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4
0

文字

分享

1
4
0

我唸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現在是模具工程師──「不務正業」徵文

活躍星系核_96
・2019/06/10 ・1555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56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這世界好快心好累的時代,我們大學修的很多學分都很難學以致用,「不務正業」、做著跟大學主修乍看沒什麼關係的工作,可能才是常態。五月的專題徵文,就讓我們來看看「職涯」能有哪些變化!

圖/robins.af.mil

大家好,我是侑倫,一名患有亞斯伯格症(AS)的模具工程師,目前在家中的模具公司上班。但我大學念的是中山醫學大學的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因此大學時的訓練和現在職業應用上毫無關係。之所以會回家做模具,主要是因為家父是模具工程師,在該領域已經經營超過 40 年,認為模具是不錯的行業,希望我繼續傳承下去。

模具產業是傳統產業之一,所謂模具是工業之母,製造萬物都需要模具。我平日工作內容是:與客戶溝通,了解客戶需求,並依此設計模具,可是由於我念的是普通高中(台中一中),沒有高職系統的視圖及相關加工訓練,因此常常造成溝通上的困難,再加上因為 AS 症狀中的「空間想像困難」,所以常常引來父親和師傅的責難(他們總認為高中念一中,大學又念醫學院,應該很聰明,學這些基礎技術不會太困難);因為這方面的知識需要長時間的養成,並非一時半刻由老師指點就可以習得,因此只能透過從錯誤中學習以及自修慢慢摸索學習。

之所以會放棄語言治療,主因是語言治療師是一項人際敏感度相當高的職業,由於我的同理他人的能力較低,在整段大學四年的求學生涯中發覺,該項職業對我,一位AS的患者而言,壓力很大,因而在最後大四時選擇離開。

如果你想念語聽,請先思考你是否以下特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英文超強,語聽的教科書大多都是原文教科書,鮮少中文。
  2. 你很擅長整理學習資料,因為專業課程又多又雜,但是課程間的整合卻是要靠自己,老師們是不會幫你的。
  3. 你很擅長跟人相處,我在實習時常要跟家長或親屬衛教,但是這類親屬常有一種特質,拒絕接受旁人對患者的負面評價,你必須要從患者的種種負面表現中看到他的正向特質,此外聽語障礙的患者進步又很慢,所以這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也是造成專業人員會被投訴或引發專業人員和家屬間衝突的原因之一。

在研究所(我大學沒有畢業離校多年後,又考上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在職專班)期間,老師們覺得我的天賦聰穎,語言能力驚人。畢業論文的英文撰述不靠google翻譯,全部自己寫,完成後給老師評鑑結果,但所上老師不更一字,文字相當通順,直接放行過關,3位口試委員和指導教授均一致鼓勵我投稿到國外期刊。目前則是會以英文在網路上和外國人語言交換學習俄文與日文,用英文教外國人中文。

然而,語言天份在實際接單上其實應用有限。舉例來說,由於我父親的公司屬於微型企業,能從國外的接單的可能性較低。相對的,親戚中也有一位從事模具設計與加工,其公司年營業額超過新台幣一千萬,除了負責人本身有流利的日文能力外,旗下也有多名精通多國語言的模具工程師可以對外接單。

另一方面,我自己的研究所論文是以模具產業為主題,研究台灣模具產業的關鍵成功因素,若您想當模具工程師,建議如下:

  1. 學習新一代的CAD/CAM輔助設計軟體與CNC相關技術。
  2. 加強自己的外語能力,其實目前台灣的模具訂單,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東歐及中南美洲國家,所以可以透過學習俄文,西班牙文與葡萄牙文提高自己語言能力以爭取訂單;而由於現階端高階模具技術多仍由美日兩國所把持,因此也可以透過加強英文與日文,為自己打開一扇通往先進技術的門路。

更多「不務正業」的相關文章,請見 特輯:我念XX系,但我現在在做OO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1
活躍星系核_96
752 篇文章 ・ 122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2
2

文字

分享

0
2
2
《非常律師禹英禑》: 你或許知道什麼是「自閉症」,但你了解什麼是「自閉症類群障礙」嗎?
Bonnie_96
・2022/08/03 ・258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G.I.A.N.T! P.E.N.G.S.O.O!」這是最新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女主角禹英禑為了同樣患有自閉症的當事人,大唱 Pengsoo 之歌。就讓我們來一起認識什麼是自閉症? 

