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1
0

文字

分享

1
11
0

防疫資訊換句話說,說服長輩相信「這個」會更好

異吐司想Toasty Thoughts_96
・2021/06/30 ・5062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COVID-19 疫情延燒至今,除了因為三級警戒出不了門的鬱悶,這段時間的「資訊攝取」也成為不少人的惡夢。

——說得更精確一點,不是自己的,而是身邊親友的資訊攝取。

家中長輩的「資訊攝取」成為不少人的惡夢。圖/Pexels

從親友群組裡面流竄的各種荒謬假資訊,到某些知名意見領袖(key opinion leader,KOL)公開散佈的煽動性言論。這些「毒藥」讓部分民眾開始有意無意地對抗防疫政策,使得第一線的防疫工作變得艱難、甚至衍生出不必要的騷亂。

這還不是最麻煩的,如果你嘗試過讓親友「迷途知返」,應該會發現反彈力道異常地大。情節輕微的也就是跟對方各執一詞、大吵一架,嚴重一點的甚至會讓整個社交圈陷入低氣壓,令防疫生活更加難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些人會把這些挫折歸咎於對方的頑固與不受教,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有可能是我們用錯方法了。

喜歡正面對決的中央途徑

慎思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ELM)是由心理學家 Richard Petty 和 John Cacioppo 在 1980 年提出,專門用來闡述如何讓人「態度改變」的雙重歷程理論(dual process theory)。

因為中文翻譯的關係,「慎思可能性」可能會讓第一次看到的人陷入困惑、搞不清楚這個理論要表達什麼。並不是要「慎思」什麼東西的「可能性」,而是更廣泛地指人願意花時間去理解任意議題的內涵,並根據手上資訊審慎思考、做出決策的可能性。

說得更白話一點,就是「你要說服的對象願意花多少時間在這個議題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慎思可能性模型說白話一點,就是對方願意花多少時間在這個議題上。圖/GIPHY

將個人對議題的熱忱、擁有的背景知識、對於「理解」的動機強度等前置條件納入考量後,ELM 給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服方法:「中央途徑」與「邊緣途徑」。

中央途徑(central path)顧名思義,就是堂堂正正地與要說服的對象真劍勝負、以「理」服人。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我的文章(咦)。

雖然是以科普為主要目的、盡量用比較生動活潑的形式包裝枯燥的學術內容,但是文章的成效仍取決於讀者的「理解」程度。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醫護人員開辦粉絲專頁,向大眾闡述疫苗或其他防疫工作背後的原理,藉此消除民眾因為不理解或甚至誤解而產生的不信任感。這也是一種中央途徑的說服,把所有資訊不論好壞地呈現出來,期待受眾在吸收後能做出理想的決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成功以此方式說服他人,這個態度上的改變因為有紮實基礎,所以會比較持久、對其他強度較弱的遊說也有一定抗性。如果操作得好,中央途徑的說服結果甚至能作為認知基石,進而帶動其他沒那麼穩固的態度一起發生改變。

乍看之下中央途徑似乎很完美,只可惜現實是殘酷的。

你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這些細心收集、彙整的資訊往往只會在特定族群裡轉來轉去,讓本來就支持相關立場的人更加堅定自己的選擇,卻沒辦法達到「突破同溫層」的效果。

中央途徑讓本來就支持相關立場的人更加堅定自己的選擇、卻沒辦法達到「突破同溫層」的效果。圖/GIPHY

這是因為中央途徑雖然有力,卻很吃受眾的「胃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央途徑就像是營養師設計的健康菜單。它肯定營養均衡,長久吃下去也會對健康有顯著的益處。但是健康的東西⋯⋯你我都知到,在口味上就沒那麼親民。

要想甘之如飴,你不但得對體態與健康有一定程度的追求,同時也不能太挑食、得有能力嚐出食材原味的美味。把這些條件轉換成對資訊的攝取意願,就是所謂的「認知門檻」。

中央途徑的效力,是建立在讓受眾「理解」且「認可」的基礎上。換言之,我們是要讓受眾「學」到特定選項或立場的好處,進而以此為施力點、改變對方的態度。一旦目標族群沒有能力,又或者沒有意願理解這麼多,中央途徑的認知門檻反而會讓人失去食慾、甚至是消化不良。

到頭來不只說服失敗,還可能因為太緊迫逼人影響到原本的人際關係,斷絕後續嘗試其他方法的可能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老是搞迂迴偷襲的邊緣途徑

針對無法接受中央途徑的人,ELM 也提出另一種說服策略:「邊緣途徑」(peripheral route)。與強調「說理」、「理解」中央途徑相比,邊緣途徑的重點在於利用被說服者的「感性思考」來影響判斷。

