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拿起《國家地理雜誌》的黃色框框-電子版開箱文

小斑
・2013/12/02 ・1260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499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家地理雜誌的LOGO就是一個黃色的框框,一個帶你遊走世界的框框。現在你只要拿起你的平板,就能直接看見、聽見、接觸黃色框框後的世界,雖然你的iPad的外框應該不是黃色的。

你大概可以想得到,電子版的國家地理雜誌除了文字和精彩圖片以外,還會有語音、影片、動畫等等多媒體內容,和一些紙本做不到,讓拉頁看起來都遜掉的互動功能。不過最棒的還是互動式圖表、視覺化的動畫,更能夠瞭解一些科學原理的運作方式。以下用低畫質示範一些片段,精采的full HD當然就是要下載電子書來體驗看看啦。

這張圖將美國歷年的龍捲風路徑、強度都記錄在上面的動態圖表。看得滿怵目驚心的,特別有幾年會特別亮、移動距離特別長。
11月這期也有講追風人的故事,上圖是龍捲風行程機制動畫中的一小部分,都有很詳細的箭頭和文字說明。不過實際動畫跑很慢,是做成GIF才變成這麼快的。
上面這個是企鵝出水的路徑跟羽毛的變化如何釋出氣泡的互動式動畫。

在瀏覽上,不管是可以使用「書籤」標示特定內容,或是「頁面一覽」讓你可以像刷平板的同時檢視各個頁面,然後直接跳到你要看的那一頁(避開廣告XD),或是非常清楚的「目錄」,在閱讀上都很方便。至於國家地理雜誌著名的精美照片,在iPad上看起來真的超漂亮的,每一張都想拿來當背景(但做不到,跟著網路上的教學搞個螢幕錄影都弄不成功)。電子版的有些文章有中英對照的功能,如果覺得翻譯太爛想要參考原文了話,還不錯,而且貼心的讓比較難的字可以點一下就顯現出字義。

以上官腔打完,來講一下讓我手忙腳亂甚至微微不悅的點。首先可能就是影片必須要連接網路才能看,要等一下之後才能看到超可愛的企鵝一隻隻從水裡跳出來的療癒畫面。再來就是因為互動式圖表很多,為了避免文字說明破壞圖片美感,到處會有很多黃色的點點等你點開,再跳出文字說明,或是有什麼表可以拉開,什麼地方可以滑動、哪裡可以3D旋轉,第一次用常常會搞不清楚狀況,後來才發現部分文章還可以即時分享到Facebook和twitter上。不過說不定大家會比我聰明,這問題就不存在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電子版最不方便的大概就是不能在上面做筆記或剪下來。但至少隨時隨地都很方便看這些精美的照片,也不會褪色或擔心被咖啡滴到(iPad壞了還是可以用同個帳號換別台iPad看)。

電子版還有一個美學上的重大缺點就是,沒辦法拿國家地理雜誌填充你的書櫃或是來配衣服裝文青了。←不過蘋果迷會說iPad已經完全解決了美感問題

Available_on_the_App_Store_(black)

▲點這可以去下載

最後放一下官方宣傳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Sk_6OValvU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P.S. 我剛剛發現可以把iPad放在旁邊開國家地理雜誌的圖片,看電腦看累了可以欣賞自然美景再繼續工作。

p1

p2

p3

文章難易度
小斑
16 篇文章 ・ 1 位粉絲
PanSci實習編輯。 一顆在各個學科間漂流的腦袋~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螢幕無所不在,3C世代兒童該如何面對? —《欲罷不能》
天下文化_96
・2017/10/19 ・197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454 ・五年級

  • 作者:亞當.奧特(Adam Alter),譯者:廖建容。

編按:我們都曾看過像是下面這支影片當中小寶寶對螢幕陪伴產生的奇妙反應:他們用熟練的手勢滑動 iPad 螢幕,儘管當他眼前的物體變成了一本雜誌時,他仍然用操控 iPad 的方式操作雜誌。這個世代的孩子們從出生就用這樣的方式在理解世界,如果我們無法阻止這樣的趨勢,又該如何面對如此的改變呢?

