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關於中國最近發現的A型流感(H7N9)的FAQ (2013.4.5更新)

PanSci_96
・2013/04/05 ・2547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32 ・七年級

本文由50多位PanSci社群成員共同翻譯自WHO世界衛生組織網站: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on human infection with influenza A(H7N9) virus, China(2013/4/5更新)

隨著最新資訊出現,這份文件將會即時更新。

PanSci上關於禽流感的相關文章請見「birdflu」標籤

1. 甚麼是A型(或稱甲型)流感(H7N9)

A型流感的H7病毒是一組通常在鳥類中傳播的流感病毒。A型流感(H7N9)病毒屬於較大的H7病毒中的一個亞群。雖然偶爾會發現某些H7病毒(H7N2、H7N3、H7N7)會感染人類,但過去並未發現有人類感染H7N9,直到最近從中國傳來的報告才發現此現象。

2. 遭到H7N9病毒感染的人會有怎樣的主要症狀?

目前來說,被感染者會有嚴重的肺炎。症狀包含發燒、咳嗽和呼吸急促。然而,目前對於感染A型流感(H7N9)後可能產生的所有症狀仍所知有限

3. 目前為止中國已經有多少A型流感(H7N9)病毒感染的案例?

每天,每一起回報的新案例都會經過整理跟發布。詳細的當前個案消息可由WHO網頁疾病爆發消息獲得(http://www.who.int/csr/don/en/index.html)。

4. 為何這個病毒現在開始感染人類?

我們還不知道答案,因為我們並不清楚人類感染案例的曝露來源。不過,病毒的基因分析顯示雖然病毒演化自禽流感,但展現出在哺乳類物種中生長的適應特徵,這些適應特徵包括能夠與哺乳類細胞結合,並在接近哺乳類的正常體溫範圍生長(哺乳類的體溫低於鳥類)

5. 我們對於過去全球人類感染H7流感病毒的案例知道多少?

由1996至2012年,傳出人類感染H7流感病毒 (H7N2, H7N3, and H7N7)報告的國家有荷蘭、義大利、加拿大、美國、墨西哥及英國。大部份感染和禽類中爆發的流感流行有關。這些感染主要是造成結膜炎及輕度上呼吸道症狀,唯一一宗死亡病例發生在荷蘭。在這次爆發之前,中國並無人類感染H7流感病毒的報告。

6. A型流感的H7N9病毒,和同為A型流感的H1N1與H5N1病毒不同嗎?

是的。這三種病毒皆為A型流感病毒,但它們是有所區隔的。H7N9與H5N1病毒被認為是動物的流感病毒,只是有時會感染人類。H1N1病毒則可分成:感染人類與感染動物等兩種。

7. 人類是如何感染到A型流感(H7N9)病毒的?

某些經確認的病例有與動物接觸或是處於某些有動物的環境,在上海的一個市場中,在鴿子身上發現同樣的病毒。目前還不知道這些人如何被感染。現在正在調查動物傳人的可能性,以及人傳人的可能性。

8. 如何預防H7N9流感病毒感染?

雖然感染的來源及病毒傳播模式都還不確定,為了預防感染,謹慎的做法是遵守基本衛生習慣,包括手部、呼吸道衛生及食物安全。

手部衛生:

  • 在以下狀況需洗手:烹調準備食物前、中、後;吃東西之前;上廁所之後;照顧動物或處理動物排泄物之後;手髒的時候;照顧家中病人的時候。保持手部衛生可在碰觸到受汙染表面時預防自己以及在醫院的病人、醫護人員和其他人受到傳染。
  • 當手部明顯髒污請用肥皂跟流動清水洗手,若非明顯髒污,可用肥皂跟流動清水,或酒精潔手液洗手。

呼吸衛生:

  • 咳嗽或打噴嚏時,口鼻戴上醫用口罩、或以紙巾、衣袖、手肘等遮蓋,用過的紙巾要盡快丟入有蓋垃圾箱,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後洗手。

9. 吃家禽、豬等肉類食品是安全的嗎?

流感病毒不會透過食用徹底烹調的食物傳遞,因為流感病毒在一般的烹調溫度時會失去活性(食物的每一部份應已至少攝氏70度滾熱,不能有未全熟的粉紅區),食用適當處理及烹調的肉類,包括家禽或野生鳥類,都是安全的。

不要吃患病的動物或因為患病而死亡的動物。

在疫情爆發的地區,肉製品經適當處理及烹調仍可安全食用。不建議食用生肉,及半生熟的血製食物,因其具高度風險。

10. 造訪已登錄病例發生地區的市場跟農田安全嗎?

前往造訪市場時,避免直接與活體動物及動物接觸的表面直接碰觸,如果你住在農村,飼育動物為生,像是豬或是家禽,務必讓你的孩子遠離生病跟死亡的動物;盡量將動物依照物種分開;當發現動物有患病或是死亡時,立即通知當地有關當局。患病或是死亡的動物不應屠宰或處理作為食物。

11. 現在有針對A型流感(H7N9)病毒的疫苗嗎?

