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KPOP文化席捲全球,台灣的小文青要如何轉型?

Research Portal(科技政策觀點)_96
・2019/04/24 ・4255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621 ・十年級

  • 作者/李正通
近年因為韓國流行文化快速傳播並受到多國大眾歡迎,而興起了「文化科技」(Cultural Technology)一詞。圖/wikimedia

KPOP盛行,原來是文化科技的商業操作?

依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文化係指「社會(或群體)特有的精神、物質、知識和情感特點的總和,涵蓋藝術、文學、生活方式、共處方式、價值觀體系、傳統、信仰等」13。這定義與各類型的表現形式,顯示文化是人類因為特定環境、生活方式、經濟模式、以及其他互動所累積形成,與人類的生活可說密不可分。

英國 2016 年發表的文化白皮書 (The Culture White Paper) 中指出,對國家而言,文化有內在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等三種效益。同樣地,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科技也不斷進步,不但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甚至進而影響人們看待與理解事物的視角。由此觀之,文化與科技都與人類文明發展關係密切,甚且相輔相成。

近年因為韓國流行文化快速傳播並受到多國大眾歡迎,而興起了「文化科技」(Cultural Technology)一詞,指韓國娛樂界藉由政府支持,將流行文化產品(包括流行音樂、電視劇與電影等)透過系統化步驟,培育人才、製作商品,並結合行銷管道,使文化商品成功銷往包括亞洲在內的許多國家的商業操作模式 。

然而,本文所指之文化科技,係指在科技快速進步的狀態下,文化與科技如何「跨界融合」,開展「文化未來的可能性」,其中包括鼓勵創新實驗、建構技術共享平台、整合文化數據資料庫與大數據、鼓勵科技在文化上的加值運用,以及人才培育等1

新科技誕生,AR、VR也能推廣文化?

前述韓國提出的文化科技定義,係利用科技作為手段,建立文創產業。換言之,科技是呈現文化(且特別是文化商品)的方式之一。英國數位文化與社會評論家 Serena Kutchinsky 曾指出,歷史顯示,人們創造、消費與思考文化(及其產品)的方式一直在進化,新科技對文化的影響,在於人們能利用這些新科技工具達成連結、分享與評價文化(商品),能改變或者形塑群眾品味的,是社會而不是科技11,誠哉斯言。

以韓國模式來看,科技與文化的關係乃文化為主、科技為輔,目標是系統化培植與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亦即是注重文化的經濟價值。如此一來,重點應在如何生產出受歡迎的終端產品,亦即「要出口什麼樣的文化產品」,以及「如何補助、輔導、行銷具有『原創性』的台灣文化產品」4。我們可利用先進的數位科技,包括實境擬真科技如虛擬實境 (Virtual Reality)、擴增實境 (Augmented Reality) 及混合實境 (Mixed Reality) 製作出更接近創作者內心設想的三維度(立體)或四維度(時空)場景的作品,透過作品呈現形式的變化,來提昇(或改變)閱聽人的感官體驗與認識外在事物的視角6

台灣在文化科技的推廣上,可以善用不同科技來協助呈現作品,提升感官體驗。圖/pixabay

科技始於人心,文化不是只有經濟價值

但是,除了經濟價值以外,亦有論者進一步主張,未來文化科技的思考應聚焦於「科技如何承載人心的情感溫度」,亦即如何運用科技來表現、甚至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人倫情感」、「尊重包容」、「溝通對話」等6,這應可視為將文化科技由經濟價值延伸到內在價值(人心情感)與社會價值(人際互動、溝通對話)的倡議。

同時,2017 年全國文化會議中,「文化超越力」議題的結論亦指出,應「創造文化科技,推動跨域共創共享」,跨越「領域、地域、場域」所造成的隔閡,建構全民可「共同創造」也「共同享有」的文化環境2。然而,對現今以「程序、制度、資源分配」等強調政治決策與行政「制度理性」的政府體系而言,要達成前述的目標,是巨大挑戰6

此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亦指出,在近數十年來資通訊科技快速進步的狀態下,數位革命 (Digital Revolution) 業已翻轉了文化商品與服務的生產、銷售與取得等環節14,且也已將文化價值鏈 (Cultural Value Chain) 由過去「創造」、「生產」、「銷售」、「取得」這四階段皆依序相連的「上下游一條鞭模式」(Pipeline Model),轉變為這四階段彼此交錯相關、相互關連影響的「網絡模式」(Network Model)15

