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瘦驼
今天好運氣,熊貓要吃雞。吃竹子的大熊貓大家見多了,要是哪天看見它開次葷,簡直比讓老虎吃草還難得。呃,好吧,其實野生老虎也經常吃點兒草,所以,大熊貓開葷也並不罕見。這不5月2日,武漢動物園的大熊貓「希望」就把隔壁翻牆進來的孔雀——好歹也是雞形目的,算是大公雞一隻——給活捉了。(新聞鏈接)
世界自然基金會知道了這個事兒可能會有點小不爽,畢竟大熊貓是他們的標誌。WWF在對大熊貓的介紹中這樣寫道:「這是一種平和的,吃竹子的動物」。
其實,要搞清楚熊貓為什麼吃雞,首先要搞清大熊貓的身世,而這得從它的牙齒說起。牙齒,是動物分類學家和古生物學家的最愛,因為他們發現,不同食性的哺乳動物,牙齒的形態和數目差異很大,而同種類動物的牙齒又很相似。更妙的是,牙齒堅固無比,是最容易保存下來的化石標本,這給研究動物演化發展提供了很便利的材料。哺乳動物,除了少數鯨類,成體牙齒的數量都在44個以下,動物學家們把這些牙齒分為四類, 即門齒(incisor)、犬齒(canine)、前臼齒(premolar)和臼齒(molar),它們分別起到了切割、穿刺、撕裂、研磨的功能。動物分類學家會把一種動物的牙齒種類數量用「齒式」表示出來,比如狼的齒式是i.3/3,c.1/1,p.4/4,m.2/3。這表示上下頜每側各有3個門齒,1個犬齒,4個前臼齒和2個上臼齒及3個下臼齒。
大熊貓有兩對鋒利的犬齒,正是這兩對「短刀」曾經多次把試圖與之近距離賣萌的遊客咬傷。而在四川和陝西,也經常有野生大熊貓襲擊家畜家禽的報導。 那這鋒利的短刀是不是哺乳動物中的殺手—食肉目動物的標誌呢?
食肉目,是哺乳動物裡「惡漢」聚集的一個目,豺狼虎豹熊狐獾貂都是它的成員。正如其名,食肉目聚集了哺乳動物裡面大多數的捕食者,它們四肢發達、行動敏捷,特別是擁有尖牙利爪。 養過狗和貓的朋友一定會對他們的食肉目小寵物的那兩對尖利的犬齒印象深刻。雖然很威風,在動物分類學家眼裡,兩對大尖牙並不是將一種哺乳動物劃到食肉目門下的依據,比如跟我們人類同屬靈長目的狒狒就同樣擁有傲人的犬齒。科學家們關心的是上頜最後一對前臼齒和下頜第一對臼齒,所有的食肉目動物,這兩對牙齒各自生出了兩個鋒利的尖端,當它們咬合在一起時,這四個尖恰好像鍘刀一樣可以切碎和撕裂任何堅韌的肌肉、韌帶,這兩對牙齒,也被特別稱作「裂齒」。這兩對裂齒,才是食肉目的標誌。大熊貓擁有典型的裂齒,屬於食肉目是毋庸置疑的。
那麼大熊貓是怎樣變成食肉目中罕有的素食者的呢?其實,動物的食性是經常充滿彈性的。大熊貓的所屬的熊科動物和親戚浣熊科動物都有龐雜的食譜,雖然它們都生著一口標準的「肉食牙」,在動物性食物缺乏和其他食物來源充足的時候,這些胖嘟嘟的傢伙會毫不猶豫轉換食譜,所以我們會看到掰玉米的熊瞎子(亞洲黑熊 Ursus thibetanus)和在城市垃圾箱裡討生活的浣熊。 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大熊貓的祖先—800多萬年前的祿豐始熊貓Ailurarctos lufengensis的牙齒化石告訴我們,這是一種「廣食性」的,體形類似狐狸的動物,不過它的菜單中還罕見植物,因為它的臼齒小而且平滑,還不能有效磨碎粗糙的植物纖維。那時候始熊貓生活在相當於現在整個東亞中南部的溫暖濕潤的中低緯度林地,這裡食物充足生活安逸。不久,冰期來臨,原本廣袤的溫帶和亞熱帶森林面積迅速縮小,退縮到現在廣西雲南貴州和中南半島一隅。 不僅僅是生存空間變小了,始熊貓還面臨強悍的競爭者——那些原本生活在北方的廣食性動物們也被嚴寒驅趕到了始熊貓的地域。
