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天然抗菌鍋

科景_96
・2011/02/07 ・644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540 ・八年級
相關標籤: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Original publish date:Sep 17, 2001

編輯 LunaTide 報導

使用銅製的廚具比起不繡鋼材質,更能抑制數種致病菌的生長,而 如此可能會減低食物中毒的危險。

英國南安普敦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的微生物學家Bill Keevil與同事發表一項研究指出,不鏽鋼表面上的大腸桿菌 (Escherichia coli)能夠殘存34天之久,而在銅器表面只 能存活四個小時。同時智利的一項研究也指出銅金屬能夠終止沙門 氏菌(Salmonella)及彎曲桿菌(Campylobacter)的 生長。

事實上,銅器的這種抗微生物特性早就被古埃及人運用在水的輸送 管路上了。而在數百年前法國的釀酒業,也藉由含有硫酸銅成分的 波爾多液(Bordeaux mixture)來殺死葡萄藤上的真菌。

英國亞伯丁大學(University of Aberdeen)的細菌學家Hugh Pennington指出,在英國雞肉當中彎曲桿菌及沙門氏菌的污染是相 當常見的。估計每年有二百萬的美國人因食入彎曲桿菌污染的食物 而食物中毒,而沙門氏菌造成的中毒案例也有數萬人。

Pennington表示,除去器具表面細菌比較好的做法是使用清潔劑之 後再用漂白劑,只依靠銅器本身的抗微生物作用是不夠安全的。而 亞伯丁大學的另一位微生物學家Ian Ogden表示,大腸桿菌竟然可 以在不鏽鋼器具上存活這樣一段長時間,才是令人擔心的。

不過,銅製廚具不適合用來調理酸性的食物,銅離子會使得食物失 去色澤和香味。黃銅(銅與鋅)的合金就比較實用一些,而且使殘存 的大腸桿菌活不過四天。

參考文獻:
Faundez, G. & Figueroa, G., Evaluation of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of copper surfaces against Salmonella enterica and Campylobacter jejuni isolated from foods. University of Chile preprint , [in Spanish], (2001).

參考來源:

本文版權聲明與轉載授權資訊:

 

 

文章難易度
科景_96
426 篇文章 ・ 6 位粉絲
Sciscape成立於1999年4月,為一非營利的專業科學新聞網站。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一個人獨立思考的效果,竟然比一群人集體腦力激盪好嗎?——《怪咖心理學之 59 秒的練習》
azothbooks_96
・2023/05/29 ・2430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集體思考的效果比較好」是一種迷思?

一九四○年代初期,在廣告界擔任高層的艾力克斯.奧斯本(Alex Osborn)表示,把一群人放在一個房間裡,叫他們依循一套簡單的原則進行討論,就有可能提升創意,例如盡可能提出大量的想法、鼓勵天馬行空的點子、不要批評或評估任何人的看法等等。

奧斯本宣稱:「和一群人合作思考時,會比獨立思考想出的點子多兩倍。」

在創意構思上,團隊的成效真的比較好嗎? 圖/envato

當然,他的創新方法很快就席捲全球。多年來,全球各地的公司都鼓勵員工用這種方法解決關鍵問題。

研究人員費盡心思測試了集體腦力激盪的效用。在一個典型的實驗中,他們把一群受測者隨機分成兩組,其中一半是「集體合作組」,他們一起待在一個房間裡。研究人員告訴他們標準的腦力激盪原則,請他們想辦法解決特定的問題(例如設計新的廣告活動,或是想辦法解決交通阻塞的問題)。另五人則是各自待在五個房間裡,實驗者也是給他們同樣的指示與任務,請他們獨自想辦法解決問題。

