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想像的力量:只有人類,看得到理查帕克

Jacky Hsieh
・2013/03/02 ・1127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445 ・四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高中畢業時,我第一次有機會出國,與亮金色頭髮的美國朋友相處,收音機打開是用民謠吉他彈奏的鄉村音樂,打開接待家庭的大門,前面是大院後面養了三隻狗五隻貓……,浸泡在「洋墨水」裡,我開始看到一些以前沒注意過的台灣社會文化。《想像的力量》就像是這樣浸泡在異文化裡,帶領你進入黑猩猩的世界,然後認識自己的「比較認知科學」。

在認知神經科學的許多動物實驗,常使用猴子來做神經生理研究,然後根據其結果,再使用如核磁共振(fMRI)或跨顱磁刺激(TMS)等,非侵入式的研究方法,應用在人類身上,探究大腦與行為之間的關係。而閱讀《想像的力量》後才知道,比較認知科學,則是觀察黑猩猩在野外,或是實驗室中的行為,和人類的相同與相異,以演化的角度了解「人,何以為人?」

比起神經生理研究做實驗的猴子與人類的相似程度,黑猩猩與人類在DNA上更是雷同接近,僅有1.2%的差別,而這個千分之十二究竟有什麼不同?

作者松澤哲郎最初是視覺研究者,在大三大四時體悟出「認知世界的不是眼睛,而是大腦!」所以從視覺研究向上一層,試圖了解左右腦的分工,他透過白老鼠進行實驗,但卻覺得仍與人類相差甚遠。研究所畢業後,才開始透過猿、猴的眼睛看世界,比較與人類的同與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一路走來,先在人類的研究,理清「認知」來自大腦,而後再與猩猩比較人類的行為:人類更能有同理心且進而互惠,會分工合作,不只使用工具還能應用,甚至轉化工具另造用途……這些都說明了這1.2%的差別──我們能設身處地的為人著想;我們可以體悟爸媽對我們的好,然後進而回饋與敬孝;我們不只把雨傘拿來擋雨,還可以遮陽;我們會在窮途末路時感到絕望,遇到貴人後重燃希望……諸如這樣高階的認知能力,透過思考轉化想像,才得以達成,正所謂廣告詞「想像力,是你的超能力!」

人,何以為人?大概就像許多動物卡通,透過擬人化的方式來傳遞小故事的大啟示;《少年Pi的奇幻漂流》你究竟選擇相信那個充滿動物的版本,還是那個刻骨銘心的故事?我們可以把黑猩猩當作還沒有想像力的我們,而擁有這項超能力的你我,才能在絕望時,因為理查.帕克而重燃勇氣。

【2013/3/3補述】朋友提醒我說:「『理查.帕克』代表著負面詞,或是恐懼……。你這樣寫,好嗎?」故請容我補述,Pi的恐怖經驗,透過理查.帕克的想像寄託,即使獲救了也都沒有「告別」。而我是相信第一個故事的!想像中的理查.帕克給予我勇氣,這樣想像的信念,會因為相信而真實。《想像的力量》在第八章提及,黑猩猩不會感到絕望。人類回憶過去,緬懷、以歷史借鏡;人類放眼未來,期望、追求夢想,但黑猩猩活在當下,現在所做的「會讓我變成什麼樣子?」是人類才有的想像。

文章難易度
Jacky Hsieh
57 篇文章 ・ 0 位粉絲
中大認知所碩士。使用者經驗工程師。喜歡寫東西分享。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Gene思書齋】人類想像的力量
Gene Ng_96
・2013/06/06 ・1148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421 ・四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想像的力量:心智、語言、情感,解開「人」的祕密想像するちから: チンパンジーが教えてくれた人間の心

我們現在都知道,在現生所有動物當中,和人類親緣關係最親近的,就是生活在非洲大陸的黑猩猩。據說我們人類的基因體,與黑猩猩的差異,只有區區1.2%。人如何之所以為人,一直是生物學家最想要解答的問題之一。

日本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所教授松澤哲郎的《想像的力量:心智、語言、情感,解開「人」的祕密》( 想像するちから: チンパンジーが教えてくれた人間の心),就是要透過對黑猩猩進行的研究,來解答這個疑惑。

