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一個頭兩種痛?那些年我們頭很痛

MedPartner_96
・2019/01/30 ・3819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23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頭痛頭暈是幾乎每個人都曾經歷過的問題,發作起來真的讓人很不舒服。以最常見的一種頭痛類型「張力型頭痛」來說,在一些研究中指出,一年的盛行率甚至可以高達 8 成!也就是說,全台灣一年可能有超過 2000 萬人都曾發生過頭痛的問題,而且這個問題還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在研究中也發現,女性朋友發生頭痛的機率( 88% )比起男性( 69% )要高出許多。

頭痛在多數的狀況下,是不會有大問題的。但在一些少數的狀況下,頭痛可能與中風、腦膜炎、腫瘤、顱內動脈瘤…等可能致死的疾病有關,所以在媒體報導中,你常會看見一些像是「頭痛勿輕忽, XX 歲年輕人頭痛後竟死亡」這類的標題。

大家看了這類的新聞可能會很緊張,但這類問題畢竟是少數,而且通常會伴隨特殊的症狀。今天團隊醫師將藉由這篇文章,完整讓你了解常見的頭痛原因有哪些?什麼狀況下可以嘗試自我緩解?什麼時候應該考慮就醫?甚至是應該立刻就醫?以後自己或身邊的人發生類似的狀況,就有個判斷的依據囉!

但如果你是因為文案寫不出來而頭痛,就不在這次討論範圍內囉。圖/pixabay

頭痛原因有哪些?有什麼症狀表現?

要了解頭痛,我們得先了解痛覺是怎麼產生的。一般來說,當棒子意外擊中頭部時,人體皮膚表層的疼痛接收器,就會收到被敲打的訊息,經過許多神經細胞的傳遞,最後將訊息傳至大腦感覺皮質,就會產生疼痛的感覺。但頭痛跟這種棒子敲到頭的狀況不太一樣,事實上可能有更複雜的機制,至今科學研究仍沒辦法完整解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被棒子被敲到這樣的頭痛以外,頭痛基本上分為兩大類。一種是找不到特殊疾病所引起的頭痛,我們稱為原發性頭痛 (primary headache)。另一種是因為明確的其他疾病,所導致的頭痛,我們稱之為次發性頭痛 (secondary headache)。

目前我們還找不到明確的機制,可以完整解釋原發性頭痛是如何產生的,但有部分研究推測,原發性頭痛可能與頭頸部的肌肉酸痛腦內血管或神經細胞出現異常有關。

頭痛發作的原因有很多,大部分不是由其他疾病所導致的,這類頭痛醫學上通稱為原發性頭痛 (primary headache)。根據頭痛表現及發作位置的不同,可分為張力性頭痛、偏頭痛、叢發性頭痛三大類型:

  1. 張力性頭痛:為最常見的頭痛類型。症狀表現比較輕微,患者的頭部兩側常有像被繃帶緊緊綑綁的疼痛感。活動身體時,症狀通常不會加劇
  2. 偏頭痛:7 成的偏頭痛患者會感覺頭部單側鈍鈍的疼痛 7 ,常因為活動頭部、強烈光線及聲響而使頭痛加劇。一般會伴隨噁心嘔吐、畏光、視覺異常等症狀。
  3. 叢發性頭痛:急劇的疼痛一開始會從眼眶或太陽穴的位置發作,接著再轉移到頭部一側。該頭痛程度較前二者嚴重,沒辦法靠休息來緩解,通常會伴隨臉色蒼白、臉部盜汗、鼻塞或眼睛流淚等症狀。

此外,如果是由中風腦膜炎顱內動脈瘤一氧化碳中毒等疾病引起的頭痛症狀,我們稱之為次發性頭痛 (secondary headache)。這類型的頭痛不是單純緩解症狀就行了,若不及時處理疾病病兆,可能會出現危及生命的併發症。

圖/Medpartner 提供

看到這裡,你也許會擔心自己的頭痛,會不會是可能產生致命風險的次發性頭痛。不過別太擔心,因為大部分的頭痛屬於症狀較輕微的原發性頭痛,通常可以用以下介紹的多種方式加以緩解。如果真的很擔心是次發性頭痛,在文章末段我們有整理了注意事項,可以自行比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頭痛有什麼緩解方法?可以吃藥解決嗎?

