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仰望海面,波紋閃動

活躍星系核_96
・2013/07/26 ・5646字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SR值 507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 / 史杯時碳

「咕嚕,咕嚕...」幾團氣泡從我眼前經過,漂浮著、上升著。

視線跟隨著氣泡,我微微抬頭仰視;湛藍的海水之上,一片巨大的透明表面,開展在我的上方,晃動著、搖擺著。

那海面交織律動的波紋,閃閃發亮,耀眼的光線刺得讓我稍稍瞇起了眼睛。甩一甩頭,擺擺我的鰭狀前肢,乘著海流,在溫柔地包覆著我全身四周的海水中向前划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俯視下方的海底,有起起伏伏的山峰。珊瑚礁鋪滿一整片,一根根樹枝般的枝枒,聚集在一起生長成一面面向上舒展的橢圓形平台;各種鮮豔豐富的色彩,彷彿把所有大自然中最飽和的色調都呼喚過來這裡集合比賽。各種小魚穿梭在其中,牠們身上的斑斕花紋,也像是不想在這場盛宴中落在任何對手之後。

最近幾天游過的這附近,經常有大量的魚成群移動,有時候牠們經過我的上方,擠得遮蔽了穿過海面射入的耀眼光線。有一次,我看到大約有五千隻長鼻鸚哥魚聚集在一起產卵,牠們鬧哄哄地亂成一片,在那裏為了延續後代而互相交換著卵子與精子,一顆一顆的蛋把附近的海水都弄得混濁了!有時候,我會遇到一整群銀、黃、藍黑色交錯的黃鰭鮪魚;甚至我也曾經一下子看到一百多隻的鯊魚,或者是鯨魚這些大傢伙。

你能夠想像嗎?以上這些是一隻綠蠵龜洄游經過太平洋中央,吉里巴斯共和國的鳳凰群島(Phoenix Islands)海域時,所會看到的美麗景象。「那些(海洋生物們生機勃勃的)活動,本來就是海裡經常發生的事,但現在卻因為人類的參與,而使這些活動處處受限。」海洋科學家克雷格.史東(Greg Stone),不時微微地搖著頭,感性地如此闡述著。(1)

圖一:吉里巴斯,鳳凰島海域裡的魚群。Greg Stone:「那裡的魚大量成群地一起遊動,遮蔽了從海水表面射入的光線。」圖文擷取自(1)
圖二:大約五千隻鸚哥魚聚集在一起產卵。圖片擷取自(1)
圖三:銀、黃、藍黑色交錯的黃鰭鮪魚。圖片擷取自(1)


TED talk — 克雷格.史東:一次保育一個島嶼來拯救海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起源點,所有地球生物共同的故鄉。蔚藍的海水覆蓋約70%的地表,為大約97%的生命提供居所(3)。你知道嗎?地球上每一天出生的新生命中,有超過一半是來自海洋 (4)。海洋中的光合作用,產生我們賴以呼吸的氧氣大約一半的量(3,4);而長久以來,地球上大部分的有機碳,都在海洋中被吸收或儲存(這一過程主要由微生物所完成)(3)。龐大的海洋,儲存了地球上97%的水,穩定了地球上的氣候、天氣與溫度變化;沒有水,就沒有生命,因此,聲譽卓著、曾經進行過許多次深海研究與探險的女性海洋科學家Sylvia Earle說:「沒有藍色,就沒有綠色。(No blue, no green.)」[3]的確,如同她在2009年的TED大獎得主演講中所說的:「不管你生活在什麼地方,你喝的每一滴水,每一次的呼吸,都將你與大海聯繫起來。」


TED talk — Sylvia Earle的TED大獎願望:保護海洋


【塑膠垃圾 奔向大海】

海洋雖然對每一個人都如此重要,但是對於大部分生活與居住在遠離岸邊的陸地上的我們來說,卻又是如此遙遠,如此陌生,以至於我們時常把關注焦點都集中在陸地上,而在不知不覺中忽略了它的存在(補充參考:圖四)。我們經常沒有料想到,我們向大海排放的東西,或是對海洋的索取都會傷害到海洋(3);甚至,我們可能根本就沒有注意到自己正在向海洋排放,或者是索取一些東西。