松澤哲郎,大家可能不太熟悉(我也不例外XD),可是世界著名的黑猩猩專家珍.古德(Jane Goodall, 1934- ),大家就比較熟悉了。珍.古德在非洲朝夕相處地陪伴了她心愛的黑猩猩三十年,用心觀察了這群可愛的動物的心血結晶。在她的名著《大地的窗口:珍愛猩猩三十年》Through a Window: My Thirty Years with the Chimpanzees of Gombe)是中說了一些充滿哲理的話:

「人生有許多供我們透視世界,尋找意義 的窗口,科學即是其中一扇。有許多絕頂聰明、洞見犀利的科學家,前仆後繼地擦亮了窗上的玻璃──透過這些窗戶,我們對於人類過去不盡知道的領域將可以 看得更遠、更清楚。這些年來我透過這扇窗,逐漸了解許多關於黑猩猩的行為模式,以及它們在大自然的地位。反過來這些也幫助我們了解人類本身的行為,和 人類在自然界的地位。」

《大地的窗口》給 我太多感動和啟發。我們有時常會看到一個有趣的物理現象:當我們在玻璃窗的這一邊比另一邊亮時,我們可以看到我們模糊的影子映在窗子上。 珍.古德不只是提供了我們一扇窗口來看看黑猩猩的世界以了解我們的過去。她還讓我們看到了就是那映在窗口上我們的模糊但輪廓清晰可辨的影子來認識現在的我 們自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確實從黑猩猩身上學到許許多多關於我們人類的事,除了《大地的窗口》和《想像的力量》,還有《雄性暴力》Demonic Males: Apes and The Origins of Human Violence),以及《猿形畢露:從猩猩看人類的權力、暴力、愛與性》Our Inner Ape: A Leading Primatologist Explains Why We Are Who We Are)。

松澤哲郎秉持著的,應該就是珍.古德信念,來花費長時間在非洲田野的辛勞,長期觀察黑猩猩,並且在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所,用黑猩猩進行了諸多有趣的認知實驗。科學研究很多時候是艱辛的,還得忍受長期不為人知的孤寂,可是少數人仍願意為科學研究獻身,為了就是追求知識帶來的感動。

 

閱讀全文:

人類想像的力量

Gene Ng_96
295 篇文章 ・ 30 位粉絲
來自馬來西亞,畢業於台灣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學士暨碩士班,以及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遺傳學博士班,從事果蠅演化遺傳學研究。曾於台灣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現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從事鳥類的演化遺傳學、基因體學及演化發育生物學研究。過去曾長期擔任中文科學新聞網站「科景」(Sciscape.org)總編輯,現任台大科教中心CASE特約寫手Readmoo部落格【GENE思書軒】關鍵評論網專欄作家;個人部落格:The Sky of Gene;臉書粉絲頁:GENE思書齋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松澤哲郎與黑猩猩的邂逅
PanSci_96
・2013/02/04 ・222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475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序章:心智、語言、情感

我到現在都清清楚楚記得,第一次見到小愛Ai)的那一天。

小愛是在一九七七年的十一月,來到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所。而我,則是在那前一年的十二月來到這邊,擔任研究助理。一直到那一天之前,我從來沒有近距離看過黑猩猩(Pan troglodytes)。只覺得想像中,應該是隻黑黑的、大一點的猴子吧?要來到這裡的黑猩猩,到底是什麼樣的動物呢?

那是一個有點涼意的初冬之日,在一間完全沒有對外窗戶的地下室房間,只有一顆裸電燈泡,從天花板上懸垂下來。房間裡,有一位幼小的黑猩猩在裡面──她是小愛,那時才剛滿一歲而已。

我一看著小愛的眼睛,小愛也直盯著我的眼睛看。這可相當令人驚訝!因為在這之前,我整整和日本獼猴(Macaca fuscata)相處了一年,知道和猴子在一起時的大忌,就是無論如何千萬別直視他們的眼睛。只要你一看著猴子的眼睛,他要不是「吱──」的一聲逃走,就是「嘎──」地對你動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猴子而言,「視線的接觸」只代表一種意義──那就是瞪視與挑釁。更何況,遇見陌生人的日本獼猴會很緊張,情緒一點兒都靜不下來。可是小愛卻不一樣。只要你看著她的眼睛,她就會一直注視著你。這種感覺,真的是太神奇了。

回過神以後,我想應該來試試看做點什麼事。可是很不巧,當時我沒特別帶著什麼東西在身上,只是穿著一件便於進行各種作業的白色實驗袍,並在袖子上戴著一枚像以前導護老師會戴在臂上的那種黑色袖章而已。因為實在什麼都沒有,所以我就把袖章從手臂上取下來,試著遞給小愛。結果小愛一接過去,就直接把她的手穿進袖章裡。

