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
1

文字

分享

0
3
1

不只是老年常見疾病,你應該要多認識的腦中風!

careonline_96
・2022/04/26 ・2815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啊!我頭…好痛…」正在辦公室開會的小陳突然緊緊抱住頭,痛到說不出話,隨後便癱倒在桌上,失去意識。同事們連忙呼叫救護車,把小陳送到急診室。

做完緊急處置後,醫師立刻安排了腦部電腦斷層掃瞄。電腦斷層影像中明亮顯眼的白色訊號顯示,讓患者突然昏迷的原因是危及性命的出血性中風。

臺中榮民總醫院神經外科崔源生醫師指出,腦中風總是在出其不意的狀況下猝然發作,導致癱瘓、昏迷,並常留下神經學後遺症。年僅 41 歲的藝人納豆突然中風住院,也提醒我們,中風並非老年人的專利!

腦中風可以分成「出血性中風」與「缺血性中風」,崔源生醫師表示,腦中風的症狀大同小異,可能會出現臉部表情不對稱、單側手腳無力麻木、口齒不清或昏迷。出血性腦中風有個比較特別的特徵,它常造成腦壓升高,比較容易出現頭痛、嘔吐,缺血性腦中風則較不會有頭痛的表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出血性中風」可能是因為高血壓導致微細的血管破裂,或者是腦動脈瘤破裂出血,而壓迫腦部;「缺血性中風」可能是因為心臟裡的血塊隨著血流進入腦部動脈造成阻塞,或是本身的血管壁異常,而容易產生亂流、形成血栓,還有就是動脈太過狹窄而造成腦部缺血。

腦動脈瘤的發生與種族有關係,根據統計,日本、丹麥等國家的案例比較多。崔源生醫師解釋,再來就是某些基因導致血管壁構造比較脆弱,在長期承受血流的衝擊後,可能形成動脈瘤,甚至破裂出血。動脈瘤不是一個會遺傳的疾病,患者大多是偶發,所以很難預防。

腦動脈瘤在未破裂時大多沒有明顯症狀,當腦動脈瘤破裂時,患者會感受到一生中最劇烈的爆炸性頭痛,崔源生醫師說,「腦動脈瘤一旦破裂,有百分之五十的病人可能昏迷或者死亡,有百分之五十的病人可以還算有意識的送到醫院來進行搶救治療。」

微創血管介入治療,化解腦動脈瘤危機

微創血管介入治療是較新的微創手術,過去都有相對應的傳統手術,崔源生醫師說明,比如腦動脈瘤,傳統開顱手術可進行腦動脈瘤的夾閉,神經外科醫師利用金屬夾子把動脈瘤的頸部夾起來,避免腦動脈瘤脹大、破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微創導管介入治療的做法是從鼠蹊部的股動脈穿刺,在 X 光導引下將主要導管延伸到頸部,然後再從主要導管裡將較細的導管延伸到腦部。崔源生醫師解釋,確認腦動脈瘤的位置後,小心地把白金線圈放入動脈瘤裡,完成白金線圈的填塞,血流便不容易流入腦動脈瘤,而達到封阻的效果。

「腦動脈瘤不容易有症狀,大部分都是破裂後才被發現,」崔源生醫師說,「神經外科醫師經常處理腦動脈瘤破裂的患者,過程像拆炸彈一樣,需要非常小心。」
有很多患者可能在健康檢查或因為頭痛去做腦部檢查,而意外發現尚未破裂的腦動脈瘤,這些沒有破裂的動脈瘤就會面臨到是否治療的考量。崔源生醫師說,「很多民眾發現腦動脈瘤後就非常緊張,所以我們出了一本關於腦血管疾病的書《腦中風神救援》,裡面有特別提到未破裂腦動脈瘤,臨床上會根據腦動脈瘤的大小、位置、形狀等,綜合評估破裂的風險與治療的風險,再決定治療計畫。」

