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澆不息的中二魂!從物理年會誕生的動畫電影《重甲機神 Baryon》重磅登場──《泛科幻獎》論壇紀實

旻諭_96
・2018/07/06 ・3220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20 ・七年級

《泛科幻獎》論壇邀請傻呼嚕同盟 Jo-Jo 老師和 ZERO 老師來聊熱血巨大機器人電影《重甲機神 Baryon》如何誕生!圖/TW

科幻是什麼?《泛科幻獎》論壇邀請傻呼嚕同盟 Jo-Jo 黃瀛洲老師和 ZERO 許經夌老師談談科幻題材怎麼應用在動畫製作,告訴你全世界第一部屬於臺灣的科幻動畫——《重甲機神 Baryon》如何誕生,實踐物理阿宅多年來的夢想!

短短兩個月《重甲機神》在 FlyingV 平台上獲331人響應,募得超過1,200,000元,達標率高達221.8%,創下 FlyingV 動畫類募資的最高紀錄。

ZERO 老師:「這個故事要從2007年物理年會開始說起……」圖/TW

全世界第一部誕生於物理年會的動畫電影

故事開始於 2007 年在中央大學舉辦的中華民國物理年會。在這個國內物理學界的大拜拜,其中「大型研究計畫論壇」報告該計畫購買許多大型貴重儀器,包括中子束、同步輻射先進光源、高磁場超導磁鐵等,於是兩個有中二魂的物理學家 AIplus 施奇廷老師和 ZERO 老師就在台下開始夢想:

「ㄟ我們把這些全部湊起來是不是就可以變成一個巨大機器人!」
「如果靠這個來打敗外星人多棒啊!!」
「好!就來做看看!」

Jo-Jo 老師:「你們是認真的嗎?」圖/TW

沒想到十一年後,全世界第一個誕生於物理學會年會,並由兩位物理學家擔任編劇的巨大機器人動畫電影《重甲機神 Baryon》,終於在2018年物理年會上正式亮相!喔不,是……發布「論文摘要!」

〈誕生於物理年會的動畫電影:重甲機神 Baryon 〉
Kip Thorne 根據他在天文物理、重力理論的專業,構思「星際效應」的故事長達二十年,終於在 2014 年與名導演 Christopher Nolan 合作,拍出了一部叫好又叫座的巨片,Thorne 教授更在三年後,榮獲 2017 年的諾貝爾物理獎。雖說相較於 Thorne 與「星際效應」來說是小巫見大巫,不過台灣也有台灣的故事。

其實很多物理學家都是好萊塢的科學顧問!

AIplus 老師論文摘要一開始就拿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Kip Thorne 來嚇大家,他和知名導演 Christopher Nolan 合作的《星際效應》,就是一個根據自己物理上的研究成果來進行創作,穿越「蟲洞」的太空冒險故事。

不只有《星際效應》是物理學家和影視圈的跨界合作,美國國家科學院在 2008 年發起「Science and Entertainment Exchange」計畫,試圖橋接影視圈及科學圈,讓頂尖科學家和好萊塢一起打造強檔科技電影,超級英雄情節吸睛又不失去科學真實性!

這也使得科學界和影視界合作越來越頻繁,像是美國羅徹斯特大學 Adam Frank 教授參與《奇異博士》製作,還有《復仇者聯盟》也找來南加州大學 Clifford V. Johnson 教授來做物理學考證跟科學顧問。

電影《復仇者聯盟》。圖/imdb

從這個趨勢看來,科幻與科學的結合似乎是理所當然的,國外好多電影都有物理學家來助陣,台灣當然也不例外!

科幻的舞台在臺灣——《重甲機神》場景設定

Jo-Jo 老師說,創造《重甲機神》時遇到的第一個困難就是:「為甚麼故事發展在臺灣?」試想,當一個外星人說他想要征服世界、統治宇宙,然後他說他要攻打臺灣。

圖/取自 giphy

你一定覺得這個人是怎麼了??走錯路!!