目前對於此型流感尚無可用的疫苗;然而,病毒的特徵和樣品已在起初的疫情病例中取得,研發疫苗的第一步就是尋找可以投入疫苗合成的候選病毒。世界衛生組織將持續與合作夥伴研究H7N9型病毒的特性以便找出最佳的候選病毒,當需要做到這一步時,這些候選病毒將會用在疫苗的製造上。

12. 有治療A型流感(H7N9)病毒感染的方式嗎?

在中國進行的實驗室測試顯示A型流感(H7N9)病毒對於某些抗流感病毒藥物敏感,例如神經胺酸酶抑制劑 (oseltamivir與zanamivir這兩種藥物)。當在病程初期給予這些藥物,對於季節性流感及A型流感(H5N1)很有用。但是目前沒有將這些藥物使用在H7N9流感病例上的治療經驗。

13. 大眾正面臨A型流感(H7N9)病毒所帶來的風險嗎?

我們對於這些傳染病的所知,尚不足以判定有無在社區散播的顯著風險。這項可能性正是目前流行病學調查的課題。

14. 醫療人員有感染此種A型流感(H7N9)的風險嗎?

醫療從業人員的確是需要經常與傳染病患接觸,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醫療相關機構應持續的實施感染預防及控制措施,同時其內部醫療從業人員的健康狀況也應密切監控。除了基本的注意事項外,照護疑似或確診A型流感(H7N9)病例的醫療從業人員還必須遵從一些額外的注意事項。
(請見http://www.who.int/csr/resources/publications/swineflu/WHO_CDS_EPR_2007_6/en/index.html )

15. 已經開始進行哪些調查了?

地方及國際的衛生相關單位已經採取了如下及其相關的措施:
• 加強對不明原因引起的肺炎病例的監控,以利對新病例的早期偵測及實驗室確診。
• 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包括評估疑似病例以及對已知病例的接觸。
• 與動物防疫相關單位進行密切合作以找出真正傳染源。

16. 這次的流感病毒會造成流感大流行嗎?

任何源自動物的流感病毒若獲得感染人的能力,在理論上都有可能造成流感大流行。然而這次的A型流感(H7N9)流感病毒是否會造成大流行仍然是未知數。其他源自動物的流感病毒雖然曾經偶然地感染過人類,但這些病毒都不曾造成過大流行。

17. 現在到中國旅遊安全嗎?

現在中國被證實感染的人數非常低。世界衛生組織未建議針對任何旅遊者進入中國或是人員離開中國實施任何旅遊限制。

18. 中國製的產品安全嗎?

目前沒有證據指出這些病例與中國製的產品之間有任何關連性。世界衛生組織反對在此時採取任何貿易限制措施。

文章難易度
PanSci_96
1038 篇文章 ・ 1362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3
2

文字

分享

0
3
2
中國解封後,大規模疫情將出現超強變異株?疫苗還有效嗎?
PanSci_96
・2023/03/19 ・203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22 年 12 月 26 日也開放了出入境的管制,並且解除封控;有些媒體報導,解封之後的 20 天,中國感染人數就達到 6 億,這個數字幾乎就是三年來的全球病例通報總數……。

有人認為這樣大規模的感染會產生新的變異株,這個推測根據在哪?另外,若是新變異株擴散開來,次世代疫苗是否仍有用?

次世代疫苗能否對抗新變異病毒

首先,我們來談談新的變異株以及這一波中國疫情帶來的影響。

現在的變異株 XBB、XBB 1.5、BF.7、BQ.1.1 等都是 Omicron 衍生而來的,例如:XBB 或 XBB 1.5 都是由 BA.2 突變而來,而 BF.7 以及 BQ.1 則是由 BA.5 突變形成新的變異株;這些變異株比起原始株具有更強的免疫逃避性以及傳播力,這也表示著,疫苗所產生的抗體效果更差,傳播的機率更高。

因此,如果只打了三劑原始株疫苗,體內的抗體幾乎無法對抗 BQ.1 及 XBB,即便是打過疫苗又經歷過 BA.2 或 BA.5 的突破性感染,體內對抗 XBB 及 BQ.1 的效果也有限;不過若是打次世代疫苗的加強劑,對比施打四劑原始株疫苗,對抗 XBB 和 BQ.1 效果仍較好。

比起施打四劑原始株疫苗,次世代疫苗加強劑對抗變異株的效果較好。圖/Envato Elements

以台灣 COVID 流行的數據來看,本土主要流行病毒株仍然為 BA.5 以及 BA.2.75,兩者佔了 83%,BQ.1 目前已佔 2% ;而在境外移入案例中,BQ.1 和 XBB 雖然僅佔 18%,但 BQ.1 或 XBB 都比 BA.5 有更強的傳播力和免疫逃避力。未來 BQ.1 或 XBB 有可能逐漸取代 BA.5 和 BA.2.75 成為台灣流行的變異株。

至於新的變異株是否更「毒」呢?根據分析再感染研究報告指出,Omicron 開始流行的前三個月,其再感染率達 3.31%,這也顯示面對新的變異病毒株時,的確有再感染的風險。但若是我們觀察 XBB 和 BQ.1 取代其他病毒株流行的國家中,其實住院率並沒有明顯上升,這可能表示 XBB 和 BQ.1 的毒性沒有增加,或是因為二價疫苗施打。

短時間大規模疫情會產生新的變異病毒株?

