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才剛開始2個禮拜,動畫界就發生了大事。一部實物動畫(object animation)毫無預兆橫空出世,僅憑少少3集就確立了本季霸權的至高地位,不管在點閱率、搜尋熱度或是話題度都遠非其他同期作品可以比擬。
這部一鳴驚人的作品,就是——天竺鼠車車!?
披著羊毛的成人動畫
天竺鼠車車大爆冷門,著實跌破了許多人的眼鏡。原因無他,這部作品欠缺當前主流王道動畫的所有特點。特別是與才剛打破神隱少女在日本霸榜20年票房紀錄的鬼滅之刃相比,這個承接霸權地位的後繼者實在是不講武德,讓觀眾莫名其妙中毒,硬是把3分鐘的短片看成3小時的長度(再搭配上奇怪的傻笑)。
但如果仔細觀察已經在社群媒體發出「PUIPUI」的成癮者,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喜歡天竺鼠車車的,大多都是成年人,甚至說得更精準一點,都是已經出社會的成年人。
因為雖然從製作質感、配樂風格或劇情呈現來看都是徹頭徹尾的兒童節目,天竺鼠車車卻是部「專門做給成人看」的動畫。這不是因為它有什麼兒童不宜的內容(這部分交給同人本就好),而是因為天竺鼠車車「理解的門檻」很高,高到小孩子會「看不懂」的程度。
當然,我不是說小孩子不能理解「天竺鼠車車就是天竺鼠變成車車」的概念,而是你把目前3集的內容拆解開來,就會發現劇情的「核心」都不是學齡前孩童、甚至是中小學學生有辦法「體會」的。
———以下包含天竺鼠車車雷,請先花481秒把前3集看完再來———
連兒童都能懂的簡單故事
天竺鼠車車的故事其實一點都不複雜,從「運送傷患的救護車遇到塞車」、「銀行搶匪搶車逃逸」到「貓咪被困在夏天的車子裡」,全都是我們一眼就能辨識並且立刻進入狀況的情境。
隨著故事進行,我們看見「造成堵車的傢伙遭到報應」、「反將搶匪一軍的天竺鼠車車獲得嘉獎」以及「貓貓被救了出來」的結局,最終鬆了一口氣、露出呆滯的姨母笑滿足的笑容。
只有成年人可以「理解」的簡單故事
你是否注意到自己之所以能如此投入劇情,正是因為你能「感同身受」?
天竺鼠車車的片長雖然短(甚至比一些 YouTube 廣告還短),但內容卻非常仔細地描繪了成人世界的「日常」。
正因為曾經被尖峰時刻車潮卡住,同時知道禮讓救護車的重要性,所以你在看見第 1 集光顧著滑手機不開車的反派(順道一提,那是導演見里朝希本人)會馬上冒起無名火,更會在他被眾鼠踐踏時大呼痛快。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有遇過銀行搶劫,但這個「畫面」卻是好萊塢動作片的老套路,甚至我們也可能遇過被爛同事(或甚至爛長官)挾持,因此特別認同天竺鼠車車屈服於搶匪,同時又伺機為警察引路(如果你仔細看,錢不是掉出來而是被「排」出去的)的行徑。
近年來不斷發生家長把小孩或寵物留在車內,結果因為太陽照射導致他們熱衰竭慘死的悲劇。就算你沒有小孩,肯定也知道這些新聞,或是在大熱天差點被車內熱氣蒸熟的經驗。因為有這些知識打底,所以我們會知道天竺鼠車車為什麼這麼在意車內的溫度,還有那隻(明顯就是在睡覺的)貓的身體狀況。
然而這些劇情邏輯對人生資歷尚淺的孩童來說,他們或許「看得懂」當下發生的事情,卻難以「理解」角色動機與核心衝突。這在心理學上能被歸類為一種「經驗性盲目」(experiential blindness),意指因為欠缺必要知識導致你無法辨識出某些事物。
舉例來說,先看看下面這張圖:
現在你或許只看得見一片黑與白的色塊,甚至有些人可能還會看到有點頭暈。這是因為你尚未補足「必要的知識」,因此就算把資訊呈現在眼前,你也沒辦法辨別、理解它們。
現在請你先拉到文章的最後,看看「解答」之後再回來,是不是就能「看懂」這張圖了?正因為你已經具備了解碼這張圖的鑰匙,這張圖在你的腦中才具有「意義」,這就是為什麼天竺鼠車車的劇情是扎扎實實的「成人向」。
因為孩童只看得見「可愛的天竺鼠車車」,卻看不見「故事」的存在。
但是話又說回來,就算天竺鼠車車的故事是「成人限定」,卻也解釋不了它可怕的「毒性」⋯⋯嗎?
