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9
6

文字

分享

0
19
6

咦?為啥打疫苗感到不舒服的,多半是女生?

miss9_96
・2021/03/16 ・2905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89 ・九年級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強烈建議,請考量給女性疫苗接種假。為了增加施打率,男性也要給假 😛

44 歲的雪莉·肯德菲(Shelly Kendeffy)女士早上接受了第二劑的新型冠狀病毒疾病 / COVID-19 疫苗。然而,到了下午,她的手臂和身體開始疼痛;晚上,越發不適、仿彿得了流感:「牙齒在顫抖,但我卻在冒汗,全身彷彿浸泡在冰水裡。」

隔天,她向同事們(7 女 8 男)詢問接種後的感受。6 名女士感到身體疼痛、寒顫和疲勞,另 1 位則吐了整晚。但另 8 名男士截然不同,2 名表示輕微頭痛,2 人輕微疲倦,另外 4 名男士沒有任何不適感![1]

為何疫苗接種後,男女感受大不同?

千萬人施打報告:女性過敏反應的確較多較嚴重

2021 年 1 月底,美國公佈了約一千五百萬劑 COVID-19 疫苗的施打後,引發全身過敏反應的報告[2]。可觀察到:「發生嚴重的全身性過敏,幾乎都是女士」(表 1),疫苗的不良反應和性別有關嗎?

首先要排除「施打疫苗者,幾乎都是女性」的可能性。美國的數據顯示,截至 01/18,接種疫苗族群裡,女性約 61%,男性 36%(未記錄性別 3%)[2]。換言之,接種疫苗的女性約六成;然而,全身性過敏反應的病人,卻超過九成都是女性。而在非全身性過敏的不良反應中,有 77%(莫德納)和 76%(輝瑞-BNT)由女性呈報[2]。女性在 COVID-19 疫苗不良比例的高佔比,令人困惑不解。不過還需要釐清的是,這樣的情況是 COVID-19 疫苗獨有的問題嗎?

表 1:美國施打 COVID-19 疫苗產生全身性過敏資訊(截至2021/01/18)。資料來源/參考文獻 2

過往疫苗施打的經驗:女性過敏反應較劇烈

過往的研究發現,在 2009 年的流感季(2009/10-2010/05),美國施打了約一億三千萬劑疫苗,接種後立即產生的過敏反應 (Hypersensitivity) 中,20-59 歲的成年患者,女性:男性的比例都超過 4:1;而在青少年(10-19歲)裡,少女:少男大約也有 2:1 的差距(圖 1)[3]

若不限疫苗種類,時間拉長到 1990-2016 年期間,美國境內所有因疫苗引起的嚴重全身性過敏反應,在成年患者(19歲以上)族群裡,女性佔比將近八成[4]。因此看來,並非僅有 COVID-19 疫苗,而是多數疫苗對女性,都會產生較高比例的不良反應、甚至嚴重的過敏

圖 1:2009 年 H1N1 A 型流感大流行期間,美國施打流感疫苗產生過敏反應(1,286 例)之不同年齡區間,性別比。圖/參考資料 3。

越不舒服保護力會越高嗎?

科學家認為,疫苗後的不適,代表免疫系統正在活化。而過往研究也發現,較嚴重的發炎反應,能在動物體內誘發高濃度的抗體[5];而高比例、高強度的不良反應在女性裡發生,恰好表示她們的身體對疫苗有較佳的保護效果[1]

嗯,是真的嗎?那又為什麼?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團隊針對接種 2009 年 H1N1 A 型流感疫苗的民眾,觀察他們體內的血清轉化率[註1]、[6]。如圖 2,可發現和成年男性、年長者比較,更高比例的育齡女性(15-45 歲)都能產生高效的抗體(30 人中有 29 人,接種疫苗後產生 4 倍以上的有效抗體),顯示女性雖然會有較高比例的不適,但疫苗的保護效果,似乎也較高。

圖 2:男、女性接種流感疫苗後,體內的血清轉化率、成效 4 倍以上的人數比例。圖/參考文獻 6

有趣的是,疫苗保護力似乎和荷爾蒙有關。團隊檢測人體內雌激素 (estradiol/E2) 和睪固酮 (testosterone/T) 濃度,發現女性體內的雌激素越多,產生的抗體強度越高,成正比關係。但睪固酮卻是反比關係,男性體內睪固酮越多,疫苗產生的抗體反倒越弱(圖3)[6]。或許,對疫苗來說,太多的男子氣概不是件好事~

