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民都來了:無組織的組織力量》(Here Comes Everybody: The Power of Organizing Without Organizations)的原文版出版於2008年,繁體中文版是2011年,不過現在來讀這本好書,感受肯定勝過剛出版時十倍不止吧XD
去年8月3日,凱道上廿五萬名白衫軍,震驚了政壇與新聞媒體!這場由鄉民網路串聯發起的新形態社會運動,充分表現出公民的力量,居然在沒有任何政黨運作的 情況下,就號招了廿五萬人上街頭!2013年7月初洪仲丘受虐死亡事件發生後,由39位互不相識、各行各業的網友發起公民1985行動聯盟這個民間組織, 希望藉由訴求讓事件真相出爐,並且要求國軍改革,屏除以往的陋習及潛規則。發起這場運動的有菜鳥醫師、喜餅師傅、高三學生、前國會助理,最小的19歲、最 老的39歲,短短兩週兩度上街頭,打破台灣過去國內社會運動組織動員模式。
我以為公民1985行動聯盟的這個廿五萬人上街頭運動已經是空前絕後了,沒想到後來太陽花學運發起的「330反服貿遊行」才真是史無前例!由佔領立法院的 抗議學生與公民團體,號召支持群眾前往凱達格蘭大道與周圍地區表達訴求的活動,讓五十萬以黑衫為標誌的抗議者湧入博愛特區及立法院周邊!加上太陽花學運這 個中華民國歷史上,國會議場首次遭到公民佔領的公民運動,在廿幾天強大壓力的情況下,有條不紊地組織了各項活動,堪稱典範!
台灣發生野百合學運時,我只是個馬來西亞的初中生,我心裡有個印象一直以為野百合學運也有好幾十萬人上街頭,沒想到全盛時期也只有六千多人。不過不要說野 百合學運那個年代了,就連十年前,要這麼訊速、有條不紊地動員數十萬人,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雖然十年前網路已經很發達了,不過沒有臉書等社群網站,還有 推特、噗浪等微網誌,以及智慧手機專用的LINE,甚至不怕網路塞爆的FireChat的情況下,盛況可能無法如此熱烈,更甭提一直沒有退流行的BBS如 PTT等的推波助瀾!
在318學運爆發前,有不少公民媒體正默默在進行公民監督國會及政府的網站,如沃草!(Watchout)的「國會無雙」和零時政府(g0v.tw)各項專案,以及「關注台灣社會信息圖表」等等;加上在學運爆發後,為了刊登在《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的廣告,一天架就設起來的4am.tw,以及網站群眾募資‧群眾集資網站VDemocracy.tw為各公民活動募資,還有台大新聞E論壇等等更中立客觀的報導。各種免費的網路服務如Ustream、Hackpad,以及Google包括地圖、文件、YouTube等的一系列服務等工具當然也不可少!
這些公民運動,確實再再顯示出了鄉民無組織,以無招勝有招的創新力量,真的果然正如《鄉民都來了》所說的那樣!鄉民一但集結了分散式的力量,就再也不是 「萬人響應,一人到場」了!而這股公民力量,一些落伍的政客和媒體,始終還是完全在狀況外,以為大家不過是「高挫折」的「暴民」,要不然有政黨幕後操縱等 等。
然而,《鄉民都來了》早就指出,這個時代是人類歷史上頭一遭,掌控全球合作的工具竟然非由政府或機構組織所獨有。網際網路和智慧手機改變了人們群聚及合作 的方式,也同時燃起了一場場前所未有的革命。所以要怪,就請怪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和賈伯斯(Steve Jobs,1955-2011)等先賢吧XD
讀了《鄉民都來了》這本好書,也會瞭解在街頭、餐廳和捷運上的成群低頭族,其實是在關心好友彼此的近況活動等等,因為我們其實天生就愛聚在一起,科技並沒 有消弭我們從穴居人時期就演化而來的天性,例如熱愛群聚、分享和互助合作。網路工具,不僅沒有讓人更宅,還消除了集體行動的溝通協調困難的種種限制,方便 揪團、分享八卦、集體評論、搞革命……讓鄉民可以全都來了!