我們向海洋索取,進行過度的漁業捕撈,超過了大自然補充的速度,使得大型魚類族群的個體數量急速減少,某些種類瀕臨絕種,而有些魚的體型則在幾十年內大幅縮小(6,7)。我們向海洋排放:除了經由河流進入大海的有毒工業、畜牧或家庭廢水以外,流入海裡的肥料等大量的養分(加上大型魚類減少的因素)破壞了原來的生態平衡,使得某些浮游植物過量增生,消耗掉大量的氧氣或者釋放大量毒素,因而讓某些海域甚至海灘變成了危險地帶(7);油輪或者是鑽油平台失事所造成的海上原油洩漏對海洋生物與海鳥的致命威脅相信大家都不難想像;然而,除了這些看起來明顯致命的有毒物質以外,我們一般人的日常生活裡,更可能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投向海洋的,卻是最常見的飲料瓶等等塑膠垃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四:創造了以鯊魚「謝門」為主角的海洋生物漫畫「謝門的潟湖」的漫畫家Jim Toomey在TED演講中說:「(在某件事發生之前,)我對海洋的印象只是這樣,我覺得海洋只是一片藍海;這就是我們所有人對海洋的最初印象,很神秘……所以人們畫出來的地圖會像這樣:對陸地描繪得巨細靡遺,但一畫到陸地邊緣的海洋,就只是用藍色的顏料描繪成一大潭水而已,這是我在學校時對海洋的印象。就好像老師說:『所有的地理和科學,都只教到陸地邊緣而已,其他部分不會列入考試範圍。』」圖文取自(5)

許多海洋工作者都有令自己難以忘懷的,與海洋塑膠垃圾特殊的接觸經驗。我們提過的第一位海洋科學家Greg Stone十分熱愛搭潛水艇進行深海探險;他回憶起20年前,當他搭著日本政府所擁有的,世界上能潛入最深海域的潛艇下潛到5400公尺深的海底時,原本以為會到達一片純淨自然的海底區域,但是,非常意外的,當他們到達那裏時,卻發現早已經有一大片的塑膠垃圾和廢棄物領先了。這觸動了他的念頭:「那時我才明白,我不可能以玩樂的心情來研究科學和探索,我必須要更有深度,我要朝保育這個目標前進。」(1)

圖五:海洋科學家與保育工作者Greg Stone,在他身後螢幕上的是他所搭乘的,當時世界上能潛入最深海域的潛艇。圖文擷取自(1)

塑膠垃圾占了海洋垃圾中的80%~90%(8),而且其中有許多是飲料瓶與瓶蓋(尤其是,聚丙烯(PP)瓶蓋沒有被列入美國的塑膠瓶回收法案中)(9)。首次發現目前已經頗為知名的太平洋垃圾帶(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的海洋學家Charles Moore船長,在兩個北夏威夷環礁上數以百萬計信天翁的棲息地中,發現信天翁父母們努力蒐集漂浮在海面上,分別從日本和美國被洋流所帶過來的瓶蓋,將它們誤當成是食物,先吞下再回吐餵給幼鳥吃。成千上萬隻幼鳥因此正在死亡線上掙扎,他們的胃裡滿是瓶蓋與其他垃圾(9)(圖六)。Moore船長在夏威夷北部的渦流處,用浮游生物拖網所採集的海水樣本中,發現裏頭的塑膠含量比浮游生物還多,以致於他感嘆,那片海洋已經逐漸變成「塑膠湯」了。

TED talk — 查理斯•摩爾:被塑膠充斥的海洋

圖六:從一隻死去的四個月大黑背信天翁的胃裡所取出的塑膠瓶蓋、塑膠碎片與其他垃圾。圖片擷取自(9)

Roz Savage小姐(10)在她35歲那一年,決定從原來身為一位管理顧問,穩定但枯燥的生活中解放出來,展開她不讓生命留白的熱血冒險旅程。她在2005年時完成一個人划船橫越大西洋的壯舉;挑戰成功後,她自然決定朝下一個更大、更困難的目標 — 橫越太平洋前進。她談到她的冒險旅程,其中有一段特別的經歷是,她有一次因為海水淡化設備故障,所以和另外一組正好經過附近海域的航行者聯絡在海上會合碰面。他們為了喚醒大眾對於北太平洋垃圾環流問題的重視,而用15000個空的塑膠瓶所綁成的兩艘船,也打算挑戰划船橫越太平洋。當他們碰頭的那一天,釣到一條大鬼頭刀魚,Roz說:「那是我三個月來吃過最棒的一餐。」她的新朋友告訴她:當天他們運氣實在不錯,因為他們前幾個星期釣到一條魚,把魚剖開時,「居然發現裡面全是塑膠。」(圖七)這一次的航行旅程,喚醒了她對於塑膠汙染,氣候暖化所導致的海平面上升等等生態問題的重視。(10)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七:Roz Savage在海上遇到的冒險同好所釣到的一條魚,剖開後發現魚腹有許多塑膠碎片。塑膠會釋放化學毒素到吃下它的生物體內,若人再把魚吃下去,毒素會囤積到人體內,影響健康(10)。圖片擷取自(10)