圖 3:男、女性體內荷爾蒙濃度和抗體強度之關係。圖/參考文獻 6

為明確荷爾蒙對疫苗誘發抗體的關係,團隊用了年輕雌小鼠、年輕雄小鼠和老年小鼠。替牠們接種疫苗後,抽出血清、和病毒、細胞混合,觀察血中抗體辨認、中和病毒的強度。從圖 4 中可發現,年輕雌小鼠的抗體強度,比雄性和年長老鼠們更強[6]。因此可初步確定,動物的反應和人類類似。

圖 4:雌、雄小鼠接種流感疫苗後,血清抗體對抗流感病毒之強度。圖/參考文獻 6

在確認動物之免疫反應和人類相似後。團隊摘除了小鼠的荷爾蒙器官,發現「去勢」後的雌、雄小鼠,對疫苗產生抗體的能力,兩組間就沒有明顯的差異了(圖 5)。而為了更加確認是荷爾蒙的影響,團隊再次額外補充雌激素或睪固酮。結果發現,有雌激素的小鼠,疫苗誘發的抗體確實高很多、很多(圖 5)。

圖 5:摘除小鼠的荷爾蒙器官後,以及再次補充荷爾蒙,對疫苗產生抗體的影響。圖/參考文獻 6

那,COVID-19 疫苗對女性的保護力有更棒棒嗎?

既然女性對 COVID-19 疫苗的不良反應更頻繁、更強烈,可能代表疫苗亦對她們誘發了更明顯的作用;那麼,疫苗保護力在女性身上有比較好棒棒嗎?很不幸的,答案是:還不確定。

就以色列的超大規模施打的研究而言[7],輝瑞-BNT 疫苗似乎對女性有稍稍微較高的保護力(表 2)。但在莫德納和嬌生疫苗的三期臨床結果裡,女性的保護力卻稍稍低一些。要注意,性別對 COVID-19 疫苗的保護力,仍未有研究,無法斷定疫苗在不同性別的保護力差異。

但現有數據和過往研究都顯示,疫苗的不良反應,有更多、更明顯的不適感會在女性身上發生。在台灣即將大規模全民施打 COVID-19 疫苗之前,建議和民眾詳細的說明,讓她們在接種後、感到不適時,能有更多的心理準備。

願每個人都能打到疫苗

表 2:以色列施打輝瑞-BNT 疫苗後,收集超過 120 萬人之不同性別的保護力比較。資料來源/參考文獻 7。

保持冷靜,繼續前進。Keep Calm and Carry On.

註 1:血清轉換率 (Seroconversion rate),即打疫苗後的抗體效價、相較於未打疫苗前的抗體效價。可想像成免疫系統接受疫苗後,產生有效抗體的強度。

