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8
0

文字

分享

0
8
0

這 10 個臺中車站的事實,連臺中人都不知道?!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1/06/15 ・3952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本文由 交通部鐵道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雖然任意門還沒被發明出來,但如今交通多元便捷,不管你是想搭飛機、火車或公車,都可以比過去更快到達目的地。在人類交通史上,別具魅力的鐵路運輸,肯定擁有無可取代的一席之地。自 19 世紀末清代鐵道通車以來,鐵路運輸就成爲臺灣民衆的共同回憶。始建於百年前的臺中車站,見證了從古至今城市的變遷,目送了數不清旅人的背影。如今臺中車站以全新姿態向世人問好,卻沒有捨棄過往的面貌,讓第一代、第二代乃至最新的第三代車站,都能齊聚一堂,繼續凝望這座城市中熙來攘往的人潮。

以下是 10 個連臺中人都不見得知道的車站小知識,快來看看你有多瞭解這座百年車站!

1.臺中車站是全臺唯一「三代同堂」的車站

很多車站在歲月淘刷、時過境遷的過程中,不得不面臨被拆除或翻新的命運,而無法保留不同期原本的面貌,同時共存。臺中車站不但有幸留存部分初代車站結構,還在不拆除第二代車站主體建築的情況下,建設現代風的第三代車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 初代車站,其實是一個小小不起眼的簡易木造型車站

初代車站的規模,類似日南和集集等日治時期保留下來的小型車站。在 1905 年竣工後不久,只服役了短暫的 12 年時光。

3. 「開模印花」讓第二代車站加快完工

第二代車站鐘塔與屋墻上的古典式雕刻,以臺灣水果作爲主題,許多浮雕採用了從日本引進的「開模印花」。這個工法被臺灣工匠稱爲「番仔花」,原理是將石膏或水泥澆灌入事先製作好的模型,並預埋木板、鐵絲等材料增加强度,乾硬後便取出。這麽一來,便不再需花費大量人力時間,在一根根柱子上慢慢地進行雕刻,而是可以在生產出許多零件後,再到工地進行組裝,大大地縮短了工期。備註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二代臺中火車站的大廳柱子,柱頭的浮雕裝飾採用「開模印花」工法。圖/wikipedia

4. 第二代車站曾迎接日本皇太子的蒞臨

1923 年日本攝政皇太子裕仁,即後來的昭和天皇,曾在來臺訪問的 12 天的「臺灣行啓」中,大駕光臨臺中車站,也爲此建造了一棟行啓紀念行館備註2

5. 被遺忘在時光背後的人力車車——手押臺車

日治時期臺中車站的私營鐵路,更曾興起以人力推動的手押臺車線。臺車不僅有加裝遮陽的棚子,座椅也有椅背。多數臺車共用一條鐵道,進行會車時,較輕的需禮讓較重的臺車。鑽入城市的輕便臺車,是當時獨特的日常風景,但後來隨著自動車和脚踏車的興起而逐漸沒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臺灣日治時期臺中州水裡坑(古地名,如今水里)陳有蘭溪的吊橋及臺車。圖/wikimedia commons

6. 道路與車站非平行垂直的設計別有用意

爲什麽臺中市中區的街道,不是棋盤式規劃,沒有和鐵道平行或垂直,甚至會使部分街區形成角地?原來日本當局找來了後來被稱為臺灣自來水之父的巴爾頓備註3,來自蘇格蘭的巴爾頓,以自己熟悉的寒帶國家日照需求,將街道整體街廓向西偏斜 45° 角設計,讓日光能最大幅度照射整座城市,達到消毒街道、提高環境衛生的作用,可避免鼠疫、瘧疾等疾病的流行。備註4

7. 躲得過 421 大地震,卻避不了 921

第二代臺中車站曾在 1935 年 4 月 21日芮氏 7.1 的新竹 – 臺中大地震中劫後餘生,舊山線一時中斷,但結構上並無太大損害。然而一甲子過後,臺中車站仍不敵震央位於中部山區、芮氏 7.3 921 大地震的威力,在震後成爲危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8. 第三代比第二代大四倍,第二代又比第一代大四倍

