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懷孕週數是怎麼計算的?人工流產的施行時間又該有何考量呢?

Aaron H._96
・2019/09/28 ・222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76 ・九年級

近來,有特定團體因為宗教信仰的因素,提出「人工流產應於妊娠 8 週內施行」的公投提案,引發多方的討論。

現行的《優生保健施行細則》第 15 條規定,「人工流產應於妊娠二十四週內施行。」

在開啟這項討論前,我們必須得先釐清一些醫學上對於懷孕相關資訊的認知,才能理解這項規定的一些重點以及潛在影響。

source:pxhere

到底懷孕幾週了?其實也是推算的

現代婦產醫學的主流共識,對於計算懷孕週數起點的共識,是以女性最後一次月經來潮的第一天開始計算,也就是 LMP (last menstrual period)。

驗孕的原理,是偵測女性體內的人類絨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一般正常懷孕,hCG 最早可在卵子受精後 6 到 8 天之血清和尿液中測到。等到受精卵著床後,此時大約是受精後 11 天左右,hCG 會大量分泌,此時驗孕也比較明確。

多數有規律性生活的女性,往往是因為意識到月經好像真的很久沒來,才會想到要驗孕。

但由於許多女性的月經週期本來就並不規律,無論是生病、使用常見藥物(消炎藥、抗生素)、熬夜、生活壓力(課業或是工作壓力等)、情緒起伏、體重改變、過度運動、抽菸等因素,都有可能影響月經週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以許多人初次就診確認懷孕的時候,回溯起最後一次月經來潮的時間來計算懷孕週數,很有可能就已經懷孕至少六到八周以上。

胚胎生長發展圖,心臟大約是在四周開始搏動,大約在六周之後比較能聽到明顯的胎心音。也因為如此,有些人認為這是生命的起點。Human Embryology Published by Mariah Chapman

胚胎發育的主要關卡,以及八週之後才能做的檢查

確認懷孕之後,大家應該都很常聽說有許多檢查要進行。這是由於發育的過程中有很多事情可以出錯。從下圖看來,胚胎發育有三個主要關卡:

  1. 受精後前三周到形成胚胎與胚層
  2. 胚胎器官發育期
  3. 成熟期
胚胎先天發育異常的類型與發育週數圖。1

第一個時期的發育,如果受精卵發生異常無法生存,往往在形成胚胎之前,就可能會因為無法著床而不能繼續發育。第二個時期,也就是懷孕三到八周左右,是各個重要器官的主要發育期,此時的發育相當容易受到各種外在因素影響,如果發育不良,可能導致畸胎或流產。八週之後,發生先天性畸胎的可能性就大幅下降(但並不是完全不可能)。

除了先天畸形,許多基因性的遺傳疾病,往往需要等待到八週之後才能進行採樣檢查,例如最常見的羊膜穿刺檢查

羊膜穿刺是運用超過百年以上的技術,一開始是用於減少羊水過多的處置。一直到發展染色體檢驗技術之後,才應用在取得絨毛膜或羊水的樣本。是目前分析胎兒染色體組成的重要檢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檢查過程會在超音波的導引下,用細長的針穿過子宮,小心地進入羊水腔取得檢驗樣本。羊膜穿刺為侵入性檢查,如果為了想要提早知道結果勉強進行,在羊水量還太少的狀況下,羊膜腔的空間太小,細針很有可能會因此誤傷胎兒,造成醫源性的殘肢。

羊膜穿刺與絨毛採樣示意圖。圖片嵌自:NIPS

人工流產設定的時程考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養育生命是社會全體的大事,盡可能等待到在風險較小的狀況下才進行檢查,讓為人父母的家屬為未來做好準備,才是醫療團隊與科學家負責任的態度。在沒有科學證據或好的理由支持的前提下,試圖干涉相關的選擇,對社會也會是極大負擔。

參考文獻

  1. Kumar, G. (2016). Prescribing and teratogenesis in pregnancy. In B. Kumar & Z. Alfirevic (Eds.), Fetal Medicine (Royal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aecologists Advanced Skills, pp. 231–242).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17/CBO9781107585843.018
  2. Brambati, B., Simoni, G., Travi, M., Danesino, C., Tului, L., Privitera, O., … Primignani, P. (1992). Genetic diagnosis by chorionic villus sampling before 8 gestational weeks: Efficiency, reliability, and risks on 317 completed pregnancies. Prenatal Diagnosis, 12(10), 789–799. doi: 10.1002/pd.1970121004
文章難易度
Aaron H._96
25 篇文章 ・ 21 位粉絲
非典型醫學人,既寫作也翻譯,長期沉迷醫療與科技領域。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家長留意!「胎兒小於妊娠年齡」影響生長發展,從出生到成年都會面臨健康問題
careonline_96
・2024/03/05 ・2446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 林口長庚醫院 兒童內分泌科 邱巧凡醫師/新生兒科 江明洲醫師

