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仰望海面,波紋閃動

活躍星系核_96
・2013/07/26 ・5646字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SR值 507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 / 史杯時碳

「咕嚕,咕嚕...」幾團氣泡從我眼前經過,漂浮著、上升著。

視線跟隨著氣泡,我微微抬頭仰視;湛藍的海水之上,一片巨大的透明表面,開展在我的上方,晃動著、搖擺著。

那海面交織律動的波紋,閃閃發亮,耀眼的光線刺得讓我稍稍瞇起了眼睛。甩一甩頭,擺擺我的鰭狀前肢,乘著海流,在溫柔地包覆著我全身四周的海水中向前划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俯視下方的海底,有起起伏伏的山峰。珊瑚礁鋪滿一整片,一根根樹枝般的枝枒,聚集在一起生長成一面面向上舒展的橢圓形平台;各種鮮豔豐富的色彩,彷彿把所有大自然中最飽和的色調都呼喚過來這裡集合比賽。各種小魚穿梭在其中,牠們身上的斑斕花紋,也像是不想在這場盛宴中落在任何對手之後。

最近幾天游過的這附近,經常有大量的魚成群移動,有時候牠們經過我的上方,擠得遮蔽了穿過海面射入的耀眼光線。有一次,我看到大約有五千隻長鼻鸚哥魚聚集在一起產卵,牠們鬧哄哄地亂成一片,在那裏為了延續後代而互相交換著卵子與精子,一顆一顆的蛋把附近的海水都弄得混濁了!有時候,我會遇到一整群銀、黃、藍黑色交錯的黃鰭鮪魚;甚至我也曾經一下子看到一百多隻的鯊魚,或者是鯨魚這些大傢伙。

你能夠想像嗎?以上這些是一隻綠蠵龜洄游經過太平洋中央,吉里巴斯共和國的鳳凰群島(Phoenix Islands)海域時,所會看到的美麗景象。「那些(海洋生物們生機勃勃的)活動,本來就是海裡經常發生的事,但現在卻因為人類的參與,而使這些活動處處受限。」海洋科學家克雷格.史東(Greg Stone),不時微微地搖著頭,感性地如此闡述著。(1)

圖一:吉里巴斯,鳳凰島海域裡的魚群。Greg Stone:「那裡的魚大量成群地一起遊動,遮蔽了從海水表面射入的光線。」圖文擷取自(1)
圖二:大約五千隻鸚哥魚聚集在一起產卵。圖片擷取自(1)
圖三:銀、黃、藍黑色交錯的黃鰭鮪魚。圖片擷取自(1)


TED talk — 克雷格.史東:一次保育一個島嶼來拯救海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起源點,所有地球生物共同的故鄉。蔚藍的海水覆蓋約70%的地表,為大約97%的生命提供居所(3)。你知道嗎?地球上每一天出生的新生命中,有超過一半是來自海洋 (4)。海洋中的光合作用,產生我們賴以呼吸的氧氣大約一半的量(3,4);而長久以來,地球上大部分的有機碳,都在海洋中被吸收或儲存(這一過程主要由微生物所完成)(3)。龐大的海洋,儲存了地球上97%的水,穩定了地球上的氣候、天氣與溫度變化;沒有水,就沒有生命,因此,聲譽卓著、曾經進行過許多次深海研究與探險的女性海洋科學家Sylvia Earle說:「沒有藍色,就沒有綠色。(No blue, no green.)」[3]的確,如同她在2009年的TED大獎得主演講中所說的:「不管你生活在什麼地方,你喝的每一滴水,每一次的呼吸,都將你與大海聯繫起來。」


TED talk — Sylvia Earle的TED大獎願望:保護海洋


【塑膠垃圾 奔向大海】

海洋雖然對每一個人都如此重要,但是對於大部分生活與居住在遠離岸邊的陸地上的我們來說,卻又是如此遙遠,如此陌生,以至於我們時常把關注焦點都集中在陸地上,而在不知不覺中忽略了它的存在(補充參考:圖四)。我們經常沒有料想到,我們向大海排放的東西,或是對海洋的索取都會傷害到海洋(3);甚至,我們可能根本就沒有注意到自己正在向海洋排放,或者是索取一些東西。

我們向海洋索取,進行過度的漁業捕撈,超過了大自然補充的速度,使得大型魚類族群的個體數量急速減少,某些種類瀕臨絕種,而有些魚的體型則在幾十年內大幅縮小(6,7)。我們向海洋排放:除了經由河流進入大海的有毒工業、畜牧或家庭廢水以外,流入海裡的肥料等大量的養分(加上大型魚類減少的因素)破壞了原來的生態平衡,使得某些浮游植物過量增生,消耗掉大量的氧氣或者釋放大量毒素,因而讓某些海域甚至海灘變成了危險地帶(7);油輪或者是鑽油平台失事所造成的海上原油洩漏對海洋生物與海鳥的致命威脅相信大家都不難想像;然而,除了這些看起來明顯致命的有毒物質以外,我們一般人的日常生活裡,更可能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投向海洋的,卻是最常見的飲料瓶等等塑膠垃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四:創造了以鯊魚「謝門」為主角的海洋生物漫畫「謝門的潟湖」的漫畫家Jim Toomey在TED演講中說:「(在某件事發生之前,)我對海洋的印象只是這樣,我覺得海洋只是一片藍海;這就是我們所有人對海洋的最初印象,很神秘……所以人們畫出來的地圖會像這樣:對陸地描繪得巨細靡遺,但一畫到陸地邊緣的海洋,就只是用藍色的顏料描繪成一大潭水而已,這是我在學校時對海洋的印象。就好像老師說:『所有的地理和科學,都只教到陸地邊緣而已,其他部分不會列入考試範圍。』」圖文取自(5)