事後研究人員加總兩種情況下想出的點子數,並請專家評估點子的優劣。結果研究顯示集體腦力激盪的效果會優於獨立思考嗎?很多科學家都不太相信。英國肯特大學(University of Kent)的布萊恩.穆蘭(Brian Mullen)與同仁分析以這種方式測試腦力激盪效用的二十個研究,他們驚訝地發現,多數實驗中,獨自思考的受測者想出來的點子數量與品質都比團隊優異。

研究人員發現獨自思考出來的點子,在質與量上都比團隊想出來的好。 圖/envato

其他研究顯示,集體腦力激盪可能失敗,一種名叫「群性虛耗」(social loafing)的現象可能是原因所在。一八八○年代末期,法國農業工程師馬克斯.林格曼(Max Ringelmann)一心想讓工人盡可能提高效率。他試過數百種實驗後,在不經意下發現一個意外的效果,就此啟發了一世紀的心理研究。

團隊工作常遇到的問題:群性虛耗

林格曼有一項研究是叫人拉繩子升起重物,他原本預期團隊合作會比一人獨自拉起時更努力,但實驗結果正好相反。一人獨拉時,可拉起八十五公斤;但集體拉動時,一人平均只拉六十五公斤。其他的研究顯示,這種現象就像第二章「說服」提過的旁觀者效應,主要是因為責任分散所致。一人獨自運作時,成敗完全取決於自己的能力與努力。成功時,榮耀一人獨享;失敗時,責任一人獨擔。加進其他人後,每個人突然間都不是那麼努力了,因為他們知道團隊做得好,個人也不會受到讚美;團隊做不好,總是可以怪到別人頭上。

在團隊中可能會遇到互相卸責的情況。 圖/GIPHY

研究顯示,很多種情況下都可以看到群性虛耗的現象。

叫大家盡量製造噪音時,一人製造的噪音比加入團隊時製造的還多; 叫大家加總一排數字時,愈多人一起加總,工作效率愈差;叫大家想點子時,一人構思比團隊思考更有創意。這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在世界各地的研究中都可以看到,包括美國、印度、泰國、日本等地。

總之,如今許多研究顯示,七十多年來,運用集體腦力激盪可能沒有激發創意,反倒在無意間壓抑了創意。大家合作時,並沒有誘因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以思考優異的點子,大多時候都無法跳脫窠臼,做另類思考。

所以想發揮創意,只要遠離群體就行了嗎?

不是。事實上, 有些研究顯示,如果你真的想發揮創意,可以採用幾個又快又有效的技巧。你只需要瞄一眼合適的現代藝術作品,工作時躺下來,什麼也不做,或在桌上擺放植物就行了。

測試創意

心理學家想出許多稀奇古怪的方法來測試創意。有時他們給受測者一塊磚頭,讓他們在幾分鐘內思考磚頭的可能用法; 有時他們給受測者一枝鉛筆與一張方形的紙,叫他們把紙折成不同的東西(例如電視、魚缸、書等等)。在這兩項實驗中,研究人員都會計算受測者想出的點子數,並評估那些點子的原創性。

研究人員也常使用多種視覺與言語上的橫向思考問題,你可以試試以下的問題,測試你的創意: 

1) 你能否在下列算式中加一條線讓算式成立?(唯一的規定是你不能把那條線斜放在等號上,讓等號變成不等號≠)。10  10  11 =  10.50

2) 喬安娜和傑基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他們父母相同,但他們不是雙胞胎,為什麼? 

3) 一個男人和鎮上二十個不同的女人舉行婚禮,她們都還活著,他也沒離過婚。一夫多妻是非法的,但這個人卻沒有違法,為什麼? 

4) 一個人走進古董店,想賣掉一個漂亮的銅幣。銅幣的一面是羅馬皇帝的頭像,另一面顯示 500B.C.(西元前五百年),古董商馬上就知道那銅幣不是西元前五百年製造的,為什麼? 