但身為在臺灣土生土長的人類,當然還是希望故事的舞台發生在臺灣,這個問題該怎麼解決呢?Jo-Jo 老師說,「臺灣是二流國家的最前面,外星人先把一流國家全打敗了,拯救世界的重責大任理所當然就是由臺灣接手了!」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Jo-Jo 老師和 ZERO 老師還特別去查了中華民國的軍力強度:

各國軍力排名列表。圖/2018.6.20 截圖自 維基百科

ZERO 老師說,「如果是合理的外星人,一定是先把最強者幹掉!」從這個軍力強度表來看,第一波打下去當然要把臺灣以上的國家全部消滅!「所以這樣就可以合理的解釋為甚麼故事場景發生在臺灣,因為其他強國全部都死光光了嘛,我們不得不領導這個世界!(笑)」

《重甲機神》的製作剛開始也有向文化部申請圓夢計畫,當時被要求需要加入臺灣的文化要素。

臺灣文化要素是甚麼?101 大樓?原住民?

對 Jo-Jo 老師而言,「臺灣文化要素是海洋,我們是少數幾個被海洋包圍的國家,但我們往往對自己國家周圍的海不了解。」他說,「我們的機器人動畫跟一般的動畫不一樣,你平常看到的機器人的故事場景在天上,或是在宇宙中,在陸地上。我們不要,我們讓他在海裡,因為這最能夠代表臺灣意象。」因此《重甲機神》的故事發展在釣魚台,也可以讓觀眾多認識臺灣附近的海洋。

會把故事場景定在海洋,其實還因為 AIplus 老師和 ZERO 老師這些物理宅覺得,在海底機器人才站的起來(噗哧)

教練阿,我真的好想好想做動畫

確定故事場景就在釣魚台之後,企劃書也隨之誕生!

這就是為甚麼釣魚台有這麼多國家搶著要的原因,因為底下有個鸚鵡螺市啊!!圖/2018.6.20 截圖自 重甲機神 FlyingV募資計畫

《重甲機神》的主要角色海納臺灣人、中國人、美國人和日本人(可謂一部具有國際能見度的動畫片呢!),同時也能從角色名稱中看到不少物理梗,例如「重甲機神」的英文名字「Baryon」就是「重子」;重甲機兵「Proton」是「質子」;重甲機二、三號分別代表「魅夸克」、「奇夸克」;曾任 NASA 物理學家「司空弦」博士的名字來自物理學上的「弦論」。其中 ZERO 老師最特別拿出來介紹的角色:研究助理「朝永航一郎」的名字,是日本物理學家也是諾貝爾獎得主的「朝永振一郎」,和 ZERO 老師喜歡的漫畫家「安永航一郎」的合體!(這組合還真的是物理宅才想得出來)

小時候的愛影響你的一生——《重甲機神》誕生的使命

很多人小時候可能看過《星際大戰》或《星艦迷航記》,從小的夢想就是去 NASA 當太空人。ZERO 老師說,他小時候也是因為《科學小飛俠》決定一生的志向! 因為故事中的反派角色—辛格萊爵士,不但是加州柏克萊大學物理博士,還是「第一名畢業的天才,製造機械鐵獸以征服世界!」這讓小小年紀的 ZERO 老師了解到,原來念物理可以征服世界!(但後來才發現讀物理通常不能征服世界,只變成了兩個隨處可見的阿宅,呵呵。)

鋪梗鋪這麼久到底想說什麼呢?這就回到《重甲機神》誕生的使命了!AIplus 老師和 ZERO 老師在《重甲機神》的論文摘要中說:「近年來選讀理工科系、特別是物理系的人數逐年減少,藉由推出這種富含科技元素的高度娛樂性作品,是否有可能提升本地年輕人選擇理工科系、特別是物理系的興趣呢?」美國人小時候看《星際大戰》,日本人小時候看《鋼彈》,那未來的臺灣小朋友就是看《重甲機神》無誤!

