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嘴們的這些論調並不特別,因為這不過是反應出國內二元對立並且泛政治化的輿論下,最平常與最廉價的觀點罷了。這種論述脈絡最重要的缺陷,在於對科學發展歷程的嚴重缺乏理解,因此無力區分「成熟科學」(science already made)及「發展中科學」(science in the making)間的差異。
但食品安全的問題在最近的討論之中,不斷的被淡化模糊。就像上文中提到的,名嘴與官方在「瘦肉精毒性」問題的討論中,先以科學之名扣給大眾一個枷鎖,然後再用主觀意識較重,也不確定有沒有實際證據的言論去影響大眾判斷(ex. 檳榔 vs 瘦肉精,林書豪吃美國牛肉所以打進NBA等),淡化瘦肉精的危險性,並暗暗將不同的言論貼上負面標籤,加以排擠。這樣以科學之名,包裝自己的主觀言論,把其他跟自己不一樣的言論都打成不科學或不理性的操作,長久下來,不但無法給予民眾詳細的資訊,還外加心理威脅給民眾(ex.使民眾擔心發表了非「主流」意見會被貼上「不理性」或「不科學」的標籤或遭受排擠),不尊重民眾的自我意識,強迫民眾同意「主流」言論。
有沒有人曾經想過要立法管制這些麻煩的小東西,有,美國在1976年曾經通過「Toxic Substances Control Act」試圖管制所有還沒被管制的化學物質。很可惜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結(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這個連結:http://www.chemheritage.org/about/news-and-press/chf-in-the-media/2012-02-20-jody-roberts-in-cen.aspx)。失敗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
沒有辦法訂立明確的施行細則。當時在工業界會使用到的化學物質超過八萬種,很難訂立一個詳細的法案去全盤管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立法者想要管制所有化學物質在整個生態環境中的作用。這是一個很美好的想法,但實際上要立法管制是困難重重的。最後在法案執行窒礙重重(更別提,立法者的經驗不足、領頭官員一直換,使得底下實際要辦事的人無所適從等種種人治問題)之下,這個法案在90年代初期被廢除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一種關鍵材料,導熱介面材料(TIM,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它的任務就是填補這些縫隙,讓熱可以更加順暢傳遞出去。可以把TIM想像成散熱高速公路的「匝道」,即使主線有再多車道,如果匝道堵住了,車流還是無法順利進入高速公路。同樣地,如果 TIM 的導熱效果不好,熱量就會卡在晶片與散熱片之間,導致散熱效率下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麼,要怎麼提升 TIM 的效能呢?很直覺的做法是增加導熱金屬粉的比例。目前最常見且穩定的選擇是氧化鋅或氧化鋁,若要更高效的散熱材料,則有氮化鋁、六方氮化硼、立方氮化硼等更高級的選項。
典型的 TIM 是由兩個成分組成:高導熱粉末(如金屬或陶瓷粉末)與聚合物基質。大部分散熱膏的特點是流動性好,盡可能地貼合表面、填補縫隙。但也因為太「軟」了,受熱受力後容易向外「溢流」。或是造成基質和熱源過分接觸,高分子在高溫下發生熱裂解。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導熱膏使用一段時間後,會出現乾裂或表面變硬。