由於 SARS-CoV-2 為 RNA 病毒,較 DNA 病毒在複製過程中更容易產生突變;另外,若病毒感染了免疫低下的族群,更容易在人體內產生更多突變,新病毒株越容易產生。但也不必過於擔憂,突變後的病毒在傳播後,還需進行淘汰賽,才能選出強者病毒。

突變後的病毒傳播至人體後,還需進行淘汰賽。圖/Envato Elements

那麼是否打了有效疫苗或是感染過的人,就不會促使病毒產生新的變異呢?這牽涉到了一個免疫學上的概念——「抗原原罪現象」。

這個現象是指,當我們身體藉由感染或疫苗注射獲得抗體後,若再次遇到有「些微差異」的病毒時,身體會傾向使用之前獲得的抗體記憶來產生抗體,而無法針對該病毒產生更有效的免疫力;也就是說,如果這些先前的抗體沒有辦法有效滅掉變異病毒時,反而會變相篩選掉之前感染的病毒,留下可以躲開抗體攻擊的變異病毒。在這樣的條件下,當環境充斥著大量病毒,造成突破感染,更助於變異病毒成功突圍而出。

另外還需考量到,不同國家、地區流行的病毒突變株不同,所施打的疫苗也不同,這就表示,如果疫苗效果越差,又將帶口罩、隔離、消毒等公衛措施取消,便會促使病毒傳播到已經具有抗體的人,造成突破性感染。

各地所施打的疫苗,亦為影響產生新的變異株原因之一。圖/Envato Elements

疫情不透明的地方怎麼知道嚴不嚴重

在台灣,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會每天發布感染的人數,並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公布各種病毒株比例,我們可以根據數據和自身狀況調整防疫的強度。

然而有些地方可能因公衛不發達或是刻意掩蓋,使得疫情統計困難,讓外界無法得知疫況。那麼,可以透過什麼方法知道這些地方的疫情狀況呢?

透過英國醫療資訊分析公司 Airfinity 收集數據並以模型推估,中國各省每日確診病例可能會達到 480 萬人的峰值,這瞬間大量的染疫人數會使醫療體系承受極大負擔,這勢必會造成排擠效應,許多原先可治療的患者,可能因醫療資源擁擠或缺乏護理而死亡。

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藉由 PCR 檢測看出端倪。中國開放出入境後,在各地機場的檢疫陽性率約在 10% 到 50% 之間,所以即便持有 48 小時的 PCR 陰性證明,仍有一定比例的人向外輸出病毒,顯示當地疫情嚴峻。

最後,還是反覆呼籲,如何降低感染風險,其實就是我們都知道的——「勤洗手、戴口罩、不摸口鼻」!

防疫小叮嚀。圖/Envato Elements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被 Covid-19 感染後,病毒進入人體後去了哪裡?嗜好你哪一個細胞?——《從一個沒有名字的病開始》
商周出版_96
・2022/11/14 ・3757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們的生命被機緣所定義,即使是那些我們錯過的。
——《班傑明的奇幻旅程》

「有症狀的人,請戴口罩。」

這是長久以來,預防呼吸道感染的策略。我們一貫以呼吸道症狀,來辨識誰是那個可能散播病毒的「行動病毒複製機」。但隨著新冠病毒的出現,呼吸道症狀不再適用於辨識感染性與否;於是在疫情蔓延期間,防疫策略是無論有沒有症狀都得戴上口罩,甚至激進一點的作法,直接規定大眾關在家中、減少移動。

疫情蔓延期間,無論是否有症狀都得戴上口罩。圖/Pixabay

但是病毒真的這麼安分,就只待在呼吸道嗎?透過不同研究,我們可以一窺在 Omicron 出現前,新冠病毒在人體內到底「去了哪裡」。

最受新冠病毒青睞的人體細胞

新冠病毒透過棘蛋白與人類細胞表面的 ACE2 蛋白質受體結合。與特定細胞受體結合,是病毒「可能」入侵人體的第一個步驟。

那麼人體中哪些地方有最多 ACE2 呢?不管是口腔或鼻腔黏膜的上皮細胞,都有非常高量的 ACE2。

值得注意的是,與 SARS 病毒相比,新冠病毒棘蛋白與人體 ACE2 分子的親和力,增加了 10~20 倍[1]