該如何處理腦動脈瘤需要專業判斷,發現未破裂腦動脈瘤時先不要過度緊張,請與專科醫師詳細討論。

頸動脈狹窄,腦部缺血眼睛黑矇

頸動脈狹窄會影響通往腦部的血流,而引發缺血性中風。頸動脈狹窄的危險因子跟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相同,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可改變的危險因子,一類是不可改變的危險因子。崔源生醫師分析,不可改變、不可調控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老化,男性的比例也比較高;可以調控的危險因子包括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如果好好控制可以減緩頸動脈狹窄的發生,另外抽菸、喝酒、缺乏運動等生活習慣也是可調控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利用頸部超音波可以評估頸動脈狹窄的程度,若頸動脈狹窄程度超過 60%,且伴隨暈眩、視力黑矇、甚至經歷過小中風的患者,便建議積極治療,目前可以利用傳統內膜剝脫手術或微創頸動脈支架手術進行治療,兩種手術的治療效果相當。

傳統內膜剝脫手術需要全身麻醉,微創頸動脈支架手術可以在局部麻醉下進行,崔源生醫師說,對於一些風險較高,例如罹患心血管疾病、容易心肌梗塞的患者,採用微創頸動脈支架手術能夠降低麻醉的風險。

頸動脈狹窄的傳統手術是劃開頸部、把血管打開,再清除血管斑塊。崔源生醫師說解釋,微創介入性治療的作法類似心導管,是透過導管在血管內進行。

微創頸動脈支架手術的第一步是在鼠蹊部做局部麻醉,把一個導管鞘放入股動脈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二步是經由股動脈將一條比較直順的主導管,延伸到頸部。

第三步是血管攝影,看清楚血管結構並測量頸動脈的粗細、大小,以決定需要放多少支架。

第四步是放入一根細導線到遠端的頸動脈,然後展開遠端濾網。遠端濾網是個保護裝置可以攔截操作過程中,掉落的血管斑塊,避免造成中風。

第五步是做氣球擴張並放置頸動脈支架,先沿著導線中軸推送氣球導管並擴張,將狹窄的頸動脈擴張到適當的大小。接著便沿著導線中軸將尺寸合適的頸動脈支架推送到定位,展開頸動脈支架後,再用氣球把支架稍做調整,確保支架處於較理想的狀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一步是把遠端濾網收回來,就完成微創頸動脈支架手術。

預防腦中風,日常保養重點提醒

想要預防腦中風或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是改變可調整的危險因子,崔源生醫師強調,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這三高務必控制達標,維持健康生活型態與運動習慣,不要抽菸。

50 歲以上的男性建議要做頸動脈超音波,看看血管是否有狹窄的現象,崔源生醫師叮嚀,若已出現狹窄的情況,就得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具有危險因子的族群應該定期作頸動脈超音波,追蹤血管斑塊變化的狀況。另外頭頸部癌症接受放射線治療的患者也需特別注意,接受頸部放射線治療後,可能也會出現頸動脈狹窄,一定要定期追蹤、事先預防!

文章難易度
careonline_96
454 篇文章 ・ 271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中風患者接種COVID-19疫苗,有哪些注意事項?
Aaron H._96
・2021/08/01 ・3564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本系列文章與科學月刊合作刊登。
  • 本文感謝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湯頌君醫師審稿,以及台灣新興科技媒體中心的協助。
  • 系列前言:考量到許多病友接種疫苗前需要參考更個人化的資料,本系列將從各國醫學會的治療指引與研究中,擷取精華,用較容易理解的方式,整理對各專科患者接種疫苗的建議。 本系列純為知識彙整,並不能做為醫療決策時的依據。如您對個人的病況有進一步的疑問,請洽詢您的醫師,謝謝。

全球疫苗開始大規模施打之後,已經將近數月。相較於染疫確診轉為重症的風險,施打疫苗對於高風險族群的保護力是顯而易見的。

臺灣現有的新冠疫苗都有一定比例會產生注射處疼痛、肌肉痛等副作用,極低的比例有可能會有血栓或心肌炎等不良反應,

但對於曾經發生過腦中風、或者本身是高風險心腦血管患者的病人,考量到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目前認為,施打疫苗的好處還是遠大於可能的風險。

曾經發生過腦中風、或者本身是高風險心血管患者的病人,屬於 COVID-19 的高風險族群。圖/envato elements

以下整理自台灣腦中風學會的建議,供腦中風患者施打疫苗時的參考:

Q1:腦中風患者得到新冠肺炎的風險是?    