TED talk — 羅茲﹒沙維奇:為什麼我要划船横渡太平洋


【如果大海能夠 喚回曾經的愛】

既然塑膠垃圾在大海裡會造成這麼大的問題,我們是不是應該趕快行動,把他們全部都從海裡撈起來呢?充滿熱血的Dianna Cohen小姐[8],就曾經想這麼做。Cohen原本是一位使用塑膠袋作為創作材料的視覺藝術家,當她聽說關於北太平洋垃圾環流和垃圾漩渦的種種以後,就提出了一個計畫,準備了船隻和機器,想要出海把垃圾打撈上來,壓扁做成建材送給開發中國家使用。但是,當她和專家討論過以後,卻發現她的計畫所能打撈上來的垃圾量和全世界每天新排放到海裡的數量相比,只是九牛一毛。於是她領悟到:「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我們必須把生產垃圾的源頭關起來。」她合作創辦了「塑膠汙染聯盟(Plastic Pollution Coalition)」,告訴大家:我們必須停止使用這種用過即丟,因此每天以全球性的規模入侵海裏的塑膠產品。我們該關注、擔心的不只是漂浮在海上的塑膠,還有所有那些充斥在我們生活四周的塑膠容器、包裝,和可能滲入我們食品中的塑膠毒素。除此以外,她也提醒我們,目前實際上的資源回收比率很低(在美國,低於7%),即使我們將塑膠瓶放入了回收桶,但是只要在資源回收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環節發生失誤,塑膠垃圾最終的歸宿就很有可能是流入大海;而且即使是被回收的塑膠材料也只能作為次級的用途降級使用,不能真正回復成原來的原料。因此,她呼籲大家面對塑膠時,在原本的「3R」(「減量 (Reduce)」、「再利用( Reuse)」、「回收 (Recycle)」)原則前面,應該再加上一個「R」,即「拒絕(Refuse)」:盡可能不使用「用過即丟」的塑膠容器,而使用不鏽鋼瓶或者玻璃瓶等等來替代。(8)

TED talk — 戴安娜.科恩(Dianna Cohen):關於塑膠污染的殘酷事實

Dianna Cohen小姐提出了身為個人,可以從自己做起的減少塑膠汙染的行動,而在另外一個方面,身為一個民主社會與全世界的公民,我們還可以,或甚至說應該思考在社會與國家的層面上,應該制定或支持怎麼樣的制度來保護海洋。像「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海洋保護法律專家Kristina Gjerde,就在TED演講(2)中,呼喚大家了解海洋的美好與重要性,制定保護公海的國際法,並且推動各國政府的合作,來管理並且避免佔64%的海洋面積,沒有被任何國家的法律所保護的海域受到破壞。還有,我們先前曾經提到兩次的老朋友 — 海洋科學家Greg Stone,致力於推動海洋保護區(相當於陸地上的國家公園或自然保護區)的成立。在他與保護國際(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的努力推動、紐澳等周邊國家與大型國際組織的贊助,以及吉里巴斯共和國政府的誠意合作下,研議成立「鳳凰群島信託基金」,計畫籌資給予吉里巴斯禁止漁業捕撈的補貼(而事實上,尚在籌資階段時,吉里巴斯便停止了捕撈)(1);最後終於成立了鳳凰群島保護區(Phoenix Islands Protected Area,PIPA)(11),並且在2010年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指定的世界遺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02年,正當Greg Stone開始著手推動保育鳳凰群島海域時,發生了因海水溫度異常上升而導致的珊瑚白化現象,有60%的珊瑚死亡(1)。這不啻是一大打擊;然而,這片海域的珊瑚礁卻以科學家所觀察到過最快的速度自然復原,現在已恢復到了往日鳳凰群島的生機。(請見圖八、圖九)Stone認為,這應該歸功於這片海域已成為一片保護區,有許多健康的魚群,海藻也在此落地生根,連帶地讓當地珊瑚礁也長得很好(1)。他評論這一件事情道:「就像一個生病的人,如果有很多種疾病纏身,就很難治癒,可能會死;但如果只感染了一種疾病,那就很有可能治癒。氣候變遷的溫室效應所造成的影響,是(在鳳凰群島海域這裡)唯一會威脅或影響珊瑚生長的因素,因為我們排除了過度捕撈,汙染與海岸開發等各種因素,所以珊瑚得以全速復原。」(1)

