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拒絕再玩偽科學媒體的信任遊戲

鄭國威 Portnoy_96
・2014/02/16 ・1928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25 ・七年級

本文為《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推薦序

——————————

kk0369560 2先說結論:我非常感謝黃俊儒老師願意將他對於科學新聞此一主題諸多縝密的批判觀察總結出版,因為這樣我以後看見糟糕的科學新聞以及毫無鑑定力的傳播者,就不再需要氣得冒火,只要推薦他們去看這本書就好了。(好啦,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歡這種開書單要人去看的討論方式)

說來唐突,雖然我早在中正大學念研究所時就認識當時在南華大學任教的黃老師,但卻是在我協助創立PanSci泛科學–一個以推廣科學素養為目標的知識社群網站–之後,才知道老師在科學新聞研究上的專業。那時的 PanSci 剛成立兩個月,一切都還在摸索中,目標也還不明確。為了以行動破除無力感,我那陣子花最多時間做兩件事,第一就是大量地閱讀科學新聞,第二就是把這個其實對我來說很陌生的資訊流動方式搞清楚。也是因此才看見黃老師的發表於中國時報上針對科學報導弊病的評論。

雖然我從就讀研究所時就開始在個人部落格上寫媒體批評,但大多是在政治類跟時論類別上頭轉,從未針對科學報導細究,一方面是文科生本能啟動,自動迴避,另一方面當然是因為我實在沒有足夠的知識水平。多年之後開始做科學傳播,我依舊沒有足夠的知識水平,但在主動探究之下,才初步發現台灣科學報導的幾個現象跟問題:

第一:台灣沒有科學記者

這個恐怖且不可思議的真空為何會發生在新聞媒體極為蓬勃的台灣,老實說,還真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黃俊儒老師在本書中有提出說明,在此不贅述。但你可以先問問看自己:你記得或知曉任何一個科學記者嗎?

第二:台灣讀者很愛看科學新聞

當然,僅限於特別聳動跟可以拿來當做飯後閒聊八卦的那些。在社群媒體,如Plurk、Facebook在台灣盛行之後更是如此,主要的原因是台灣媒體在編譯後會把標題改得很刺激,忽略可能造成的因果錯置或誤連,當然也不會在乎原始研究的可信度。很多人連內文都沒看,火速轉推分享標題或大圖,足夠作為談資就行。

第三:台灣有很多具有熱情的科學家跟科學傳播者

在主流媒體之外,早有許多科學家察覺台灣的科學傳播環境日益敗壞,或是深受其害;又或是認為可以藉由寫作留下研究或教學記錄,與更多人交流,因此在網路部落格文化普及之後,也投身於撰寫跟翻譯科學新聞。包括《科景 SciScape》、《科學影像 Scimage》、《認知與情緒新聞網》、《CASE Press》、《老葉的Miscellaneous999》、《營養共筆》、《dr.i》…等等。這些部落格上的資訊都是由科學家或專業者撰寫或挑選翻譯,正確性高、而且總是會提供原始資料出處,若有讀者網友回應總是即刻回應。這些網站的作法成為我設計PanSci 泛科學時的重要參考,我也斗膽地邀請了許多科學部落客加入PanSci作者行列

這三個發現讓我以及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的同仁堅信一定要投身於科學傳播,即使PanSci難以獲得資源青睞,也要繼續下去。三年多以來,PanSci雖然成長了很多,獲得一定的成績,但主流媒體中的科學報導,不論質還是量,卻無絲毫改善。我反省:到底問題出在哪裡?除了媒體結構以外,我認為台灣閱聽人並不重視消息的正確性,對惡質報導跟媒體過於寬容,是讓這情況惡化的另一主因。

媒體中,科學新聞的錯誤糾察不完,許多錯誤根本用不著任何科學知識,只要稍微冷靜點、找找其他較具公信力媒體的相關報導,加以比對,就能揪出毛病。更困難一點的陷阱,如本書中所提到的諸多類型,要察覺也不一定得是科學家,只要記住兩個原則:第一、無可直接查證之消息來源,或消息來源無公信力之報導,不信,或是當做沒看見。再者,即使資訊看似可信,但盡量讓自己沈潛一下,觀察一番,不須立即反應。若有時間跟機會,可將略有疑問之處拋出來討論,例如到 PanSci 子站 「天天問」。