也就是說,當你吸入含有病毒的空氣(機率較低),這些新冠病毒在路過上呼吸道之際,附著在上皮細胞的機率可能是 SARS 病毒的 10~20 倍,或者更有可能是透過你沾染病毒的手,觸摸鼻腔、口腔、眼睛的黏膜表皮(機率較高),而給了病毒機會感染上皮細胞。這足以解釋,為何新冠病毒最初感染階段,都是先在上呼吸道複製,且被感染的人甚至在沒有症狀的情況下,就具有傳播病毒的能力。這一點與 SARS 病毒非常不一樣,SARS 主要感染下呼吸道,且病人要在肺炎重症發病後 3~4 天才具有效感染性。

2020 年新冠疫情剛爆發時,穿梭在東亞各國的鑽石公主號遊輪[2],因為一位被感染的乘客在香港上了船,造成全遊輪被隔離在日本橫濱港。最終咽喉試子呈 PCR 陽性的有 712 人(占 19.2%),其中超過 50% 的人自始至終都沒有覺察到病毒的存在,這就是無症狀感染的比例。另外,約有 20% 的感染者出現下呼吸道肺炎症狀,以及 30% 屬於輕症的上呼吸道感染。整體來看,最大宗的感染者(80%)呈現輕微或無症狀。

而根據研究,24% 的確診者,眼睛結膜試子也會呈 PCR 陽性,陽性率約可維持五天左右。

現在就很清楚,為什麼防疫宣導一直告訴大家不要用手摸眼睛、嘴巴、鼻子,這是絕對有科學根據的。這些黏膜表皮,就是病毒入侵人體的要害,同時是人體系統受到影響的元凶,值得持續探討。

免疫機制控制病毒不亂竄

病毒在口腔或鼻腔黏膜上皮細胞的複製過程中,我們的身體也不是閒著沒事等病毒大軍進攻。當病毒嘗試與 ACE2 結合時,人體有足夠的時間,透過自身的先天性免疫反應對付病毒。

當免疫系統開始作用,我們可能會出現發燒、流鼻水、咳嗽等症狀。因為鼻腔與口腔是貫通的,病毒可以緩慢移到口咽、鼻咽、喉咽和整個上呼吸道,附著在黏膜上與 ACE2 結合進行複製。所以當我們使用快篩劑,無論是鼻咽或是唾液快篩,很容易從這些部位檢測到病毒。

鼻咽或是唾液快篩容易檢測到病毒。圖/Envato Elements

如果身體的先天免疫機制和肺部防禦能力夠強,透過上呼吸道局部的免疫反應,將病毒圍堵並控制,就可以預防病毒侵入下呼吸道和其他器官。病毒感染上呼吸道的表皮,並沒有影響到關鍵的人體功能(嬰幼兒除外,因為他們的呼吸通道較窄小,若有任何發炎腫脹,就可能造成呼吸困難的緊急狀況),因此新冠感染者多數呈現無症狀,或者可能只有輕微的上呼吸道症狀。最終新冠患者在完全無症狀或症狀輕微的情況下,有效地抵抗了病毒的入侵;大多數健康的年輕感染者都是這樣的情況。

但若是入侵的病毒量過高,或個人先天性的免疫力不足,病毒會在體內持續擴散。嚴重呼吸道感染症狀,甚至呼吸衰竭,可能發生在 1~3% 的人身上,而且經由解剖的結果已證實呼吸衰竭是最主要的死因。

德國解剖註冊中心在 2021 年10 月之前就已收集 1,129 名新冠疫歿者的解剖資料[3],認定 86% 的死因為新冠病毒感染,14% 為其他共病。研究發現,肺部的病變,以及病毒侵襲肺細胞,以至於大量發炎細胞浸潤,從而得出「嚴重發炎反應造成肺功能衰竭」是最主要的死因這個結論。

新冠病毒讓我們再度正視,肺臟這個重要器官,因其功能所需而座落在如此易受傷害的人體部位。台灣每年的十大死因,肺炎都有上榜,可見不論健康與否,一不小心,肺炎都可能成為終結生命的最後一根稻草。

病毒與你的「表面關係」可以很長久

我們已經知道新冠病毒嗜好人體的呼吸道,除此之外,它還有其他落腳處嗎?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得先釐清一個重點:不同變異株喜歡去的人體部位不一樣。Delta 嗜好感染肺部,Omicron 的感染位置大多止於上呼吸道的咽喉部位。(參見第三章)

為什麼要知道病毒在我們體內去了哪裡?根據觀察,新冠確診者癒後可能出現各式與呼吸道功能無明顯關係的症狀,也就是現在俗稱的「長新冠」(Long Covid)。病毒學家因此懷疑,病毒是否透過不同機制持續存活在人體內,造成更深層的器官感染,才會導致多元症狀的長新冠出現。這是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