感性終究是優先於理性的心理活動。大家常說的「衝動購物」便是在做決策時理性來不及阻止感性的結果,這也是為什麼賣場或百貨公司的銷售員會如此咄咄逼人,因為只要讓你「靜下來好好想一想」就很容易「越想越不對勁」。

銷售員總是咄咄逼人,因為只要讓你「靜下來好好想一想」就很容易「越想越不對勁」。圖/GIPHY

雖然邊緣途徑產生的說服效果並不持久,卻勝在效率高、認知門檻低,甚至可以繞過不少中央途徑要花大力氣突破的阻礙。

比起營養師設計的健康乏味菜單,「邊緣途徑」就是炸雞薯條,雖然多吃有害健康、卻總是能用最直接的「香氣」引起食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你注意看近幾年的名牌車廣告,會發現諸如「0 到 100 公里加速只要 X 秒」、「渦輪引擎可以產生__的馬力」等可量化數據,都逐漸變成「享受低調奢華的極致漫遊感」、「成為道路上的帝王」的感性描述。這是因為隨著國民消費能力提升,這些廣告的目標客群也從金字塔頂端下降到中產階級。

比起「讓本來就有在玩車的人理解這台車有多厲害」這個目標,「讓不懂車的人也會動心」具有更高的商業潛力。

「讓不懂車的人也會動心」具有更高的商業潛力。圖/Pexels

透過唯美的畫面、音樂,再加上帥哥美女的出鏡,我們對於這台車的第一印象肯定是正面的。最後只要報價是在尚可接受的範圍,我們很容易產生「好像可以」的想法。

這正是邊緣途徑的厲害之處,乍看之下什麼都沒說,卻能用這些間接的手段讓人的感性反過來說服自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一種常見的邊緣途徑說服策略,是「名人代言」。

你是否想過,一些醫美診所、服裝品牌找電視、電影明星代言還情有可原,但為什麼連保健食品、膠囊咖啡,甚至是免治馬桶都要找這些八竿子打不著的名人?

他們不是該領域的專業人士,卻具備真正專業人士沒有的「聲量」與「公眾形象」。一般消費者根本分不清楚不同牌子的葉黃素效力差多少、又或者膠囊咖啡實際使用的成本與衍生問題,但是名人的正面形象卻會擴散到產品上,形成「愛屋及烏」的效果。

特別是一些打破常理的代言,例如香奈兒 N°5 與布萊德彼特,中華電信與金城武,瓶裝茶與阿部寬,這些都是個人聲量達到極致的展現。不管這些商品的目標族群是誰,單靠這些名人的加持就足以讓銷量爆炸式增長。

這也是為什麼現今政府大多會對「代言」這個行為立法規範。正是知道這些代言策略的影響力,才要想辦法讓代言人自我約束、避免不理性的粉絲被無良業者傷害。

然而名人代言的效力可不僅限於賣東西,也可以用在推廣意識形態上。

一些新興宗教(如美國的山達基教、日本的幸福科學)很喜歡吸收電影明星或商業巨頭入教,這便有用名人光環加持教會的效果,讓民眾在看到喜歡的明星時對這些新興宗教放低戒心。最近幾屆美國大選也能看到好萊塢明星在社群媒體上為民主黨站台,這同樣是用名人代言的邊緣途徑拉攏中間選民,特別是尚未有明確政治立場的年輕首投族。

你可能不覺得這些名人效益有多強,但光是「讓你印象深刻」+「在想到這些事物時不會產生排斥」就足以在下決策時產生關鍵性作用。

這類渲染效果在最近的 YouTube 熱潮中也能看見,例如台灣 YouTuber「壹加壹」前幾個月做了一部台北拉麵推薦,結果上榜店家在三級警戒前都變成排隊名店,往往吃一碗麵要排上一兩個小時。先不論影片誇大的效果,單是讓他的受眾「產生興趣」就足以造成如此龐大的影響。

不管是用引發感性或名人代言的方式潛移默化你對特定事物的態度,邊緣途徑最可怕之處在於它通常不會讓你察覺到自己被影響,就跟溫水煮青蛙一樣,等你發現不對勁肉也熟了。

邊緣途徑在察覺之前便潛移默化你對特定事物的態度。圖/GIPHY

硬塞觀念不如說服他們相信「這個」更好

稍微了解 ELM 之後,我們再回來看防疫期間對親友的衛教問題。

站在關心的立場(又或者至少希望他們不要亂禍害其他人),希望他們能得到最充足的資訊,並且「把話聽進去」是很正常的。

然而這個期許,有時是我們的一廂情願。

我們興致勃勃地想要讓對方吃完精心準備的滿漢全席,卻不曾關注他們「吃不吃得下」、「有沒有胃口」。你可能會覺得非常時期哪還有餘裕去在乎這些瑣碎,於是不自覺加大力道、試圖用填鴨式教育的邏輯去處理他們的排斥。

卻忘了,你自己也是填鴨式教育的受害者。捫心自問,這樣硬塞真的「有效」?