過去三年多來,透過PanSci作者跟社群的實踐,有越來越多人已經能夠避免掉入科學新聞的陷阱,並且在其他人誤入陷阱的時候能伸出援手,但終究還是有限的少數。黃老師這本書以諸多耳熟能詳的案例為引,對科學新聞的產製邏輯有精確的分析,論述流暢、有趣、也深刻。我誠摯向所有關注科學傳播的朋友推薦這本書,也期盼每一位朋友再向外推薦,讓更多人了解目前情況之危殆,以及我們可以做出哪些努力。

最後,儘管悲觀,但可以想像的是,還會有諸多誤導的科學新聞陷阱持續出現在台灣媒體上。對我來說,差勁的科學新聞雖有百害,但也有唯一的益處,那就是可以成為黃老師一篇篇佳文的題材。在此也希望黃老師能夠繼續針對這些現象加以針砭,並透過PanSci分享給更多人。

文章難易度
鄭國威 Portnoy_96
247 篇文章 ・ 985 位粉絲
是那種小時候很喜歡看科學讀物,以為自己會成為科學家,但是長大之後因為數理太爛,所以早早放棄科學夢的無數人其中之一。怎知長大後竟然因為諸般因由而重拾科學,與夥伴共同創立泛科學。現為泛科知識公司的知識長。

1

5
2

文字

分享

1
5
2
血型不止四種!紅遍全球的「血型性格學說」,為什麼讓科學家皺眉不已?——《了不起的人體:如此精妙,如此有趣,說不定還能救你一命》
如何出版
・2022/07/26 ・2880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填寫血型,是為了避免被輸錯血嗎?

很不可思議的,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會被要求填寫血型。

馬拉松的報名表和號碼牌、幼兒園或學校的文件、貼身的避難包等,都有血型註記欄位。

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會被要求填寫血型。圖/Pixabay

但是在不少國家,如果要求市民也填寫同樣的資料,這就困難了。因為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血型,問了反而徒增困擾。

究竟我們填寫的血型資訊有什麼用?或許你會想,莫非是受傷需要輸血時可以派上用場?但這其實是誤會。

即便患者提前告知,輸血前仍會確認患者的血型

輸血前一定會進行血液檢查確認血型。每家醫院所需時間不同,但一般來說,血型檢查結果只需要數十分鐘就能出來。還有在輸血前,一定會進行將患者血液與一部分血液製劑混合,觀察是否出現有害反應的「交叉配合試驗」。

這些不會因為病患本人主張「我是 A 型」就省略。即使以前在同一家醫院接受過血液檢查,確切知道血型的狀況下,也一定要做交叉配合試驗(除了術前檢查等例外)。

為什麼呢?理由很單純。如果誤用了不同血型的血液,會引起危及性命的「溶血反應」,這麼重大的資訊,不能光靠患者自我表述。

在輸血前一定會進行將患者血液與一部分血液製劑混合,觀察是否出現有害反應的「交叉配合試驗」。圖/Pixabay

另外,很多人是以出生時受檢的結果當作自己的血型,但新生兒的血液檢查不一定正確。有些人以為自己是 A 型,第一次手術時接受檢查才知道是 B 型,不能依賴自我表述的血型也有這個層面的考量。

什麼都不知道的緊急狀況下,到底該怎麼辦?

那麼,如果遇到不知道血型的患者大出血,也來不及做血型檢查的緊急狀況,該如何處置?這個時候就只能相信本人的自我表述嗎?

當然不能。這個時候就只能用 O 型血了,因為不管對方是什麼血型,應該都不會引起嚴重的反應。即使是緊急狀況,也不可能只利用自我表述的血型情報。

近年來因為有這樣的案例,所以出生時很多醫療機構不會驗血型。正在閱讀此書的你,或許不知道自己小孩的血型,完全不用擔心,需要的時候再去檢查即可。

順道一提,我也不知道自己小孩的血型。

緊急情況時,為什麼 O 型血能輸給所有人?