《鄉民都來了》用制度經濟學大師科斯(Ronald Coase,1910-2013)的交易成本理論來解釋組織的形態。人類群體不易形成也很難維持。傳統機構的成立是為了減低交易成本。然而,傳統的組織無 法無限擴張,因為管理成本會不斷提高。網路世界卻顛覆了組織的運作規則,利用簡單的分享就能穩固新群體的建立,徹底讓管理成本崩盤,造就驚人的群體行動。
在這個時代,只要想要做的話,所有人都能向全世界公開創作,網路名氣也成了出書的保證。而個人媒體,也利用各種工具,記錄了傳統媒體所忽略的小角落,利用 影音資訊讓權威的小手段無所遁形。社交工具移除了公開表達意見的障礙,過去要投書報章雜誌已不易,更甭提上廣播或電視宣揚理念。現在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成 為一個媒體,利用部落格、微網誌和社群網站發揮力量。媒體專業人士所獨享的權力轉交到鄉民手中,這也讓過去在品質上把關的品管模式行不通了,於是我們改而 輕鬆地先出版,然後再來篩選。篩選者也非編輯,而是由社會大眾進行,並且是在出版之後。
先出版再篩選的邏輯,雖然產生了不少網路垃圾資訊,但也造就了了深遠了力量,例如維基百科(Wikipedia), 就是眾志成城之作。眾多網民利用業餘時間,進行過去只有專家學者才能達成的工作--編纂百科全書!維基百科品質甚至可能和《大英百科全書》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差不多,加上其免費和迅速,以及互相除錯等等的特性,快要讓撐霸百科全書界超過兩個世紀的《大英百科全書》走向歷史。
協同合作的力量在學運中也充分發揮。協調超過1,500位志工,支援數萬人街頭活動背後的關鍵之一,就是可供多人協同編輯的Hackpad共筆平臺。因為太好用了,太陽花學運帶來爆量網路流量,甚至導致Hackpad至少五度當機,夠義氣的Hackpad還緊急調整架構加裝伺服器火力支援。
在另一個協力合作的例子中,Linux成了有相當影響力的作業系統。Linux之所以成功,因為它的失敗幾乎是免費的!先出版再篩選的邏輯,讓社會必須承 受大量的失敗,在這之中只有極少數的種子能開花結果。事實上,絕大多數的開放原始碼計畫都失敗了,可是這些失敗的成本卻相對低廉,這讓大量的實驗能夠在沒 有大型組織的引導下進行,由群眾或市場篩選出優勝者,讓Linux獲得巨大的成功。
協同生產相對於集體行動,可能還不算複雜的,可是一堆新工具,也讓新形態的公民集體行動帶來新生命。大規模的公民集體行動,在不少國家已經瓦解了宗教和政 治機構的獨佔,挑戰了現有的體制。《鄉民都來了》舉了天主教神父性侵兒童的醜聞為例,展現出社交工具讓資訊無障礙地同步,使得鄉民集結的前所未有力量,逼 迫教廷面對掩蓋好幾十年的醜聞。社交工具不僅讓群體行動的規模擴大,也讓行動速度加快,產生「快閃」和「路過」的行動,讓當權者頭痛。
許多先進國家都面對社會資本(有與他人合作的習慣)衰退的情況,不過《鄉民都來了》卻指出,社交工具也能夠優化人類社會,建立社會資本,強化群體的凝聚 力。《鄉民都來了》提到社會資本的兩種概念,就是「團結型資本」與「橋接型資本」的差異,前者是指你在能夠借錢的名單上,金額的大小;而後者是指能借你錢 的人數。團結型資本是有高凝聚力的團體,不易向外擴散;而橋接型資本異質性高,發散度也高。社交工具也強化了橋接型資本,例如太陽花學運佔領立法院的外圍 團體就包括了黑色島國青年陣線、公民1985行動聯盟、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公投護台灣聯盟、澄社等五十幾個NGO社團。
《鄉民都來了》最後指出,所有的網路合作行為,都仰賴使用者之間的承諾、工具和默契。我們參與一個團體的基本原因就是承諾,是基於興趣而參與的開端;幫助 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工具,例如許多免費的網路工具。如果有需要,也會有人去開發新的工具;其中沒有明文說明的遊戲規則是默契,也就是組織文化。承諾、工 具和默契,讓鄉民凝結出力量,但任何一個環節無法維持,現在的組織也會崩解,但新形態的組織也會因為新的承諾、工具或默契而產生。
鄉民之間各自分散運作,沒有中心首謀,自動自發、互不從屬、容許失敗,以無招勝有招。這樣的鄉民力量還會帶來什麼樣的變革,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本文原刊登於【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The Sky of G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