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
2

文字

分享

0
2
2

習慣了,怎麼辦?一起走出戀愛倦怠期

海苔熊
・2013/02/14 ・7355字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SR值 463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剛在一起的時候,你不是叫我每天晚上打給你;現在我已經習慣晚上聽到妳的聲音了,你卻又說煩?」
她不知道,我已經像是心理系四樓生心實驗室的倉鼠一般地被她制約了。

一開始我原本還不習慣每天晚上講電話,
因為我實在不太會說什麼甜言蜜語,
每次他在電話裡要我說的時候,我都支支晤晤的,她一直笑,我卻很尷尬;
比起這個我反而比較習慣每天下副本,打怪練功衝裝備,走位團練騎寵飛。

只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我漸漸習慣她的聲音、習慣在放空的時後想起她、
習慣在睡前打給她、在電腦前逛她的網誌、點她的臉書,
習慣在生活的每一分每一滴,都充滿他的訊息。

然而在這個時後她卻跟我說,她覺得煩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不合邏輯阿,一開始說要講電話的是你,現在說煩的也是你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於是在上習慣心理學的時候問了台灣臨床心理學界的大師:柯永河老師。

柯永河老師徐徐地看著我的心得單,慢慢地將我的問題念出來(篇首的問題)。

「有一個同學問的這個問題很有趣…大家有遇過這個問題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整個教室都在笑,但就是沒有人舉手。

「你確定你每一次打電話過去,說的內容都『完全』一樣嗎?」

老師提出這個問題之後,全班一陣驚嘆地啞然。

「因為習慣是刺激與反應的穩定連結,所以刺激要雷同,才會有類似的反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屁拉,如果每次打電話去講『完全』一樣的,那不是很無聊?

因為上課的時間不多,老師也沒有辦法仔細的回答我,我只好下課衝去前面問。

「你現在講的無聊,是對習慣的一種感覺。就像我們知覺一個習慣是好或是壞一樣。不過習慣已經建立了…」他拿起心得單,又想到可能要講一陣所以又放下。

因為老師講話太慢了(沒辦法阿,他都八十好幾了),講超久的
所以我摘錄一下,結合我理解的內容如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交往習慣建立的正常的歷程應該是

刺激(我打電話去)–>反應(她覺得開心、很有安全感)–>天天打(穩定連結)–>
我打電話去的時候,她有66%的機率覺得很開心或很有安全感(形成習慣)

所以兩個人在一起,就是互相建立「關係習慣」的歷程。

以前你買飲料時都會要吸管,
現在因為他告訴你要節能減碳救台灣
所以當店員拿吸管給你的時候,你都跟她說謝謝不用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前妳出門從不戴口罩,即使你知道台北馬路空氣很糟
現在因為每天她都會想妳、念妳、接妳、送妳
於是去買了一組情侶口罩,天天放包包

以前你總是和社團系上朋友吃飯,或是隨意到小福買個便當餬口
現在你中午一下課就撥給他,
就算他中午有課,也問他要不要幫他買過去

看樣子建立關係習慣(Relational Hobbits)是很好、很暖、很幸福的,

但是,事情並不如憨人想的那麼簡單--
在習慣建立一陣子之後,我們會對這個關係習慣產生評估(Appraisal)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習慣有好有壞[1],
你可能喜歡自己的一些習慣(比方說買完東西向店員說謝謝)
也可能討厭自己的一些習慣(比方說明明已經分手了,還是會一直想起他)
不過無論如如何,這些習慣還是形成了。
因為習慣「形成」本身,從神經的角度切入,不牽涉到你喜不喜歡
只要刺激與反應一直連結,根據海伯法則(Hebbian Rule)
神經的連結會變得更迅速更有效率

以篇首的問題來看,在每天晚上都情話熱線一個月之後,便形成制約
如果有一天你11:00沒打去,他還是會覺得怪怪的(雖然他已經跟你說過很煩)。
例如小弟敝人在下睡前通電話的習慣,
是被第二個女朋友『訓練』出來的XD,儘管我到現在仍然不是很喜歡講電話

只是如同前面所說,在習慣形成之後,我們會對習慣進行評估
若覺得很滿意這個習慣,我們應該會繼續維持;
若不喜歡這個習慣,『理論上』會戒除掉它

因為他對當前的習慣不滿意,所以告訴你他覺得煩,試圖修改這個習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
很多時候你喜歡的好習慣難以維持
不喜歡的壞習慣卻難以戒除

更悲慘的是
關係中兩人習慣的改變,並不一定會『同步』

這就是為什麼當初說好要好好溝通、體諒彼此卻持續不到一週就破功
這也是為什麼你即使叫自己不要再想起,仍會去翻找她的網誌他的訊息[2]
這也是為什麼,你已經習慣有她在身邊的時候,她已悄悄習慣另一人的守候。

以這樣的情況看來,
當關係中的一個人不滿意這個關係習慣的時候,雙方都會進行一些調整
(Rusbult, Verette, Whitney, Slovik, & Lipkus, 1991; Tran & Simpson, 2009;
Wieselquist, Rusbult, Agnew, & Foster, 1999; Yovetich & Rusbult, 1994),

具體上來說有幾種可能的行為:

1. 不知道為什麼要繼續下去,但仍維持原先的習慣
2. 與對方表明,一起修改這個習慣(但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
3. 離開關係(當然這是最後一道防線)

但是究竟是「什麼」,讓原先講電話甜蜜蜜的習慣,變成忙碌中的負擔?
根據Hull與柯老師的說法,讓習慣改變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

「加入新刺激」或「以其他習慣代替」(Hull, 1943; 柯永河, 2004)

她可能最近開始看韓劇了,接起電話變得不耐煩
他可能最近迷上新的網路遊戲了[3],你打來的時候他剛好在團練
他可能最近都練球練很晚,回家累到癱不想講
當然也可能,他已經開始習慣跟別人講電話了[4]

不過,
根據經濟學的「邊際效用遞減」理論[5],或Skinner的學習與削弱理論,這些原因的背後都有一個更大的原因:

「同一通電話的播出,已經不能達到當初的滿足」。

因為他再也無法嗅到電話那頭的新鮮
因為她再也不能聽進話線另一端的關切
因為他再也不能,用一開始的標準來評估這段關係,
因為我們從小就「自動」地會習慣化(Habituate)的(Temple et al., 2006)

你們有多久沒有在歡笑聲未間斷的電話中度過?
有多久沒有對電話中她訴說的內容感到新奇有趣?
又有多久,你們總是談著瑣事,修課的內容,好像隨便聊就乾?