若以建坪面積比較,第二代臺中車站是第一代的四倍大,而第三代車站則是第一代車站的十六倍大,足見鐵路運輸規模之變遷與擴大。

9. 身高傲視全臺的新臺中車站

2020 年完全完工的新臺中車站,有著地下一層、地上三層的結構,是全臺所有車站中最高的車站,頂樓挑高達 37 公尺,相當於 12 層樓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0. 不只新,更有心:新站建設貫徹綠色永續理念

第三代火車站更是全臺首座開放式火車站,刻意挑高的屋頂與頂樓增加通風與自然採光,設計之初無加裝空調,屋頂還設有太陽能板,實踐綠建築永續的理念。

第一代車站:小小的起點,大大的潛能(1905 ~ 1917)

簡易型木造的第一代火車站,雖然沒有宏偉的外觀,但也不能小瞧它的潛力。車站的建設帶動當時臺中街備註5的蓬勃發展,使人口大增。

1908 年,從基隆到高雄長達 400 公里的縱貫線鐵路終於全面通車。旅人們不再依賴人力畜力,北部和南部的體感距離不再遠得要命,臺中車站也成爲重要的交通樞紐。然而隨著城市發展、運輸需求提高,小車站逐漸不敷使用,不得不在啓用十餘年後拆除改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二代車站:飽經風霜仍屹立百年(1917 ~ 2016)

由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工務科設計、在 1917 年落成的第二代火車站,是一座混合紅磚與木造,具有辰野式風格備註6的建築。其特色為常見紅磚與灰白色系飾帶相間的牆體設計,和如王冠般的塔樓與圓頂,西門紅樓及總統府也是典型辰野式的建築。

第二代車站是三代當中,服務最久,也是見識最多風風雨雨的。它不僅撐過 1935 年的新竹 – 臺中大地震,也見識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炮火,送別無數在月臺別離心碎的家人眷侶。戰後的臺中市發展沒有停滯,更湧入大批外省外縣移民,車站也在同一時期增建。但因爲無法找到相同顔色的建材,因此新舊建設之間有著明顯的分界,就像穿上不同布料縫補的衣服般。

 921 大地震不僅重創山線鐵路,還讓火車站的尖塔和候車室有隨時倒塌的可能。耗費一番功夫修復這座文化古蹟後,二十一世紀初期令人意想不到的疫病—— SARS 又對中區造成極大打擊。其時街道繁華人聲不再,寂寥光景跟現下 Covid – 19 有得相比。疫情之後,站前區域不少店家紛紛倒閉。       

而最讓市政府一直以來頭痛的問題,是臺中路面鐵道造成的交通不便。鑒於鐵路地下化成本過高,因此高架化工程勢在必行,新車站的建設也一併納入籌建中。至此,臺中車站又再面臨一次新面貌的重大轉變,第二代車站站房主體被劃為國定古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三代車站:新舊共榮,重生翺翔(2016 ~ 迄今)

具有現代感的新車站,由曾任東海大學建築系系主任的建築師張樞操刀設計,設計概念為「薄殼不捨紅磚、創新不離懷舊」。雖然站身主題為鋼筋水泥,卻因爲保留原臺中車站的建築美學元素,讓最宏偉壯觀的高架車站與百年古蹟車站互相對話,懷舊與創新兼備,而多了一份有溫度的人情味。

其高高拱起的屋頂,既像蝴蝶展翅,也如老鷹展翼,成爲臺中新地標。除了別出心裁的綠建築環保理念,車站廣場更有著反映本土特色的公共藝術,不管是「水逗娘」、「期待」和「臺中之心三部曲」,都是不可錯過的驛站之美。

看見歷史風貌的三代同堂車站!