在 1900 年,奧地利人蘭德斯坦納發現「血液有不同類型」前,錯誤輸血的事故頻傳。

蘭德斯坦納注意到人的血清和他人的紅血球混合後,有的會凝結破裂,有的不會。在經過確認很多樣本配對的反應後,歸納出人有 A、B、C 三種血液類型的結論。之後的研究又發現了第四種 AB 型,C 型被改稱為 O 型。

人有 A、B、O、AB 型四種血液類型。圖/Pixabay

所謂的血型,就是指紅血球表面的抗原種類。你可以想像細胞表面有很多棘刺狀物,輸血的時候最重要的「棘刺」有 ABO 和 Rh 二種系統。

A 型紅血球有 A 抗原,B 型紅血球有 B 抗原,AB 型則同時有 A 抗原和 B 抗原,O 型的沒有抗原;另一方面,A 型血清有抗 B 抗體、B 型血清有抗 A 抗體、O 型血清兩種抗體都有,AB 型則是兩種都沒有。

看起來非常複雜,但結論很簡單,我們只會有對自己的抗原不反應的抗體。

抗體和抗原就像鑰匙和鎖孔,如果 A 抗原對抗 A 抗體、B 抗原對抗 B 抗體就會產生凝集反應,紅血球就會被破壞。

抗體和抗原就像鑰匙和鎖孔,例如把 A 抗原對抗 A 抗體,紅血球就會被破壞。圖/Pexels

因此如果把 B 型的紅血球輸給 A 型患者、把 A 型紅血球輸給 B 型患者,紅血球抗原和抗體會相互結合,凝結破裂。

另一方面,O 型的紅血球不管對方是誰都不會凝結,是因為 O 型紅血球沒有 A 抗原也沒有 B 抗原。不管是稱為 C 或 O,都是代表「沒有」抗原,也就是「零」的意思。

此一發現在安全輸血普及上扮演極重要的角色。1930 年,蘭德斯坦納以此成就獲得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

血型不只有 ABO,Rh 也有超過 40 種抗原

如同 ABO 有 A 和 B 二種抗原,Rh 也有 C、c、D、E、e 等超過四十種抗原。其中有 D 抗原的統稱為 Rh 陽性、沒有的稱為 Rh 陰性。錯誤輸血會引起強烈反應的,是 D 抗原。

發現 Rh 的還是蘭德斯坦納,是在發現 ABO 後四十年的 1940 年。

Rh 是取恆河猴(Rhesus monkey,德語為 Rhesusaffe)頭兩個字母。因為 Rh 是恆河猴共通的抗原。順道一提,日本人罕有 Rh 陰性者,大約只有 0.5%,台灣人為 0.3%,但白人則有 15%。

血型還有很多其他分類。MNS 血型、P 血型、Lewis 血型、Kell 血型、Diego 血型等不勝枚舉。如果是罕見血型,即使 ABO 和 Rh 一致,也有可能發生錯誤輸血。

明明知道自己的血型沒什麼用,為什麼大家都很在意?

「血型」本來是沒有必要知道的醫學資料,但為什麼很多人都會記得呢?而且不只是自己的血型,有的人連家人、朋友、同事、上司的血型都一清二楚,實在是很驚人。

理由恐怕是很多人都認同血液性格學說。當然,血液和個性之間的關聯毫無科學根據,只要想到血型的機制,就會知道紅血球表面抗原跟個性有關的說法有多無稽。

當然,也不能受到「你是 O 型所以會有〇〇個性」的暗示,因而影響到人格形成。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對本人是有害的。

不管如何,還是有很多人期待用血型將人歸類。現在電視或雜誌上「O型的人一板一眼」「A 型和 B 型速配指數?」等不可思議的企畫仍舊源源不絕。

人與人之間,要靠直接對話、一起相處,才能初步互相認識。很遺憾的,這真的不是靠血型就可以了解的事。

——本文摘自《了不起的人體:如此精妙,如此有趣,說不定還能救你一命》,2022 年 7 月,如何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所有討論 1
如何出版
6 篇文章 ・ 2 位粉絲

7

22
1

文字

分享

7
22
1
讓你印象最深的迷因是……?|【科科齊打交】
stage_96
・2021/03/01 ・1792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21 ・七年級

U 編按:【科科齊打交】是我們希望可以與大家一起進行的全新對話形式。

泛科學編輯部會盡力蒐集資料,提供可以協助討論的內容,非常期待能夠塑造一個開放與理性討論的空間。

現在,我們想邀請你,在閱讀完相關內容後,在此文底下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想法!這次特別想和大家聊聊「迷因」這回事,以及讓你印象最深的迷因!

說到迷因?你會想到什麼?