這個小寶寶屬於世上第一個用這種方式理解世界的世代,這個世代的孩子認為自己對周遭的視覺環境擁有無限的掌控權,也覺得只要隨手用指頭一滑,就能用新奇的事物取代眼前無趣的體驗。這段影片的標題下得很好:「雜誌是沒有作用的 iPad。」有人在影片下方留言:「可以請你說明一下,為何要讓一歲大的小孩玩 iPad 嗎?」

被 iPad 帶大的孩子們?

iPad 可以讓帶小孩的工作變得輕鬆很多。愛看影片或玩遊戲的孩子可以透過 iPad 得到無窮無盡的樂趣,它成了工作過量與休息不夠的父母最大的福音。但是 iPad 也會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且這些影響即使長大後也難以消除。

網癮戒除中心「重新開始」(reSTART)執行主任希拉蕊凱許(Hilarie Cash)對這個議題有非常堅定的看法:她並不是主張禁慾,但她親眼見證了過度使用螢幕裝置造成的後果。她說:「兩歲以前的孩子不應該接觸螢幕。」她認為幼兒接觸的互動應該是直接、具有社交性、親身體驗並有實體的。

人生的最初兩年會決定孩子與世界互動的方式,凱許建議父母將孩子使用螢幕裝置的時間限制在 2 小時以內,連青少年也不例外。但她也承認:「要做到並不容易,但這一點非常重要。孩子需要充足的睡眠與運動量,還有與家人相處及運用想像力的時間。」當孩子沉迷於螢幕裡的世界,這些事就不會發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小學生在學校使用 iPad,圖/ by PROBrad@flickr。

杜絕螢幕誘惑好難,到底我該怎麼教小孩?

美國兒科學會(AAP)認為「幼兒的大腦在人生的最初幾年會迅速發展,幼兒學習成長的最好方式是透過與人互動,而不是與螢幕互動。父母應該避免讓兩歲以前的幼兒接觸電視與其他娛樂科技產品。」這個看法可能是正確的,但我們的周遭到處是螢幕,要杜絕螢幕的使用真的很困難。

一個名叫「零至三歲」的組織對螢幕使用的態度比美國兒科學會溫和一些,因為他們體認到一個事實:幼兒接觸螢幕的情況再所難免。「零至三歲」認為只要父母從旁協助,孩童能與螢幕產生有益的互動,這種互動有三大特點。

幼兒學習成長的最好方式是透過與人互動,而不是與螢幕互動,圖/ by 禁书 网@flickr。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一,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將螢幕上看到的東西,與自己在現實世界的體驗連結起來。

如果某個應用程式遊戲是讓孩子把積木按照顏色分類,父母可以帶著孩子將家中要洗的衣物按照顏色分類。假如孩子玩了以積木和球為主題的電玩遊戲,應該也要花一點時間玩真正的積木和球。孩子的任何體驗都不該只存在於虛擬世界,因為虛擬世界只是在模擬真實世界而已。

這種從螢幕世界過渡到現實世界的方法稱做「學習遷移」,它能提升學習成效的原因有兩個:要求孩子重複練習自己學到的東西,同時鼓勵孩子舉一反三。

父母使小孩從螢幕的世界轉移到現實生活中,圖/by 禁书 网@flickr。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二,主動參與更勝被動觀賞。

比起讓孩子被動吸收內容的電視節目,能讓孩子採取行動、記憶、做決定以及與父母溝通的應用程式遊戲更勝一籌。「芝麻街」這類步調較慢的電視節目,會鼓勵孩子參與和投入故事情節,所以它會比「海綿寶寶」這類節奏快速的節目更適合幼兒,畢竟「海綿寶寶」是為了五歲以上的兒童製作的。

在一項研究中,四歲兒童在觀賞「海綿寶寶」九分鐘後,呈現難以記住新資訊的情況,而且會拒絕後來出現在他們眼前的誘惑物。因此,父母不該長時間打開電視,讓電視的聲音成為家裡的背景聲音,而是要把看電視的時間獨立出來,與其他活動分開。

相較於步調較快的「海綿寶寶」,「芝麻街」更適合五歲以下的幼兒觀賞,圖/by LoggaWiggler@pixabay。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三,讓幼兒接觸螢幕時,父母應該聚焦於內容,而非科技功能。

例如,讓孩子透過螢幕裝置看故事時,應該要讓孩子有機會說說他們覺得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該他們指出各個人物角色,換頁的速度不能太快,以免科技功能讓孩子覺得應接不暇。父母要讓螢幕閱讀體驗盡可能接近看真實故事書的體驗。

本文摘自泛科學2017年10月選書《欲罷不能:科技如何讓我們上癮?滑個不停的手指是否還有藥醫!》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天下文化_96
132 篇文章 ・ 618 位粉絲
天下文化成立於1982年。一直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已出版超過2,500種書籍,涵括財經企管、心理勵志、社會人文、科學文化、文學人生、健康生活、親子教養等領域。每一本書都帶給讀者知識、啟發、創意、以及實用的多重收穫,也持續引領台灣社會與國際重要管理潮流同步接軌。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平板電腦能讓視力障礙者有更好的閱讀體驗
營養共筆
・2012/11/15 ・1754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492 ・五年級

(請注意,這是在一場醫學會議上發表的研究結果。由於尚未經過同儕評審的關係,我們應該把它看待為初步的訊息。)