衛教資訊以加大力道、試圖用填鴨式教育的方式硬塞給長輩,可能會造成反效果。圖/Pexels

知道 COVID-19 病毒的傳染力強、重症危險程度高,卻不覺得自己有那麼倒霉,於是口罩戴一半、私底下跟朋友串門子。如此矛盾的現象,不正是用中央途徑做衛教的結果?

受眾們得到了資訊卻沒有被說服,其結果甚至比「完全無知」還要嚴重——因為他們知道「什麼不該做」,所以會刻意打擦邊球、陽奉陰違,在看不見的角落製造破口。特別是已經帶有陷入為主承建的人,會因為對疫情、疫苗一知半解,更容易被有心人士的邊緣途徑影響,甚至成為誤導資訊的散佈者。

雖然說「衛教」有個「教」字,但從本質上來說它更接近一種意識形態。並不是接收到資訊就能改變結果,還得要受眾打從心裡「認同」這些內容。與其說我們是要「教會」長輩什麼,倒不如說是要說服他們「『這個』比你現在用的更好、更安全」。

你並不是老師,而是一位在推銷「正確防疫觀念」的業務。

比起客觀的「商品品質」,你在推銷的當下能否「蠱惑」人心才是關鍵。在這非常時期,手段如何早就不重要了,如何達成目標才是關鍵。沒辦法曉之以理,那就動之以情。

如果是被特定人士誤導,可以想辦法找在對方心中地位相似、卻在分享正確資訊的「友軍」。但這是比較理想的作法,大家應該也能理解每個同溫層有多厚,友軍不好找之餘還很可能被新冒出來的伏兵偷襲。

索性就算不能開源,我們還可以節流。真的找不到合適人選,想辦法毀掉這位「有力人士」在你親友心中的形象也能破除其言論的影響力。例如翻翻這人以前的醜聞,或是在最近是否有一些明顯的失誤,這些都可以作為突破口嘗試。然而切記不要做得太明顯,要是被對方感覺到你是在刻意抨擊很容易失效。

當然,反過來情緒勒索對方也不失為一種邊緣途徑策略。

只不過情緒勒索的本質是以「關係」存亡為籌碼的豪賭。就跟慈善撲克王大賽要拿 300 萬美金出來一樣,你在行動前請務必確認自己與對方的關係,也就是「掂掂自己的斤兩」。開弓沒有回頭箭,失敗的情緒勒索同樣沒有回頭路,在有別條路口走的前提下請慎思。

就算真的要勒索,也請盡量以迂迴、間接的方式進行。不要讓對方明確感受到「因為你不照我說的做,所以我要懲罰你」的意圖。因為一旦對方把你當成敵人,你們之間就不再有和平解決的選項。

在這個需要彼此扶持才能堅持下去的艱難時刻,若因為一時心急躁進把心愛的人越推越遠,那豈非本末倒置?

把你的目標銘記在心、制定出最適合的策略。這不只是在保護對方,更是在幫你自己。

參考資料

  1. Cacioppo, J. T., & Petty, R. E. (1984). The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of persuasion. ACR North American Advances.
  2. O’Keefe, D. J. (2008).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ommunication.
  3. Petty, R. E., & Cacioppo, J. T. (1984). Source factors and the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of persuasion. ACR North American Advances.
  4. Petty, R. E., & Cacioppo, J. T. (1986). The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of persuasion. In Communication and persuasion (pp. 1-24). Springer, New York, NY.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1
異吐司想Toasty Thoughts_96
29 篇文章 ・ 132 位粉絲
最初是想用心理學剖析日常事物,一方面「一吐思想」,另一方面借用吐司百變百搭的形象,讓心理學成為無處不在的有趣事物。基於本人雜食屬性,最後什麼都寫、什麼都分享。歡迎至臉書搜尋「異吐司想」。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揭密突破製程極限的關鍵技術——原子層沉積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8/30 ・3409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本文由 ASM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以人類現在的科技,我們能精準打造出每一面牆只有原子厚度的房子嗎?在半導體的世界,我們做到了!