「我叫禹英禑,正著唸、倒著唸都一樣,黑吃黑、多倫多、石榴石、文言文、鹽酸鹽、禹英禑。」《非常律師禹英禑》女主角禹英禑的自我介紹,近來讓許多觀眾深受吸引。

「我叫禹英禑,正著唸、倒著唸都一樣,黑吃黑、多倫多、石榴石、文言文、鹽酸鹽、禹英禑。」圖/IMdb

在今年 6 月底《非常律師禹英禑》開播後,已連續兩週穩坐影音串流平台 Netflix 非英語節目的收視冠軍。目前在台灣、韓國、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國,都獲得蠻高的關注。

《非常律師禹英禑》劇情講述,患有自閉症類群障礙的菜鳥律師禹英禑(朴恩斌 飾演)在大型律師事務所的生存記。她也努力在社會和職場間打破成見,學習與人互動。

什麼是自閉症?自閉症類群障礙又是什麼?

過去大眾熟知的自閉症、亞斯伯格症等,目前在 DSM–5(《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中已整合成為「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簡稱 ASD,又稱自閉症譜系障礙)的類別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自閉症類群障礙是一種由先天腦部功能受損而引起的發展障礙,多好發於兒童早期。主要臨床特徵有:情緒表達困難、社交互動障礙、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有困難,以及會出現刻板和重複性的動作與行為。

自閉症類群障礙是一種由先天腦部功能受損而引起的發展障礙,多好發於兒童早期。圖/Pixabay

過去在 DSM–IV-TR 中有四個診斷類別,分別為:

  • 自閉症
  • 亞斯伯格症
  • 未分類的廣泛性發展疾患
  • 兒童崩解性疾患

到了 2013 年出版的 DSM–5 中,這四個診斷類別都被整合在「自閉症類群障礙」中。

這裡提到的 DSM 是由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所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 DSM),主要提供心理健康專業人員使用的正式診斷系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經歷了數次分類和修改,最終整合了「自閉症類群障礙」

DSM 最早在 1952 年出版後,中間就歷經五次的修改。從 DSM–IV-TR 到 DSM–5 對於病症、病因的診斷都有大幅度地改動。但為什麼過去在 DSM–IV-TR,將自閉症細分成四個不同診斷類別,到了 DSM–5 卻整合成「自閉症類群障礙」?

這是因為過去自閉症、亞斯伯格症、未分類的廣泛性發展疾患、兒童崩解性疾患,這些障礙症具有類似的臨床特徵和病因,只是在嚴重程度上有差異。因此,到了 DSM–5 以「自閉症類群障礙」一種類別來整合。

自閉症類群障礙會依照外顯行為、能力等嚴重程度進行評估,會有像是《非常律師禹英禑》女主角禹英禑的「亞斯伯格症」,也會有在 3 至 4 歲以前發展正常,後來出現語言、社會功能等發展和行為退化的「兒童崩解性疾患」。這也是為什麼在「自閉症類群障礙」的英文中,有 Spectrum (光譜)一詞,也說明自閉症類群障礙的多樣性

奧地利醫師 Hans Asperger (漢斯.亞斯伯格),亞斯伯格症便是以他的姓氏命名。圖/wikipedia

亞斯伯格症是自閉症的亞型,最早由奧地利醫師 Hans Asperger 在 1944 年提出的。有亞斯伯格症的兒童在語言發展上,並沒有明顯遲緩現,在智商表現上也和常人一樣。他們也會想要主動與他人建立關係、互動,只是在社交技巧上較為笨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嚴重程度較輕、也時常和亞斯伯格症一起提到的「高功能自閉症」(High-Functioning Autism)。主要具有高功能自閉症的兒童在早期語言發展有遲緩的狀況。在言語表達、人際關係的維持上,會比亞斯伯格症更困難。

自閉症類群障礙會有哪些臨床特徵?

