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或者工藝櫥窗主辦的「走獨通行證-走入新竹、閱讀自己」系列活動,結合新竹在地的玻璃、茶葉、柿餅產業和客家音樂,連結工藝家及與產業相關的繪本故事,規劃五條新竹在地工藝之旅,帶領讀者從藝術家的角度出發,走讀新竹文化風情,發現工藝之美。
很多時候創作是孤獨的,工藝家有大量的自我對話時間,在這些獨處的時間裡琢磨創作、認識自己。因此系列走讀活動以哲學家叔本華《孤獨通行證》一書做為核心文本與引言,在每一場走讀活動開始前,都會邀請參加者閉上眼睛,盲翻一頁,閱讀其中文字,看看是否能對應最近的心情記事,也為走讀行程做個開場。
《孤獨通行證》是本場走讀的核心書籍,在走讀一開始邀請民眾「盲翻」。
10月22日的「龍門通行證」走讀場次,帶領大家走進新竹舊城區,認識城隍廟信仰文化以及在地玻璃工藝品牌玲瓏窯,一探新竹玻璃工藝的美。
從新竹舊城區出發,感受新舊文化交融的魅力
沿著中央路從或者工藝櫥窗到城隍廟的步行路徑,由在地文化團體見域工作室的共同創辦人王昱登為我們導覽,認識舊城區歷史樣貌。
新竹市北部地區最早開始發展的區域,明末清初王世傑因督運有功,獲封地開墾,帶領他的子孫親眷鄉民進入竹塹以暗街仔為起點開墾,成為清代聚落聚集最早開墾的區域,如今的東前街36巷為目前保留最具代表的小巷子,又稱之為「新竹第一街」。
舊城區保留許多日式街屋與百年老店,清代開始興建,發展聚集成為商店街,到日據時期為求美觀統一將立面重整拉皮,紅磚砌的連棟長型老屋、立面標準的拱門和三開窗的外觀是最具代表特色的建築。
這裡不乏見到百年老店,如位於屎溝巷(今中央路57巷),以竹製農作工具為主的竹茂行、傳承手工裱褙工藝的文林堂,其他則還有茶行、餅舖等,都是自開墾以來即保留至今的傳統老店,不難想像當時候繁華街區的樣貌。
漫步在中央路上的紅磚騎樓廊道,透過導覽故事帶領參與走讀的民眾,從每一塊紅磚感受舊城區蘊含的文化軌跡的獨特魅力。
新竹市巷弄內依然存在百年老店,等著你來挖掘故事。
地靈人傑的風水穴位,重要的信仰中心城隍廟
說到新竹,許多人的第一印象非城隍廟莫屬。新竹城隍爺是全台官階最高的城隍廟,也最重要的信仰中心。新竹自古流傳鯉魚穴的傳說,從魚口(南寮漁港)到魚尾(十八尖山)的區域,整條鯉魚身貫穿新竹市區,形成風水寶地「龍門鯉魚穴」造就新竹地靈人傑的產業及文化發展。近年城隍廟整修更在廣場設置水池,由在地工藝品牌玲瓏窯製作的龍鯉玻璃塑像,成為重要的地標,象徵著魚躍龍門。
走一圈城隍廟,講師細細的從風水穴位的由來,城隍廟夜市的聚集,談到整個新竹城隍信仰的特色,如六神將的組合、新竹特有的改運金、城隍夫人與大二少爺信仰和樑上少見的螃蟹雕刻典故等,完整梳理新竹城隍信仰的文化脈絡。
外銷工業到藝術創作,晶瑩剔透的玻璃工藝體驗
走讀旅程緊接著開啟下半場的玻璃工藝之旅,邀請玻璃工藝家、玲瓏窯創辦人林瑤農老師分享他的心路歷程。新竹地區早期擁有製作玻璃的原料矽砂、天然氣等自然資源,因此發展出玻璃產業,早期是需要大量人工,全盛時期新竹更是全台玻璃工廠的集中地,外銷出口產值高。然而隨著工業發展變遷、工廠外移不再具低價優勢,玻璃產業式微,從大量出口的工業轉型為藝術文化產業。
林瑤農老師自14歲起開始學習玻璃工藝,至今已超過46年,多年的經驗見證了新竹玻璃產業的興衰,老師因此不斷精進工法、設備,從製作玻璃製品提升轉型為創作玻璃藝術品,是國家認證的無形文化資產保存家,持續傳承玻璃工藝技術。
兒子女兒看著父親精湛的技術,在創業路上的堅持與突破,也一同投入經營工藝品牌「玲瓏窯」,共同延續父親對玻璃工藝的熱情。
來到香山的玲瓏窯藝術工作室,首先由林瑤農老師演示實心拉製玻璃的技藝。老師手持長達156公分的鐵管,從千度的窯爐中挖取因高溫呈現橘紅色的玻璃漿,在不斷旋轉之下,運用各式刀剪工具夾出造型、調整角度,不用3分鐘,老師便巧手製作出企鵝、北極熊造型的作品,看得大家驚嘆連連。
林瑤農老師演示實心拉製玻璃的技藝。
每位學員在工廠老師們協助下開始吹製玻璃體驗,從選色、口吹、工具塑形、分離定型到開瓶口,大家全神貫注、奮力地漲紅了臉吹氣,一步步的跟著老師製作,完成屬於個人獨一無二的玻璃製品,由於玻璃製品是在高溫下完成定型,還需經過一天的完全降溫,才能拿到真正的成品。
完成吹製玻璃的學員也不吝分享到,親自體驗過才發現一切很不容易,尤其敬佩老師一路上的堅持,也讓他對在地工藝產生興趣,未來會多關注產業文化相關的資訊,有機會能夠更深入了解。
走讀文本:《爺爺的玻璃店》繪本,《爺爺的玻璃店》以版畫技法突顯傳統玻璃工廠古樸懷舊的氛圍,訴說傳統玻璃工業產業再造的過程,更連結出一家人的愛與傳承。
走讀行程:或者工藝櫥窗→中央路→城隍廟→或者工藝櫥窗→玲瓏窯藝術工作室
Google Map路徑: https://goo.gl/maps/os4ivGSgTpXkMiZg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