上述三種原發性頭痛類型當中,張力性頭痛是最常見的一種,可在長時間內反覆發作,嚴重打亂日常生活的節奏。張力性頭痛可能由肌肉酸痛腦內血管及神經細胞異常,以及長期壓力所引起的。不過我們可以依照各個不同可能的誘發原因,來做出相對應的緩解方法。

【肌肉緊繃酸痛】

長期姿勢不良,或頭頸部同一姿勢維持過久,這些情況可能會導致肌肉容易緊繃及酸痛,進而引發頭痛症狀。可藉由調整姿勢、按摩肌肉、熱敷的方式加以緩解。

  1. 調整姿勢:身體處於坐姿的狀態下,應避免頭部過度前傾(不要當低頭族)彎腰駝背,以及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活動一下頭部及雙肩來遠離肌肉僵硬及疼痛的問題。
  2. 按摩肌肉:用不會產生疼痛的力道來按摩頭部後側頸部肩部來紓解緊繃的肌肉。
  3. 熱敷:利用瀝乾後的熱毛巾來熱敷,或按壓肌肉痠痛的部位。

【腦內血管及神經細胞異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攝取過量的咖啡因及酒精會使腦內血管及神經細胞出現異常,可能會讓大腦對頭部的感覺變得更敏感、微小的痛覺被放大,進而引發了頭痛的症狀。

  1. 減少咖啡因的飲用:少量的咖啡因可以使血管收縮以達到止痛的效果,但飲用過量咖啡因(每天超過 2 杯咖啡)的話9 ,容易產生咖啡因戒斷的症狀,其中包括了頭痛、容易疲倦、精神難以集中等等。
  2. 遠離酒精飲料:酒精可能會影響腦內神經傳導的正常運作,進而引發頭痛、失眠、噁心嘔吐等症狀。

【長期壓力】

長期壓力可能引發頭痛外,還會增加罹患胃食道逆流胃潰瘍的機會。建議可以透過冥想、心理諮商或適時放假休息等方式,以舒緩生活所帶來的壓力,守護自己的身心健康。

在藥局購買止痛藥該注意的事

除了上述提到的緩解方法,在一般藥局購買止痛藥也是緩解頭痛的方法之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選擇止痛藥的第一步驟是先查看藥物所含的成分,頭痛患者可以先選擇不含咖啡因成份且副作用相對較少的乙醯胺酚( acetaminophen ,常見商品名:普拿疼。),除非醫師或藥師有特別建議可嘗試其他種類或複方的止痛藥3

此外每一種止痛藥的成分在劑量上有所不同,購買這類成藥時請務必向藥師確認藥物有什麼副作用?符不符合自己當前的症狀?服藥時需遵循藥盒上的指示來用藥,不要因症狀尚未改善而擅自增加藥物劑量,這樣不只容易產生藥物的副作用,而且可能對肝、腎功能造成負面影響,反而危害自己的健康哦!

如果是一般原發性頭痛,依上述方式緩解頭痛,照理說是不用去看醫生的。但相反的,頭痛伴隨某些症狀時,是必須特別注意的,萬一不小心耽誤的話,可能會出現嚴重的併發症。為了防範未然,接下來我們要教你如何分辨什麼症狀可考慮就醫檢查,以及什麼症狀需要立即就醫

每一種止痛藥的成分在劑量上有所不同,購買這類成藥時請務必向藥師確認藥物有什麼副作用?圖/pixabay

頭痛什麼時候要看醫生? 

較輕微的頭痛,大部分可以透過改善生活習慣,或服用成藥的方式來緩解。但如果出現以下症狀時,可考慮就醫,讓醫師評估後,進行適合的檢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頭痛加劇難以緩解
  • 持續發高燒(體溫超過攝氏 38 度,需評估病毒或細菌感染的風險)
  • 耳鳴(需要評估是否因為過敏或鼻竇炎所導致)
  • 視覺異常變化(可能是腫瘤、偏頭痛或青光眼等疾病造成)

要特別提醒的是,需要開立哪些檢查,醫師會針對你的症狀以及理學檢查結果,進行綜合評估。不是每個人都需要腦部斷層或核磁共振。在不需要這些檢查時,硬要做檢查,不只是醫療資源的浪費,也同時讓自己暴露於過多的放射線風險中。