雖然這很像在說廢話,但天竺鼠車車的「魔力」正是建立在他「外表看似小孩,內在卻異常大人」的製作風格上。或者說若不是這樣的搭配,天竺鼠車車仍會是一部有趣的動畫,卻絕不會讓許多原本對這類文化不感興趣的人也跟著加入 PUIPUI 神教的行列。
每個人內心都有個 PUIPUI 叫的天竺鼠車車
生活有它的苦悶在——我想每位社會人士多少都能同意這點。有時候就算不招惹別人也會被捲進莫名其妙的糟心事,讓人很想無視早上的鬧鐘,就這樣沉入棉被、最好能神遊到某個異世界重新開始⋯⋯但最後還是迫於現實,起床準備面對新一天的工作。
對我們來說,「日常」是枯燥而乏味的。不管你是朝九晚五還是朝五晚九
(違反勞基法啦),上班下班吃飯睡覺的無止盡循環久了,屬於生命的熱情與活力自然會慢慢被吸乾。
這也是「厭世風」在這個世代如此受歡迎的原因,諸如蛋黃哥、小海豹這些「象徵物」,都是用我們不敢表現出來的消極態度,理直氣壯地說出成年人共同的心聲。
「好不想上班。」
「我只想躺著耍廢。」
「我想被人包養。」
這些負能量爆表的話語,經過可愛角色的包裝、軟化,變成介於「善」與「惡」之間的混沌屬性,自然就會吸引所有能感同身受的人。我們轉發貼文、使用這些角色的貼圖,其實多少有藉此宣洩負面情緒的意思,因為這些角色「幫我們說出了原本不敢說的話」。
如此「負面角色」對現代人的療癒效果,或許也是促使像三麗鷗這樣的老字號兒童品牌接連推出「蛋黃哥」與「烈子」等成人向作品的原因。然而天竺鼠車車雖然也有類似效果,卻要比單純輸出「厭世感」要正面許多。
透過天竺鼠車車的形象,導演巧妙地重新詮釋了日常的「煩躁」與「危險」,讓天竺鼠車車代替我們去化解這些窘境。
遇到塞車?我就直接從人家車頂上爬過去。
碰到壞人?看我急中生智教訓你們。
貓貓遇到危險?管你什麼規矩直接把餐廳拆了當泳池泡(等等)
這些解決之道天真得可愛,卻不會有任何人(鼠)因為這些天真受傷,讓我們毫無負擔地哈哈大笑,順帶治癒早已疲憊不堪的心。
我們之所以停止憧憬童話故事裡「永遠幸福快樂」的王子與公主,是因為架空的童話世界在長大後慢慢瓦解,讓我們認清現實「沒有這麼簡單」;然而天竺鼠車車這樣奠基在「真實」上的空想作品,卻能開闢出能暫時逃避日常生活的蟲洞,讓我們在裡面盡情放鬆、放空。
戰勝不了的,就讓天竺鼠車車輾過去吧!如果感覺自己有不由自主想PUIPUI的行為症狀?
別擔心,你只是累了而已。
參考資料
- Barrett, L. F. (2017). How emotions are made: The secret life of the brain.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 Bonnah, T. (2019, April). Kimo-kawaii Catharsis: millennials, depression and the empty healing of Sanrio’s Gudetama. In Japan Forum (Vol. 31, No. 2, pp. 187-210). Routledge.
- Bushman, B. J., Baumeister, R. F., & Stack, A. D. (1999). Catharsis, aggression, and persuasive influence: Self-fulfilling or self-defeating prophec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6(3), 367.
- Koopman, E. (2013). The attraction of tragic narrative: Catharsis and other motives. Scientific Study of Literature, 3(2), 178-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