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隱形眼鏡不只是矯正近視,還可以即時監測血糖濃度

活躍星系核_96
・2019/06/10 ・192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51 ・八年級

  • 高翊賢、冷明翰、童筱妍、蘇琬婷、葉曜華

隨著血糖浮動的心情,靠它終於可以舒緩了

號外!號外!大家照過來喔~這款超酷的智慧型隱形眼鏡,不僅輕、薄、短、小,結合了時下最新科技,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更是個福音。

憑什麼這樣說呢?就憑它能即時並無痛的監測淚液中的葡萄糖濃度,讓人們不需要時時刻刻擔心在進食或是運動時,可能造成的血糖劇變。糖尿病患者也不用再為了測血糖而挨針受罪了。這款能夠偵測淚液裡葡萄糖濃度的隱眼,除了使用非侵入性的方式外,也不再需要透過鏡片和笨重的儀器連結才能測得數據,可說是方便了不少。

南韓科學家創新設計,突破舊有智慧隱眼的困境

其實利用隱形眼鏡作為偵測器並非新想法。在 2014 年一月,Google便宣布要研發「Google Contact Lens」,希望能透過淚液監測葡萄糖濃度。但最大的問題在於,融合了電子元件的智慧隱眼,其不透明、硬度高的元件不僅會影響視野,隱眼也容易變形而損壞。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來自南韓蔚山國家科學技術學院(UNIST)及成均館大學的研究團隊,提出了新型智慧隱眼的構想,並於今年一月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中。此隱眼(如下圖A)整合葡萄糖偵測器、LED顯示像素以及無線電力傳輸系統,利用LED視覺化即時的血糖濃度,便不需要額外的裝置了!

圖A  隱形眼鏡結構示意圖。天線:接收交流訊號;整流器:將交流訊號轉換為直流;葡萄糖偵測器:偵測淚液中葡萄糖濃度;LED顯示像素:即時顯示淚液中葡萄糖濃度。圖/ Park et al, 2018

利用混合結構與折射率的配合,避免傷害並提供更清晰的視野

針對電子元件容易損壞的問題,研究團隊改良了部分隱眼的結構:

將電子元件置於加固基板(reinforced islands),天線及電路則置於彈性層(elastic substrate)中。加固基板鑲嵌入彈性層,形成混合結構(hybrid substrate)。(如下圖B)

當隱形眼鏡形變時,彈性層會吸收受力,將電子元件保護在加固基板中,便解決了元件容易損壞的問題,也增加了隱眼的壽命及穩定性。

圖B  混合結構:隱形眼鏡被拉伸時,彈性層也隨之擴大,但加固基板仍維持原狀,保護其中的電子元件不受影響。圖/ Park et al, 2018

其中,加固基板是由光感化合物聚合(photo-patternable polymer)所形成;彈性層則選用軟式隱眼的常規材料──矽膠彈性體。研究團隊最大化彈性層的面積,以提供更高的透氧性,避免智慧隱眼對使用者的傷害。

針對視野的清晰度的改善,研究團隊從兩方面著手:

第一,利用銀奈米纖維製作天線及電路。這種材料相當透明,不會遮蔽使用者視野,同時具有出色的延展性,可以降低使用者眼睛的異物感。

第二,研究團隊使用折射率相仿的加固基板與彈性層製作隱眼,避免因折射率差異造成的光線散射,藉此降低霧度,讓視野更清晰。(如下圖C)

圖C  將折射率差異不同的混合結構置於相機前拍攝照片。左為折射率差異低的影像,視野清晰;右為折射率差異高的影像,視野模糊。(點圖放大)圖/ Park et al, 2018

隱眼中的偵測器:即時提醒血糖濃度異常

要了解葡萄糖偵測器,先來看看反應式:

Glucose + O2 → H2O2 + Gluconolactone

偵測器中的氧化酶,可以氧化淚液中的葡萄糖。產生的過氧化氫再被分解,生成的氧、質子與電子會影響偵測到的電阻,藉此監控葡萄糖濃度。為了避免偵測器因過氧化氫累積而變得不敏感,研究團隊更將過氧化氫酶置於偵測器中,即時分解過氧化氫,讓偵測器的靈敏度可以維持,不出現延遲的狀況。

因此只要眼睛正常分泌淚水,眨眼時便能將淚液收集於隱眼中,利用非侵入性的方式持續偵測淚液中的代謝物。而此團隊設計的隱眼,在正常情況下,綠色的 LED 顯示器會一直亮著;但若葡萄糖濃度超過閾值,則會關閉 LED 顯示,提醒使用者血糖濃度異常。