但有些頭痛可能會產生嚴重併發症,甚至是致命的,這種狀況下就不可不慎。某些疾病如中風、急性腦膜炎、顱內動脈瘤,都可能出現頭痛的症狀,但同時也常併發其他症狀,因此我們必須學會辨識這些頭痛以外的症狀特色,才能避免嚴重的風險。當出現以下疾病症狀時,患者就有必要立即就醫:

  • 中風:臉部表情不對稱(微笑時嘴角一側較低,嘴歪)、單側手臂無法舉起、說話突然變得不清不楚
  • 顱內動脈瘤破裂:劇烈頭痛、噁心嘔吐、頸部僵硬、視力模糊、意識不清
  • 急性腦膜炎:初期可能會出現頭痛、頸部僵硬發燒的症狀
  • 癲癇發作:四肢不由自主抽動、意識狀態改變
圖/Medpartner 提供

幾乎每個人一生當中,都會經歷過頭痛所帶來的困擾。頭痛如果不去設法緩解,單靠意志力忍耐,其實是沒有必要的。因此,透過改善生活習慣、保持身心愉快,在真的需要時正確使用藥物等方式來緩解頭痛,可以讓頭痛這個問題對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也別忘了牢記上面幾個必須「立刻就醫」的症狀,也許在某一天,會幫助到自己,或者是救了身邊的人一命也說不定。

參考資料

  1. Mayo clinic: Tension headache
  2. Medscape: Tension headache
  3. Uptodate: Patient education: Headache treatment in adults (Beyond the Basics)
  4. Uptodate: Tension-type headache in adults: Pathophysiology, clinical features, and diagnosis
  5. Uptodate: Tension-type headache in adults: Acute treatment
  6. Uptodate: Tension-type headache in adults: Preventive treatment
  7. Uptodat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on headache syndromes
  8. Gary D. Carr. Alcoholism: A Modern Look at an Ancient Illness. Primary care : clinics in office practice. Volume 38, Issue 1, March 2011, Pages 9-21.
  9. Bertil B. Fredholm, Karl Bättig et al. Actions of Caffeine in the Brai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Its Widespread Use. Pharmacological Reviews March 1999, 51 (1) 83-133
文章難易度
MedPartner_96
49 篇文章 ・ 16 位粉絲
一位醫師用一年時間和100萬,夢想用正確醫美和保養知識扭轉亂象的過程。 Med,是Medicine,醫學的縮解。Med 唸起來也是「美的」。我們希望用醫學專業,分享更多美的知識。Partner則是我們對彼此關係的想像。我們認為醫師和求診者不只是醫病關係,更應該是夥伴關係。 如果您也認同我們的理想,歡迎和我們一起傳播更多正確的醫美知識。 我們的內容製作,完全由MedPartner專業醫療團隊負責,拒絕任何業配。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短暫性腦缺血是即將中風的警訊!症狀消失也別掉以輕心!
careonline_96
・2024/01/10 ・2247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50 多歲的王先生在用餐的時候,突然右側肢體無力,而被送到急診室。

「醫師,我剛剛連筷子都拿不起來。」患者動了動手臂說,「不過現在已經好多了。」

「當時還有其他不舒服嗎?」醫師問。

「好像沒有其他不舒服。」患者搖搖頭,接著問,「請問這是小中風症狀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目前的檢查看起來,應該是俗稱的小中風。」醫師說,「由於接下來發生中風的風險很高,所以建議使用兩種抗血小板藥物來降低中風的風險[1]。」

一般常聽到的「小中風」指的是短暫性腦缺血(或稱暫時性腦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吳秀娟醫師表示,患者會出現類似中風的症狀,例如肢體單側無力或麻木、口齒不清、失明等。相關症狀可能持續幾分鐘至幾個小時,並於 24 小時內完全恢復[2]

「短暫性腦缺血是即將中風的警訊!」吳秀娟醫師說,「約有 1/3 的短暫性腦缺血患者會發生中風,尤其在短暫性腦缺血發生後 48 小時內的風險最高[3]。有研究指出,在短暫性腦缺血發生後 1 週內,中風復發的機會高達 10% [4]。」

短暫性腦缺血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心房顫動、抽菸等[5]。如果出現短暫性腦缺血的症狀,一定要盡快就醫,即使症狀自行消失,也不能掉以輕心。吳秀娟醫師說,很多人對短暫性腦缺血較沒有概念,出現短暫症狀時,可能會懷疑自己是太累了或是出現幻覺,而錯過治療的時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請大家要記住「FAST」口訣,「F」是 Face,患者可能出現臉部不對稱如嘴角下垂、眼皮下垂;「A」是 Arm,患者會肢體無力,無法維持兩隻手臂在平舉的狀態;「S」是 Speech,患者說話會變得含糊不清、胡言亂語,可能無法聽懂別人說的話;「T」是 Time,請務必把握時間,立刻送醫[6]