參考文獻

  1. Women Report Worse Side Effects After a Covid Vaccine. The New York Times. 2021/03/08
  2. COVID-19 vaccine safety update. 2021/01/27 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3. Neal A. Halsey, Mari Griffioen, Stephen C. Dreskin, Cornelia L. Dekker, Robert Wood, Devindra Sharma, James F. Jones, Philip S. LaRussa, Jenny Garner, Melvin Berger, Tina Proveaux, Claudia Vellozzi,  (2013) 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s following monovalent 2009 pandemic influenza A (H1N1) vaccines: Reports to VAERS. Vaccine. https://doi.org/10.1016/j.vaccine.2013.09.066
  4. John R. Su, MD, PhD, MPH, Pedro L. Moro, MD, MPH, Carmen S. Ng, MSPH, Paige W. Lewis, MSPH, Maria A. Said, MD, MHS and Maria V. Cano, MD, MPH (2019) Anaphylaxis after vaccination reported to the Vaccine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 1990–2016.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DOI: 10.1016/j.jaci.2018.12.1003
  5. Ian R. Tizard (2021) Adjuvants and adjuvanticity. Vaccines for Veterinarians. DOI: 10.1016/B978-0-323-68299-2.00016-2
  6. Tanvi Potluri, Ashley L. Fink, Kristyn E. Sylvia, Santosh Dhakal, Meghan S. Vermillion, Landon vom Steeg, Sharvari Deshpande, Harish Narasimhan & Sabra L. Klein (2019) Age-associated changes in the impact of sex steroids on influenza vaccine responses in males and females. npj Vaccines. DOI: https://doi.org/10.1038/s41541-019-0124-6
  7. Noa Dagan, M.D., Noam Barda, M.D., Eldad Kepten, Ph.D., Oren Miron, M.A., Shay Perchik, M.A., Mark A. Katz, M.D., Miguel A. Hernán, M.D., Marc Lipsitch, D.Phil., Ben Reis, Ph.D., and Ran D. Balicer, M.D. (2021) BNT162b2 mRNA Covid-19 Vaccine in a Nationwide Mass Vaccination Setting.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DOI: 10.1056/NEJMoa2101765
文章難易度
miss9_96
170 篇文章 ・ 811 位粉絲
蔣維倫。很喜歡貓貓。曾意外地收集到台、清、交三間學校的畢業證書。泛科學作家、科學月刊作家、故事作家、udn鳴人堂作家、前國衛院衛生福利政策研究學者。 商業邀稿:miss9ch@gmail.com 文章作品:http://pansci.asia/archives/author/miss9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寵物過敏原有很多種,避免飲食過敏困擾,可選擇單一/特殊肉種寵物飼料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3/06/06 ・217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本文由 新萃 Nutri Source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你有發現家裡的狗狗經常舔自己四肢,或是身上出現不明紅疹?當心這可能是過敏反應。寵物和人類一樣,也會有過敏反應,過敏可依照「來源」分為三種:吸入性過敏、接觸性過敏和食物性過敏。

寵物的過敏源有哪些?

不管是哪一種過敏反應,在人的身上都比較容易發現和排除。但狗狗的過敏卻很難處理,如果是接觸性或吸入性過敏,即使你把家裡打掃得很乾淨,還是無法排除帶狗出去散步時可能接觸到的環境過敏原。因此,對飼主來說,最容易控制的是食物性過敏。

食物性過敏是怎麼發生的呢?其實,「食物過敏」這個詞並不太準確。正確的臨床醫學用詞是「食物不良反應」(Adverse Food Reaction, 簡稱AFR)(Jackson, H. , 2009),指的是吃下食物後身體產生各種不良反應。並進一步分為食物過敏(Food Allergy)和食物不耐受(Food Intolerances)兩種。

如果你看過動漫作品《工作細胞》,你就會知道過敏其實只是免疫系統對特定成分產生的過度反應,因此全名為「過分敏感」;而食物不耐受則並非免疫性反應,而是消化系統無法代謝或對該生物體有毒,例如狗不能吃洋蔥或巧克力,否則會致死等等。

由於寵物沒有選擇權,只能吃飼主提供的食物,如果飼料中恰好有會造成牠 AFR 的成分,就可能產生各種症狀。除了腸胃發炎和拉肚子外,最明顯的外在症狀就是皮膚問題,包括搔癢、脫毛和紅疹等。後者容易被誤判為皮膚性疾病,讓許多飼主狂跑獸醫院的同時,獸醫也難以對症下藥。

雖然曾有研究透過讓醫師用血液或唾液是否檢測出 IgE 抗體來判斷狗是否過敏(Ermel, R et al.,1997),但最新的研究卻發現,無論使用無論血清的 IgE 抗原或是唾液裡的 IgM 或 IgA 抗原都無法有效檢測出狗狗的過敏來源(Udraite Vovk Let al., 2019 & Lam ATH et al., 2019),甚至會造成偽陽性誤判。因此,目前學界公認唯一能識別食物過敏原的方法就是「食物排除法」(Food Elimination Method)。

以食物排除法,找出毛孩的食物過敏原!