圖D  淚液中葡萄糖濃度高於閾值時,LED顯示像素關閉。圖/ Park et al, 2018

此外,這款隱眼可透過無線的操作穩定其溫度,不會突然加熱傷害使用者的雙眼,以確保穿戴者眼睛的安全。此團隊的研究中,也有使用活兔進行活體測試,證明其無明顯的不良影響。

儘管淚液葡萄糖濃度與血液葡萄糖濃度的關係還有待更近一步的研究,但這款智慧隱眼,仍為醫學臨床領域與物理新科技的結合譜出了新的樂章,希望能夠無線、持續、非侵入性地監測生理狀況,同時可用以偵測有關眼睛或是其他疾病的生物標誌物,也提供了應用在其他領域的可能性,像是擴增實境(AR),或是透過鏡片來投藥,避免使用者可能忘記吃藥的麻煩。

參考文獻

文章難易度
活躍星系核_96
752 篇文章 ・ 105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1

1
0

文字

分享

1
1
0
血糖超標難察覺——依循控糖 4 要領,遠離糖尿病併發症危機
careonline_96
・2023/02/23 ・2069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剛確診是糖尿病的時候,我的血糖超過 500mg/dL!」61 歲程先生是位資深職業演員,診斷糖尿病已有 25 年,「當時準備做膽囊切除手術,術前抽血才發現血糖過高。過去並不了解糖尿病,所以沒有特別在意,藥物都是想到才吃,也沒有規律回診的觀念。」

「因為工作長時間待在劇組,常常吃外食,生活作息不是很正常,血糖控制得越來越差,甚至開始陸續出現口渴、頻尿等高血糖症狀,也是那時才深刻明白糖尿病用藥的重要性。」程先生說,「認真了解後,才發現原來糖尿病併發症很多,加上我本身也有高血壓,如果沒有規律治療,後果不堪設想。」

在治療過程,常有親朋好友推薦一些號稱可以根治糖尿病的秘方,程先生說,但我對糖尿病有更充分的認識,也曉得現階段根本沒有可以治癒糖尿病的藥物,所以我都遵從醫師處方使用藥物,將血糖控制得十分穩定,也會提醒其他糖友,千萬別相信來路不明的偏方,以免花錢又傷身。

因為我還另外服用心血管疾病的藥物,所以醫師有幫忙調整降血糖藥物,減少每天吃藥的數量與頻次,達到調節血糖的效果,也不會耽誤拍戲。程先生說,「各位糖友若對治療有任何疑問,都要主動與醫師討論喔!」

無論是糖尿病,或高血壓、高血脂,最好都要遵從醫囑使用藥物。中和班廷謝安慈診所院長謝安慈醫師指出,以糖尿病為例,會出現腎臟病變、甚至需要洗腎是因為血糖控制不好所造成,而不是因為使用降血糖藥物。如果按時用藥,把血糖控制得很好,腎臟、眼睛、心血管便比較不會出問題,糖友千萬不能聽信謠言以免耽誤病情,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

現在的訊息量非常大,常常讓糖友困惑,不知道該相信哪一種。為此,糖尿病衛教學會整理了許多對糖友很重要的資訊,推出「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 聊天機器人,方便糖友發問,獲得正確的答案。

臨床上有些糖友可能遇過低血糖的狀況,所以會自行減量或停藥,還有些糖友則是擔心藥物會有交互作用。謝安慈醫師說,如果有這些問題,其實可以在回診時提出來討論,醫師都能幫忙調整。

會造成低血糖的口服藥主要是刺激胰島素分泌的藥物,使用這類藥物的糖友要按時用餐、服藥,減少低血糖發生的機會,也可以準備小糖包放在身邊,若出現手抖、心悸、頭暈、冒冷汗等低血糖症狀時,便能立刻使用。

謝安慈醫師說,糖尿病的藥物一直都在進步,目前已有較不會出現低血糖的藥物,例如 DPP4i 可延長腸泌素作用時間,幫助血糖穩定;排糖藥物能把糖分從尿液排出去,減少血液中的含糖量,也有助於延緩腎臟功能惡化。醫師開藥時,都會綜合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也會留意可能產生交互作用的藥物,患者可以放心使用。

糖尿病的治療就是飲食、運動跟藥物三個重點,謝安慈醫師說,做好飲食控制與規律運動,並按時用藥才能讓血糖穩定。糖尿病的藥物種類非常多,醫師會根據糖友的生活型態、身體狀況來挑選合適的藥物組合。

