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負折射率物質論戰終告段落

科景_96
・2011/02/08 ・1299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89 ・九年級
相關標籤:

Original publish date:Apr 07, 2003

編輯 Chia-Chen Chang 報導

幾組物理學家陸續在今年年初發表的實驗結果,證實了負折射率物質的存在。

在材料的許多特性當中,介電常數(permittivity)與磁導係數(permeability)可以告訴我們電磁波與這個材料如何產生互動:如 Snell 定律、Cerenkov 輻射、Doppler 效應等等。介電常數與透磁率在一般的材料裡都是非負的,但 1964 年俄羅斯的物理學家 V. Veselago 把這兩個常數與與折射係數(refeactive index)一起改為負號,在這種假想的材料裡他發現電磁波的行為與在一般材料中的行為完全不同:比如說光行進的方向與能量傳播的方向相反、在假想材料與一般材料的介面上電磁波有完全相反的折射定律等等。 物理學家把這種材料稱為『左手物質』(left-handed material)#1,用以區分遵守一般光學定律的『右手』物質。

雖然左手物質的構想很有趣,但是自然界中並不存在這種材料。直到三年前加州大學 San Diego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 UCSD) 分校的 D. Smith 根據理論物理學家 John Pendry 在 1999 年的建議,利用以銅為主的複合材料首次製造出在微波波段具有負介電常數、負透磁率的物質。Smith 等人的實驗並沒有進一步驗證負折射率,因為他們的材料只在一維表現出左手性。(見本站報導)在 Smith 的實驗之後,有好幾位物理學家陸續在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上發表文章對 Smith 的實驗結果表示異議,原因是他們認為左手物質將違反因果律、光速上限以及能量守恆的原理。

就在上個月,美國西雅圖 Boeing Phantom Works 的 C. Parazzoli 與加拿大 University of Toronto 電機系的 G. Eleftheriades 所領導的兩組研究人員分別發表了在微波波段負折射率物質的實驗報告。兩組科學家在實驗中直接觀測到了逆折射定律:折射發生的方向與一般物質完全相反。同時 Iowa State University 的 S. Foteinopoulou 也發表了左手物質的理論模擬結果。利用光子晶體做為介質,Foteinopoulou 在計算中發現電磁波波前(wavs front)遇到左手介質時折射並不會立刻就發生,而是在介面捕捉入射波前一段時間之後才出現折射波。他們認為這個延遲現象說明了波前的一端並不需要無限大的光速傳遞才能從一般介質到左手介質,因此左手物質並不違反光速上限與因果律等基本原理。

這些最新的理論與實驗結果替有關左手物質的爭論暫時劃下了一個句點,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如何將這些新的材料應用在通訊系統以及資料儲存媒介的設計上,用來製造更小的行動電話或者是容量更大的儲存媒體。

#1:除『左手物質』之外,也有些人稱之為:Backward wave materials、Double Negative Materials (DNG)、Metamaterial 或者是 Negative Index of Refraction Materials(NIM)。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原始論文:
1.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and simulation of negative index of refraction using Snell’s law
C. G. Parazzoli, R. B. Greegor, K. Li, B. E. C. Koltenbah, M. Tanielian Phys. Rev. Lett., 90, 107401 (2003)

2. Growing evanescent waves in negative-refractive-index transmission-line media
A. Grbic and G. V. Eleftheriades Appl. Phys. Lett., 82, 1815(2003)

3. Refraction in media with a negative refractive index
S. Foteinopoulou, E. N. Economou, C. M. Soukoulis Phys. Rev. Lett., 90, 107402 (2003)

參考來源:

相關連結:

本文版權聲明與轉載授權資訊:

  • [Mar 30, 2007] 超級透鏡讓顯微鏡看得更清楚
  • [Aug 17, 2004] 聲波的負折射現象
  • [Apr 20, 2001] 負折射率的物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章難易度
    科景_96
    426 篇文章 ・ 7 位粉絲
    Sciscape成立於1999年4月,為一非營利的專業科學新聞網站。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地震之島的生存法則!921地震教育園區揭開台灣的防災祕密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9/20 ・4553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什麼台灣會像坐在搖搖椅上,總是時不時地晃動?這個問題或許有些令人不安,但卻是我們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現實。根據氣象署統計,台灣每年有 40,000 次以上的地震,其中有感地震超過 1,000 次。2024年4月3日,花蓮的大地震發生後,台灣就經歷了超過 1,000 次餘震,這些數據被視覺化後形成的圖像,宛如台北101大樓般高聳穿雲,再次引發了全球對台灣地震頻繁性的關注。

    地震發生後,許多外國媒體擔心半導體產業會受影響,但更讓他們稱奇的是,台灣竟然能在這麼大的地震之下,將傷害降到這麼低,並迅速恢復。不禁讓人想問,自從 25 年前的 921大地震以來,台灣經歷了哪些改變?哪些地方可能再發生大地震?如果只是遲早,我們該如何做好更萬全的準備?

    要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最合適的地點就在一座從地震遺跡中冒出的主題博物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 921地震教育園區。

    圖:跑道捕捉了地震的瞬間 / 圖片來源:劉志恆/青玥攝影

    下一個大地震在哪、何時?先聽斷層說了什麼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台灣發生了一場規模7.3的大地震,震央在南投縣集集鎮,全台 5 萬棟房子遭震垮,罹難人數超過 2,400 人。其中,台中霧峰光復國中校區因車籠埔斷層通過,地面隆起2.6公尺,多棟校舍損毀。政府決定在此設立921地震教育園區,保留這段震撼人心的歷史,並作為防災教育的重要基地。園區內兩處地震遺跡依特性設置為「車籠埔斷層保存館」和「地震工程教育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車籠埔斷層保存館建於原操場位置,為了保存地表破裂及巨大抬升,所以整體設計不採用樑柱結構,而是由82根長12公尺、寬2.4公尺、重約10噸的預鑄預力混凝板組成,外觀為曲線造型,技術難度極高,屬國內外首見,並榮獲多項建築獎。而地震工程教育館保留了原光復國中受損校舍,讓民眾親眼見證地震的驚人破壞力,進一步強調建築結構與安全的重要性。毀損教室旁設有由園區與「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共同策劃的展示館,透過互動展示,讓參觀者親手操作,學習地震工程相關知識。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研究員蔣正興博士表示,面積上,台灣是一個狹長的小島,卻擁有高達近4000公尺的山脈,彰顯了板塊激烈擠壓、地質活動極為活躍的背景。回顧過去一百年的地震歷史,從1906年的梅山地震、1935年的新竹-台中地震,到1999年的921大地震,都發生在台灣西部,與西部的活動斷層有密切關聯,震源位於淺層,加上人口密度較高,因此對台灣西部造成了嚴重的災情。

    而台灣東部是板塊劇烈擠壓的區域,地震震源分佈更廣。與西部相比,雖然東部地震更頻繁,但由於人口密度相對較低,災情相對較少。此外,台灣東北部和外海也是地震多發區,尤其是菲律賓海板塊往北隱沒至歐亞板塊的隱沒地震帶,至沖繩海槽向北延伸,甚至可能影響到台北下方,發生直下型地震,這種地震因震源位於城市正下方,危害特別大,加上台北市房屋非常老舊,若發生直下型地震,災情將非常嚴重。

    除了台北市,蔣正興博士指出在台灣西部,我們特別需要關注的就是彰化斷層的影響,該斷層曾於1848年發生巨大錯動。此外,我們也需要留意西南部的地震風險,如 1906 年的梅山地震。此兩條活動斷層距今皆已超過 100 年沒活動了。至於東部,因為存在眾多活動斷層,當然也需要持續注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之所以擔心某些斷層,是因為這些區域可能已經累積了相當多的能量,一旦達到臨界點,就會釋放,進而引發地震。地質學家通常會沿著斷層挖掘,尋找過去地震的證據,如受構造擾動沉積物的變化,然後透過定年技術來確定地震發生的時間點,估算出斷層的地震週期,然而,這些數字的計算過程非常複雜,需要綜合大量數據。