圖/重甲機神 Baryon 臉書粉專封面照片

《重甲機神》身為全世界第一部屬於臺灣的科幻動畫,在製作過程中也是飽受苦難!ZERO 老師說,《重甲機神》企劃書一出來之後,酸民的回應就像衛星一樣趴趴趴趴打下來,公布前導預告片時還有人在貼文底下留言「是美國人為甚麼講話會有台中腔?(噗哧)」經過了這麼多年的努力,《重甲機神》終於在今年成為台中國際動畫影展的開幕片(鼓掌!!)。ZERO 老師也感慨「終於可以坦然的用自己台灣的動漫來教科學了!」

延伸閱讀:





文章難易度
旻諭_96
14 篇文章 ・ 2 位粉絲
大學主修生科,研所跳槽科學教育,目前正努力想要聰明又科學的活著。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鑑識故事系列:用立體動畫呈現分屍遺骸
胡中行_96
・2022/09/19 ・195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一名英國女子失蹤了,警方展開搜索。事件發生前,曾與該女子一同出現的男人,不僅在她失蹤隔天購買地毯,新地毯的下面還殘留血跡。經 DNA 鑑定,是她的血液無誤。於是這個男人和他的夥伴,被以綁架及謀殺的罪嫌逮捕。[1]

接著,警方從兩個相互間隔 25 公尺的棄屍處,找到用黑色塑膠袋包裹的人類遺骸。屍體看起來曾遭火燒,而且可能被動物碰過。當地的醫院初步驗屍,發現缺少胸部、左腿與左腳掌。所幸這些部位於二週後,在上述棄屍地點附近被尋獲。警方將所有屍塊蒐集起來,委託給英國 Warwick 大學的數位掃描與 3D 列印鑑識中心(Forensic Centre for Digital Scanning and 3D Printing),希望他們深入研究。[1]

碎屍萬段的遺骸,該如何拼湊回來?圖/Viktor Forgacs on Unsplash

女子的屍體被兇手碎屍萬段,其中 12 塊帶有骨頭,警方與醫院把後者裝進密封的塑膠盒中,送去大學的鑑識中心。鑑識團隊決定以顯微電腦斷層掃描(micro-computed tomography,簡稱 micro-CT),錄存其未受侵入性檢驗的原貌。[1]一般電腦斷層掃描(簡稱 CT是用不同角度的平面X光攝影,來產出立體的影像;而 micro-CT,則是特別設計來研究直徑 1 mm 到 20 cm 物件的高畫質 CT。[2]

辨識各屍塊的骨骼部位,並逐一編號。圖/參考資料1,Figure 1(CC BY 4.0)

鑑識團隊辨別各屍塊的骨骼部位,例如:顱骨或是頸椎第幾節等;將它們逐一編號;記錄掃描所使用的機器型號、影像處理軟體以及立體像素;並以視覺呈現的方式,描述屍體創傷的位置、尺寸和類型,好比:刮痕或切割等。[1]特別是被害人骨骸的幾個支解點附近,共有 14 處被反覆割傷的痕跡,[1]正是兇手分屍決心的展現。[3]這些都被納入鑑識報告。[1]

標示出創傷的位置。圖/參考資料1,Figure 3(CC BY 4.0)
紅色箭頭處,為反覆切割的痕跡。圖/參考資料1,Figure 2(CC BY 4.0)

Micro-CT 有許多優點:

  1. 在數位檢驗的過程中,能有效率地排除與謀殺、分屍等無關的傷害。[1]比方說,如果有個人在被殺害前,曾經自己意外摔斷腿,骨折的舊傷不應被判讀為兇案證據。
  2. 以 X 光為基礎,包含 micro-CT 在內的技術,能夠分別物質密度。因此,可以用來過濾骨頭上軟組織的影像。檢驗人員沒必要花數週,用物理浸漬法(physical maceration),[1]戴乳膠手套,拿鑷子、手術刀和絲瓜布等工具,剝除骨頭上的組織,並用水清洗。[4]這回團隊僅佔用遺體4天,然後就把它送去殯儀館,明顯減少家屬等候領屍的時間。[1]此外,物理浸漬法有不小心破壞證據的風險,[4]能避免絕對是好事。
  3. 雖然此案屍體的身份是經由 DNA 鑑定,但將來若有其他屍體的 DNA 已遭破壞,依然能經由 micro-CT 的影像比對,拼湊形狀吻合的遺骸碎片。[1]
  4. 在家屬同意下,可將未經侵入性檢驗的屍骨影像完整保存,集中建立資料庫,以便未來研究時搜尋。[1]