DSM–5 對自閉症類群障礙的診斷標準,包含在社會溝通及社會互動上有缺陷、有侷限且重覆的行為、興趣或活動模式,以及症狀會限制、干擾目前功能。(更多詳細內容,可參閱 DSM–5 )

其中,有三個比較常見的臨床特徵,包含社交與情緒困擾溝通缺損,以及重複的儀式化行為

DSM–5 統整自閉症類群障礙有三個比較常見的臨床特徵,包含社交與情緒困擾、溝通缺損,以及重複的儀式化行為。圖/IMdb

自閉症類群障礙兒童在社會互動、情緒表達上會有困難。像是,不太會主動接近他人或主動和其他小孩一起玩耍、對外界事物不感興趣、對他人的存在或環境的改變都不太容易察覺到,也比較少會分享自己興趣或情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上,自閉症類群障礙兒童在口語溝通表達能力、說話內容、速度等上都會有困難,也比較少出現眼神注視。像是,出現容易重複語句,沒有回答到對方問題的「鸚鵡式仿說」(echolalia),或是出現以第二或第三人稱來稱呼自己的「代名詞反轉」(pronominal reversal)的狀況。

重複的儀式化行為是自閉症類群障礙兒童明顯的臨床特徵之一。對周遭環境的擺設或特定事物,堅持照自己的一套順序排列、擺放,保持同一性。像是,用特定顏色的馬克杯喝牛奶等。如果改變物品的陳列位置有變動,他們會感到苦惱。

一名患有自閉症的孩子將他的鴨子玩具依序排列成一排。圖/Wikipedia

另外,也會有儀式化的手部動作、其他節奏性動作,像是不停搖擺身體、拍手等動作。這部分在《非常律師禹英禑》中,也可以看見。依據自閉症類群障礙兒童的嚴重程度不同,而會有不同的臨床特徵。

不論是《非常律師禹英禑》,或是其他以「自閉症類群障礙」為題材的戲劇,都讓大眾更進一步認識自閉症類群障礙的多樣性、理解他們正為生活做出的努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Bonnie_96
21 篇文章 ・ 31 位粉絲
喜歡以科普的方式,帶大家認識心理學,原來醬子可愛。歡迎來信✉️ lin.bonny@gmail.com

1

2
2

文字

分享

1
2
2
9個亞斯伯格症名人-為什麼他們能夠一展長才?
王晴瑩
・2015/02/11 ・4236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509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640px-Riboflavin_penicillinamide
亞斯伯格症兒童的興趣專一,像是對分子排列的喜好。圖片來源:wikipedia

台北市長柯文哲的媒體旋風,讓社會開始關注亞斯伯格症。你是否好奇,還有哪些人也有亞斯伯格症呢?

亞斯伯格症候群是泛自閉症中的其中一種,患者會有社交及溝通障礙、固執或興趣狹隘的症狀。他們可能對常規無法理解,不能領會非語言的溝通。因為許多亞斯伯格症患者的興趣專一且執著,所以常表現出特殊的天賦,有不少名人都是亞斯伯格症患者。

自稱有亞斯伯格的名人

P1417151554335
圖片來源:朱德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 朱德庸

台灣著名漫畫家朱德庸自述是亞斯伯格症患者,他的代表作包含《雙響砲》、《澀女郎》與《醋溜族》。朱德庸的童年生活因為常聽不懂老師的指令、和同學無法相處而很不快樂。他小時候就很喜歡畫畫,以畫畫當作他人生的出口。他在接受中國雜誌《人物》專訪時說,會畫漫畫是因為「小時候受到的歧視,讓我看清楚世界的假像。」他在53歲時被診斷有亞斯伯格,讓他對過去的自己開始釋懷,原諒自己在童年時和其他孩子不同,他說如果有時光機可以回到過去,「我只想抱一抱童年的自己,給他一點鼓勵。」

————————–

Susan_Boyle
Susan Boyle。圖片來源:wikipedia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二、 蘇珊大嬸(Susan Boyle)