採用雙抗治療,預防二次中風

發生短暫性腦缺血後,即使症狀消失,也必須接受治療,以降低二次中風的風險。吳秀娟醫師說,短暫性腦缺血的患者會在急性期馬上使用抗血小板藥物,除非有不能吃藥的理由。根據台灣腦中風學會治療指引,非心因性高風險暫時性腦缺血(ABCD2 score ≥ 4)或急性輕微缺血性腦中風(NIHSS ≤ 3)發作 24 小時內,會使用雙重抗血小板治療,也就是阿斯匹靈搭配另一種抗血小板藥物,至少 21 天[7]

抗血小板藥物能夠避免血小板凝集,雙抗治療是使用兩種不同機轉的抗血小板藥物,進一步避免血栓形成。

針對短暫性腦缺血患者,目前台灣的健保並未給付雙抗治療。吳秀娟醫師說,不過患者大多願意自費使用第二種抗血小板藥物,畢竟二次中風可能造成更嚴重的損失,例如失能、甚至死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中風其實等同於中風!雖然小中風症狀持續時間很短,但仍有很高的風險會出現二次中風,千萬不可輕忽。」吳秀娟醫師說,除了積極接受治療外,日常生活中請務必好好控制血壓、血糖、血脂,飲食方面要少油、少鹽,最好維持理想體重、規律運動、正常作息,請務必戒菸、避免過度飲酒。藥物治療與非藥物的治療,都同等重要!

筆記重點整理

短暫性腦缺血會出現類似中風的症狀,例如肢體單側無力或麻木、口齒不清、失明等。相關症狀可能持續幾分鐘至幾個小時,並於 24 小時內完全恢復[8]

約有 1/3 的短暫性腦缺血患者會發生中風,尤其在短暫性腦缺血發生後 48 小時內的風險最高[9]。有研究指出,在短暫性腦缺血發生後 1 週內,中風復發的機會高達 10% 。

發生短暫性腦缺血後,即使症狀消失,也必須接受治療,以降低二次中風的風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台灣腦中風學會治療指引,非心因性高風險暫時性腦缺血(ABCD2 score ≥ 4)或急性輕微缺血性腦中風(NIHSS ≤ 3)發作 24 小時內,會使用雙重抗血小板治療,也就是阿斯匹靈搭配另一種抗血小板藥物,至少 21 天 。

  • 了解更多心血管疾病用藥知識與風險,前往問診便利貼

參考資料

  1. 2022 台灣腦中風學會非心因性急性急性缺血中風的抗血小板藥物治療更新指引
  2.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3. Siket MS, Edlow J.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n evidence-based update. Emerg Med Pract. 2013;15(1):1-26.
  4. Rothwell PM, Giles MF, Chandratheva A, et al. Effect of urgent treatment of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and minor stroke on early recurrent stroke (EXPRESS study): a prospective population-based sequential comparison. Lancet. 2007;370(9596):1432-1442. doi:10.1016/S0140-6736(07)61448-2
  5.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6.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TIA). NHS
  7. 2022 台灣腦中風學會非心因性急性急性缺血中風的抗血小板藥物治療更新指引
  8.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9. Siket MS, Edlow J.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n evidence-based update. Emerg Med Pract. 2013;15(1):1-26.

討論功能關閉中。

careonline_96
448 篇文章 ・ 270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心房顫動治療目標,預防中風切勿擅自停藥!
careonline_96
・2023/06/22 ・2062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醫師,我的手錶有偵測到心房顫動耶!請問這是代表什麼意思呢?」王伯伯掏出手機打開心電圖紀錄。