事實證明,的確如此。

病毒透過不同機制持續存活在人體內。圖/Envato Elements

除了呼吸道的分泌物及口水(咽喉感染相關)等新冠診斷的主要檢體外,糞便也經常被檢測到病毒存在的跡象,頻繁到可以用下水道的病毒監測系統瞭解疫情的起伏,甚至可以監測變異株的多寡[4]

腸胃道:病毒長存的溫床

病毒不只頻繁出現在糞便中,還會長期存在某些人的腸胃道內。史丹佛大學團隊進行的長期研究[5],針對 113 名新冠輕症與中症的病人(重症已被排除),追蹤研究十個月,收集並分析他們糞便中是否仍有病毒 RNA。

結果發現,在確診後的第一週內,49.2% 的患者糞便中可檢測到新冠病毒 RNA; 四個月後仍有 12.7% 的人糞便中檢測得到病毒 RNA,但此時這些人的口咽試子的病毒 RNA 都已呈陰性,而在七個月後, 還有 3.8% 的人糞便中仍能檢測到病毒 RNA。仔細分析後,發現胃腸道症狀(腹痛、噁心、嘔吐)與病毒 RNA 是否持續存在於糞便中具有關聯性。

作者同時提醒,以上研究是在變異株 Omicron、Delta 出現之前進行的。不同變異株可能對呼吸道與胃腸道有不同嗜好或親和力,可能也會表現出清除率(每單位時間去除某種物質)的差異,這是病毒變異株固有的生物學特點,可能影響潛在疾病的特性。同時病毒如何存在於體內,也會受到自然感染生成的免疫反應,或疫苗接種引起的宿主免疫狀態的影響而有所差異。

病毒如何存在於體內會受疫苗接種引起的宿主免疫狀態而有所差異。圖/Envato Elements

另一項多中心的合作研究[6],長期追蹤 87 位新冠確診患者六個月,發現他們的 RBD 特異性記憶型 B 細胞數量維持不變(沒有減少),還出現單株抗體細胞有更新的現象,表達的抗體具有更多抗原差異,但病人血清對原始病毒株的中和抗體效價則持續下降。這表示六個月後,這些確診病人體內的 B 細胞仍持續對新冠病毒製造的分子作出反應,而這些病毒分子的來源就是腸胃道。研究指出,14 位確診者當中有一半可以在他們的小腸中檢測到新冠病毒 RNA,同時呈現陽性免疫反應。

病毒不只長存於腸胃,而且還是活跳跳的病毒。另一項研究[7]提供了充分證據。該研究追蹤免疫功能下降的病患,在確診一年之後,還可以從他們的盲腸組織細胞及乳房細胞直接培養出活病毒。研究者的結論是,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同時經歷了長新冠症狀和持續的病毒複製。整體而言,這些研究結果以及新興的長新冠研究,提高了胃腸道做為病毒長期藏匿之處,且可以長期影響症狀的可能性。

最後我們要問,除了上述提及的部位,還有其他人類的分泌物可以檢測到病毒嗎?我們必須釐清病毒會在哪些分泌物出現,以便在執行防疫措施時,可依重點需求區分輕重緩急的必備資訊,否則防疫很容易落入草木皆兵,造成不必要的恐慌與浪費資源。

* 本文內容所引用的文獻均發表在 Omicron 出現之前。基於 Omicron 與其他變異株在細胞嗜性的差異,本文部分內容不適用於 Omicron 感染。

——本文摘自《從一個沒有名字的病開始》,2022 年 11 月,商周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參考資料

  1. Wrapp et al. Cryo-EM structure of the 2019-nCoV spike in the prefusion conformation. Science. 2020 Mar 13;367(6483):-1263.
  2. Sakurai et al. Natural History of Asymptomatic SARS-CoV-2 Infection. N Engl J Med. 2020 Aug 27;383(9):885-886.
  3. von Stillfried et al., First report from the German COVID-19 autopsy registry. Lancet Reg Health Eur. 2022 Feb 18;15:100330.
  4. Amman, et al. Viral variant-resolved wastewater surveillance of SARS-CoV-2 at national scale. Nat Biotechnol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87-022-01387-y
  5. Natarajan, et al.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and fecal shedding of SARS-CoV-2 RNA suggest prolonged gastrointestinal infection. Med (N Y). 2022 Jun 10;3(6):371-387.e9.
  6. Gaebler, et al. Evolution of antibody immunity to SARS-CoV-2. Nature. 2021 Mar;591(7851):639-644.
  7. RNAhttps://www.researchsquare.com/article/rs-1379777/v2
商周出版_96
111 篇文章 ・ 347 位粉絲
閱讀商周,一手掌握趨勢,感受愜意生活!商周出版為專業的商業書籍出版公司,期望為社會推動基礎商業知識和教育。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關於中國最近發現的A型流感(H7N9)的FAQ (2013.4.5更新)
PanSci_96
・2013/04/05 ・2547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32 ・七年級

