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的印象中,科學與藝術似乎是兩個極端,一方相當理性,執著於找到問題的解答,一方則相當感性,著重於呈現問題的不同面向。藝術家眼中的科學是什麼呢?藝術與科學碰撞又會產生什麼火花呢?
「一當代舞團」(YiLab.) 的作品或許可以做為兩界碰撞的一個代表。創始者蘇文琪是台灣最擅長運用科技結合劇場表演來省思文明和人性的藝術家,曾在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擔任「藝術加速」的駐村藝術家。十月 18、19 和 20 日,她將在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推出《人類黑區》舞蹈作品,以「暖化」作為出發,拋開以「人」為本思維,去思考全球暖化的過程中,地球與所有生物一同經歷了什麼。
《人類黑區》劇作的前導影片:
本次泛科學專訪蘇文琪,談談她在 CERN 的經驗,以及她如何將高能物理、宇宙和全球暖化等理性艱澀的議題,轉化為表演藝術的詩意。
(以下為摘錄改寫,並非對談逐字稿)
問:你的作品似乎都隱含某些科學元素,《從無止境回首》想像宇宙大爆炸的狀況,《人類黑區》則討論地球與人一同經歷全球暖化情景。你認為自己在做「科普」嗎?
答:我的作品並不是試圖「科普」。在討論全球暖化導致地球變化、宇宙大爆炸議題時,從作品中觀眾看不到科學細節,只是一個簡化的印象。我是把自己理解到的科學想像,轉化成表演藝術的詩意。
對我來說,科普可能需要有很強的問題導向,像是科學家問了一個問題,然後用最短路徑去找到一個解答;而藝術家在創作時也會回答一個問題,但答案會迂迴許多。可能從舞蹈、音樂、舞台、不同人的感受和社會問題來切入,迂迴到藝術家得出的解答並不是一「點」,而是一個「面」。
所以觀賞表演,並不用期待藝術家告訴你什麼,而是去感受藝術家鋪成的思維脈絡與理解議題的過程,最終問題的解答要自己去找。
過往邀請科學家來看自己的作品時,他們會很開心。儘管知道這不是科普,但看到科學元素也會有種自己的關心的課題也被理解的感覺,這是科學與藝術的正向循環。
問:你曾至 CERN 這個大型科研機構擔任駐村藝術家,可以大概說明你到 CERN 做了什麼?有沒有什麼印象深刻的事呢?
答:申請到 CERN 計畫是我人生中的一個意外,因為我的偶像曾到 CERN 駐村,就決定提案試試看,沒想到雀屏中選。去之前我真的很緊張,還做了一些功課,但迎接我們的科學家聽到後,居然笑說:「你作弊偷跑!」
原來 CERN 是希望藝術家來這能有全新的體驗,用第一手的感覺激發創作靈感,而不是看到科學的高牆而有衝動去鑽研物理。
在為期 6 星期的駐點中,我覺得每天都是轟炸,每天都是震撼。當我看到在瑞士和法國邊界這座長約 27 公里的大型「對撞粒子加速器」時,我是嘆為觀止的。心想:科學家到底是問了什麼物理問題,才創造出這個東西來測量粒子軌跡。
科學家透過加速器偵測粒子對撞、衰變的軌跡,模擬粒子跑動的軌跡圖,儘管科學家說他們是在轉述大自然說的話,但我卻覺得科學家像在作翻譯,帶有某些立場與自己的想法在詮釋這些語言。科學家也會用直線加速器畫出愛心放在日誌上,其實就是一種創作,只是這些科學家沒有意識到而已。這些都是科學跟藝術有點相似之處。
不過,多數時候真的是隔行如隔山,科學家跟藝術家想得不一樣、對美的感知也未必一樣的。
一位反物質科學家跟我說她最討厭逛街了,她從不覺得衣服很美,因為她所好奇的是這些衣料裡頭的纖維結構。「文琪,你不覺得萬有引力的公式很美嗎!」數學家也試圖跟我訴說數學公式的極致是越短越美。
除了談「美」,我也跟重力學家聊過「重力」。對舞者來說重力就是人跟地板的關係,因為不管跳多高都會掉下來;然而,在他眼中這是再小不過的力。他理解的重力是:人掉入黑洞中,使你感受不到「掉」下去的那種力,時間幾乎靜止,你甚至覺得自己要飄起來。即使我們都在用「重力」這個詞彙,但他可能從愛因斯坦和萬有引力的角度想;我從自己的感官出發,對同個詞彙的詮釋就不同了。
問:在 CERN 駐村的經驗,如何影響你的表演藝術創作呢?