不過,沒有一種科技是完美的,micro-CT 仍有其限制:

  1. 從掃描、分析到製作法庭上要用的簡報,團隊還是耗費了大約 10 個小時,而且要訓練過的專業人員才有辦法操作。[1]
  2. 龐大的數據、專業的軟體,以及安全的資料儲存,都得要高階的電腦設備配合。這次的案子之所以有此機會,是基於警方和學術圈緊密的合作關係。換句話說,其他行政區的警政單位,未必能複製此經驗。[1]
在法庭上,以動畫呈現被害人顱骨的各個角度。圖/參考資料1,Figure 5(CC BY 4.0)

這份報告若僅是警方辦案的根據也罷,然而要定二名兇嫌的罪,還必須讓沒有鑑識背景的陪審團理解證據。鑑識團隊為此準備了一組能從各個角度觀看創傷,而且不被其他身體部位遮蔽的 micro-CT 動畫,安插在投影片裡,方便檢方在法庭上,搭配鑑識病理學家的證詞做簡報。相較於直接展示原始的碎屍照片,這種方法既可減輕陪審團的心理負擔,又不至於犧牲關鍵資訊。[1]

最後,在檢警與鑑識團隊合作無間的努力下,二名加害人被以謀殺罪名,判處終身監禁。[1]

  

參考資料

  1. MSc KA, Norman DG, Baier W, et al. (2022) ‘Advantages of micro-CT in the case of a complex dismemberment’.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 67, 3, pp. 1258-1266.
  2. Jay Black.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Accessed on 13 SEP 2022)
  3. Symes SA, Chapman EN, Rainwater CW, et al. (DEC 2010) ‘Knife and Saw Toolmark Analysis in Bone: A Manual Designed for the Examination of Criminal Mutilation and Dismemberment’. The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4. Couse T & Connor M. (2015) ‘A Comparison of Maceration Techniques for Use in Forensic Skeletal Preparations’. Journal of Forensic Investigation, 3 (1): 6.
胡中行_96
149 篇文章 ・ 54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1

5
4

文字

分享

1
5
4
料理系動畫神前激戰鯛魚料理!卻沒告訴你吃魚肝會導致維生素 A 中毒?!
Evelyn 食品技師_96
・2022/03/31 ・3694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 作者/Evelyn 食品技師

《中華一番》小當家與七星刀雷恩為了爭奪傳說中的廚具永靈刀,進行了一場精采的神前刀工對決。雷恩做了 4 道鯛魚料理,分別為「新奇生魚片」以魚背鰭週邊腹筋、尾鰭所做成;「什錦蔬菜紅燒下巴」、「特製清蒸下巴」兩道皆取自魚頭;最後一道則用魚身製成「生魚薄片」,還另外搭配鯛魚高湯 (估計用魚骨熬煮) 做涮涮鍋。

整條魚都沒有浪費任何一個部位,雷恩真是位非常善用食材、減少剩食的優秀廚師。

小當家做的「真鯛大陸圖」一樣也有 4 道料理,分別作出 4 個不同省份的特色,北京使用麵皮包大蔥和魚背肉;四川是採用魚皮包魚身肉油炸,並淋上紅油醬汁;上海是以鯛尾生魚片包蟹黃;廣東則是蠔油時蔬魚肚肉。

不過你注意到了嗎?兩位大廚師都沒有使用到「魚肝」來做料理。

因為魚肝會累積高量維生素A或其他毒素,不適合食用,我國於 2007 年就曾發生過食用笛鯛魚肝臟,導致急性維生素 A 中毒的案例。

中華一番!。圖/IMDb

吃魚肝、吃營養補充膠囊,都發生過維生素 A 中毒!