許多海洋工作者都有令自己難以忘懷的,與海洋塑膠垃圾特殊的接觸經驗。我們提過的第一位海洋科學家Greg Stone十分熱愛搭潛水艇進行深海探險;他回憶起20年前,當他搭著日本政府所擁有的,世界上能潛入最深海域的潛艇下潛到5400公尺深的海底時,原本以為會到達一片純淨自然的海底區域,但是,非常意外的,當他們到達那裏時,卻發現早已經有一大片的塑膠垃圾和廢棄物領先了。這觸動了他的念頭:「那時我才明白,我不可能以玩樂的心情來研究科學和探索,我必須要更有深度,我要朝保育這個目標前進。」(1)

圖五:海洋科學家與保育工作者Greg Stone,在他身後螢幕上的是他所搭乘的,當時世界上能潛入最深海域的潛艇。圖文擷取自(1)

塑膠垃圾占了海洋垃圾中的80%~90%(8),而且其中有許多是飲料瓶與瓶蓋(尤其是,聚丙烯(PP)瓶蓋沒有被列入美國的塑膠瓶回收法案中)(9)。首次發現目前已經頗為知名的太平洋垃圾帶(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的海洋學家Charles Moore船長,在兩個北夏威夷環礁上數以百萬計信天翁的棲息地中,發現信天翁父母們努力蒐集漂浮在海面上,分別從日本和美國被洋流所帶過來的瓶蓋,將它們誤當成是食物,先吞下再回吐餵給幼鳥吃。成千上萬隻幼鳥因此正在死亡線上掙扎,他們的胃裡滿是瓶蓋與其他垃圾(9)(圖六)。Moore船長在夏威夷北部的渦流處,用浮游生物拖網所採集的海水樣本中,發現裏頭的塑膠含量比浮游生物還多,以致於他感嘆,那片海洋已經逐漸變成「塑膠湯」了。

TED talk — 查理斯•摩爾:被塑膠充斥的海洋

圖六:從一隻死去的四個月大黑背信天翁的胃裡所取出的塑膠瓶蓋、塑膠碎片與其他垃圾。圖片擷取自(9)

Roz Savage小姐(10)在她35歲那一年,決定從原來身為一位管理顧問,穩定但枯燥的生活中解放出來,展開她不讓生命留白的熱血冒險旅程。她在2005年時完成一個人划船橫越大西洋的壯舉;挑戰成功後,她自然決定朝下一個更大、更困難的目標 — 橫越太平洋前進。她談到她的冒險旅程,其中有一段特別的經歷是,她有一次因為海水淡化設備故障,所以和另外一組正好經過附近海域的航行者聯絡在海上會合碰面。他們為了喚醒大眾對於北太平洋垃圾環流問題的重視,而用15000個空的塑膠瓶所綁成的兩艘船,也打算挑戰划船橫越太平洋。當他們碰頭的那一天,釣到一條大鬼頭刀魚,Roz說:「那是我三個月來吃過最棒的一餐。」她的新朋友告訴她:當天他們運氣實在不錯,因為他們前幾個星期釣到一條魚,把魚剖開時,「居然發現裡面全是塑膠。」(圖七)這一次的航行旅程,喚醒了她對於塑膠汙染,氣候暖化所導致的海平面上升等等生態問題的重視。(10)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七:Roz Savage在海上遇到的冒險同好所釣到的一條魚,剖開後發現魚腹有許多塑膠碎片。塑膠會釋放化學毒素到吃下它的生物體內,若人再把魚吃下去,毒素會囤積到人體內,影響健康(10)。圖片擷取自(10)

TED talk — 羅茲﹒沙維奇:為什麼我要划船横渡太平洋


【如果大海能夠 喚回曾經的愛】

既然塑膠垃圾在大海裡會造成這麼大的問題,我們是不是應該趕快行動,把他們全部都從海裡撈起來呢?充滿熱血的Dianna Cohen小姐[8],就曾經想這麼做。Cohen原本是一位使用塑膠袋作為創作材料的視覺藝術家,當她聽說關於北太平洋垃圾環流和垃圾漩渦的種種以後,就提出了一個計畫,準備了船隻和機器,想要出海把垃圾打撈上來,壓扁做成建材送給開發中國家使用。但是,當她和專家討論過以後,卻發現她的計畫所能打撈上來的垃圾量和全世界每天新排放到海裡的數量相比,只是九牛一毛。於是她領悟到:「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我們必須把生產垃圾的源頭關起來。」她合作創辦了「塑膠汙染聯盟(Plastic Pollution Coalition)」,告訴大家:我們必須停止使用這種用過即丟,因此每天以全球性的規模入侵海裏的塑膠產品。我們該關注、擔心的不只是漂浮在海上的塑膠,還有所有那些充斥在我們生活四周的塑膠容器、包裝,和可能滲入我們食品中的塑膠毒素。除此以外,她也提醒我們,目前實際上的資源回收比率很低(在美國,低於7%),即使我們將塑膠瓶放入了回收桶,但是只要在資源回收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環節發生失誤,塑膠垃圾最終的歸宿就很有可能是流入大海;而且即使是被回收的塑膠材料也只能作為次級的用途降級使用,不能真正回復成原來的原料。因此,她呼籲大家面對塑膠時,在原本的「3R」(「減量 (Reduce)」、「再利用( Reuse)」、「回收 (Recycle)」)原則前面,應該再加上一個「R」,即「拒絕(Refuse)」:盡可能不使用「用過即丟」的塑膠容器,而使用不鏽鋼瓶或者玻璃瓶等等來替代。(8)

