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影片可全螢幕觀賞,如頻寬夠可在放映後點選更高畫素觀看,效果更佳。錄影器材:Panasonic HDC-HS700
蟬在現代是很苦命的小生物,出生後不見得有羽化成蟲的機會。看到這隻若蟲爬呀爬的,要找個好地方羽化(金蟬脫殼),祝福牠囉!
蟬的卵產在枝條上,如果沒有被天敵吃掉,經過一段時間孵化成一齡若蟲(因為蟬是不完全變態,幼蟲長得跟成蟲相似,所以將幼蟲稱為若蟲。離開卵殼的幼蟲稱為一齡若蟲),牠會掉下樹枝,利用挖掘足鑽進土壤。
在土壤中逐漸長大,不過速度非常慢,還要經過四個齡期(二次蛻皮期間稱為齡期),第五齡(終齡)破土而出做最後一次蛻皮,也就羽化為成蟬。
但各種蟬這四個齡期在土裡成長的時間都很長,有一年一世代的,但大部分是3、5年以上,例如台灣的紅脈熊蟬就是5年一個世代(卵期240-260天,成蟲壽 命45-60天,其他時間就是在土裡的幼生期)。北美洲更有一種蟬,要待在土裡17年才出土羽化交配,被稱為「17年蟬」。(也有另一種「13年蟬」)
我前面說蟬出生後不見得有羽化成蟲的機會,就是因為現代人類對土地的利用太過廣闊、頻繁與粗暴。蟬兒在黑暗的土裡默數日子,等待生理時鐘喚醒而準時集體出 土,進行蟬生大事。但地面上的人類卻有可能一夕之間將原來的樹木砍除,將整片土地灌上柏油,或是蓋成房屋,或是噴灑除草劑、農藥等,讓土裡的蟬幼蟲窒息或 被毒死,永遠失去重見天日的機會,更失去繁衍生命的權利。「可恨的人類哪!」蟬幼蟲死前無奈的嘶吼。
20110616在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拍到這隻蟬若蟲以挖掘足帶動爬行,想找個好位置羽化,有的地方已被先來的同伴佔去,只好繼續尋覓其他地點。幸好他們生長在林務局管轄的森林遊樂區,人為的建設與破壞較少,所以讓牠們有繼續生存與繁衍的機會。
人類的一舉一動,其實牽動著無數生靈的命運,能不慎哉!
(以上相片是由影片擷取而得)
參考資料:
1.陳振祥(2004),「台灣賞蟬圖鑑」(含CD),大樹文化事業公司,台北市
2.吉村人(2007),「17年蟬之謎」,遠流出版事業公司,台北市。
原發表於賴鵬智的野FUN特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