得袋鼠肉的味道,比一般紅肉酸,且有些許腥味。網路上有非常多以其為材料的英文食譜,採用的烹煮方式和其他紅肉料理大同小異。筆者的私房食譜是用袋鼠碎肉做水餃,內餡加洋蔥,以及臺灣出口的白醋和沙茶醬去腥。

三、袋貂(possums):

袋貂蛋白質和膽固醇均高,含 omega 3,圖為澳洲刷尾袋貂。圖/ABC News
  1. 簡介:袋貂是如貓一般大的夜行動物。由於在城市裡到處偷吃水果、菜葉,澳洲人通常以為牠們是素食主義者。《澳洲地理》雜誌於 2017 年,特此撰文以正視聽,告訴大家袋貂其實是雜食性,對鷄肉、蛋類食物來者不拒,甚至會攻擊瀕危野鳥[18, 19]
  2. 營養成份:蛋白質和膽固醇均高,含 omega 3[4]。(詳情請見附錄。)
  3. 生態和環保:在市區混得太好的袋貂,讓許多澳洲人不堪其擾。各州政府提供的資訊,多半鼓勵民眾以人道方式預防袋貂破壞家園,並與牠們友善共存[18, 20, 21, 22, 23, 24, 25]。不過,在網路上可以看到一份塔斯馬尼亞政府對袋貂數量的評估報告,提及該州允許的商業獵殺行為,以及袋貂肉與皮毛的外銷情形[26]
  4. 取得管道:根據上述文件,2010 年起塔斯馬尼亞就不再外銷袋貂[26]。澳洲一般連鎖超市,似乎也沒有這個品項。不過澳洲知名的美食評鑑網站 Good Food,介紹了一個販賣袋貂肉的合法山產肉商,以及一家曾經提供過袋貂菜餚的餐廳[27, 28]
  5. 烹調與食用:網路上澳洲和紐西蘭的袋貂食譜,從燒烤、肉派到湯品都有。一般建議先去皮並分成小塊,有些會以洋蔥、紅酒或肉桂來壓制腥味[29, 30]
烹調袋貂的影片。影/Youtube

四、鴯鶓(emus)

鴯鶓飛奔的影片。影/Youtube
  1. 簡介:鴯鶓在地球上唯一的自然棲地是澳洲,牠也是當地最高的原生鳥類,完全直立可達 1.6 到 1.9 公尺之間。鴯鶓蛋相當巨大,約 13 x 9 公分,外表呈很深的藍綠色,日照後會變淺。鴯鶓成鳥除了頭、頸,全身都佈滿灰褐色的羽毛。雖然翅膀已經退化到毫無作用,雙腿卻十分強健,而每隻腳有三支向前的腳趾。牠們會隨著氣候變化遷徙,有時一天就能移動 15 至 25 公里。鴯鶓是雜食動物,會吃果實、樹苗、昆蟲和其他動物的糞便。牠們雖然不好結群,但幼鳥會緊黏著父親[31]
  2. 營養成份:含有蛋白質、葉酸,以及非常低的反式脂肪[4]。(詳情請見附錄。)
  3. 生態和環保:1932 年,西澳務農的退伍軍人向破壞農田的鴯鶓宣戰,史稱「鴯鶓戰爭」(the Emu War)。一週內發了 2,500 發子彈,卻只殺了估計約 50 到 200 隻鴯鶓,所幸無人身亡。第二輪攻勢稍微進步,但最終鎩羽而歸的依然是人類…後來,西澳政府改採懸賞制度,從 1945 年到 1960 年間,共殺死 28 萬 4 千 7 百隻鴯鶓[32]。目前西澳的法律允許地主以「番木鱉鹼」(strychnine)毒害牠們,來保護私有土地[33]。不過,及至 2018 年為止,普通鴯鶓(common emus)的數量依然相當穩定[34]。相較之下,澳洲東部的海岸鴯鶓(costal emus)倒是因為環境因素,瀕臨絕種[35]
  4. 取得管道:有別於上述的巨蜥、袋鼠與袋貂,澳洲法律允許合法圈養鴯鶓。1990 年代,澳洲的鴯鶓產業興起,全盛期有 500 多名養殖業者,澳航甚至曾推出鴯鶓機上餐。然而到了 2018 年,就僅剩 12 名業者,有的努力開發鴯鶓油等保健產品,有的把蛋當作美術創作媒材來賣[36]。僅有少數肉舖,還在賣鴯鶓肉[37]
  5. 烹調與食用:鴯鶓身形龐大,澳洲原住民在食用前,會用繁複的手法來料理。根據澳洲人類學家 Jon Altman 的描述:「(他們把)鴯鶓的毛拔光,皮烤焦,胃拖出來清理並烹煮。…尺寸驚人的鳥肛門裡,插滿了羽毛。肝也被扒出來煮。…然後,將加熱過的蟻塚和草,填滿胃原本佔據的空間,再扔進坑裡。現在鴯鶓被埋在柴火下,炙熱的土裡…煮一隻全鳥,約要 1.5 小時。」[38]。當然,如果是從店裡買來的,早就切成小塊,便不用這麼麻煩了。至於鴯鶓肉的味道,某肉舖老闆形容是「介於牛臀和鴨肉之間」[37]