面對海洋現在每天都正在遭受全球性、數量龐大的塑膠垃圾汙染問題,雖然規模比鳳凰島珊瑚礁的白化危機還要大得多;在目前看來,身處在一個被塑膠所包圍的世界裡,人們似乎也不太可能一夕之間就停止塑膠的使用,好像前景不怎麼樂觀。但是,就像在Greg Stone的經驗中,他們並不是在事先就能夠預見珊瑚礁快速的復原;他們所做的,只是就預定好的海域保護計畫,一步一步的持續去穩定推動,因此而得到了雖然是意料之外的驚喜,但是卻是符合他們推動保護區初衷的果實。或許對於海洋垃圾,我們雖然很難馬上在實際的執行面上將所有問題根本的解決,但仍然應該一點一滴的持續努力;也許持續地累積正向的條件,有一天可能發生我們目前還沒能預見的轉機。反過來說,如果我們不願意為現在已經浮現的危機進行試圖思考並進行正向的努力,或甚至讓情況更加速地惡化,也許在潛在轉機有發生可能的階段之前,我們就已經先斷送了我們自己的機會了,不是嗎?至少,在下一次使用塑膠瓶時,我們可以想一想,怎麼樣盡可能減少讓現在自己手中的瓶子,有漂流到大海中的機會。想一想那湛藍清澈,在水底看了都刺眼的海水波紋、其中穿梭的龐大魚群、色彩美麗的珊瑚礁,和可愛的綠蠵龜吧!

TED talk — 克莉絲蒂娜·傑爾德:為公海立法

圖八:2002年,鳳凰群島海域發生了因海水溫度異常上升而導致的珊瑚白化、死亡現象。圖片擷取自(1)
圖九:2010年的鳳凰群島珊瑚礁,已恢復了往日生機。圖片擷取自(1),由Brian Skerry所攝影。

【參考資料與註解】

(1) 本段文字與前面兩段的海洋景象描述,是由Greg Stone 的TED演講 – “Saving the ocean, one island at a time”所提及的實際海洋觀察經驗,加以創作、改寫而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 Krinstina Gjerde, TED演講 – “Making law on the high seas”

(3) Sylvia Earle, TED演講 – “Sylvia Earle’s TED Prize wish to protect our oceans”

(4) Paul Snelgrove, TED演講 – “A census of the ocean”

(5) Jim Toomey, TED 演講– “Learning from Sherman the shark”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6) Jeremy Jackson, TED演講 – “How we wrecked the ocean”

(7) Daniel Pauly, TED演講 – “The ocean’s shifting baseline”

(8) Dianna Cohen, TED演講 – “Tough truths about plastic pollution”

(9) Charles Moore, TED演講 – “On the seas of plastic”

(10) Roz Savage, TED演講 – “Why I’m rowing across the Pacific”

(11) 可參考Wikipedia – “Phoenix Islands Protected Area”條目。網址: http://en.wikipedia.org/wiki/Phoenix_Islands_Protected_Area

(12)補充推薦:Daniel Pauly, TED演講 – “The ocean’s shifting baseline”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活躍星系核_96
778 篇文章 ・ 127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環評大解密:「備審」到「面試」,開發案環評都在做什麼?從蘇花安帶你實際走一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19 ・3191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環境部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每當大雨來襲,往返臺北與花蓮的要道——蘇花公路——總是令人提心吊膽,2024 年的 0403 大地震也讓東部邊坡變得更加不穩定,使得「蘇花公路安全提升計畫」(以下稱蘇花安)能否順利進行備受關注。然而許多人也擔心,要在本就脆弱的地質上動工,會不會造成更多環境傷害?

面對這樣的開發案,我們需要一個既科學又客觀的評估機制,以把持開發需求與環境保護間的平衡點,也就是「環境影響評估」(以下稱「環評」)。但,為什麼在新聞裡,環評會議總是砲火隆隆?有人覺得太輕率,又有人覺得太拖延?環評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環評成爭論之源,到底有什麼好吵?

根據《環境影響評估法》(以下稱「環評法」)第 1 條,環評的定義是「為預防及減輕開發行為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藉以達成環境保護之目的」。所謂建設,多少會對環境動刀,既然如此,我們就須把傷害最小化,在開發前釐清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然後提出相應的保護對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反過來說,環評也攸關開發案能否順利成行。環評法第 14 條指出,「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於環境影響說明書未經完成審查或評估書未經認可前,不得為開發行為之許可,其經許可者,無效」。換言之,環評只要沒有通過,開發案就只能停在紙上作業,這也是每當爭議性開發案出現時,環評審查何以成為焦點戰場的原因。

環評旨在預防及減輕開發對環境的影響,確保建設傷害最小化並制定保護對策。圖/envato

想知道環境評估的基礎,就得翻開厚度足以讓人躺平的《環境影響評估模式技術規範彙編》。然而深入瞭解後,你會發現,很多人以為各說各話、給過不給過,全憑長官大人一句話的評估流程,在設計上其實很科學。

以蘇花安為例,走進環評的實務面

在此之前要先釐清,蘇花安裡所指涉的開發標的並非要打造一條全新公路,而是對現有蘇花公路進行「升級改造」,而且也不是第一次。它的前身「蘇花改」包含蘇澳到東澳、南澳到和平、和中到大清水等路段,相比過去雖更安全便捷,但仍有改進空間。