TED talk — 戴安娜.科恩(Dianna Cohen):關於塑膠污染的殘酷事實

Dianna Cohen小姐提出了身為個人,可以從自己做起的減少塑膠汙染的行動,而在另外一個方面,身為一個民主社會與全世界的公民,我們還可以,或甚至說應該思考在社會與國家的層面上,應該制定或支持怎麼樣的制度來保護海洋。像「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海洋保護法律專家Kristina Gjerde,就在TED演講(2)中,呼喚大家了解海洋的美好與重要性,制定保護公海的國際法,並且推動各國政府的合作,來管理並且避免佔64%的海洋面積,沒有被任何國家的法律所保護的海域受到破壞。還有,我們先前曾經提到兩次的老朋友 — 海洋科學家Greg Stone,致力於推動海洋保護區(相當於陸地上的國家公園或自然保護區)的成立。在他與保護國際(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的努力推動、紐澳等周邊國家與大型國際組織的贊助,以及吉里巴斯共和國政府的誠意合作下,研議成立「鳳凰群島信託基金」,計畫籌資給予吉里巴斯禁止漁業捕撈的補貼(而事實上,尚在籌資階段時,吉里巴斯便停止了捕撈)(1);最後終於成立了鳳凰群島保護區(Phoenix Islands Protected Area,PIPA)(11),並且在2010年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指定的世界遺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02年,正當Greg Stone開始著手推動保育鳳凰群島海域時,發生了因海水溫度異常上升而導致的珊瑚白化現象,有60%的珊瑚死亡(1)。這不啻是一大打擊;然而,這片海域的珊瑚礁卻以科學家所觀察到過最快的速度自然復原,現在已恢復到了往日鳳凰群島的生機。(請見圖八、圖九)Stone認為,這應該歸功於這片海域已成為一片保護區,有許多健康的魚群,海藻也在此落地生根,連帶地讓當地珊瑚礁也長得很好(1)。他評論這一件事情道:「就像一個生病的人,如果有很多種疾病纏身,就很難治癒,可能會死;但如果只感染了一種疾病,那就很有可能治癒。氣候變遷的溫室效應所造成的影響,是(在鳳凰群島海域這裡)唯一會威脅或影響珊瑚生長的因素,因為我們排除了過度捕撈,汙染與海岸開發等各種因素,所以珊瑚得以全速復原。」(1)

面對海洋現在每天都正在遭受全球性、數量龐大的塑膠垃圾汙染問題,雖然規模比鳳凰島珊瑚礁的白化危機還要大得多;在目前看來,身處在一個被塑膠所包圍的世界裡,人們似乎也不太可能一夕之間就停止塑膠的使用,好像前景不怎麼樂觀。但是,就像在Greg Stone的經驗中,他們並不是在事先就能夠預見珊瑚礁快速的復原;他們所做的,只是就預定好的海域保護計畫,一步一步的持續去穩定推動,因此而得到了雖然是意料之外的驚喜,但是卻是符合他們推動保護區初衷的果實。或許對於海洋垃圾,我們雖然很難馬上在實際的執行面上將所有問題根本的解決,但仍然應該一點一滴的持續努力;也許持續地累積正向的條件,有一天可能發生我們目前還沒能預見的轉機。反過來說,如果我們不願意為現在已經浮現的危機進行試圖思考並進行正向的努力,或甚至讓情況更加速地惡化,也許在潛在轉機有發生可能的階段之前,我們就已經先斷送了我們自己的機會了,不是嗎?至少,在下一次使用塑膠瓶時,我們可以想一想,怎麼樣盡可能減少讓現在自己手中的瓶子,有漂流到大海中的機會。想一想那湛藍清澈,在水底看了都刺眼的海水波紋、其中穿梭的龐大魚群、色彩美麗的珊瑚礁,和可愛的綠蠵龜吧!

TED talk — 克莉絲蒂娜·傑爾德:為公海立法

圖八:2002年,鳳凰群島海域發生了因海水溫度異常上升而導致的珊瑚白化、死亡現象。圖片擷取自(1)
圖九:2010年的鳳凰群島珊瑚礁,已恢復了往日生機。圖片擷取自(1),由Brian Skerry所攝影。

【參考資料與註解】

(1) 本段文字與前面兩段的海洋景象描述,是由Greg Stone 的TED演講 – “Saving the ocean, one island at a time”所提及的實際海洋觀察經驗,加以創作、改寫而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 Krinstina Gjerde, TED演講 – “Making law on the high seas”

(3) Sylvia Earle, TED演講 – “Sylvia Earle’s TED Prize wish to protect our oceans”

(4) Paul Snelgrove, TED演講 – “A census of the ocean”

(5) Jim Toomey, TED 演講– “Learning from Sherman the shark”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6) Jeremy Jackson, TED演講 – “How we wrecked the ocean”

(7) Daniel Pauly, TED演講 – “The ocean’s shifting baseline”

(8) Dianna Cohen, TED演講 – “Tough truths about plastic pollution”

(9) Charles Moore, TED演講 – “On the seas of plastic”

(10) Roz Savage, TED演講 – “Why I’m rowing across the Pacific”