每一位病人也要問清楚藥物的特點,然後依照指示服用,按照時間吃藥。過去研究顯示,血糖高容易造成糖尿病的併發症,如中風、心肌梗塞、腎臟病變、眼睛病變、神經病變等,但是血糖的起伏過大,也是造成糖尿病併發症的重要原因,值得糖友注意。

貼心小提醒

血糖超標時,通常沒有明顯症狀,而讓人輕忽了血糖的危害。謝安慈醫師提醒,血糖超標會傷害全身的大血管、小血管,而造成中風、心肌梗塞、腎臟衰竭、眼睛病變、周邊動脈阻塞等各種嚴重併發症。糖友務必和醫療團隊密切配合,做好飲食管理、規律運動、並按時服藥,以減少慢性併發症。

糖尿病治療的觀念持續進步,除了維持血糖穩定,也希望能夠善用藥物,發揮器官保護的效果,改善糖友的預後。若對糖尿病有任何疑問,請和醫師討論,共同擬定合適的治療方式。

切勿道聽塗說、誤信偏方,以免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 

本文轉載自 Care Online 照護線上《資深演員血糖飆破 500 MG/DL,依循控糖 4 要領遠離併發症危機!》,歡迎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訂閱支持 Care Online 
加入照護線上 LINE 官方帳號,健康資訊不漏接

所有討論 1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血糖、血脂異常,代謝症候群是三高前的警訊!
careonline_96
・2022/12/13 ・208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小陳,你竟然也變胖了。」

「是呀,畢業到現在,體重增加了 20 公斤。」幾位老同學難得聚在一塊兒,看著彼此的變化,忍不住感嘆,「哎呀,歲月不饒人,大家都發福囉!」

其實,發福不是福,而是不可忽視的健康警訊!

「代謝症候群」的判定標準有幾項,包括腰圍、血壓、空腹血糖、空腹三酸甘油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這五項裡面如果有三項異常,就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奇美醫院新陳代謝科陳柏蒼醫師指出,「現在認為代謝症候群就是三高發生之前的警訊,如果已經有代謝症候群,卻依然沒有好好注意,三高就會找上門。」

目前,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在男性約 39%,女性約 30%。陳柏蒼醫師說,如果有不良生活習慣,飲食又沒有注意,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可能會更高。

代謝症候群算是亞健康的狀況,在這個階段還有機會改善,如果做好生活型態調整,可以恢復到健康的狀況。

代謝症候群與三高問題密切相關,陳柏蒼醫師表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導致腦中風、心肌梗塞,或周邊動脈阻塞等心血管事件,可能造成嚴重併發症,甚至死亡。

代謝症候群常讓人三酸甘油酯 TG 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 偏低,因為腰圍超標時,堆積的是不健康的脂肪,這些不健康的脂肪容易有脂肪酸游離,過多的游離脂肪酸會使肝臟產生過多三酸甘油酯,因此 TG 會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 偏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 偏高,並導致胰島素阻抗,造成血糖異常。

混合性高血脂,不能顧此失彼

代謝症候群逐漸惡化之後,除了造成糖尿病,還會伴隨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患的高血脂往往是混合性血脂異常,除了注意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還要注意三酸甘油酯 TG。陳柏蒼醫師說,臨床上會希望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 控制好,而且三酸甘油酯 TG 也不可忽視。因為三酸甘油脂太高,會產生急性胰臟炎,亦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所以都必須注意,才能避免後續嚴重的併發症。

控制高血脂必須從飲食、運動、藥物著手。飲食方面要少吃油炸物、精緻澱粉、甜食、糖飲等,陳柏蒼醫師說,因為過多精緻醣類進到我們體內,會轉化成三酸甘油酯。另外,喝酒一定要適量,酒精過度攝取量也會加重三酸甘油酯產生。

運動方面,每週至少要有 5 天運動達到中等強度,持續 30 分鐘,可搭配有氧運動與肌力訓練,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並循序漸進。

針對高血脂病人,一般會先嘗試飲食、運動控制三個月。若依然無法達標,便會建議使用藥物控制,目前已有多種藥物可以使用,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狀況選用合適的藥物。由於糖尿病患者屬於高風險族群,除了生活型態的調整,應該盡早用藥。