面臨這雙重壓力,始熊貓必須做出選擇,要麼變得更加強悍,要麼尋找新的生存之道。後者是一條「捷徑」,因為無論地球的哪個角落,食譜龐雜的廣食性動物都是「全能戰士」,廣食性動物碰在一起,將會展開全面的競爭。而轉換菜單,就可以避免這種競爭。於是,我們看到200萬年前的小種大熊貓 Ailuropoda microta——這是一種體形如胖狗的動物,已經擁有了粗糙寬大的臼齒,這是食草的標誌。 食草的代價也是巨大的,相比肉食,植物性食物營養匱乏,特別是這個才換了菜單的傢伙還沒有來得及演化出一套適應植物的消化系統。 於是為了滿足生存需要,它們必須不停的吃,我們無法目睹小種大熊貓的生活,不過現存的大熊貓一天要花費12-18個小時進食,吃掉12-38千克的竹子。同時,它們的身體變得更加龐大和近似球形,因為這樣可以降低身體散熱產生的損失。
100萬年前,秦嶺和雲貴高原都隆起了,這阻擋了來自西北寒冷的風,同時這一時期,全球氣溫也變得溫暖起來。森林再度向北延伸,大熊貓的祖先又得到了充足的生活空間。這時小種大熊貓已經被一種體形比現存大熊貓更大的巴氏大熊貓 Ailuropoda baconi代替。 從牙齒來看,巴氏大熊貓已經十分接近現存的大熊貓,它們的臼齒都具備了寬大於長的「舌側齒帶」和多結節咀嚼面,幾乎是徹底的食草動物。這一時期也是熊貓史上最繁盛的一段,現在的華北、華中和華南都可以見到巴氏大熊貓的痕跡,幾乎在這一時期所有的猿人化石附近都可以找到巴氏大熊貓的化石。
好景不長,一萬年前,又一次小規模的冰期到來,巴氏大熊貓重新退回南方山嶺遮蔽的溫暖峽谷之中。更不幸的是,這一時期,人類繁榮起來。 人類是地球上出現過的最廣食性的動物之一,上至飛禽走獸,下至樹皮草根,人類無一不食。此時巴氏大熊貓已經演化成現今的大熊貓,而且體形開始變小,這往往是物種衰落的先兆。溫順的大熊貓和北方的猛獁象以及新西蘭的恐鳥一樣,這些本已走向衰落的物種在人類弓箭陷阱和鐮刀耕犁的逼迫下,要麼滅絕,要麼即將滅絕。 2000年前,大熊貓在我國的河南、湖北、湖南、貴州和雲南五省還可以見到,那時候人們叫它「貔貅」、「 貘」、「 騶虞」。而今天,除了陝西南部、四川北部和西部面積不到6000平方千米的隱秘山嶺中還有1000多只野生大熊貓,我們只能在動物園見到那些被「馴化」的國寶。
曾經轉換食譜而得以在與其他廣食性動物競爭中生存下來的大熊貓,現在,只能用偶爾咬人抓雞發發「熊」威這種無奈的方法告訴我們,它們也曾有過野性的過去,它們的牙齒,仍然還是鋒利的。
圖片來源:武漢動物園熊貓大咬死孔雀 陳立雲/荊楚網;大熊貓頭骨模型 skull-bones.com;寵物貂牙齒 animalamigo.com;小種熊貓頭骨 中國科普博覽
轉載自果殼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