    挑戰在於,有些斷層的活動時間非常久遠,要找到活動證據並不容易。例如,1906年的梅山地震,即使不算久遠,但挖掘出相關斷層的具體位置仍然困難,更不用說那些數百年才活動一次的斷層,如台北的山腳斷層,因為上頭覆蓋了大量沉積物,要找到並研究這些斷層更加困難。

    儘管我們很難預測哪個斷層會再次活動,我們仍然可以預先對這些構造做風險評估,從過往地震事件中找到應變之道。而 921 地震教育園區,就是那個可以發現應變之道的地方。

    圖:北棟教室毀損區 / 圖片來源:劉志恆/青玥攝影

    921 後的 25 年

    在園區服務已 11 年的黃英哲擔任志工輔導員,常代表園區到各地進行地震防災宣導。他細數 921 之後,台灣進行的六大改革。制定災害防救法,取代了總統緊急命令。修訂了建築法規,推動斷層帶禁限建與傳統校舍建築改建。組建災難搜救隊伍,在面對未來災害時能更加自主應對。為保存文化資產,增設了歷史建築類別,確保具有保存價值的建築物得到妥善照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則是推行防災教育。黃英哲表示,除了在學校定期進行防災演練,提升防災意識外,更建立了921地震教育園區,不僅作為教育場所,也是跨部門合作的平台,例如與交通部氣象署、災害防救辦公室、教育部等單位合作,進行全面的防災教育。園區內保留了斷層線的舊址,讓遊客能夠直觀地了解地震的破壞力,最具可看性;然而除此之外,園區也是 921 地震相關文物和資料的重要儲存地,為未來的地震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堪稱園區元老,在園區服務將近 19 年,主要負責日語解說工作的陳婉茹認為,園區最大的特色是保存了斷層造成的地景變化,如抬升的操場和毀壞的教室場景,讓造訪的每個人直觀地感受地震的威力,尤其是對於年輕的小朋友,即使他們沒有親身經歷過,也能透過這些真實的展示認識到地震帶來的危險與影響。

    陳婉茹回憶,之前有爸媽帶著小學低年級的小朋友來參觀,原本小朋友並不認真聽講,到處跑來跑去,但當他看到隆起的操場,立刻大聲說這他在課本看過,後來便聚精會神地聽完 40 分鐘的解說。

    圖:陳婉茹在第一線負責解說工作 /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除了每看必震撼的地景,園區也透過持續更新策展,邀請大家深入地震跟防災的各個面向。策展人黃惠瑛負責展示設計、活動規劃、教具設計等工作。她提到,去年推出的搜救犬特展和今年的「921震災啓示展」與她的個人經歷息息相關。921 大地震時的她還是一名台中女中的住宿生,當時她儘管驚恐,依舊背著腿軟的學姊下樓,讓她在策劃這些展覽時充滿了反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體驗平臺的設計中,黃惠瑛強調不僅要讓觀眾了解災害的破壞力,更希望觀眾能從中學到防災知識。她與設計師合作,一樓展示區採用了時光機的概念,運用輕鬆、童趣的風格,希望遊客保持積極心態。二樓的地震體驗平臺結合六軸震動臺和影片,讓遊客真實感受921地震的情境。她強調,這次展覽的目標是全民,設計上避免了血腥和悲傷的元素,旨在讓觀眾帶著正向的感受離開,並重視防災意識。

    圖:地震體驗劇場 /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籌備今年展覽的最大挑戰是緊迫的時間。從五月開始,九月完成,為了迅速而有效地與設計師溝通,黃惠瑛使用了AI工具如ChatGPT與生成圖像工具,來加快與設計師溝通的過程。

    圖:黃惠瑛與設計師於文件中討論設計/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蔣正興博士說,當初學界建議在此設立地震教育園區,其中一位重要推手是法國地質學家安朔葉。他曾在台灣指導十位台灣博士生,這些博士後來成為地質研究的中堅力量。1999年921大地震後,安朔葉教授立刻趕到台灣,認為光復國中是全球研究斷層和地震的最佳觀察點,建議必須保存。為紀念園區今年成立20週年,在斷層館的展示更新中,便特別強調安朔葉的貢獻與當時的操場圖。