因此,作者認為,以強調程序嚴謹、制度規範、資源配置的公共政策推動模式,無論對於發揚文化的內在價值與社會價值,或是因應「網絡關聯」式文化價值鏈兩者而言,已經無法有效回應需求:

  • 一來傳統公共政策推動模式重點在於依照既定的法律與程序規範,進行資源分配,然而合乎法律與程序規範僅是最低標準,且完成資源分配、定期檢視 KPI,並不代表政策目標會自然達成。
  • 二來無論是人的情感共鳴或是人際溝通,需要了解「個人」與「人群」的深層需要,而此並無法透過這些實現。
  • 三來,此模式應付一條鞭的文化價值鏈,如前述的狀態下都已有困難,面對創造、生產、銷售、取得四階段彼此交錯關連的網絡模式時代,就更左支右絀。

因此,我們在推動以科技來跨越各種限制、推動文化跨域創新時,除了前述有關終端產品生產與行銷的討論外,還應該進一步思考建立一個有利於培養、整合乃至於刺激各種創意的跨域生態系,方能使創意源源不絕,且使各種類型與不同目的的創意(包括創造經濟利益、內在探索省察、或是人際社會互動)順利轉化為多元且具體的文創產品。

迅速改變的年代,跨域合作有其必要!

就理論言,Jorge Alves 等人針對跨域合作與創意創新的研究指出,影響組織提出創新產品的重要外在因素為組織與外在環境關連的緊密程度,能否取得外部資源(例如外溢的知識與制度誘因等);重要內在因素則包括了組織的策略、新科技、研發密度、組織文化與溝通、組織結構以及成員的參與7

另外,Cheema 針對醫療保健運用「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思考跨域創新解決方案的文章指出,「理解使用者需求」、「跨域創新團隊的參與」、「快速化概念為原型」是三項重要原則9。從上述兩人的研究來看,串連外在環境與業界,協助組成跨領域的創新團隊,並釐清市場需求、協助解決團隊所面臨的各種問題,是生態系中非常重要的功能。

因此,在近來跨域合作以提出創新產品與服務的需求愈來愈殷切趨勢下,承載這些功能的開放式創新中介機構 (open innovation intermediary) 愈來愈興盛10

至於推動架構的設計,作者認為,以 Chan and Paramel 針對「智慧城市」所提出的多層次推動架構8為基礎加以微調,可作為未來文化科技生態系的參考。因為智慧城市涉及範圍與層次極廣,亦需要跨領域能量才能針對城市複雜且多變的問題提出創新解決方案,因此非常適合作為跨域創新的參考架構。

微調後架構包括基礎設施、政策法規、運作與治理、創新刺激與加速等不同層次。基礎設施包括人才、資金、設施等,政策法規指相關規定與獎勵措施,運作與治理指相關的中央與地方主管機關,創新刺激與加速機構,即指上述的開放式創新中介機構,其需要作為政府、業界、民眾的連接介面,首先需要理解社會對於文化科技的需求,並做出明確定義;其次需要理解民間各界能量,如何結合跨領域專家與業者做出創新的產品與服務,回應需求;第三則是規劃不同形式的活動與作法(例如競賽與公開徵求解決方案)來鼓勵提出新的產品與服務。

串連外在環境與業界,協助組成跨領域的創新團隊,是非常重要的!圖/pixabay

他山之石:英國技術創新中心的良好典範

有關開放式創新中介機構,英國藉由技術創新中心 (Catapult Centre) 推動跨域創新的作法,甚值得參考。

Catapult Centre 係由英國政府針對所選定的特定產業與技術,投入所需之大部分資金所成立,作為平台以促進成果商品化,其同時具備資助新創事業、中介與跨界融合等多重功能,開闢新市場並形塑公私夥伴關係3。在英國政府所成立的 10 個 Catapults 中,負責推動智慧城市的 Future Cities Catapult,即為跨域創新中介機構的良好範例。

Future Cities Catapult 在協助英國北愛爾蘭大城 Belfast 發展智慧城市時,以其中立且非政府角色,結合各種工具、資料、競賽、投資等重要元素,成功地協助了 Belfast 市政府針對該城市未來發展需要進行規劃設計,甚值借鏡:

  1. 進行利害關係人溝通,了解各方需求,作為智慧城市架構設計的依據;
  2. 建立完整正確的線上資料庫,整合各類型資料(例如人口統計、貿易統計、住宅狀況、產業結構、環境資訊、社會福利支出等),並搭配資訊工具,方便各方查詢運用;
  3. 針對前述的需求,舉辦競賽公開徵求解決方案,不但集合眾人智慧,更透過鼓勵廠商投資加入,刺激相關產業發展;
  4. 針對新創事業提供必要輔導課程,進行創新所需工具的開發,並為創新概念提供測試場域。

從 Future Cities Catapult 的角色、功能與操作方式來看,首先其針對社會需要進行了解並加以轉化為具體需求,而後公開徵求創意,成功地銜接了需求與供給。其次,作為中介機構,透過分享公有圖資來鼓勵民間加值運用,並積極促成跨領域合作、刺激創新概念、培育新創事業、提供創意測試場域,使新想法可不斷產生,形成良性循環。這類推動創新的中介型機構,可望補足前述強調「程序、制度、資源分配」等「制度理性」的不足,讓文化科技不只能生產暢銷的文化商品,以絢麗的新科技爭取消費者的目光,還能「承載人心的情感溫度」6,用新的方式來體現「文以載道」。

參考資料

  1. 文化部 (2017a)。2017年全國文化會議大會:文化超越力議題
  2. 文化部 (2017b)。2017年全國文化會議大會「綜合報告與結論」會議逐字稿
  3. 林海珍 (2018)。促進區域創新系統產學研合作之轉譯型基礎設施建構-英國推動技術創新中心(Catapult Center)之啟示
  4. 邱誌勇 (2017)。當科技遇到藝術:攀附趨勢,台灣追求文化科技的謬誤。工商時報,2017年8月28日。
  5. 溫肇東 (2005)。專題訪談:科技與文化與文化的科技─文化創意產業對管理科學的挑戰。淡江人文社會學刊,五十五週年校慶特刊。
  6. 劉俊裕 (2017)。從3D到5D,臺灣文化科技的新命題:科技如何承載人心的情感溫度?聯合報鳴人堂。
  7. Alves, Jorge, Marques, Maria José, Saur, Irina, and Marques, Pedro (2007).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through Multidisciplinary and Multisectoral Cooperation.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Vol.16 No.1, pp. 27-34.
  8. Chan, Benson, and Paramel, Renil (n.d.). The Smart City Ecosystem Framework – A Model for Planning Smart Cities.
  9. Cheema, Reshmin Kaur (2017). Design Thinking: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inspire innovation.
  10. Hossain, Mokter (2012). Performance and Potential of Open Innovation Intermediaries.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58. 754–764.
  11. Kutchinsky, Serena (2014). Has technology changed cultural taste?. The Guardian, 31 Oct.
  12. Secretary of State for Culture, Media & Sport, UK (2016). The Culture White Paper.
  13.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2001). Universal Declaration on Cultural Diversity.
  14.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2015). Diversity of Cultural Expressions in the Digital Age.
  15.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2017). Re│Shaping Cultural Policies: Advancing Creativity for Development 2018.
文章難易度
Research Portal(科技政策觀點)_96
10 篇文章 ・ 7 位粉絲
Research Portal(科技政策觀點)為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STPI)以重要議題導向分析全球科技政策與科技發展趨勢,呈現研究觀點與產出精華。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你會想試試「VR 睡眠」嗎?直到睡著前都在虛擬實境之中——《元宇宙超圖解》
azothbooks_96
・2023/09/26 ・857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VR 睡眠」能讓你我感受到實體世界絕對無法實現的入眠體驗。

在元宇宙的世界裡,現在還興起了一種「VR 睡眠」的文化。

它並不是指玩家在遊戲過程中不小心打盹的「睡著」,而是置身在虛擬實境中,直接戴著VR眼鏡睡著。

這種直到睡著前都能置身同好社群,和同伴共度的體驗,很受好評,讓人直呼「簡直就像校外教學的晚上一樣」,引人入勝。

這種直到睡著前都能置身同好社群,和同伴共度的體驗。圖/azothbooks

還有,在現實世界裡,我們會和別人同床共枕;而在元宇宙裡還有更不一樣的體驗,就是可以在 VR 才能去得了的地方,例如南極的冰上、崖邊、太空、動物的背上等,一直待到睡著為止。

