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天文學家還利用ESO的超大望遠鏡(Very Large Telescope,VLT)針對M4裡的恆星單獨研究,將來自成員星的星光分裂成光譜,可藉此瞭解恆星的化學組成和年齡。按標準宇宙論的推測,宇宙大霹靂時主要產生的元素主要為氫,少部分為氦,還有極少量的鋰;這些輕元素以外的其他重元素都來自後來恆星演化,經由恆星內部核融合反應而製造出來,然後隨著恆星死亡又回歸宇宙空間,成為下一代恆星的製造原料。因此,欲古老的恆星所含重元素比例愈低,愈晚期誕生的恆星所含有重元素比例愈高。
極亮超新星(super-luminous supernova)是近年來發現的新型爆發現象,比一般超新星(supernova)亮十到百倍,但究竟是什麼物理機制造成如此璀璨的亮度,目前科學界還沒有定論。由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領導的跨國合作團隊,認為極亮超新星的能量來源,極可能是磁星(magnetar):一種擁有強烈磁場且一秒內旋轉數百次的快速自轉中子星(neutron star)。該團隊今日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Nature)上,發表了這份重要研究。
天文學家利用歐南天文台(ESO)超大望遠鏡(Very Large Telescope,VLT)觀測資料所做的最新研究顯示:那些最為明亮的高質量恆星(high-mass star)並不是單獨存在,幾近四分之三的這類高質量恆星擁有伴星,這個比例遠高於先前的認知。更讓這些天文學家驚訝的是,這些高質量恆星所在的雙星系統,子星之間存有強烈的交互作用,質量會由其中一顆子星轉移到另一顆子星;其中甚至有三分之一這類高質量恆星雙星系統,最終會合併成單一恆星。相關論文發表在2012年7月27日出刊的科學(Science)期刊中。
宇宙中的恆星各式各樣、不一而足。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University of Amsterdam)天文學家Hugues Sana等人利用VLT研究O型星(O-type stars),這類恆星的質量、表面溫度和所發出的亮度都比一般恆星高很多,質量約為太陽的15倍以上,亮度是太陽的百萬倍以上,表面溫度更高達攝氏30,000度以上,是恆星中的巨獸等級。然而,也由於這些特點,使得這些發出藍白色光芒的O型星,壽命極短而劇烈,對星系演化具有關鍵作用。O型星也與被戲稱為「吸血鬼恆星(vampire stars)」的極端現象有關,這種在這種雙星系統中,較小的子星會掠奪較大子星的表面物質,到一定程度後,可能引發伽瑪射線爆發(gamma-ray burst,GRB)現象。
以吸血鬼恆星為例,雙星中比較小、質量比較低的恆星,是藉由吸食它近鄰表面的新鮮氫氣而回春;由於它的質量穩定增加,有了外來支援之後,不僅可比它的近鄰活得更久,而且也比同質量的單星活得更久。然而,這個身為犧牲者的近鄰,雖然原本的質量比較大,但表面物質被惡鄰不斷掠奪,害它根本沒機會變成一顆非常明亮的紅超巨星(red super giant),而是將它原本的熾熱核心一點一點暴露出來,呈現偏藍的色調,像是一顆剛誕生沒多久的年輕恆星一樣。如此一來,雙星中的兩顆子星都彷彿重生過,將讓遙遠星系中的星族表現得比原本該有的年齡還年輕;如果能得知這類高質量雙星系統的正確比例,將有助於校正這些遙遠星系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