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傳統平面 LED 的異質結構(heterostructure),以奈米線(nanowire)製作的 LED 不僅錯位密度低,光輸出效率因表面積—體積比大而提高,而且還能與便宜、大面積的矽基板相容。不過目前已知的奈米線 LED 通常有一個致命傷:隨著注入電流增加,量子效率上升太緩慢。
為了瞭解箇中原因,加拿大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仔細研究了奈米線 LED 的發光特性,試圖釐清基本的載子損耗機制。該團隊發展出獨特的氮化銦鎵/氮化鎵量子點嵌入奈米線式(dot-in-a-wire)異質結構,發光特性可藉由改變量子點的大小或/及組成成份加以控制。他們展示了不含磷且製作在矽基板上的白光 LED,其內部量子效率在整個可見光譜範圍創下破記錄的 ~58%,他們也發現注入電流較大時,元件效能下降的主因是電子漏出活性區,而非以往認為的歐傑重合(Auger recombination)。
研究人員在量子點活性區與 p 型氮化鎵之間嵌入氮化鋁鎵層來阻擋電子,讓這種氮化銦鎵/氮化鎵量子點嵌入奈米線式白光 LED 在操作溫度高達 150°C 且入注電流密度超過 1000 A/cm2 時,效能依然不會明顯下降,此元件還表現出高度穩定的發光特性。不過,相較於傳統的量子阱 LED,奈米線 LED 的量子效率通常隨注入電流增加上升得太慢,例如量子阱 LED 的最大效能通常出現在電流密度為 10 到 20 A/cm2 之間,奈米線 LED 則要在更大的電流密度(>100 A/cm2)才能表現最佳效能。
單看字面,DNA-PAINT 給人「以 DNA 作為油漆」的印象。事實稍有不同,這種技術以 DNA 作為「點累積奈米成像術」(PAINT , Point Accumulation for Imaging in Nanoscale Topography)的探針。接上螢光染劑的短小 DNA 片段,可以靈敏標記蛋白質、染色體以及許多細胞內構造。
DNA-PAINT 使用的 DNA 探針片段長度不超過 10 個鹼基,又稱寡核苷酸(oligonucleotides 或oligomers)。這些短小 DNA 片段可以附加上螢光染劑的螢光團分子,成為螢光探針。
DNA 探針的結合對象是另一段互補的 DNA 片段,此互補序列會預先透過抗體與定位目標連結,等待 DNA 探針前來結合。DNA 探針因為具有螢光團,被稱為「成像片段(imager strand)」,而牢固於目標的互補序列則稱為「嵌合片段(docking strand)」。對生物細胞進行 DNA-PAINT 時,嵌合片段與目標分子之間常有抗體或配體做為銜接,需要類似免疫螢光染色的前置作業,目標表面的抗原也可以因應實驗需求進行設計。
因為兩個短小 DNA 片段之間的結合力有限,成像片段與嵌合片段結合後會快速分離。而螢光團只有在結合目標時才容易放光,因此可以形成閃爍的螢光定位標記。經由電腦疊合閃爍的定位影像,DNA-PAINT 可以達成 10 奈米左右的超解析定位,若沒有序列成像的幫助,依然無法突破奈米以下解析度的光學障礙。
圖 a. 以尼羅紅標記磷脂層的直接成像;圖 b. 以 PAINT 技術進行上千次成像重建後的磷脂層定位。兩者定位解析度形成強烈對比。圖 c. 為 uPAINT 概念:接受激發光(綠色)照耀的螢光探針才會發光(紅色),漂浮在激發光範圍外的螢光探針保持黯淡(粉紅),即使未結合目標的探針也能發光,且僅能標記細胞膜表面的目標。圖片來源:Nieves, Daniel J., et al. Genes 9.12 (2018): 621.
因此 uPAINT 必須限縮激發光照射的範圍,對準目標、減少雜訊,例如微調全內反射顯微鏡(TIRF)的角度,形成「高傾斜層光照明」(Highly Inclined and Laminated Optical sheet, HILO)以限定激發範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在 2010 年,隆曼與史坦豪爾(C. Steinhauer)嘗試以寡核苷酸為探針,定位 DNA 摺紙構造(DNA origami structure)上的目標,達到了奈米等級的解析度。DNA-based Point Accumulation for Imaging in Nanoscale Topography 正式誕生,善用「不牢固的螢光探針」與電腦運算的輔助,以一般螢光顯微鏡就能突破繞射極限。
無限調色的虛擬油漆:Exchange-PAINT
2014 年,隆曼與同事阿凡達尼歐(M. S. Avendaño)、沃爾斯坦(J. B. Woehrstein)發表 DNA-PAINT 的巧妙變化,除了同時以不同探針標記不同構造,達成精準的多重定位(multiplexed localization),更實現以一種螢光超解析定位多種目標,讓多重標記的潛力加速實現。
這種多重標記被隆曼與同事稱為 Exchange-PAINT,同樣使用 DNA 片段作為探針。在同一個樣本的 10 種不同目標上,連結了 10 種不同的嵌合片段(docking strands),隆曼等人再以 10 種互不干涉的短小 DNA 序列(orthogonal sequences)作為成像片段(imager stra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