食物排除法的原理相當簡單粗暴,類似我們過去在學校做的實驗一樣,抓出「控制組與對照組」。首先,將狗狗的食物換成牠沒吃過、單一來源且易消化的高蛋白質或水解蛋白質;同時嚴格限制牠對其他食物接觸,包括其他人餵食或路上亂吃等可能性都要注意,此為「對照組」,如此持續 8~12 週,觀察皮膚是否有改善。如果確實有改善,那就證明了確實是 AFR 而非皮膚病。

下一步我們可以進行「食物挑戰」,在每餐食物中逐一嘗試可能的過敏原(例如常見的牛肉、雞蛋等),有如「控制組」,等到症狀又出現,就可以確認哪種食物成分是過敏原,未來就可以在飼料中排除,讓狗狗健康快樂地成長。

這個方法需要飼主的大力配合和耐心紀錄,不僅要在漫長的試驗期,更需要在控制期一一排除所有不可能之後,才能找到答案。而其中最困難的部分,也是實驗的基礎可能是第一步:「提供狗狗牠從未吃過,且肉品單一的蛋白質」,這點對多數飼主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大部分的寵物飼料成分都很複雜。不要說狗狗了,搞不好你連自己沒吃過什麼恐怕都不知道。

飼料成分多而雜,可選單一肉種飼料降低過敏。

那該怎麼進行食物排除法呢?別擔心,沒有找不到的肉品,只有勇敢的狗狗。市面上已經有了針對過敏狗狗的低敏飼料,新萃推出了一系列低敏肉,包含單一肉種的袋鼠肉、鹿肉以及野豬等相比牛豬羊等較不容易取得的肉類,是進行食物排除法第一步測試的首選。

此外,新萃牌無論哪種飼料都有美國專利 Good 4 Life® 奧特奇專利保健元素,能促進飼料中的營養都被狗狗完整吸收。不僅過敏的狗狗能吃,有消化不良症的狗狗也適用。

新萃商品選擇的是單一/特殊肉種的成分,低敏感肉品讓寵物吃了更安心。

參考資料

  1. Thus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discussion, although the term food allergy is used throughout, it should be recognized that this term is a presumptiv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adverse food reaction is a more accurate term for these canine cases. – Consensus
  2. Jackson, H. (2009). Food allergy in dogs – clinical signs and diagnosis.. Companion Animal Practice.
  3. Assessment of the clinical accuracy of serum and saliva assays for identification of adverse food reaction in dogs without clinical signs of disease – PubMed (nih.gov)
  4. Lam ATH, Johnson LN, Heinze CR. Assessment of the clinical accuracy of serum and saliva assays for identification of adverse food reaction in dogs without clinical signs of disease. J Am Vet Med Assoc. 2019 Oct 1;255(7):812-816. doi: 10.2460/javma.255.7.812. PMID: 31517577.
  5. Direct mucosal challenge with food extracts confirmed the clinical and immunologic evidence of food allergy in these immunized dogs and suggests the usefulness of the atopic dog as a model for food allergy. – Consensus
  6. Ermel, R., Kock, M., Griffey, S., Reinhart, G., & Frick, O. (1997). The atopic dog: a model for food allergy..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7. https://www.moreson.com.tw/moreson/blog-detail/furkid-knowledge/pet-knowledge/dog-food-allergen-TOP10/
  8. 狗狗因為食物過敏而搔癢不舒服,為什麼做「過敏原檢測」沒什麼用?
  9. 【獸醫診間小教室】狗狗皮膚搔癢難改善?小心食物過敏! – 汪喵星球 (dogcatstar.com)
  10. 寵物知識+/毛孩對什麼食物過敏?獸醫:驗血完全不準!診斷法只有一個 | 動物星球 | 生活 | 聯合新聞網 (udn.com)
  11. Is there a gold-standard test for adverse food reactions? – Veterinary Practice News
文章難易度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72 篇文章 ・ 276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1

1
0

文字

分享

1
1
0
國中會考即將放榜!自然科時事閱讀題該如何破解?
Student.PanSci_96
・2023/06/07 ・1300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從各種大考的考古題中,我們都能發現「時事」在自然科的重要性,在 108 課綱中,又更強調閱讀素養,重視課程知識與生活概念的結合,可想而知,社會上發生的各種重大事件都有可能融入成為考題。今年(112 年)的國中教育會考,自然科的考題中就拿了三年前的一則真實事件當作考題(圖一),讓學生進行判讀!