以前不說,光是今(2024)年就災難頻傳。4 月 3 日花蓮發生規模 7.2 的大地震,讓大清水隧道口的下清水橋被落岩擊毀,只能先借用日治時期的舊橋通行,隨後更餘震不斷。6 月時,和中至崇德路段,則因大雨使得落石與土石流阻擋道路。地震加暴雨,前後效應加乘,讓東部交通受到嚴重打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蘇花安計畫的目標,便是延續蘇花改帶來的可靠與穩定,提高東澳至南澳、和平至和中、還有和仁到崇德三大路段的安全性。然而,要在這些穿越太魯閣國家公園的路段挖鑿隧道、加固邊坡,要考慮的可不只是「做不做得到」的問題⋯⋯

光是工程噪音的模擬、評估與對策,就有許多眉角

為了對噪音進行模擬並加以評估,環評中有時會選用德國聯邦數位及交通部在《道路噪音防護指南》中提到的 RLS-90 模型。

首先是分析車流量、大卡車比例、路段特性等各條件下產生的噪音。圖一為距離車道 25 公尺測得的噪音大小(噪音源為車輛底盤的位置,離地 50 公分處);橫軸為每小時經過的車輛數,縱軸為噪音分貝,七條線則為大卡車在車流中的占比。以這個例子來說,車流量每增加十倍,噪音就會提升約 10 分貝。

圖一

此外,RLS-90 也探究相應對策下的噪音表現。圖二為加設牆壁、土堤等設備後的隔音效果;橫軸代表相對於道路的高度,縱軸為音量衰減的分貝數(即屏蔽量),六條線則代表牆壁的六種高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二

當然也還有許多細部參數,如車流的時速上限、汽車是否頻繁煞車與啟動(有的話噪音基準應提高 3 分貝)、白天或晚上、納入車流量至少會年增 1% 等考量。開發單位要做的,就是輸入各項參數以計算噪音大小,不符標準者則要提出相應防護措施。

以臺 9 線上的崇德國小為例,當環評發現噪音超出環境音量標準,開發單位便提出於施工期間在學校近臺 9 線一側加裝隔音牆,並在學校設置全天候固定式噪音監測點。這些都是環評過程中,在審查委員提出意見後,再經由開發單位回應改善的結果。

除了噪音,環評還需要考慮許多其他因素。以蘇花安來說,開鑿大量隧道後產生的土方該堆在哪裡?如要運送,揚塵是否會造成大量空氣污染?施工廢水要排去哪,能不能循環再利用?施工與營運期間,動物路殺的狀況如何、減輕對策、生態廊道的設立與生態補償等面向,都必須考慮周全,以確保從生物、個人到社會,影響都降到最低。

一階 VS 二階,資料與溝通準備大不同

在經過縝密流程後,蘇花安的環評案於 5 月 14 日正式通過初審,亦無須進入「二階環評」,只要補充易崩塌落石的防護措施與效益評估即可。二階環評常常是環評過程最容易卡關的地方,不免讓人好奇:一階與二階到底差在哪?為何有的案子要進入二階,有的不用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一階環評裡,開發商提交的文件叫「環境影響說明書」,必須說明開發行為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保護措施和替代方案,有點像考大學靠備審資料決定要不要讓你入學的概念。至於二階環評,則需要提交更詳細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還要在開發場所附近公告先前的「環境影響說明書」並舉行公開說明會,聽取當地居民意見。相比之下,就像入學前還得通過多次面試,才能決定最終分數。

一般來說,某些如高速公路、捷運等的重大開發行為,都得進行二階環評。蘇花安雖然只需要一階環評,但因為涉及原住民族土地,根據《原住民族基本法》還需要諮商並取得原住民族或部落同意或參與才行。雖然是拿面試當比喻方便區別,但這並不代表環評通過與否將由居民投票決定喔!二階的最大目的,還是廣泛蒐集受影響居民的意見,藉以提出合理的減輕與改善措施,再回到審查委員那裡綜合評估開發案的可行性。

二階環評重要的目的之一,是廣蒐受影響居民的意見,與合理的改善措施。圖/envato

拜環評之賜,我們得以在土地開發的過程裡,盡所能打造與自然環境的雙贏局面,然而為了審慎周全,環評「花時間」的印象也成很難撕下的標籤。然而動作慢的,其實通常不是環評本身,而是開發單位自己準備要花時間,而其他主管機關也有不同的把關機制跟考量。這就像研究生要畢業,口試跟論文審查其實很快,但寫論文以及找對主題做研究,就是自己得花的工夫。為此,環評法已經歷經多次修正,像是 2015 年即要求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主動針對開發行為提出說明與建議」,而不是到了真正要評估時才來處理爭議環節。

打造永續共存的未來

瞭解環評過程就能發現,開發單位有沒有花費足夠的心力理解環境議題,並準備完整的資料與保護對策,是環評能否順利通過的關鍵。環評既非開發者的眼中釘,亦非護航者,過往歷史也在在說明,多方評估建設發展的安全性、維護自然環境仍有其必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通過蘇花安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到環評如何在實際開發案中發揮作用。它不僅保護了環境,也為居民權益提供了保障,更幫助開發單位將方案最佳化,是打造永續共存的未來不可或缺的好工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2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解密離岸風電政策環評:從審查標準到執行成效,一次看懂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21 ・3546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環境部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政策環評是什麼,跟一般環評差在哪?