兒童內分泌生長門診中很常出現的一個族群是「胎兒小於妊娠年齡」的孩子。

這些小朋友在長大的過程中,相較於正常出生體重的孩子,容易出現身材矮小、性早熟、過重、肥胖,甚至到成人時期罹患代謝症候群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明顯較高,兒童健康守護者應特別留意。

什麼是「胎兒小於妊娠年齡」

胎兒小於妊娠年齡(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 SGA)是指「出生體重低於同樣妊娠週數新生兒第十百分位或低於負二個標準差者」。

如何知道我的孩子是否為「胎兒小於妊娠年齡」

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圖片對照寶寶出生週數與體重,即可得知寶寶出生體重是否符合該週齡。

舉例來說:一個懷孕 39 週出生的足月寶寶,出生體重只有 1800 公克,屬於「胎兒小於妊娠年齡」。

為什麼會「胎兒小於妊娠年齡」

造成「胎兒小於妊娠年齡」的原因包含:母體因素、胎盤因素與胎兒因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母體因素:如高血壓、子癲前症、營養不良、甲狀腺功能低下、感染、抽菸、吸毒、飲酒、高齡妊娠等。
  • 胎盤因素:如胎盤血管異常(如單一臍動脈、雙胞胎輸血症候群)。
  • 胎兒因素:染色體異常、先天性異常、胎兒感染等。

胎兒小於妊娠年齡」孩子成長過程會面臨哪些健康問題

  • 新生兒時期

約有 1/3「胎兒小於妊娠年齡」寶寶,在新生兒時期因為肝醣儲積不足,脂肪量不足,造成「低血糖」的發生。也容易因為體表面積相對較大,皮下脂肪相對不足,而增加「低體溫」的風險。若早產合併胎兒小於妊娠年齡,也明顯「增加新生兒死亡率」。

  • 嬰兒期

「胎兒小於妊娠年齡」的寶寶往往在出生後 3~6 個月開始出現「追趕生長」,且常常體重追趕得比身長來的快。研究發現,此階段的體重快速增加將大幅提升未來長期肥胖、代謝性症候群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 兒童時期與青春期

生長

大多數「胎兒小於妊娠年齡」的兒童,可在成長過程發生「追趕生長」。即生長速率可高於同齡同性別之平均值,使生長曲線逐漸邁入正常範圍。將近 90%「胎兒小於妊娠年齡」的兒童可在兩歲前完成「自發性追趕生長」;若「早產」合併「胎兒小於妊娠年齡」,則需要更長時間完成追趕生長,大部分可在四歲前追趕達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仍然有 10% 左右的「胎兒小於妊娠年齡」兒童無法完成自發性追趕生長,造成終生持續身材矮小。此族群目前在美國、歐盟與日本皆已列為「生長激素治療」之適應症族群。此族群透過適當的生長激素治療,除了可改善身高預後,還可改善身體組成(減少脂肪量、增加肌肉量)、改善高膽固醇血症,並提升骨質密度。

青春期發育

大多數「胎兒小於妊娠年齡」的青春期發育時間會落在正常時間:女孩 8~13 歲,男孩 9~14 歲。但平均而言,「胎兒小於妊娠年齡」兒童的青春期還是會早於正常出生體重的兒童(初經比正常出生體重兒童提前 5~6 個月),女孩容易發生「早發性陰毛發育」,青春期的進展速度也較快,但青春期階段的生長速率卻較為緩慢,而這樣「偏早又偏快的青春期,以及偏慢的長高速率」,往往不利於理想成人身高的達成。

神經發展與認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部分「胎兒小於妊娠年齡」兒童的腦部發育是正常的。但在極度早產兒,會增加發展遲緩、認知功能障礙、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學習障礙的風險。

  • 成人時期

相較於正常出生體重的兒童,「胎兒小於妊娠年齡」兒童在成人階段有較高的機率罹患中樞型肥胖、脂質異常、胰島素阻抗、葡萄糖代謝異常、高血壓等代謝症候群與心血管疾病,特別是兒童時期高熱量飲食、體重快速增加的肥胖兒童。由此可見「小時候胖」幾乎註定成人以後肥胖的趨勢,甚至助長成人肥胖併發症的發生。