蘇珊大嬸在英國選秀節目Britain’s Got Talent中以悲慘世界主題曲《I Dreamed A Dream》走紅,並於2009年推出專輯,全球銷量超過九百萬張。她在受訪時向《觀察家報》(The Observer)透露,她小時候因為和同學「不同」而遭受校園霸凌。當時醫師的診斷為出生時缺氧造成的腦損傷,直至52歲時才被診斷為亞斯伯格症。她時常感覺被別人觀看和評論著,反而在台上演出的時候她覺得自己是不一樣的人,感到非常自在。她表示,被診斷出這個疾病並不會改變她的生活,「我想人們會更瞭解我和我的行事作風。」

————————–

640px-Temple_Grandin_at_TED
Temple Grandin。  圖片來源:wikipedia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三、 天寶葛蘭汀(Temple Grandin)

葛蘭汀博士是科羅拉多大學家畜權利保護學者,也是泛自閉症啓蒙活動的倡議者。她小時候就被診斷有高功能自閉症,她常會爬到沙發座墊下或是用棉被裹緊自己,外在物理性的壓力可以幫助她解除焦慮,因此她大學時發明了擁抱機器(hug machine),後來被證實可以有效減輕感官過度敏感患者的壓力。另外,她發現屠宰場中有很多細節都可能會驚嚇到動物,包含飄揚的旗幟、積水、聲音。她在屠宰場中設計了「天堂的路徑」(stairway to heaven),以圓弧通道來減輕牛隻在被屠宰前所受到的壓力,保障動物在死前仍能夠有尊嚴的活著。近年來,她持續演講為泛自閉症患者發聲。她的故事被神經科醫師奧立佛·薩克斯寫進《火星上的人類學家》,也被HBO拍成電影《星星的孩子(Temple Grandin)》。

————————–

10410815_570531749715476_8876412264481066945_n
圖片來源:柯文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四、 柯文哲

台北市長、前臺大醫院重症加護病房主任柯文哲肆無忌憚的發言、大刀闊斧的風格,成了他最鮮明的特色。在2013年《時代週刊》的報導中,柯文哲表示:「我兒子有亞斯伯格症。後來,醫師告訴我,從我的說話方式及一些行徑,判定我也有亞斯伯格症。」他個性固執、不善察言觀色,日前對英國交通部官員懷錶的「破銅爛鐵說」也引起了軒然大波。

編按:目前柯文哲仍然僅有自稱,而非被確診為亞斯伯格症。

還有哪些名人被「懷疑」有亞斯伯格呢?

800px-Bill_Gates_World_Economic_Forum_2013
Bill Gates  圖片來源:Wikimedia

五、 比爾蓋茲(Bill Gates)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比爾·蓋茲被懷疑有亞斯伯格,《時代》雜誌<診斷比爾·蓋茲>一文中提到他有些特質很像亞斯伯格,像是聽到反對的意見時會突然震怒、坐在椅子上時會來回晃動身體、避免視線接觸、不喜歡社交活動等。他和韓國總統朴槿惠握手時另一手插在口袋裡也被拿來大作文章,懷疑這是亞斯伯格症的社交障礙。但並沒有證據證實比爾蓋茲就是亞斯伯格症患者。

————————–

2696190509_a13f2e7a47_z
圖片來源:Brian Solls @ flickr

六、  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經濟學人》雜誌專欄,臉書創始人馬克·祖克柏也被指稱「有點亞斯伯格的特質」,前臉書工程部主管黃易山提到祖克柏「在聽別人說話的時候不太會給予回應。」在電影《社群網戰》中,祖克柏被刻劃成一個直斷、不擅與人相處的大學生,因此不少人認為他在劇中的角色也有些許的亞斯伯格特質,但並沒有證據證實馬克·祖克柏就是亞斯伯格症患者。

————————–

5320824938_4722c40042_z
圖片來源:Meagan @ flickr

七、 田尻智(Satoshi Tajiri)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去吧,皮卡丘!」田尻智是神奇寶貝的原案企劃,主角小智就是以他命名的。他是電子遊戲製作人並創辦遊戲開發公司Game Freak。據傳在他的傳記《田尻智:神奇寶貝創造者》一書中,提到他是位亞斯伯格症患者。他個性內向,從小就非常著迷於昆蟲,花大量的時間蒐集並仔細瞭解牠們的習性,因此同學們都稱他「昆蟲博士」,而他蒐集昆蟲的興趣衍生成了收服神奇寶貝的概念,成了風靡全球的電玩遊戲。

————————–

640px-Vatican-ChapelleSixtine-Plafond
米開朗基羅於西斯汀大教堂的作品創世紀。圖片來源:wikipedia

八、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什麼?十五世紀的米開朗基羅也有亞斯伯格?名單列到這裡你一定覺得這太誇張了,我也覺得這比扯鈴還扯,但拜託先別急著按上一頁離開!)