在疫情之前,臺灣人喜歡去澳大利亞留學、打工和旅遊。您是否聽過或嚐過當地的獵奇食材?歡迎留言跟我們分享。今天的〈澳洲野味-動物篇〉就到此告一段落,以後有機會再和大家聊聊其他當地的趣聞。

附錄:

每100公克(瘦)牛排巨蜥袋鼠(臀肉)袋貂雞胸鴯鶓(腿)
熱量136大卡174大卡89大卡168大卡105大卡116大卡
水份73.2公克60.4公克75.5公克61.3公克75公克74.3公克
蛋白質22公克31.3公克20.3公克33.6公克22.3公克24.7公克
脂肪5.2公克4.4公克0.8公克3.5公克1.6公克1.8公克
碳水化合物2公克
維他命A18微克8微克
Beta胡蘿蔔素10微克8微克
維他命B10.05毫克0.04毫克0.18毫克0.16毫克0.11毫克0.12毫克
維他命B20.22毫克0.14毫克0.44毫克0.32毫克0.19毫克0.01毫克
維他命B3 7毫克6.72毫克3.5毫克7.2毫克11毫克7.4毫克
維他命B60.13毫克0.68毫克0.78毫克0.5毫克0.76毫克0.51毫克
維他命B9(葉酸)40微克
維他命B121.9微克6.3微克2微克1.9微克0.7微克5微克
維他命C1毫克2毫克
維他命E0.9毫克0.05毫克0.77毫克0.4毫克2.2毫克0.03毫克
6毫克68毫克3毫克25毫克12毫克4毫克
1.2微克1.6微克0.5微克0.5微克0.5微克1.3微克
2.2毫克0.24毫克2.3毫克3.48毫克0.4毫克3.6毫克
27毫克29毫克24毫克25毫克28毫克27毫克
230毫克260毫克220毫克228毫克250毫克236毫克
380毫克348毫克320毫克495毫克300毫克347毫克
12微克58.2微克20微克24.2微克25微克34.9微克
57毫克190毫克47毫克147毫克41毫克43毫克
3.8毫克2.6毫克2.3毫克4.2毫克0.7毫克0.3毫克
膽固醇58毫克117毫克57毫克110毫克59毫克50毫克
色胺酸180毫克426毫克166毫克328毫克303毫克163毫克
飽和脂肪1.98公克1.35公克0.24公克1.13公克0.3公克0.36公克
亞油酸0.26公克0.58公克0.11公克0.51公克0.21公克0.25公克
α-亞麻酸0.05公克0.02公克0.03公克0.15公克0.01公克
Omega 3脂肪酸(EPA、DPA、DHA)94.597毫克(34.01、52.44、8.14)162.36毫克(19.8、31.68、110.88)39.503毫克(15.8、 19.58、4.12)185.85毫克(75.6、 91.35、18.9)22.68毫克(4.54、9.07、9.07)8.505毫克(DPA 5.1、DHA 3.4)
反式脂肪204.34毫克18.61毫克10.99毫克53.55毫克7.11毫克8毫克
以生鮮瘦牛排(lean, raw, steak fillet)和雞胸當參考,比較其他肉品的營養成份。
  1. Shire of Cue(小鎮的政府網站,有風景照。)
  2. Nallan Station(牧場官網,含旅遊及住宿資訊。)
  3. Western Australian Centre of Rural Health(主辦Country Week的單位)
  4. AUSNUT 2011-13 food nutrient database (Food Standards Australia New Zealand)
  5. Australian Goannas – Evolution and Radiation (Australian Museum, 2018)
  6. Monitor Lizards (WIRES, 2022)
  7. Australian Legislation on Hunting, Fishing and Gathering: An Overview (Australian Law Reform Commission, 2010)
  8. Fire Hunting in Australia (the YouTube channel of Stanford University, 2012)
  9. 炕窯(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辭典)
  10. Kangaroos, wallabies, pademelons, bettongs and potoroos (NSW Government, 2022)
  11. Red Kangaroo (Australian Museum, 2022)
  12. The ethics of eating kangaroo meat (CHOICE, 2015)
  13. Roo (Cambridge Dictionary, 2022)
  14. Loo (Cambridge Dictionary, 2022)
  15. Exporting kangaroo meat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
  16. 旅客攜帶食品入出境規定(財政部關務署臺北關,2019)
  17. Woolworths (有賣袋鼠肉的連鎖超市之一)
