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
0

文字

分享

0
4
0

腹痛牙痛勿大意!注意心絞痛找上門,及時治療莫輕忽

careonline_96
・2021/08/12 ・2265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心臟是全身循環系統的靈魂,像幫浦一樣持續不斷的推動血液。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心臟內科廖振宇醫師指出,心肌需要充沛的能量才能夠收縮跳動,所以心臟就像引擎一樣本身也有一套油路系統,稱為冠狀動脈,負責供應整個心臟的血液循環。當油路阻塞,也就是冠狀動脈出問題時,便會導致冠狀動脈心臟病,由於血液供應無法滿足心肌的需求,可能產生心絞痛、心肌梗塞。

心絞痛典型的症狀包括胸悶、胸痛、頭暈、壓迫感,疼痛可能延伸到下巴、脖子、肩膀、背部等處,嚴重時會痛到冒冷汗。然而臨床上也會遇到各式各樣不典型的症狀,例如疲倦、噁心、睡眠障礙、腹痛、甚至牙痛等,廖振宇醫師解釋,由於這些表現不容易讓人聯想到心臟問題,而容易延誤就醫。

心絞痛的成因與症狀

「胸痛只是其中一項症狀。有的患者根本不會胸痛,而是直接以猝死來表現。」廖振宇醫師強調,「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可能在短短幾秒鐘內倒下,也可能慢慢的悶痛一個月,差異相當大。」

傳統用藥、新機轉用藥不盡相同 共病患者更應注重用藥安全性

針對心絞痛的成因,我們可以利用藥物降低心肌耗氧量或增加冠狀動脈的血流量,以改善症狀、減少心絞痛發作頻率,廖振宇醫師解釋,常用的藥物包括傳統藥物如鈣離子阻斷劑、乙型受體阻斷劑、長效型硝酸鹽,以及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如晚期鈉離子通道抑制劑。

傳統藥物對心絞痛患者可以發揮效果,不過在使用上會有一些限制,例如心跳過慢、或血壓偏低的患者就沒辦法使用傳統藥物。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可以改善心肌細胞中的鈉離子通道,有助緩解症狀,較不會影響血壓與心跳,且頭痛、頭暈的副作用相對比較少,可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各種藥物適用的時機不盡相同,請務必依照醫師指示服藥。

心絞痛之藥物治療

「傳統心絞痛藥物與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的主要差別在於,傳統藥物通常會影響血行動力學,像是心跳、血壓。」廖振宇醫師說,「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較不會影響血行動力學,使用上的限制較少。」由於心血管疾病患者經常伴隨多種共病,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的適用族群會比較廣泛。

三度到院前心跳停止的心臟病患

「門診有位冠心症患者,曾經有過『到院前心跳停止(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經驗,」廖振宇醫師回憶,「而且還不只一次喔,他總共有過三次到院前心跳停止,經過急救後,三次都很幸運地被救回來。不過因為反覆心肌梗塞,導致嚴重心臟衰竭,心臟射出分率僅 20 – 30%,血壓都不是很理想。」

雖然接受過支架治療,但是患者依然有心絞痛的症狀,常會感到胸悶不適,廖振宇醫師說,該名患者由於心臟功能太差、血壓太低,傳統心絞痛藥物並不適合,所以更改使用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患者的症狀改善了,」廖振宇醫師說,「而且在各種藥物、儀器的搭配下,患者的心臟射出分率也進步許多,是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案例。」

冠狀動脈狹窄要不要放支架?

冠狀動脈狹窄較嚴重的患者,可能出現不穩定型心絞痛,發作時胸悶、胸痛等症狀持續的時間較久,休息或使用舌下硝化甘油片後症狀仍無法緩解。在這種狀況下,除了藥物治療,也會考慮血管介入治療,嘗試置放血管支架撐開狹窄的區段。

「在評估是否置放支架時,通常要安排心導管檢查,利用血管攝影確認冠狀動脈狹窄的位置與嚴重度。」廖振宇醫師解釋,「我們都會和病患、家屬詳細討論,因為置放支架後,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一段時間。最重要的是患者本身要有病識感,願意配合治療並針對各項危險因子做調整。」

冠狀動脈狹窄要不要放支架?