這正是「方便好用」的虛擬實境才做得到的獨門絕活。

今後,為了讓這些體驗更普及,VR 眼鏡等裝置可望朝更輕巧、更安靜的方向進化。

另外,「VR 睡眠直播」活動也蔚為話題。據了解,這個活動是由當紅的虛擬替身,在虛擬實境上直播睡眠時的模樣。

它的目的,是為了向那些對 VR 還不太熟悉的使用者,介紹 VR 睡眠的概念。

這場長達八小時以上的直播,共有逾百位使用者一路守著直播到天亮,收視總人數更達三千人之多。

簡直就像校外教學的晚上?

「VR 睡眠直播」可以去平常去不了的地方,例如南極的冰上、崖邊、太空、動物的背上等,一直待到睡著為止。圖/azothbooks

——本文摘自《元宇宙超圖解:從刀劍神域到寶可夢,一小時讀懂78個概念,掌握本世紀最大商機》,2023 年 9 月,漫遊者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azothbooks_96
53 篇文章 ・ 21 位粉絲
漫遊也許有原因,卻沒有目的。 漫遊者的原因就是自由。文學、人文、藝術、商業、學習、生活雜學,以及問題解決的實用學,這些都是「漫遊者」的範疇,「漫遊者」希望在其中找到未來的閱讀形式,尋找新的面貌,為出版文化找尋新風景。

0

16
2

文字

分享

0
16
2
元宇宙的始祖:《刀劍神域》帶我們開始一連串的想像——《元宇宙超圖解》
azothbooks_96
・2023/09/25 ・741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刀劍神域》就是元宇宙的世界

這部動畫作品中,具體的描述了對元宇宙世界的想像。

二○一二年開播的電視動畫《刀劍神域》,是一部以「五感都沉浸在虛擬實境裡的遊戲」為背景,所描寫的作品。

作品裡的玩家並不是透過電腦或智慧型手機的螢幕來玩遊戲,而是要戴上一個覆蓋住整個頭部的頭戴式顯示器,躺在床上,把自己的五種感官系統完全交給遊戲,沉浸到虛擬實境裡。

而在遊戲當中,玩家可選擇自己喜歡的外型,自由移動。

你我在現實世界平常就會做的那些動作,包括走路、跑步和坐下等,都會直接在元宇宙裡重現。

正當動畫主角等人完全進入虛擬實境的沉浸感之際,遊戲主宰者竟宣布,直到有人破關之前,所有人都無法離開這個虛擬實境。

作品內容就是描述虛擬實境中接連有新遊戲啟動,主角持續戰鬥,最後花了兩年才破關的故事。

儘管動畫的主角是因為發生意外,才被「關」在虛擬實境裡,但劇情中也描述到有些玩家本來就完全沉浸在這個元宇宙裡生活,可見這部動畫作品已經預見「有人選擇活在虛擬實境」的那一天,終將到來。

「完全潛行」到虛擬實境裡

這部動畫作品已經預見「有人選擇活在虛擬實境」的那一天,終將到來。圖/azothbooks

——本文摘自《元宇宙超圖解:從刀劍神域到寶可夢,一小時讀懂78個概念,掌握本世紀最大商機》,2023 年 9 月,漫遊者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azothbooks_96
53 篇文章 ・ 21 位粉絲
漫遊也許有原因,卻沒有目的。 漫遊者的原因就是自由。文學、人文、藝術、商業、學習、生活雜學,以及問題解決的實用學,這些都是「漫遊者」的範疇,「漫遊者」希望在其中找到未來的閱讀形式,尋找新的面貌,為出版文化找尋新風景。

0

4
2

文字

分享

0
4
2
近在眼前的數位娛樂——智慧眼鏡的進化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3/02/23 ・3280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本文由 Epson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元宇宙狂潮來襲,數位互動娛樂發展越來越多元!相信大家對 VR 眼鏡並不陌生,但是要人手一台卻還是有難度,反倒是 AR 科技越來越蓬勃發展!例如博物館將 AR 眼鏡結合手上的裝置做互動整合,讓展示的恐龍標本活生生活在你眼前;又或者是去兩廳院看劇,專屬的 AR 字幕體驗讓不同國家的觀眾朋友都能即時享受與深度導覽。

這種近在眼前的數位娛樂——智慧眼鏡到底是如何演進的?又有哪些技術關卡需要去突破呢?首先,需要先了解 VR、AR 甚至是更高深的 MR 跟 XR 是什麼?這些差異點又在哪呢?

