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外,要看到青鸞是很困難的事。牠們非常警覺,只要發現有人靠近,便會消失在森林裡。二十世紀初期,美國的鳥類學家兼雉雞狂熱者威廉.畢比(William Beebe),是最早在野外看到青鸞求偶演示的科學家之一。他當時是紐約動物學會(New York Zoological Society)的博物館員,後來做了一件舉世聞名的事:搭乘探海球(bathysphere,一種原始簡陋、可以沉降至深海的球狀潛水艇)進入海洋。畢比頭一次親眼看到的青鸞是雄鳥,飄降在熱帶婆羅洲的河岸上,喝匯聚在野豬打滾的泥坑裡的雨水。畢比在一九二二年出版的《雉雞專論》(Monograph of the Pheasants)一書中描述第一次見到青鸞的狂喜之情,字裡行間洋溢著賞鳥者的自負與美國殖民時期冒險者的勝利感:「看到的那一瞬間,我覺得自己遠遠超越了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白種人,他們從來沒有在青鸞的原產地看過這種鳥類。」
數年前,我在婆羅洲北部丹濃谷保護區(Danum Valley Conservation Area)一個研究工作站待了五天。有天傍晚,我在河邊的濃密樹林中沿著小徑漫步,聽到雄青鸞的「誇─瓦」叫聲,這聲音就和畢比描述的一模一樣。那聲音之大,讓我覺得他在小徑前轉個彎的地方附近,這讓我興奮到幾乎無法動彈。不過,我馬上就知道這個叫聲是從很遠的地方發出來的,實際上是在河的對岸。這隻雄鳥倘若持續鳴叫,要找到他也是天黑以後的事情了。就算我們運氣好,能夠接近他的求偶場地,在我們接近的時候,他也會馬上變得安靜無聲,隱沒到附近的森林裡,怎樣也找不到。所以我只能聽著那吊人胃口的叫聲,知道他的確存在而已,並且想像畢比看到這種驚人鳥類時的模樣。
還記得美劇《The Big Bang Theory》嗎?劇中常常出現的物理名詞「弦論」,是描述物理世界基本結構的理論。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數學研究所程之寧研究員,她正是研究弦論的科學家,也是熱愛音樂的搖滾樂團鼓手,這種跨領域身份並不衝突,兩邊都需要創造力與紀律。由於天生斜槓的性格,讓程之寧在數學和物理領域大展身手,透過數學的深入探討,她試圖將弦論更往前推進。最近程之寧更跨足到人工智慧領域,為學界提供理論物理上的貢獻。
我有兩個動機。一個就是我真的想深入了解人工智慧。我也可以像普羅大眾,看看 AI 下圍棋,讚嘆「哇!好厲害!」這樣就好,可是我覺得我一定可以真的去理解它,這可能就是數學家的自大吧!
另一方面,我知道對科學研究來說,未來 AI 將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這是「在職訓練」的概念,我可能會用到這個新工具,或以後我可能會需要教這樣的課,因為學生是下一代的科學家。因為這些原因,我覺得我需要去訓練自己使用新的工具。在我的領域裡,也有一些有趣的、還沒被解答的科學問題,是 AI 有可能幫得上忙的,我看到了一些潛力。
弦論和 AI 感覺差距很大,AI 也可以應用到弦論的研究嗎?
乍看之下,弦論的確比較抽象,也不像其他許多實驗會產生大量數據。但其實弦論有大量的可能性,我認為使用 AI 來在這些巨量的可能性當中搜尋特別有趣的理論,是一個有潛力能夠加深我們對弦論理解的新的研究方法。
而且 AI 的應用絕不僅限於巨量資料。如果是面對一些比較新的挑戰,在沒有現成的演算法可以用的情形之下,可以自己做出需要的功能嗎?這過程我覺得也非常很有趣,而且應該是會有成果的一條路。這種不是那麼顯而易見的事情,我覺得很有挑戰性,也蠻好玩的。
除了用 AI 來幫助物理跟數學的研究之外,我也試著物理研究當做靈感來源,找出新的 AI 的可能性,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很有趣的研究方向。我現在有和 AI 的學者合作,嘗試做出一些創新的演算法,真的還蠻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