該事件是世界第一起吃笛鯛魚肝,導致急性維生素A 中毒的案例。有一名年約 40 歲的男子於基隆八斗子漁港購買一種大型笛鯛——濱鯛 (Etelis carbunculus),是體長可達 127 公分的大型魚類。

該男子想以魚肝湯替 4 歲女兒補眼睛,將魚肝煮湯後與女兒共食,結果食用完魚肝 3 至 4 小時後出現噁心、嘔吐、腹部不適、頭痛、眼窩痛、全身痠痛、臉部脫皮及紅斑等急性維生素 A 中毒症狀,就醫後不適症狀便改善[2]。 

濱鯛 (Etelis carbunculus)。圖/台灣魚資料庫

其實不只魚肝,西元 1943 年有北極探險家吃了北極熊肝臟後,出現嗜睡、頭痛 及嘔吐等,隔天出現皮膚脫落症狀,亦是急性維生素 A 中毒症狀之現象[3]

此外,不只有急性中毒,慢性維生素 A 中毒的案例其實較常見,例如香港就發生過,一家庭三姐妹從 2000 年開始每日攝取約 8,000,000 IU[註 1] 的魚肝油膠囊長達 8 年,就醫診斷後三姐妹確認罹患肝肺症候群 (hepatopulmonary syndrome; HPS)[註 2] [4]

明明維生素 A 為人類必需營養素之一,為何還會中毒呢?

脂溶性維生素易累積在體內,過多一樣會中毒!

還是老話一句——「劑量決定毒性」。

因維生素 A 是脂溶性化合物,外觀為呈現淡黃到紅黃色的油狀物質,對空氣及光線敏感。雖有維護視覺功能、維持上皮細胞完整性、維持骨骼生長與細胞生長等許多重要的生理功能。

但其代謝速度慢,不像水溶性維生素可藉由尿液快速代謝排出,所以服用過量很容易累積在體內 (尤其是肝臟),中毒風險便增加。

此外,它並不是一種單一成分,維生素 A (retinoids) 是一個總稱,主要係由視黃醇 (retinol)、視黃醛 (retinal) 與視黃酸 (retinoic acid) 等所構成,為一群具有 β-紫羅蘭酮 (β-ionone) 結構之脂溶性物質,並根據其側鏈終端的官能基的不同而有多種異構型態。

其中「視黃醇」是維生素 A 在食品中為最普遍存在的形式,其分子式為 C20H30O;分子量為 286.46,其他形式的維生素 A 都是透過它經過各種代謝而產生[5]。 

維生素 A 及其衍生物的分子結構圖。圖 / 參考資料 5
維生素 A 於人體中代謝的示意圖,從視黃醇 (retinol) 向右反應,為氧化代謝產生視黃醛 (retinal),視黃醛再氧化代謝成視黃酸 (retinoic acid);從視黃醇 (retinol) 向左反應,為經長鏈脂肪酸酯化產生視黃酯 (retinyl esters),而視黃醛和視黃酯皆可再轉換回視黃醇。圖 / 參考資料 5

而就毒性大小來看,視黃醇、視黃醇酯最具顯著毒性,故一般探討維生素 A 之過量危害、毒性指標,均是指視黃醇、視黃醇酯。

那麼我們日常應攝取多少劑量?而多少劑量又是過量的呢?

注意維生素 A 上限攝取量,中毒還分急性與慢性

根據我國所訂定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及其說明第七版[6],維生素 A 的建議攝取量 (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 RDA) 是以視黃醇當量 (retinol equivalent; RE) 表示,1 RE 等於 1 微克視黃醇,也相當於 3.33 IU[註 1]

一般成人建議攝取量為 500~600 RE / 日,成人上限攝取量 (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s; UL) 為 3,000 RE / 日 (約等於 10,000 IU),所以前面提到香港三姐妹每天吃的劑量,大約是「上限攝取量」的 800 倍,還整整吃了 8 年…

所以建議消費者在購買維生素 A 營養補充品食用時,一定要先確認清楚食品標示上的使用單位及每日建議攝取量喔!

另外,這種維生素 A 食用過量所導致的不適症狀,又可稱為維生素 A 過多症 (hypervitaminosis A),依中毒狀況分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

一、急性中毒

成人短時間內 (數小時或數天內) 攝取維生素 A 超過 500,000 IU 即可能造成急性中毒,幼童則是為攝取超過 100,000 IU。

症狀包括噁心、嘔吐、頭痛、腦脊髓液壓力增大、暈眩、視力模糊及肌肉不協調。

二、慢性中毒

人體每日攝取超過 25,000 IU 持續 6 年以上,或每日攝取 100,000 IU 持續 6 個月以上,即可能導致慢性中毒。

症狀可能會出現畸胎、肝異常、骨質密度改變、脫皮、指甲脆化、口裂、脫髮、發燒、頭痛、嗜睡、易怒、體重減少及嘔吐等[5]

維生素 A 有「建議攝取量」與「上限攝取量」,中毒還分急性與慢性中毒。圖/Pexels

吃太多紅蘿蔔也會導致維生素 A 中毒?

