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儒
黃俊儒
18 篇文章・ 2 位粉絲
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長期關心科學傳播的工作,主張推廣科學不能只是上對下的關係,不能只是榮耀的崇拜,更不能只是逸樂化的軟柿子。 勉勵自己仔細地在各種不同的層面上,找出科學與一般大眾、市井小民、販夫走卒間,在生命上的共鳴與交會。 著有《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一書。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9/08/02
當人們可以在一個與自身最相關的問題情境中進行思考,才會真正習得面對科學的知識、能力及態度,這樣與科學發展出一套共存共榮的關係,就是科學素養。
・2016/01/22
過去,在楊教授的引路之下,我大概已看過本書裡面半數以上的電影,看完這本書之後,讓我對於機器人的研究及未來有更為深入及完整的輪廓。我一直認為,電影是一個引介科學知識的極佳媒介,這是一本科宅必讀、電影迷需讀、養兒育女的父母非得讀的好書,它聯繫了人、機器與機器人之間的關係,我誠懇且熱切地推薦給大家。
・2015/04/26
這種具有知識含量的戲劇作品,近幾年在台灣的影視環境中銷聲匿跡,成本高、背後考證功夫難、專業人才欠缺,固然是大家卻步的原因。就像《白色巨塔》的作者侯文詠就坦言,很擔心《麻醉風暴》這齣戲會拍得慘不忍睹,因為醫療劇專業、難拍。幸好結果他十分驚豔,認為除了手術與麻醉的細節不失真,劇情更貼近醫療體系崩壞的現況。
・2015/01/05
「要爬上流行音樂的排行榜?不要把科學放進你的歌詞中」,這一個標題是日前刊登在Science網站裡面的一篇科學新聞報導標題,裡面所記載的是一篇科學傳播研究的結果,分析的對象正是台灣流行音樂中所援用的科學元素。有意思的是,Science的記者看完研究後,就設計了這個「標題」來形容台灣流行音樂的生存之道。然而,「科學」真的是台灣流行音樂的票房毒藥嗎?
・2014/12/08
2014年12月,號稱台灣選舉史上最大規模的九合一選舉剛剛落幕。如果大家不健忘的話,在選舉進入最後一週的白熱化階段,突然有立委對台北市長候選人柯文哲提出「強摘器官」的質疑;然而當選舉落幕,至目前為止,沒有人再提起這一個醫療倫理的問題。筆者無意去論斷這個議題在倫理選擇上的合理性,而是我們的社會憑什麼花短短一星期來討論一個如此厚重的議題?
・2014/09/18
日前翻開報紙上斗大的「吃全統香豬油 沒事」的標題,內容指出食藥署的檢驗報告宣稱,除了重金屬檢驗尚未完成,全統香豬油各項目均合標準,許多人終於可以暫時地鬆一口氣。行政院也召開記者會說明源頭錯誤就是不法產品,就是要下架,沒有任何模糊空間,不會因檢驗合格就是合法產品。這些舉措一方面安撫民眾,一方面宣示鐵腕,將這一次鬧得沸沸揚揚的餿水油事件定調為「合格但不合法」。只是,「合格但不合法」到底是什麼邏輯?
・2014/09/05
印象中,早在 1976年,曾有過一部被戲稱為「關公大戰外星人」的電影《戰神》 在台灣上映。內容描述一位盲眼雕刻家,窮盡人生最後的精力完成一座木雕關公,但是卻不被身份是科學家的兒子所認同,直到後來外星人入侵地球造成人類浩劫,最後才靠木雕關公「顯靈」來制伏外星人解救大家。
0
0
・2014/07/19
每兩年一次的「吳大猷科普獎」在日前揭曉,無意外的,這項消息沒有獲得太多台灣媒體的青睞。雖然是由中央研究院院士親自頒獎,以彰顯對於這個獎項的重視,但是在新聞熱度上卻遠遠不敵瑜珈女王在職棒場上的爆乳開球。在台灣社會中,「科學」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冷新聞」,哪怕我們成天高喊著科技研發與創新,真實生活裡,多數人卻對這樣的話題不聞不問。
0
0
・2014/04/30
「核電」的問題千絲萬縷,不僅不是一個單純的科技問題,更牽扯許多不同社會部門間的關係,甚至各種不同價值觀間的折衝。在這個過程中,主流媒體藉機見縫插針,詐取閱聽率,然而如果民眾就隨之起舞而模糊焦點,並無助於解決這個棘手的複合式科技難題。如果這種狀況不能適可而止,恐怕智能不足的不只是台電、媒體,還會是我們這些在彈指間暢快轉載的芸芸網民。
・2013/07/16
流行文化擁有普遍性及深入庶民生活的特質,無疑是一個導引民眾參與科學最強而有力的媒介工具。台灣目前有許多棘手的科技議題,例如核電、能源、食品安全、氣候風險…等,都很需要一般民眾的參與意見。這些議題有許多都是需要仰賴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在養成「談科學」的習慣後,方能有更進一步的參與及決策。也就是說,我們的底層文化中,需要更多、更多的「科學邊界物件」來協助大家親近科學,這是一個需要長期累積的歷程。以核四議題為例,如果過去民眾對於核電問題壓根「很少談」,有一天大家突然瘋狂地對擁核或反核積極表態,這種像「一日球迷」般的「一日核迷」,才真需要讓人捏把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