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在異性面前,男人更愛當好人?

科學松鼠會_96
・2012/09/21 ・1749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00 ・六年級

俗話說「電腦修得好,好人當到老」。即便知道自己有被發卡的可能,為什麼一再又一再的好人依舊樂此不疲地給女生修電腦呢?用現在學界支持的觀點來說 [1],由於女性自身可生育的時間較男性來得短,撫養後代的代價也比男性要來得高,因此女性在挑選自己伴侶的時候是慎之又慎。

為了獲取女性的芳心,男性自然需要拚命展現自己關愛他人的一面(包括但不僅限於修電腦)。比如一項1970年的研究就指出,在女性朋友的陪同下,男性會施捨給乞丐更多的錢 [2]

你在身邊,他捐得多

這種男性之間為了爭奪伴侶而表現出的競爭關係能否用來提高他們在公益事業上的貢獻呢?2012年發表在《英國心理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上的一篇論文[3]測試了這個想法。在實驗中,研究者總共召集了130名學生(平均年齡21歲,男女各半)作為實驗對象。在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給每名學生3英鎊(約合30人民幣),並告訴學生他們可以把任意數量的錢留著自己用,並把剩下的錢存進一個公共賬戶(都在計算機上單獨操作)。在所有人分配完手頭的錢後,研究人員會統計公共賬戶的總數額,然後將這個數字再平均分給隨機抽出的少數幸運者。

圖1. 男女捐款數額與觀察者性別的關係

在部分學生操作計算機選擇分配數額的時候,他/她的旁邊3英呎(約合1米)處會站立一名觀察員,有時是男性,有時是女性。但這些學生不知道其實這些觀察員是精挑細選出來的最為美貌的:10名男性和10名女性的外觀由另外一些志願者打分(為了不影響實驗結果,這些打分的志願者不參與最終的實驗),而分數最高的2名才能上崗——這也是為了讓異性可能產生的效應達到最大。

實驗的結果完美地符合研究者的預期。對男性學生而言,在由帥哥作為觀察員或者沒有觀察員的情況下,男生往公共賬戶裡投的錢數相差無幾。而在由美女作為觀察員時,男生往公共賬戶裡投的錢則明顯上升 (圖1)。相比之下,女生則沒有出現這種情況,無論是帥哥還是美女,都激不起她們的興趣。由於參與的總人數眾多,往公共賬戶裡投的錢越多,單個人可能拿到的錢就越少,而這個人也更加的「利他」。

知道你看著他,他捐的也多

研究人員又設計了第二個實驗來重複驗證他們的理論。在這次實驗中,他們選取了60名男生(平均年齡21歲)作為實驗對象,並每3人分成一組。這些男生需要決定他要將手頭的1英鎊如何分配到私人賬戶和公共賬戶中去。與第一個實驗不同,這一次,錢的分配需要連續重複5次。在每一次的間隔中,被試可以得知其他組員的分配數額。與第一次實驗類似的是,一些小組被分配了一名美女或帥哥觀察員,唯一的不同在於觀察員在電腦上而不是在被試身邊進行觀察。為了強化「實驗有觀察員」這個印象,這些參與實驗的學生可以在電腦上看到觀察員的照片。

圖2. 男性捐款數額與觀察者性別的關係

最終的結果又正中研究人員的下懷,當這些男學生意識到有一名女性觀察員正在觀察他們對於資金的分配時,5輪往公共賬戶裡打入的金額呈上升趨勢。而在有男性觀察員或者無觀察員存在的情況下,往公共賬戶裡匯入的金額則一落千丈 (圖2)。研究人員認為這表明男性在女性面前更喜歡通過和其他男性競爭的方式來表現自己,打動對方。

讓我們再回到修電腦這個話題。作為一種腦力和體力上的近乎純付出,男生在修電腦時,或許也已經把「修得又快又好」當作向女生表現自己的資本了吧。這裡還要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也有研究表明善良和樂於助人的確會給男生加分 [4],弄不好好人修電腦壞人啪啪啪的段子,其實很可能是不會修電腦的壞人們的酸葡萄心理,所以好好利用修電腦的機會吧!即便最終不幸被女生發卡,當你回憶起那段修電腦的經歷時,不是還可以擺出「我愛你,與你何干」的那份帥勁嗎?

