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某隻藍鯨在 2019 年 3 月夏末的一周間,在智利巴塔哥尼亞安庫德灣(Gulf of Ancud)移動的縮時影片,棕色軌跡是船隻,藍點代表了藍鯨:
雖然這圖上的點是實際放大了非常多倍(等比例的話船跟藍鯨都會是看不到的小點點),但也可以看得出來,在這個一周間移動在海灣中,這隻藍鯨似乎反覆在閃避船隻的行跡,掙扎程度不亞於在人來人往的學生餐廳中,踟躕移動想要找到個吃飯的地方。
海洋雖大,卻好像容不下一隻想離船隻遠一點的鯨魚。
這個影片,來自於智利南方大學(Universidad Austral de Chile)所進行的研究。他們試圖以衛星追蹤藍鯨的活動範圍,並且以遙測技術獲取的海洋資料,發展出預測藍鯨分布位置的模型。
比想像中更難回答:藍鯨去哪兒?
藍鯨(Balaenoptera musculus),是已知最大型的哺乳類動物。目前認為藍鯨至少有 4 個亞種[註1],北大西洋與北太平洋的 B. m. musculus、南極海域的 B. m. intermedia、印度洋與南太平洋的 B. m. brevicauda、北印度洋的 B.m. indica。雖然成體體型超過 20 公尺、體重超過 100 頓重,屬於鬚鯨的藍鯨為濾食者,幾乎完全以小不隆咚的海洋浮游動物磷蝦(euphausiids)為主食。
曾經一度滿布全世界大洋的藍鯨,在 19 世紀末遭受獵殺而至瀕臨滅絕。1966 年,國際捕鯨協會(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正式禁止所有藍鯨的獵捕,但至今藍鯨仍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列為瀕危物種,目前總數估計約有 5000~15000 隻。而至今日,藍鯨仍面臨許多生存的危機,包括氣候變遷、海洋汙染、海洋噪音以及潛在的船隻撞擊風險等。
廣大的海洋被形容為地球上人所未知的「內太空」,即使像鯨魚是如此龐大的生物,人們對於其活動所知仍然極其有限。更遑論要評估船隻、海洋工程、漁業在海中的擾動,會如何影響這些海洋生物的生存了。
該怎樣著手保育藍鯨等生物的生存?先了解牠們的生存區塊,劃出一張「地圖」或許會是個好主意。然而,身為人類或許可以用地理環境明確區分住家、商業區、市場、餐廳等地,但動物的環境資源利用卻不像人那麼涇渭分明,尤其是在大海之中,潮汐洋流、季節、溫度,都會對海洋環境造成變化。大海拿~麼大,要如何確定鯨魚在哪裡?想找出牠們每個季節的餐桌與秘密基地,那可是個浩大的工程。
智利海灣,藍鯨的夏日餐桌與船隻交通要道
智利南方大學這次針對藍鯨的研究,不僅文章最前面的短片在國外的社群媒體獲得矚目,也是 2021 年 Altmetric 的前百大研究[註2]。此研究範圍針對智利巴塔哥尼亞北部區域(northern Chilean Patagonia)一系列峽灣、群島等,由曲折長達一萬二千公里海岸線所圍繞的沿海海域(以下簡稱 NCP)。此一區域緯度橫跨南緯 41~47 度,擁有來自南極海域、富含營養鹽的海水與來自河流、冰川的淡水。過去的研究已經發現,NCP 為瀕臨滅絕的東南太平洋藍鯨夏季最重要的覓食與育幼區域,在秋冬季遷徙之前,有許多藍鯨會在這些營養豐富的沿岸海水中活動。
然而,同樣的這個區域也有許多人類的活動。包括非常密集的海上交通,以及大規模鮭魚養殖與其他漁業活動。雖然在該區域並未有相關報告,但這些大型船隻的進進出出,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究竟會如何影響藍鯨、會影響藍鯨到什麼程度,亟需進一步的釐清。
團隊從幾個不同的角度收集資料,再加以整合分析。首先,他們自 2004~2019 年間以 Argos 人造衛星追蹤 15 隻春夏季在 NCP 出沒的藍鯨的移動資料[註3],持續追蹤的時間從 8 天到 105 天不等。過去的研究已經發現了,藍鯨的移動位置可能與當時的海洋變化有關。
其次,現今透過衛星遙測可以得知很多海洋基本資料,包括海面溫度等,甚至可以用來推估海洋各區域葉綠素 a 的濃度。葉綠素 a 可以反應了海洋中浮游植物的量,也代表了該區域的生產力。由於藍鯨主要攝食大量的磷蝦,尋覓高密度的磷蝦對於藍鯨吃飯非常重要。而磷蝦則主要進食浮游植物與浮游動物,因此理論上,在高密度的葉綠素 a 出現的區域,隨後不用太久就會出現高密度的磷蝦,也就很有機會成為藍鯨最喜歡的餐廳了。
最後,由於該區域船來船往的,研究團隊還由智利國家漁業與水產養殖服務局(SERNAPESCA)獲得每天進出船隻的 GPS 位置資料。這邊的資訊包括水產養殖船隊、小型漁業、工業漁業與貨船的進出資訊。