如果將半導體製程比喻為蓋房子,「薄膜製程」就像是在晶片上堆砌層層疊疊的磚塊,透過「微影製程」映照出房間布局 — 也就是電路,再經過蝕刻步驟雕出一格格的房間 — 電晶體,最終形成我們熟悉的晶片。為了打造出效能更強大的晶片,我們必須在晶片這棟「房子」大小不變的情況下,塞進更多如同「房間」的電晶體。

因此,半導體產業內的各家大廠不斷拿出壓箱寶,一下發展環繞式閘極、3D封裝等新設計。一下引入極紫外曝光機,來刻出更微小的電路。但別忘記,要做出這些複雜的設計,你都要先有好的基底,也就是要先能在晶圓上沉積出一層層只有數層原子厚度的材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現在,這道薄膜製程成了電晶體微縮的一大關鍵。原子是物質組成的基本單位,直徑約0.1奈米,等於一根頭髮一百萬分之一的寬度。我們該怎麼精準地做出最薄只有原子厚度,而且還要長得非常均勻的薄膜,例如說3奈米就必須是3奈米,不能多也不能少?

這唯一的方法就是原子層沉積技術(ALD,Atomic Layer Deposition)。

蓋房子的第一步是什麼?沒錯,就是畫設計圖。只不過,在半導體的世界裡,我們不需要大興土木,就能將複雜的電路設計圖直接印到晶圓沉積的材料上,形成錯綜複雜的電路 — 這就是晶片製造的最重要的一環「微影製程」。

首先,工程師會在晶圓上製造二氧化矽或氮化矽絕緣層,進行第一次沉積,放上我們想要的材料。接著,為了在這層材料上雕出我們想要的電路圖案,會再塗上光阻劑,並且透過「曝光」,讓光阻劑只留下我們要的圖案。一次的循環完成後,就會換個材料,重複沉積、曝光、蝕刻的流程,這就像蓋房子一樣,由下而上,蓋出每個樓層,最後建成摩天大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薄膜沉積是關鍵第一步,基底的品質決定晶片的穩定性。但你知道嗎?不只是堆砌磚塊有很多種方式,薄膜沉積也有多樣化的選擇!在「薄膜製程」中,材料學家開發了許多種選擇來處理這項任務。薄膜製程大致可分為物理和化學兩類,物理的薄膜製程包括蒸鍍、濺鍍、離子鍍、物理氣相沉積、脈衝雷射沉積、分子束磊晶等方式。化學的薄膜製程包括化學氣相沉積、化學液相沉積等方式。不同材料和溫度條件會選擇不同的方法。

二氧化矽、碳化矽、氮化矽這些半導體材料,特別適合使用化學氣相沉積法(CV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 的過程也不難,氫氣、氬氣這些用來攜帶原料的「載氣」,會帶著要參與反應的氣體或原料蒸氣進入反應室。當兩種以上的原料在此混和,便會在已被加熱的目標基材上產生化學反應,逐漸在晶圓表面上長出我們的目標材料。

如果我們想增強半導體晶片的工作效能呢?那麼你會需要 CVD 衍生的磊晶(Epitaxy)技術!磊晶的過程就像是在為房子打「地基」,只不過這個地基的每一個「磚塊」只有原子或分子大小。透過磊晶,我們能在矽晶圓上長出一層完美的矽晶體基底層,並確保這兩層矽的晶格大小一致且工整對齊,這樣我們建造出來的摩天大樓就有最穩固、扎實的基礎。磊晶技術的精度也是各公司技術的重點。

雖然 CVD 是我們最常見的薄膜沉積技術,但隨著摩爾定律的推進,發展 3D、複雜結構的電晶體構造,薄膜也開始需要順著結構彎曲,並且追求精度更高、更一致的品質。這時 CVD 就顯得力有未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並不是說 CVD 不能用,實際上,不管是 CVD 還是其他薄膜製程技術,在半導體製程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但重點是,隨著更小的半導體節點競爭愈發激烈,電晶體的設計也開始如下圖演變。

圖/Shutterstock

看出來差別了嗎?沒錯,就是構造越變越複雜!這根本是對薄膜沉積技術的一大考驗。

舉例來說,如果要用 CVD 技術在如此複雜的結構上沉積材料,就會出現像是清洗杯子底部時,有些地方沾不太到洗碗精的狀況。如果一口氣加大洗碗精的用量,雖然對杯子來說沒事,但對半導體來說,那些最靠近表層的地方,就會長出明顯比其他地方厚的材料。