研究發現 iPad 與其他背光式螢幕的平板電腦也許能讓數百萬視覺障礙者閱讀地更快、更輕鬆。

視力障礙(Low vision)是對那些經過眼鏡、隱形眼鏡、藥物或甚至是手術矯正後的人在閱讀、看電視或是其他日常活動依然有困難的總稱。處在這種情況下的人,僅有的選擇就是經常使用放大鏡或是其他協助視力障礙的裝置,只是這些東西通常是笨重而且不太容易使用。

隨著 iPadKindles 與其他背光式平板的問世,這些裝置或許能為視力障礙的人們帶來新的選擇。新的研究顯示這些裝置能讓他們閱讀的更舒適地閱讀。

用背光平板電腦閱讀

這個研究是由兩個實驗所構成。第一個研究找來 62 個人來閱讀實體印刷或是 iPad 2 上 3 篇《紐約時報》( The New York Times的文章。參與研究的人有超過一半的人有黃斑部疾病的證據。黃斑部是眼睛中讓我們能看清楚細節的部位。

根據這個研究發現,使用 iPad 閱讀的人閱讀速度比印刷版的人快。此外,改善的效果在雙眼均有視力障礙的人身上更是顯著。

第二個實驗,找來一百個人以下列三種方法閱讀:

  • 看真的書
  • iPad 2 上分別以 12 點與 18 點的文字大小閱讀
  • 在 Kindle 上分別以 12 點與 18 點的文字大小閱讀

研究者們會預先把 iPad 的背景亮度調到最高。而在這個試驗中使用的 Kindle 則沒有調整背景亮度的功能,不過亞馬遜後來推出 Kindle Fire 就可以調背景亮度。

在這個實驗當中,所有使用 iPad 2 的人,閱讀速度都比使用 Kindle 閱讀的人要來得快。而這個差距在文字大小調成 18 點的時候變得更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 iPad 2 文字大小調為 18 點的時候,人們的閱讀速度平均每分鐘比閱讀實體書本要多了 42 個字;而 在同樣的文字大小情況底下,使用 Kindle 的閱讀速度平均每分鐘比閱讀實體書本多了 12 個字。

對比很重要

背光能提昇對比敏感度或從背景中看到物體被凸顯的能力。研究者 Daniel Roth 醫師表示許多有視力障礙的人失去了上述的能力。Daniel 是羅伯伍德強生醫學院(Robert Wood Johnson School of Medicine )臨床副教授。

他說:「這個發現適用於任何一個閱讀視力受損的人。放大的文字以及背光能改善他們的閱讀能力並提昇舒適度。」

平板裝置的操作相當友善,而有視力問題的老化嬰兒朝世代應該能熟練的使用他們。很多時候這些人為因為視力的問題而放棄閱讀,如今他們並不需要這樣,藉由平板電腦他們依然能享受閱讀的樂趣。挑選一個背光顯示的平板,接著把亮度調到最亮,最後再把文字大小放大到舒適的程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諾克斯丘醫院(Lenox Hill Hospital)眼科醫師 Mark Fromer 說:「iPad 幾乎對每一位有視力障礙、老年黃斑部病變以及糖尿病引起的眼睛的人都有幫助。這些裝置能在文字與背景之間產生對比好讓他們不需要放大鏡也能能夠容易地閱讀。比起實體印刷物,18 點的文字大小與顯著的對比讓他們更容易看出文字的形狀。」

平板裝置也打敗其他解決方案,放大鏡跟打燈的裝置通常都太過於笨重,使用上不是那麼地方便。此外,iPad 的價格也比視力障礙輔具的價格友善,有些視力障礙輔具的售價可能在美金 3,000 元以上,而一台 iPad 價格就相對便宜許多。

延伸閱讀

背光(Backlit)

背光是一種被用於LCD顯示上的照明形式。背光式和前光式不同之處在於背光是從側邊或是背後照射,而前光顧名思義則從前方照射。他們被用來增加在低光源環境中的照明度和電腦顯示器、液晶螢幕上的亮度,以和CRT顯示類似的方式產生出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摘自 Wikipedia

關於本文

  • 文章來源:WebMD
  • 文章標題:iPads May Help Those With ‘Low Vision’ Read Better
  • 文獻與人物:
    Mark Fromer, MD, ophthalmologist, Lenox Hill Hospital, New York City.
    Janet Sunness, MD, ophthalmologist, Baltimore.
    Daniel Roth, MD, associate clinical professor, Robert Wood Johnson School of Medicine, New Brunswick, N.J.
    American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 annual scientific meeting, Chicago, Nov. 10-13, 2012.
  • 整理編譯:Sidney

轉載自 營養共筆

營養共筆
86 篇文章 ・ 3 位粉絲
應該是有幾個營養師一起寫的共筆,內容與健康議題有關。可能是新知分享、經驗分享或是有的沒的同學們~如果對寫這個共筆有興趣的話,歡迎一起豐富它的內容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