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懷孕週數是怎麼計算的?人工流產的施行時間又該有何考量呢?

Aaron H._96
・2019/09/28 ・222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76 ・九年級

近來,有特定團體因為宗教信仰的因素,提出「人工流產應於妊娠 8 週內施行」的公投提案,引發多方的討論。

現行的《優生保健施行細則》第 15 條規定,「人工流產應於妊娠二十四週內施行。」

在開啟這項討論前,我們必須得先釐清一些醫學上對於懷孕相關資訊的認知,才能理解這項規定的一些重點以及潛在影響。

source:pxhere

到底懷孕幾週了?其實也是推算的

現代婦產醫學的主流共識,對於計算懷孕週數起點的共識,是以女性最後一次月經來潮的第一天開始計算,也就是 LMP (last menstrual period)。

驗孕的原理,是偵測女性體內的人類絨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一般正常懷孕,hCG 最早可在卵子受精後 6 到 8 天之血清和尿液中測到。等到受精卵著床後,此時大約是受精後 11 天左右,hCG 會大量分泌,此時驗孕也比較明確。

多數有規律性生活的女性,往往是因為意識到月經好像真的很久沒來,才會想到要驗孕。

但由於許多女性的月經週期本來就並不規律,無論是生病、使用常見藥物(消炎藥、抗生素)、熬夜、生活壓力(課業或是工作壓力等)、情緒起伏、體重改變、過度運動、抽菸等因素,都有可能影響月經週期。

所以許多人初次就診確認懷孕的時候,回溯起最後一次月經來潮的時間來計算懷孕週數,很有可能就已經懷孕至少六到八周以上。

胚胎生長發展圖,心臟大約是在四周開始搏動,大約在六周之後比較能聽到明顯的胎心音。也因為如此,有些人認為這是生命的起點。Human Embryology Published by Mariah Chapman

胚胎發育的主要關卡,以及八週之後才能做的檢查

確認懷孕之後,大家應該都很常聽說有許多檢查要進行。這是由於發育的過程中有很多事情可以出錯。從下圖看來,胚胎發育有三個主要關卡:

  1. 受精後前三周到形成胚胎與胚層
  2. 胚胎器官發育期
  3. 成熟期
胚胎先天發育異常的類型與發育週數圖。1

第一個時期的發育,如果受精卵發生異常無法生存,往往在形成胚胎之前,就可能會因為無法著床而不能繼續發育。第二個時期,也就是懷孕三到八周左右,是各個重要器官的主要發育期,此時的發育相當容易受到各種外在因素影響,如果發育不良,可能導致畸胎或流產。八週之後,發生先天性畸胎的可能性就大幅下降(但並不是完全不可能)。

除了先天畸形,許多基因性的遺傳疾病,往往需要等待到八週之後才能進行採樣檢查,例如最常見的羊膜穿刺檢查

羊膜穿刺是運用超過百年以上的技術,一開始是用於減少羊水過多的處置。一直到發展染色體檢驗技術之後,才應用在取得絨毛膜或羊水的樣本。是目前分析胎兒染色體組成的重要檢查。

檢查過程會在超音波的導引下,用細長的針穿過子宮,小心地進入羊水腔取得檢驗樣本。羊膜穿刺為侵入性檢查,如果為了想要提早知道結果勉強進行,在羊水量還太少的狀況下,羊膜腔的空間太小,細針很有可能會因此誤傷胎兒,造成醫源性的殘肢。

羊膜穿刺與絨毛採樣示意圖。圖片嵌自:NIPS

人工流產設定的時程考量

養育生命是社會全體的大事,盡可能等待到在風險較小的狀況下才進行檢查,讓為人父母的家屬為未來做好準備,才是醫療團隊與科學家負責任的態度。在沒有科學證據或好的理由支持的前提下,試圖干涉相關的選擇,對社會也會是極大負擔。