隨著公共建設的規模越來越大,傳統的環境影響評估(EIA),難以應對當今層層疊疊的環境議題。當我們評估一項重大政策時,只看「單一開發案」已經不夠,就像評估一棵樹,卻忽略了整片森林。因此,政策環境影響評估(SEA)應運而生,它看樹,也看森林,從政策的角度進行更全面的考量與評估。

與只專注於「單一開發案」的個案環評不同,政策環評更像是一場全面性的檢視,強調兩個核心重點:「整合評估」與「儘早評估」。簡單來說,這不再是逐案評估的模式,而是要求政府在制定政策時,就先全面分析可能帶來的影響,從單一行為的侷限中跳脫,轉而聚焦在整體影響的視角。無論是環境的整體變化,還是多項行為累計起來的長期影響,政策環評的目的就是讓這些潛在問題能儘早浮現、儘早解決。

除此之外,政策環評還像是一個大型的協商平台,以永續發展為最高指導原則,公開整合來自不同利益團體、民眾與各機關的意見。這裡,決策單位不再只是單純的「評分者」,而是轉為「協調者」或「仲裁者」,協調各方的意見看法在這裡得到整合,讓過程更具包容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政策環評並沒有所謂的「否決權」,而是側重意見的蒐集與整合,讓行政機關在政策推動時,能更全面地掌握各方意見。政策環評旨在建立系統化、彈性的決策評估程序(包含量化、特徵化等評估方式),也廣納社會面或民眾滿意度等影響因子,把正式與非正式的作法一併考量進去。再來,決策程序中能層層檢討、隨時修正,也建立了追蹤機制和成效評估標準(如環境殘餘效應、累積效應等),透過學習來強化決策品質與嚴謹度。就像一場球賽,隨時根據變化、調整策略。

這樣的制度設計,就非常適合離岸風電這類規模大、跨區域、影響層面廣泛的能源政策評估,讓我們可以在政策推動初期就想到整個工程對環境、產業發展與社會的諸多影響,也為後續政策執行奠定更穩固的基礎。

政策環評並沒有否決權,而是重在整合各方意見、量化影響以及建立追蹤與修正機制,這樣的制度設計便適用於離岸風電等大型政策評估。圖/envato

離岸風電為何需要的是政策環評?

離岸風電是能源轉型的重要策略之一,但這不是只在某塊空地上架幾個風車,而是要在廣闊的大海中進行大規模建設,牽涉的不僅是發電,還涉及海洋保育、航空交通、水下文化資產等議題,更與當地漁民的權益息息相關。

這樣的大型離岸風電工程,因海洋環境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極高,很容易讓人擔心生態影響。如何在海洋生態保護和綠能發展之間找到平衡點?這就需要政策環評的把關,從多方檢視這些複雜的挑戰,確保政策推行既能穩妥,又能達成發電目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6 年 3 月,經濟部自願提出「離岸風電區塊開發政策評估說明書」,是臺灣首次針對再生能源政策所進行的政策環評。根據這份評估說明書,政府將採分期公告、逐年檢討的方式,每三年開放 0.5~1 百萬瓩(GW)的電量額度鼓勵業者投入開發。當時環保署(現為環境部)歷經九個月召開 2 次意見徵詢會議,蒐集環評委員、專家學者、相關機關、民眾等意見,最終於同年 12 月的環評委員會作出徵詢意見。這些協商和檢討的過程,讓政策「名正言順」,得以充分顧及各方利益與生態平衡。

共通性環境議題與因應對策

在「離岸風電區塊開發政策評估說明書」中,環評會議盤點了開發過程中共通的環境議題。

首先,對於海洋生態保育的重點,特別是對中華白海豚的保護。環評會要求風機基座必須距離白海豚棲地1公里以上,以減少對其生態的干擾。實際上,這項規範在後續的實務執行中更為嚴格,例如,福海二期示範風場已退縮到 2.5 公里外,臺電二期風場甚至退到 4.2 公里外,顯示政策環評確實發揮了實質作用。此外,針對施工期間的聲音干擾,要求施工需有 30 分鐘以上的打樁緩啟動時間,並限制聲量不得超過 180 分貝等。