【答案】

1) 這和時間有關。在第二個 1 上面加一橫,把 10 變成 To,那算式就變成「10 TO 11=10.50」(差十分到十一點),亦即十點五十分。

2) 喬安娜和傑基是三胞胎中的兩位。

3) 那人是牧師,是婚禮的證婚人。

4) 西元前五百年是在耶穌誕生之前,所以那時製造的硬幣不會印上 B.C.(before Christ)的簡寫。

——本文摘自《怪咖心理學之59秒的練習,靠表情、姿勢和小動作,輕鬆翻轉工作與人生!、社區裡的用藥悲劇與重生》,2023 年 4 月,漫遊者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azothbooks_96
45 篇文章 ・ 17 位粉絲
漫遊也許有原因,卻沒有目的。 漫遊者的原因就是自由。文學、人文、藝術、商業、學習、生活雜學,以及問題解決的實用學,這些都是「漫遊者」的範疇,「漫遊者」希望在其中找到未來的閱讀形式,尋找新的面貌,為出版文化找尋新風景。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精神個案系列:說自閉症患者聽得進去的「畫」
胡中行_96
・2023/05/29 ・1633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美國賓州有個 19 歲的非裔青年,近來狂妄自大、幻想戀情、行為怪異,而且憂鬱又想自殺。他一廂情願地認定自己能拯救宇宙,還有某位女同學真心愛他。住院病房的醫師,開立抗精神病藥物 olanzapine,試圖將他拉回現實;以及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 fluoxetine,以化解其心中執念。不過,藥物並非萬能,有些事情還是得仰賴諮商。[1]

泛自閉症障礙

這名青年罹患情感性思覺失調症(schizoaffective disorder),難免有些極端情緒和不切實際的想法,[1, 2]醫療團隊必要跟他懇談。然而,他非住院原因的泛自閉症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卻是溝通的挑戰。[1]自閉者的腦部發育與眾不同,雖然不減損智能,但是會影響其感知,以及與外界互動的方式。[3]換句話說,別人想講的內容,青年未必不能理解,問題是要怎麼讓他先聽進去。

泛自閉症障礙的症狀繁多,以下是其中幾個例子:

  • 缺乏情緒或非言語的交流,比方說:不太有表情,或點頭、搖頭等動作。[3]
  • 說話時,不看對方的眼睛。[3]
  • 偏好規律;當情況改變,就非常焦慮。[3]
  • 對某些感官刺激,像是聲音或疼痛等,有異常強烈的反應。[3]
  • 鍾情於狹隘的興趣,僅談論特定的議題,或者只玩某種玩具。[3]
  • 不擅長處理情緒。[3]
  • 無法維持穩定的人際關係,因而感到孤獨。[3]

儘管溝通品質不甚理想,該說的話還是得說。治療團隊看青年的「戀愛」,該是郎有情妹無意,便勸他想想對方就好,別致電或登門騷擾。不曉得到底聽進去幾分,青年最後勉強同意。[1]

不當舉止

出院才一週,青年又被送回來了,這次展露殺人意圖:宣稱家人若阻止他拜訪「女友」,他就神擋殺神,佛擋殺佛。根據其姊妹的說法,青年之前返家後,曾接近該「女友」的住處,因此觸景生情,無法自拔。看來上次住院期間的好言相勸,效果微弱。現在滿腦子性愛的他,對病房裡的女性病友,舉止頗不恰當。醫師將他的抗精神病藥物從 olanzapine,換成 haloperidol,然後又改為 aripiprazole;同時,停止造成副作用的 fluoxetine。多數的精神症狀都改善了,唯獨矯正舉止的方面,仍有待加強。[1]

畫作意涵

青年常講,有顆小行星將要撞擊地球,所有人都會死,而他務必救世。這個主題,也頻繁地出現在他的畫作之中。他闡述創作理念的時候,總是長篇大論;換作醫師問診,就變得言簡意賅。幾週來,醫療團隊不斷表達對其作品的好奇。有天,青年終於忍不住解釋:他母親的伴侶曾虐待他與姊妹。醫療團隊恍然大悟,原來圖畫的意思是母親的伴侶如同小行星,所做的惡行令大家遭殃。[1]