除了認識維生素 A 過多會造成中毒之外,也需要理解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食物會讓我們攝取到維生素 A,主要是分為動物及植物來源。

一、動物來源

主要以視黃酯如棕櫚酸視黃酯 (retinyl palmitate) 的形式存在於動物體內中,包括肝臟、魚肝油、奶油、起士及蛋黃等,食用後可立刻被人體利用。

二、植物來源

可合成維生素 A 的前驅物 (provitamin A),也就是常聽見的類胡蘿蔔素 (carotenoid) 如 β-胡蘿蔔素 (β-carotene),其在小腸或肝臟被轉化成視黃醛才能被人體利用。

類胡蘿蔔素主要存在於深綠色蔬菜、深黃色或橘色之蔬菜及水果當中,如青花菜、菠菜、葡萄柚、胡蘿蔔或南瓜等。

此外,攝取過量的類胡蘿蔔素並不會導致維生素 A 中毒,因為類胡蘿蔔素主要是經小腸內的酵素作用形成視黃醛,不會完全轉化成視黃醇[5]

所以「吃太多紅蘿蔔,會導致維生素 A 中毒」是謠言,短期食用大量動物肝臟,或長期食用高劑量魚肝油、營養補充劑才是造成維生素 A 中毒之主因。

「吃太多紅蘿蔔,會導致維生素 A 中毒」是謠言。圖/Pexels

補充劑服用前應詳閱產品說明,不自行添加劑量

許多人都抱持著多吃維生素,讓身體更健康的觀念,常常服用過量導致不必要的後果。

面對市面上琳琅滿目的營養補充劑,消費者購買前應先瞭解自身所需,並請教專業醫師、藥師或營養師等,完整評估自己的身體狀況,再決定是否要購買。

也要注意不同產品的營養素,會因種類與劑量而有所不同,服用需仔細閱讀產品說明,千萬不要擅自添加劑量。

不過話說回來,幸好雷恩和小當家兩位大廚都沒有料理魚肝給長老評審們吃,不然長老們要是因食物中毒而鬧出人命的話,神前刀工對決直接變成「神前下毒對決」,永靈刀絕對會直接放棄兩位廚師。

註解:

1. 國際單位 (International unit; IU):是用生物活性或生物效價來表示某些維生素、激素、藥物類似的生物活性物質的藥理計量單位。例如食物中含有多種維生素 A 的前驅物 (precursors),在人體內轉化為生物有效性的維生素 A,這些前驅物的活性便可以國際單位表示並比較其效價。

2. 肝肺症候群 (hepatopulmonary syndrome; HPS):診斷的主要三個特徵分別為肝臟疾病、動脈血氧合功能障礙和肺內血管擴張。在肝臟衰竭的患者,其內生性的血管擴張物質增加,進而導致肺血管擴張,氣體交換變差,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和發紺。

參考資料:

1. Muse木棉花,2021。中華一番(舊版小當家) 第31話【囊括四大中華!真鯛大陸圖】

2. 呂曜丞,2012。臺灣大型笛鯛魚之肝臟維生素 A 含量及其肌肉蛋白質電泳分析。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所碩士學位論文。基隆。

3. Rodahl, K. and Moore, T. 1943. The vitamin A content and toxicity of bear and seal liver.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37: 166-168.

4. Lau, V. W. S., Lau, D. C. Y. and Huen, K. F. 2008. Hepatopulmonary syndrome: An unusual presentation of chronic hypervitaminosis A. Hong Kong Journal of Paediatrics 13: 46-52.