PS:冠希老師表示,誰說修電腦的都是好人!*#¥%……&*

參考資料:

  1. Waynforth, D., & Dunbar, R. I. M. (1995). Conditional mate choice strategies in humans: Evidence from 「Lonely Hearts」 advertisements. Behaviour , 132 , 755–779.
  2. Latan?e, B. (1970). Field studies of altruistic compliance. Representative Research in Social Psychology, 1 , 49–61.
  3. Mark Van Vugt,?Wendy Iredale (2012). Men behaving nicely: Public goods as peacock tails .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DOI:10.1111/j.2044-8295.2011.02093.x
  4. Farrelly, D. ( 2010). Cooperation as a signal of genetic or phenotypic quality in female m ate choice? Evidence from preferences across the menstrual cycl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3 , 406–430. doi:10.1348/000712610X532896

本文首發於果殼網「性情主題站」《在異性面前,男人更愛當好人?》,作者:冷月如霜

轉載自 科學松鼠會 [2012.08.31]

文章難易度
科學松鼠會_96
112 篇文章 ・ 5 位粉絲
科學松鼠會是中國一個致力於在大眾文化層面傳播科學的非營利機構,成立於2008年4月。松鼠會匯聚了當代最優秀的一批華語青年科學傳播者,旨在「剝開科學的堅果,幫助人們領略科學之美妙」。願景:讓科學流行起來;價值觀:嚴謹有容,獨立客觀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頭好撞撞追求女生的「獬豸鹿」,和長頸鹿脖子變長有什麼關係?
寒波_96
・2022/08/31 ・2359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國民法官生存指南:用足夠的智識面對法庭裡的一切。

長頸鹿最顯眼的特色莫過於長脖子。牠們祖先的脖子沒有那麼長,從短頸鹿變成長頸鹿是為什麼呢?一般說法是長脖子有利於覓食,天擇有優勢。然而一篇 2022 年的論文,報告一款長頸鹿的遠古親戚之餘,還主張脖子變長和性擇有關:男生脖子長有利於求偶。此一論點能相信嗎?

長頸鹿男生用脖子互撞,是爭取女生的手段之一。圖/參考資料 1

頭好撞撞向女生求愛!

進入主題以前,先請大家動動腦:分類學中,馬是馬科,人是人科,豬是豬科,牛是牛科,羊是牛科(!),鹿是鹿科,長頸鹿是哪一科?

這個問題很容易答錯,正確答案是:長頸鹿就是長頸鹿科(Giraffidae)。

多數人大概根本不知道有個長頸鹿科,它如今獸口單薄,只剩下住在非洲的長頸鹿、㺢㹢狓兩群。不同人對於長頸鹿有幾個物種見解不一,反正就是一群類似的長頸鹿。㺢㹢狓的知名度很低,許多人是從博客來 Okapi 網站的吉祥物認識牠。㺢㹢狓沒有長脖子,這點與許多長頸鹿科的古代親戚類似。

長頸鹿科及其近親們,古時候的多樣性遠勝現在。獬豸鹿便是其中一員,牠們住在中新世(Miocene)早期, 約莫 1700 萬年前的新疆。多年下來古生物學家在準噶爾盆地蒐集到幾件化石,可以推測獬豸鹿的體型,以及腦補頭部、頸部的狀況。

獬豸鹿男生想像圖。圖/參考資料 3

新發表的論文將其定義為新的物種:Discokeryx xiezhi,屬名和種小名都是新的。屬名 Discokeryx 的英文意思為 round-plated horn,可以翻譯作圓板角;種小名 xiezhi 則來自傳奇上古神獸「獬豸」,本文皆稱之為獬豸鹿,唸作蟹智露

研究者根據化石認為,獬豸鹿的頭部、頸部適應衝撞,頭好撞撞的戰鬥值很高,男牲求偶時可能用衝撞來爭搶女牲。會用腦袋撞來撞去的動物並不罕見,論文分析後主張,獬豸鹿的撞擊能力可謂難波萬,比所有古今的牛、羊、馬、豬都更能撞。

不過接下來的推論乍看有點神奇:脖子長有利同性競爭,於是愈來愈長變成長頸鹿!?