    此外,作為 20 週年的相關活動,今年九月也將與日本野島斷層保存館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強化合作並展示台日合作歷史。另一重頭戲則是向日本兵庫縣人與自然博物館主任研究員加藤茂弘致贈感謝狀,感謝他不遺餘力,長期協助園區斷層保存館的剖面展品保存工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右圖:法國巴黎居禮大學安朔葉教授。左圖:兵庫縣立人與自然博物館主任研究員加藤茂弘
    /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盡力保存斷層跟受創校舍,只因不想再重蹈覆徹。蔣正興博士表示,921地震發生在車籠埔斷層,其錯動形式成為全球地質研究的典範,尤其是在研究斷層帶災害方面。統計數據顯示,距離車籠埔斷層約100公尺內,住在上盤的罹難率約為1%,而下盤則約為0.6%。這說明住在斷層附近,特別是上盤,是非常危險的。由於台灣主要是逆斷層活動,這一數據清楚告訴我們,在上盤區域建設居住區應特別小心。

    2018年花蓮米崙斷層地震就是一個例證。

    在921地震後,政府在斷層帶兩側劃設了「地質敏感區」。因為斷層活動週期較長,全球大部分地區難以測試劃設敏感區的有效性,但台灣不同,斷層活動十分頻繁。例如 1951 年,米崙斷層造成縱谷地震,規模達 7.3,僅隔 67 年後,在 2018 年再次發生花蓮地震,這在全球是罕見的,也因此 2016 年劃設的地質敏感區,在 2018 年的地震中便發現,的確更容易發生地表破裂與建築受損,驗證了地質敏感區劃設的有效性。

    圖:黃英哲表示曾來園區參訪的兒童寄來的問候信,是他認真工作的動力 /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在過去的20年裡,921地震教育園區不僅見證了台灣在防災教育上的進步,也承載著無數來訪者的情感與記憶。每一處地震遺跡,每一項展示,都在默默提醒我們,那段傷痛歷史並未走遠。然而,我們對抗自然的力量,並非源自恐懼,而是源自對生命的尊重與守護。當你走進這座園區,感受那因地震而隆起的操場,或是走過曾經遭受重創的教室,你會發現,這不僅僅是歷史的展示,更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與使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來吧,今年九月,走進921地震教育園區,一起在這裡找尋對未來的啓示,為台灣的下一代共同築起一個更堅固、更安全的家園。

    圖:今年九月,走進921地震教育園區 / 圖片來源:劉志恆/青玥攝影

    延伸閱讀:
    高風險? 家踩「斷層帶、地質敏感區」買房留意
    「我摸到台灣的心臟!」法國地質學家安朔葉讓「池上斷層」揚名國際
    百年驚奇-霧峰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天下雜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當手指疼痛不再只是疲勞: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徵兆
    careonline_96
    ・2024/10/09 ・2300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圖/照護線上

    類風濕性關節炎為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之一。根據統計,女性患者數量約為男性的三倍,且好發年齡層廣,一般以中老年居多,但仍有 20 多歲被診斷出來的案例。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高醫岡山醫院陳冠宇醫師分享,日前一名 20 多歲女性因為長期的手指疼痛,尤其在起床時常有關節僵硬的症狀,輾轉求醫都找不出原因,回家上網爬文後發現自己的症狀和自體免疫疾病雷同,才前去風濕免疫科檢查,果真診斷出來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所幸在及時的藥物控制下才減緩症狀也避免關節的持續惡化。陳冠宇醫師表示,該名女性來求診時已有備孕計畫,因此在用藥上需要格外留意,他也提醒女性患者有懷孕打算或是已經懷孕期間,都應提早和醫師說明,以免影響受孕情況以及胎兒的健康。

