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請哈佛大學(Haravrd University)心理系助理教授柏克豪(Joshua Buckholtz)解釋他在心理疾患的研究時,他會以一個跟基礎醫學有關的問題來當作他的開頭:「什麼時候有了流感性盲腸炎(flu appendicitis)?」
當然,從來沒有這東西-這兩種疾病分別隸屬於截然不同的生物成因和現象。柏克豪解釋,就是因為了解它們到底是什麼,所以才讓醫生們得以精確分辨出這兩種疾病。
「我們有相當成功的指標區分生理疾病,像是流感和盲腸炎,」柏克豪表示,「我們也同樣假設心理疾患的分類標準是成功且具有效力的……」
不幸的是,在心理疾患的診斷上並非如此。
近幾年來,人們開始了解那些嚴格區分心理疾患的標準,並不符合醫師在診間所看到的狀況。根據柏克豪的說法,符合多種心理疾患的診斷標準是原則,而不該是例外。在醫學裡,就像是很多病人同時發展出流感和盲腸炎一樣,「這顯示若不是有許多人不幸地同時罹患了多種相差甚大的疾病,就是我們分類心理疾患的方法出了問題。」
在今年7月21號發表於Neuron的一篇文章中,柏克豪和共同作者麥爾林登貝格(Andreas Meyer-Lindenberg)——一位來自德國海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Heidelberg)和心理健康中央研究院(the Centr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的研究者——為診斷標準的斷層提供了一個生物學觀點的理由。根據目前所知由基因對大腦的影響引發的心理疾患,他們認為,之所以有許多心理疾患共享相同的症狀,是因為基因在關鍵腦區造成的改變,影響了許多的認知處理歷程(cognitive processes)。
「這篇研究報告的目的,是希望能在生理學為前提的基礎上解釋我們在診間所看到的現象,也就是那些重複出現在不同診斷標準裡的症狀,」柏克豪表示,「從基因灶原的觀點去看心理疾病,可以更清楚的發現,在診斷標準裡基因是不可知的(genes are agnostic when it comes to diagnostic criteria)。」
「個體基因差異造成了大腦迴路(brain circuits)在功能上的多樣性。」他繼續說道:「這些大腦迴路的功能差異,導致了我們身邊的人在認知、情緒、動機和社交功能上有極大的不同。參與其中的特定基因,和那些基因如何與我們所暴露的環境互動,決定了特定的大腦迴路如何作用。當這些迴路沒有正常運作,也就表示其所對應的認知功能缺陷是由一個『病態迴路(‘sick’ circuit)』在支援著。這些缺陷造成日常生活的異常,我們稱它為病症;進而這些病症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就會有人來到診所,並接受診斷。」
文章中的發現是回顧了上百篇的文獻,並透過這些文獻來審查在不同疾患裡大腦迴路異常的模式,以及基因多樣性如何對引發異常的神經傳遞物訊號(neurotransmitter signaling)或神經發育(neuron growth)負責。根據這些文獻,研究團隊指出了四個與認知、情緒、動機和社交功能相關,且橫跨不同疾病的大腦迴路。
「導致心理疾病的基因和環境致病因子(risk factors)使得一或多個大腦迴路功能產生不同等級的變化,並使得由這些迴路支援的認知處理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變,」柏克豪表示:「這些認知處理的多樣性導致了同樣的病症用不同的表現,橫跨了多種疾患。」
柏克豪認為,這項研究發現可能造成的影響,就是研究人員會開始試圖設計出一種新方法來分類心理疾患。
目前,精神診斷的「聖經」是《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以DSM而廣為人知。雖然最初的目的是想要將臨床醫師對於心理疾患的診斷標準化,但是在DSM裡面將疾患分門別類的描述,並不符合在現實中人們是如何發展出心理疾病的。根據柏克豪的說法:「病人所經歷的病症是真實的,但是那些特殊的、獨立的、具有效度的疾病本身不是。」也就是說,在流感與盲腸炎之間的差異,與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與重度憂鬱症(major depression)之間的差異並不相同。
「在DSM中,最早重視的是可信度——也就是能夠讓不同的臨床醫師診斷出同樣結果的能力,」柏克豪表示:「但DSM中描述的分類已經有了他們自己的生命,而就像海曼(Steven Hyman)所說的,現在人們相信,它們是自然產物(natural kinds)。」
然而,這篇文章中的發現,隱含了將現在的診斷系統推回它的起源,也就是依據疾病的成因來進行分類,而非它們外顯的症狀。
「現在,這個領域嘗試著使用神經生物學(neurobiology)來分類心理疾患。而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認為使用大腦迴路層級當作分類的基礎,是最好的。」柏克豪解釋:「在釐清致病因子、大腦迴路、認知處理以及症狀之間的連結後,我認為我們將有能力針對心理病理的各個面向,形成一個更為精準的心理病理分類。」
資料來源:Harvard gazette: A fresh look at mental illness [July 30,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