獬豸鹿、長頸鹿,與眾多親戚們的演化關係。圖/參考資料 1

向女生求愛,使得脖子長?

關於這點,其實沒有比較明確的證據。論文的思路是,長頸鹿古早近親們在頭部、頸部變化的花樣不少,堅頭曼們競爭女生的性擇力量,應該是適應的一大影響力。長頸鹿祖先的脖子變長,或許就是為了求偶有優勢。

長頸鹿和獬豸鹿的親戚關係如何?應該沒有直接關係。獬豸鹿住在 1700 萬年前的新疆草地,長頸鹿脖子變長則發生在 500 萬年前的非洲草地,算是上新世(Pliocene)早期。沒有證據支持獬豸鹿是長頸鹿的直系祖先,兩者頸部是獨立演化,適應方向也不一樣。

獬豸鹿和長頸鹿的年代差距非常遠。圖/參考資料 1

然而,論文很努力類比,強調兩者的相似。假如頭、頸適應的主要驅動力是性擇,獬豸鹿超耐撞是性擇所致,那麼長頸鹿脖子超長也有機會是性擇造成。

動物吃進不同的食物,會影響身體構造的成分,能夠由穩定同位素判斷飲食組成。對新疆獬豸鹿的牙齒分析得知,牠們當年應該住在乾燥的草地,也許乾旱到其他大型動物都不太能生存。

現在的長頸鹿也時常住在資源稀缺,不太有牛、羊的棲位。苦行的邊緣路線,或許是長頸鹿及其部分古代親戚的特色。

獬豸鹿生活的生態系想像圖,牠們或許能住在比其他動物更邊緣的棲位。圖/參考資料 2

一項特徵的演變,受到性擇影響之外,也可能涉及天擇。論文的說辭是,長頸鹿脖子變長一開始為性擇影響,尺寸增長有利於獲得女生歡心;脖子變長以後更容易取得資源,也對天擇有利。所以長期看來性擇、天擇兩個方向,都支持脖子延長的趨勢,也衍生出如今的長頸鹿。

不過這件事和獬豸鹿有關係嗎?好像沒有。

長頸鹿的脖子變長,和男牲競爭女牲有關嗎?這題交給各位讀者自行判斷。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Wang, S. Q., Ye, J., Meng, J., Li, C., Costeur, L., Mennecart, B., … & Deng, T. (2022). Sexual selection promotes giraffoid head-neck evolution and ecological adaptation. Science, 376(6597), eabl8316.
  2. Strange fossil solves giraffe evolutionary mystery
  3. How the giraffe got its neck: ‘unicorn’ fossil could shed light on puzzle
  4. This ancient giraffe relative head-butted rivals with an ‘amazing sexual weapon’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寒波_96
180 篇文章 ・ 745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2

3
0

文字

分享

2
3
0
「精液求精」的果蠅!情慾交流後擇偶變得更挑剔?
寒波_96
・2021/09/18 ・4154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國民法官生存指南:用足夠的智識面對法庭裡的一切。

繁衍後代是生物的大事。動物在兩性生殖行為中,耗費資源比較少的那邊(通常是男方),一般沒那麼在意對象,更重視多多嘗試,啊嘶~;耗費資源更多的那邊付出較多(通常是女方),會更加謹慎擇偶。

然而,謹慎過頭也有風險,等呀等呀等呀,萬一一直等不到夠好的對象怎麼辦!?

等到花兒都謝了⋯⋯圖/GIPHY

一項新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女果蠅有一套巧妙的調節方式,會在交配以後改變行為,從來者不挑變得挑剔,藉此平衡兩種擇偶策略的風險,甚至調和兩性利益的衝突。

交配不一定受精,「精液求精」的果蠅

果蠅有好幾千種,這兒說的是最常見,會在垃圾桶出沒的「黃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也是研究眾多,廣泛使用的模式動物。

打字的時候,「精益求精」很容易打錯成「精液求精」,不過這用在果蠅身上卻是正確的。果蠅在情慾交流時,由男生求偶,女生同意才能進行。交配後女生不需要馬上受精,可以將精子先存起來,再找對象交配,追求更精英的精液。

