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吳姿宜
台灣地理面積雖然不大,但海拔高度差異卻相當大,多變的地形結構加上溫暖多雨的氣候,造就了台灣豐富的生態系。大家在探索地平面以上的地理風情時,是否遺忘了那片隱藏在深藍海平面底下的美麗奇景呢?
台灣四面環海,坐落於熱帶與亞熱帶交會處,日照充足,夏季與冬季都有洋流經過,這樣的地理位置使台灣海洋生態相當豐富。台灣面積雖占不到全球的萬分之一,但周圍海域面積廣大,海洋物種數可能高達全球的十分之一。
海洋中的生物千千萬萬,多種魚類及大型海洋動物徜徉其中,在這背後有著多變且色彩鮮豔的珊瑚美景襯托著。形狀多變的珊瑚提供了生物多樣的棲息環境,就像海底下的熱帶雨林,讓魚、蝦、蟹、貝類躲藏和棲息,更與藻類互相共生。
珊瑚 vs 珊瑚礁
珊瑚是一種由珊瑚綱物種與其骨骼結構集結而成的群體動物,每一個個體稱為珊瑚蟲。牠們無法移動,在淺海和深海都可以見到。在生長過程中,珊瑚蟲會分泌碳酸鈣組織,隨著時間增長,不斷向外累積外骨骼。當累積碳酸鈣的速度大於被侵蝕的速度時,外骨骼就會逐漸形成壯大的礁體,也就是我們所稱的「珊瑚礁」。
珊瑚的色澤取決於共生藻的濃度。珊瑚提供了藻類一處棲身之地,藻類就能固定於海洋中不受海流飄移,而藻類進行光合作用所得到的養分也會提供給珊瑚使用,這是一項經典的共生例子。
珊瑚可依外觀型態分為「石珊瑚」及「軟珊瑚」,雖然皆由碳酸鈣骨骼所組成,但不同的是,石珊瑚新分泌出的碳酸鈣組織會與舊的組織相互連接,因此結構和質地較硬,宛如石頭。大部分的珊瑚礁骨架都是由石珊瑚所組成的,也是俗稱的「造礁珊瑚」。
軟珊瑚的新組織不會與舊骨骼相連接,而是形成不連續的小骨針,因此觸感相對較軟。過去科學家曾用「是否會造礁」來區分兩者,但近期研究發現,其實軟珊瑚也會造礁,只是生長速度沒有石珊瑚快,一年只生長 0.3 公分,與石珊瑚每年生長 1 到 20 公分相比,緩慢許多。
珊瑚礁分成哪幾類?
依照礁體與岸線之間的分布關係,我們可以將珊瑚礁分為三種,分別是裙礁(fringing reefs)、堡礁(barrier reefs)和環礁(atolls reefs)。
「裙礁」分布在陸地周圍;「堡礁」分布在陸地的外緣,中間有海域相隔;而「環礁」是由堡礁演變而來,當堡礁中央的陸地完全沉沒,只剩下外圍環狀分布的珊瑚礁時,就稱為環礁。
形成珊瑚礁的環境條件相當嚴苛,海水的年平均溫度必須高於 20℃,且位於淺水域才容易使珊瑚造礁,因此珊瑚礁生態系的分布大部分介於赤道兩側至南北回歸線之間。
在台灣的南部地區,因為有暖洋流——黑潮經過,也少有出海口沖刷造成泥沙量過高,因此台灣的珊瑚礁群落多位於此,例如恆春半島、綠島、蘭嶼等離島地區。雖然台灣珊瑚礁的總面積占不到全世界的千分之一,卻擁有近 300 種造礁珊瑚與近 1500 種珊瑚礁魚類,分別各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另外在台灣的東部及東北部地區也有零星珊瑚礁分布。
消失的珊瑚礁
雖然台灣海洋資源相當豐富,生物多樣性很高,但其中許多物種的族群數量正不斷下降。大多位於淺海地區的珊瑚礁所面臨的人為威脅更多,例如盜採、捕撈、遊憩人口眾多、沿岸過度開發、汙染,或是氣候變遷下的全球暖化、聖嬰現象使海水溫度上升造成珊瑚白化等等,種種人類行為及環境變化都造成珊瑚礁生態系持續衰退。
近幾年的研究也確實發現珊瑚已經消失了一大部分或改變,進而造成大型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的消失。根據 2006 年科學雜誌上的整合分析,全世界只有 18% 的珊瑚礁位於所謂的海洋保護區之內,而只有 1.6% 的珊瑚礁受到適當的保護,僅有 0.1% 不受到人類威脅,可見珊瑚所面臨的困境比想像中還嚴重。
為了拯救台灣的海洋資源、保育珊瑚礁生態系,台灣陸續設立了數個國家公園,許多保育計畫也一一展開。繼續看下集〈岌岌可危的珊瑚礁生態系(下):我們能為珊瑚礁做什麼?〉,看看大家如何貢獻自己的力量來保育珊瑚!
參考資料
- 珊瑚礁保護區珊瑚資源復育計畫。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辦理調查報告。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2008)。
- 珊瑚礁體檢計畫。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Carol Watch 珊瑚觀察計畫。
- 輔導 12 浬內禁止採捕珊瑚礁,以維護珊瑚礁結構。漁業署。
本文亦刊登於 臺灣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資料庫
- 責任編輯/竹蜻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