這就是為什麼過去文獻一致悲慘地發現隨著婚齡的增加,夫妻做愛次數會逐漸下降
(Greenblat, 1983; James, 1981; Jasso, 1985; Kinsey, 1948; Trussell & Westoff, 1980; Udry, Deven, & Coleman, 1982),
而且在結婚一段時間之後,丈夫的婚外性行為比例和婚齡成正比(Liu, 2000)。

當初對婚姻或戀愛抱持著美麗的「童話期待」(卓紋君, 2000a, 2000b),
現在擔心這樣的期待會不會最後換來的是傷懷;

當初每天期待的就是一起用餐的時間,
現在中午相約小福樓餐廳,一邊無味地討論吃什麼,一邊開始思考什麼是真正的幸福;

當初可以望著她的臉就差點忘記吃飯,
現在就算沒在吃飯也很少認真地望著她的臉;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
你已經忘記那種砰砰跳地感覺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
你已經忘記如何將注意力放在她身上,而轉向注意別的地方

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起,
已經要很努力、很努力,才能找到有趣的話題

「其實我已經不知道,現在跟她在一起,到底是喜歡還是習慣了…」

或許妳曾在幾個不同聚會聊天的場合,聽到朋友們不約而同的說出這段話
也或許你自己就曾經就是說這句話的人

久了之後,我們開始懷疑這段關係持續存在的意義、懷疑單身與在一起的差異。

在一起之前,我們多麼希望將對方制約
但在一起之後,卻又害怕兩人在一起只是因為習慣。

以前,兩人就算是一起吃一枝冰也咯咯地逗弄著笑不停
就算是什麼也沒準備地到淡水,也能對著夕陽呼喊好浪漫
現在,連約個會地點都要想半天
無奈地決定了地點,卻也玩得不開心

如果愛真的變成習慣,失去新奇感,那該怎麼辦?

過去的文章中寫了很多方法,但大多是聚焦在個人層次[6]
有沒有什麼方法,是可以兩人一起經營的(如果他願意跟你一起試的話)?

在討論這之前,我想必須區分一件事情
過去研究發現快樂有2種,一種是純粹情緒上的嗨,另一種是富有意義感的快樂
(McGregor & Little, 1998; Ryan & Deci, 2001; Ryff, 1989)
前者像是看綜藝節目,看完、嗨完,除了累與梗什麼也不會留下
後者像是看一本書或做一個活動,結束後除了體悟還有感動

我們不能嗨很久、嗨太久會得胃潰瘍(交感神經、NE持續運作)
所以我們無法要求永恆的蜜月期

不過我們可以試著締造「富有意義感」的快樂
這也是讓關係持續的重要因子
所有得勵志書籍都教你找尋「意義感」,長篇大論說了一堆
但是「務實上」要怎樣做呢[6]?
提供幾個建議:

1. 「有品質而短暫地見面」

我曾經問一個學姐,每週與老公一成不變的生活,不會很無聊嗎?
雖然台中餐廳很多,但好吃的就那一些,每次放假都去吃差不多的館子,
許多地方還重覆去過很多次,還沒踏進餐廳就可以想像到裡面的菜色了。

「醫生與教授真的很操很操。
但是當你忙了一週之後,能有一天,兩人能夠喘口氣,
排除萬難維持這個有品質的時間。即使是吃一樣的東西、看一樣的片子,
那種感覺仍是難以言喻的。因為你知道有一個人願意,
願意將這個寶貴的休息時間留給你,與你一起分享他生活的點滴。
像我老公,有時候為了這一天,前幾天還要加班到半夜;
讓我看了好心疼,卻又好窩心。」

遠距離戀愛(Long distance Romantic Relationship,LDRR)者最害怕的,
是聊天聊到最後失去共同話題(Common Topic);

但天天黏在一起的近距離情侶(Geographically Close Distance Relationship,GCDR)
最怕的卻是生活全是共同經歷(Common Experience)而聊到沒有話題
(Stafford, Merolla, & Castle, 2006; Surra, Curran, & Williams, 2009; 黃尹貞, 2009)。
畢竟生活週遭的事情,你看見的他也看見了,你吃過的他也嘗到了,
親密感很高,新奇感卻很低,「膩」就是從此萌芽。

從什麼時候起,你約會時不再凝視對方眼眸了呢?

所以愛情保鮮的秘方就是,「有品質而短暫地見面」,
見面次數不用多,但是要有品質。
每一次見面就將『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
(當然也要小心馬路上的來車),可能只是短短的一個小時,
但發自內心用心感受,必有效果(Cross, Bacon, & Morris, 2000; Kruglanski & Webster, 1996; Rusbult & Buunk, 1993)。

2. 「舊地點,新體會」

如果蜜月效果是源於對事物的新奇性(Novelty)而產生的(James, 1981),那麼只要每次去不一樣的地方就好啦!

問題是,天大地大台灣就這麼一點大,哪裡找來新地方?
以台北為例,你會發現你從第一任到現任的女朋友去過的地方都雷同

看電影逛街喝咖啡吃飯,淡水碧潭貓空陽明山

夜市更是去到都會背了,怎麼辦?