(圖一) 112 年國中教育會考自然科第 40 題。圖/台灣師範大學心測中心

這個事件發生在 2020 年三月,俄羅斯一名網紅舉辦泳池生日趴,將 25 公斤的乾冰直接倒入泳池製造氣氛,結果不幸釀成 3 死的意外。這則新聞在社會大眾眼裡可能只是個不幸的意外,但是在自然科教師的眼裡,卻是同學們需要了解的知識,更是個出考卷的絕佳考題(只是沒想到隔了三年才考出來)。

科學生的閱讀任務裡面,搭配八年級上學期的文章「國中理化告訴你:為什麼不該在派對上,將 25 公斤乾冰丟泳池?」(圖二),就針對這個事件做了介紹與科學原理的分析:乾冰的升華、大量二氧化碳對於人體的危害作用機制等,等於同時用理化與生物課程的角度來對事件進行簡單、國中生能夠理解的介紹。

(圖二) 以時事中所含的科學概念來出題,是大考的重要方向。圖/科學生部分截取

雖然這次的考題主要概念,是希望同學們根據空氣的組成成分來進行分析。但如果能對這個事件更有熟悉感,也了解生活時事大概會用哪種方式融入考題,相信碰到類似題型時,就更容易輕鬆作答啦!

今年(112年)的國中教育會考,自然科的考題裡面,由第 43、44 題構成的題組(圖三),設計上包括較長的題幹敘述、圖片與表格,顯然是要考驗學生的閱讀與圖表判讀。主題內容則是兩個嶄新時事議題的結合──燕麥奶和碳排放。

(圖三)112 年國中教育會考自然科第 43、44 題。圖/台灣師範大學心測中心

第 43 題的考點出自於七上的營養,第 44 題則考跟生物、理化、地科都有點關聯的碳排放,這出題方向相當符合 108 課綱所強調的,學生所學的知識概念必須能夠跨科進行統整。

相比之下,43 題只要記得糖會分解成醣,而蛋白質會分解成胺基酸,就能回答;但 44 題碳排放的概念,同學們可能熟悉度較低。幸好,只要讀懂圖表,也看懂題幹沒有被繞暈(問固定碳排量下能生產的量,所以是碳排最低的杏仁奶生產量最多),還是能夠回答。

延伸閱讀:燕麥奶為什麼這麼好喝?如牛奶般微甜、絲滑的口感是怎麼來的?——解析燕麥奶的加工原理

在科學生的閱讀任務裡面,也提供了許多最新時事與課程結合的閱讀練習,例如:題組中的燕麥奶與碳排放議題。透過練習,可以降低同學們對陌生內容、長篇文章的恐懼感,並且逐漸了解科學文章的構成,而能更快抓住文內的重點。

想要進一步了解更多內容的話,閱讀任務內也有連結可以直通 PanSci 泛科學的原文。透過科學生的閱讀練習,訓練了素養能力,更提升了會考成績。

所有討論 1
Student.PanSci_96
56 篇文章 ・ 11 位粉絲
由 PanSci 泛科學 X 南一書局 X 科學月刊 聯手打造:《科學生》科普閱讀素養線上學習平台,集結三大教育品牌的堅實陣容,提供搭配國中課程的科普文章及試題,增進孩子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掌握最新的科學脈動,逐步培養科學素養!

0

2
2

文字

分享

0
2
2
鑑識故事系列:是兒童性侵,還是罕見疾病?
胡中行_96
・2023/05/11 ・1880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來自非洲加彭(Gabon)的5歲女孩,跟雙親以及4名手足,居於盧森堡。有天,母親發現她的內褲沾了血漬(照片)。下體雖無明顯外傷,卻血流不止。翌日,這對母女便前往醫院。兒童急診室的醫師判斷,女孩的外生殖器大概受到創傷。用經腹部超音波,確認沒有異物卡在陰道後,醫師推論是性侵,並隨即報警。警察問訊的過程中,女孩反覆地說,下面癢她就抓。母親則表示,女孩一天如廁加總大約15至30分鐘,剩餘時間都在自己的視線裡。[1]言下之意,就是沒人有機會對她不軌。

另一邊,同樣也在盧森堡,有一名7個月大的南歐女嬰,罹患巨頭畸形(macrocephaly)。醫師幫她做檢查時,碰巧看到會陰有道傷口。雙親說辭模糊,其中母親承認自己未曾察覺有異。於是,醫療人員視之為疑似性侵案,立刻通報。[1]

非洲女孩和南歐女嬰的案子,後來都被送去盧森堡國家衛生實驗室(Laboratoire national de santé),尋求婦科與鑑識專業意見。以下為法醫在學術期刊中,所分享的破案過程。[1]