  • 感染新冠肺炎可能會增加血栓形成,使中風風險提高。
  • 高齡、有心血管風險因子的人容易轉為重症。
  • 確診者當中有 1–25% 的機會發生急性腦中風。
  • 具有心血管危險因子的確診者,比一般人有更高機率在染疫之後中風。

Q2:為什麼要接種新冠疫苗:

  • 除了確實使用自我保護設備外,施打疫苗是目前已知最能有效預防感染、避免重症、並降低死亡風險的方式。
  • 對於曾經發生過腦中風、或者本身是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的病人,施打疫苗在世界各國都是被明確建議的。
  • 目前認為施打疫苗,雖然有一定比例會在施打後出現可能的副作用,但整體而言,利大於弊。
施打疫苗,雖然有一定比例會在施打後出現可能的副作用,但整體而言利大於弊。圖/envato elements

Q3:哪一種疫苗比較適合腦中風病人?

  • 普遍而言,各種新冠肺炎疫苗(COVID-19 疫苗)都能大幅降低重症機率,有效地在疫情期間即時建立保護力。
  • 腦中風病史是否會增加特定疫苗相關併發症的發生率,仍有待研究。
  • AZ 疫苗和嬌生(J&J)疫苗,約有十萬到數百萬分之一不等的機率,可能因為誘發特殊免疫反應,造成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此類型的極端不良反應多半發生在年輕人身上,以女性居多。此外,mRNA 疫苗(莫德納,輝瑞等),也有發生率相近,以年輕人為主的急性心肌炎報告。

Q4:有腦血管栓塞病史,可以打疫苗嗎?

  • 除了有明確的「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或「肝素引起之血小板低下症病史」者,應避免接種 AZ 疫苗外;絕大多數的腦中風病人,都能施打疫苗。
  • 曾發生「腦部靜脈栓塞」或有「特定免疫或血液相關疾病的腦中風」患者,建議在施打前,與您的醫師討論個人疾病情況之後決定。
絕大多數的腦中風病人,都能施打疫苗;但若有特殊情形還是要先與醫師討論。圖/envato elements

Q5:腦中風之後多久才可以打疫苗?

  • 建議在中風急性期(大約 1~2 週)過後,經醫師評估整體身體狀況已穩定,再施打疫苗。

Q6:打疫苗前,抗血栓藥/抗凝血藥要停藥或調整嗎?

  • 服用單一種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靈、保栓通):
    • 打疫苗前後,都不需要停藥或調整劑量。
    • 打疫苗後,請加壓入針處兩分鐘以上,並確認血腫狀況。
    • 打完 1 – 2 天內,隨時注意是否有血腫狀況,若有注意到腫塊逐漸增大等狀況,請洽醫師進一步評估肌肉內出血或血腫狀況。
  • 服用兩種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靈加上保栓通):
    • 打疫苗前,不需要停藥或調整劑量。
    • 如果預定施打疫苗時間與服藥時間非常接近,可以考慮先暫緩服藥,待打完疫苗、確認血腫沒有擴大之後,再服用當天藥物。
  • 服用口服維他命 K 拮抗劑作為抗凝血劑者(如:Warfarin):
    • 打疫苗前請再次確認凝血功能檢查(INR),若皆穩定且小於 3,可直接進行疫苗注射;若最近的 INR 指數不穩定或超過3,建議在施打疫苗前,與醫師先進行討論。
    • 如果預定施打疫苗時間與服藥時間非常接近,可以考慮先暫緩服藥,待打完疫苗、確認血腫沒有擴大之後,再服用當天藥物。
  • 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者(如:普栓達、拜瑞妥、艾必克凝、里先安):
    • 打疫苗前,不需做凝血功能檢查,也不需調整藥物劑量。
    • 如果預定施打疫苗時間與服藥時間非常接近,可以考慮先暫緩服藥,待打完疫苗、確認血腫沒有擴大之後,再服用當天藥物。