參考文獻

  1. Kumar, G. (2016). Prescribing and teratogenesis in pregnancy. In B. Kumar & Z. Alfirevic (Eds.), Fetal Medicine (Royal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aecologists Advanced Skills, pp. 231–242).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17/CBO9781107585843.018
  2. Brambati, B., Simoni, G., Travi, M., Danesino, C., Tului, L., Privitera, O., … Primignani, P. (1992). Genetic diagnosis by chorionic villus sampling before 8 gestational weeks: Efficiency, reliability, and risks on 317 completed pregnancies. Prenatal Diagnosis, 12(10), 789–799. doi: 10.1002/pd.1970121004
文章難易度
Aaron H._96
25 篇文章 ・ 21 位粉絲
非典型醫學人,既寫作也翻譯,長期沉迷醫療與科技領域。

3

26
0

文字

分享

3
26
0
沒有子宮的人類,想嘗試懷孕可以嗎?|【科科齊打交】
stage_96
・2021/02/22 ・1727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53 ・八年級

S編按:在【科科齊打交】中,泛科學編輯部會盡力蒐集資料,提供可以協助討論的科學內容,希望能塑造一個開放與理性討論的空間。

這次,我們想邀請你,在閱讀完內容後,於本文下方留言分享你的看法!說說你對於子宮移植手術的看法!

May the knowledge be with us.

網紅透過人體試驗懷孕?

2021 年 2 月 18 日,網紅「罔腰」在 IG 上宣布懷孕三個月的消息,引發軒然大波。

不少人質疑,罔腰雖然動過變性手術,但礙於沒有子宮,照理來說應該「沒辦法懷孕」,到底是怎麼辦到的呢?

面對一連串懷疑的聲浪,罔腰的男友 PO 出高醫人體研究同意書。這樣的舉動,引來高雄醫學大學不滿,第一時間出面駁斥,強調院內並未進行「無子宮受孕試驗」;高雄市衛生局也提出約談罔腰,確認事情的來龍去脈,釐清是否有接觸密醫……

事件仍持續延燒,我們先暫時放下目前社群上既有的討論,試著思考一下:如果沒有子宮的人類,想嘗試懷孕,到底該怎麼做呢?

子宮移植,有可能嗎?

腹腔懷孕基本上屬於魔法等級,但是,子宮移植其實是有可能達成的。

為了回應極少數婦女因缺乏子宮而無法懷孕的需求,醫學上已有「子宮移植」的技術,然而,子宮移植仍存在著許多未知的風險。 

2020 年,曾有義大利團隊進行研究,在 52 例移植案件中,記錄到 38 例移植後子宮恢復功能,其中僅有 16 人成功懷孕。而這 16 名婦女,有 6 位於孕期出現嚴重併發症,更有高達 10 人早產。

那麼,變性者接受子宮移植是有可能的嗎?此議題有不少科學家討論,以下提供手術示意圖供大家參考: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手術風險外,有其他必須搭配的措施,例如:於術後服用雌激素以增厚子宮內膜備孕、生育必須採剖腹來排除骨盆差異造成的障礙等等。

更多內容,可以參考此文:《沒有子宮能懷孕嗎?淺談異位妊娠與移植子宮

透過子宮移植懷孕,你認為……?

承上資料,我們可以知道,現今的科學與醫療技術是可以協助無子宮女性與變性者接受子宮的。

然而,最難的或許不是技術本身,而是相關的法律規範與倫理。

現在,我們希望可以請你分享自己的看法,你認為透過子宮移植懷孕是可以的嗎?可以或不行的理由為何?

此外,子宮移植對象為女性/男性/變性者,會影響你的答案嗎?