(11) 可參考Wikipedia – “Phoenix Islands Protected Area”條目。網址: http://en.wikipedia.org/wiki/Phoenix_Islands_Protected_Area

(12)補充推薦:Daniel Pauly, TED演講 – “The ocean’s shifting baseline”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活躍星系核_96
778 篇文章 ・ 127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深海發現大型礦場和「暗氧」!是能源危機的希望還是潘朵拉之盒?
PanSci_96
・2024/09/21 ・233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深海的暗氧:無光環境中的神秘氧氣生成

深海,被譽為地球最後的未開發疆域,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奧秘。數千公尺深的海底沉積了數量龐大的多金屬結核,這些礦物因含有大量珍貴金屬,對現代技術,尤其是能源轉型,至關重要。然而,科學家在探索這些結核的過程中意外地發現了一種神秘的現象:暗氧,即在無光的深海環境中生成氧氣的過程。這一發現不僅可能改變我們對海洋生態系統的理解,還可能重新定義地球早期生命起源的故事。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長期以來,科學界普遍認為氧氣的生成依賴於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藻類及一些細菌透過陽光將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並釋放氧氣的過程。這一過程主要發生在地球表層和淺水區域,是維持大氣和海洋中氧氣含量的核心機制。根據這一觀點,只有在陽光能夠到達的區域,氧氣才能被生成。因此,對於深達數千公尺的深海區域,我們的認識是,氧氣主要來自於表層水透過洋流輸送到深處。

然而,深海中缺乏光源,光合作用無法進行,這意味著氧氣在深海中的供應受到限制。雖然洋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將氧氣輸送到深海,但這一過程極其緩慢,往往需要數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完成一次循環。因此,科學家一直認為深海是一個缺氧的環境。

多金屬結核的發現,是新能源的關鍵,還是海洋生態的災難?

在這樣的背景下,科學家對深海進行了更深入的探索,並發現了錳結核(英語:Manganese nodules),又被稱為多金屬結核這一珍貴資源。多金屬結核是富含金屬的岩石,其主要成分包括鈷、錳和鎳等金屬。這些結核廣泛分佈於全球深海區域,尤其是太平洋海域,儲量高達數兆噸。這些金屬對綠色能源技術,如電池生產,具有極高的價值,吸引了全球各國的關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這些結核不僅是地球資源的寶藏,它們還隱藏著另一個重要的發現。2013 年,科學家安德魯·斯威特曼(Andrew Sweetman)在太平洋克拉里昂-克里珀頓區域進行深海研究時,意外地發現,在封閉的深海水域中,氧氣濃度竟然有所增加。這一現象引發了科學界的極大關注。

科學家探索深海的多金屬結核時,意外發現「暗氧」的存在。 圖/envato

暗氧的生成機制

斯威特曼的研究團隊推測,深海中的多金屬結核可能在某些化學條件下,充當了天然電池。這些結核通過電化學反應將水分解為氧氣和氫氣,從而在無光的環境中產生了氧氣。為了驗證這一假設,團隊在實驗室中模擬了深海環境,並確實觀察到氧氣從結核生成的現象。

不過,這一過程並非如想像中簡單。根據實驗數據,某些海底結核表面的電壓僅為 0.95 伏特,卻能夠生成氧氣,這與理論上需要的 1.6 伏特電壓不符。研究團隊進一步推測,這可能與結核的成分有關,例如含鎳的錳氧化物可能起到了催化作用,降低了反應所需的能量。此外,結核表面的不規則排列及空隙可能也促進了電子轉移和水的分解。

暗氧的發現挑戰了我們對氧氣生成的傳統理解。過去我們認為,地球上的氧氣主要來自於光合作用,但這一現象表明,甚至在無光的深海環境中,氧氣也能通過無機物的電化學反應生成。這意味著,我們對於地球早期氧氣循環及生命演化的認識可能存在重大疏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多金屬結核的形成需要氧氣,而這些結核大量出現在深海中,是否表明早期地球上就已經存在非光合作用的氧氣生成機制?如果是這樣,暗氧是否可能推動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這一問題仍然未有定論,但暗氧的發現無疑為生命起源的研究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

未來的挑戰:開採深海資源還是守護地球最後的「淨土」?

除了科學研究的價值,多金屬結核也吸引了全球對於深海資源開採的興趣。這些結核富含稀有金屬,特別是對電池生產至關重要的鎳和鈷。然而,大規模的深海開採可能會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

對於發現的深海資源,是要開採?還是選擇守護海洋生態? 圖/envato

首先,深海採礦可能導致噪音和光污染,破壞深海生物的棲息地。此外,採礦過程中產生的懸浮物可能對海洋生物,尤其是水母等生物造成生理負擔。研究顯示,水母在模擬的採礦環境中會因應對懸浮物而消耗大量能量,這可能削弱其免疫系統並降低生存率。

因此,雖然深海資源的開採看似能解決當前的能源危機,但國際間對此議題的爭議仍然持續。全球已有32個國家支持暫停或禁止深海採礦,呼籲進行更多的生態影響研究以確保環境保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暗氧的發現,不僅為科學研究帶來新的挑戰,也為深海資源的開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能源危機與生態保護之間,我們需要尋找平衡點。未來的技術或許能夠在不破壞環境的情況下,模擬自然過程生成多金屬結核,從而實現可持續的資源開採。

此外,暗氧現象的發現也為探索外星生命提供了新的思路。當我們在其他行星上發現氧氣時,不一定意味著那裡存在光合作用生物,可能是類似多金屬結核的無機反應在默默進行。這一發現或許將改變我們對地外生命的定義與尋找方式。

深海的秘密仍在不斷被揭開。從暗氧的發現到多金屬結核的開採,這片未開發的疆域將在未來的科學探索與資源爭奪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無論是能源危機的解決還是生態系統的保護,我們都應以謹慎且負責任的態度面對這一未知的領域,避免打開潘朵拉之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海廢問題怎麼解?竟然有人回收漁網做筆電!?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9/17 ・4433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HP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海廢問題怎麼解?竟然有人回收漁網做筆電!?