針對鳥類保育,政策環評也訂立了具體規範。其中,包括風機之間必須留設 500 公尺以上的鳥類穿行廊道,並在施工期間避開每年 11 月至隔年 3 月的候鳥過境期。同時,為確保這些措施確實生效,工程方也被要求設置「鳥類活動監測系統」,持續追蹤、評估風場對鳥類的影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環評會也確立了「先遠後近」的開發原則,要求優先開發較單純的航道外側區塊,待累積足夠經驗及相關資料後,再進行近岸區域的開發。這項原則考量了近海生態系的複雜性,也顧到養殖漁業的漁民權益,展現出政策環評在平衡發展需求與環境保護上的價值。

新一代的審查機制:達成能源轉型及環境保護雙贏

為提升環評效率並確保審查品質,環境部參考過去離岸風電審查經驗,制定「風力發電離岸系統開發行為環境影響評估初審作業要點」,建立了全新的二階段審查機制。

環境部推動二階段審查機制,提升離岸風電環評效率與審查品質。圖/envato

這套新機制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就像「初步檢查」,由環境部依照檢核表進行初審,並由環評審查委員會執行秘書邀集 2-5 位環評委員進行初審,通過第一階段初審之業者,可取得經濟部遴選資格,其初審結果有效期為兩年,必要時可申請展延一年。接著進入「第二階段」,開發單位檢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配的容量證明文件等資料,提供更詳細的環境影響說明書以進行實質審查。

檢核表明確規範了 15 大項審查事項、112 項檢核項目,涵蓋開發案的全生命週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工程面,包含風機及海上變電站基礎設置、海域電纜路線規劃、陸域設施工程等硬體設施的規範。其中,風機基礎設置必須避開海岸保護區、河口、潮間帶等環境敏感區域,且須進行地震危害度分析。海域電纜部分,除特殊情形外,埋設深度至少須達 1.5 公尺,且不得跨越中華電信海底電纜 1 公里的範圍。

環境保護上,檢核表則對施工噪音管制訂立了明確標準。舉例來說,打樁期間警戒區 750 公尺範圍內的水下噪音不得超過 160 分貝,且必須全程採用最佳噪音防制工法。同時,每個開發案或聯席審查的風場,同一時間內只能進行一支基樁施作,而日落前一小時到日出前也不得啟動新的打樁作業。

環境監測計畫更是檢核表中的重點,分為「施工前、施工期間、營運期間」三階段,每個階段都規定了詳細的監測要求(包括海域底質監測、水下噪音監測、鯨豚目視監測等)。以鯨豚監測為例,每年需執行20趟次,四季中每季至少執行 2 趟次。此外,所有監測數據都必須上傳至環境部「環保專案成果倉儲系統」(https://epaw.moenv.gov.tw/)供各界查閱。

這套標準化的審查機制不僅解決了「同一風場可能有多家廠商重複調查或審查」的資源浪費,也透過明確的檢核項目,讓開發單位在規劃階段就能掌握更具體的環境保護要求。不僅如此,該機制亦確保了環境保護標準前後一致,避免不同案件之間標準不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結語

透過新的審查機制,環境部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開發案的環評審查作業,在提升行政效率之餘,也確保環境影響評估的品質,支持臺灣的離岸風電開發及國家能源轉型政策,也做好把關。藉由標準化檢核表和二階段審查制度,期待能在推動能源轉型的同時落實環境保護。

為確保制度能持續精進,環境部每半年至一年會進行制度檢討,並持續公開所有環評書件於「環評書件查詢系統」(https://eiadoc.moenv.gov.tw/eiaweb/)。此外,環評會議召開前一週,也必須在指定網站公布開會訊息,讓民眾能申請列席旁聽或發表意見。透明化措施一方面展現了政府推動永續發展的決心,另一方面也確保全民能共同參與監督離岸風電的發展過程。未來,這套制度將在各界的檢視與建議中持續完善,為臺灣的永續發展貢獻心力,發揮環評作業的最大效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2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深海發現大型礦場和「暗氧」!是能源危機的希望還是潘朵拉之盒?
PanSci_96
・2024/09/21 ・233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深海的暗氧:無光環境中的神秘氧氣生成

深海,被譽為地球最後的未開發疆域,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奧秘。數千公尺深的海底沉積了數量龐大的多金屬結核,這些礦物因含有大量珍貴金屬,對現代技術,尤其是能源轉型,至關重要。然而,科學家在探索這些結核的過程中意外地發現了一種神秘的現象:暗氧,即在無光的深海環境中生成氧氣的過程。這一發現不僅可能改變我們對海洋生態系統的理解,還可能重新定義地球早期生命起源的故事。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長期以來,科學界普遍認為氧氣的生成依賴於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藻類及一些細菌透過陽光將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並釋放氧氣的過程。這一過程主要發生在地球表層和淺水區域,是維持大氣和海洋中氧氣含量的核心機制。根據這一觀點,只有在陽光能夠到達的區域,氧氣才能被生成。因此,對於深達數千公尺的深海區域,我們的認識是,氧氣主要來自於表層水透過洋流輸送到深處。

然而,深海中缺乏光源,光合作用無法進行,這意味著氧氣在深海中的供應受到限制。雖然洋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將氧氣輸送到深海,但這一過程極其緩慢,往往需要數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完成一次循環。因此,科學家一直認為深海是一個缺氧的環境。

多金屬結核的發現,是新能源的關鍵,還是海洋生態的災難?