爲什麽臺中車站可以「三代同堂」?實際上,大家原本都以爲初代車站的遺址早已不復存在。2013 年建設第三代火車站時,工人們挖啊挖,竟在地層下發現日治時期第一代車站機關車庫的遺構!這長約 60 公尺、寬 1.4 公尺的機關車庫維修坑道,是當時作爲停放和維修火車機車頭設施所用。市府預計將其原址保留,並規劃展示,至此臺中車站三個時期的建物可謂同時共存。

臺中火車站新站工程下發現的紅磚遺構,在比對歷史文獻後,推測為機關車庫維修坑道的一部分。圖/交通部鐵道局

火車站不止運載了無數的貨物與旅客,更承載了一整個城市百年歷史文化的記憶風華。初代和第二代臺中車站的存在,沒有搶走第三代車站的風頭,而是作爲見證社會變遷的珍貴遺產,與新車站相互輝映。三代同堂的臺中車站,不止具有國際級的觀光潛力,更是留給下一輩人認識臺中的重要禮物。

備註

  1. 後來開模印花又發展出開模洗石的工法,是洗石子工法的量化及標準化過程。施作時先用粘土等材料製成模型,接著製作内、外模具後,倒入混合石粒的泥漿,趁未完全凝結前拆模,使用水柱洗去外層泥漿,露出石礫便完成。
  2. 日本天皇巡視叫做「行幸」,有皇太子、皇后等其他皇族巡視則稱為「行啓」。
  3. 威廉·京恩蒙特·巴爾頓(William Kinninmond Burton),英國蘇格蘭愛丁堡人,應臺灣總督府之邀擔任衛生工程顧問技師,進行臺灣各地衛生工程調查與設計。
  4. 亞熱帶氣候的臺灣夏天時天氣炎熱,整體街廓向西偏斜 45° 角的設計,讓每棟房子在不同時刻都受太陽照射而叫人受不了,其實是相當失敗的設計。但也有另一說,指出臺中市的都市規劃不是只參照巴爾頓的建議,認爲非平行或垂直的設計,是在舊有的街廓内硬塞進棋盤式街廓的結果。
  5. 日治時期早期的行政區舊稱,範圍略大於今臺中市中區。
  6. 曾留學英國的日本第一代建築師,對日本近代建築教育和設計有深遠影響,著名作品有東京車站、日本銀行京都支店、奈良飯店等。因他的學生來臺發展者相當多,因此對於臺灣日治時期建築影響至深。

參考資料

  1. 《驛動軌迹:臺中火車站的古往今來》(朱書漢、宋德熹)
  2. 運轉臺中:臺中火車站與周邊設施之發展(1903 – 2017)。(朱書漢,2018)
  3. 臺中火車站日治機關車庫遺構 重見天日(自由時報)
  4. 威廉·巴爾頓
  5. 辰野金吾
  6. 交通部鐵道局:驛站之美

本文由 交通部鐵道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1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從認證到實踐:以智慧綠建築三大標章邁向淨零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1/15 ・448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你走進一棟建築,是否能感受到它對環境的友善?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但現今建築不只提供我們居住和工作的空間,更是肩負著重要的永續節能責任。

綠建築標準的誕生,正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匱乏問題,確保建築設計能夠減少資源浪費、降低污染,同時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然而,要成為綠建築並非易事,每一棟建築都需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獲得標章認證。

為推動環保永續的建築環境,政府自 1999 年起便陸續著手推動「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以及「綠建材標章」的相關政策。這些標章的設立,旨在透過標準化的建築評估系統,鼓勵建築設計融入生態友善、能源高效及健康安全的原則。並且政府在政策推動時,為鼓勵業界在規劃設計階段即導入綠建築手法,自 2003 年特別辦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活動。截至 2024 年為止,已有 130 件優良綠建築、31 件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涵蓋學校、醫療機構、公共住宅等各類型建築,不僅提升建築物的整體性能,也彰顯了政府對綠色、智慧建築的重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這麼多,你可能還不明白建築要變「綠」、變「聰明」的過程,要經歷哪些標準與挑戰?