在置放血管支架前、後,都需要使用傳統心絞痛藥物或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輔助,廖振宇醫師叮嚀,做完心導管手術置放支架後,仍有些患者會有殘餘心絞痛的風險,例如 : 微小血管阻塞或是心絞痛復發的情況產生,此時也可以安全合併使用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來減少心絞痛的發作頻率、提高生活品質,同時有慢性病患者則需控制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數值達標,才能減少血管再次阻塞的機會。

貼心小提醒

冠狀動脈心臟病常導因於動脈粥狀硬化,而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抽菸都會導致動脈粥狀硬化,廖振宇醫師強調,想要降低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會務必從這些危險因子著手。

若出現胸悶、胸痛等心絞痛症狀,需要積極介入治療,廖振宇醫師說,冠狀動脈心臟病發作的時候,經常讓人措手不及,很多患者都是在幾個小時,甚至幾分鐘內過世。千萬不能任意停藥,或因為疫情就中斷回診喔!

文章難易度
careonline_96
389 篇文章 ・ 257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高血壓常無症狀,帶來的身體變化及併發症
careonline_96
・2023/03/30 ・293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醫生,我最近頭暈暈的,痛痛的。」喬老闆說。

「平常在家會量血壓嗎?」醫師問:「你剛剛到院的時候,血壓量起來很高呢!有 192/118 毫米汞柱。」

「平常我都沒有不舒服,怎麼可能會沒事量血壓?」喬老闆疑惑地問著。

高血壓常常沒有症狀

首先我們先來認識一下血壓,血壓代表著血液流動時,血管所承受的壓力。大家看到血壓的數值會有兩個,例如 127/83 毫米汞柱這樣的紀錄法;前面那個數字代表「收縮壓」,後一個數字是「舒張壓」。

「收縮壓」代表心臟收縮時血管承受的壓力;「舒張壓」代表心臟放鬆時血管承受的壓力;因為心臟收縮的時候血管會承受高一點的壓力,因此收縮壓會高於舒張壓。在 127/83 毫米汞柱這樣的紀錄法下,我們可知收縮壓為 127 毫米汞柱,舒張壓為 83 毫米汞柱。

健康成人的血壓應該是 120/80 毫米汞柱以內,平常應該要定期測量自己的血壓,因為當高血壓的時候,通常不會有什麼症狀。可是,長期的高血壓會帶來許多身體危害,因為這代表著血液在血管裡流動的時候,力道是過強的,不斷衝擊著血管管壁,血管就會愈來愈不健康。一個人患有高血壓的時間愈久,無論是不知情,或是不想理,總之當從來沒有控制血壓,就會愈危險,帶來愈多的併發症。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高血壓帶來的身體危害。

  • 血流不足缺血

原本我們的血管應該是強壯並具有彈性的。然而當血壓大的時候,血管壁持續受到愈高的壓力衝擊,血管壁可能出現微小的撕裂傷,而這些撕裂傷容易引起膽固醇的聚集,當愈來愈多膽固醇卡在血管,血管的通道就變窄,讓血液通行受阻。

血管被卡住的地方愈多,血液愈難無法進入到組織或器官。若這件事情發生在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會引發心絞痛、心律不整,這就是一般我們講到的「心肌梗塞」,指冠狀動脈被阻塞了,於是血流無法進入到心臟肌肉,心臟肌肉無法收縮做工。

全身上下有許多大大小小的血管,在高血壓的時候,不是只有心臟的血管會被破壞,全身到處的血管都可能被破壞到。像是負責性器官的血管出現阻塞,患者就會有性功能障礙。

延伸閱讀:
心肌梗塞超危急!搶通血路、預防再發,心臟科醫師圖文講解

  • 心臟衰竭

血壓高,造成血管壁微小撕裂傷,導致膽固醇聚集阻塞,血管通道變窄,血液行受阻。血液通行受阻的時候,很難將血液送往各個組織與器官,心臟可能就會更費力地工作,不過效率依舊不好,左心室得要賣了老命地用力收縮,想再把血打出去一些,左心室工作這麼累,時間一久就會心臟衰竭,患者很容易喘、容易累,還有水腫情形。

延伸閱讀:
心臟衰竭問題多,8 個迷思要破解!