今天如果換作是日本獼猴,拿到了這個東西之後,首先一定是嗅嗅它的味道,試著咬一咬,發現這東西不能吃以後,就隨手往旁邊扔掉,再也不會多看它一眼。可是小愛卻毫不猶豫地接過袖章,兩三下迅速將它戴在自己手臂上,當我還在「什麼?」地大感驚訝之際,小愛又兩三下迅速地把它從手臂上取下來,遞還給我。

遇到小愛的這第一天,就讓我清楚地瞭解到,在我眼前的並不是一隻猴子。她會凝視著你的眼睛,會主動模仿,而最重要的,是有什麼東西觸動了你的心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那一天起,我就這樣展開了跟黑猩猩相處的漫長歲月。可是,每天都像是新的一天。每天,黑猩猩都教了我某些新的東西。我想,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我才會一直不斷研究,直到現在。

一九六九年,我進入京都大學就讀,選擇的科系是哲學系。我想知道「人到底是什麼?」。考慮了很多以後,我決定專攻當時仍附屬於哲學系之下的心理學。而現在,我研究的學問成了一門新學門,叫做「比較認知科學」(Comparative Cognitive Science)。

所謂的比較認知科學,是把人類和人類以外的動物做比較,以追溯人類心理演化起源的一門學問。

正如同人類的身體是演化的產物,人類的心智,同樣也是演化的產物。一旦能以這樣的眼光看事情,就會發現無論是教育、親子關係或是社會,全都是演化的產物。透過深入瞭解黑猩猩這個「人類的演化近親」,我們可以對照出人類心智的哪個部分特別不一樣,能因此得以窺見教育、親子關係或社會的演化起源。我想,這也就相當於是對「人,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的一種解答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於比較認知科學這門我自己的研究學門,我認為其焦點在於「心智」「語言」和「情感」。這三個主題,是在思考「人類」這種生物時,幾個非常重要的角度──透過對黑猩猩的研究,我漸漸地產生出這樣的領悟。

我想,「心智」「語言」與「情感」對人類而言很重要這件事,我們從很久以前開始,就已經有所理解。比方說,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心中若沒有愛,無論羅列多美麗的辭藻,都無法在對方心裡激起共鳴。」聖保羅(St. Paul)的教誨,可說是一針見血地把位於「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係」本質,恰如其分地表達了出來。(譯注:見使徒保羅的書信〈哥林多前書〉十三章第一節:「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

隨著時光流轉,從第一次和小愛相會那天起,到現在已經整整經過了三十三個年頭。從一九八六年起,我也開始對非洲的野生黑猩猩進行研究。每年到非洲進行一次野地調查,到現在也已經進入第二十五年。不知不覺,我的人生也已經超過一甲子。(譯注:作者出生於一九五○年。)

與黑猩猩邂逅之後,開始深入觀察黑猩猩。在日本、在非洲,積累每個與黑猩猩一同度過的日子之後,我漸漸地開始理解他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日本諺語有句話說「淺川也當深川渡」。這句話的原義,是告誡人們行事必須慎重,要步步為營。即使乍看之下是條淺淺的小溪,有時候水深可能會出乎意料之外。所以過河時務必小心,千萬別稍一不慎,就被大水沖走了。

但是這句諺語,對我來說卻代表著另外一種不同的意義──乍看之下覺得沒什麼而忽略的事物,實際上卻可能隱含著深刻的意義。因此,我聽起來這句古訓,是告誡我們:看起來淺薄的事情,也要深入地去分析、思索。事物的本質,正是會出現在經常被忽略的細節裡。

黑猩猩並沒有人類一樣的語言。可是,他們有他們的心智,而以某種意義而言,他們甚至有著比人類更深刻的情感。透過對黑猩猩的更深入理解,我們得以嘗試思考,「人,究竟是什麼?」

在這本書裡,我想跟各位讀者談談,我把「淺川也當深川渡」之後的心得與所見──人類的心智、語言和情感的演化起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摘自PanSci 2013年二月選書想像的力量:心智、語言、情感,解開「人」的祕密》〈序章 心智、語言、情感〉,經濟新潮社出版)

PanSci_96
1219 篇文章 ・ 2197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如此相似,卻又如此不同
蔡 志浩
・2013/02/02 ・1796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30 ・七年級