控制膽固醇,留意蹺蹺板效應

使用藥物控制膽固醇時,經常會發現蹺蹺板效應,陳柏蒼醫師解釋,因為在代謝過程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 與三酸甘油酯 TG 是上、下游的關係,所以在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 下降時,三酸甘油酯 TG 會有上升的情形,類似蹺蹺板,所以被稱為「蹺蹺板效應」。

三酸甘油酯 TG 過高時,會使急性胰臟炎的風險上升,陳柏蒼醫師提醒,在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 時,也需要小心監測,預防三酸甘油酯 TG 過高。

為了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 和三酸甘油酯 TG 都控制好,醫師會適時調整藥物,在狀況許可時,會選擇合併型藥物,幫助血脂達標,以解決兩個相反的問題,而且方便性較高,也能提升患者服藥的順從度,治療上較容易成功。

貼心小提醒

代謝症候群是重要健康警訊,一定要盡快調整生活型態,做好飲食控制,並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陳柏蒼醫師叮嚀,三酸甘油酯 TG 過高將導致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 偏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 偏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現在的藥物很多樣,能夠幫助血脂達標,在控制膽固醇時,可能出現蹺蹺板效應,因此要小心監測三酸甘油酯 TG,並適時調整藥物。

高血脂是不容輕忽的慢性病,在控制達標後還是要按時服藥,才能降低中風、心肌梗塞的風險!

1

1
0

文字

分享

1
1
0
糖尿病治療方針——良好醫病溝通,幫助血糖達標
careonline_96
・2022/08/18 ・2666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剛確診糖尿病的時候,對於糖尿病很陌生。雖然有試著控制飲食,但是血糖依然不穩定。」 65 歲的模範糖友翁女士說,「每次回診,我都會把關於血糖的問題提出來跟醫師討論,不管是飲食、運動或藥物,醫師都能幫忙解答疑惑。我也遵照醫師、衛教師的指示,按時使用藥物並調整飲食、運動、生活型態,漸漸把血糖控制好。」

「一開始認為血糖降下來就可以不用再吃藥,直到經醫師與衛教師解說後才了解,正是因為有藥物發揮作用才能穩定控制血糖,貿然停藥會讓血糖再度失去控制,讓先前的努力付之一炬。」翁女士分享,她參與醫院的糖尿病衛教諮詢已經累積 12 年,從一開始對糖尿病的一知半解,到現在逐漸累積豐富糖尿病資訊,面對血糖治療也更加得心應手,每次回診檢查,糖化血色素都能維持在 6.5% 以下,更沒有發生過任何併發症!

「請不要害怕,有問題就要提出來和醫師、衛教師討論。了解藥物對身體的幫助、血糖監測的重要性、飲食的內容,都可以幫助血糖達標。」翁女士說,「糖尿病衛教學會推出的糖尿病智慧好幫手 LINE 聊天機器人對我的幫助也很大,只要有什麼問題或不了解的地方,隨時都可以點進去看,找到正確的資訊。」

翁女士強調,「依照醫師的說明服藥、飲食,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並定期篩檢預防併發症,做個快樂的控糖人也可以很簡單!」

良好醫病溝通,幫助血糖達標

現代醫學科技進步,藥物研究發展迅速,陸續有許多不同機轉的糖尿病藥物出現,讓糖尿病治療選擇多元化。奇美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楊純宜醫師指出,以往的治療大多是由醫師決定,直接開立藥物,但是隨著民眾知識水準提升,加上電腦、手機的普及,糖友可以從網路上查到許多跟糖尿病相關的資訊還有治療方式,使醫病溝通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因為糖友容易受到不實資訊、傳統觀念的影響,而對藥物產生疑慮,進而影響用藥行為,需要雙方充分溝通、釐清。

診間確實常常遇到病人本身或家屬,不接受醫師的建議或是溝通不良,楊純宜醫師說,因為網路、廣播、電視的不實廣告非常多,導致患者尋求偏方,而錯過治療時機,甚至造成嚴重心血管、腎臟等併發症。透過良好的醫病溝通,患者才能了解糖尿病的治療目標,除了血糖達標外,也要重視相關併發症,例如心臟、腎臟、血管等問題。

導致醫病溝通不良的因素非常多,楊純宜醫師說,有時候是醫師比較強勢,導致病人抗拒或不敢發問,有時候是病人接收到錯誤的觀念或資訊,另外在新冠肺炎 COVID-19 疫情期間,很多患者不敢到醫院,都會造成醫病溝通的問題。