  •  血管瘤

血管持續被高血壓衝擊的時候,血管壁變得弱化,可能就膨出變成一個血管瘤,就像是被撐出一小包氣球的樣貌。當然,這樣的血管瘤本身來說就是個不夠強健的組織,因此當持續的高血壓繼續衝擊著血管壁,會讓血管瘤愈來愈大,有朝一日甚至因為撐得血管壁太薄、撐得太大而破裂,造成致命的內出血問題。

血管瘤的狀況可能出現在身體各處,例如腦部的血管瘤破裂時,會讓人頭部劇烈疼痛,失去意識;在身體腹部的主動脈瘤,則可能讓人摸到一個有脈搏跳動的腫塊,萬一破裂,同樣會造成腹部劇痛並很可能奪人性命。

延伸閱讀:
爆炸性頭痛、頸部很僵硬,當心腦動脈瘤破裂!神經外科醫師圖文詳解

延伸閱讀:
對付困難腹主動脈瘤,血管內固定錨釘很關鍵,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圖解說明

  • 腎臟功能變差

我們一直說到,高血壓會造成的問題是讓血管承受過高的壓力,導致血管愈來愈不健康,因此血管密集的區域一定會遭受高血壓帶來的破壞,而腎臟就是一個血流豐富的區域,很容易受到高血壓的影響。

腎臟的功能是移除血液中的廢物、調解血量與壓力,製做尿液將廢物排出體外;為了達成這麼繁重的任務,腎臟裡面有密集的小型血管負責各樣工作,於是血壓高會讓負責過濾廢物的血管硬化、受傷,腎臟無法有效率地過濾廢物,工作更形艱困,最後會讓腎臟失能衰竭,喪失過濾廢物的能力。

  • 認知障礙、失智、中風

高血壓久了,血管不夠健康,腦部獲取到的血流變少,腦細胞沒法獲取到足量的氧氣、養分,腦細胞死亡速度變快,導致讓人的專注力下降、記憶力變差、很難好好思考,認知功能出現障礙,更嚴重一些會到血管型失智的程度。所以啦,請記得,血管要顧好,腦部才會健康

假使是動脈粥狀硬化嚴重,血流直接被阻斷,患者有更多腦部功能區失能,就是平常我們說的「腦中風(梗塞型)」;萬一是高血壓導致了腦血管瘤破裂,則會出現出血性的腦中風。無論哪一種,腦部功能都會下降,即使沒有喪命,可能還是會帶來認知障礙及失智的長期問題。

延伸閱讀:
做好這四項,減少失智風險

  • 破壞視力與視神經

眼睛構造內有許多細緻精密的血管。眼睛後方的視網膜區負責感光,當這附近的血管因高血壓受損,可能會造成視網膜出血,患者視力變得模糊,甚至完全看不到。而高血壓也會影響供應視神經的血管,讓患者視力變得更差。

別等高血壓造成症狀

高血壓的初期常常沒有症狀,讓人不會特別去注意。然而我們還是要盡量好好控制血壓,畢竟長期失控的血壓會導致身體多重器官受損,最後容易死在相關併發症。想要避免這些併發症,還是要早早從飲食、運動、和藥物做起,並定期測量血壓,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

血壓多少才OK?有什麼症狀?高血壓最基礎知識(圖解懶人包)

0

3
0

文字

分享

0
3
0
積極控制低密度膽固醇,預防冠狀動脈粥狀硬化
careonline_96
・2023/01/12 ・2507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什麼是壞膽固醇?」

「為何壞膽固醇會造成心肌梗塞、腦中風?」

「吃藥後,膽固醇還是超標怎麼辦?」

「壞膽固醇偏低可以嗎?」

關於低密度膽固醇 LDL-C,大家常有許多疑問和迷思,請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醫師一一解答。

我們的器官都需要血液供應充足的氧氣和養分才能正常運作,然而血液中的低密度膽固醇 LDL-C 可能堆積在血管壁形成斑塊,導致動脈粥狀硬化,所以被稱為「壞膽固醇」[1]。洪惠風醫師指出,心臟的血液供應來自冠狀動脈,冠狀動脈狹窄初期通常沒有症狀,但是當冠狀動脈狹窄的狀況越來越嚴重,心肌便無法獲得足夠的血液供應。