數位娛樂——智慧眼鏡是如何演進的?圖/Envato Elements

AR、VR、MR、XR 傻傻分不清楚?

其實目前為止,大家所聽到的 AR、VR 和 MR,通通都屬於 XR(Extended Reality)「擴展實境」這個大概念下,只要這個設備或軟體能讓你體驗現實以外的資訊,甚至與之互動回饋,就都屬於 XR 唷!

近幾年,因 Meta 執行長祖克伯誓師進軍元宇宙而大紅的 VR(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強調沉浸式體驗,只要戴上 VR 眼鏡,不論是在家或者前往 VR 虛擬實境遊樂園都可以讓你體驗到與哥吉拉對戰或是到虛擬鬼屋探險等有趣體驗。

然而,戴上 VR 眼鏡需要完全的感官遮蔽,以及高昂的售價與電腦運算,甚至是配戴上的重量不適、操作上的空間需求……等都是不容易克服的缺點,目前仍有待市場檢驗。

相較之下,AR(Augmented Reality)「擴增實境」就親近許多,早在 90 年代鳥山明的經典作品《七龍珠》作品中他就用了「戰鬥力探測器」這個裝置讓我們體會到甚麼叫做 AR,而現實世界中的戰鬥力探測器更是就在你眼前,例如:開車玻璃板上顯示速度的 HUD 就算是一種把虛擬資訊投影到現實物體,這就是標準的 AR 技術呀!

而談起 AR 就一定要提到,2016 年遊戲公司 Niantic 推出這款名為 Pokemon Go 遊戲,就在全球掀起了在各地抓寶可夢的熱潮,這股熱潮至今不減,也體現出了 AR 真正強勢之處:與現實環境結合。

Pokemon Go 體現了 AR 與現實環境結合。圖/Wikipedia

而這些年來,在許多自拍濾鏡或觀光集章活動也都是利用了 AR 科技,以現實環境的背景中呈現虛擬元素的特性,而這僅需要你我都有的智慧型手機就可以操作和看見虛擬的角色或頭飾,入門檻遠低於 VR,軟體開發的成本也比必須打造一個世界的元宇宙輕鬆不少。

既然 AR 都能把虛擬的資訊投影在現實的場域中,我們自然會更加貪心的想要和這些虛擬的角色互動,甚至是像阿湯哥《關鍵報告》中的技術一樣作為一個浮空的操控介面來使用,這時候我們需要的就不只是AR了,而是需要 MR(Mixed Reality)「混合實境」。

在 MR 技術中不僅有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疊加,更強調虛擬元素可以和現實環境互相作用,例如:虛擬的車子可以偵測到你現實的桌子的邊緣而剎車,甚至你伸手碰觸虛擬元件會產生互動或是抓取效果,而這些技術恐怕就不是一支手機就能輕易辦到的了。要讓 AR 進入 MR,除了手機以外,還需要一個能擷取外部資訊的設備——AR 眼鏡。其實多年來 AR 眼鏡主要面對的難題是「畫面要清楚」、「顏色要飽和」、「不能對現實視線有太多干擾」同時還須具備「輕量化」與「舒適」等特點。

投影技術的演進突破,替智慧眼鏡帶來新的轉機

目前主流的 AR 眼鏡採用的是「全反射稜鏡」和「微投影迷你投影機」這兩個關鍵技術。AR 眼鏡上的「全反射稜鏡」針對眼球的折射率經過精密的計算和調整,可以完美在人的視網膜上呈現最清楚的影像,同時這種「全反射稜鏡」本身的光線通透度也高,因此仍能看到「全反射稜鏡」以外的現實世界景色,讓 AR 眼鏡提供的清晰影像與現實世界重疊在一起。

而要談到 AR 眼鏡另一個核心技術「微型化投影」,就不得不提到發展出最具實用與潛力的 AR 眼鏡——Epson 投影機廠商,在了解「微型化投影」技術前就必須先回顧 Epson 從 1989 年鑽研的投影技術發展至今的變化。

