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交通部鐵道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雖然任意門還沒被發明出來,但如今交通多元便捷,不管你是想搭飛機、火車或公車,都可以比過去更快到達目的地。在人類交通史上,別具魅力的鐵路運輸,肯定擁有無可取代的一席之地。自 19 世紀末清代鐵道通車以來,鐵路運輸就成爲臺灣民衆的共同回憶。始建於百年前的臺中車站,見證了從古至今城市的變遷,目送了數不清旅人的背影。如今臺中車站以全新姿態向世人問好,卻沒有捨棄過往的面貌,讓第一代、第二代乃至最新的第三代車站,都能齊聚一堂,繼續凝望這座城市中熙來攘往的人潮。
以下是 10 個連臺中人都不見得知道的車站小知識,快來看看你有多瞭解這座百年車站!
1.臺中車站是全臺唯一「三代同堂」的車站
很多車站在歲月淘刷、時過境遷的過程中,不得不面臨被拆除或翻新的命運,而無法保留不同期原本的面貌,同時共存。臺中車站不但有幸留存部分初代車站結構,還在不拆除第二代車站主體建築的情況下,建設現代風的第三代車站。
2. 初代車站,其實是一個小小不起眼的簡易木造型車站
初代車站的規模,類似日南和集集等日治時期保留下來的小型車站。在 1905 年竣工後不久,只服役了短暫的 12 年時光。
3. 「開模印花」讓第二代車站加快完工
第二代車站鐘塔與屋墻上的古典式雕刻,以臺灣水果作爲主題,許多浮雕採用了從日本引進的「開模印花」。這個工法被臺灣工匠稱爲「番仔花」,原理是將石膏或水泥澆灌入事先製作好的模型,並預埋木板、鐵絲等材料增加强度,乾硬後便取出。這麽一來,便不再需花費大量人力時間,在一根根柱子上慢慢地進行雕刻,而是可以在生產出許多零件後,再到工地進行組裝,大大地縮短了工期。備註1
4. 第二代車站曾迎接日本皇太子的蒞臨
1923 年日本攝政皇太子裕仁,即後來的昭和天皇,曾在來臺訪問的 12 天的「臺灣行啓」中,大駕光臨臺中車站,也爲此建造了一棟行啓紀念行館備註2。
5. 被遺忘在時光背後的人力車車——手押臺車
日治時期臺中車站的私營鐵路,更曾興起以人力推動的手押臺車線。臺車不僅有加裝遮陽的棚子,座椅也有椅背。多數臺車共用一條鐵道,進行會車時,較輕的需禮讓較重的臺車。鑽入城市的輕便臺車,是當時獨特的日常風景,但後來隨著自動車和脚踏車的興起而逐漸沒落。
6. 道路與車站非平行垂直的設計別有用意
爲什麽臺中市中區的街道,不是棋盤式規劃,沒有和鐵道平行或垂直,甚至會使部分街區形成角地?原來日本當局找來了後來被稱為臺灣自來水之父的巴爾頓備註3,來自蘇格蘭的巴爾頓,以自己熟悉的寒帶國家日照需求,將街道整體街廓向西偏斜 45° 角設計,讓日光能最大幅度照射整座城市,達到消毒街道、提高環境衛生的作用,可避免鼠疫、瘧疾等疾病的流行。備註4
7. 躲得過 421 大地震,卻避不了 921
第二代臺中車站曾在 1935 年 4 月 21日芮氏 7.1 的新竹 – 臺中大地震中劫後餘生,舊山線一時中斷,但結構上並無太大損害。然而一甲子過後,臺中車站仍不敵震央位於中部山區、芮氏 7.3 921 大地震的威力,在震後成爲危樓。
8. 第三代比第二代大四倍,第二代又比第一代大四倍
若以建坪面積比較,第二代臺中車站是第一代的四倍大,而第三代車站則是第一代車站的十六倍大,足見鐵路運輸規模之變遷與擴大。
9. 身高傲視全臺的新臺中車站
2020 年完全完工的新臺中車站,有著地下一層、地上三層的結構,是全臺所有車站中最高的車站,頂樓挑高達 37 公尺,相當於 12 層樓高。
10. 不只新,更有心:新站建設貫徹綠色永續理念
第三代火車站更是全臺首座開放式火車站,刻意挑高的屋頂與頂樓增加通風與自然採光,設計之初無加裝空調,屋頂還設有太陽能板,實踐綠建築永續的理念。
第一代車站:小小的起點,大大的潛能(1905 ~ 1917)
簡易型木造的第一代火車站,雖然沒有宏偉的外觀,但也不能小瞧它的潛力。車站的建設帶動當時臺中街備註5的蓬勃發展,使人口大增。
1908 年,從基隆到高雄長達 400 公里的縱貫線鐵路終於全面通車。旅人們不再依賴人力畜力,北部和南部的體感距離不再遠得要命,臺中車站也成爲重要的交通樞紐。然而隨著城市發展、運輸需求提高,小車站逐漸不敷使用,不得不在啓用十餘年後拆除改建。
第二代車站:飽經風霜仍屹立百年(1917 ~ 2016)