隨著血管斑塊增厚,冠狀動脈會逐漸狹窄,並導致血流減少,稱為狹心症[2]。洪惠風醫師說,但是更可怕的是血管斑塊突然破裂,因為血管斑塊破裂時會促使血栓形成,血栓可能使血管完全阻塞,而造成心肌梗塞。除了造成心肌梗塞之外,動脈粥狀硬化還可能造成腦中風,導致嚴重後遺症。

「我常把心肌梗塞比喻成土石流,冠狀動脈就像公路。一旦發生土石流,就會中斷交通。」洪惠風醫師說,「預防土石流的重點在於血管壁,也就是做好血管壁的水土保持!」

動脈粥狀硬化的速度與低密度膽固醇 LDL-C 有關,血中的低密度膽固醇 LDL-C 濃度越高,動脈粥狀硬化的速度越快;血中的低密度膽固醇 LDL-C 濃度越低,動脈粥狀硬化的速度越慢[3]

洪惠風醫師說,控制低密度膽固醇 LDL-C 的目的,是控制動脈粥狀硬化的速度,延緩血管老化的速度。如果把低密度膽固醇 LDL-C 控制在 70mg/dL,能夠避免動脈粥狀硬化繼續惡化。甚至還有一些研究認為,當低密度膽固醇 LDL-C 降到更低的時候,動脈粥狀硬化有機會逆轉[4]

根據風險程度,決定個人化目標值

臨床上,醫師會依據每個人的狀況、病史、家族史來決定低密度膽固醇 LDL-C 的目標值。

根據 2019 年歐洲心臟學會血脂異常管理指引[5],心血管疾病風險越高的時候,建議將低密度膽固醇 LDL-C 控制在越低的水準。

  • 若屬於低度危險,低密度膽固醇 LDL-C 要控制小於 116 mg/dL。
  • 若屬於中度危險,低密度膽固醇 LDL-C 要控制小於 100 mg/dL。例如小於 50 歲的第二型糖尿病患,糖尿病病史小於 10 年,且沒有其他危險因子。
  • 若屬於高度危險,低密度膽固醇 LDL-C 要控制小於 70 mg/dL。例如糖尿病病史大於 10 年,但尚未出現器官損傷。
  • 若屬於非常高度危險,低密度膽固醇 LDL-C 要控制小於 55 mg/dL。例如腎功能很不好、糖尿病已經造成器官損傷、已經有心肌梗塞、中風、周邊動脈疾病等。

多管齊下控制低密度膽固醇

想要控制低密度膽固醇 LDL-C,必須從運動、飲食、降血脂藥多管齊下,各種方法都能發揮一定的功效。洪惠風醫師說,如果只靠運動,低密度膽固醇 LDL-C 的下降幅度大概是 5%;如果運動搭配飲食控制,大概可以降 5% 至 10%,平均約降 8% 的低密度膽固醇 LDL-C[5]

「假設一位患者血中的低密度膽固醇 LDL-C 濃度為 140ml/dL,而目標值是 70mg/L,代表降幅需要達到 50%。」洪惠風醫師說,「單靠飲食、運動顯然無法達到足夠的降幅,所以必須搭配降血脂藥或針劑。」

使用口服降血脂藥能讓低密度膽固醇 LDL-C 下降 30~50%,洪惠風醫師說,現階段還有降血脂針劑,可以讓低密度膽固醇 LDL-C 下降 50~60%[5]

在控制低密度膽固醇 LDL-C 時,最重要的是先根據危險程度決定目標值,然後看看血液中的低密度膽固醇 LDL-C 濃度有多高,再決定要採用哪些方式才有辦法達到目標值。

低密度膽固醇偏低可以嗎?

關於低密度膽固醇 LDL-C,目前的觀念是「低一點較好」。洪惠風醫師說,有一類人,先天的低密度膽固醇 LDL-C 非常低,經過長期觀察,低密度膽固醇 LDL-C 過低並沒有對這些人造成問題。所以,對一般人而言,若抽血發現低密度膽固醇 LDL-C 濃度偏低,應該可以不必擔心。

貼心小提醒

控制控制低密度膽固醇 LDL-C 的目的是減緩動脈粥狀硬化的速度,洪惠風醫師提醒,也就是說,在使用藥物控制達標後,請繼續維持,千萬不能因為看到低密度膽固醇 LDL-C 的數值下降,便擅自停藥!