5. 黃育琳,2019。以小鼠神經 N2a 細胞模式探討視黃醇之細胞毒性。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所碩士學位論文。基隆。

6.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1。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修訂第七版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DRIs)。

所有討論 1
Evelyn 食品技師_96
23 篇文章 ・ 25 位粉絲
一名食品技師兼食品生技研發工程師,個性鬼靈精怪,對嗅覺與味覺特別敏銳,經訓練後居然成為專業品評員(專業吃貨)?!因為對食品科學充滿熱忱,希望能貢獻微薄之力寫些文章,傳達食品科學的正確知識給大家!商業合作請洽:10632015@email.ntou.edu.tw

1

112
0

文字

分享

1
112
0
遲來的十月新番盤點!藍色時期、古見同學是溝通魯蛇、陰陽眼見子…(上集)
PanSci_96
・2021/11/26 ・2866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泛泛泛科學Podcast這裡聽:

遲來的十月新番終於登場!本集 y 編、A 編聯手出擊,暢聊令人遙想起求學時光的《藍色時期》,劇中描述追夢的掙扎與不甘,讓兩位編輯都頗有感觸;同時,更盤點 《大正處女御伽話》、《古見同學是溝通魯蛇》、《前輩很煩》等「狗糧番」新作讓人小鹿亂撞的看點。

十月的兩部「陰陽眼」題材新作《陰陽眼見子》、《三角窗外是黑夜》,有哪些「男性向福利」讓人大飽眼福?《特斯拉筆記》、《進化果實》等乍看科學題材的作品,又有哪些點值得吐槽?忙於年末工作、期中考的你,也來不及追上月新番的話,這集一次讓你趕上進度!

  • 03:17 獻給藝術追夢者的《藍色時期》

本次的「十月新番」推薦,y 編、A 編主推改編自講談社漫畫的動畫《藍色時期》,描述主角矢口八虎外表雖如不良少年,但實際上是品學兼優的高校生,卻為空乏的校園生活感到焦慮。一日,卻在看見森學姊的美麗油畫後,動念想執起畫筆,考取國立東京藝術大學。原作漫畫作者山口飛翔即是該校畢業生,因此漫畫畫風十分精緻,y 編、A 編也讚許動畫的還原度很高,尤其劇中啟發主角轉變人生方向的油畫畫作,也表現得十分擬真而精細。

  • 07:48 兩位編輯也做過「美術夢」

如同《藍色時期》主角八虎,兩位編輯也都在求學時有過「美術夢」。A 編高中熱愛畫漫畫,曾在班上連載班刊,曾思索想考取藝術相關大學,但因家裡不支持,最終轉而就讀物理系;y 編則受愛畫畫的父親影響,國中考取美術班卻失利。她也提及曾為泛科學創作「泛科娘」的好友,也因對畫畫有高度熱情,從生技公司離職成為全職的創作者。如今已是「大叔年齡」的兩位編輯,更對劇中台詞:「把喜歡的事物當成興趣是大人考慮的事。」心有戚戚焉。

  • 13:14 難以投射「人生勝利組」主角的心境?

兩位編輯在觀賞《藍色時期》,也回想起許多求學時經歷的糾結,與對未來的恐慌不安。y 編亦表示,主角八虎有時太像「人生勝利組」,其餘角色反而比較好理解,例如:八虎的同學高橋世田介,極有美術天份卻認為自己僅是凡人,但又礙於才華過於耀眼,而無法成為真正的自己;又或者喜愛男扮女裝的美術社成員鮎川龍二,呈現在社會壓迫下,創作者努力表現自我、追逐自由的面向。

  • 16:48 《大正處女御伽話》廢物也能獲得真愛

十月有多部討論熱度高的「狗糧番」新作,包含 《大正處女御伽話》。劇情設定於大正時期,少爺珠彥歷劫車禍,不僅失去母親、右手癱瘓,更被父親拋棄於深山別墅,同時也邂逅父親「買」來讓他作為未婚妻的少女夕月,兩人日久生情,令珠彥重拾對人生的希望。編輯們把此動畫,推薦給有少女心、對大正時期文化感興趣的聽眾,A 編也將主角形容如《文豪野犬》的主角太宰治,有該時代人物內心空虛、對時局絕望的特性。