「耶!!」雙眼閃爍著幸遇知音的光芒,青年露出一抹難得的微笑,主動跟醫療人員碰拳。[1]

圖/Law & Order on GIPHY

以畫溝通

總算掌握溝通技巧的醫療團隊,決心拾起畫筆,放手一搏。他們畫了一顆快要被小行星撞擊的地球,外頭包著由人群組成的防護罩。繪製的過程吸引了青年的注意,團隊藉機向他曉以大義:包含他在內的每個人,都擔當保護地球的重責大任。他可以給大家安全感,一起防範攻擊。青年聽完說,懂。[1]

又過了幾週,他在團體治療的活動中,向眾人表示:「我們要與人為善…這樣地球上的每個人才都能存活。」原來只要方法對了,他不僅能聽懂、記得,還會傳道。[1]

2021 年於期刊上發表此個案報告的作者群中,大概有《星艦迷航記:銀河飛龍》(Star Trek : The Next Generation)的劇迷。他們將與自閉青年的互動經驗,比喻做劇情裡兩個語言不通的外星種族,找到創意的溝通方式。由於這個重大突破,青年學會了道理,行為舉止也不再使他人困擾。[1]

  

參考資料

  1. Kim E, Martin K, Karper L, et al. (2021) ‘Darmok and Jalad at the Psych Ward: A Case Demonstration of How to Creatively Communicate with a 19-Year-Old Patient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Case Reports in Psychiatry, 6690564.
  2. Schizoaffective disorder’. (09 NOV 2019) Mayo Clinic.
  3.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JUN 2022) Health Direct.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毒癮戒不掉怎麼辦?台灣的成癮療程轉型策略——《島國毒癮紀事》
春山出版
・2023/05/28 ・2450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臺灣的成癮治療仍在陣痛期

每座藥癮冰山下的議題盤根錯結,沒有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解方。研究成癮醫學的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王聲昌就認為,各國用藥文化、歷史不同,很難把國外做法原封不動移植臺灣。要探究的,是怎麼在臺灣自己的脈絡下檢視成癮問題。

臺灣在一九九八年修正公布《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其實已符合國際將吸毒者由罪犯轉為病犯的趨勢。現在施用一、二級毒品被查獲,會送到勒戒所觀察勒戒,若評估有繼續施用的傾向,則送戒治;戒治後三年內再犯,下一步才可能通向監獄。二○○八年建立的「緩護療」,則是本於「病犯」觀點所出現的政策,在監禁隔絕前,有一道醫療的緩衝機會。

自一九九八年修法以來,王聲昌認為國內對藥癮者的處遇投入依舊不足。他表示,長期以來,成癮者的醫療處遇偏向症狀治療,比如急性戒斷期出現躁動,就求診請醫師開藥鎮靜,這是頭痛醫頭,不是戒癮。臺灣的成癮治療,仍在典範轉移階段。

成癮治療缺乏健保補助,使治療品質參差不齊。圖/envatoelements

接受我們採訪的醫師與檢察官也提到,成癮治療沒有健保補助,難以挹注醫院收入,導致治療品質參差不齊,對病人也沒吸引力。臺灣的門診一診看四、五十人是常態,成癮者很難在短時間內獲得幫助。

而且成癮醫學不像電腦斷層,一掃就知道問題在哪裡,病人會談、做量表時難免避重就輕。「每個人來都發誓要戒,評估工具受限下,很難衡量問題有多嚴重,」王聲昌分析,「過去的藥癮者是法律上的犯人,查到毒品就關起來,很少醫療專業者主動去監所(協助藥癮者),無論醫療知識或經驗累積都不足。所以臺灣的醫療在世界排名前段,成癮醫學卻落後。」