所有討論 3
stage_96
26 篇文章 ・ 46 位粉絲
此為「科科齊打交」系列討論專用帳號!希望能藉由大家的討論,一起打造屬於我們的魔幻舞台! PanSci編輯部將會盡力蒐集資料,提供可以協助討論的科學內容。 想邀請科夥伴們在閱讀完相關內容後,藉由留言的方式,與我們分享你的想法! 「霹靂卡霹靂拉拉波波麗娜貝貝魯多。」

5

25
2

文字

分享

5
25
2
沒有子宮能懷孕嗎?淺談異位妊娠與移植子宮
miss9_96
・2021/02/22 ・1867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69 ・九年級

透過腹腔懷孕,極不可能。但變性者接受子宮移植後懷孕生子,也許值得大眾共同討論。

2021 年 02 月 18 日,變性網紅「罔腰」於社群上宣布自身懷孕的消息,引起衛生福利部和醫界的討論1-3。暫且擱置情緒性的爭論,假設「沒有子宮的人類,想嘗試懷孕」,該怎麼做?

沒有子宮的人也能懷孕嗎?圖/pixabay

策略 A-腹腔著床,或子宮外孕,或異位妊娠

受精卵有時會著床在子宮外,可能在輸卵管、卵巢4,甚至腸道、膀胱或肝臟5, 6。約一百次懷孕中,將發生一次子宮外孕4,好發年齡約 35–44 歲,致死率約 0.04%7

子宮外孕通常有生命危險,因為胎兒需要母體的養分、氧氣才能活命,所以胚胎本質就會侵蝕子宮、掠奪母體的血管養分8, 9。倘若異位著床於其他器官,胎盤會逐漸侵蝕、浸入腹腔的器官,破壞血管造成大出血4-6

儘管有活產的稀罕個案,但多半會造成母體的健康受損,必須要移除胚胎、甚至切除部分器官。2017 年在《外科手術病例研究/Case Reports in Surgery》之泰國病例,一名 32 歲婦女因頻繁腹瀉入院(10 次/天),原診斷為上消化道出血,然而居然從病人的鼻胃管中發現膽汁後,病況急轉直下,隨後出現血便、低血壓,顯示腹腔內正嚴重的出血5

由於婦女的生命體徵不穩定,醫護緊急開刀進行探索性手術(直接打開身體用視覺、觸覺判斷可能的病因)。在探索中發現小腸腔內有異物,其內為約 7.5 公分之胚胎(評估約 4 個月大、已死亡),同時胎盤已侵蝕小腸組織。醫護團隊移除胚胎、切除部分小腸後再吻合,所幸婦女最終康復出院。

子宮外孕風險極高,且多半會造成母體的健康受損,必須要移除胚胎、甚至切除部分器官。圖/pixabay

策略 B-移植子宮

極少數婦女因故缺乏子宮、無法擁有懷孕的體驗,因此醫學有了「子宮移植」的醫療技術。然而從 2020 年,義大利團隊的研究中顯示,52 例移植案例中,有 38 例移植後子宮恢復功能(約 73%);而移植成功的 38 例裡,僅有 16 人成功懷孕(約 42%)。但在懷孕的 16 名婦女,有 6 人在懷孕期間出現嚴重併發症(約 38%),同時高達 10 人出現早產(約63%)10。從有限的數據似乎暗示,子宮移植後的懷孕照護,仍有許多未知和危險的領域。

而科學家也在討論變性者接受子宮移植的議題,手術示意圖如下。而除了手術風險外,術後也必須持續服用雌激素,以增厚子宮內膜準備人工受孕;而生育時,也必須採剖腹生產以排除男女骨盆差異上的障礙。目前而言,在學理上協助變性者接受子宮也許可行;但我們都知道,最大的障礙不在科學,而在法律和倫理上。

子宮移植的示異圖。圖/參考文獻 10

針對此次的聲稱懷孕事件,由於事主宣稱胚胎植入腹腔,若此事為真,該手術高度危及母體、胚胎生命,故必然引來政府和醫界質疑和擔憂。但人工生殖一向都是哲學和倫理上的難題,因此我想請各位一起討論兩個假設:

  1. 若代理孕母制度順利,我們應該支持子宮移植手術,以滿足無子宮女性懷孕的需求嗎?
  2. 若變性者申請子宮移植,且手術風險和普通女性相同。那麼我們應該支持變性者申請嗎?