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綠建材標章
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一招:依循 EEWH 標準,打造綠建築典範

環境友善和高效率運用資源,是綠建築(green building)的核心理念,但這樣的概念不僅限於外觀或用材這麼簡單,而是涵蓋建築物的整個生命週期,也就是包括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和維護階段在內,都要貼合綠建築的價值。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臺灣在綠建築的制訂上不落人後。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濕度也高,得要有一套我們自己的評分規則——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應運而生,四個英文字母分別為 Ecology(生態)、Energy saving(節能)、Waste reduction(減廢)以及 Health(健康),分成「合格、銅、銀、黃金和鑽石」共五個等級,設有九大評估指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就以「台江國家公園」為例,看它如何躍過一道道指標,成為「鑽石級」綠建築的國家公園!

位於臺南市四草大橋旁的「台江國家公園」是臺灣第8座國家公園,也是臺灣唯一的濕地型的國家公園。同時,還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其外觀採白色系列,從高空俯瞰,就像在一座小島上座落了許多白色建築群的聚落;從地面看則有臺南鹽山的意象。

因其地形與地理位置的特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則成了台江國家公園的首要考量。園區利用既有的魚塭結構,設計自然護岸,保留基地既有的雜木林和灌木草原,並種植原生與誘鳥誘蟲等多樣性植物,採用複層雜生混種綠化。以石籠作為擋土護坡與卵石回填增加了多孔隙,不僅強化了環境的保護力,也提供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使這裡成為動植物共生的美好棲地。

台江國家公園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二招:想成綠建築,必用綠建材

要成為一幢優秀好棒棒的綠建築,使用在原料取得、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綠建材」非常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建材最早是在 1988 年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上被提出,一路到今日,國際間對此一概念的共識主要包括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廢棄物減量(reduce)和低污染(low emission materials)等特性,從而減少化學合成材料產生的生態負荷和能源消耗。同時,使用自然材料與低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建材,亦可避免對人體產生危害。

在綠建築標章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於 2004 年 7 月正式推行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建材生命週期為主軸,提出「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四大方向。舉例來說,為確保室內環境品質,建材必須符合低逸散、低污染、低臭氣等條件;為了防溫室效應的影響,須使用本土材料以節省資源和能源;使用高性能與再生建材,不僅要經久耐用、具高度隔熱和防音等特性,也強調材料本身的再利用性。


在台江國家公園內,綠建材的應用是其獲得 EEWH 認證的重要部分。其不僅在設計結構上體現了生態理念,更在材料選擇上延續了對環境的關懷。園區步道以當地的蚵殼磚鋪設,並利用蚵殼作為建築格柵的填充材料,為鳥類和小生物營造棲息空間,讓「蚵殼磚」不再只是建材,而是與自然共生的橋樑。園區的內部裝修選用礦纖維天花板、矽酸鈣板、企口鋁板等符合綠建材標準的系統天花。牆面則粉刷乳膠漆,整體綠建材使用率為 52.8%。

被建築實體圍塑出的中庭廣場,牆面設計有蚵殼格柵。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日常節能方面,台江國家公園也做了相當細緻的設計。例如,引入樓板下的水面蒸散低溫外氣,屋頂下設置通風空氣層,高處設置排風窗讓熱空氣迅速排出,廊道還配備自動控制的微噴霧系統來降溫。屋頂採用蚵殼與漂流木創造生態棲地,創造空氣層及通風窗引入水面低溫外企,如此一來就能改善事內外氣溫及熱空氣的通風對流,不僅提升了隔熱效果,減少空調需求,讓建築如同「與海共舞」,在減廢與健康方面皆表現優異,展示出綠建築在地化的無限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島式建築群分割後所形成的巷道與水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綠建材的部分,另外補充獲選為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新建工程,其採用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低的建材,比方提高高爐水泥(具高強度、耐久、緻密等特性,重點是發熱量低)的量,並使用能提高混凝土晚期抗壓性、降低混凝土成本與建物碳足跡的「爐石粉」,還用再生透水磚做人行道鋪面。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同樣入選 2023 年綠建築的還有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首先,他們捨棄金屬建材,讓高爐水泥使用率達 100%。別具心意的是,他們也將施工開挖的土方做回填,將有高地差的荒地恢復成平坦綠地,本來還有點「工業風」的房舍告別荒蕪,無痛轉綠。

