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lvete等人發現關於霸凌的調查數字在不同的研究中相差極大,從10%到36%都有,這是因為過去的問卷沒有仔細定義跟分類網路霸凌。而他們的研究將網路霸凌詳細定義分類之後,在西班牙透過問卷調查了來自10所學校,31個班級,共1431位介於12歲到17歲的青少年。他們的調查結果顯示,44.1%的人曾經受過起碼一種類型的網路霸凌,女生是40.3%,男生是47.8%。而網路霸凌跟暴力正當化、欲達成某些目的、是否受到暴力威脅、以及感覺缺乏朋友的社會支持有關。(資料來源:Cyberbullying in Adolescents)
而就算不是霸凌受害者,光是目擊或是旁觀,就可能受到影響。Ian Rivers等人2009年的研究調查了2000名以白人為主,來自英格蘭北部14所州立學校中,12到16歲的學生。63%的人表示曾經目擊過霸凌,20%的人承認曾經霸凌過他人,34%的人表示自己被霸凌過。研究也調查了這些學生的心理狀態,從抽煙、喝酒、吸毒等行為中來推敲,發現身為霸凌事件的目擊者,與心理健康出問題,且從事抽煙、喝酒、吸毒等行為有關,也與焦慮跟挫折感有關。單單只是曾經目擊而非霸凌受害者,就比未曾目擊霸凌的人更容易有飲酒行為。當然這研究也有缺點,例如研究時間不夠長,但足以作為起點來理解霸凌對心理的影響。(資料來源:Witnessing school bullying carries its own psychological risks)
最後,霸凌當然是絕大多數所不樂見的,但是一件事情有黑暗面,也會有意想不到的光明面,就連霸凌也是。紐約時報去年的一則報導也討論了霸凌跟網路霸凌,而在其中引用了Colby-Sawyer學院心理學家Maurissa Abecassis以及亞利桑納大學心理學家Noel A. Card的意見,認為在校園內有著「適度的敵人」跟「非友誼」其實對於成長是有幫助的,青少年學生會因此更懂得趨吉避凶、找到另一群朋友支持,並且在長大之後更懂人情世故。當然,這不是說被霸凌一定會讓你成長,或是如同漫畫裡頭的主角跟敵人一樣,打一打復活功力就變強,或是從此有了互相認可的宿敵,別過度推論了。
這個來自 2020 年春天「患者創造的術語」, 2021 年 10 月 6 日世衛公布長新冠的正式定義,雖然使用的是「新冠後症狀(post COVID-19 condition)」,但長新冠仍是最通用的術語。在今年(2023)的 7 月 31 日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Health and Human Service, HHS)宣布正式成立「長新冠研究與實務辦公室 (the Office of Long COVID Research and Practice)」,同時也啟動了長新冠的臨床試驗 6。這場網路社群的公眾參與科學論述理念,由下而上的草根運動,進而引起廣泛群眾社會良知並驅動科學家研究,最後促成相關政策組織的成立過程,即是社會學家所稱的「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7 。
另外針對兒童和青少年的長新冠症狀, 2020 年的 #兒童長新冠(#LongCovidKids)運動亦促成了英國國會跨黨派國會新冠小組(All-Party Parliamentary Group on Coronavirus in the UK)在 2021 年 1 月舉行的兒童長新冠公聽會,今(2023)年 2 月 16 日世衛也公布了兒童和青少年版長新冠的正式定義 14。
因此到了 1981 年,曾經是全世界最賺錢、最受歡迎品牌的大型電腦計算機公司 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終於被迫進入個人電腦市場。IBM 的聲名很快地使個人電腦在消費群眾裡達到臨界量,但那時使用者必須記得電腦語言及程式名字才能執行。
圖/筆者提供
1984 年,蘋果電腦公司(Apple Computers)推出了 Macintosh 後,個人電腦市場才真正開始起飛。Macintosh 導入電腦鼠標,其「所見即所得」(WYSIWYG, 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界面更讓使用電腦變得非常簡單[1]:只要會按鼠標就好,不必再記那些電腦語言及程式名字。隔年,微軟(Microsoft Corporation[2])也推出了具鼠標及「所見即所得」界面的 Windows 操作系統後,儘管個人電腦成為主流還需要幾年時間,但毫無疑問地個人電腦時代已經來臨了!
開始時各計算機網絡並沒有一種標準的方式來相互通信。科技學家終於在 1983 年 1 月 1 日建立了「傳輸控制協議/互聯網協議」(TCP/IP)的一新通信協議,使不同網絡上的不同類型計算機終於可以相互「交談」,現在的互聯網於焉誕生,因此當天被認為是互聯網的官方生日。阿帕網和國防數據網(Defense Data Network)後來也正式改用 TCP/IP標準,因此所有網絡現在都可以通過一種通用語言連接起來。
1989 年 11 月,第一個提供商業互聯網服務(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公司 The World 在美國出現。儘管當時電話撥號連接只能以每秒 5 萬 6 千位元的慢得令人痛苦的速度下載[3],與現在的所謂寬帶(broadband)之至少 2500 萬位元的速度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但在兩年就產生了廣泛的消費者基礎。1991 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看到該公司打開了這似乎再也關閉不了的閘門,終於解除了對商業 ISP 的禁令。
圖/筆者提供
1989 年,為了滿足世界各地大學和研究所的科學家對自動化信息共享的需求,英國計算機學家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爵士在瑞士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提出了萬維網(WWW, World Wide Web)的構想:在互聯網上建立一種可以透過「超文本鏈接」(hyperlink)將文檔連接到其它文檔的信息系統,使用戶能夠從一個文檔移到另一個文檔來搜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