以上三者,打完疫苗後,應加壓施打處至少 5~10 分鐘。
打完 1 – 2 天內,需隨時注意是否有血腫狀況,若有注意到腫塊逐漸增大等情形,請洽醫師進一步評估肌肉內出血或血腫狀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如果同時使用抗凝血劑及抗血小板藥物,建議參考服用抗凝血劑患者的建議。
  • 若發現施打疫苗前幾日有注意到有出血傾向(如不明原因的皮下出血或牙齦出血等),有其他關於服藥的問題,建議於施打疫苗前與醫師先進行討論。

Q7:打完疫苗後,可能有哪些副作用?

接種後很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包含:

  • 發燒(≥38℃):大多於接種完 2 天內出現,如未患有需限制水分攝取的原因(如嚴重心衰竭),建議多喝水休息。
    • 一旦發燒,可服用醫師開立的退燒藥減輕不適感。
    • 若於接種 2 天後仍持續發燒不退,或合併其他不適症狀,建議就醫進一步評估是否有其他原因。
  • 局部(接種部位)疼痛、紅腫、倦怠、肌肉關節疼痛、頭痛、噁心、嘔吐、畏寒:通常症狀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若症狀持續抑或惡化,應儘速就醫診療。如有服用抗血栓藥物(抗血小板藥物或抗凝血劑),也請觀察局部血腫瘀青狀況。
接種疫苗後,可能出現發燒、肌肉痠痛、畏寒等副作用。圖/envato elements

此外,有比例極少的個案可能發生過以下嚴重不良反應:

  • 嚴重過敏反應:多半是對疫苗的成分嚴重過敏。接種後請按照指示於休息區觀察,確認無恙後再行離開。如出現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等症狀,請儘速告知注射現場醫護人員進一步評估。
  • 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施打 AZ 或嬌生疫苗後 3~20 天內有以下症狀之一,如果確診,將依已經確立的標準治療方式,進一步處理:
    1. 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
    2. 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 24 小時以上;
    3. 下肢腫脹或疼痛;
    4. 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
    5. 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請立即就醫並說明疫苗接種史。
  • 疑似心肌炎與心包膜炎: 施打 mRNA 疫苗(輝瑞 BNT 或莫德納疫苗)之後的罕見併發症。常發生在年輕成人跟青少年,通常在注射之後的幾天內出現。 若您於注射 mRNA 疫苗後出現胸痛、喘、心悸的症狀請儘速就醫。

Q8:施打後用藥與疫苗保護力?

如果沒有明顯之肌肉血腫擴大的狀況,中風患者應該繼續服用日常預防中風的抗血栓藥物。如果有任何上述提及的不良反應,建議立即就醫。

另外,接種疫苗後,保護力並不會即刻發生,也無法完全排除未來被新冠肺炎感染之可能,仍然還是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並減少群聚,以降低新冠肺炎感染風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接種疫苗後,保護力不會即刻產生,仍要做好各種防疫措施。圖/envato elements

警示

  • 本文無法做為個人醫療建議,做任何醫療決定前,請和專科醫療人員進行討論。
  • 慢性病(包含各項指數,如:凝血指數、血糖、血壓等)都應先控制穩定,再尋求疫苗接種。若不清楚自身病況是否穩定,請先和熟悉之醫師共同討論,切勿任意停止慢性用藥。
  • 對疫苗內容物已知過敏者,接種前請和現場醫護討論。
  • 若不知道疫苗內容物為何,請列出自己過往曾過敏的藥物,攜往接種場所和醫護討論。