你知道嗎?地球上最大的垃圾場,就是我們的大海。全世界一般依據位置,將海洋廢棄物分為海岸、海漂與海底三大類。英國麥克阿瑟(Ellen MacArthur)基金會曾預測,我們的海洋,到 2050 年會變成垃圾比魚多的塑膠濃湯。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太平洋垃圾帶(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它的面積有 3 個法國和 44 個台灣那麼大。

到底是誰在亂丟垃圾?垃圾與它們的產地在哪裏?

科學家發現,漁業大國貢獻了不少垃圾,台灣更是榜上有名!雖然從陸地而來的垃圾量也很可觀,但來自漁業活動、源於海洋的廢棄物如漁網漁具,更難回到岸邊,因此成為海上最主要的垃圾。科學家推算,每年大概總計有四成的漁網漁具會掉到海中。

從太平洋垃圾帶撈回來的垃圾分析,其中 46% 就是廢棄漁網。科學家還一一檢視垃圾上的標籤字眼,發現源頭是五個北太平洋的漁業大國——日本、中國、韓國、美國及台灣。更別説全球還有另外四個海洋垃圾帶,所有垃圾量加起來勢必會更驚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也先別急著怪漁業從業人員,因為他們也不一定是故意要亂丟垃圾的。瞬息萬變的大海,本來就不是一個好作業的地方,破壞、遺失設備是常有的事。不過海洋垃圾問題如此棘手,難道就沒有解決方案嗎?

圖/shutterstock

人類與垃圾帶的對決,勝算到底有多大?

其實已經有不少人投身清除海洋垃圾的工作。大家還記得太平洋上的海洋吸塵器嗎?這個由「海洋清理行動( The Ocean Cleanup )」發起、號稱史上最大海廢清除計劃,雖然一開始出師未捷身先死,下水沒幾個月就故障,但後來升級調整後,已在今年 5 月完成執行第 100 次的任務。

除了清除海上的垃圾,從河川攔截也很重要。The Ocean Cleanup 還研發了攔截者(The Interceptor),它是一艘太陽能自動船,船頭設有一道垃圾集中屏障,能將垃圾引導進入船上的收集系統再集中處理。

其他活躍在海洋垃圾清除前線的,還有來自澳洲的全自動海洋垃圾桶 Seabin,被裝設在港口碼頭的它,透過底部幫浦製造水流,讓海廢可以從水面被吸入,小至 2 毫米的微塑膠也可被收集到其纖維網袋內。印度的 AlphaMERS 團隊,則設計了攔截漂浮垃圾的柵欄與串聯清掃系統,可以清除河川與湖泊表面的廢棄物。有標誌性大眼、水車造型的 Mr. Trashweel,被設置在美國巴爾的摩港口,結合太陽能與水力發電,使用清除海上油污的攔油索,將垃圾引導到它的垃圾箱中,每年可攔截 500 噸垃圾。荷蘭的泡泡屏障 the Bubble Barrier ,設計原理也相當聰明,它會從水底產生「氣泡簾」,引導塑料垃圾到水面上,再利用水流把垃圾推向捕獲系統,克服了大型撈網會阻擋船隻或海底生物,以及高維護更替成本的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廢漁網改頭換面?

不過要讓海廢界的奪命殺手——廢棄漁網「洗心革面」,在技術上有一大難關,因為漁網主要是以尼龍製作的。尼龍是聚硫胺高分子(Polyamide),在分子主鏈上因為有大量高極性的化學基,分子鏈間作用力較强,還能在產生氫鍵的同時,使結構排列整齊,造就了它優秀的韌性强度。

圖/HP

但如果用回收寶特瓶的「物理回收」,即沒有改變其聚合型態的方式來回收尼龍,尼龍的分子鏈就會斷裂,大幅影響纖維的機能性,走上被降級使用一途。好在如今已有廠商研發出「化學回收」尼龍的技術。收集來的廢棄漁網先被清洗、切碎成段,接著被高溫熔融,再透過像「術式反轉」的解聚(depolymerization)、分解、精煉及純化工序,讓尼龍從聚合物還原到單體狀態。這些原料單體會再被聚合,製造成尼龍再生粒子。被混煉改質、强化性能的粒子重新進行紡絲後,會形成全新的尼龍纖維,就可以被無限循環利用啦!

這種做法,可以大大節省原本用來製作原生尼龍的石化資源、減少碳排放,還可以讓廢棄漁網重獲新生。再生尼龍可以拿來做衣服、眼鏡,甚至可以搖身一變,變成你桌上的筆電!

「親愛的,我把漁網做成筆電了!」是誰這麼瘋?