本文由50多位PanSci社群成員共同翻譯自WHO世界衛生組織網站: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on human infection with influenza A(H7N9) virus, China(2013/4/5更新)

隨著最新資訊出現,這份文件將會即時更新。

PanSci上關於禽流感的相關文章請見「birdflu」標籤

1. 甚麼是A型(或稱甲型)流感(H7N9)

A型流感的H7病毒是一組通常在鳥類中傳播的流感病毒。A型流感(H7N9)病毒屬於較大的H7病毒中的一個亞群。雖然偶爾會發現某些H7病毒(H7N2、H7N3、H7N7)會感染人類,但過去並未發現有人類感染H7N9,直到最近從中國傳來的報告才發現此現象。

2. 遭到H7N9病毒感染的人會有怎樣的主要症狀?

目前來說,被感染者會有嚴重的肺炎。症狀包含發燒、咳嗽和呼吸急促。然而,目前對於感染A型流感(H7N9)後可能產生的所有症狀仍所知有限

3. 目前為止中國已經有多少A型流感(H7N9)病毒感染的案例?

每天,每一起回報的新案例都會經過整理跟發布。詳細的當前個案消息可由WHO網頁疾病爆發消息獲得(http://www.who.int/csr/don/en/index.html)。

4. 為何這個病毒現在開始感染人類?

我們還不知道答案,因為我們並不清楚人類感染案例的曝露來源。不過,病毒的基因分析顯示雖然病毒演化自禽流感,但展現出在哺乳類物種中生長的適應特徵,這些適應特徵包括能夠與哺乳類細胞結合,並在接近哺乳類的正常體溫範圍生長(哺乳類的體溫低於鳥類)

5. 我們對於過去全球人類感染H7流感病毒的案例知道多少?

由1996至2012年,傳出人類感染H7流感病毒 (H7N2, H7N3, and H7N7)報告的國家有荷蘭、義大利、加拿大、美國、墨西哥及英國。大部份感染和禽類中爆發的流感流行有關。這些感染主要是造成結膜炎及輕度上呼吸道症狀,唯一一宗死亡病例發生在荷蘭。在這次爆發之前,中國並無人類感染H7流感病毒的報告。

6. A型流感的H7N9病毒,和同為A型流感的H1N1與H5N1病毒不同嗎?

是的。這三種病毒皆為A型流感病毒,但它們是有所區隔的。H7N9與H5N1病毒被認為是動物的流感病毒,只是有時會感染人類。H1N1病毒則可分成:感染人類與感染動物等兩種。

7. 人類是如何感染到A型流感(H7N9)病毒的?

某些經確認的病例有與動物接觸或是處於某些有動物的環境,在上海的一個市場中,在鴿子身上發現同樣的病毒。目前還不知道這些人如何被感染。現在正在調查動物傳人的可能性,以及人傳人的可能性。

8. 如何預防H7N9流感病毒感染?

雖然感染的來源及病毒傳播模式都還不確定,為了預防感染,謹慎的做法是遵守基本衛生習慣,包括手部、呼吸道衛生及食物安全。

手部衛生:

  • 在以下狀況需洗手:烹調準備食物前、中、後;吃東西之前;上廁所之後;照顧動物或處理動物排泄物之後;手髒的時候;照顧家中病人的時候。保持手部衛生可在碰觸到受汙染表面時預防自己以及在醫院的病人、醫護人員和其他人受到傳染。
  • 當手部明顯髒污請用肥皂跟流動清水洗手,若非明顯髒污,可用肥皂跟流動清水,或酒精潔手液洗手。

呼吸衛生:

  • 咳嗽或打噴嚏時,口鼻戴上醫用口罩、或以紙巾、衣袖、手肘等遮蓋,用過的紙巾要盡快丟入有蓋垃圾箱,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後洗手。

9. 吃家禽、豬等肉類食品是安全的嗎?

流感病毒不會透過食用徹底烹調的食物傳遞,因為流感病毒在一般的烹調溫度時會失去活性(食物的每一部份應已至少攝氏70度滾熱,不能有未全熟的粉紅區),食用適當處理及烹調的肉類,包括家禽或野生鳥類,都是安全的。

不要吃患病的動物或因為患病而死亡的動物。

在疫情爆發的地區,肉製品經適當處理及烹調仍可安全食用。不建議食用生肉,及半生熟的血製食物,因其具高度風險。

10. 造訪已登錄病例發生地區的市場跟農田安全嗎?

前往造訪市場時,避免直接與活體動物及動物接觸的表面直接碰觸,如果你住在農村,飼育動物為生,像是豬或是家禽,務必讓你的孩子遠離生病跟死亡的動物;盡量將動物依照物種分開;當發現動物有患病或是死亡時,立即通知當地有關當局。患病或是死亡的動物不應屠宰或處理作為食物。

11. 現在有針對A型流感(H7N9)病毒的疫苗嗎?