參考文獻

  1. COVID-19 疫苗施打民眾建議-圖文Q&A
  2. Acute Ischemic Stroke and COVID-19
  3. Stroke in COVID-19: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4. Ischaemic stroke can follow COVID-19 vaccination but is much more common with COVID-19 infection itself
  5. Covid-19 vaccine: Common stroke symptoms must be ‘urgently evaluated’

0

3
1

文字

分享

0
3
1
不只是老年常見疾病,你應該要多認識的腦中風!
careonline_96
・2022/04/26 ・2815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啊!我頭…好痛…」正在辦公室開會的小陳突然緊緊抱住頭,痛到說不出話,隨後便癱倒在桌上,失去意識。同事們連忙呼叫救護車,把小陳送到急診室。

做完緊急處置後,醫師立刻安排了腦部電腦斷層掃瞄。電腦斷層影像中明亮顯眼的白色訊號顯示,讓患者突然昏迷的原因是危及性命的出血性中風。

臺中榮民總醫院神經外科崔源生醫師指出,腦中風總是在出其不意的狀況下猝然發作,導致癱瘓、昏迷,並常留下神經學後遺症。年僅 41 歲的藝人納豆突然中風住院,也提醒我們,中風並非老年人的專利!

腦中風可以分成「出血性中風」與「缺血性中風」,崔源生醫師表示,腦中風的症狀大同小異,可能會出現臉部表情不對稱、單側手腳無力麻木、口齒不清或昏迷。出血性腦中風有個比較特別的特徵,它常造成腦壓升高,比較容易出現頭痛、嘔吐,缺血性腦中風則較不會有頭痛的表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出血性中風」可能是因為高血壓導致微細的血管破裂,或者是腦動脈瘤破裂出血,而壓迫腦部;「缺血性中風」可能是因為心臟裡的血塊隨著血流進入腦部動脈造成阻塞,或是本身的血管壁異常,而容易產生亂流、形成血栓,還有就是動脈太過狹窄而造成腦部缺血。

腦動脈瘤的發生與種族有關係,根據統計,日本、丹麥等國家的案例比較多。崔源生醫師解釋,再來就是某些基因導致血管壁構造比較脆弱,在長期承受血流的衝擊後,可能形成動脈瘤,甚至破裂出血。動脈瘤不是一個會遺傳的疾病,患者大多是偶發,所以很難預防。

腦動脈瘤在未破裂時大多沒有明顯症狀,當腦動脈瘤破裂時,患者會感受到一生中最劇烈的爆炸性頭痛,崔源生醫師說,「腦動脈瘤一旦破裂,有百分之五十的病人可能昏迷或者死亡,有百分之五十的病人可以還算有意識的送到醫院來進行搶救治療。」

微創血管介入治療,化解腦動脈瘤危機

微創血管介入治療是較新的微創手術,過去都有相對應的傳統手術,崔源生醫師說明,比如腦動脈瘤,傳統開顱手術可進行腦動脈瘤的夾閉,神經外科醫師利用金屬夾子把動脈瘤的頸部夾起來,避免腦動脈瘤脹大、破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微創導管介入治療的做法是從鼠蹊部的股動脈穿刺,在 X 光導引下將主要導管延伸到頸部,然後再從主要導管裡將較細的導管延伸到腦部。崔源生醫師解釋,確認腦動脈瘤的位置後,小心地把白金線圈放入動脈瘤裡,完成白金線圈的填塞,血流便不容易流入腦動脈瘤,而達到封阻的效果。