對自身低密度膽固醇 LDL-C 有疑慮的民眾可以多加利用線上工具「快來看看你的壞膽固醇目標值是多少」,作為設定高血脂治療目標的參考。也推薦給高血脂病友進行自我評估,並就結果與主治醫師討論。

了解更多心血管疾病用藥知識與風險,前往問診便利貼
了解十年內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前往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

參考資料

  1. Medline Plus / LDL: The “Bad” Cholesterol
  2.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What is Atherosclerosis?
  3.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 Clinical Trial Endpoints: Angiograms, Events, and Plaque Instability
  4.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 Effect of Alirocumab Added to High-Intensity Statin Therapy on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PACMAN-AMI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5. 2019 ESC/EA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lipid modification to reduce cardiovascular risk: 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and European Atherosclerosis Society (EA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Volume 41, Issue 1, 1 January 2020, Pages 111–188MAT-TW-2201613

1

1
0

文字

分享

1
1
0
心血管疾病找上門!破解兩大迷思,積極控制低密度膽固醇
careonline_96
・2022/11/10 ・3034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70 多歲的老先生有膽固醇指數超標的問題,但是因為沒有明顯症狀,所以沒放在心上,直到心肌梗塞發作,緊急送醫放入心臟支架,才曉得事態嚴重。

低密度膽固醇(LDL-C)超標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內科許榮城主任指出,已經發生心肌梗塞、中風的患者屬於非常高度危險,建議要把低密度膽固醇(LDL-C)指數控制在 55 mg/dL 以下[1]

在台灣,高血脂、高血壓與高血糖已是相當常見的問題,而且隨著年齡增加,盛行率也越來越高。根據 2013~2016 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20~39 歲民眾中,約 11.42% 有高血脂的問題;40~64 歲民眾中,約 28.72% 有高血脂的問題;65 歲以上民眾中,約 31.96% 有高血脂的問題[2]

低密度膽固醇(LDL-C)又被稱為「壞膽固醇」,是造成動脈粥狀硬化的主因。血液中的低密度膽固醇過高時,容易沉積在血管內皮裡,漸漸造成血管狹窄、阻塞,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產生。許榮城醫師說,在國人十大死因中,心血管疾病排第二位[3],僅次於癌症,是極為重要的健康議題。

與高血脂有關的健康危害,包括冠心症、腦中風等。許榮城醫師解釋,冠心症就是供應心肌的冠狀動脈狹窄、阻塞導致心臟肌肉缺氧,甚至壞死,可能造成心因性猝死。腦部血管狹窄、阻塞,便會導致缺血性腦中風,嚴重可能造成失能、死亡。

破解迷思,高血脂治療可以這樣做!

導致膽固醇超標的因素很多樣,包括基因、飲食、生活型態等,所以要控制膽固醇,也必須從飲食、運動、藥物多管齊下,藥物控制與非藥物控制都很重要。

許榮城醫師說,臨床上會根據患者的風險來決定個人化控制目標,若屬於低度危險,低密度膽固醇(LDL-C)的目標值為 116 mg/dL;若屬於中度危險,低密度膽固醇(LDL-C)的目標值為 100 mg/dL;若屬於高度危險,例如糖尿病大於 10 年或有其他危險因子目標值為 70 mg/dL;若屬於非常高度危險,如心肌梗塞或中風之病人低密度膽固醇(LDL-C)的目標值為 55 mg/dL[1]

許榮城主任舉一位 40 多歲李先生的個案為例,由於曾發生過心肌梗塞,因此他必須將低密度膽固醇(LDL-C)控制在 55 mg/dL 以內,才能確實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李先生目前配合醫療團隊,以藥物結合調整生活習慣去控制低密度膽固醇,不僅成功達到目標數值,也未再發生心肌梗塞。