本人非常喜歡的悲傷青蛙 QQ

身為一個不算重度社群使用者的一般人類(沒錯,U 編其實不太常用社群平台XD),「迷因哏圖」真正衝進我人生的時機點,大概是從「修但幾勒」開始。

後來,我便開始在 FB 搜尋各式各樣的迷因粉專,不論是「台灣迷因」還是「迷因刻本」,每篇貼文都超級有意思,網友們的創意和腦洞更是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隨著對迷因粉專的關注度提高,我在日常生活中的用詞也越來越「迷因」,像是「朋友」一詞會改用「朋朋」;「等等」會改用「修但幾勒」。當我意識到這樣的改變時,才驚覺自己早已成為迷因重度使用者,回不去了……

點開社群平台,拔山倒樹而來,蓋一迷因(meme)也!

不過迷因到底是什麼呢?

迷因 (meme) 這個詞,最早由英格蘭的演化生物學家理查・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創造出來的新名詞,類比生物學上的基因(gene)概念,指的是「文化中會經由非遺傳方式,尤其是透過模仿,傳遞下去的某種元素」。換句話說,迷因藉著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 ── 模仿,將自己的想法、觀念、行為或技能,從一個人轉移到另一個人身上,A 傳 B、B 傳 C、C 傳……越來越多人知曉。

有趣的是,隨著網路世代來臨,社群平台越發廣泛,「迷因」的效果也無限放大!改圖、重製、拼湊等等行為,都讓「迷因」得以發揚光大,這些有趣又洗腦的內容,彼此競爭著我們的注意力,並試圖透過你,傳播到下一個大腦中。

每個迷因都以獨特的方式演化著,而每個迷因也都藉由你的行為來讓自己複製下去。以我們最常看到的「修但幾勒」為例,光是直接使用 Google 搜尋,就能找到 4 張以上不同素材、相似概念的哏圖,其中不乏可愛動物、YouTuber 二創,全都奠基在「模仿」──這個人類與生俱來的行為上。

「修但幾勒」* N version。圖/Google 圖片搜尋

從「修但幾勒」到「阿北,出事了!」,讓你印象最深的迷因是什麼?

正因為「迷因」的散播效果非常好,不論是有用的、中性的,還是絕對有害的內容,全都鋪天蓋地朝你襲來。「迷因」當然不會在乎結果的好壞,它跟基因一樣自私,只會竭盡所能地散播出去。

仔細回想我們的日常,「迷因」似乎占了很大一部份,從「修但幾勒」、「阿北,出事了!/初四了!」,再到最近備受討論的「統神端火鍋」……對你而言,哪些迷因讓你印象最深呢?

同時,我們或許也能進一步思考,令自己印象最深的迷因具備哪些特色?

歡迎大家留言分享,使用評論功能可以分享圖片或影音唷!

說個題外話,「統神端火鍋」並不是統神本人,端的也不是火鍋,有請啾啾鞋替大家解答疑惑 XD

延伸閱讀

所有討論 7
stage_96
26 篇文章 ・ 50 位粉絲
此為「科科齊打交」系列討論專用帳號!希望能藉由大家的討論,一起打造屬於我們的魔幻舞台! PanSci編輯部將會盡力蒐集資料,提供可以協助討論的科學內容。 想邀請科夥伴們在閱讀完相關內容後,藉由留言的方式,與我們分享你的想法! 「霹靂卡霹靂拉拉波波麗娜貝貝魯多。」

14

26
2

文字

分享

14
26
2
面對似是而非的醫療資訊,我們究竟該如何查證?|【科科齊打交】
stage_96
・2021/02/14 ・2147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20 ・七年級

S編按:【科科齊打交】是我們網站改版過後,希望可以與大家一起進行的全新對話形式。

泛科學編輯部會盡力蒐集資料,提供可以協助討論的科學內容,非常期待能夠塑造一個開放與理性討論的空間。

現在,我們想邀請你,在閱讀完相關內容後,在此文底下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想法!告訴我們:你認為,面對似是而非的醫療資訊,我們究竟該如何查證?

May the knowledge be with us.