參考文獻

  1. 罔腰個人 IG
  2. 罔腰變性靠人體試驗懷孕?衛福部批鬼扯喊查。中央通訊社。2021/02/19
  3. 【獨家/蘋果查真相】名醫解密罔腰超音波產檢照  揭怪醫黑傑克也做不到的事。蘋果即時。2021/02/20
  4. 子宮外孕問答集。衛生福利部部立桃園醫院
  5. Apiradee Pichaichanlert, Vor Luvira, Nakhon Tipsunthonsak (2017) Abdominal Pregnancy in the Small Intestine Presenting as Acute Massive Low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Case Reports in Surgery. https://doi.org/10.1155/2017/8017937
  6. Recep Yildizhan, Ali Kolusari, Fulya Adali, Ertan Adali, Mertihan Kurdoglu, Cagdas Ozgokce & Numan Cim (2009) Primary abdominal ectopic pregnancy: a case report. Cases Journal. DOI: https://doi.org/10.4076/1757-1626-2-8485
  7. 子宮外孕的發生率及原因。長庚紀念醫院 婦產部
  8. G.J. Burton, E. Jauniaux, and D.S. Charnock-Jones (2007) Human Early Placental Development: Potential Roles of the Endometrial Glands. Placenta. DOI: 10.1016/j.placenta.2007.01.007
  9. Anne Tarrade, René Lai Kuen, André Malassiné, Viviane Tricottet, Pascal Blain, Michel Vidaud & Danièle Evain-Brion (2001)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Villous and Extravillous Trophoblasts Isolated from First Trimester Placenta.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https://doi.org/10.1038/labinvest.3780334
  10. Jessica Daolio, Stefano Palomba, Simone Paganelli, Angela Falbo, Lorenzo Aguzzoli (2020) Uterine transplantation and IVF for congenital or acquired uterine factor infertility: A systematic review of safety and efficacy outcomes in the first 52 recipients. PLoS ONE.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32323
所有討論 5
miss9_96
170 篇文章 ・ 768 位粉絲
蔣維倫。很喜歡貓貓。曾意外地收集到台、清、交三間學校的畢業證書。泛科學作家、科學月刊作家、故事作家、udn鳴人堂作家、前國衛院衛生福利政策研究學者。 商業邀稿:miss9ch@gmail.com 文章作品:http://pansci.asia/archives/author/miss9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懷孕週數是怎麼計算的?人工流產的施行時間又該有何考量呢?
Aaron H._96
・2019/09/28 ・222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76 ・九年級

近來,有特定團體因為宗教信仰的因素,提出「人工流產應於妊娠 8 週內施行」的公投提案,引發多方的討論。

現行的《優生保健施行細則》第 15 條規定,「人工流產應於妊娠二十四週內施行。」

在開啟這項討論前,我們必須得先釐清一些醫學上對於懷孕相關資訊的認知,才能理解這項規定的一些重點以及潛在影響。

source:pxhere

到底懷孕幾週了?其實也是推算的

現代婦產醫學的主流共識,對於計算懷孕週數起點的共識,是以女性最後一次月經來潮的第一天開始計算,也就是 LMP (last menstrual period)。

驗孕的原理,是偵測女性體內的人類絨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一般正常懷孕,hCG 最早可在卵子受精後 6 到 8 天之血清和尿液中測到。等到受精卵著床後,此時大約是受精後 11 天左右,hCG 會大量分泌,此時驗孕也比較明確。

多數有規律性生活的女性,往往是因為意識到月經好像真的很久沒來,才會想到要驗孕。

但由於許多女性的月經週期本來就並不規律,無論是生病、使用常見藥物(消炎藥、抗生素)、熬夜、生活壓力(課業或是工作壓力等)、情緒起伏、體重改變、過度運動、抽菸等因素,都有可能影響月經週期。