理論上,由於不用立刻受精,可以精液求精,所以女果蠅能透過切換擇偶策略,解決「求有又要求好」的矛盾。當果蠅還是處女的時候,她們不挑對象,碰到男生就接受,先搜集精子;之後再提高標準,遇見更優質的男生才答應再度交配,獲得更棒棒的精子。

理論未必符合現實,不過新論文透過一系列實驗證實,理論的預測是正確的。

對女果蠅而言,交配只是增加一個機會,不一定要受精。圖/Why fruit fly sperm are giant

有性經驗之後,擇偶變得更挑

黃果蠅有好幾款品系,這項研究用的女生是 Canto-S,男生選用來自非洲西部的 Tai,以及荷蘭的 Netherland(簡稱 NL)。實驗發現,處女果蠅選擇兩者的機率差不多,但是再度交配時,她們卻幾乎只會選 Tai。

也就是說,沒有性經驗的女果蠅比較不挑對象,有性經驗後變得更挑。這有兩個可能原因,第一個是:沒有性經驗的處女果蠅還不懂男生優劣,要在交配過有經驗以後,才懂得挑選好對象❤️

處女果蠅不挑男生,Tai 和 NL 獲選的機率差不多;之後卻幾乎只選擇 Tai 男生。圖/參考資料 1

果蠅交配時,隨著精液進入體內的除了精子,還有一些其他物質,如「性胜肽」(sex peptide,簡稱 SP);而女生的性胜肽受器(SP receptor,簡稱 SPR)接收後,會改變某些生理狀態。

比較發現,「沒有性胜肽受器的女果蠅」,再度交配時不會變得更挑剔;而處女果蠅和「缺乏性胜肽的男生」交配後,再度情慾交流時的擇偶標準,仍然跟處女時一樣。

所以,由這些實驗看來,女果蠅交配後擇偶變嚴格這回事,和性經驗無關,光有性經驗不足以改變行為。因此另一個可能才對:女生變得更挑,是神經化學反應所致。

公式化,不浪漫 QQ 💔

處女果蠅更容易被性刺激,交配後不那麼敏感

女果蠅交配以後,受到性胜肽影響,體內的賀爾蒙「青春激素」(juvenile hormone ,簡稱 JH,也翻譯作保幼激素)會增加,有促進卵細胞生成等效果。

模擬青春激素的 methoprene,讓處女果蠅的偏好變得更強。圖/參考資料 1

擇偶行為的改變,跟青春激素有關係嗎?有種叫做 methoprene 的化合物,化學結構和青春激素很像,可以模擬青春激素的作用。研究發現,餵食 methoprene 給沒有性經驗的果蠅,結果她們也變得更挑,證實青春激素會影響擇偶標準。

女生挑男生,必需懂得分辨,女果蠅怎麼分辨男男間的不同?果蠅用體外的訊號分子——費洛蒙來溝通。實驗指出,缺乏嗅覺受器神經元 Orco 的突變果蠅,不會在有性經驗後變得更挑,表示訊息是透過嗅覺相關的神經訊號傳達。

果蠅有很多個嗅覺神經元,分別接受不同外在刺激,接通不同線路。之前知道黃果蠅女生,有 3 個嗅覺受器(olfactory receptor)對男生的費洛蒙會起反應:Or47b、Or67d、Or88a,而實驗得知,其中只有 Or47b 突變後會改變擇偶行為,可見它應為關鍵。

測試 Or47b 神經元被棕櫚油酸刺激的程度,比起處女果蠅,交配後的女生反應更不敏感。圖/參考資料 1

實測不同的化合物後發現,神經元 Or47b 會對棕櫚油酸(palmitoleic acid)起反應,因此棕櫚油酸可以作為費洛蒙的角色。有趣的是,女生情慾交流過後,Or47b 再被棕櫚油酸刺激時,敏感度會下降一半。