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VD 容易在複雜結構出現薄膜厚度不均的問題。圖/ASM

材料學家的思路是,要找到一種方法,讓這層薄膜長到特定厚度時就停止繼續生長,這樣就能確保各處的薄膜厚度均勻。這種方法稱為 ALD,原子層沉積,顧名思義,以原子層為單位進行沉積。其實,ALD 就是 CVD 的改良版,最大的差異在所選用的化學氣體前驅物有著顯著的「自我侷限現象」,讓我們可以精準控制每次都只鋪上一層原子的厚度,並且將一步驟的反應拆為兩步驟。

在 ALD 的第一階段,我們先注入含有 A 成分的前驅物與基板表面反應。在這一步,要確保前驅物只會與基板產生反應,而不會不斷疊加,這樣,形成的薄膜,就絕對只有一層原子的厚度。反應會隨著表面空間的飽和而逐漸停止,這就稱為自我侷限現象。此時,我們可以通入惰性氣體將多餘的前驅物和副產物去除。在第二階段,我們再注入含有 B 成分的化學氣體,與早已附著在基材上的 A 成分反應,合成為我們的目標材料。

透過交替特殊氣體分子注入與多餘氣體分子去除的化學循環反應,將材料一層一層均勻包覆在關鍵零組件表面,每次沉積一個原子層的薄膜,我們就能實現極為精準的表面控制。

你知道 ALD 領域的龍頭廠商是誰嗎?這個隱形冠軍就是 ASM!ASM 是一家擁有 50 年歷史的全球領先半導體設備製造廠商,自 1968 年,Arthur del Prado 於荷蘭創立 ASM 以來,ASM 一直都致力於推進半導體製程先進技術。2007 年,ASM 的產品 Pulsar ALD 更是成為首個運用在量產高介電常數金屬閘極邏輯裝置的沉積設備。至今 ASM 不僅在 ALD 市場佔有超過 55% 的市佔率,也在 PECVD、磊晶等領域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SM 一直持續在快速成長,現在在北美、歐洲、及亞洲等地都設有技術研發與製造中心,營運據點廣布於全球 15 個地區。ASM 也很看重有「矽島」之稱的台灣市場,目前已在台灣深耕 18 年,於新竹、台中、林口、台南皆設有辦公室,並且在 2023 年於南科設立培訓中心,高雄辦公室也將於今年年底開幕!

當然,ALD 也不是薄膜製程的終點。

ASM 是一家擁有 50 年歷史的全球領先半導體設備製造廠商。圖/ASM

最後,ASM 即將出席由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主辦的 SEMICON Taiwan 策略材料高峰論壇和人才培育論壇,就在 9 月 5 號的南港展覽館。如果你想掌握半導體產業的最新趨勢,絕對不能錯過!

圖片來源/ASM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4 篇文章 ・ 311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美國將玉米乙醇列入 SAF 前瞻政策,它真的能拯救燃料業的高碳排處境嗎?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9/06 ・2633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美國穀物協會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你加過「酒精汽油」嗎?

2007 年,從台北的八座加油站開始,民眾可以在特定加油站選加「E3 酒精汽油」。

所謂的 E3,指的是汽油中有百分之 3 改為酒精。如果你在其他國家的加油站看到 E10、E27、E100 等等的標示,則代表不同濃度,最高到百分之百的酒精。例如美國、英國、印度、菲律賓等國家已經開放到 E10,巴西則有 E27 和百分之百酒精的 E100 選項可以選擇。

圖片來源:Hanskeuken / Wikipedia

為什麼要加酒精呢?

單論玉米乙醇來說,碳排放趨近於零。為什麼呢?因為從玉米吸收二氧化碳與水進行光合作、生長、成熟,接著被採收,發酵成為玉米乙醇,最後燃燒成二氧化碳與水蒸氣回到大氣中。這一整趟碳循環與水循環,淨排放都是 0,是個零碳的好燃料來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當然,我們無法忽略的是燃料運輸、儲藏、以及製造生產設備時產生的碳足跡。即使如此,美國農業部經過評估分析,2017 發表的報告指出,玉米乙醇生命週期的碳排放量比汽油少了 43%。

「玉米乙醇」納入 SAF(永續航空燃料)前瞻性指引的選項之一

航空業占了全球碳排的 2.5%,而根據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O)的預測,這個數字還會成長,2050 年全球航空碳排放量將會來到 2015 年的兩倍。這也使得以生質原料為首的「永續航空燃料」SAF,開始成為航空業減碳的關鍵,及投資者關注的新興科技。