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等等,這樣看來建築夠不夠綠的命運,似乎在建材選擇跟設計環節就決定了,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建築是活的,需要持續管理–有智慧的管理。

第三招:智慧管理與科技應用

我們對生態的友善性與資源運用的效率,除了從建築設計與建材的使用等角度介入,也須適度融入「智慧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s)的概念,即運用資通訊科技來提升建築物效能、舒適度與安全性,使空間更人性化。像是透過建築物佈建感測器,用於蒐集環境資料和使用行為,並作為空調、照明等設備、設施運轉操作之重要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推動建築與資通訊產業的整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2004 年建立了「智慧建築標章」制度,為消費者提供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的標準。評估指標經多次修訂,目前是以「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等六大項指標作為評估基準。
以節能管理指標為例,為了掌握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的能耗,需透過系統設備和技術的主動控制來達成低耗與節能的目標,評估重點包含設備效率、節能技術和能源管理三大面向。在健康舒適方面,則在空間整體環境、光環境、溫熱環境、空氣品質、水資源等物理環境,以及健康管理系統和便利服務上進行評估。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充分展現智慧建築應用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及智慧創新 8 大指標先進技術,來達成兼顧環保和永續發展的理念,也是利用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打造的指標性建築,受到國際矚目。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11年優良智慧建築專輯」(新北市政府提供)

在興建階段,為了保留基地內 4 棵原有老樹,團隊透過測量儀器對老樹外觀進行精細掃描,並將大小等比例匯入 BIM 模型中,讓建築師能清晰掌握樹木與建築物之間的距離,確保施工過程不影響樹木健康。此外,在大樓啟用後,BIM 技術被運用於「電子維護管理系統」,透過 3D 建築資訊模型,提供大樓內設備位置及履歷資料的即時讀取。系統可進行設備的監測和維護,包括保養計畫、異常修繕及耗材管理,讓整棟大樓的全生命週期狀況都能得到妥善管理。

智慧建築導入 BIM 技術的應用,從建造設計擴展至施工和日常管理,使建築生命周期的管理更加智慧化。以 FM 系統 ( Facility Management,簡稱 FM ) 為例,該系統可在雲端進行遠端控制,根據會議室的使用時段靈活調節空調風門,會議期間開啟通往會議室的風門以加強換氣,而非使用時段則可根據二氧化碳濃度調整外氣空調箱的運轉頻率,保持低頻運作,實現節能效果。透過智慧管理提升了節能效益、建築物的維護效率和公共安全管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結

綠建築、綠建材與智慧建築這三大標章共同構建了邁向淨零碳排、居住健康和環境永續的基礎。綠建築標章強調設計與施工的生態友善與節能表現,從源頭減少碳足跡;綠建材標章則確保建材從生產到廢棄的全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影響最小,並保障居民的健康;智慧建築標章運用科技應用,實現能源的高效管理和室內環境的精準調控,增強了居住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這些標章的綜合應用,讓建築不僅是滿足基本居住需求,更成為實現淨零、促進健康和支持永續的具體實踐。

建築物於魚塭之上,採高腳屋的構造形式,尊重自然地貌。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1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5
0

文字

分享

0
5
0
高鐵開發與保育攜手,讓水雉繼續歡喜談戀愛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1/06/15 ・3037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本文由 交通部鐵道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南臺灣豔陽之下,他一身黑白分明、尾羽修長,頸後一道耀眼金黃鑲黑邊羽飾,忐忑守在自己精心搭築好的巢位旁,等著佳人青睞。剛剛才瞪跑一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傢伙,居然妄想來搶地盤,也不瞧瞧這可是菱角田裡遠離人跡的精華地段。