所以許多人初次就診確認懷孕的時候,回溯起最後一次月經來潮的時間來計算懷孕週數,很有可能就已經懷孕至少六到八周以上。

胚胎生長發展圖,心臟大約是在四周開始搏動,大約在六周之後比較能聽到明顯的胎心音。也因為如此,有些人認為這是生命的起點。Human Embryology Published by Mariah Chapman

胚胎發育的主要關卡,以及八週之後才能做的檢查

確認懷孕之後,大家應該都很常聽說有許多檢查要進行。這是由於發育的過程中有很多事情可以出錯。從下圖看來,胚胎發育有三個主要關卡:

  1. 受精後前三周到形成胚胎與胚層
  2. 胚胎器官發育期
  3. 成熟期

胚胎先天發育異常的類型與發育週數圖。1

第一個時期的發育,如果受精卵發生異常無法生存,往往在形成胚胎之前,就可能會因為無法著床而不能繼續發育。第二個時期,也就是懷孕三到八周左右,是各個重要器官的主要發育期,此時的發育相當容易受到各種外在因素影響,如果發育不良,可能導致畸胎或流產。八週之後,發生先天性畸胎的可能性就大幅下降(但並不是完全不可能)。

除了先天畸形,許多基因性的遺傳疾病,往往需要等待到八週之後才能進行採樣檢查,例如最常見的羊膜穿刺檢查

羊膜穿刺是運用超過百年以上的技術,一開始是用於減少羊水過多的處置。一直到發展染色體檢驗技術之後,才應用在取得絨毛膜或羊水的樣本。是目前分析胎兒染色體組成的重要檢查。

檢查過程會在超音波的導引下,用細長的針穿過子宮,小心地進入羊水腔取得檢驗樣本。羊膜穿刺為侵入性檢查,如果為了想要提早知道結果勉強進行,在羊水量還太少的狀況下,羊膜腔的空間太小,細針很有可能會因此誤傷胎兒,造成醫源性的殘肢。

羊膜穿刺與絨毛採樣示意圖。圖片嵌自:NIPS

人工流產設定的時程考量

養育生命是社會全體的大事,盡可能等待到在風險較小的狀況下才進行檢查,讓為人父母的家屬為未來做好準備,才是醫療團隊與科學家負責任的態度。在沒有科學證據或好的理由支持的前提下,試圖干涉相關的選擇,對社會也會是極大負擔。

參考文獻

  1. Kumar, G. (2016). Prescribing and teratogenesis in pregnancy. In B. Kumar & Z. Alfirevic (Eds.), Fetal Medicine (Royal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aecologists Advanced Skills, pp. 231–242).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17/CBO9781107585843.018
  2. Brambati, B., Simoni, G., Travi, M., Danesino, C., Tului, L., Privitera, O., … Primignani, P. (1992). Genetic diagnosis by chorionic villus sampling before 8 gestational weeks: Efficiency, reliability, and risks on 317 completed pregnancies. Prenatal Diagnosis, 12(10), 789–799. doi: 10.1002/pd.1970121004
文章難易度
Aaron H._96
25 篇文章 ・ 21 位粉絲
非典型醫學人,既寫作也翻譯,長期沉迷醫療與科技領域。

0

9
4

文字

分享

0
9
4
塑膠微粒竟然出現在胎盤裡面!這一次,為什麼大家都擔憂了起來?
羅夏_96
・2021/01/16 ・2895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50 ・八年級

塑膠的發明給現代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發展與便利,但隨著塑膠製品的大量使用,塑膠微粒 (Microplastics,簡稱 MPs) 也開始充斥、侵入我們生活的環境。

無論是食物還是大氣,人們都已經檢測到塑膠微粒的存在,其中,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簡稱為 WWF) 2019 年的研究也顯示:

現代人平均一周會從食物、飲水中攝取到約一張信用卡量 (約 5 公克)的塑膠微粒1

塑膠雖帶給生活許多便利,但也讓我們生活的環境撐滿塑膠微粒。圖/cottonbro

雖然我們尚且無法確定塑膠微粒對人體到底會產生什麼影響,目前並沒有太多研究成功回答這疑惑,不過,近日科學家發表了一個讓人擔憂不已的研究結果,或許可以加快這方面的研究腳步。

這是一個來自義大利的研究團隊,近期在 Environmental International 發表了一項驚人的研究——塑膠微粒竟然出現在人類的胎盤裡面2

為何在胎盤發現塑膠微粒這麼令人擔憂?

塑膠微粒目前雖未有明確的科學定義,不過各界普遍認為塑膠微粒是「直徑或長度少於 5 毫米 (5 mm) 的塊狀、細絲或球體的塑膠碎片」。

隨著化學工業技術的茁壯,輕巧便利的塑膠製品逐漸成為人類生活的一部分,同時塑膠微粒也已遍布我們身處的環境之中,此時,當學界研究證實「塑膠微粒已經出現在人體的器官與組織中」3時,大家應該都不覺得意外了吧。

然而,雖然人類會從環境中攝取塑膠微粒到體內不是什麼新鮮事,也尚未有更多證據顯示塑膠微粒對人體有害,但這次研究竟發現塑膠微粒出現在懷孕婦女體內的胎盤中,如此一來,情況可就不一樣了。

之前有研究證實塑膠微粒出現在人體器官,但日前出現在懷孕婦女體內的胎盤。圖/Daniel Reche

為什麼胎盤出現塑膠微粒值得大家警戒呢?

胎盤,是人類在妊娠期間,由胚胎和母體子宮內膜聯合長成的暫時性器官,負責協助母、子之間物質的交換。

當胎兒在子宮內發育時,需依靠胎盤才能從母體取得養分,同時也需要透過胎盤排出廢物給母體,運輸過程中,胎盤也會幫助過濾母體血液中對胎兒有害的一部分物質註1,並讓養分、抗體和氧氣通過。

除了物質交換外,胎盤也會分泌一些激素來穩定母體的懷孕狀態與胎兒的生長,例如,胎盤會分泌黃體素來協助穩定母體的姙娠狀態,也會分泌人胎盤促乳素 (Human placental lactogen,hPL) 來促使胎兒成長與母體乳腺的發育。

由此不難看出,胎盤對於胎兒的發育是至關重要的器官,所以,當發現胎盤內出現塑膠微粒時,我們不得不考慮到塑膠微粒對胎兒的未知潛在風險,並對此感到相當擔憂!

塑膠微粒這麼小,很可能會穿過胎盤!

義大利研究團隊將六名健康產婦所捐贈的胎盤先以無塑膠程序註2保存起來,並從胎盤的三個部分——近母體側近胎兒側還有羊膜絨毛層分別取樣,接著將這些樣本以強鹼分解並進行分析。

他們從樣本中發現 12 個直徑在 5-10 微米 (μm) 的彩色塑膠微粒,在 6 位產婦的胎盤中,有其中 4 個胎盤的樣本出現了塑膠微粒。

這 12 個塑膠微粒分布的位置如下:

  • 有 5 個在胎盤的近胎兒側
  • 有 4 個在近母體側
  • 有 3 個則在羊膜絨毛層
十二個塑膠微粒的顯微照片、拉曼光譜分析。圖/原始文獻

看到這裡也許你心想,咦,才 12 個塑膠微粒?這麼少的塑膠微粒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雖然檢測後只發現 12 個塑膠微粒,但你必須知道:研究團隊只取整個胎盤的 3% 做檢測!如果研究團隊檢測整個胎盤的話,發現的塑膠微粒數量恐怕很驚人。

此外,胎盤中找到的塑膠微粒直徑非常非常小,僅有 5-10 微米,這麼小的塑膠微粒很容易在血液中流動並跑到人體中的各個器官,也就是說,很有可能會穿過胎盤並影響新生兒

研究團隊還不確定這麼小的塑膠微粒是怎麼進入母體血液中,可能先是經由呼吸或腸胃消化系統進入到母體血液,再從母體血液進入胎盤。

塑膠微粒會影響胎兒健康嗎?