Epson 一開始製作的投影機採用的是 LCD,和螢幕最大的不同是它每一個投影畫素都使用了 3 片 LCD 之多,原來是因為光學原理上只要有藍紅綠三色,就可以組合出各種顏色,也就是 3LCD 投影技術。使用 3LCD 技術的投影機必須把背景燈泡的白光源先濾成三色光之後,再利用三片獨立的 LCD 調整各色彩的比例作調變,最後才把三色光合併成影像,再投影出來。

投影機為 Epson 主要產品之一。圖/維基百科

如此麻煩的反射流程,所需要的空間自然不小,而且經過這樣的折射和濾光以後,成色的飽和度和對比總會低一階,甚至會產生近看醜醜的紗門效應(SDE),這就是為什麼早期的投影機投出來的簡報往往不如電腦螢幕上預演的好看。當然投影機廠商也早就注意到這問題,因此也隨著手機螢幕一起從 LCD 演進到 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帶來新的顯示革命!

OLED 又有甚麼厲害的呢?如果說 LCD 的液晶主要的功能是調色,那 OLED 厲害的就是「它自己會發光」!和傳統 LCD 面板需要一個光源與背板來反射光線進入濾光階段不同,LED 燈泡經過多位科學家的努力,甚至包含榮獲 2014 諾貝爾獎的三位日本科學家赤崎勇(Isamu Akasaki)、天野浩(Hiroshi Amano)、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研發出最後一個「藍光 LED」後,終於達成發出三原色的成就,自此螢幕和投影技術不再需要多餘的濾光和反射步驟,於是面板可以變得更薄,同時又有更好的對比度。而隨之而來的 OLED 技術讓面板脫離了對玻璃的依賴,並改用塑料底板,讓有如科幻道具的摺疊式手機和曲面螢幕能夠成真。

OLED 技術簡化了整個流程,成色還比原本的各種投影方式鮮豔飽和,很快地就大幅縮減了投影機的內部空間,成為露營狂熱者人手一機的便攜型投影機風潮。

但是問題來了!當投影機要放到眼鏡上時,其難度更是超越便攜投影機許多,再追求微型化的道路上「只有更小沒有最小」。而 Epson 早在 2011 就推出第一支 AR 眼鏡 BT-100,不斷朝輕量化與功能性研發,在 2016 年則推出了採用矽基有機發光二極體 Si-OLED 微投影技術的 BT-300,各家廠商也紛紛投入 micro OLED 投影的研發上,相信不久的將來又會有更厲害的 AR 眼鏡推出。

次視代智慧眼鏡 Moverio BT-40,豐富 5G 娛樂視野,獨享高畫質影音體驗。

現在可以看到照片中最新款的「次視代智慧眼鏡 Moverio BT-40」,這款 AR 眼鏡主打的最大特色就是提供可隨身攜帶的「專屬於你的 120 吋大畫面」,這麼大的畫面顯示卻只投影在你眼前,不僅擁有「高隱私」的特性,在長程旅行中,不管是搭飛機或是搭高鐵,只要戴上這個眼鏡就能直接把影片從手機投影到你眼前,解放雙手不用在手疼拿著平板啦,可以舒服自在的追劇或看電子書、讀期刊論文也行。

次視代智慧眼鏡 Moverio BT-40,加上「磁吸式遮光片」後能讓影像更加清楚,有助於專注在投影畫面中。

除了大尺吋觀影體驗之外,這款眼鏡更在博物館教育上大放異彩,如博物館把這款眼鏡結合接駁車,讓搭車的你也不無聊,虛擬博物館館長擔任導覽員為你解說各館區的歷史,進館後更能看到展示的恐龍標本在你面前復活,豐富了各種逛展體驗!

而 AR 眼鏡還有另一個好處就是個人化體驗,例如看電影或演唱會時,戴上 AR 眼鏡就可以看到自己專屬的字幕相關資訊,這樣的虛實整合字幕體驗,在劇院已經導入 Epson BT-40 眼鏡和 AR 眼鏡字幕系統,表演字幕可以即時傳送到正在戲劇院觀看表演的觀眾 AR 眼鏡中,觀眾可以選取語言還能調整位置和大小,甚至幫助聽障朋友們理解演出,下次有機會去看表演時,若有提供這樣的服務不妨租借嘗試看看喔!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84 篇文章 ・ 29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