也就是說,棕櫚油酸是男生激發女生性慾的一種訊號;而女生交配過後,對棕櫚油酸的敏感度會降低,有力地解釋了為何她們不再那麼容易接受男生。

而 NL 男生不受歡迎的原因也找到惹:他們的棕櫚油酸含量只有 Tai 男生一半;若是人為替 NL 男生外掛棕櫚油酸,他們被非處女果蠅青睞的機率也會上升。

相對來說,如果弱化青春激素的受器功能,交配後的女果蠅也會傾向在處女時不挑的狀態。

先交配再精液求精,兼顧求有以及求好

綜合上述實驗推論,處女果蠅的嗅覺神經元 Or47b 較為敏感,只要男生有棕櫚油酸就會接受。交配以後,青春激素的增加使得 Or47b 不再那麼容易被刺激;所以只有棕櫚油酸較高,性吸引力夠強的男生才會被接受。

大致是這個過程:處女果蠅交配以後,來自男生的性胜肽,讓女生的青春激素變多,影響嗅覺受器,降低性刺激的效果,使得女果蠅改為選擇費洛蒙更多的男生。圖/參考資料 2

演化上,這對女生有利,有效解決「求有或是求好」的矛盾。

求偶時女果蠅掌握主動,又可以儲存精子。比起一開始就精挑細選,更穩當的擇偶策略是,見到男生就先交配,蒐集一批精子,之後再「精液求精」挑選更好的對象,有更好的就用更好的;沒有的話,反正已經確保有精子可用。

擇偶行為的切換,對果蠅整體也有幫助。族群密度高,個體很密集的時候,男孩紙們競爭激烈,可供選擇的對象較多,女生可以慢慢挑,「一定有,就求好」,維持族群品質。

相對地,假如族群蠅口稀疏,沒什麼對象可以選,女孩紙至少先交配一次的設定,也能增加族群延續的機率。

倘若果蠅進入新的地盤,沒什麼同類可以情慾交流,「先求有」也有助於在新環境建立基礎,不容易滅團。

女男調控不同,解決兩性矛盾

論文這番推論聽起來非常合理,但是還有個需要解釋的環節。求有和求好的平衡,既然靠青春激素驅動,那麼我們也不能忽略,其實黃果蠅男生也有青春激素,而且作用和女生相反。

女生青春激素增加的效果是降低性慾,擇偶更謹慎;但男生的青春激素變多之後(一般會隨著年齡上升),效果反而是增強性慾。

由於生殖時付出的成本不同,女生和男生的利益有別。顯而易見,如果青春激素在兩性都促進性慾,對女生是傷害;可若是都抑制性慾,便換成男生不利。

實際觀察到青春激素「促進男生,抑制女生」的作用方式,確實是調和性別衝突(sexual conflict)的辦法。

果蠅有個調控基因表現、造成性別差異的轉錄因子 Fruitless,主要在神經系統作用。其蛋白質在兩性間會形成不同款式,男生版為 FruM,女生版則是 FruF。

男果蠅的青春激素增加後,男生版的 FruM 表現上升,刺激下游的離子通道 pickpocket25 表現(簡稱 ppk25),繼而增加嗅覺受器 Or47b 的敏感度,增加性欲。啊嘶~啊嘶~啊嘶~

女生不同。女果蠅的青春激素增加後,女生版的 FruF 表現同樣會上升,但是離子通道 ppk25 不為所動。這就使得 Or47b 的敏感度下降,達到抑制性慾的效果。啊~嘶~

目前仍不清楚,女生如何控制 Or47b 的敏感度,只能確定與男生的調控方式不一樣。同一個基因、訊號、刺激,在女生與男生的角色有別,便有可能造成兩性衝突,必需被紓解;而常見方式是,生物會透過兩性有別的機制調控。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昆蟲其實都有青春激素,我們也已經知道它在不同情境扮演眾多角色,而這回又新得知一種;同一種化學物質,可以衍生出不同的用法,不侷限於一項功能,正是生命千變萬化的原因之一。

女果蠅擇偶行為的改變,和交配後不需要立刻受精密不可分;那麼,不能延遲受精的動物,又採取什麼手段,兼顧求有與求好的目標呢?這將是有趣的探討方向。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Kohlmeier, P., Zhang, Y., Gorter, J. A., Su, C. Y., & Billeter, J. C. (2021). Mating increases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females’ choosiness by reducing olfactory sensitivity to a male pheromone.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1-9.
  2. Escaping the choosiness trap
  3. Fruit flies lose their virginity lightly – and then become choosy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所有討論 2
寒波_96
180 篇文章 ・ 745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0