剛離巢的小傢伙絲毫不讓他放在眼裡,但眼前的佳人就不一樣了,他滿心滿眼都是她……看著凌波越水而來,稍稍比自己大上一個頭的她,終於大發慈悲允許自己靠近一解渴望。他早就知道,為了保衛家園,她不會在同一處逗留,也沒有太多時間可以溫存,她離開後將孩兒託付給他。這不是拋棄,他明白,這是信任的展現,正因為完全信任,才能將自己心愛的孩兒交由他來照顧。

夏風習習,他長長腳趾下,浮水的菱角葉伸展挺拔,綠意盎然,隨著水波微微晃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

不遠的彼方,高架的鐵道上,時速超過百里的列車疾駛而過。他大概永遠都不會知曉,正是遠方這些南來北往的列車,守護了這段愛情。

拜高速鐵路之賜,今日往來臺灣西部的主要城市,可以經由大眾交通在不到半天的時間內妥妥抵達。這樣變遷,除了改變了你我的生活節奏,也改變了水雉 (Hydrophasianus chirurgus) 這種美麗鳥類的生活。高鐵於 1990 年開始規劃,規劃路徑需要橫越當時數量岌岌可危、不到五十隻的水雉僅存的重要棲地,但是經過高鐵開發單位、地方政府與相關保育人士的積極參與,反而造就了一段生態與開發共存共榮的美麗故事。

「凌波仙子」水雉鳥

水雉的成鳥形似菱角,也喜愛在菱角田中活動,覓食或者築巢育幼。每年在夏季換上鮮明的繁殖羽色,尾羽甚長,擁有長長腳趾,牠們行走在水塘沼澤浮葉植物上行動飄逸,也被暱稱為「菱角鳥」或是「凌波仙子」。幼鳥為早熟性,孵出數個小時後就能跟在負責育雛的公鳥後面覓食散步。

水雉長長的腳趾使牠們可以在浮葉上行走。圖/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

全世界的水雉共有八種,臺灣僅有一種,此種廣泛分布於生物地理學上的東方區 (the Oriental region) ,包括中國華南、南亞、東南亞、臺灣與菲律賓。雖然在其他地區會有季節遷徙,水雉在臺灣屬於留鳥。水雉分布在臺灣最早的文獻紀錄,就是大名鼎鼎的斯文豪 (Robert Swinhoe) 於 1865 年將之列入臺灣最早的鳥類名錄《The Ornithology of Formosa, or Taiwan》。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原本廣布於全臺灣,在宜蘭、臺北、桃園、新竹、臺中、彰化、臺南、高雄、屏東、臺東等地均有紀錄的水雉,隨著發展的腳步,主要棲地平原濕地在逐漸開發中流失,棲地遭交通網切割加上農藥的使用、過度獵捕,水雉的族群數量逐漸岌岌可危。在1989年被宣告為「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到 1990 年代,數量最少的時候全臺不超過五十隻,只能在臺南八掌溪到曾文溪這個範圍內的菱角田有繁殖族群。

「我們發現,水雉偏好在菱角田,那邊的生物多樣性也比較高。」位於官田的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主任李文珍受訪時表示,相較於其他的浮葉植物作物如香水蓮,菱角田內各種水生昆蟲種類較多,提供水雉多樣性的食物。而水雉作為受大家關注的指標物種,也有物種保護傘的效果,作為埤塘、沼澤棲地保護的重要標的。