肝膽排石法大戰?蒼藍鴿與愛莉莎莎的論點

2020 年 11 月 27 日,愛莉莎莎 Alisasa 上傳了一支影片,以親身經歷搭配書籍介紹了一種「印度古代流傳自然療法」──肝膽排石法,分享自己通過食用瀉鹽(硫酸鎂)、橄欖油與葡萄柚汁,進而排出體內結石的經歷。

今 (2021) 年年初,台大醫院兒科醫師吳其穎(蒼藍鴿)發布影片駁斥前述影片充滿不實資訊,直言橄欖油中的三酸甘油酯與葡萄柚汁中的鉀離子,會通過皂化反應形成皂化石,並非膽結石。

圖/截自蒼藍鴿 YouTube

2 月 12 日,愛莉莎莎上傳了新的影片,片中嘗試回應蒼藍鴿的說法,說明自己「並不是沒有做功課」,且參考資料《神奇的肝膽排石法》獲得多名權威人士推薦,應為可信內容。影片一出,引發不少討論。

圖/截自愛莉莎莎 YouTube

這樣的查證過程,有哪些值得討論之處?

Google 搜尋到資料後,就算完成了查證的工作了嗎?

在回應蒼藍鴿的影片中,愛莉莎莎反覆強調自己有做功課、看了很多資料。然而,無論是 Google 而來的資料,或是已經出版的書籍,都可能存在錯誤,如果未經判讀,僅因搜尋了資料便認為瞭解了所有知識,可能接觸到錯假訊息而不自知。

只要是專家,說的都可信?

影片中,愛莉莎莎一一列舉出推薦《神奇的肝膽排石法》的各方大大與醫生,認為有專家背書,足以證實其真實度。

然而,專家誤導大眾的事情,在歷史上也曾發生過,像是諾貝爾獎得主鮑林 (Linus Pauling) 便曾大力推薦維生素 C 的好處,然而,高劑量的維生素 C 不但沒有益處,還可能造成脹氣及腹瀉等等副作用。

由此可見,即便是所謂「權威」,也可能由於某方面的知識不足,自身既有偏見,甚至是利益,而誤導他人。盡信專家、不信專家之外,我們更應該去理解並判斷專家所言背後的脈絡。

我的經驗,就能代表一切?

愛莉莎莎最初的影片中,分享了自己的經歷,認為排石過後,對不好的東西都非常敏感。同時,也不斷引用書中的內容,「證明」肝膽排石法是有用的。

圖/截自愛莉莎莎 YouTube

然而,若是將自身經驗當作真理,其實容易陷入確認偏誤 (confirmation bias) 的泥淖之中,不斷蒐集有利自己想法的訊息、忽略不利的內容,這樣帶著偏見去解讀訊息,就會產生「我想的都是對的,你看別人也都這麼說」的輪迴之中。

那麼,我們要如何知道資訊是否「科學」呢?

哲學家卡爾·波普爾 (Karl Raimund Popper) 認為,科學的假說需要具備「可證偽性」 (falsifiability)。如果 A 假說擁有可證偽性,並不表示 A 假說是錯的,而是表示,我們有辦法去反駁 A 假說。

反智》一書中,便曾舉出以下例子:

「星期二紐約將會下雨」就是可證偽性的;因為當天紐約如果沒下雨,該揣測就可以被駁倒。一個靈媒聲稱無形的鬼魂對自己耳語,則不是可證偽性的,即便這樣的聲明很可能是假的。

在面對各式各樣的「健康資訊」或「科學新聞」時,我們也不妨參考此文整理的步驟,一一拆解文章:

  1. 此研究做在「誰」身上?
  2. 支持此研究的人或單位?
  3. 此研究的「受試人數」有多少?
  4. 有無隨機分派、雙盲控制、對照組?
  5. 顯著程度如何?有沒有說明 P 值大小?
  6. 同樣主題下,其他研究的結果如何?
  7. 受試者的人數多寡?

各位科夥伴們,在日常面對各式各樣的醫療資訊時,是如何辨別真偽的呢?如果身邊的人向你提倡所謂「新式療法」,你又會如何回應?

本次的延伸閱讀為 y編私房推薦書單:

所有討論 14
stage_96
26 篇文章 ・ 50 位粉絲
此為「科科齊打交」系列討論專用帳號!希望能藉由大家的討論,一起打造屬於我們的魔幻舞台! PanSci編輯部將會盡力蒐集資料,提供可以協助討論的科學內容。 想邀請科夥伴們在閱讀完相關內容後,藉由留言的方式,與我們分享你的想法! 「霹靂卡霹靂拉拉波波麗娜貝貝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