是誰想到要把廢棄漁網做成筆電?早在 2019 年,HP 就領先全球,推出全球第一款使用海洋回收塑料的筆記型電腦,打破我們對海洋廢棄物的想象。在 2023 年,更進一步海洋垃圾中難以忽視的狠角色廢棄漁網,打造出 HP EliteBook 1040 G11頂級輕薄商務筆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HP EliteBook 1040 G11 貫徹環保永續理念,是世界上第一款採用從海洋中回收的廢棄漁網製作成鍵盤的筆電。除了讓廢棄漁網重獲新生,外殼也採用部分回收鎂合金製作,外盒包裝 100% 採用可回收材質。而且我敢保證大家絕對想不到,這台筆電的材質,竟然還包括回收的家庭用油!

是的,你沒聽錯,就是 cooking oil!食用油經過回收,可以製成生質材料聚羥基烷酸酯 (Polyhydroxyalkanoates,PHA)。PHA 是目前市面上唯一可在海洋分解之生質塑膠,可謂是新興生質塑膠材料中的明日之星!雖然使用回收材質會提高成本,但 HP 持續以實際行動,支持減碳、森林復育及循環經濟,創造永續發展。

圖/HP

你也許有疑問,用海洋廢棄物製作的筆電,性能靠不靠得住?別擔心,HP 重視環境保護,效能也不馬虎!HP EliteBook 1040 G11 完美展現 AI 潮流下劃時代的超效能,搭載 Intel® Core™ Ultra7 H 處理器,再搭配 Intel® Arc™內顯,3 大 AI 引擎實現高效能低功耗,大大提升生產力。

使用筆電時最怕遇到兩大痛點,第一是筆電太重,第二就是續航力。如果為了縮小電池、減輕筆電重量,又不得不犧牲筆電的續航力。不過這些問題,在 HP EliteBook 1040 G11 身上能同時迎刃而解,兩全其美。AI 效能與電力的平衡密不可分,透過 HP Smart Sense 智慧軟體,搭配優秀的散熱功能管理,再加上全新高密度渦輪電扇,筆電續航力不僅大大提升,更能降低機身溫度 40%,機身還能維持 1.18 KG 的優雅輕薄,讓你無論通勤出差,都輕鬆隨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台筆電,還有什麽神奇的地方?

你是不是還在擔心電腦被駭客入侵、行蹤被偷窺,所以逼不得已,在筆電的視訊鏡頭上貼上醜醜又黏糊糊的膠帶呢?那一定是因為你還不認識 HP 全新的防窺功能!

HP EliteBook 1040 G11 搭載了全新的 Sure View Gen 5 Panel,它經過五個 Generation 的進化,終於達成完美防窺使用體驗。一鍵防窺的功能,只要一 off 就可以分享視訊,一 on 就可以確實防窺,成為你個人隱私的最佳守衛。

除了駭客病毒,你可能也害怕筆電上沾染讓你生病的病毒!這台全新冰川白配色的筆電,不只是外形設計靚麗,更採用防污油墨塗層技術,可以抗指紋沾附,而且全機殼都可以使用酒精擦拭,中看又中用,還是筆電界的衛生扛壩子!

圖/HP

HP EliteBook 1040 G11  還不止這些!

想了解更多商品 ► https://www.hp.com/tw-zh/laptops/business/elitebooks/1000-series.html
它可以搭配操作體驗超直覺觸控面板,讓你一 Touch 即通,用過的人都説他們再也回不去了。
不僅如此,HP EliteBook 1040 G11 還是你拼事業的好夥伴!標配 5 百萬畫素IR人臉辨識鏡頭,完全是為了專業會議協作而生。無論你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進行線上會議,它的動態色彩調校功能,可以在背光或低光源時,自動追蹤取景,配置 Poly Studio 及 HP 的 AI 降噪技術,最佳化你的視訊會議體驗。你再也不必擔心那些視訊會議畫面模糊、聲音不清楚的尷尬時刻,可以在客戶或老闆面前自在表現。

步入 5G 萬物聯網的時代,HP EliteBook 1040 G11 也搭載 5G 廣域無線網路 (Wireless Wide Area Network,WWAN),使用者可以透過 SIM 卡或是 eSIM 服務直接連網。5G WWAN 的內建,讓整套資訊安全迴路更加穩健,是你追求資安的最安心選擇。

參考資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8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這些太空垃圾會不會阻礙我們太空旅行?太空垃圾怎麼清? 
PanSci_96
・2024/05/29 ・5682字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類上太空的夢想會被我們親自摧毀嗎?

隨著火箭成本降低,人人都能把衛星丟上太空,現在,當你晚上抬頭看天空,你看到的星星可能不是星星,而是人造衛星。你看到一閃而過的的流星,可能只是墜入大氣的太空垃圾。

這些多到不行的太空垃圾已經成為隱憂,更可怕的是,這些以超音速飛行的太空垃圾可能摧毀其他衛星,在衛星軌道上製造更多不可預期的致命飛彈。有人擔心,人類終有一天會無法穿過這片垃圾雲,天空永遠被自己封閉。 終於,有人提出清理太空垃圾的方法了,但這些方法真的可行嗎?

現在的太空垃圾有多少?

最大的太空垃圾可能是整節火箭!

所有在繞行地球的軌道上失去功能的東西,都會成為太空垃圾,最大的包含壞掉的衛星、和大量運送衛星上太空的第二節推進火箭,例如 1960 年代太空競賽時大量發射的火箭,有許多至今還在宇宙遊蕩,每一個都像公車一樣大。而小東西,則包含太空人在太空漫步時遺忘的東西,或是太空垃圾互相碰撞後產生的碎片,最小可能只有數毫米,小的像隻蚊子。但不論太空垃圾來自哪裡,只要缺乏妥善的管理和追蹤,就可能成為其他運作中設施和儀器的致命血滴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在繞行地球的軌道上失去功能的東西,都會成為太空垃圾,最大的包含壞掉的衛星、和大量運送衛星上太空的第二節推進火箭。
圖|PanSci YouTube

為什麼說太空垃圾真的很危險?