    女性荷爾蒙導致類風濕性關節炎?醫:發病率與荷爾蒙相關性低

    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初期症狀以雙手小關節的紅、腫、熱、痛的發炎反應為主,中後期可能出現全身關節發炎、關節變形,甚至關節外如血管炎、眼睛發炎等症狀。根據統計,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好發族群以女性患者為主,也因此許多人推測是否與女性荷爾蒙相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類風濕性關節炎女性為高危險群
    圖/照護線上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高醫岡山醫院陳冠宇醫師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女性患者約為男性的三倍,病患年齡廣泛,從 20 多歲到 70 多歲都有可能發生。至於女性荷爾蒙是否是導致疾病的原因之一,陳冠宇醫師表示,有許多專家有這樣的推測,不過研究結果發現兩者非直接相關,並非荷爾蒙越高越容易發生。

    部分藥物對胎兒有潛在風險 懷孕患者需遵醫囑用藥

    也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女性患者眾多,陳冠宇醫師強調,要備孕的或是已經懷孕的女性,治療上要更加謹慎,因為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常用藥物中,約有一半的抗風濕藥物和部分生物製劑不建議在懷孕期間使用。他解釋,藥物在進入患者血液後可能會穿過胎盤,造成胎兒健康上的風險;另外他也提到,有些抗風濕藥物在體內的代謝時間需三個月,有些更會長達兩年,若患者有備孕計畫,就要事先跟醫師溝通用藥上的選擇。

    懷孕患者的治療提醒
    圖/照護線上

    此外,類固醇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常見的治療用藥,陳冠宇醫師表示,類固醇有它的治療功效,但也伴隨一些副作用,如水腫、血糖控制不易、血壓升高等等,若孕期患者使用後有不適情形,都要跟醫師討論、調整。

    生物製劑治療更精準 六旬嬤持續使用半年病情更穩定

    在傳統抗風濕藥物無法有效控制病情的情況下,生物製劑成為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另一項可行選擇。陳冠宇醫師解釋,相較於傳統的抗風濕藥物,生物製劑具有較高的針對性,會針對導致全身發炎的因子去做抑制,有效控制病情。像是有的生物製劑可以直接針對 TNF(腫瘤壞死因子)來抑制發炎作用,降低對關節的傷害,對於部分患者而言是控制病情的一大福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分享,曾有一名 60 多歲的患者花了兩、三年才被診斷出類風濕性關節炎,來到他的診間時已經出現不可逆的關節變形。在傳統免疫調節藥物和常態治療下已無法有太大的控制成效,後來在符合健保給付資格後開始以生物製劑治療,陳冠宇醫師表示,經過了半年多以來,可以看到她的病情變得更加穩定,患者的生活也跟著改善。

    網路資訊普及提高認知 醫師籲:手部關節異常需警惕

    陳冠宇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並非一夕之間出現,而是逐漸從小範圍擴散。手指指節、手腕處是症狀初期最常出現的部位,若發現伴隨早晨起床的僵硬、疼痛感,並且症狀持續六週或以上,就有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建議尋求風濕免疫科的進一步診斷。切勿等到關節已經變形才來找原因,往往已錯失治療先機。

    類風濕性關節炎常見症狀
    圖/照護線上

    他提到,目前藉由媒體及網路資訊的普及,已讓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能見度越來越高,希望民眾在疾病前期就要有警覺,才能及時控制,維持良好的生活品 質。

    陳冠宇醫師
    圖/照護線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用顯微鏡查「秋毫」 找出破案關鍵
    顯微觀點_96
    ・2024/10/08 ・1865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轉載自顯微觀點

    圖/顯微觀點

    用於鑑識科學的比較顯微鏡受到 1929 年的情人節黑幫大屠殺事件影響,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是,除了比較顯微鏡外,還有哪些顯微鏡應用在鑑識科學呢?這篇文章帶你來一探究竟。

    通常物證有許多種類和樣式,因此調查中會使用多種類型的顯微鏡和鑑識工具。現場通常使用的簡單放大鏡或低倍率(7-50X)立體顯微鏡,可幫助檢測和收集微量證據。另外,也會針對犯罪現場進行拍照,建立和犯罪行為之間的關聯。

    彈道、毛髮、纖維和工具痕跡比較

    還記得當時卡爾文‧戈達德(Calvin Goddard)協助調查情人節黑幫大屠殺案件,為了釐清涉案槍枝來源,而開發了識別子彈和彈殼的比較顯微鏡,最後確認槍枝並非來自警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比較顯微鏡是一種可並排分析樣本的設備,由透過光橋連接的兩個顯微鏡組成。樣本被放置在兩個載物台上,並使用連接兩個觀察頭光橋中的內置分割畫面同時觀察、比較可疑和已知的樣本。