【個人化低密度膽固醇控制目標】

心血管疾病風險分類低密度膽固醇
控制目標值
低度危險低於 116 mg/dL
中度危險低於 100 mg/dL
高度危險
#合併 10 年以上糖尿病史或其他相關危險因子
低於 70 mg/dL
非常高度危險
#有心肌梗塞或中風病史
低於 55 mg/dL

「很多患者都知道要控制低密度膽固醇(LDL-C),但是常常在看到抽血報告的低密度膽固醇數值降下來後,就自行停藥。」許榮城醫師表示,「高血脂是慢性病,一旦中斷服藥,血液中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很快就會回升。但是血脂超標時,通常沒有症狀,必須抽血才有辦法知道。擅自停藥會導致血中的膽固醇不穩定,治療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少數患者會中斷服藥的原因,是在服用降血脂藥物後出現肌肉痠痛,許榮城醫師說,若出現相關副作用,應該要回診與醫師討論,看看是否需要調整藥物。倘若擅自停藥,可能造成血液中膽固醇濃度起伏變化,而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

史他汀類(Statin)是常見的降血脂藥物,能減少膽固醇在肝臟合成的量,可以讓低密度膽固醇(LDL-C)下降幅度達 30%~50%,不過有時會遇到患者感到肌肉痠痛、耐受不良之狀況[2]。許榮城醫師說,目前也有降膽固醇針劑(PCSK9 inhibitor),採皮下注射每 2 週打一針,可以讓低密度膽固醇(LDL-C)下降達 50% 至 60% 的幅度,能幫助那些已經積極使用口服藥物但仍無法達標或耐受不良的患者,達到治療目標[1]

經過醫療團隊的指導後,降膽固醇針劑可以由患者或家屬在家使用,注射過程不會看到針頭,且有助提升便利性。

家屬共同參與,幫助血脂達標

老年人的慢性病比較多,經常合併使用多種藥物,容易忘記吃藥或重複吃藥,若有家屬共同參與,對患者很有幫助。許榮城醫師說,我們可以協助分裝藥盒,排好每天、每餐需要服用的藥物,並經常叮嚀用藥。

家屬可以幫忙記錄抽血報告、回診時間,了解控制成效,並提醒患者回診追蹤。除了藥物以外,飲食方面要提醒老人家避免高脂飲食以及高膽固醇食物,許榮城醫師說,鼓勵患者規律運動、養成良好生活型態,都對健康有幫助。

積極治療,預防中風、心肌梗塞復發

「已經發生過心肌梗塞、中風的患者,復發的風險比較高,一年甚至有 5% 至 10% 的機率再度發病。」許榮城醫師說,患者需要更積極地用藥物控制,做好次級預防。

血壓、血脂、血糖等各種慢性病都要控制達標,許榮城醫師強調,抗血小板藥物的使用也相當重要,可以預防血栓形成。除了最為人熟知的阿斯匹靈之外,現在也有不同機轉的抗血小板藥物。若是經歷心肌梗塞、裝完心臟支架,有時候還需要使用兩種抗血小板藥物,即「雙抗治療」[4]

醫師會綜合評估患者的狀況,決定抗血小板藥物的使用,請務必按照醫師的指示服用藥物,如果有出現腸胃不適、解黑便的狀況[5],一定要盡快回診,與醫師詳細討論。

重陽敬老月貼心小提醒

低密度膽固醇(LDL-C)超標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子,隨著年紀增加,盛行率也越來越高,由於沒有明顯症狀,很容易被忽視,使得血管狹窄、阻塞。許榮城醫師叮嚀,我們需要飲食、運動、藥物共同配合,讓血脂達到個人化目標,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10 月正值重陽敬老月,呼籲民眾多多注意家中長輩飲食習慣,少吃反式脂肪,多吃原型食物與蔬果,持續觀察慢性病用藥狀況,若是相關數值未改善或是用藥期間出現副作用,建議儘快回診與主治醫師討論,更換合適的治療方案。

參考資料

  1. 2019 ESC/EA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lipid modification to reduce cardiovascular risk: 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and European Atherosclerosis Society (EA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Volume 41, Issue 1, 1 January 2020, Pages 111–188
  2.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2013-2016年成果報告 P.5
  3.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國人十大死因
  4. ACC/AHA Versus ESC Guidelines on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JACC Guideline Comparison
  5.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所有討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