4
0

文字

分享

0
4
0
雌性利用「美」來選擇配偶,可以提高社會自主權?——《美的演化》
馬可孛羅_96
・2021/05/16 ・27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57 ・八年級

  • 作者 / 理查.O.普蘭  (Richard O. Prum)
  • 譯者 / 鄧子衿

我之前稱這種演化機制為美學改造,因為在這個過程中,雌性利用美學擇偶改造了雄性,讓他們的壓迫、破壞和暴力行為減少。在人類的世界,美學改造牽涉到一個特殊的過程,稱為美學去軍備化(aesthetic deweaponization)。去軍備化基本上便是經由雌性擇偶減少雄性的武器(這些武器是經由雄性之間競爭演化出來的)。在人類的演化歷史中,這個程序作用在雄性身體的兩個重要特徵上:比較大的體型,還有又長又鋒利的犬齒。雄性靈長類用這兩樣武器施展暴力、控制彼此,同時用於雌性和沒有自立能力的幼兒身上。

雖然現在男性的身體還是比女性大,但是在演化歷史中,這種身體大小的「兩性異形」(sexual dimorphism)差異,已經大幅度降低了。雄性紅毛猩猩和雄性大猩猩的身材巨大,體重平均來說是雌性的兩倍。黑猩猩和巴諾布猿身體的兩性異形差距沒那麼大,雄性體重通常只比雌性多出二五至三五%。可是在人類身上,這個差距更小,平均來說男性只比女性重了一六%。男性如果和女性發生衝突,體型差距縮小,身體優勢也隨之減少。當然,光從體型大小來看,兩性發生肢體衝突時,男性依然占了很大的上風。拳擊和摔角比賽為了保持公平,會依體重區分量級,每個量級之間的差距只有二.五至五%。因此,出現身體對抗時,一六%的體重差距基本上已經決定了結果。

左為雄性紅毛猩猩,右為雌性紅毛猩猩,兩者有明顯體型差距。圖/wikimedia

不過,身體的兩性異形差距縮小並不是意外造成的,因為當一個物種的體型增大時,身體的兩性異形差距往往會走向極端而非拉近,自從人類的祖先和黑猩猩的祖先分開之後,男性和女性的體型逐漸演化得比較大,但差距卻縮小了。(哺乳動物學家伯恩哈德.藍許〔Bernhard Rensch〕指出,動物身體變大後,兩性之間體型的差異也會變大,這稱為藍許法則。)

顯然女性偏好兩性的體型更為相等,這樣男性的體型優勢便會減少,女性對性壓迫和其他型式暴力的抵抗能力便會越高。也可能是女性在選擇伴侶、讓體型的兩性異形減少的同時,也改變了男性相關的行為,特別是降低了攻擊性、增強了社會耐性。有趣的是,家犬的各種美學特徵之間也出現了這種遺傳關聯。那些特徵包括捲曲的尾巴、下垂的耳朵、短小的吻部與牙齒(人們剛好覺得這種樣子很可愛),以及守規矩的性格(低攻擊性、高度社會耐性、對社會性跡象的認知更為敏銳)一起出現。舉例來說,蘇聯有個進行了幾十年的實驗:馴化野生狐狸。實驗中,科學家只會篩選社會耐性高的狐狸,最後狐狸卻演化出類似家犬的可愛特徵。海爾、沃伯和藍翰指出,巴諾布猿在演化的過程中,攻擊性降低和其他許多相關的改變有牽連,包括兩性之間體型的差異減少、成年個體有幼兒般的粉紅色嘴唇、社會發展比較慢、較為順服社會壓力,對人類的社會性指示更為敏銳(對圈養的巴諾布猿進行實驗),這些改變都沒有出現在黑猩猩中。所以,雌性對於雄性特定身體特徵(例如體型)的選擇,也會對雄性性行為和社會行為的演化有巨大的影響。