米開朗基羅是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雕刻家、藝術家和建築師。都柏林三一大學的Muhammad Arshad醫師和Michael Fitzgerald教授刊登在《醫學傳記期刊》(Journal of Medical Biography)的研究中,他們進行文獻回顧並分析米開朗基羅的行為,與亞斯伯格症患者及診斷標準進行比較。文章中提到米開朗基羅工作流程單調、興趣極少、社交和溝通障礙都和幾位亞斯伯格症患者的行為非常類似。

————————–

685px-Einstein_1921_by_F_Schmutzer_-_restoration
Albert Einstein  圖片來源:wikipedia

九、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劍橋大學自閉症研究中心的Baron-Cohen教授指出,愛因斯坦小時候不喜歡與人相處,在七歲前他會執著地重複某些句子,分析後認為他有亞斯伯格症。當然,這樣的診斷也有人不認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心理醫師Glen Elliott就不買帳。他認為這種傳記式的行為紀錄並不足以當作診斷的依據,有太多可能可以解釋這些行為背後的理由,像是高智能本身就可以解釋愛因斯坦的行為特質。他也說:「愛因斯坦很幽默,這在亞斯伯格患者中並不常見。」

除此之外,你還知道那些絕頂聰明的名人有亞斯柏格症嗎?

為什麼這麼多名人被「懷疑」有亞斯伯格?

原因除了媒體想挖掘名人的隱私之外,亞斯伯格的診斷有他複雜的故事。

我們先來談談亞斯伯格症與自閉症的歷史。Eugen Bleuler醫師是第一位提出「自閉症」(autism)概念的醫師,1911年他使用這個名詞來指出一小部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943年Leo Kanner醫師具體描述情緒或社交障礙兒童的案例,1944年亞斯伯格(Hans Asperger)醫師也發表了類似的發現,並稱之「自閉性性格違常」(autistic psychopathy)。不過因為亞斯伯格醫師以德文發表他的論文,直至1980年代後才開始獲得廣泛的關注與討論,1990年代才列入ICD-10(世界衛生組織編碼的診斷)與DSM-IV(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成為明確的診斷名稱。

時光快轉到現在,亞斯伯格症已經是個「失落的歷史診斷」。研究指出,亞斯伯格症的特異性及診斷一致度都不高,學界不再以次分類來區分自閉症患者,而是認為光譜比較適合來呈現泛自閉症的嚴重程度。2013年5月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V)中,已經正式取消了亞斯伯格症這個診斷名稱,將其歸類於「自閉症譜系障礙」或譯為「泛自閉症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自閉症譜系障礙在DSM-V中大略的診斷標準如下:

  1. 在任何情境下,社交溝通及社會互動上的缺損,不考慮一般性的發展遲緩
  2. 侷限、重複的行為、興趣及活動
  3. 症狀必須在童年早期出現
  4. 症狀造成日常生活功能的缺損

這個在近20年內興起又消失的診斷,幫助了許多學者及醫師瞭解自閉症的特徵。有些回顧性的研究分析那些遠古的名人(例如十五世紀的米開朗基羅)是否為亞斯伯格患者,但真實的狀況都已不可考且眾說紛紜。(大概只有觀落陰去問診才能得到真正的答案吧!)重要的是,我們透過這些可能有些亞斯伯格「特質」的名人,來瞭解並進一步包容有社交或溝通障礙的患者吧。

《經濟學人》專欄中提到,「有些亞斯伯格症的特質和電腦工程師非常類似:執著於細節、對數字、規律或機器有熱情、喜歡重複性的任務、對社會缺乏敏感度。」亞斯伯格症或其他自閉症患者並不都是智能不足或者都是天才,但他們專注、執著的特點發揮在工作上,時常能夠一展長才、發現常人容易忽略的細節呢!