其實同樣的地方經過設計,也可以產生新奇性,舉幾個例子:

>>開啟感官類:

導盲犬:如在公園里蒙著他的眼睛,牽著對方走路(你們可以交換當導盲犬)
慢食:閉起眼睛吃飯,一口要咬30下,細細體會其中的美好
猜氣味:一起做菜(或到餐廳吃),一樣可以閉起眼睛,讓對方猜是哪一樣菜
唱歌:如果你歌喉不錯又不怕生,可以在公園。若你很害羞,可以在她耳邊

>>分工合作纇:

Double藏寶:適合Double Dating,準備一份禮物,
然後將藏寶圖(也可以是MP3錄音)給另一對,看哪一對先找到。

Find me:先把自己藏起來,如果有亞太或對講機的話,可以逐步給她提示(我在有杜松木的地方噢),讓她找到你的位置。
可以先從小範圍開始練習(如台大校園)。

你也可以自己設計,只要用心想(可以輪流設計),哪裡都可以是好的約會地方
更重要的是,通常都能從這樣的活動中,發現新的自己與不一樣的她

3. 「多層次口感的約會」

前幾天正妹我朋友生日,
我們一同到相當知名的Rose Marry(螺絲瑪莉)義大利麵坊用餐,
一位台大的朋友對義大利麵進行了一次精闢的產品分析

「像這種奶油培根就是經典款,無論哪一家都做得很好吃。
但通常好吃只有在前幾口。吃久了就會膩了。」

「為什麼阿?」我在他們面前完全是為什麼小子。

「你看,像你點的 粉紅醬鮮蝦雞肉麵、你們親手做的提拉米蘇,
都是具有『多層次』口感的食物。第一口驚豔好吃,
吃到第十口又有另一種新奇的風味口感。

「以粉紅醬鮮蝦雞肉麵為例,食材有五種,
組合起來就有C(5,2)+C(5,3)+ C(5,4)+ C(5,5)=C(6,3)+C(6,5)=26種味道。
這還不算每次留在口裡的餘韻。只要食材選得好,搭配得當,
每一口都是新的體驗。」

約會不是也是這樣?

在家查電影時間時,都可以想見等下看完電影後就是吃飯,
吃完飯就是逛街,逛街逛到無聊就回家,
如果他想要就帶你去厚德路,如果你不想要可能就送妳回家。

這種約會基模(Schema)像是腳本(Script)一般存在我們腦袋裡,
因為地點彼此相接近而容易被提取(Recall)。

不過電影院、夜市、餐廳、厚德路都是「都市」類食材,
就像是奶油和培根都是「高熱量動物系」食材一樣,堆疊起來容易膩。

怎樣製造多層次口感的約會呢?
一個可能的答案,就是一次同時「激發不同腦區」。

研究顯示,「都市」相關的娛樂,
的確在短時間能提供大量刺激給交感神經,容易爽但是也容易累。
(Bringslimark, Hartig, & Patil, 2009; Kaplan & Berman, 2010)

反之,「大自然」相關的活動可以讓交感神經休息,
效果甚至與冥想雷同。因此,可以交錯安排戶外大自然與都市的約會行程
(如陽明山溫泉+士林夜市+夜景觀星)。

談到冥想,另外推薦可到溪邊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

雖然你可能覺得怪力亂神,但是我不得不承認「冥想」
(有人稱內觀、禪定或打坐所達到的狀態)
的確從增進注意力、抒發壓力(Tang et al., 2007; Tang & Posner, 2009)、
拉進人際關係(Carson, Carson, Gil, & Baucom, 2007)、
提升關係滿意度、增加關係品質
(Barnes, Brown, Krusemark, Campbell, & Rogge, 2007)、
降低焦慮依戀與敵意到減少伴侶爭吵(Saavedra, Chapman, & Rogge, 2010)
都有「非常顯著」的功效(我的媽,顯著到我都想叫全世界情侶來打坐了)。

因為,這是一種讓你的注意力收放自如的訓練[8],
藉由這樣的歷程,你能漸漸感受到彼此的連結,
以一種更寬大、開闊的心看待自己與關係。


4. 「用意義構築美好記憶」

先前我們實驗室在收集戀愛中的記憶研究時,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如果你問受試者,什麼是他們與伴侶相處時感到最幸福的事,

大多數「對關係滿意」的受試者的回答都是:
不論做什麼,一起做就是很幸福。

但那些「對關係不滿意」的受試者,
似乎不論一起做什麼,都感受不到快樂,取而代之的是無止盡的衝突和冷漠。

不過有一件事的確是可以嘗試的:

「一起實現一個小夢想或小目標,來重建關係的意義感」。

這個小目標可以是一起編纂一本2010的照片日記(有文字說明那種) 、一起種一棵小盆栽記錄他的成長、一起用陶土自創一系列的公仔、一起編舞練舞、合拍一部影片、合寫一個故事(可以用故事接龍的方式往返接力)等等。

因為這些作業的共通的特色是具有高度的自我涉入(Self Involvement Task),過去研究發現自我涉入的工作可以讓人覺得有意義、提升自我價值感(Sandelands, Brockner, & Glynn, 1988; Wiener, 1973)。


以防大家每次看完有感動,卻因為忘記了內容,從未行動,
所以根據認知心理學的概念(字串法+聯想法)
想了一個簡記口訣:(4)「義」、(2)「新」、(3)「層」、(1)「品」
(一心一意想去誠品,找尋有意義、有層次、有品質的新書)

只是當有一派心理學家致力於發現人生的光明面的時候,
另一派的心理學家就會開始費心於扯他們後腿。
結果你讀了這篇文章,欣喜地領取這四帖藥回家熬製服用,
發現不但沒有用還更糟,他反而在你別出心裁設計的約會中與你吵架。
為什麼呢?