只要燃料的生產符合永續,都可被歸類為 SAF。目前美國材料和試驗協會規範的 SAF 包含以合成方式製造的合成石蠟煤油 FT-SPK、透過發酵與合成製造的異鏈烷烴 SIP。以及近年討論度很高,以食用油為原料進行氫化的 HEFA,以及酒精航空燃料 ATJ(alcohol-to-jet)。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每種燃料的原料都不相同,因此需要的技術突破也不同。例如 HEFA 是將食用油重新再造成可用的航空燃料,因此製造商會從百萬間餐廳蒐集廢棄食用油,再進行「氫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就引擎來說,我們當然也希望用到穩定的油。因此需要氫化來將植物油轉化為如同動物油般的飽和脂肪酸。氫化會打斷雙鍵,以氫原子佔據這些鍵結,讓氫在脂肪酸上「飽和」。此時因為穩定性提高,不易氧化,適合保存並減少對引擎的負擔。

至於酒精加工為酒精航空燃料 ATJ 的流程。乙醇會先進行脫水為乙烯,接著聚合成約 6~16 碳原子長度的長鏈烯烴。最後一樣進行氫化打斷雙鍵,成為長鏈烷烴,性質幾乎與傳統航空燃料一模一樣。

ATJ 和 HEFA 雖然都會經過氫化,但 ATJ 的反應中所需要的氫氣大約只有一半。另外,HEFA 取用的油品來源來自餐廳,雖然是幫助廢油循環使用的好方法,但供應多少比較不穩定。相對的,因為 ATJ 來源是玉米等穀物,通常農地會種植專門的玉米品種進行生質乙醇的生產,因此來源相對穩定。

但不論是哪一種 SAF,都有積極發展的價值。而航空業也不斷有新消息,例如阿聯酋航空在 2023 年也成功讓波音 777 以 100% 的 SAF 燃料完成飛行,締下創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汽車業也需要作出重要改變

根據長年推動低碳交通的國際組織 SLoCaT 分析,在所有交通工具的碳排放中,航空業佔了其中的 12%,而公路交通則占了 77%。沒錯,航空業雖然佔了全球碳排的 2.5%,但真正最大宗的碳排來源,還是我們的汽車載具。

但是這個新燃料會不會傷害我們的引擎呢?有人擔心,酒精可能會吸收空氣中的水氣,對機械設備造成影響?

其實也不用那麼擔心,畢竟酒精汽油已經不只是使用一、二十年的東西了。美國聯邦政府早在 1978 就透過免除 E10 的汽油燃料稅,來推廣添加百分之 10 酒精的低碳汽油。也就是說,酒精汽油的上路試驗已經快要 50 年。

有那麼多的研究數據在路上跑,當然不能錯過這個機會。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也持續進行調查,結果發現,由於 E10 汽油摻雜的比例非常低,和傳統汽油的化學性質差異非常小,這 50 年來的車輛,只要符合國際標準製造,都與 E10 汽油完全相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解惑:這些生質酒精的來源原料是否符合永續的精神嗎?

在環保議題裡,這種原本以為是一片好心,最後卻是環境災難的案例還不少。玉米乙醇也一樣有相關規範,例如歐盟在再生能源指令 RED II 明確說明,生質乙醇等生物燃料確實有持續性,但必須符合「永續」的標準,並且因為使用的原料是穀物,因此需要確保不會影響糧食供應。

好消息是,隨著目標變明確,專門生產生質酒精的玉米需求增加,這也帶動品種的改良。在美國,玉米產量連年提高,種植總面積卻緩步下降,避開了與糧爭地的問題。

另外,單位面積產量增加,也進一步降低收穫與運輸的複雜度,總碳排量也觀察到下降的趨勢,讓低碳汽油真正名實相符。

隨著航空業對永續航空燃料的需求抬頭,低碳汽油等生質燃料或許值得我們再次審視。看看除了鋰電池車、氫能車以外,生質燃料車,是否也是個值得加碼投資的方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4 篇文章 ・ 311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找回擁有食物的主導權?從零開始「菇類採集」!——《真菌大未來》
積木文化
・2024/02/25 ・4266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菇類採集

在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後,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裡的食品與安全在眾目睽睽下被抽離出來,變成後疫情時代最重要的兩個元素。對食物的焦慮點燃人們大腦中所有生存意志,於是大家開始恐慌性地購買,讓原本就已經脆弱、易受攻擊的現代糧食系統更岌岌可危。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的祖先以前就經歷過這一切,留下來的經驗值得借鏡。菇類採集的興趣在艱難時期達到顛峰,這反映了人類本能上對未來產生的恐懼。1 無論是否有意,我們意識到需要找回擁有食物的主導權,循著古老能力的引導來找尋、準備我們自己的食物,如此才能應付食物短缺所產生的焦慮。

在新冠肺炎大流行後,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裡的食品與安全在眾目睽睽下被抽離出來,變成後疫情時代最重要的兩個元素。圖/pexels