答:我覺得可以從兩部分來談,一是將討論的時間尺度拉長;二是不再執著於高科技。
CERN 給我宇宙巨觀及物質世界的微觀想像,這影響我會從宏觀角度來看作品的主題。跟科學家討論時,我發現藝術家的思維脈絡比起科學家短很多,因為藝術史不過就幾千年,但 CERN 科學家想事情是從地球誕生的 46 億年前開始到地球滅亡,考慮的時間空間尺度很長,用億萬、光年在計算。這個想法的差異幫助我在創作時,將作品的時間拉長,不只考慮當前議題,而是將議題展開放到更長遠的脈絡中。
因此我的作品中會加入「時序的跳躍」,以這個月在國家戲劇院演出的《人類黑區》來說,就是透過「黑色塑料」去想像地質在億萬年中起落的過程,剛開始它是盤古大陸,接著它是板塊、沙漠、湖泊,然後變成污染的海洋,來擴大作品的時間軸度。
我在 CERN 看到人類第一台伺服器,科學家發明這台伺服器只是為了傳輸科學數據,沒想到開創了網際網路的應用。然後,我就發現生活中很多科技的應用,必定有科學的原理在內,像是GPS定位就得計算地心引力,因此學習科學讓我看到科技的上游。
在我看來,每樣東西都是科技的產物,背後都有科學的哲學在裡頭,於是我在應用素材時,就不會追求高科技,哪怕是一張紙背後可能都有科學與技藝去成就它,但我們總是因為它太平凡、太普及而忽略它背後的意義。
像《全然的愛與真實》就是應用彩虹糖果紙的媒材,它很像實驗室的濾鏡,不同燈光打上去會產生不同的顏色,非常漂亮。我就在想或許它真的是從實驗室裡頭流到市面上,慢慢開始多元的應用。
問:全球暖化是常見的題材,你想透過《人類黑區》告訴大家什麼呢?
答:前兩部作品《全然的愛與真實》、《從無止境回首》都是在探討宇宙、粒子動能等比較天馬行空,比較沒那麼靠近我們的議題,今年的《人類黑區》我想處理比較急迫的氣候變遷問題。
每一天世界各地都有全球暖化的新聞,科學家也不斷證實暖化狀況越來越糟糕,但在這麼多恐懼新聞中,我發現民眾反而麻木了,甚至回頭質疑科學家為何不能處理暖化問題。
我認為人類太過自大,自以為可以為科技發展背書,但實則無法。地球萬物都有自己的呼吸節奏,當人類掠奪後,勢必得平衡和休息。山崩水患暖化可能都是地球消化這些髒污的方式,有這些災難,地球才可以重生。
《人類黑區》這部作品跳脫以人為本,而是將萬物視為與地球「共生」的關係,任何生物與環境變化都有過去的足跡。人類終將滅亡,重點是要留下什麼?作品中會回溯演化過程,藉由舞者模仿遠古生物,黑色塑料呈現的地質變化,來扣合人與環境的關係,訴說:我們從哪裡來,將往哪裡去。
藉此,希望能更客觀地去思考:地球怎麼會變成這樣?
問:建議大家該怎麼欣賞《人類黑區》這部作品?
答:建議大家不要抱著吸收科普知識的心情來看《人類黑區》,也不要有藝術鑑賞的包袱。只要對演化、暖化、氣候變遷的議題有興趣都可以來看,享受表演藝術家怎麼去理解問題,怎麼追溯這長遠的過程。
藝術家跟科學家相像之處是「大家通常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有觀眾會跟我說:你的舞我看不懂(笑)。然而,我覺得欣賞表演藝術就是發現自己跟別人想得不一樣,而且看表演藝術不需要很細節地解讀每個動作的意義,而是試著理解藝術家的表演鋪排邏輯,抓取他們給你的感受和印象,也算是一種訓練抽象思維的方式。
2019舞蹈秋天 一當代舞團 蘇文琪《人類黑區》Anthropic Shadow
演出日期:2019-10-18 ~ 2019-10-20
演出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台北市中山南路21-1號)
詳情請見售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