Xiǎngxiàng De Lìliàng「為什麼我們如此不同,感受卻如此相似?為什麼我們的感受如此不同,看起來卻如此相似?」

讀《想像的力量》時,我的感覺就像繪本《星月》(Stellaluna)裡,意外和母親分離落入鳥巢和雛鳥們一起生活的蝙蝠幼兒。逐漸認識彼此之後,我們開始對彼此的異同感到好奇,並開始尋找自我的認同。那是一種強而有力的思考脈絡。

《想像的力量》這本書不是嚴肅的科學論文,而是松澤哲郎教授以第一人稱觀點講述的科學故事。這些精采生動的故事帶你貼近人類演化上的近親黑猩猩,和牠們一起生活。作者拉著你的手,引導你注意這兩個物種在生活史、親子關係、社會性、工具使用、教育與學習、語言與記憶以及想像力等層面上的異同。

這樣的對照會讓你開始問自己:「為什麼?」——為什麼黑猩猩與我們的某些特性相似?為什麼某些特性迥異?這些特性如何分別幫助兩個物種適應這個世界?為什麼黑猩猩的某些能力看起來比人類優越?我們在演化過程中失去了那樣的能力以後,取而代之的是哪些更有適應性的能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沒有比較,我們會把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切都視為理所當然。然而,人類是漫長演化過程塑造出來的有機體。生理如此,認知亦然。人類的社會與認知能力會是今天這般面貌,每一個面向,不論再細微,都有其適應上的意義。了解為什麼,才算真正了解自己。

例如:為什麼人類有祖母這個角色?為什麼人類的嬰兒能在仰躺姿態下保持安定?為什麼人類幼兒會玩角色扮演的扮家家酒遊戲?為什麼只有人類使用工具的行為有像語言的階層組織?為什麼人類幼兒比黑猩猩幼兒有更強的獲得長輩認可的動機?為什麼人類的短期記憶能力不如黑猩猩?為什麼「會絕望」也反映了人類思考的力量?

松澤哲郎教授說:「正因為會絕望,所以才有希望,這就是人類與黑猩猩的不同。」這是相當準確的洞察。人類認知能力的設計從來不是只為了活在當下,而是為了想像的未來。黑猩猩製造的工具多半都是當下所需。人類自二十萬年前出現在地球上以來製造工具卻總是未雨綢繆,為了想像的未來作了許多的準備。未來充滿不確定性,想像未必都能實現。但豐富的想像力讓人類擁有強大的探索與應變能力,讓人類在短短二十萬年的時間擴散到全世界。

因為必須面對不確定性,人類也就不可能展現完美的理性。例如,人們很難忽略沉沒成本,也就是會受到那些已經付出卻不可能回收的成本的影響。這有時會讓人們不願放棄維持多年但已走到盡頭的愛情,顯得不太理性;但同樣的特性也讓人們堅持做一些要很長時間以後才可能有收獲的事,把自己推向更好的境界。人以外的其他物種都不會有這種現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類的知識經常在意外的來源獲得啟發。就說飛行吧。自古以來人類都在試圖藉由研究鳥類了解如何飛行,卻長期沒有進展。直到最近一百年開始藉由建造不像鳥的飛機研究飛行,飛行知識才開始快速累積。當人們再回去研究鳥類,卻驚訝地發現兩者的飛行原理完全一樣:都必須平衡推力、阻力、升力與重力。不僅如此,還有更多新發現。例如以前的人認為鳥類藉由向下拍動翅膀產生升力,事實上鳥是藉由翼尖旋轉產生類似螺旋槳的推力,進而產生升力。

人類因為對機器的研究反而促進對生物的了解,這件事在上個世紀發生不只一次。除了飛機與鳥類,還有電腦與認知。因為電腦的出現,心理學家開始了解認知也是一種演算法與資料結構(歷程與表徵)。而之後認知心理學的與人工智慧這兩個領域對彼此的發展也持續提供了有幫助的線索。

對黑猩猩的研究也一樣可以促進我們對自身的了解。這是一本科普書,但其價值絕不限於普及科學知識。不論你來自哪個專業領域或工作場域,不論你目前關切的問題為何,不論你原本對黑猩猩了解多少,不論你對黑猩猩有沒有興趣,這本書,以及松澤哲郎教授的黑猩猩,都一定可以帶給你一些終身受用的知識與觀點。

(本文為我為經濟新潮社出版的《想像的力量:心智、語言、情感,解開「人」的祕密》寫的推薦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蔡 志浩
7 篇文章 ・ 0 位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