不只是地圖,更是具即時預測潛力的分布模型
實際的建模資部分數學公式有點多,這邊先看看結論好了。簡而言之,以遙測獲得的海洋數據所推估出來的模型,可以一定程度預測藍鯨出沒的位置[註4]。而統計結果發現,水產養殖團隊數量龐大(占有資料的船隻的 78%),對於藍鯨的影響程度也最大;其次是手工漁業,其活動範圍與藍鯨的活動模式最接近。研究人員已經模擬出現有的船隻路線最可能影響到藍鯨的「熱點」,未來如能針對這些熱點作出改進,將是保育行動的重要方向。
此一研究所導出的藍鯨棲地模型,相較於過去常用來估算動物分布區域的模型,有個較大的差別在於,此模型納入了遙測所得的資料,因此未來可以依此較具即時性的推估藍鯨的可能分布區域,甚至作為即時的保育行動的指示。換句話說,以前這類的模型獲得的可能只是一張「地圖」(或許分四季或月份),而加入了遙測資料所能預測的,會更接近當下鯨魚可能出沒的地區。這在未來的保育管理上可以預見將更有幫助、也更加精確。舉例來說,或許可要求船隊在當下資料推估重要「熱點」附近降低船速、提高警覺,甚至保持距離,以避免憾事的發生。[註3]
從經營管理的角度來說,為了有藍鯨會在海灣中覓食,就關閉整個區域的各種船隻活動,既不現實也不合理。但如果能夠具體的了解到敏感物種會出沒在哪些環境中,作出足夠準確的預測、並施行即時對應的管理措施,或許才會是真正能讓人類活動與野生動物保育獲取雙贏的方法。
恰逢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WWF)於近期在「保護藍色走廊」(Protecting Blue Corridors)的報告書中也發佈了第一張「鯨魚高速公路」地圖,累積了八百多筆的鯨魚遷徙資料。[註5] 希望越來越多的研究與矚目,能讓人類盡快找出在大海中與鯨豚的共存共容之道,也祈求這些脆弱的海洋智慧物種們,能夠耐心等待到那一天的到來。
註解
- 目前也有人認為尚有亞種智利藍鯨(Chilean blue whale),但似乎尚未正式提出學名命名。
- Altmetric Top 100 2021 毫無意外有 98 篇都跟 COVID-19 有關。
- 在鯨魚身上放 Argos 標籤,資料累積自 2003~2019 年,時間看起來很長,但可以追蹤 15 隻藍鯨還是很多了!
- 智利並未有相關的新聞,但近幾年的確有一些鯨豚直接遭船隻撞擊而死亡的案例,如 2019 年英國就有長達 17 公尺的長鬚鯨被撞擊後一路帶到港口的新聞。
- 中文的解說可見 about 鯨豚。
參考資料
- Bedriñana-Romano, L., Hucke-Gaete, R., Viddi, F. A., Johnson, D., Zerbini, A. N., Morales, J., … & Palacios, D. M. (2021). Defining priority areas for blue whale conservation and investigating overlap with vessel traffic in Chilean Patagonia, using a fast-fitting movement model. Scientific reports, 11(1), 1-16.
- 臺灣百種海洋動物圖鑑-藍鯨-臺灣百種海洋動物 –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全球資訊網 (oca.gov.tw)
- https://fb.watch/bhMc-iB1Rs/
- Top 100 2021 – the Old School Remix – Altmetric
- Animation shows week in life of blue whale as it tries to avoid fishing ship congestion | The Independent
- Whale on vessel’s bow ‘killed by ship strike’ – BBC News
- ‘Astonishing’ rise in blue whale numbers – CBBC Newsround
- Giants in Traffic | American Scientist
- Stressful animation shows blue whale dodging hundreds of ships while trying to feed | Live Science
- Blue Whale | Whale Watching Handbook (iwc.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