「胎兒小於妊娠年齡」的寶寶,從出生一直到長大成人,都有許多健康議題需要特別關注。建議此族群家長,應格外留意以下幾點:

  1. 「胎兒小於妊娠年齡」的寶寶,於兩歲以前的生長曲線未達標請先不要過度擔心,出生後應密切配合新生兒科醫師或兒科醫師的追蹤安排,留意後續的生長發育狀況。
  2. 若 3~4 歲生長曲線仍明顯落後,請就診兒童內分泌科進一步評估診療。
  3. 應留意是否過早出現第二性徵。若女孩 8 歲前胸部、陰毛發育,10 歲前初經來潮;男孩 9 歲前睪丸長大、陰莖明顯變長變粗、長陰毛,請務必就診兒童內分泌科。
  4. 應避免不當餵食導致過度的體重增加,因為這將大幅提升未來代謝症候群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討論功能關閉中。

careonline_96
447 篇文章 ・ 270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3

26
0

文字

分享

3
26
0
沒有子宮的人類,想嘗試懷孕可以嗎?|【科科齊打交】
stage_96
・2021/02/22 ・1727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53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S編按:在【科科齊打交】中,泛科學編輯部會盡力蒐集資料,提供可以協助討論的科學內容,希望能塑造一個開放與理性討論的空間。

這次,我們想邀請你,在閱讀完內容後,於本文下方留言分享你的看法!說說你對於子宮移植手術的看法!

May the knowledge be with us.

網紅透過人體試驗懷孕?

2021 年 2 月 18 日,網紅「罔腰」在 IG 上宣布懷孕三個月的消息,引發軒然大波。

不少人質疑,罔腰雖然動過變性手術,但礙於沒有子宮,照理來說應該「沒辦法懷孕」,到底是怎麼辦到的呢?

面對一連串懷疑的聲浪,罔腰的男友 PO 出高醫人體研究同意書。這樣的舉動,引來高雄醫學大學不滿,第一時間出面駁斥,強調院內並未進行「無子宮受孕試驗」;高雄市衛生局也提出約談罔腰,確認事情的來龍去脈,釐清是否有接觸密醫……

事件仍持續延燒,我們先暫時放下目前社群上既有的討論,試著思考一下:如果沒有子宮的人類,想嘗試懷孕,到底該怎麼做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子宮移植,有可能嗎?

腹腔懷孕基本上屬於魔法等級,但是,子宮移植其實是有可能達成的。

為了回應極少數婦女因缺乏子宮而無法懷孕的需求,醫學上已有「子宮移植」的技術,然而,子宮移植仍存在著許多未知的風險。 

2020 年,曾有義大利團隊進行研究,在 52 例移植案件中,記錄到 38 例移植後子宮恢復功能,其中僅有 16 人成功懷孕。而這 16 名婦女,有 6 位於孕期出現嚴重併發症,更有高達 10 人早產。

那麼,變性者接受子宮移植是有可能的嗎?此議題有不少科學家討論,以下提供手術示意圖供大家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手術風險外,有其他必須搭配的措施,例如:於術後服用雌激素以增厚子宮內膜備孕、生育必須採剖腹來排除骨盆差異造成的障礙等等。

更多內容,可以參考此文:《沒有子宮能懷孕嗎?淺談異位妊娠與移植子宮

透過子宮移植懷孕,你認為……?

承上資料,我們可以知道,現今的科學與醫療技術是可以協助無子宮女性與變性者接受子宮的。

然而,最難的或許不是技術本身,而是相關的法律規範與倫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現在,我們希望可以請你分享自己的看法,你認為透過子宮移植懷孕是可以的嗎?可以或不行的理由為何?

此外,子宮移植對象為女性/男性/變性者,會影響你的答案嗎?

所有討論 3
stage_96
26 篇文章 ・ 50 位粉絲
此為「科科齊打交」系列討論專用帳號!希望能藉由大家的討論,一起打造屬於我們的魔幻舞台! PanSci編輯部將會盡力蒐集資料,提供可以協助討論的科學內容。 想邀請科夥伴們在閱讀完相關內容後,藉由留言的方式,與我們分享你的想法! 「霹靂卡霹靂拉拉波波麗娜貝貝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