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一艘自香港駛出的長榮貨運貨輪打算穿越太平洋抵達美國華盛頓州塔科馬港(Tacoma, WA),惟途中在東太平洋國際換日線(International Date Line)附近遇到強烈風暴,貨輪內一個放置有中國製造的2萬9千隻浴盆塑膠泡澡玩具的貨櫃墜入大海,並且破裂,當中浴盆玩具又以黃色小鴨加上紅色海 狸、藍色海龜及綠色青蛙,形成了一支龐大的「友好漂浮物」,在大海上隨波逐流。2003年,當中一部分開始抵達美國、加拿大及冰島等國家的海岸。
這段有趣且動人的真實故事,就記載在海洋學家埃貝斯邁爾(Curtis Ebbesmeyer)和新聞工作者西格里安諾(Eric Scigliano)的好書《環繞世界的小鴨艦隊》(Flotsametrics and the Floating World: How One Man’s Obsession with Runaway Sneakers and Rubber Ducks Revolutionized Ocean Science)裡!《環繞世界的小鴨艦隊》可以算是埃貝斯邁爾的半自傳,他在書裡交待他如何誤打誤撞地闖入海洋科學的領域,然後成為石油公司最早雇用的海洋學家之一,以及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成立海洋科學方面科系早期的研究生之一,追逐大博灣稱作蛇鯊(snark)的水板行蹤。
來自馬來西亞,畢業於台灣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學士暨碩士班,以及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遺傳學博士班,從事果蠅演化遺傳學研究。曾於台灣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現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從事鳥類的演化遺傳學、基因體學及演化發育生物學研究。過去曾長期擔任中文科學新聞網站「科景」(Sciscape.org)總編輯,現任台大科教中心CASE特約寫手、Readmoo部落格【GENE思書軒】、關鍵評論網專欄作家;個人部落格:The Sky of Gene;臉書粉絲頁:GENE思書齋。
Petrichor 一詞首次出現在 1964 年的《自然》(Nature)期刊中,由兩位澳洲的 CSIRO(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研究人員 Isabel Joy Bear 和 Richard G. Thomas 所創造。
該單字是由兩個希臘字「petra」以及「ichor」所組成;其中 petra 為岩石、石頭,而 ichor 則為希臘神話中神的血液。(聽起來就超厲害的!)
「岩石的血液」實際上是被大地吸收的植物油脂
而在該篇論文中,Bear 與 Thomas 揭露了令世人好奇許久「雨味」的來歷。顧名思義,Petrichor 一詞表明了此氣味來自於岩石內的液體,源自於兩人在實驗中證實,這個味道就是植物在乾旱期間分泌出的油,隨後這些油則被泥土、岩石吸收了。在乾旱時,油脂與泥土、岩石表面的其他化學物質相互發生作用,等到雨季來臨時,多種組合物的氣味被釋放出來。
2010 年,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MIT)研究雨滴對土壤的影響時,也進一步分析出了 Petrichor 的產生機制 。實驗觀察後發現,當雨水落在土壤時會釋放被困在液體中的氣體——氣溶膠(aerosols)粒子,而這些粒子會與前面提及泥土中的放線菌等細菌、植物分泌的油相互作用,在雨滴衝擊下,進而迸發出我們所聞到的下雨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