參考資料:

  1. 2015/01/30. 柯文哲的媒體效應,讓社會有機會認識亞斯伯格。NPOst公益交流站。
  2. Asperger Syndrome. Wikipedia
  3. 2004/06/02. What Asperger’s syndrome has done for us. BBC Online Magazine.
  4. 2014/11. 漫畫家朱德庸:亞斯伯格 讓我更能安頓自己。親子天下。
  5. 2013/12/08. Susan Boyle: my relief at discovering that I have Asperger’s. The Guardian.
  6. Temple Grandin. Wikipedia.
  7. Temple Grandin’s Web Page
  8. 2003/04/30. Einstein and Newton showed signs of autism. New scientist.
  9. 2012/06/02. In praise of misfits. Economist.
  10. 1994/01/24. Diagnosing Bill Gates. Time.
  11. Arshad M, Fitzgerald M. Did Michelangelo (1475-1564) have high-functioning autism? J Med Biogr. 2004 May;12(2):115-20.
  12. Retrospective diagnoses of autism. Wikipedia.
所有討論 1
王晴瑩
3 篇文章 ・ 0 位粉絲
不論在醫院或是泛科學,都是菜鳥實習生。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到底存不存在?
林希陶_96
・2014/10/01 ・2447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48 ・八年級

Boy (6-8) being bullied by older boy (9-11)
source:gettyimages

最近被分享了一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存不存在的新聞《ADHD真的是心理疾病嗎?藥商不敢告訴您的事實!》。老實說,這種質疑的文章從來沒有間斷過,我去年也在一篇文章中回答過部分〈詳情請見這裡:過動兒常見的幾個問題〉。

這一類的文章有幾個特點:發言或寫文章的人都是醫師,但不是精神科醫師或兒童心智科醫師,可能是家醫科或內科醫師。他們多多少少有接觸過部分病患,但不是大量接觸。所以對於精神疾病的類別,產生了疑問,進而研讀部分書籍。接著就將自己唸過一些書的心得,公諸於世。但基本上都是抨擊的居多,從未看過正面看待精神醫療的。

想從唸書來解決疑問,是一件好事。但是念錯書的話,卻會造成偏誤,尤其是以單一作者寫出的個人意見,更是容易出現個人偏見。若以醫學證據類別來區辨的話,這只能算是最低層級的證據,根本不用認真理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DHD到底存不存在?

文中是以《ADHD Does Not Exist》(台譯:《ADHD並不存在:過動症跟你想的不一樣!》,小樹文化出版)這本書的意見為主,說明ADHD可能是「視力問題、聽力問題、睡眠不好、情緒問題、藥物濫用、學習障礙、感知處理疾患、天資非常聰慧、癲癇、強迫症、衝動症、妥瑞症、亞斯伯格症、神經傳導物質不足引起的衝動與分心、精神分裂症、胎兒酒精症候群」等等問題所造成。

但這裡存在一個盲點,就是故意忽視醫學診斷很重要的一個步驟,叫做區辨診斷(Differential Diagnosis)。要判斷某一種疾病,必然必須先將其他可能性排除。這裡所列出問題,都是需要排除的對象。那這裡列出這麼多疾病的可能,確實都是候選人,但醫學就是一步一步去確認個案到底是ADHD?還是其他疾病所造成?當然共病也是一種可能,疾病本來就是很複雜的,不可能簡單化(共病是指兩個疾病同時都存在,就像是高血壓和糖尿病可以同時出現,ADHD和學習障礙也可以同時存在。但不是A被否定就一定是B,這是很簡單的邏輯問題)。因此這裡的質疑是很膚淺的,也不具任何意義。這些人毫無頭緒的指控,只會讓人懷疑是不是連基礎訓練都忘記了?

1409641346-4147682158_m
source:《抓狂一族》〈作者:浜岡賢次,長鴻出版社〉

改善ADHD一定得吃藥嗎?