目前對於此型流感尚無可用的疫苗;然而,病毒的特徵和樣品已在起初的疫情病例中取得,研發疫苗的第一步就是尋找可以投入疫苗合成的候選病毒。世界衛生組織將持續與合作夥伴研究H7N9型病毒的特性以便找出最佳的候選病毒,當需要做到這一步時,這些候選病毒將會用在疫苗的製造上。

12. 有治療A型流感(H7N9)病毒感染的方式嗎?

在中國進行的實驗室測試顯示A型流感(H7N9)病毒對於某些抗流感病毒藥物敏感,例如神經胺酸酶抑制劑 (oseltamivir與zanamivir這兩種藥物)。當在病程初期給予這些藥物,對於季節性流感及A型流感(H5N1)很有用。但是目前沒有將這些藥物使用在H7N9流感病例上的治療經驗。

13. 大眾正面臨A型流感(H7N9)病毒所帶來的風險嗎?

我們對於這些傳染病的所知,尚不足以判定有無在社區散播的顯著風險。這項可能性正是目前流行病學調查的課題。

14. 醫療人員有感染此種A型流感(H7N9)的風險嗎?

醫療從業人員的確是需要經常與傳染病患接觸,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醫療相關機構應持續的實施感染預防及控制措施,同時其內部醫療從業人員的健康狀況也應密切監控。除了基本的注意事項外,照護疑似或確診A型流感(H7N9)病例的醫療從業人員還必須遵從一些額外的注意事項。
(請見http://www.who.int/csr/resources/publications/swineflu/WHO_CDS_EPR_2007_6/en/index.html )

15. 已經開始進行哪些調查了?

地方及國際的衛生相關單位已經採取了如下及其相關的措施:
• 加強對不明原因引起的肺炎病例的監控,以利對新病例的早期偵測及實驗室確診。
• 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包括評估疑似病例以及對已知病例的接觸。
• 與動物防疫相關單位進行密切合作以找出真正傳染源。

16. 這次的流感病毒會造成流感大流行嗎?

任何源自動物的流感病毒若獲得感染人的能力,在理論上都有可能造成流感大流行。然而這次的A型流感(H7N9)流感病毒是否會造成大流行仍然是未知數。其他源自動物的流感病毒雖然曾經偶然地感染過人類,但這些病毒都不曾造成過大流行。

17. 現在到中國旅遊安全嗎?

現在中國被證實感染的人數非常低。世界衛生組織未建議針對任何旅遊者進入中國或是人員離開中國實施任何旅遊限制。

18. 中國製的產品安全嗎?

目前沒有證據指出這些病例與中國製的產品之間有任何關連性。世界衛生組織反對在此時採取任何貿易限制措施。

文章難易度
PanSci_96
1038 篇文章 ・ 1362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們該擔心猴痘疫情嗎?——《科學月刊》
科學月刊_96
・2022/08/05 ・2479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 文/林翰佐 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本刊總編輯。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當這個世界仍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疲於奔命之際,猴痘(monkeypox)疫情似乎也有逐步升溫的趨勢。我們該以何種心態面對新的未知疫情?或許這篇文章能提供讀者一些方向和理性。

猴痘病毒的近親——造成數十億人喪命的天花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 MPV)感染所引起,猴痘病毒在分類上有個赫赫有名的同屬——造成天花(smallpox)的天花病毒(variola virus)。

天花病毒的穿透式電子顯微鏡圖,內部呈現啞鈴形的部分包含了病毒的 DNA。圖/Wikipedia

天花是一種能透過空氣傳播、致死率約 30% 的病毒,且疾病痊癒後仍會在病人身上留下難以磨滅的坑疤,令人聞之色變,更是人類疾病歷史上最黑暗的篇章。據歷史記載,在 735 至 737 年間,一場爆發於日本的天花流行,一共奪走了 100~150 萬人的生命,約相等於當時日本總人口數的 1/3,足見其威力。

諷刺的是,天花也是人類第一個戰勝的疫病。由英國醫師詹納(Edward Jenner)推行的牛痘(cowpox)接種技術,意外開啟生命科學中的免疫學篇章,使疫苗成為對抗病毒性傳染病最有效的武器。1980 年代,在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防堵策略的運用下,曾經造成人類歷史上約數十億人喪命的天花,在地球上徹底地被根除。

猴痘的病毒結構與傳播能力

繼承表親天花病毒的威名,猴痘疫情似乎顯得山雨欲來。

其實,痘病毒科(Poxviridae)的親戚一直存在於脊椎動物的族群當中。這類病毒的基因組由雙股 DNA 所組成,長達 186 千鹼基對(kb),記錄著 180 多個基因訊息,是感染哺乳動物的病毒當中體型最大,最為複雜的病毒。