  18. Catch and release possums (NSW Government, 2022)
  19. Possums aren’t the gentle vegetarians you thought they were (Australian Geographic, 2017)
  20. Possums (Victoria State Government, 2019)
  21. Possums – Damag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Government of Western Australia, 2017)
  22. Possum (Northern Territory Government, 2015)
  23. Trapping possums (Government of South Australia, 2022)
  24. Possum (Queensland Government, 2021)
  25. Living with Brush-tailed Possums (Tasmanian Government, 2022)
  26. Management Plan for the Commercial Harvest and Export of Brushtail Possums in Tasmania (Tasmanian Government, 2015)
  27. Is pestatarian the next big food craze? (Good Food, 2019)
  28. Yarra Valley Game Meats(有賣袋貂肉的廠商)
  29. Cooking with Possum (Erin Neufeld, 2010)
  30. Roast Possum With Apples And Yams Recipe (Soul Food Classic Cuisine from the South by Sheila Ferguson, 1989)
  31. Emu (Australian Museum, 2020)
  32. Looking back: Australia’s Emu Wars (Australian Geographic, 2016)
  33. Emu control: strychnine landholder information (Government of Western Australia, 2015)
  34. Common Emu (IUCN Red List, 2018)
  35. Solving the case of the disappearing coastal emu (Australian Geographic, 2019)
  36. Emu farming is making a comeback amid renewed interest in health properties of their oil (ABC News, 2018)
  37. Butcher tips big bird will take flight with foodies as he chucks another emu steak on the barbie (ABC News, 2021)
  38. Cooking an emu in an underground oven at Mumeka (Jon Altman, 2017)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67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為什麼小袋鼠放屁不會增加全球暖化
陸子鈞
・2011/07/01 ・256字 ・閱讀時間少於 1 分鐘 ・SR值 395 ・三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牛在消化食物時,會產生甲烷,但袋鼠大快朵頤時,卻沒這問題;牠們的腸道相對地不具甲烷。新的研究發現,這差異歸因於一群特殊的細菌。科學家在袋鼠(kangaroos)的近親-小袋鼠(wallabies)身上,分離出一群被歸類為WG-1(Wallaby Group1)的腸道菌,並培養在營養液中。結果發現,這種細菌的消化作用最後產物是琥珀酸(succinate),而不是甲烷。琥珀酸不像甲烷一樣是溫室氣體,因此科學家希望對WG-1的更多研究,能找出方法,將畜牧動物改變成產生較少的甲烷。

資料來源:ScienceShot: Why Wallabies Don’t Pass Methane Gas [30 June 201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陸子鈞
294 篇文章 ・ 4 位粉絲
Z編|台灣大學昆蟲所畢業,興趣廣泛,自認和貓一樣兼具宅氣和無窮的好奇心。喜歡在早上喝咖啡配RSS,克制不了跟別人分享生物故事的衝動,就連吃飯也會忍不住將桌上的食物作生物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