陰戶(vulva):陰阜(mons pubis)、陰蒂(clitoris)、尿道口(urethral opening)、陰唇(lips of vagina)、陰道口(vaginal opening)和會陰(perineum);以及肛門(anus)。圖/Anatomy Note on Wikimedia Commons(Public Domain)

尿道脫垂

非洲女孩接受檢查時,看起來毫無不適,並配合指示做出平躺以及翹屁股的趴跪姿勢。她的下體有個從尿道擠出來,覆蓋至陰道口的深紅圓圈(照片),一觸碰便出血。除此之外,既無創傷、感染,也沒有受虐跡象,醫師認為她得了尿道脫垂(urethral prolapse)。[1]

尿道脫垂好發於4到8歲的非洲女孩,[1]以及停經後的婦女。[2]成因可能是便秘或咳嗽增加腹部壓力,或是缺乏雌激素(estrogen)。常見的症狀,包括:出血(86%)、腫塊遮蔽陰道口(47%)和排尿困難(32%)等。醫師要女孩以坐浴保持清潔,並局部塗抹雌激素。幾天之後,血果然止了,也不需要更多治療。[1]

會陰溝

至於那個頭部異常的南歐女嬰,本來就計劃10天後,在鎮靜狀態下照核磁共振。此機會於是也被用來,從側臥、平躺和蛙腿平躺的姿勢,檢查她的下體。女嬰會陰中線的那道淺層病灶,在某些角度下,可見一路延伸至肛門;而她肛門的位置,又太過前面,與陰道間的距離甚短(照片)。另外,在其他無關的方面,女嬰的眼距過寬、眼球凸出、耳朵的高度偏低,[1]而背上則有個俗稱「蒙古斑」(Mongolian spot),長大應該就會消失的胎記。[1, 3]

不同於外力造成的創傷,女嬰的下體不見血腫、瘀青。更怪的是這10天來,病灶竟絲毫沒有癒合。為了瞭解會陰的問題始於何時,警察聯絡幫女嬰例行檢查的醫師。可惜後者一般不會特別去留意這種細節,所以無法提供資訊。最後,她被認定罹患先天會陰融合不全的會陰溝(perineal groove)。[1]

會陰溝不一定和肛門前置(anteriorly placed anus)一起出現,亦可獨立存在。[4]其與會陰撕裂傷的差別,在於前者從陰唇後到肛門前的凹陷深度一致,輪廓規則,而且不會痛,只是需要的復原時間較長;後者則通常傷口較深,伴隨瘀青和疼痛,但數天至幾週內會改善。多數的會陰溝患者,無須醫療介入,2歲前就會自行康復。因此,醫師決定不提供女嬰相關的治療。[1]

兒童性侵與罕見疾病

尿道脫垂流血,難免嚇壞小病患的家長,醫療人員也傾向聯想到人為插入的傷害。機警通報疑似性侵案件,的確是好事。然而,針對10個月大到10歲女性的研究,指出下體出血的肇因,其實以有異物、陰唇陰道炎(vulvovaginitis)和意外的陰戶創傷等佔多數。單從流血難以分辨是否為性侵個案;而真實的性侵發生後,有時要隔幾個鐘頭,才會流出血來[1]

相對地,會陰溝的位置隱密,症狀又不明顯。根據統計,其延誤診斷的時間,從1天到58個月不等。愈晚發現,就愈可能被誤判為受傷。不過,在某些男孩的案例中,同時會有其他性器畸形的毛病,所以比較不易被誤診。[1]

作為罕見的兒童疾病,尿道脫垂和會陰溝首次就被診斷出來的機率,分別只有21%與9%。介紹這兩則個案的論文作者,建議遇到疑似兒童性侵案的時候,最好找有經驗的婦科醫師與法醫,協助將各種重要的線索納入考量,再進行鑑別診斷。[1]

  

參考資料

  1. Schaul M, Schwark T. (2022) ‘Rare (uro-)genital pathologies in young girls mimicking sexual abu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 136, 623–627.
  2. Urethral Prolapse’. (19 SEP 2022) Cleveland Clinic.
  3. Dermatology department. ‘Congenital dermal melanocytosis’. (AUG 2020) The Royal Children’s Hospital, Melbourne.
  4. AlAbidi GA, Al Hamidi S, Wahid FN. (2021) ‘Perineal groove in a female newborn: Report of two cases’. 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 Case Reports, 66, 101794.
胡中行_96
119 篇文章 ・ 41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