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嘴們的這些論調並不特別,因為這不過是反應出國內二元對立並且泛政治化的輿論下,最平常與最廉價的觀點罷了。這種論述脈絡最重要的缺陷,在於對科學發展歷程的嚴重缺乏理解,因此無力區分「成熟科學」(science already made)及「發展中科學」(science in the making)間的差異。
但食品安全的問題在最近的討論之中,不斷的被淡化模糊。就像上文中提到的,名嘴與官方在「瘦肉精毒性」問題的討論中,先以科學之名扣給大眾一個枷鎖,然後再用主觀意識較重,也不確定有沒有實際證據的言論去影響大眾判斷(ex. 檳榔 vs 瘦肉精,林書豪吃美國牛肉所以打進NBA等),淡化瘦肉精的危險性,並暗暗將不同的言論貼上負面標籤,加以排擠。這樣以科學之名,包裝自己的主觀言論,把其他跟自己不一樣的言論都打成不科學或不理性的操作,長久下來,不但無法給予民眾詳細的資訊,還外加心理威脅給民眾(ex.使民眾擔心發表了非「主流」意見會被貼上「不理性」或「不科學」的標籤或遭受排擠),不尊重民眾的自我意識,強迫民眾同意「主流」言論。
有沒有人曾經想過要立法管制這些麻煩的小東西,有,美國在1976年曾經通過「Toxic Substances Control Act」試圖管制所有還沒被管制的化學物質。很可惜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結(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這個連結:http://www.chemheritage.org/about/news-and-press/chf-in-the-media/2012-02-20-jody-roberts-in-cen.aspx)。失敗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
沒有辦法訂立明確的施行細則。當時在工業界會使用到的化學物質超過八萬種,很難訂立一個詳細的法案去全盤管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立法者想要管制所有化學物質在整個生態環境中的作用。這是一個很美好的想法,但實際上要立法管制是困難重重的。最後在法案執行窒礙重重(更別提,立法者的經驗不足、領頭官員一直換,使得底下實際要辦事的人無所適從等種種人治問題)之下,這個法案在90年代初期被廢除了。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因應許多業者期待, NCC 將舉辦專業培訓課程臺北加開場,規劃以下課程:一、「 AI 在廣電媒體的應用發展趨勢」課程,邀請集仕多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梁哲瑋分享科技新知及 AI 於廣電節目應用實例;二、「從廣播/電視節目探討內容自律機制」課程,邀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助理教授、同時也是資深媒體人的許文宜教授,從實例探討廣電相關法規,培養內容自律意識。透過專家學者精闢解析、傳遞新知,提供一個讓業者互動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