更難撼動的是觀念,社會普遍對藥癮者抱持負面印象,讓有心求助的人因擔憂外界眼光而退縮。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專門委員洪嘉璣,主要負責的業務是成癮處遇,她這樣比喻:「藥癮比隱疾還隱疾,病人自己不講,家屬也不敢求助。」

成癮患者飽受社會眼光折磨,也難以向外界求助。圖/envatoelements

成癮是段病程,治療需要一組配方,每種配方在不同階段帶來不同效果。這些配方分散在各部會與醫療院所,大家的目標都是降低藥癮危害,立場卻常背道而馳。洪嘉璣舉例,「例如警察看到這個人怎麼又吸毒,要抓起來;我們看到的是他從每天打六針,到現在二週用一次,已經有進步。」跨部會的合作,總得花很多時間溝通。

走得磕絆,但在典範轉移的陣痛期總是如此。王聲昌認為,與其把焦點放在成癮是否復發,不如將重點放在服務提供上,研究提供什麼樣的處遇,才能給戒癮者最大幫助。「會遇到的狀況是,很多事情能在既有框架中運作得很好,大家就會質疑為什麼要為了一小撮成癮者改變現狀?」

要有改變,就要有突破框架的嘗試,二○一八年底上路的美沙冬跨院區給藥就是一個例子。

回歸正常生活有可能嗎?

國衛院二○一七年先找二十五間有意願的醫院試辦,訂定適用申請跨區給藥的個案條件、評估機制,並設置協作中心,由專人總機負責媒合轉介個案。過程中狀況難免,總機作為緩衝角色,除了能即時偵錯,讓問題得到回饋,也能累積醫院間的信任,而非增加衝突。一年後累積足夠的基礎與經驗,才讓總機退場,讓院方用電腦系統作業。截至二○二二年十二月,已有二十個縣市、六十四間醫院加入跨區給藥。

接受美沙冬治療的海洛因成癮者,一天不喝美沙冬就可能出現戒斷症狀,但在過去得每天到固定醫療院所報到領藥,造成生活與工作不便、無法出遠門,也影響接受治療意願。

過去成癮者須每天到醫療診所進行療程。圖/envatoelements

規劃推動此計畫的王聲昌說,跨區給藥概念簡單、實務困難,轉出醫院希望給患者方便,轉入方怕患者有問題,兩邊沒交集。當然一紙行政命令就能立刻上路,但第一線的信任問題沒解決,刁難與挫折恐怕落到個案身上。

儘管如此,從第一線服務端考慮需求的方式,已經逆轉行政體系的思維。而原本須每天到固定醫療院所、在醫護人員監督下喝美沙冬的個案,現在能出遠門工作、探親、旅遊,更接近一般人的正常生活。

「用美沙冬的人很小眾,但就是要從這微不足道的事情開始,慢慢帶動改變。」王聲昌嚴肅的語氣,到這裡終於開朗起來。

司法、醫療與社會能做的,是幫藥癮者清出路徑、磨銳武器,伴著他們上戰場。唐心北認為,成癮是一種腦部的疾病,也是一種關係的疾病,每個生命都不同,沒有一組能套用在特定成癮樣態上的公式。

治療過程得了解每位成癮者的背景。圖/envatoelements

治療過程,得瞭解每位成癮者用藥的經驗、背景、生活樣態,協助患者消除弱點、強化優勢;不只醫療與司法,還需連結校園、心諮輔導、勞動就業等多元處遇。

每次緩護療的初診,唐心北會問患者同一個問題:你為什麼想戒?他認為這是整個成癮治療的核心,「患者得認真思考他到這裡的原因,不能只說是檢察官要他來。(戒癮)這件事,要從外在壓力轉換為內在的意念。」

畢竟,這是一場和自己的戰爭。

——本文摘自《島國毒癮紀事:那些在製販、司法、醫療、社區裡的用藥悲劇與重生》,2023 年 5 月,春山出版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