必續再次重申的是,無論是塑膠微粒對於人體健康的影響,還是塑膠微粒在食品和飲用水中是否有毒性,都沒有足夠和確切的證據與研究。

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的哈德森 (Malcolm Hudson) 助理教授也曾表示,人們吃下的塑膠微粒大部分都能排出體外,倒不至於傷害人體。

但我們不能忽略的是,部分「塑膠添加劑」確實會對人體造成影響,如環境賀爾蒙「雙酚 A 」的攝入,對於人體的生殖、免疫、神經和心血管系統等各方面都有著健康的潛在風險

因此,此研究團隊的主持人表示:

有鑑於胎盤是支持胎兒生長與過濾外來物質的重要角色,當我們發現塑膠微粒這種會造成潛在危害的物質出現在胎盤時,我們就必須投入更多心力,來了解塑膠微粒對人體的影響了。

因為胎盤是過濾外來物質的重要角色,因此了解塑膠微粒對人體的影響便更為重要。
圖/Kristina Paukshtite

當然,我們也需要更多深入研究,了解胎盤中的塑膠微粒會不會引起胎盤的免疫反應,還有塑膠微粒到底會不會進入胎兒體內,進而傷害胎兒。

幸運的是,捐獻胎盤給這篇研究的 6 位母親在懷孕期間都很正常,產下的新生兒也都相當健康。

事實上,除了塑膠微粒之外,2019 年來科學家也在胎盤中發現了母親吸入的空汙微粒。

比利時哈瑟爾特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母體吸入的空污微粒可以穿透胎盤」4,在每個受試者的胎盤中,他們都能觀察到每立方公釐出現了數千個微粒!雖然這個發現讓人震驚,並發表於 Nature Communications ,但同樣的,我們還需要更多深入的研究,才能了解空汙粒子對於胎兒健康的影響。

隨著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空汙粒子、塑膠微粒等物質會出現在胎盤,各界專家也紛紛針對此類研究表態,認為人們應該意識到後續所帶來的潛在危機,並加速整合各方面的研究,以確保胎兒的發育不會發生問題。

註解

  1. 胎盤無法阻擋所有有害物質,例如酒精、某些病毒(德國麻疹、茲卡病毒等)。
  2. 從胎盤的取下、運送、保存到實驗整個過程,該團隊都沒有讓胎盤接觸到塑膠製品。

參考資料

  1. WWF : “Revealed : plastic ingestion by people could be equating to a credit card a week
  2. Ragusa, A., Svelato, A., Santacroce, C., Catalano, P., Notarstefano, V., Carnevali, O., … & Giorgini, E. (2020). Plasticenta: First evidence of microplastics in human placenta.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146, 106274.
  3. Bouwmeester, H., Hollman, P. C., & Peters, R. J. (2015). Potential health impact of environmentally released micro-and nanoplastics in the human food production chain: experiences from nanotoxicology.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49(15), 8932-8947.
  4. Bové, H., Bongaerts, E., Slenders, E., Bijnens, E. M., Saenen, N. D., Gyselaers, W., … & Nawrot, T. S. (2019). Ambient black carbon particles reach the fetal side of human placenta. Nature communications10(1), 1-7.
羅夏_96
52 篇文章 ・ 567 位粉絲
同樣的墨跡,每個人都看到不同的意象,也都呈現不同心理狀態。人生也是如此,沒有一人會體驗和看到一樣的事物。因此分享我認為有趣、有價值的科學文章也許能給他人新的靈感和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