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廖鴻基,本文摘自《23.97 的海洋哲思課》,幼獅文化出版,2020 年 11 月 10 日
潮汐是地球本身離心力,以及與月球、太陽之間互相作用的各種引力合成,所造成的漲潮或退潮海水運動。
臺灣海岸的潮汐大多屬半日潮,彰化和花蓮都是,也就是一天兩個漲潮、兩個退潮。每次漲退時間間隔大約六小時。
大自然中有許多像時鐘一樣的規律循環變化,緣自三個星球間的規律周轉,而有了白晝與黑夜,有了月兒的盈缺,有了季節循環。其中,漲潮與退潮,算是海洋時鐘。這些大自然的時鐘,讓地球萬物,從中取得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節拍。
漲潮和退潮間,淹沒和裸露出的最大灘坡,稱為潮間帶。漲退潮間的海面高度落差,稱為潮差。資料上告訴我們:彰化潮差達四公尺,而花蓮僅有一公尺。
形成差別的主要原因,大環境來說,西部臺灣海峽是平均深度不到一百公尺的陸棚環境,而東部是深達五千多公尺的大洋海盆;細一點來看,彰化為平坦的沙洲海岸,而花蓮是陡峭的斷層海岸。
半日潮的潮汐是以六小時為刻度的海洋節拍,漲潮時間到了,海水漲上來擁抱陸地;退潮時間到了,雙方再如何捨不得還是得乖乖退回各自的領域。
海水漫來了,海水退回去,如季節循環,如晝夜交替,只是週期各自不同。人類主要生活範圍在陸地上,潮汐現象,對人們的影響主要是與海有關的各種產業和活動。以臺灣社會來說,一般人關心今天會不會下雨或需不需要多穿一件出門,遠多於關心今天是大潮或小潮。
對沿海或潮間帶生物而言,潮汐就是牠們的生活時鐘,就像有白天活動的動物,也有夜行性動物,有漲潮時活動的生物,也有退潮時才活動的生物,牠們幾乎是隨著潮汐時鐘在過日子。
滿上來或退下去,如海的呼吸起伏,
也幾分像是大海的心情起落。
來到海邊或港邊,無論東西兩岸,只要停留兩、三個鐘頭,便能觀察到潮汐現象。
花蓮海邊的潮間帶比較不明顯,漲潮時,感覺就是白沫碎浪追上來一些,退潮時也只是波浪退下去一些,像勤儉的小戶人家,好壞起落都有限度。
彰化海濱大漲潮時,海水彌漫到堤防邊,淹沒所有的潮間帶;退潮時,海水退出我們視線以外,裸露出大約五、六公里寬相連到天邊一眼看不完的開闊潮間帶。彰化的潮汐,比較像暴發戶般的大起大落。
所以花蓮人,即便是討海人,也不大需要將潮汐時刻記在腦子裡。彰化人可不一樣了,要到潮間帶走走,必要記住幾點退潮,又幾點漲潮。若是不問潮汐冒然前往,恐怕會吃一記閉門羹,只能站堤防上望海興嘆。假使幸運遇上退潮,下去潮間帶活動若不知幾點漲潮,就會像個不知有所進退的人,即刻體會到大海翻臉無情的現實。
彰化出海的每一艘船,都要將潮汐銘記在心,隨興出海或一時疏忽,很可能就陷入可望不可及、有港歸不得的窘境。
划過獨木舟的人都曉得,花蓮海域划舟需在意的是順流或逆流,彰化划舟要計較的是漲潮或退潮。彰化海濱,返岸時若遇到漲潮,獨木舟可直接划到堤防邊輕鬆上岸,若遇退潮時要返回,則須扛舟走五、六公里爛泥灘。曾走過爛泥灘的選手形容,比海上賣力划舟二十公里還要累。
潮汐現象也許造成彰化人海濱、海洋活動的諸多限制和不方便,但彰化海濱也因為潮汐而擁有寬廣、肥沃的大片潮間帶,形成生態豐富的海濱,造就了彰濱頗負盛名的潮間帶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