由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工務科設計、在 1917 年落成的第二代火車站,是一座混合紅磚與木造,具有辰野式風格備註6的建築。其特色為常見紅磚與灰白色系飾帶相間的牆體設計,和如王冠般的塔樓與圓頂,西門紅樓及總統府也是典型辰野式的建築。
第二代車站是三代當中,服務最久,也是見識最多風風雨雨的。它不僅撐過 1935 年的新竹 – 臺中大地震,也見識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炮火,送別無數在月臺別離心碎的家人眷侶。戰後的臺中市發展沒有停滯,更湧入大批外省外縣移民,車站也在同一時期增建。但因爲無法找到相同顔色的建材,因此新舊建設之間有著明顯的分界,就像穿上不同布料縫補的衣服般。
921 大地震不僅重創山線鐵路,還讓火車站的尖塔和候車室有隨時倒塌的可能。耗費一番功夫修復這座文化古蹟後,二十一世紀初期令人意想不到的疫病—— SARS 又對中區造成極大打擊。其時街道繁華人聲不再,寂寥光景跟現下 Covid – 19 有得相比。疫情之後,站前區域不少店家紛紛倒閉。
而最讓市政府一直以來頭痛的問題,是臺中路面鐵道造成的交通不便。鑒於鐵路地下化成本過高,因此高架化工程勢在必行,新車站的建設也一併納入籌建中。至此,臺中車站又再面臨一次新面貌的重大轉變,第二代車站站房主體被劃為國定古蹟。
第三代車站:新舊共榮,重生翺翔(2016 ~ 迄今)
具有現代感的新車站,由曾任東海大學建築系系主任的建築師張樞操刀設計,設計概念為「薄殼不捨紅磚、創新不離懷舊」。雖然站身主題為鋼筋水泥,卻因爲保留原臺中車站的建築美學元素,讓最宏偉壯觀的高架車站與百年古蹟車站互相對話,懷舊與創新兼備,而多了一份有溫度的人情味。
其高高拱起的屋頂,既像蝴蝶展翅,也如老鷹展翼,成爲臺中新地標。除了別出心裁的綠建築環保理念,車站廣場更有著反映本土特色的公共藝術,不管是「水逗娘」、「期待」和「臺中之心三部曲」,都是不可錯過的驛站之美。
看見歷史風貌的三代同堂車站!
爲什麽臺中車站可以「三代同堂」?實際上,大家原本都以爲初代車站的遺址早已不復存在。2013 年建設第三代火車站時,工人們挖啊挖,竟在地層下發現日治時期第一代車站機關車庫的遺構!這長約 60 公尺、寬 1.4 公尺的機關車庫維修坑道,是當時作爲停放和維修火車機車頭設施所用。市府預計將其原址保留,並規劃展示,至此臺中車站三個時期的建物可謂同時共存。
火車站不止運載了無數的貨物與旅客,更承載了一整個城市百年歷史文化的記憶風華。初代和第二代臺中車站的存在,沒有搶走第三代車站的風頭,而是作爲見證社會變遷的珍貴遺產,與新車站相互輝映。三代同堂的臺中車站,不止具有國際級的觀光潛力,更是留給下一輩人認識臺中的重要禮物。
備註
- 後來開模印花又發展出開模洗石的工法,是洗石子工法的量化及標準化過程。施作時先用粘土等材料製成模型,接著製作内、外模具後,倒入混合石粒的泥漿,趁未完全凝結前拆模,使用水柱洗去外層泥漿,露出石礫便完成。
- 日本天皇巡視叫做「行幸」,有皇太子、皇后等其他皇族巡視則稱為「行啓」。
- 威廉·京恩蒙特·巴爾頓(William Kinninmond Burton),英國蘇格蘭愛丁堡人,應臺灣總督府之邀擔任衛生工程顧問技師,進行臺灣各地衛生工程調查與設計。
- 亞熱帶氣候的臺灣夏天時天氣炎熱,整體街廓向西偏斜 45° 角的設計,讓每棟房子在不同時刻都受太陽照射而叫人受不了,其實是相當失敗的設計。但也有另一說,指出臺中市的都市規劃不是只參照巴爾頓的建議,認爲非平行或垂直的設計,是在舊有的街廓内硬塞進棋盤式街廓的結果。
- 日治時期早期的行政區舊稱,範圍略大於今臺中市中區。
- 曾留學英國的日本第一代建築師,對日本近代建築教育和設計有深遠影響,著名作品有東京車站、日本銀行京都支店、奈良飯店等。因他的學生來臺發展者相當多,因此對於臺灣日治時期建築影響至深。
參考資料
- 《驛動軌迹:臺中火車站的古往今來》(朱書漢、宋德熹)
- 運轉臺中:臺中火車站與周邊設施之發展(1903 – 2017)。(朱書漢,2018)
- 臺中火車站日治機關車庫遺構 重見天日(自由時報)
- 威廉·巴爾頓
- 辰野金吾
- 交通部鐵道局:驛站之美
本文由 交通部鐵道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