    用於比較彈道的比較顯微鏡具有長工作距離光學元件,還包括子彈座、鹵素或 LED 照明選項、偏光濾光片、放大倍率轉換器以及用於調整放大倍率和工作距離的輔助鏡頭。由於每支槍管內表面的製造痕跡都不相同,留在彈頭的細微特徵也不會一致。

    加上射擊時,從裝填子彈到退出彈殼,彈殼在各步驟因為和槍枝組件的相互作用而留下獨特的痕跡,例如:撞針撞擊底火的撞針痕、火藥爆炸,彈殼向後撞擊槍機面所形成的彈底紋、只有具抓子鈎槍枝才會留下的抓子痕等。因此透過比較顯微鏡的比對鑑定可以用來確認涉案槍枝。

    除了彈道比對外,比較顯微鏡還可以透過並排比較來確認簽名真偽,或是在確定歷史日期時使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凡「做過」必留下痕跡

    根據法國法醫學家羅卡(Edmond Locard)提出的羅卡定律(Locard exchange principle, 又稱羅卡交換定律):「凡兩個物體接觸,必會產生轉移現象」,也就是犯罪(嫌疑)者必然會帶走一些東西、也會留下一些東西,現場必會留下微量跡證。

    因此,犯罪現場除了槍枝、子彈、彈頭和彈殼等物證外,槍擊殘留物(gunshot residues,GSR)或微量跡證(trace evidence)也是破解案件的關鍵。GSR是由槍擊後槍口排出的所有顆粒組成,主要包括炸藥底火、推進劑(火藥)、穩定劑和其他添加劑的燃燒或未燃燒完的顆粒。

    GSR 顆粒最常見的特徵是其形狀和化學成分,華萊士(J.S. Wallace)和麥奎蘭(J. McQuillan)發現,所有檢測到的顆粒尺寸均在1微米到12微米之間,呈球形和不規則狀,主要成分為鉛、銻和鋇,可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配備能量色散X射線光譜偵測器加以檢測鑑定。

    GSR通常是從嫌疑槍手的手上或其他物體上收集到,如果嫌疑者手上存在特徵性 GSR,通常會推測此人可能是開槍射擊者、開槍時靠近槍支,或處理被殘留物污染的槍枝或其他物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J.S. Wallace和J. McQuillan使用SEM搭配能量色散X射線光譜偵測器比較K58和Gevelot手槍的GSR。
    J.S. Wallace 和 J. McQuillan 使用 SEM 搭配能量色散 X 射線光譜偵測器比較 K58 和 Gevelot 手槍的 GSR。圖/顯微觀點

    而在暴力犯罪中,體液是常見的證據。雖然現今常用 DNA分析,但顯微鏡仍發揮其作用。尤其位相差顯微鏡,可將樣品所造成的細微光程差轉變成明顯的光強度對比,能清楚觀察到在明野下透明的樣品,因此常用於自強姦受害者收集的陰道拭子中尋找精子。

    另外,土壤也是調查犯罪的重要關鍵。偏光顯微鏡可對土壤顆粒的顏色、形狀和大小,以及當中的礦物質進行分類和分析。因此嫌疑犯鞋子上、屍體運送到埋葬地點的車輛外側或內部的土壤證據,都可能對調查起很大的作用。

    土壤鑑測也很重要
    土壤鑑測也很重要。圖/Adobe Stock

    參考資料:

    • Bullets for my Valentine
    • Lee, H. C. (1998). Applying Microscopy in Forensic Science. Microscopy and Microanalysis4(S2), 490–491
    • Wallace, J.S., & McQuillan, J. (1984). Discharge Residues from Cartridge-operated Industrial Tools. Journal of The Forensic Science Society, 24, 495-508.
    • 孟憲輝(2015)。物證鑑識在槍擊現場偵查上的應用。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18,313-340。
    • Gunshot Residue (GSR)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