有三個不得不考慮到的原因
第一, 對方真的喜歡這些活動嗎(你可以從邀約時他遲疑的秒數來判斷)?
不過你可以用肯定確認句「我們去洗溫泉『吧』!」代替疑問句「我們去洗溫泉好嗎?」或命令句「我們這週去洗溫泉。」,答應率比較高(Wiseman, 2009)。
第二, 對方是不是不安全依戀者(共佔60%)(王慶福, 2000)。若是逃避依戀者,勢必比較適合帖1(他們要的是忽遠忽近的自由);若是焦慮依戀者,可能比較適合帖4,請斟酌使用[9]。
第三, 一起討論策畫吧,也把他的需求考量進去
(例如她最近想賞花,到新社就可能有加分;
但若她期中考提早,可能變成扣分)

整體看起來,好像「習慣化」很糟很不好
難道我們在關係中期所做的一切,全是為了去油解膩,回到那些美好的曾經?
那喝油切綠茶不是比較快?

其實,「習慣」本身的好處是一種「安全感」
如果對方的行為變成完全不可預期,
你不知道他今天到底會不會在馬路上突然跳起舞來(雖然很新奇)、
不知道他會不會突然早到1小時(平常他都是遲到15分鐘的那個)、
不知道他會不會在半夜跟你說,
要到你家樓下彈吉他(這是他平常玩魔獸的時間),

那你不是過得很不確定、膽顫心驚?

若習慣在一起會缺乏新鮮感,
充滿新鮮與刺激又太不安全,
要如何平衡兩者的拉扯?

是故,要維持一段良好而長遠的關係習慣只有一個結論:

用八成的習慣維持默契與親密,用兩成的心思來製造驚奇[10]。

讓這段關係以安全感為基礎(Secure Base),以層次感締造新鮮度(Novelty)。

註解

  1. 如何決定習慣的好壞呢?你可以自行評估,或是參照習慣心理學的一些評估準則(詳參Reference)。
  2. 這也符合白熊理論
  3. 例如,有一個個案之前是男友迷上LUNA2把她晾一邊。
  4. 詳估狗:走出出軌
  5. 指在其他條件不變之下,在一定期間內,
    消費者消費某ㄧ項財貨的邊際效用會隨著消費量的增加而逐漸減少。
    你可以參考這篇,就知道若根據經濟學的這說法,
    戀愛可能一開始就是一場錯誤http://www.wretch.cc/blog/promy/13578034。
    其他資訊請Wiki: Marginal Utility, e.g.:(McCulloch, 1977)
  6. 詳估狗:找回最初的感覺
  7. 例子摘要整理自Doug Fields & Todd Temple(1988)所著的”Creative Dating“,
    其中有相當多有創意且令人噴飯的約會方式、49種我愛你的說法、
    省錢的約會、一擲千金的約會、從A到Z的禮物等等。
    台大圖書館有,只是使用前請先確認伴侶的心臟強度。
  8. 因篇幅故無法詳述。關於冥想,坊間很多教禪定的團體,
    你們可以先結伴去嘗試看看;台大也有相關的社團
    如果你不想跟宗教沾上邊,我們這邊也有專攻情侶滿意度的
    「關愛冥想」錄音檔(Loving kindness Meditation),可以來信跟我取用。
  9. 如果你不知道對方是什麼風格,請來信索取問卷,我們分析完會寄給你。
  10. 比例請按兩人性格自行調配,若不知兩人性格,請來信索取問卷,我們分析完會寄給你。
  11. 文內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
  12. 所有研究結果與性別差異均只是描述平均值,尚須注意個別差異
  13. 文中他她你妳為行文簡便故,可視為隨機編排
  14. 其實這篇是很久以前的文章「層次感戀愛」,只是想說情人節來應景一下,順便正名一下原先很爛的標題:P
  15. 圖片引自這裡

 

[Reference]

  • Barnes, S., Brown, K. W., Krusemark, E., Campbell, W. K., & Rogge, R. D. (2007). The role of mindfulnes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nd responses to relationship stress.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33(4), 482-500.
  • Bringslimark, T., Hartig, T., & Patil, G. G. (2009). The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indoor plants: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experimental literatur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9(4), 422-433.
  • Carson, J. W., Carson, K. M., Gil, K. M., & Baucom, D. H. (2007). Self-expansion as a mediator of relationship improvements in a mindfulness intervention. [Article].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33(4), 517-528.
  • Cross, S. E., Bacon, P. L., & Morris, M. L. (2000). The relational-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 and relationships. [Artic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4), 791-808.
  • Fields, D. T. T. (1988). Creative Dating (柯美玲, Trans. 1 ed.). Taipei: Glory Press.
  • Greenblat, C. S. (1983). THE SALIENCE OF SEXUALITY IN THE EARLY YEARS OF MARRIAG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5(2), 289-299.
  • Hull, C. (1943). Principles of behavior.
  • James, W. H. (1981). THE HONEYMOON EFFECT ON MARITAL COITUS.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17(2), 114-123.
  • Jasso, G. (1985). MARITAL COITAL FREQUENCY AND THE PASSAGE OF TIME – ESTIMATING THE SEPARATE EFFECTS OF SPOUSES AGES AND MARITAL DURATION, BIRTH AND MARRIAGE COHORTS, AND PERIOD INFLUENC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0(2), 224-241.
  • Kaplan, S., & Berman, M. G. (2010). Directed Attention as a Common Resource for Executive Functioning and Self-Regulation.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5(1), 43-57.
  • Kinsey, A. C., Pomeroy, W., & Martin, C. E. . (1948).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 Kruglanski, A. W., & Webster, D. M. (1996). Motivated closing of the mind: ”Seizing” and ”Freezing”. [Article]. Psychological Review, 103(2), 263-283.
  • Liu, C. (2000). A theory of marital sexual life. [Articl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2(2), 363-374.
  • McCulloch, J. H. (1977). The Austrian Theory of the Marginal Use and of Ordinal Marginal Utility. Zeitschrift für Nationalökonomie, 37(3&4).
  • McGregor, I., & Little, B. R. (1998). Personal projects, happiness, and meaning: On doing well and being yourself.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2), 494-512.
  • Rusbult, C. E., & Buunk, B. P. (1993). COMMITMENT PROCESS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 AN INTERDEPENDENCE ANALYSIS. [Article].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0(2), 175-204.
  • Rusbult, C. E., Verette, J., Whitney, G. A., Slovik, L. F., & Lipkus, I. (1991). ACCOMMODATION PROCESS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 THEORY AND PRELIMINARY EMPIRICAL-EVIDENCE. [Artic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0(1), 53-78.
  • Ryan, R. M., & Deci, E. L. (2001). On happiness and human potentials: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hedonic and eudaimonic well-being.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 141-166.
文章難易度
海苔熊
70 篇文章 ・ 470 位粉絲
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 經歷了幾段感情,念了一些書籍,發現了解與頓悟總在分手後,希望藉由這個平台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與閱讀心得整理,幫助(?)一些跟我一樣曾經或正在感情世界迷網的夥伴,用更健康的觀點看待愛情,學著從喜歡自己開始,到敏感於周遭的重要他人,最後能用自己的雙手溫暖世界。 研究領域主要在親密關係,包括愛情風格相似性,遠距離戀愛的可能性,與不安全依戀者在網誌或書寫中所透露出的訊息。 P.s.照片中是我的設計師好友Joy et Joséphine