為了不被地心引力拉入大氣,墜向地球,在軌道上繞行地球的物體大多都以非常快的速度在移動,包括現在還在運作的衛星與各種設施。舉例來說國際太空站位於距離地球表面四百公里高的近地軌道(Low Earth Orbit),以大約每秒 7 ~ 8 公里的速度高速移動,是地表音速的 20 倍。也就是說,太空上的車禍可嚴重多了,來自不同方向或不同傾角的物體,可能會以超過每秒 10 公里的相對速度發生碰撞。別說公車大小的太空垃圾了,只要直徑超過 1 公分的碎片就足以對太陽能板或玻璃造成損害。更麻煩的是,大小在 10 公分以下的物體,大多還因為尺寸過小難以追蹤。

那麼,我們的頭上有多少太空垃圾呢?

根據歐洲太空總署 ESA 的資料,目前軌道上有 6800 個運作中的衛星,相對的有超過 3 萬 2千個可追蹤的太空垃圾。但如果估計所有無法追蹤的物體,大於 10 公分的物體可能有超過 3 萬 6 千個,介於 1 公分到 10 公分的則高達一百萬個。

根據歐洲太空總署 ESA 的資料,目前軌道上有 6800 個運作中的衛星,相對的有超過 3 萬 2 千個可追蹤的太空垃圾。但如果估計所有無法追蹤的物體,大於 10 公分的物體可能有超過 3 萬 6 千個,介於 1公分到 10 公分的則高達一百萬個。
圖|PanSci YouTube

在這些太空垃圾中,大多數大型太空垃圾就是來自發射衛星後,一起留在太空的第二節推進火箭,小型太空垃圾則來自火箭爆炸或各種大大小小碰撞所產生的碎片。

太空上曾發生過嚴重的太空垃圾碰撞事件?

歷史上比較嚴重的一次撞擊事件發生在 2009 年,銥衛星公司運作中的通訊衛星,重量 700 公斤的 iridium 33,和失效、重 900 公斤的蘇聯軍用衛星 kosmos 2251,在 789 公里的高空,兩台衛星以每秒 11.7 公里的相對速度直接撞上,化成了兩團在軌道上繞行的碎片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NASA 估計,這單一次的碰撞產生了超過 2000 片可追蹤的碎片,雖然許多碎片受地球引力慢慢墜入大氣燒毀,但直到到 2023 年 2 月的統計,大約還有一半,也就是 1000 片碎片留在軌道上。過往也曾經觀察到碎片從距離國際太空站僅 100 多公尺的位置驚險掠過。

如何解決太空垃圾的問題?

太空垃圾又多又危險,真的有辦法清除嗎?

2023 年三月,NASA 發表一篇研究,整理了關於各種清理太空垃圾的方法與成本,包含從地面或太空發射雷射推動垃圾改變軌道,或是直接物理性撞擊改變軌道,還有透過捕捉垃圾,直接在太空將垃圾循環利用,作為燃料或其他用途的再利用等方法。

透過捕捉垃圾,直接在太空將垃圾循環利用,作為燃料或其他用途的再利用。
圖|PanSci YouTube

清理不同大小的物體,要用的方法跟產生的效益也不同,因此他們評估了針對兩種策略。第一種策略將會優先處理目前最大、最具威脅性的 50 個太空垃圾,例如完整的第二節火箭或是失去功能的完整衛星。第二種策略則是優先移除 1 到 10 公分的十萬個小型垃圾。NASA 分別評估處理這兩種目標帶來的效益,恩,所謂的效益,就是預估能減少多少因為太空垃圾碰撞而產生的損失。

要如何移除太空垃圾呢?

移除大型垃圾主要的方法主要是再入大氣層(re-entry),簡單來說就是讓垃圾落入大氣層燒毀。這個方法預計讓運送任務完成的火箭載具,透過剩餘的推進燃料,順手將其他大型垃圾帶下來。移除這 50 個大型垃圾預計總共會花費 10 億美金,但在移除 30 年後所帶來的效益,將會超過花費的成本,非常划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至於小型太空垃圾,主要使用的方法將會是成本較低的雷射。藉由雷射產生的微弱動能來改變垃圾的軌道,將它們送入大氣層或推離常用的軌道。發射雷射的裝置可以設置在地面或是太空中,單純以使用效率來說,設置在太空所需要的能量較低,但是設置在地面維護和管理比較方便。然而這也衍伸了許多爭議,主要圍繞在這個清除垃圾的雷射也可以作為武器使用,例如在戰爭爆發時用雷射攻擊敵國的衛星。不過如果順利設置的話,清除十萬個小型垃圾後大約只要十年就可以達到等同於成本的效益,比移除大型垃圾能更快回收成本。

至於小型太空垃圾,主要使用的方法將會是成本較低的雷射。藉由雷射產生的微弱動能來改變垃圾的軌道,將它們送入大氣層或推離常用的軌道。
圖|PanSci YouTube

方法有了,但我們真的能讓太空再次乾淨嗎?

太空垃圾問題有解嗎?

現在的太空有多擁擠?