家犬各種符合人類對可愛定義的美學特徵,也顯示出降低攻擊性、增強社會耐性的遺傳關聯。圖/Pixabay

另一個舊世界靈長類幾乎都具備的兩性異形特徵,是雄性與雌性犬齒的構造,差異極為巨大。獼猴、狒狒、紅毛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中,雄性的犬齒比雌性的更長、底部更寬。這些加長的犬齒會持續和下顎上的第三前臼齒摩擦而保持鋒利。在舊世界靈長類中,雌雄之間犬齒差異最大的是紅毛猩猩和大猩猩,這個特徵指出雄性會為了生殖成功而進行身體競爭。在黑猩猩和巴諾布猿中,犬齒的兩性異形狀況比較沒有那麼明顯,這和牠們兩性體型差異較小的狀況是相符合的。

只要看一眼男性微笑的臉,就會知道在人類祖先與其他猿類祖先分開之後的演化過程中,男性的犬齒已經大幅度減小。男女之間犬齒的大小幾乎相同,不過男性的身材還是比較高大,這是違反藍許法則的另一個例子。人族犬齒的兩性異形在演化的過程中減少,始於人類與黑猩猩的共同祖先分開之後,七百萬年前的查德沙赫人(Sahelanthropus tchadensis)和四百四十萬年前的始祖地猿(Ardipithecus ramidus)的犬齒,已經不像黑猩猩的犬齒般呈現錐形,而且也不會靠前臼齒磨利。在三百二十萬到三百五十萬年前,阿法南猿(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包括著名的露西)的犬齒已經縮小到和現代智人相同。人類考古學家傳統上對雄性阿法南猿犬齒縮小的解釋是,他們上下顎要左右移動好咀嚼各種複雜的植物,是適應的結果。但是近來我們已經知道,在人類的演化歷史中,犬齒縮小的時間發生得更早,早在始祖地猿(暱稱阿爾迪〔Ardi〕)時期就已經發生了,那個時候的人族還沒有如同南猿那樣有特定的飲食。所以,人族的犬齒兩性異形減少,缺乏由生態與飲食造成的適應性解釋─這時就需要新的演化假說了,也就是雌性擇偶。

大部分雄性舊世界猿猴類具有大型犬齒,是用來確保性控制權的社會性武器。圖/wikimedia

基本情況就是如此。絕大部分雄性舊世界猴類和猿類,口中具有雌性所沒有的致命武器。這個大型的犬齒不具有取用食物的生態功能,而是雄性用來確保性控制權的社會性武器。就如同達爾文所假設的,這些武器會演化出來,不是因為有助於生存,而是有助於以暴力控制雌性配偶、對抗其他雄性對手,也就是有助於自己的繁殖。非人類的雄性靈長類會使用這些武器攻擊其他雄性,並且以暴力壓迫雌性,殺死其他還需要照顧的年幼個體。雄性阿拉伯狒狒會控制發情的雌性狒狒,如果雌性狒狒稍微離開一點,或是接近群裡面流浪的單身雄性,雄性狒狒就會用巨大的犬齒去咬或是威脅這些雌性狒狒。雄性山地大猩猩在爭奪群體主宰權時會用犬齒彼此相抗,也會用犬齒對付群體中還需要照顧的年幼猩猩。黑猩猩的部分,雄性針對雌性的攻擊手段中,就包括了劇烈的噬咬。

就像是雌性擇偶時偏好體型接近自己的雄性,她們的擇偶偏好也讓雄性去除了犬齒這項武器,以促進自身的選擇自由。雄性少了武器,壓迫與殺嬰的效率會跟著降低,讓雌性有更多機會成功選擇自己的配偶。雌性如果偏好犬齒比較小的雄性,會得到間接的遺傳利益:自己的兒子比較有辦法吸引其他雌性,因為其他比較能自由選擇的雌性會挑選這樣的雄性來當配偶。結果便是雌性的社會自主權和性自主權因為美學選擇而擴張。

——本文摘自《美的演化:達爾文性擇理論的再發現》,2020 年 6 月,馬可孛羅
馬可孛羅_96
22 篇文章 ・ 16 位粉絲
馬可孛羅文化為台灣「城邦文化出版集團」的一個品牌,成立於1998年,經營的書系多元,包含旅行文學、探險經典、文史、社科、文學小說,以及本土華文作品,期望為全球中文讀者提供一個更開闊、可以縱橫古今、和全世界對話的新閱讀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