行跡優雅,飄逸美麗的水雉,一直都頗受大家的喜愛與關注。西元 1997 年,水雉被選為臺南縣縣鳥,後來也在 2014 年縣市合併後成為臺南市市鳥。

水雉保育區:棲地行動的絕地大反攻

時間回到 1990 年代,高鐵正在規劃興建,其中路線 281K 至 282K 的橋墩經過臺南官田的葫蘆埤及德元埤,正好位於當時水雉僅存的重要棲地,引發了可能危及水雉生存的隱憂。最終高鐵的環境影響評估於 1994 年有條件通過,但書之一便是要求高鐵興建,必須針對水雉提供具體的保護措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出資進行棲地復育,高鐵的興建也須配合水鳥的需求,因此在水鳥的主要活動期、繁殖期,不會在當地進行施工。雖然因此能夠施工的時間極度受限,卻能盡可能減少對於水鳥的干擾。經過多次的環境審查往返與眾人的努力,在 2000 年,「水雉復育區」正式誕生,由地方政府協助之下,高鐵開發單位出資租用臺糖於官田的 15 公頃土地。復育區經營管理則由臺灣濕地保護聯盟及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等民間團體成立「水雉復育委員會」執行。

水雉分布廣泛,但在此之前並沒有國家曾經嘗試復育水雉棲地。要將臺糖原本的甘蔗田改造為充滿浮葉植物的濕地環境,無法一蹴可及。官田的復育區從埤塘開挖營造做起,由嘉南大圳引入水源,設法克服原有地形的高低差、人工土堤坍方、配合灌溉季節與枯水期的水源調度,種植菱角、浮葉植物,一路且戰且走。

從零開始自己摸索保育復育之路,經營團隊還時時遭遇外來的新挑戰,像是外來種福壽螺與泰國鱧的入侵,又或如颱風造成水位高漲、棲地破壞等。團隊以有限的經費與許多愛鳥團體、研究義工一步步摸索進步。而除了保育園區之外,當時的臺南縣政府也針對水雉提出獎勵辦法。菱角田等棲地內只要孵出雛鳥,農民就可以獲得獎勵金,使得當地居民開始對水雉累積好感值。

艱辛的挑戰終究獲得豐碩的戰果,根據園區歷年的紀錄,水雉在園區內完成繁殖的巢數,一開始在 2000 年只有寥寥 4 巢,經過 10 年經營生息,自 2011 年以後每年都有超過 90 巢的水雉在園區內繁殖成長,而臺南區的水雉數量,截至 2019 年更增長至超過 1700 隻。而不只是水雉,園區內更紀錄有超過 90 種以上的鳥類棲息於園區,棲地的復育受惠的絕非單一物種,而是整個生態系的共存共榮。而官田的成功,也引發後續復育的星星之火,如高雄左營的洲仔溼地,開啟了「水雉返鄉計劃」,更傳出水雉數量穩定上升的好消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自 2009 年以來,台南水雉族群的數量逐年增加,直到 2019 年已超過 1700 隻。圖/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

更多參與,讓保育跟開發共存共榮

2007 年高鐵營運後,考量到水雉的族群已呈穩定,官田「水雉復育區」改名為「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由臺南市政府委託社團法人臺南市野鳥學會經營管理,交通部鐵道局、高鐵公司及農委會林務局持續擔任園區工作小組成員積極協助。除了維繫棲地,亦逐步以豐富的水生植物與水鳥生態,朝向生態教育與觀光的方向邁進。

高鐵改變了臺灣西部交通的面貌,過程中也將官田鄉的甘蔗田變溼地,成就水雉新故鄉,展現了發展與保育並存的可能。保育跟開發需求絕非殘酷的二選一,而要維繫保育環境與發展的平衡,未來也需要有更多人積極參與、關心與和討論。為此,農委會林務局特別推出綠色保育標章,以生物作為保護的標的物種,讓人與生態和諧共存,透過全國最大超市通路商的協助,以「官田菱雉菱」菱角品牌,鼓勵大家一起來吃菱角,支持水雉的保育,也能一享菱香的季節風味。

你吃過用心栽種的官田菱雉菱嗎?有機會一起到官田的水雉生態教育園區走走,與我們一同守護水雉的愛情故事吧!

參考資料

本文由 交通部鐵道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