1

2
1

文字

分享

1
2
1
如果在虛擬實境裡尋找伴侶,真的可以建立舒服的戀愛關係嗎?——《元宇宙超圖解》
azothbooks_96
・2023/09/27 ・983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元宇宙的世界裡,比較容易和價值觀相近的對象,談一場少摩擦的戀愛。

所謂的「談戀愛」,其實就是彼此價值觀的碰撞。

在價值觀日趨多元、細分的現代社會,實體世界裡的戀愛,情侶之間免不了會發生一些摩擦。

所謂的「談戀愛」,其實就是彼此價值觀的碰撞。圖/pexels

越來越多人在實體社會的戀愛關係中感受不到舒適,大眾認為「談戀愛風險很高」的傾向,更是一年比一年更鮮明。

可見「談戀愛」的魅力,正逐步下降。不論是在元宇宙內或外,都有一套很現代的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配對服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迴避戀愛和元宇宙

當我們對戀愛的價值觀細分化之後,在生活周遭便很難找到滿足條件的人選;但只要像在社群網站上找興趣相近的同好那樣,從一個規模龐大的母群體當中找出伴侶的話,發生摩擦的狀況,會比不假思索就交往的對象減少許多。

若想找更根本的解決之道,那麼元宇宙上還有一個獨門絕招,就是乾脆把伴侶化為虛擬實境的一部分——因為情侶在元宇宙上會隔著虛擬替身,建立起隔一道防火牆的溝通方式。

有些人會覺得「虛擬替身碰不到、摸不著」,不過,時下認為談戀愛不見得一定要有實體互動或性接觸的人已越來越多,或有些原本潛伏噤聲的族群浮上檯面。

想必今後會有越來越多人願意相信這不是逃避實體戀愛,而是元宇宙上的愛情,比實體更美好。圖/azothbooks

要是這些虛擬替身由 AI 操控的話,還能與另一半建立更舒適的戀愛關係——如果對象是 AI,不論是再怎麼極端的戀愛觀,或是任何性傾向,它應該都會接受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想必今後會有越來越多人願意相信這不是逃避實體戀愛,而是元宇宙上的愛情,比實體更美好。

——本文摘自《元宇宙超圖解:從刀劍神域到寶可夢,一小時讀懂78個概念,掌握本世紀最大商機》,2023 年 9 月,漫遊者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所有討論 1
azothbooks_96
53 篇文章 ・ 21 位粉絲
漫遊也許有原因,卻沒有目的。 漫遊者的原因就是自由。文學、人文、藝術、商業、學習、生活雜學,以及問題解決的實用學,這些都是「漫遊者」的範疇,「漫遊者」希望在其中找到未來的閱讀形式,尋找新的面貌,為出版文化找尋新風景。

1

1
0

文字

分享

1
1
0
國家好現代,人民瘋狂愛——國家發展與愛情的關係
胡中行_96
・2023/02/06 ・204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影集《年輕教宗》(The Young Pope)裡,裘德洛飾演的庇護十三世曾經開示:「愛無法用人數統計,只能以強度衡量。」[1][註]2023年元月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來自全球45個國家的學者,向世人宣告:他們不僅量化了愛情強度,還比較出各地差異。[2]

參與的國家及城市

該論文的第一兼通訊作者 Piotr Sorokowski 博士,任職於波蘭的弗羅茨瓦夫大學(Uniwersytet Wrocławski);而團隊的研究人員橫跨各洲,從所在地的幾個大城市,招募總共 11,422 名交往中、訂婚或已婚成人,匯集統整其中 9,474 人的資料。【圖 1】橙色圓點標出受測者居住的城市,藍色的區域則為涵蓋的國家,臺灣不在其中。[2]

參與研究的國家(藍色)與城市(橙色)。圖1/參考資料2,Figure 3(CC BY 4.0)

量化愛情

參與研究的美國心理學教授Robert J. Sternberg,曾指出愛情是由親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和承諾(decision/commitment)所組成,即「愛情三元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2, 3]相關的量表羅列了對應的陳述,例如:表示親密的「我與__分享我個人極為私密的資訊」;透露激情的「看到__令我興奮」;以及展現承諾的「我對和__關係的穩定性有自信」。受測者得從「0 完全沒有」至「9 非常強烈」中,選擇評分。除了該理論符合此研究的目的,因此問卷獲得採用,分析時也加入其他項目:[2]