「從剛診斷糖尿病開始,我們就要給予正確的治療觀念,提醒他們不要聽信一些誇大、不實的資訊。」楊純宜醫師說,「許多錯誤的資訊會宣稱治癒糖尿病,事實上糖尿病就是要長期控制,第一個是飲食控制,飲食控制對糖尿病的治療非常重要;第二個是生活型態的改變,例如減重、戒菸、戒酒;第三個是規則運動;第四個是按時用藥。如果合併其他相關疾病,例如高血壓、高血脂、腎臟病、心臟病等,也要加以控制。」

因為需要多方面介入,無法單靠醫師來完成,必須許多專業的參與,包括營養師、衛教師、藥師,甚至其他科的醫師,如腎臟科、心臟科、復健科、神經科等。醫療團隊會根據每位患者狀況與需求,提供適切的協助,達成更好的溝通。

積極控糖,保護腎臟

糖尿病人最害怕的併發症就是洗腎,所以常常會有病急亂投醫的現象,楊純宜醫師說,坊間、網路、電台常推銷一些宣稱可以護腰子的祕方。但是自行服用來路不明的藥反而可能導致腎功能急速惡化,得不償失。

糖尿病腎病變是很多糖友面臨的問題,楊純宜醫師說,隨著醫學進步,目前已經有許多糖尿病藥物可以在不造成腎臟負擔的狀況下,幫助腎臟功能不好的病患穩定血糖。藉由醫病溝通了解病人需求,提供正確的訊息,並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式,其實相當重要,楊純宜醫師提到,各醫院都有製作相關說明書,可以幫助病人理解,降低他們對於治療糖尿病的抗拒,達到更好的控糖成效。

「醫病溝通確實是可以改善病人對於糖尿病治療的許多疑慮,」楊純宜醫師分享,「門診有位病人,血糖一直都控制得不穩定,經過深入的溝通,我們才知道,病人誤以為吃血糖藥會傷害腎臟,所以就自行減藥。我們就跟他說明,其實糖尿病控制不良才更容易使腎功能惡化,甚至洗腎。台灣洗腎的病人中,主要便是血糖控制不良造成的糖尿病腎病變。病人了解到血糖控制的重要性,願意配合藥物治療改善血糖,他的腎功能也較為穩定。」

台灣已經有兩百多萬糖友,受限於看診時間,醫師可能沒辦法做長時間衛教,所以需要衛教師的協助。楊純宜醫師,糖尿病衛教學會也有推出「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 聊天機器人,能夠及時回覆病人疑問,提供正確資訊,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新冠肺炎 COVID-19 疫情,很多病友不願意長時間留在醫院,使得數位工具更加重要,能夠發揮更大的幫助。

糖友提問:如果發生高血糖的時候,建議處理的方式是什麼?

糖尿病的治療目標包括飯前血糖、飯後血糖、以及糖化血色素,楊純宜醫師說,由於每個患者的年紀、本身有的其他慢性疾病皆不相同,控糖目標會略有差異。臨床上是採取個人化,漸進式的降糖目標,配合相關併發症的風險管理,這樣才是比較周全的糖尿病照護。

糖友們最好養成監測血糖的習慣,若發生高血糖或低血糖的狀況,要檢視飲食的內容與分量。楊純宜醫師提醒,血糖藥一定得按時使用,才能幫助血糖穩定。運動的強度、時間也都會與血糖有關。

維持規律的用藥、飲食、運動、生活習慣,對糖友非常重要。如果血糖還是起起伏伏,便要考慮到可能是藥物本身問題,要盡快回診與醫師討論喔!

所有討論 1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隱形眼鏡不只是矯正近視,還可以即時監測血糖濃度
活躍星系核_96
・2019/06/10 ・192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51 ・八年級

  • 高翊賢、冷明翰、童筱妍、蘇琬婷、葉曜華

隨著血糖浮動的心情,靠它終於可以舒緩了

號外!號外!大家照過來喔~這款超酷的智慧型隱形眼鏡,不僅輕、薄、短、小,結合了時下最新科技,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更是個福音。

憑什麼這樣說呢?就憑它能即時並無痛的監測淚液中的葡萄糖濃度,讓人們不需要時時刻刻擔心在進食或是運動時,可能造成的血糖劇變。糖尿病患者也不用再為了測血糖而挨針受罪了。這款能夠偵測淚液裡葡萄糖濃度的隱眼,除了使用非侵入性的方式外,也不再需要透過鏡片和笨重的儀器連結才能測得數據,可說是方便了不少。

南韓科學家創新設計,突破舊有智慧隱眼的困境

其實利用隱形眼鏡作為偵測器並非新想法。在 2014 年一月,Google便宣布要研發「Google Contact Lens」,希望能透過淚液監測葡萄糖濃度。但最大的問題在於,融合了電子元件的智慧隱眼,其不透明、硬度高的元件不僅會影響視野,隱眼也容易變形而損壞。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來自南韓蔚山國家科學技術學院(UNIST)及成均館大學的研究團隊,提出了新型智慧隱眼的構想,並於今年一月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中。此隱眼(如下圖A)整合葡萄糖偵測器、LED顯示像素以及無線電力傳輸系統,利用LED視覺化即時的血糖濃度,便不需要額外的裝置了!