我們看見越來越多人以城市採集者的身分對野生菇類有了新的品味,進而找到安全感並與大自然建立起連結。這並不是說菇類採集將成為主要的生存方式,而是找回重新獲得自給自足能力的安全感。此外,菇類採集的快感就足以讓任何人不斷回歸嘗試。

在這個數位時代,菇類採集是讓我們能與自然重新連結的獨特活動。我們早已遺忘,身體和本能,就是遺傳自世世代代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菇類採集者。走出現代牢籠、進入大自然從而獲得的心理和心靈滋養不容小不容小覷。森林和其他自然空間提醒著我們,這裡還存在另一個宇宙,且和那些由金錢、商業、政治與媒體統治的宇宙同樣重要(或更重要)。

在這個數位時代,菇類採集是讓我們能與自然重新連結的獨特活動。圖/unsplash

只有願意撥開遮蓋的落葉並專注尋找,才能體認到菇類的多樣性和廣泛分布。一趟森林之旅能讓人與廣大的生態系統重新建立連結,另一方面也提醒我們,自己永遠屬於生命之網的一部分,從未被排除在外。

腐爛的樹幹不再讓人看了難受,而是一個充滿機遇的地方:多孔菌(Bracket Fungi)──這個外觀看起來像貨架的木材分解者,就在腐爛的樹幹上茁壯成長,規模雖小卻很常見。此外,枯葉中、倒下的樹上、草地裡或牛糞上,也都是菇類生長的地方。

菇類採集是一種社會的「反學習」(遺忘先前所學)。你不是被動地吸收資訊,而是主動且專注地在森林的每個角落尋找真菌。不過度採集、只拿自身所需,把剩下的留給別人。你不再感覺遲鈍,而是磨練出注意的技巧,只注意菇類、泥土的香氣,以及醒目的形狀、質地和顏色。

只有願意撥開遮蓋的落葉並專注尋找,才能體認到菇類的多樣性和廣泛分布。圖/unsplash

菇類採集喚醒身體的感官感受,讓心靈與身體重新建立連結。這是一種可以從中瞭解自然世界的感人冥想,每次的發現都振奮人心,運氣好的話還可以帶一些免費、美味又營養的食物回家。祝您採集愉快。

計畫

菇類採集就像在生活中摸索一樣,很難照既定計畫執行,而且以前的經歷完全派不上用場。最好的方法就是放棄「非採集到什麼不可」的念頭,持開放心態走出戶外執行這項工作。菇類採集不僅是享受找到菇的滿足感,更重要的是體驗走過鬆脆的樹葉、聞著森林潮濕的有機氣味,並與手持手杖和柳條筐的友善採菇人相遇的過程。

菇類採集很難照既定計畫執行,最好的方法就是放棄「非採集到什麼不可」的念頭。採集過程幾乎就像玩捉迷藏,只不過你根本不確定自己在找什麼,甚至根本不知道要找的東西是否存在。圖/unsplash

你很快就會明白為什麼真菌會有「神秘的生物界」的稱號。真菌無所不在但又難以捉摸,採集過程幾乎就像玩捉迷藏,只不過你根本不確定自己在找什麼,甚至根本不知道要找的東西是否存在。但還是要有信心,只要循著樹木走、翻動一下原木、看看有落葉的地方,這個過程就會為你指路。一點點的計畫,將大大增加你獲得健康收益的機會。所以,讓我們開始吧。

去哪裡找?

林地和草原,是你將開始探索的兩個主要所在。林地底層提供真菌所需的有機物質,也為樹木提供菌根關係。橡樹、松樹、山毛櫸和白樺樹都是長期的菌根夥伴,所以循著樹種,就離找到目標菇類更近了。

林地底層提供真菌所需的有機物質,也為樹木提供菌根關係。圖/pexels

草原上也會有大量菇類,但由於這裡的樹木多樣性和環境條件不足,所以菇類種類會比林地少許多。如果這些地點選項對你來說都太遠了,那麼可以試著在自家花園或在地公園綠地當中尋找看看。這些也都是尋菇的好地方。

澳洲新南威爾斯州奧伯倫

澳洲可以說是真菌天堂。與其他大陸隔絕的歷史、不斷變化的氣候以及營養豐富的森林,讓澳洲真菌擁有廣大的多樣性。澳洲新南威爾斯州(New South Wales)的奧伯倫(Oberon)就有一座超過四萬公頃的松樹林,是採集菇類的最佳地點之一。