  • 21:00《古見同學是溝通魯蛇》與「鄧巴數」的關聯性

《古見同學是溝通魯蛇》描繪美少女古見硝子外冷內熱,有溝通障礙而難以與他人社交,希望結交到 100 位朋友,藉以破除心魔。y 編聯想到由英國學者 Robin Dunbar 提出的「鄧巴數」(Dunbar’s number),指出人類社會由層層人際網絡構成,每層網絡代表不同程度的友誼,彼此環環相扣。Dunbar也假設,每人皆會有 1、2 個最交心的朋友或伴侶、5 個較為親密的朋友、15 個好的朋友、50 個朋友、150 個點頭之交,並認定 150 段關係即是人際關係的上限。

延伸閱讀:阿宅哪有這麼懂 social!開始由科學切入人際吧 ——《人類使用說明書》推薦序

  • 28:30 最萌身高差的職場浪漫作《前輩很煩》

 《前輩很煩》描述個頭嬌小的主角五十嵐進入職場,卻被性格粗獷的前輩武田誤認為是中學生,導致五十嵐對前輩印象不佳,兩人卻也在日後密切互動下,展開職場之戀。A 編開玩笑形容兩角色的配對,就外型上猶如「猩猩配上松鼠」,劇情中規中矩,推薦給喜歡身高差、反差萌的聽眾,可作為生活中的精神糧食。

  • 30:13 《陰陽眼見子》動畫多了「男性向福利」

上月難得有兩部「陰陽眼題材」動畫同時登場,其中一部為《陰陽眼見子》。劇情敘述女高中生見子,有天突然開「陰陽眼」看見鬼怪,面對一夕之間改變的人生,她選擇佯裝「視而不見」,繼續維持其日常生活。A 編意外表示,漫畫原作並無太多「男性向福利」,但動畫裡卻是滿滿的福利。

延伸閱讀:靈魂有多重?如何研究鬼魂?鬧鬼又是怎麼一回事?──《活見鬼》從科學角度討論超自然研究

  • 32:33 《三角窗外是黑夜》的「偽BL」共感接觸

另一部陰陽眼新作則是 《三角窗外是黑夜》,描述能看見靈體的書店店員三角,意外發覺自己的特殊體質,便加入除靈師冷川理人的事務所成為助手,協助調查連續殺人事件。兩位編輯認為,劇中除靈師、靈媒感知靈體的方式各有不同十分有趣,不過當兩位主角聯合「共感」接觸靈體時,會有許多「偽 BL 」的對話與動作,令毫無防備的 A 編觀賞時,不免感到一陣驚慌。

  • 38:23 根據《空之境界》能寫出小論文?

過去,y 編也曾根據動畫《空之境界》內容,寫過「陰陽眼」題材的小論文。主角橙子具有「直死之魔眼」,動畫中曾形容此技能就像「切換到不同頻道」,因此看到的事物與一般人不同。y 編也形容《陰陽眼見子》、 《三角窗外是黑夜》具陰陽眼的主角,更像「無法轉換頻道」,才會持續看到靈體。雖然科學界目前能證實陰陽眼存在與否,相關研究也甚少,但仍不妨礙我們觀賞相關作品。

  • 42:12 《特斯拉筆記》&《進化果實》的吐槽時間

十月亦有兩部科學題材動畫,讓編輯們忍不住「吐槽」其設定。《特斯拉筆記》描繪主角們組隊,試圖回收天才發明家特斯拉的遺產,藉此影響時空,但 A 編對突兀的忍者主角設定頗感困惑。《進化果實》則描繪外型其貌不揚、具有體臭的主角,吃下「進化果實」變為帥哥,而愛上主角的母猩猩吃下果實,亦「進化」為人類。 y 編則對此糾正,猩猩與人類的連結在於有共同祖先,經長年演化變為兩種相異物種,因此「猩猩並不會進化為人類」。

延伸閱讀:人與黑猩猩究竟有什麼差異?

下集節目,y 編與 A 編會再傾囊相授,介紹他們這一季還看了哪些動漫,也會回應各位聽眾們熱情的回覆!

所有討論 1
PanSci_96
1189 篇文章 ・ 1738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