相較於目前大家最為熟知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基因體長度大約只有 2 萬 6000 至 3 萬 2000 個核苷酸(nucleotides)所組成,透過分子機轉可以生產約 20 種左右的結構性蛋白(structural protein)及非結構性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在巨大的天花病毒前面顯得單純許多。

而更多種蛋白質的生產力也意味著病毒的「能力」愈強,所以天花病毒一直以來都被譽為是最狡猾的病毒,它具備多套欺騙免疫系統的機轉,使人防不勝防。

痘科病毒相當狡猾,但還是希望猴痘可以安分一點。,圖 / pixabay

猴痘,顧名思義是一種流行於靈長類的流行病。1958 年,在研究用的猴子中首度被發現,而人類被感染的首起案例發生於 1970 年,之後在中非及西非偏遠地區也陸續發現零星案例。

根據流行病學的調查研究,猴痘主要透過嚙齒類、靈長類野生動物傳染給人類,是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疾病。不過猴痘的傳播一直以來都是不慍不火,即便目前有升溫的趨勢,流行病學專家也相信它的「基本再生數」(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俗稱 R0 值)介於 2 和 3 之間,遠低於目前肆虐的新型冠狀病毒 Omicron 變異株(R0≈10~15),意味著只要有適當的防疫作為,疫情不會像 COVID-19 一樣來得又快又猛。

猴痘的傳播途徑有哪些?

目前已知猴痘人傳人的途徑主要以皮膚、口對口或體液等與患者有密切接觸的方式傳染,其中也包括接觸被患者汙染過的物品以及衣物等。不過具體相關細節仍有賴後續的研究,包括患者實際具備感染能力的時程,以及是否造成胎兒垂直感染的可能性等。不過由於人類對抗天花具有相當完善的經驗,對於應付猴痘來襲,一些估算總不至於差得離譜。

若是不慎感染猴痘,需要多久才能痊癒?

猴痘的症狀類似天花,具有明確的病癥,包括發燒、頭痛、肌肉酸痛、背痛、疲倦及淋巴結腫大,此外隨著病程的演進也會在皮膚上出現丘疹。

猴痘的症狀類似天花,特別明顯的症狀是皮膚病灶。圖/Wikipedia

猴痘的病程通常持續兩到三週,多數健康的人可以自行痊癒。不過部分患者包括嬰兒、兒童,以及免疫缺陷病友,可能會面臨更嚴重的症狀,甚至死亡。有關猴痘的死亡率依照不同地區呈現相當大的差異,預估值從 1~10%,甚至於更高的數值都曾經被提出,不過死亡率也與當地的公衛條件和醫療支援程度息息相關,不排除被高估的可能。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開的資料顯示,近期受到猴痘疫情影響的國家及地區,迄今並未出現死亡案例。

目前有針對猴痘開發的疫苗或是藥物嗎? 

由於新藥開發的速度較慢,多數新興傳染病很難有可以立即使用的「特效藥」。但目前包括美、英、加拿大等國的藥物管理局,已陸續核准將天花的藥物特考韋端(tecovirimat)用於猴痘治療。特考韋端能干擾天花病毒細胞膜蛋白的合成,阻斷病毒在人體內複製散播的機率、降低病情的發展,在實驗室中的研究證明它對猴痘病毒的複製也能有效地進行干預,不過臨床上的效果仍有待後續研究證實。

基於猴痘與天花的同源性,接種牛痘疫苗也可以提供有效保護,多項研究表明曾接種過牛痘疫苗者,發病率可降至約 4~21%。根據臺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說明,臺灣目前仍保有一定數量的第一代牛痘疫苗戰備存量,可以因應緊急時所需。另外,由於牛痘疫苗的製程屬於活毒疫苗,具有相當長效的保護效力,在 1979 年前出生的民眾皆有施打牛痘疫苗,因此他們也對猴痘有較佳的抵抗能力。

疫病的可怕性來自於高傳染率、致死率,以及人類對該疾病的理解程度。由上述已知條件看來,猴痘並不是那麼可怕,可避免過度恐慌。不過衛生習慣的培養與防疫知識確實仍是趨吉避凶的基礎,願大家出入平安。

  • 〈本文選自《科學月刊》2022 年 8 月號〉
  • 科學月刊/在一個資訊不值錢的時代中,試圖緊握那知識餘溫外,也不忘科學事實和自由價值至上的科普雜誌。

延伸閱讀

  1.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猴痘最新研究解析記者會新聞稿,2022年7月。https://smctw.tw/13545/
  2. 天平疫病大流行,2021年11月5日,維基百科,https://reurl.cc/j1XR4m
科學月刊_96
235 篇文章 ・ 2567 位粉絲
非營利性質的《科學月刊》創刊於1970年,自創刊以來始終致力於科學普及工作;我們相信,提供一份正確而完整的科學知識,就是回饋給讀者最好的品質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