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傳統平面 LED 的異質結構(heterostructure),以奈米線(nanowire)製作的 LED 不僅錯位密度低,光輸出效率因表面積—體積比大而提高,而且還能與便宜、大面積的矽基板相容。不過目前已知的奈米線 LED 通常有一個致命傷:隨著注入電流增加,量子效率上升太緩慢。
為了瞭解箇中原因,加拿大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仔細研究了奈米線 LED 的發光特性,試圖釐清基本的載子損耗機制。該團隊發展出獨特的氮化銦鎵/氮化鎵量子點嵌入奈米線式(dot-in-a-wire)異質結構,發光特性可藉由改變量子點的大小或/及組成成份加以控制。他們展示了不含磷且製作在矽基板上的白光 LED,其內部量子效率在整個可見光譜範圍創下破記錄的 ~58%,他們也發現注入電流較大時,元件效能下降的主因是電子漏出活性區,而非以往認為的歐傑重合(Auger recombination)。
研究人員在量子點活性區與 p 型氮化鎵之間嵌入氮化鋁鎵層來阻擋電子,讓這種氮化銦鎵/氮化鎵量子點嵌入奈米線式白光 LED 在操作溫度高達 150°C 且入注電流密度超過 1000 A/cm2 時,效能依然不會明顯下降,此元件還表現出高度穩定的發光特性。不過,相較於傳統的量子阱 LED,奈米線 LED 的量子效率通常隨注入電流增加上升得太慢,例如量子阱 LED 的最大效能通常出現在電流密度為 10 到 20 A/cm2 之間,奈米線 LED 則要在更大的電流密度(>100 A/cm2)才能表現最佳效能。
一九九八年,臺北市政府參考世界部分城市的做法,打算將行人專用號誌加入讀秒功能,後來經過多家廠商的集體討論,最終又加入了小綠人走動的動畫。根據《聯合報》的報導,當時整個 LED 產業還處在萌芽階段,光是「要讓小人和數字同時能動,就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去研發和設計程式」。終於在一九九九年三月十八日,全世界第一盞「動畫式行人專用號誌」,被設立在臺北市的松壽路和市府路口。
對二○○○年左右的人們來說,會行走的小綠人絕對是新奇的玩意。如同其他都市傳說,我們如今已難以追溯傳說究竟因誰而起,但不難想像,這樣一個引起大眾廣泛討論的話題,要產生流言是多麼地容易。首先,並非所有人都知曉 LED 動畫的原理,對於科技的不了解,是讓謠言得以存在的原因;其次,「跌倒小綠人」的可驗證性,也讓這則傳說流傳得更加快速——每個初次聽過傳說的人,或許都曾像《跌倒的小綠人》裡的兩個男人一樣,等待著小綠人跌倒的瞬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