「腦動脈瘤不容易有症狀,大部分都是破裂後才被發現,」崔源生醫師說,「神經外科醫師經常處理腦動脈瘤破裂的患者,過程像拆炸彈一樣,需要非常小心。」
有很多患者可能在健康檢查或因為頭痛去做腦部檢查,而意外發現尚未破裂的腦動脈瘤,這些沒有破裂的動脈瘤就會面臨到是否治療的考量。崔源生醫師說,「很多民眾發現腦動脈瘤後就非常緊張,所以我們出了一本關於腦血管疾病的書《腦中風神救援》,裡面有特別提到未破裂腦動脈瘤,臨床上會根據腦動脈瘤的大小、位置、形狀等,綜合評估破裂的風險與治療的風險,再決定治療計畫。」

該如何處理腦動脈瘤需要專業判斷,發現未破裂腦動脈瘤時先不要過度緊張,請與專科醫師詳細討論。

頸動脈狹窄,腦部缺血眼睛黑矇

頸動脈狹窄會影響通往腦部的血流,而引發缺血性中風。頸動脈狹窄的危險因子跟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相同,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可改變的危險因子,一類是不可改變的危險因子。崔源生醫師分析,不可改變、不可調控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老化,男性的比例也比較高;可以調控的危險因子包括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如果好好控制可以減緩頸動脈狹窄的發生,另外抽菸、喝酒、缺乏運動等生活習慣也是可調控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利用頸部超音波可以評估頸動脈狹窄的程度,若頸動脈狹窄程度超過 60%,且伴隨暈眩、視力黑矇、甚至經歷過小中風的患者,便建議積極治療,目前可以利用傳統內膜剝脫手術或微創頸動脈支架手術進行治療,兩種手術的治療效果相當。

傳統內膜剝脫手術需要全身麻醉,微創頸動脈支架手術可以在局部麻醉下進行,崔源生醫師說,對於一些風險較高,例如罹患心血管疾病、容易心肌梗塞的患者,採用微創頸動脈支架手術能夠降低麻醉的風險。

頸動脈狹窄的傳統手術是劃開頸部、把血管打開,再清除血管斑塊。崔源生醫師說解釋,微創介入性治療的作法類似心導管,是透過導管在血管內進行。

微創頸動脈支架手術的第一步是在鼠蹊部做局部麻醉,把一個導管鞘放入股動脈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二步是經由股動脈將一條比較直順的主導管,延伸到頸部。

第三步是血管攝影,看清楚血管結構並測量頸動脈的粗細、大小,以決定需要放多少支架。

第四步是放入一根細導線到遠端的頸動脈,然後展開遠端濾網。遠端濾網是個保護裝置可以攔截操作過程中,掉落的血管斑塊,避免造成中風。

第五步是做氣球擴張並放置頸動脈支架,先沿著導線中軸推送氣球導管並擴張,將狹窄的頸動脈擴張到適當的大小。接著便沿著導線中軸將尺寸合適的頸動脈支架推送到定位,展開頸動脈支架後,再用氣球把支架稍做調整,確保支架處於較理想的狀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一步是把遠端濾網收回來,就完成微創頸動脈支架手術。

預防腦中風,日常保養重點提醒

想要預防腦中風或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是改變可調整的危險因子,崔源生醫師強調,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這三高務必控制達標,維持健康生活型態與運動習慣,不要抽菸。

50 歲以上的男性建議要做頸動脈超音波,看看血管是否有狹窄的現象,崔源生醫師叮嚀,若已出現狹窄的情況,就得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具有危險因子的族群應該定期作頸動脈超音波,追蹤血管斑塊變化的狀況。另外頭頸部癌症接受放射線治療的患者也需特別注意,接受頸部放射線治療後,可能也會出現頸動脈狹窄,一定要定期追蹤、事先預防!