在這樣的背景下,科學家對深海進行了更深入的探索,並發現了錳結核(英語:Manganese nodules),又被稱為多金屬結核這一珍貴資源。多金屬結核是富含金屬的岩石,其主要成分包括鈷、錳和鎳等金屬。這些結核廣泛分佈於全球深海區域,尤其是太平洋海域,儲量高達數兆噸。這些金屬對綠色能源技術,如電池生產,具有極高的價值,吸引了全球各國的關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這些結核不僅是地球資源的寶藏,它們還隱藏著另一個重要的發現。2013 年,科學家安德魯·斯威特曼(Andrew Sweetman)在太平洋克拉里昂-克里珀頓區域進行深海研究時,意外地發現,在封閉的深海水域中,氧氣濃度竟然有所增加。這一現象引發了科學界的極大關注。

科學家探索深海的多金屬結核時,意外發現「暗氧」的存在。 圖/envato

暗氧的生成機制

斯威特曼的研究團隊推測,深海中的多金屬結核可能在某些化學條件下,充當了天然電池。這些結核通過電化學反應將水分解為氧氣和氫氣,從而在無光的環境中產生了氧氣。為了驗證這一假設,團隊在實驗室中模擬了深海環境,並確實觀察到氧氣從結核生成的現象。

不過,這一過程並非如想像中簡單。根據實驗數據,某些海底結核表面的電壓僅為 0.95 伏特,卻能夠生成氧氣,這與理論上需要的 1.6 伏特電壓不符。研究團隊進一步推測,這可能與結核的成分有關,例如含鎳的錳氧化物可能起到了催化作用,降低了反應所需的能量。此外,結核表面的不規則排列及空隙可能也促進了電子轉移和水的分解。

暗氧的發現挑戰了我們對氧氣生成的傳統理解。過去我們認為,地球上的氧氣主要來自於光合作用,但這一現象表明,甚至在無光的深海環境中,氧氣也能通過無機物的電化學反應生成。這意味著,我們對於地球早期氧氣循環及生命演化的認識可能存在重大疏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多金屬結核的形成需要氧氣,而這些結核大量出現在深海中,是否表明早期地球上就已經存在非光合作用的氧氣生成機制?如果是這樣,暗氧是否可能推動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這一問題仍然未有定論,但暗氧的發現無疑為生命起源的研究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

未來的挑戰:開採深海資源還是守護地球最後的「淨土」?

除了科學研究的價值,多金屬結核也吸引了全球對於深海資源開採的興趣。這些結核富含稀有金屬,特別是對電池生產至關重要的鎳和鈷。然而,大規模的深海開採可能會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

對於發現的深海資源,是要開採?還是選擇守護海洋生態? 圖/envato

首先,深海採礦可能導致噪音和光污染,破壞深海生物的棲息地。此外,採礦過程中產生的懸浮物可能對海洋生物,尤其是水母等生物造成生理負擔。研究顯示,水母在模擬的採礦環境中會因應對懸浮物而消耗大量能量,這可能削弱其免疫系統並降低生存率。

因此,雖然深海資源的開採看似能解決當前的能源危機,但國際間對此議題的爭議仍然持續。全球已有32個國家支持暫停或禁止深海採礦,呼籲進行更多的生態影響研究以確保環境保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暗氧的發現,不僅為科學研究帶來新的挑戰,也為深海資源的開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能源危機與生態保護之間,我們需要尋找平衡點。未來的技術或許能夠在不破壞環境的情況下,模擬自然過程生成多金屬結核,從而實現可持續的資源開採。

此外,暗氧現象的發現也為探索外星生命提供了新的思路。當我們在其他行星上發現氧氣時,不一定意味著那裡存在光合作用生物,可能是類似多金屬結核的無機反應在默默進行。這一發現或許將改變我們對地外生命的定義與尋找方式。

深海的秘密仍在不斷被揭開。從暗氧的發現到多金屬結核的開採,這片未開發的疆域將在未來的科學探索與資源爭奪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無論是能源危機的解決還是生態系統的保護,我們都應以謹慎且負責任的態度面對這一未知的領域,避免打開潘朵拉之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PanSci_96
1262 篇文章 ・ 2393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