如果把歷史發射資料整理出來,會發現近五年人類的衛星發射數量幾乎是直線攀升,2012 年一整年全世界也只發射了 200 多顆衛星,到了 2022 年已經成長到一年 2000 多顆衛星。而且絕大部分都是來自於美國的衛星,想當然很大一部份都來自於 SpaceX 的星鏈計畫。而受益於獵鷹九號的高成功率和可回收造就的低廉成本,也能夠發射更多的中小型衛星,像是我們臺灣也發射了不少自主研發的立方衛星上太空,例如 2021 的「飛鼠」和「玉山」以及最近才剛發射的珍珠號立方衛星。

如果所有的衛星與火箭都會變成太空垃圾,我們清理垃圾的速度又不夠快,還有可能發生凱斯勒現象(Kessler syndrome),也就是碰撞產生的碎片引發連鎖反應,造成更多撞擊和更多碎片,讓不可控的太空垃圾快速增加,直到新的火箭與衛星都難以穿越,我們將無法前往太空,被自己的創造出的人造物封鎖在地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所有的衛星與火箭都會變成太空垃圾,我們清理垃圾的速度又不夠快,還有可能發生凱斯勒現象(Kessler syndrome),也就是碰撞產生的碎片引發連鎖反應,造成更多撞擊和更多碎片,讓不可控的太空垃圾快速增加,直到新的火箭與衛星都難以穿越,我們將無法前往太空,被自己的創造出的人造物封鎖在地球。
圖|PanSci YouTube

治標也要治本,我們對於即將發射進太空的人造物能有套管理辦法嗎?

1967 年在聯合國通過並簽署的《關於各國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的外太空活動所應遵守原則的條約》,簡稱為《外太空條約》。這個條約制定了各國在外太空活動所應該遵守的原則,其中和人造衛星有關的原則主要有三個:

  1. 國家責任原則:各國應對其航太活動承擔國際責任,不管這種活動是由政府部門還是由非政府部門進行的
  2. 對空間物體的管轄權和控制權原則:射入外空的空間物體登記國對其在外空的物體仍保持管轄權和控制權
  3. 外空物體登記原則:凡進行航太活動的國家同意在最大可能和實際可行的範圍內將活動的狀況、地點及結果通知聯合國秘書長

也就是說,雖然各國需要將太空活動回報給聯合國統計,但實際上在制定規範和進行管制的還是各國本身。以美國來說,分別需要和 FAA 聯邦航空總署申報火箭發射和再入大氣層的計畫,以及向 FCC 聯邦通訊委員會申報衛星的通訊規格,至於要如何避免在太空發生碰撞,是發射單位要自己負起責任,公部門只提供有追蹤的物體軌道資料。

如何避免在太空發生碰撞,是發射單位要自己負起責任,公部門只提供有追蹤的物體軌道資料。
圖|PanSci YouTube

不過對於衛星任務結束後的處置,FCC 倒是有相關的規定和罰鍰。因為如果衛星有動力系統,可以在任務結束時就控制墜入大氣層或飛離常用軌道,進到所謂的死亡軌道(Graveyard Orbit),而通常在申請發射衛星時,也需一併提供任務結束後的處置方式。

去年,衛星電視業者 Dish Network 沒有按照它在 2012 年所制定的衛星處置計畫,將衛星從離地 36000 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再往外推 300 公里。這顆衛星在移動的半途中就燃料耗盡失去了動力,只離開原本的軌道 120 公里,FCC 因此對衛星電視業者開罰了 15 萬美元。這起首次針對太空垃圾的開罰,對於太空垃圾的管制具有重大的意義,代表著對太空垃圾危害性的重視,也代表著清理太空垃圾的商機正在逐漸成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清除太空垃圾能有商業價值?

隨著商業化的太空活動逐漸熱絡,如何讓清理太空垃圾不只是空談也成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如果軌道上的垃圾減少,受益的會是所有使用軌道的衛星。就與現存的回收與垃圾處理方式一樣,我們可以規定所有衛星的生產者都必須繳交「太空垃圾處理費」,如果在發射的過程中產生額外的太空垃圾,則必須提高費率。相對的,如果一家公司提供清理太空垃圾的服務,則可以獲得這些「太空垃圾權」並換成對應的金額。

我們可以規定所有衛星的生產者都必須繳交「太空垃圾處理費」,如果在發射的過程中產生額外的太空垃圾,則必須提高費率。相對的,如果一家公司提供清理太空垃圾的服務,則可以獲得這些「太空垃圾權」並換成對應的金額。
圖|PanSci YouTube

另外,雖然目前對於在軌道上進行捕捉再回收的直接經濟效益並不突出,但如果未來在太空可以建立起專門的處理設施,或許可以作為一個長期的太空垃圾處理機制,沒想到吧,人類要成為跨行星文明的第一步,竟然是得先成立太空垃圾清潔隊。

不過話說回來,要讓各國政府願意砸大錢在太空垃圾回收產業可能還需要一點時間。畢竟相較於直接影響到生活的全球暖化,太空垃圾的危害並不那麼可怕,大型垃圾的撞擊也可以預測並提前避開,因此短時間內也還不會有明顯的感受,但如果你是需要觀測的天文學家,可能就覺得垃圾好礙眼了。

最後想問問大家,你覺得處理太空垃圾最好的辦法會是什麼呢?

  1. 向所有太空公司徵收處理費,培育回收業者,資本的事情資本解決。
  2. 從技術研發著手,火箭能回收,想必衛星回收技術很快也能做出來。
  3. 都別處理了,就等人類把自己鎖死在地球,宇宙垃圾就不會再增加了!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參考資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