文章難易度
careonline_96
454 篇文章 ・ 271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還年輕就腦中風?當心超大腦動脈瘤作祟!
careonline_96
・2021/02/18 ・2192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04 ・六年級

人體的動脈遍佈全身,負責將血液送往各個器官。隨著醫學進步,醫師已經可以經由動脈來處理一些過去必須開刀才能夠治療的疾病。台北及花蓮慈濟醫院神經介入診療科主任阮郁修醫師表示,神經介入診療科屬於放射科,可以利用特殊器械順著動脈去處理頸部、腦部與血管相關的問題,例如腦動脈瘤頸動脈狹窄、動靜脈畸形、動靜脈瘻管、動脈血栓等。

大腦是非常精細的器官,需要充足的血液供應才能夠正常運作,倘若血管發生病變,無論是破裂或阻塞都可能讓患者昏迷,甚至死亡。

頭痛欲裂?小心致死率高的腦動脈瘤!

阮郁修醫師解釋,腦動脈瘤是腦部動脈管壁向外膨出的一種腦部疾病,有些是因為先天因素,也有後天導致的,好發於中老年人,以女性居多,男女比例大約是1:2。腦動脈瘤破裂時,會造成出血性中風,讓患者突然感到爆炸性劇烈頭痛,可能導致昏迷,死亡率很高。

大多數腦動脈瘤患者平時沒有明顯症狀,而毫不自覺。阮郁修醫師說,「部分較大的腦動脈瘤,若剛好壓迫到顱神經,可能出現的症狀有:視力模糊、眼皮下垂、還有複視,因為眼球運動受到限制,看東西會有兩個影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發現腦動脈瘤時,醫師會進一步安排血管攝影檢查,這樣才可以完整評估腦動脈瘤的大小、形狀、還有跟周邊血管的關係。阮郁修醫師說明,如果腦動脈瘤超過5mm,通常會建議治療;如果腦動脈瘤小於3mm,會建議追蹤;如果腦動脈瘤介於3-5mm,就看患者的意願。

除了大小之外,腦動脈瘤的形狀也很重要,若呈現不規則形狀,或者動脈瘤表面有突起的小點,這個突起的小點一旦承受壓力就會非常容易破裂。

腦動脈瘤栓塞術,拆彈解危

阮郁修醫師解釋,治療腦動脈瘤的方法有幾種,如果腦動脈瘤開口較窄,可以使用「白金線圈栓塞」。如果腦動脈瘤的開口較寬,可使用血管支架來輔助栓塞,把白金線圈牢牢的卡在動脈瘤裡面,而且內皮細胞會漸漸長到血管支架上面,減少流入腦動脈瘤的血液讓復發機率降低。

另一個是「血流導向裝置」,形狀類似支架,這個支架編織的非常密,網孔非常小,能夠導流血液,避免血流進入腦動脈瘤。這些做法都能讓腦動脈瘤裡的血液形成栓塞,而漸漸被吸收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阮郁修醫師回憶,曾經有位28歲的年輕人在早上醒來的時候突然單側手腳無力,而被送到醫院。檢查發現竟然有顆6公分超大的腦動脈瘤。患者沒有其他病史,但是從17歲開始就每天抽兩包菸,已經抽了十幾年。

「6公分的腦動脈瘤實在太大了,我們用了兩根血流導向裝置架接起來,完成了治療。」阮郁修醫師說,「追蹤到現在,動脈瘤縮小很多,他沒有再出現中風的情形,也把菸戒掉了。」

頸動脈狹窄,中風前兆莫輕忽

頸動脈是供應腦部血流的重要動脈,當頸動脈因為粥狀動脈硬化而逐漸狹窄時,供應腦部的血流就會愈來愈少,使腦部灌流不足。阮郁修醫師說明,「頸動脈狹窄的患者大部分是以頭暈、視力模糊、視力減退來表現。有時會出現眼睛黑矇,就是眼睛突然黑掉一片,或出現暫時性的缺血性中風。」

暫時性的缺血性中風(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症狀包括單側肢體無力、麻木、感覺異常、無法維持平衡、突然說不出話、口齒不清、表情不對稱、突然失明等。若出現這些警訊,務必立刻就醫檢查,千萬不能因為症狀消失就掉以輕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醫師會用頸動脈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影像檢查來評估頸動脈狹窄的程度,必要時還會使用血管攝影。如果頸動脈狹窄較嚴重而影響腦部血流,出現上述的「暫時性的缺血性中風」症狀時,建議就要積極治療,才能降低再次中風的風險。