圖A  隱形眼鏡結構示意圖。天線:接收交流訊號;整流器:將交流訊號轉換為直流;葡萄糖偵測器:偵測淚液中葡萄糖濃度;LED顯示像素:即時顯示淚液中葡萄糖濃度。圖/ Park et al, 2018

利用混合結構與折射率的配合,避免傷害並提供更清晰的視野

針對電子元件容易損壞的問題,研究團隊改良了部分隱眼的結構:

將電子元件置於加固基板(reinforced islands),天線及電路則置於彈性層(elastic substrate)中。加固基板鑲嵌入彈性層,形成混合結構(hybrid substrate)。(如下圖B)

當隱形眼鏡形變時,彈性層會吸收受力,將電子元件保護在加固基板中,便解決了元件容易損壞的問題,也增加了隱眼的壽命及穩定性。

圖B  混合結構:隱形眼鏡被拉伸時,彈性層也隨之擴大,但加固基板仍維持原狀,保護其中的電子元件不受影響。圖/ Park et al, 2018

其中,加固基板是由光感化合物聚合(photo-patternable polymer)所形成;彈性層則選用軟式隱眼的常規材料──矽膠彈性體。研究團隊最大化彈性層的面積,以提供更高的透氧性,避免智慧隱眼對使用者的傷害。

針對視野的清晰度的改善,研究團隊從兩方面著手:

第一,利用銀奈米纖維製作天線及電路。這種材料相當透明,不會遮蔽使用者視野,同時具有出色的延展性,可以降低使用者眼睛的異物感。

第二,研究團隊使用折射率相仿的加固基板與彈性層製作隱眼,避免因折射率差異造成的光線散射,藉此降低霧度,讓視野更清晰。(如下圖C)

圖C  將折射率差異不同的混合結構置於相機前拍攝照片。左為折射率差異低的影像,視野清晰;右為折射率差異高的影像,視野模糊。(點圖放大)圖/ Park et al, 2018

隱眼中的偵測器:即時提醒血糖濃度異常

要了解葡萄糖偵測器,先來看看反應式:

Glucose + O2 → H2O2 + Gluconolactone

偵測器中的氧化酶,可以氧化淚液中的葡萄糖。產生的過氧化氫再被分解,生成的氧、質子與電子會影響偵測到的電阻,藉此監控葡萄糖濃度。為了避免偵測器因過氧化氫累積而變得不敏感,研究團隊更將過氧化氫酶置於偵測器中,即時分解過氧化氫,讓偵測器的靈敏度可以維持,不出現延遲的狀況。

因此只要眼睛正常分泌淚水,眨眼時便能將淚液收集於隱眼中,利用非侵入性的方式持續偵測淚液中的代謝物。而此團隊設計的隱眼,在正常情況下,綠色的 LED 顯示器會一直亮著;但若葡萄糖濃度超過閾值,則會關閉 LED 顯示,提醒使用者血糖濃度異常。

圖D  淚液中葡萄糖濃度高於閾值時,LED顯示像素關閉。圖/ Park et al, 2018

此外,這款隱眼可透過無線的操作穩定其溫度,不會突然加熱傷害使用者的雙眼,以確保穿戴者眼睛的安全。此團隊的研究中,也有使用活兔進行活體測試,證明其無明顯的不良影響。

儘管淚液葡萄糖濃度與血液葡萄糖濃度的關係還有待更近一步的研究,但這款智慧隱眼,仍為醫學臨床領域與物理新科技的結合譜出了新的樂章,希望能夠無線、持續、非侵入性地監測生理狀況,同時可用以偵測有關眼睛或是其他疾病的生物標誌物,也提供了應用在其他領域的可能性,像是擴增實境(AR),或是透過鏡片來投藥,避免使用者可能忘記吃藥的麻煩。

參考文獻

文章難易度
活躍星系核_96
752 篇文章 ・ 105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