另外,對於ADHD用藥與否的爭論,也由來已久。南卡羅萊納醫學大學精神科及小兒科臨床教授羅素‧巴克利(Russell Barkley)曾經列出他應該注意的地方(註一),用藥本來就是一個很嚴謹的過程,本應謹慎為之。若是初診的個案,重點都是好好跟父母談談,以其他行為或認知治療為主,而非藥物治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長期在健保體制下,很多醫療行為都被扭曲了,一般民眾認為看醫生就是要開藥,沒開藥對方就是沒醫德、不顧病人死活。所以看小感冒也拿到一大堆藥,這在先進國家根本是不可思議的事。如果在美國看過醫生就會知道,假如真的是感冒的話,都只是問了一大堆問題,接著給你一些健康方面的照顧知識,最後叫你帶回家好好休息,而不是使用藥物。因為使用藥物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風險,很多疾病都面臨同樣的問題。那我們應該要好好深思的是台灣民眾的用藥態度,而非只針對ADHD單一疾病。藥物用得好是救人的事,但用不好一樣都會成癮,也會有副作用。

以科學為前提進行討論

爭辯、質疑精神疾病是否應該存在,是一個老議題。從討論什麼是正常(normal)、什麼是異常(abnormal)都能爭論不休了,何況是疾病存在與否?但是這樣的爭執是永無止盡的,如果站在不同的立場,自然會有不同的意見。像是得了某一種疾病,醫學上會說可能是大腦分泌物不平衡所造成的,但乩童會說是「小鬼捉弄」或「冤親債主來討債」。不同的價值體系,自然會有南轅北轍的說法。如果要能心平氣和的討論心理病理學,必然也須先考慮這些科學前提。

這是每一本教科書都會教的偏差行為的定義,必須先接受,才有可能進一步討論與深究。這五個定義是:統計上是稀少的、違反常模、造成個人痛苦、行為失能、無法預期。這五個前提ADHD都具備,在最新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也還存在,代表在科學研究上,它是一直恆存的對象,並沒有因為時間流逝就消失(如果要質疑ADHD不存在,那不如先質疑亞斯伯格症不存在。至少在DSM-5裡,這個診斷整個不見了)。

最後,疾病能否緩解的關鍵之一,是個案與家長的病識感。質疑一個疾病不存在,也就是不承認有這樣的問題,當然也不可能認真面對。不好好面對,也不可能好好處理,自然也不會做任何治療上的努力。唯獨好好面對自己的缺失,才能學習相關治療方式,並且盡力的執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註一:Russell Barkley對於ADHD之用藥準則,取自《過動兒父母完全指導手冊》,遠流出版:

  1. 是否已做完整的生理及心理評估?未完成之前不建議開藥。
  2. 請注意孩子的年齡。四歲以下不建議使用。
  3. 假如父母親是第一次求診,先以其他介入方式為主。用藥為其他辦法已無成效之考量。
  4. 兒童症狀的嚴重程度?用藥是很有效的介入,但若危機已度過或有其他治療方式開始,藥物就要逐漸減少。用藥的話,父母能否持續帶個案回門診追蹤?因長期研究下來,其服藥之遵從性與回診率皆差。
  5. 父母是否有足夠的能力理解如何用藥?
  6. 父母對於藥物的態度為何?
  7. 家族中是否有藥物濫用的父母或兄弟?有的話也不建議開立。因為藥物有可能被非法使用或被賣掉。
  8. 個案是否有tics, psychosis?有的話興奮劑也不適合開立。
  9. 個案是否有抱怨焦慮、害怕或其他身體抱怨?有的話抗焦慮劑或抗鬱劑比興奮劑合適。
  10. 醫生是否有足夠時間監控藥物的效果?
  11. 兒童對於用藥的態度?假如兒童抗拒用藥的話,可能會用各種方法拒服。

文獻資料: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ition. Arlington, VA.,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林希陶_96
80 篇文章 ・ 53 位粉絲
作者為臨床心理師,專長為臨床兒童心理病理、臨床兒童心理衡鑑、臨床兒童心理治療與親子教養諮詢。近來因生養雙胞胎,致力於嬰幼兒相關教養研究,並將科學育兒的經驗,集結為《心理師爸爸的心手育嬰筆記》。與許正典醫師合著有《125遊戲,提升孩子專注力》(1)~(6)、《99連連看遊戲,把專心變有趣》、《99迷宮遊戲,把專心變有趣》。並主持FB專頁:林希陶臨床心理師及部落格:暗香浮動月黃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