「你有感到不舒服嗎?」醫師問。

「有時候會覺得心悸,有點頭暈。」王伯伯想了想,憂心地問,「聽說心房顫動會中風,接下來該怎麼辦?」

穿戴裝置愈來愈普及,經常都有民眾因為被偵測到心房顫動而就醫。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臟內科廖英傑醫師解釋,我們的心臟有心房跟心室,心房顫動是心房出現很多不正常的放電,使心房無法正常收縮,並影響到心室收縮的速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正常時,心房只有一個點在放電,刺激心臟肌肉收縮。廖英傑醫師指出,如果心房同時有多個點在放電,便沒辦法正常收縮,造成心房裡的血液流動較差,而有可能形成血栓。當血栓隨著血液流出心臟,便可能塞住血管,造成腦中風[1]、心肌梗塞[2]、腸中風[3]、肢體中風[4]等嚴重併發症。

「心房顫動的症狀差異很大,每個病人都不太一樣。」廖英傑醫師說,「可能完全沒有感覺,也可能感到胸口悶、心跳快、疲倦、頭暈目眩、喘不過氣[5]。甚至有些患者只要心房顫動發作,就很不舒服,而需要到急診室。」

心房顫動的可能原因很多,年齡是很重要的因素。廖英傑醫師說,高血壓、抽菸、肥胖、心衰竭、心血管疾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等,都跟心房顫動有關係[6]

只要有心房顫動,無論是持續發作,或是偶爾發作,都會提高中風的風險。廖英傑醫師說,即使是以前有發作,現在控制很好,心房都沒有再亂跳的病人,中風機會還是偏高。所以一旦發作過心房顫動,就必須用預防中風的角度來思考,接受適當的治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預防中風是最重要的治療目標!

心房顫動最重要的治療目標就是預防中風,無論現在是否有心房顫動,或是心房顫動發作頻率的高低,都必須要預防中風。當中風的風險偏高,就建議使用抗凝血劑來做治療[7]。廖英傑醫師說,「因為年紀大的患者較多,所以大部分心房顫動的病患,都建議要吃抗凝血劑,來預防中風的發生。」

廖英傑醫師指出:「曾經有患者在接受心房顫動的治療後,就很少發作,患者便自己把抗凝血劑停掉,結果停藥之後沒多久就中風了。病患一直說他很後悔,不應該自己停藥,但是已經無法挽回。」

另一個治療目標是讓心房顫動盡量不要發作,降低發作頻率,提升患者生活品質。醫師會根據患者的共病、心臟功能等狀況,選擇合適的抗心律不整藥物,以協助患者恢復正常心律,或考慮電燒治療、冷凍消融術。

現階段也有副作用相對低的抗心律不整藥物,心房顫動患者要依照指示按時服用,不要擅自增加、減少劑量。廖英傑醫師說:「有任何想法都要主動跟醫師溝通,千萬別領了藥不吃,卻又不敢講,而陷入惡性循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都會一再提醒患者,服藥過程中若有不舒服的狀況,要回診跟醫師討論。」廖英傑醫師說,「很多狀況不見得和藥物有關,擅自停藥既無法解決問題,還會增加許多危險。醫師會先釐清狀況,再評估是否需要調整藥物。」

貼心小提醒

心房顫動的發生與心房組織退化有關,可能造成心悸、胸悶、頭暈、無力、喘不過氣等症狀,但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廖英傑醫師提醒,即使心房顫動不常發作,中風的風險仍然持續存在。當患者一旦發生過心房顫動,就必須考慮中風的預防。

在使用抗凝血劑或抗心律不整藥物時,如果有任何問題,都要與醫師討論,擅自停藥會非常危險喔!

參考資料

  1. Alshehri AM. Stroke in atrial fibrillation: Review of risk stratification and preventive therapy. J Family Community Med. 2019;26(2):92-97.
  2. Violi F, Soliman EZ, Pignatelli P, Pastori D.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ppraisal of Pathophysiologic Mechanisms. J Am Heart Assoc. 2016;5(5):e003347. Published 2016 May 20.
  3. Bala M, Kashuk J, Moore EE, et al. 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guidelines of the World Society of Emergency Surgery. World J Emerg Surg. 2017;12:38. Published 2017 Aug 7.
  4. Spanos K, Athanasoulas A, Argyriou C, Vassilopoulos I, Giannoukas AD. Acute limb ischemia and anticoag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history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t Angiol. 2016;35(5):510-515.
  5.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 Atrial Fibrillation
  6.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 Atrial Fibrillation
  7. Komen JJ, Pottegård A, Mantel-Teeuwisse AK, et al. Oral anticoagulants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t low stroke risk: a multicentre observational study. Eur Heart J. 2022;43(37):3528-3538.
careonline_96
448 篇文章 ・ 270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