在那裡,有廣受歡迎的可食用菌松乳菇(又稱紅松菌),據說這種真菌的菌絲體附著在一棵歐洲進口樹的根部,而意外被引進澳洲。 1821 年,英國真菌學家塞繆爾・弗里德里克・格雷(Samuel Frederick Gray)將這種胡蘿蔔色的菇命名為美味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這的確名符其實,因為「Deliciosus」在拉丁語中意為「美味」。如果想要在奧伯倫找到這些菇類,秋天時就要開始計劃,在隔年二月下旬至五月的產季到訪。

位於澳洲新南威爾斯州的奧伯倫就有一座超過四萬公頃的松樹林,是採集菇類的絕佳地點。圖/unsplash

英國漢普郡新森林國家公園

在英國,漢普郡的新森林國家公園(Hampshire’s New Forest)距離倫敦有九十分鐘的火車車程。它由林地和草原組成,當中有種類繁多的植物群、動物群和真菌可供遊客觀賞,甚至還有野生馬匹在園區裡四處遊蕩。

這片森林擁有兩千五百多種真菌,其中包括會散發惡臭的臭角菌(Phallus impudicus),它的外觀和結構就如圖鑑中描述般,與男性生殖器相似且不常見。還有喜好生長於橡樹上,外觀像架子一樣層層堆疊的硫色絢孔菌(Laetiporus sulphureus ,又稱林中雞)。該國家公園不允許遊客採收這裡的菇,所以請把時間花在搜尋、鑑別與欣賞真菌上。如果幸運的話,該地區可能會有採集團體可以加入,但能做的也僅限於採集圖像鑑別菇類,而非採集食用。

在英國,漢普郡的新森林國家公園由林地和草原組成,當中有種類繁多的植物群、動物群和真菌可供遊客觀賞。該國家公園不允許遊客採收這裡的菇,所以請把時間花在搜尋、鑑別與欣賞真菌上。圖/unsplash

美國紐約市中央公園

甚至紐約市的中央公園也有採集菇類的可能性。雖然在 1850 年代公園建造之時並未刻意引進菇類物種,但這個占地八百四十英畝的公園現已登錄了四百多種菇類,足以證明真菌孢子的影響之深遠。

加里・林科夫(Gary Lincoff)是一位自學成才、被稱作「菇類吹笛人」2 的真菌學家,他住在中央公園附近,並以紐約真菌學會的名義會定期舉辦菇類採集活動。林科夫是該學會的早期成員之一,該學會於 1962 年由前衛作曲家約翰・凱吉(John Cage)重新恢復運作。凱吉也是一位自學成才的業餘真菌學家,並靠自己的能力成為專家。

甚至紐約市的中央公園也有採集菇類的可能性。雖然在 1850 年代公園建造之時並未刻意引進菇類物種,但這個占地八百四十英畝的公園現已登錄了四百多種菇類。圖/wikipedia

進行菇類採集時,找瞭解特定物種及其棲息地的在地專家結伴同行,總是有幫助的。如果你需要一個採集嚮導,求助於所在地的真菌學會會是一個正確方向。

何時去找?

在適當的環境條件下(例如溫度、光照、濕度和二氧化碳濃度),菌絲體全年皆可生長。某些物種對環境條件較敏感,但平均理想溫度介於 15~24 ℃ 之間,通常是正要進入冬季或冬季剛過期間,因此秋季和春季會是為採集菇類作計畫的好季節。

秋季和春季是為採集菇類作計畫的好季節,但因為菇類受溫度變化模式和降雨量的影響很大,所以每年採菇的旺季時間會略有不同。圖/unsplash

當菌絲體從周圍吸收水分時,會產生一股破裂性的力量,讓細胞充滿水分並開始出菇。這就是菇類通常會出現在雨後和一年中最潮濕月份的原因。牢記這些條件,就可以引導你找到寶藏。但也要記得,因為菇類受溫度變化模式和降雨量的影響很大,所以每年採菇的旺季時間會略有不同。

註解

  1. Sonya Sachdeva, Marla R Emery and Patrick T Hurley, ‘Depiction of wild food foraging practices in the media: Impact of the great recession’, Society & Natural Resources, vol. 31, issue 8, 2018, <doi.org/10.1080/08941920.2 018.1450914>. ↩︎
  2. 譯注:民間傳說人物。吹笛人消除了哈梅林鎮的所有老鼠,但鎮上官員拒絕給予承諾的報酬,於是他就吹奏著美麗的音樂,把所有孩子帶出哈梅林鎮。 ↩︎

——本文摘自《真菌大未來:不斷改變世界樣貌的全能生物,從食品、醫藥、建築、環保到迷幻》,2023 年 12 月,積木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積木文化
16 篇文章 ・ 10 位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