  1. 環境溫度:與親近程度、人際距離、肢體接觸,以及情感表達有關。→參考各國年均溫。[2]
  2. 關係長度:關係的持久與否,會影響愛情的強度。→調查受測者和伴侶在一起多久,並計算出各國的平均值。[2]
  3. 性別:不同性別的人,對愛情的感受相異。→招募受測者時,性別比例必須均衡。[2](原文沒有說明性少數等變因,推測是以順性別異性戀為主。)

同時,為認識現代化與社會類型之於愛情的關係,每個國家的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性別不平等指數(Gender Inequality Index)、集體主義(collectivism)的程度,以及綜合世界銀行之世界發展指標(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與聯合國統計年鑑(Statistical Yearbook)的世界現代化指數(World Modernization Index)等,都納入考量。[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現代化及愛情

研究結果顯示,國家現代化會促進愛情,而且相較於激情,此效果在親密層面更是突出(見【圖 2】);但是現代化超過一定程度時,竟然會造成反效果。[2]比方說,聯合國認為人類發展指數大於 0.8,算是很高度的發展。[4]在此研究中,達到 0.85 以上時,該國的愛情平均值反而從高峰下降(見【圖 3】)。這種自己過得太好,於是不需要伴侶的情形,在動物實驗中也曾得到證實:當必要資源長時間無限制地供應,小鼠就會不想交配和繁殖。[2]

顏色愈深,愛意愈濃。臺灣沒有參加研究。圖2/參考資料2,Figure 1(CC BY 4.0)
縱軸為預測的愛情分數;橫軸則是人類發展指數。藍線-愛情三元論量表;黃線-親密;橙線-激情;灰線-承諾。圖3/參考資料2,Figure 2(CC BY 4.0)

集體主義和愛情

研究得到的另一個重點,是親密與承諾的程度,和一個國家的集體主義傾向,呈現正相關。媒妁婚姻容易出現在集體主義的社會;相對地,個人主義則鼓勵自由戀愛。雖然前者聽起來較難產生愛意,但因為集體社會推崇利他(altruistic)的無私奉獻,而強化了與伴侶的連結。不過,在斟酌受訪者年紀對結果的影響後,這個現象便沒有那麼明顯。[2]

年均溫、關係長度與愛情

各地激情的差異,無法由國家發展或社會類型看出趨勢。在這方面,年均溫倒是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高年均溫能催出炙熱的激情,卻也使得親密與承諾的程度相對低落。論文的作者群表示,需要未來的研究深入瞭解,氣候如何干預人類的行為和感受。另外,長久在一起的伴侶,激情與親密的程度較低;但承諾則更為堅定。[2]

不代表國家的愛情

閱讀這份難得的大型愛情研究時,大概多少會引起各國人的比較心態。可是採樣的範圍,其實僅限於大城市,並不能代表國家整體。[2]舉例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數據,源自北京和香港的受測者。這些人填寫愛情量表的答案,基於文化背景迥異,應該會與內蒙、新疆或苗寨人民的想法,有天壤之別。此外,千萬別忘了,感情談到最後,面對其中酸甜苦辣的,還是只有自己和伴侶。互動時的火花或摩擦,主要仍依個體特質而定。就算身處於任何一個參與此研究的城市,也不保證能體驗相同的愛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備註

《年輕教宗》原臺詞,含前後文:「The public squares have been jam-packed, but the hearts have been emptied of God. You can’t measure love with numbers, you can only measure it in terms of intensity. In terms of blind loyalty to the imperative.」。[1]

參考資料

  1. The Young Pope – Episode 1.5, Quotes. (2016) IMDB.
  2. Sorokowski P, Kowal M, Sternberg RJ, et al. (2023) ‘Modernization, collectivism, and gender equality predict love experiences in 45 countries’. Scientific Reports, 13, 773.
  3. Sternberg RJ. (1997) ‘Construct validation of a triangular love scale’.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7 (3): 313-335.
  4.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lobal Footprint Network. (Accessed on 19 JAN 2023)
所有討論 1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65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交友軟體演算法成為當代科技月老?
喀報CastNet_96
・2022/12/03 ・4689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交友軟體是現代社會中極其普及的交友途徑之一,而近年因為疫情的影響,人們使用交友軟體的頻率更是大幅度地提升。2019 年 12 月,中國武漢爆發不明原因的肺炎案例,隨即在短短兩個月,全球 Covid-19 確診病例破萬,疫情日益嚴峻。疫情的快速延燒,各國政府接連下達出國限制、取消大型集會活動、施行遠端工作,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快速拉大。在疫情帶來高度焦慮及失去日常親朋好友親密陪伴的情況下,人們的情感需求無法得到回應,面對冰冷的螢幕,寂寞感無處宣洩,情感需求日益強烈。根據知名交友軟體《Tinder》與《報導者》的訪談內容指出,相比疫情爆發前,2020 年台灣 Tinder 會員的左右滑動數成長將近 4 成,使用頻率大增。交友軟體成為人們認識對象的捷徑,然而,交友軟體的演算法真的是孤寂人們的愛情靈藥嗎?還是反而導致愛情更加觸不可及?