頸動脈支架,拓寬頸動脈

阮郁修醫師說,利用神經介入處理頸動脈狹窄的作法,是從鼠蹊部的股動脈放入導管,往上延伸到頸動脈。穿過頸動脈狹窄處,確定位置後,便能展開支架。接著醫師會利用氣球擴張,撐開頸動脈狹窄的位置,讓血管恢復暢通。

在操作過程中,血管壁上的斑塊可能會掉落,若順著血液流入腦部將導致中風。為了克服這個問題,可以在導管的遠端展開一個濾網,能讓血流通過,但會攔截掉落的斑塊。待頸動脈支架手術完成後,再收回取出遠端濾網。

貼心小提醒

阮郁修醫師叮嚀,腦動脈瘤、頸動脈狹窄都與血管健康有關,日常保養非常重要。最好要維持健康生活型態,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如果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記得按時服藥、好好控制。請務必戒菸、少喝糖飲、少吃加工食品。若出現相關警訊,要及早就醫檢查,把握治療時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areonline_96
454 篇文章 ・ 271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避免中風找上門:認識「心房顫動」!
careonline_96
・2020/04/28 ・1384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496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您可能沒聽過「心房顫動」,但你一定聽過中風!要避免中風找上門,就得了解這個在銀髮族裡發生率極高的疾病 – 心房顫動。

心臟是我們體內的幫浦,總是規則地跳動著,推動血液前進到身體各處器官。

心房顫動代表心臟失去原本的節律,變為快速不正常跳動,雖然患者可能不自覺,但久了就會帶來其他嚴重併發症。

心房顫動很常見。平均一百人裡大約有一人患有心房顫動,然而隨著年紀增長,發生率持續升高。到了六十五歲時,每二十個人就有一人患有心房顫動。八十歲的話,每十人就有一人患有心房顫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心臟有四個腔室與各大血管相連,正常狀況下,以每分鐘六十次到九十次的頻率規律的跳動。

每次心跳由心房啟動,再傳訊息到心室,引發心室收縮。

萬一罹患心房顫動,帶動心臟收縮的訊息異常,心房會紊亂快速地收縮,無法有效推動血液。

當心房收縮不規律,血液可能會淤積成血塊,血塊剝落後就隨著血流在血管裡流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血塊被血流推進到變細的血管分支處時,血流就會被阻塞住,組織就接收不到血流,缺氧壞死,這就是中風。

因此,導致心房顫動患者死亡或重病的最大因素就是腦中風全身性血管阻塞

只要心房顫動形成血塊之後,血塊隨血液四處流動,就會造成大問題,流到哪裡塞住哪裡,塞到腦部就形成腦中風,也會引發腎臟中風、腸中風、及腿中風

除了老化之外,罹患高血壓體型肥胖、飲酒過量、或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等代謝異常疾病的人都會更容易罹患心房顫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心房顫動時會讓心臟無法有效工作,全身各處得不到足夠的血液量,患者就會感到心悸、虛弱、暈眩、胸痛等不適。

要診斷心房顫動,通常都是用心電圖及心律紀錄器輔助診斷。

萬一確診心房顫動,治療會從兩方面著手。

一個是控制心跳速度或重整心臟節律,這方面可從藥物或電擊著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一個方面是要預防血栓血塊形成,這時就要服用抗凝血劑。服用抗凝血劑時,患者務必注意要按時服藥,若醫師有交代要有藥物、食物的禁忌就要確實遵守。服用部分抗凝血劑需要抽血檢查以調整藥物劑量,若有異常出血,像是血便、血尿、或流血不止等情形就要回診檢查。

遵照醫師指示服用治療心房顫動的藥物,降低中風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