透過交友軟體的幫助,單身長達兩年的 Amanda 終於找到新男友。

Amanda 是個生活繁忙且充實的女生,平常雖然會接觸到一些異性,卻沒有一個是情投意合的合適對象,在生活已經太過繁忙無法再擴大生活圈的情況下,她選擇打開交友軟體,希望可以離開交友舒適圈、認識更多潛在的可能對象,進而找到適合自己的伴侶。透過演算法的配對,她右滑相同學校的 Eli,送出代表有興趣的「Like」;而 Eli 也被照片中笑容燦爛的 Amanda 所吸引,並從文字介紹中發現她是一個興趣豐富的女生,於是也對 Amanda 右滑送出 Like,兩人成功配對。

經過一段時間的聊天、語音通話,兩人對彼此的了解逐漸加深,在互換社群帳號後,Amanda 和 Eli 決定約出來見面。透過實際的相處,他們發現彼此無論是個性還是價值觀都很相似,感情急速升溫,一個月後兩人升格情侶,至今戀情已維持 1 年多。

新一代的月老:幫你在茫茫人海遇到對的他(她)

Amanda 這樣的成功案例並不罕見,在史丹佛大學社會學家羅森非德(Michael Rosenfeld)和新墨西哥大學社會學家湯瑪士(Reuben Thomas)的研究中顯示,2017 年,美國有 39% 的異性戀伴侶是透過網路認識而交往,同性戀伴侶更是超過 60%。在交友軟體 Tinder 所發表的公開數據中,2020 至 2021 年間,Tinder 每天累計滑動配對的總次數達到 10 億,其中女性配對成功機率更是高達 56%,而其背後最大的功臣就是交友軟體的演算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交友軟體的演算法是如何找到適合我們的對象呢?簡單來說,交友軟體公司會根據其交友軟體的類型,選擇不同複雜程度的演算法幫助使用者進行推估,演算法類型從單純透過距離計算,到極其複雜的多面向綜合比例評估都有。

使用交友軟體長達八年、超過九款的資深使用者小 B(化名),在大學時期寫過交友軟體程式,他表示交友軟體主要分為兩類:隨機聊天型及配對型。前者僅透過簡單的限制(距離、性別)篩選,例如:Wootalk、Goodnight、Liveany,都被劃分在隨機聊天型的範疇。後者則會利用多重條件幫使用者配對,從基本的年齡、性向,到複雜的簡介照片分析、左右滑動偏好。演算法會依據這些條件進行評估分析,進而找到適合人選,例如:Coffee Meets Bagel、Pikabu、Tinder,都是屬於配對型交友軟體。

▲交友軟體分類。(製圖 / 孫慈媛)

根據 Tinder 官方公布的資料,2019 年以前,Tinder 使用「ELO 評分制」作為其演算法。ELO 評分制是以使用者在社會大眾審美標準中所被評斷的的魅力值為配對標準,為分數相近的人彼此推薦,讓人們能遇到與自己分數相似的對象,以外貌門當戶對為原則進行匹配。評分機制為當 ELO 分數比你高的人對你右滑「Like」,你的分數就會提升,相對地,如果 ELO 分數比你低的人對你左滑「Nope」,你的分數便會下降,最後統計出來的的分數總分就是 ELO 分數。這種將外貌作為唯一依據的評分方式,形成另一種社會階級,因而引發社會撻伐。

2019 年後,Tinder 取消 ELO 評分制,並於 2020 年宣布採用「動態式機制」:透過年齡、距離、性別偏好、距離、興趣及偵測簡介照片,為相似的使用者進行配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是媒婆不是月老:包介紹不包準確度

然而,多位使用交友軟體超過兩年的資深使用者,並不認同演算法真的有幫助到使用者更容易地找到對象。

「我喜歡先大量地配對到對象,再透過聊天逐一減少。可是滑久了,交友軟體上面的女生就全都被滑完了,因此演算法的配對沒有任何影響,畢竟當我把演算法推薦的對象滑完,接下來它也只能推薦給我不在限制內的對象,因此對我而言,演算法其實沒有存在必要性。」小 B 坦言。

「我覺得演算法只是把比較受歡迎和高機率配對的人放前面,滑到後面常常都是我沒有興趣的對象,就算遇到有興趣的也配對不到。」使用交友軟體超過兩年的小Z(化名)也提及。為了讓長期使用交友軟體的使用者可以持續滑到對象,演算法會不停調整並放寬原有條件,逐漸失去篩選功用。

倘若演算法只推薦完全符合條件的對象,使用一定時間後,使用者便沒有對象可以再配對,交友軟體也會失去其功能性。另外,現今市面上免付費的交友軟體幾乎都存在著配對限制,使用者每天能夠送出的 Like 數量有限,因此使用者會開始研究如何以最少的機會成本配對到最多潛在對象。小 Z 說:「一開始都會很好配對到人,兩個禮拜後機率都會大幅度下降,這種時候我就會刪掉帳號重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實際上,每個交友軟體的限制與重置時間都不太一樣,如 Tinder 每 12 小時會重置一次,每次可以送出 50 個 Like;OMI 每天早上 5 點會重置,每天可以送出 Like 給 50 人;探探每天有 50 個 Like;柴犬則是每天早上 5 點重置,每天可以與 50 人配對,另外有 3 個機會是可以送滿分給對方,每個機會可以換成多滑 10 個配對對象;Coffee Meets Bagels (簡稱CMB)每天中午 12:00 會推送 21 位女性,提供男性選擇是否要按 Like,女性則是每天可以看到 10 位對自己按 Like 的對象,並掌握配對的主導權,決定是否回應對方。

多位受訪者皆提到 Tinder 的配對規則:程式打開後第一位一般都是在軟體上人氣很高的對象,第二個是已經 Like 你的人,第三到第四位是很高機率會 Like 你的人,如果將程式關掉重開,就會重新循環這個規律。小 Z:「按照這個模式配對,配對成功率基本上是百分之百,一個晚上最多可以配到 30 多人。」

▲ 各交友軟體配對規則。(製圖 / 孫慈媛)

成功配對後:沒有付出時間仍是陌生人

全球用戶超過 3.6 億、在台灣擁有眾多使用者的交友軟體「探探」的數據顯示,截至 2019 年,探探已經成功完成 1 億 7000 萬次配對,可見對於現代人而言,交友軟體確實能夠幫助建立人際關係。透過持續不斷地左滑、右滑,使用者可以輕易地擴展自己的交友圈,滿足對於交友的渴望,然而,配對成功後,真正維持聯絡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小 Z 坦言,使用一陣子後,會發現配對到很多對象其實不見得是好事,因為每天的時間是很有限的。在時間跟心力有限的情況下,使用者並沒有充裕的時間與每一個配對到的人聊天,深度交流更是困難。網路交友的不信任感及距離感,導致多數使用者即便配對成功,關係卻始終停留在泛泛之交。一旦配對成功的對象過多,使用者便無法記得每個人的資訊、聊過的話題和內容,只有偶爾心情低落的時候,或是情感需求特別強烈的時候,才有機會展開單一次的深度談話,一旦滿足情感需求後,他們便又轉頭退出,不再繼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交友軟體開啟了一扇讓使用者能夠輕易接觸陌生人的大門,但要真正了解一個人,需要一定的時間成本,相較於現實交友,如果想要與螢幕另一頭的對方建立如摯友甚至是親密愛人的關係,所需的成本明顯更多。

網路交友多為萍水相逢,若要加深彼此的認識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加上為了找到最適合的對象,我們不會一次只與一位對象配對、進行交流互動,而每去了解、認識一人,就需要一定的社交能量,在快速拓展交友圈的背後,我們也必須消耗大量社交能量。除此之外,網友關係的現實是只要一方不再回應,這段緣份便戛然而止,彼此再也不會有任何交集,許多人在歷經幾次失敗後,身心俱疲並斷然放棄,其他可能有理想發展的關係也隨之告終,實屬可惜。

經驗分享:找到伴侶的成功法則

綜合六位受訪者經驗,我們總結出五點要素,能夠幫助使用者提高在交友軟體上找到伴侶的機率:

▲  有許多情侶是在交友軟體上認識的。(照片來源 / Pexels
  1. 合宜的照片

無論是在交友軟體抑或是真實世界,乾淨的外表代表著一個人的自律,在對彼此一無所知的情況下,照片成為認識對方最大的線索,也成為最重要的自我行銷管道,六位訪談者皆提及照片是認識一個人的門檻,必須通過門檻才會想要認識這個人的內在,如果照片本身並不吸引人,就不會選擇右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真實的自我

在交友軟體 Plent of Fish 的調查中,有高達 84% 的使用者期待對方表現出最真實的自己,除了避免上當受騙,也不希望將精力和時間投注在錯誤的對象身上。 因此適當地透露真實的自己除了能提升他人對自己的信任感,更能展現交友的真誠,提高對方的交流意願。

  1. 頻繁的交流

交朋友的過程中需要花費時間培養感情、了解彼此,但交友軟體上認識的對象與自己生活圈大多沒有重疊,在雙方完全不了解、甚至不認識彼此的情況下,更是需要頻繁的交流才能夠變得熟悉,進而提升好感。

  1. 實際的見面

無論雙方在交友軟體上認識多久,回歸現實,手機的另一端終究是一個陌生人。交友軟體像是一個敲門磚,讓使用者可以接觸到更多的人,但最終還是需要實際見面,才能夠真正觀察與認識對方是怎樣的人,也才能破除網路的距離感,讓兩方皆放下戒心,深入地了解彼此。

  1. 多元的共通點

兩人如有共通點(例如:同年齡層、同地區、同校、同職業……等)可以大大提升成功機率,除了兩人價值觀、想法較能產生共鳴,在交友軟體上也會有更多的共同話題,實際見面甚至是交往,也較有發展的可能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擁有工具和捷徑卻沒有努力,神仙也難幫

交友軟體是擴大朋友圈的工具,演算法是捷徑,幫助我們找到共通點較多的對象。透過交友軟體,我們可以跨出交友的舒適圈,觸及自己未曾接觸過的人事物,聽到更多不同的人生故事,除了尋找伴侶,亦能增廣自己的視野、提升人生的寬度與深度。

高度相似的兩人,或許有相對更多的共通話題,但並不代表必定適合成為伴侶;相反地,那些不經意右滑的對象也不一定不適合自己。關係的提升還是需要經歷時間的考驗,總地來說,不論是網路上還是現實中的朋友,都需要時間去培養感情、了解對方,透過聊天和實際相處才能知道兩人是否合適。

兩年半來用過六款交友軟體的小 Y 提及,單純透過網路聊天是很難有進一步發展的,人們始終活在現實世界,見面是進一步瞭解彼此的必經之路,如果不願意見面,緣份就會難以維持,最終停留在聊天室中無疾而終。

與此同時,我們必須銘記,網路上的東西都是經過包裝的,我們不需要,也不應該全盤相信,只有清楚認知每個人光鮮亮麗的一面並不是全部,而是包裝過後的選擇性展現,才不會有被欺騙的感受,同時避免掉入陷阱,在保護好自己的前提下,享受交友軟體帶來的益處與樂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1. 大解密 — 強大配對功能的幕後功臣
  2. 透過線上交友結婚的伴侶 比較容易離婚嗎?
  3. COVID-19大事記:從全球到台灣,疫情如何發展?
  4. 世紀之疫下的親密關係:被演算法推升的數位愛情,撫慰了誰?
  5. 寂寞、不安、疏離…… 從大數據看疫情下台灣交友軟體用戶的真實心情
喀報CastNet_96
11 篇文章 ・ 5 位粉絲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大三學生自媒體,文章撰寫類目含括科技新知、藝文評論、人物特寫、社會議題和專題新聞,以大學生的觀點出發撰寫與自身和社會相關的文章,內容豐富。 喀報CastNet網站:https://castnet.nc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